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崇拜自我

    【淝水之戰】

    一:前情提要

    公元291年爆發八王之亂,胡人入侵。

    胡人入侵後,西晉皇室士族溜了溜了,溜到南京,成了東晉。

    沒能力南渡的漢族平民瑟瑟發抖、不知所措,被各種大屠殺。

    二:故事背景

    此後,胡人在北方大肆割據土地、宰割老百姓,在100多年的時間裡歷經了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國、成漢等不同政權,亂出天際。還沒算南方。。

    相比之下,維斯特洛都變得簡單太多

    三:故事發生

    混戰中期,有個叫“秦”的政權強勢崛起,輔助王猛指揮大家猥瑣發育、瘋狂刷野補刀,先把經濟拉開,最終鑽石選手用腦子碾壓了一群青銅對手,迅速統一了北方。

    如果就這麼發育必然會統一天下、推掉水晶時…………

    輔助王猛掉線了。

    本來現在有著經濟優勢、兵線優勢、再補一波發育、可以穩一點去拿大龍、穩贏的事。

    但是指揮官苻堅感覺東晉是大後期陣容,而且自己這邊的中單和上單還開始吵了起來。

    於是果斷想衝高地塔、越高地,並表示:老子就是要一波帶走你。

    苻堅在裝備領先的情況下號稱“百萬大軍”、“投鞭斷流”,以雷霆萬鈞之勢分四路向東晉席捲而來。

    四:反打翻盤

    東晉蜷縮在高地上出不來、上中下三路兵線壓力巨大。

    苻堅本人親率大部隊在中路磨高地塔、派另一名大將在下路單帶。其實就這麼磨,高地塔也遲早要掉。

    問題就出在這:下路單帶的哥們突然被裝備劣勢的人反殺了。。。

    【東晉劉牢之率五千人迎戰梁成五萬人、殲滅前秦軍隊一萬五千人。

    “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琅琊諸葛侃、平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勇應選。選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敵人畏之”。——《晉書劉牢之傳》】

    本來人東晉都準備投的,看到隊友這都能劣勢單殺,瞬間同仇敵愾、找到了翻盤的勇氣:“穩住我們能贏”

    苻堅雖然這時還有裝備優勢,但是一來掛了兩個隊友、二來看對面防守的決心更堅決,突然有點慌了。

    史稱“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然而,慌歸慌,老子就是不服。

    老子裝備依然領先,現在還是能1打2,我就是跟你裝,你來殺我啊。

    穩輸的局,竟然感覺到一縷翻盤的機會。

    這讓對面的指揮謝安謝玄心態反而也比較平穩了。

    於是在公屏打出:“約嗎?”、“搞不?”來嘲諷。

    苻堅感覺對面可能想強開團,於是慢慢退出高地塔來接團。

    又沒想到自己這邊的ADC是個叛徒,Q幣到賬ADC果斷開演、送出一個人頭,陣型一下子崩了。

    謝玄抓住機會果斷閃現開大進場。

    苻堅百萬大軍瞬間爆炸。。。

    司馬光雲:

    「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故也。魏文侯問李克,吳之所以亡,對曰:數戰數勝。文侯曰:數戰數勝,國之福也,何故亡?對曰:數戰則民疲,數勝則主驕,以驕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

    苻堅這個人政治開明,又大度容人。

    可惜一邊好大喜功,又愛講究“以德服人”,內部各種極不穩定,各種心懷鬼胎。

    俗話說,攘外必先安內。

    一手好牌最終打成了狗屎。

    典型的自驕而浪炸的了例子。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不僅僅是以少勝多,它更直接導致了一個正在崛起之國的覆滅與分裂。

    它的失敗導致了五胡亂華第二階段禍亂的迸發,政局更加紛亂、民族鬥爭又出現一個高潮。

    直到公元439年北魏重新統一北方。

  • 2 # 七追風

    讓蘇軍膽戰心驚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很值得說一說。

    (蘇芬戰爭)

    蘇聯和芬蘭,一直都互相看不順眼,尤其是蘇聯,總想找機會滅了芬蘭這個小國。1939年蘇芬戰爭之前,蘇聯高層對於打芬蘭,非常的樂觀。赫魯曉夫就曾經說過:“只要我們把嗓門稍微提高一些,芬蘭人就會服從。如再不行的話,我們可以放一槍,芬蘭人就會舉手投降。”

    確實,當時的蘇聯比芬蘭強大太多了。戰爭打響之前,蘇聯已經在蘇芬邊界集結了30多萬大軍,1000多輛坦克,800多架飛機。而此時的芬蘭,不僅兵力不夠,還十分缺少戰略物資。槍彈只能支撐2個月的戰爭,炮彈連一個月都支撐不了,即便後來有英法的援助,也根本抵擋不了蘇聯的大軍。

    大的戰爭過程就不說了,只說說西蒙·海耶吧。

    芬蘭氣候寒冷,大片的樹林,厚厚的積雪,很多地方都是荒無人煙。零下20-40度的天氣,讓蘇軍的進攻大大受阻。

    (戰鬥中的西蒙·海耶)

    西蒙·海耶是一個普通的芬蘭人,面對蘇軍的入侵,他拿起了槍,穿上白色的風衣,躲在茫茫白雪當中,悄無聲息的開始狙殺敵人。短短的100天時間裡,西蒙·海耶經確認的殺敵人數,就達到了705人(其中200人是用衝鋒槍近戰殺死的)。

    他和其他芬蘭狙擊手一樣,靈活使用滑雪板穿梭在叢林之中,尋找蘇軍的身影。到了晚上,圍在一起烤火的蘇軍士兵,被狙擊手挨個殺死,沒有任何反擊的餘地。

    蘇軍高層憤怒了,這個被稱為“白色死神”的芬蘭人,嚴重動搖了軍隊士氣,必須殺死他。

    於是,他們專門派出了一支小分隊,尋找圍捕西蒙·海耶。結果,小分隊被全數幹掉。

    蘇軍又派出了一隊反狙擊槍手,信心滿滿的來圍捕西蒙·海耶了。所謂的反狙擊槍手,其實都是狙擊手,只不過的他們的目標是一個人:西蒙·海耶。

    一群狙擊手對付一個人,成功率大大提高,結果,西蒙·海耶反殺了他們。

    (西蒙·海耶)

    於是,蘇軍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一定要弄死這個芬蘭人。他們根據情報,掌握了西蒙·海耶可能隱藏的地點,然後地毯式轟炸這些區域。按理說,西蒙·海耶在大轟炸中,活著的機率很小很小……

    但是,這個白色死神活了下來,接著用自己的槍狙殺蘇軍。

    最後,1940年3月6號,一顆流彈擊中了西蒙·海耶的下顎,然後貫穿了他的左腦。芬蘭士兵發現他的時候,西蒙·海耶“近一半的頭部都不見了”。但是,他沒有死,在醫院裡躺了一個星期之後,奇蹟般的甦醒了。

    也就在這時候,蘇芬戰爭結束了。雙方議和,雖然芬蘭失去了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但是蘇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並沒有達到吞併芬蘭的目標,國際聲譽也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第二年,芬蘭就在德國的幫助下,出兵攻打蘇聯,奪回了失去的領土。

  • 3 # 歷史紅塵

    在歷史上,這種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爭太多。往事已成覆土,我們就說說近在咫尺近現代史的例子——中途島戰役。

    為什麼它可以入選呢?

    珊瑚海海戰使美軍實力受損。

    在中途島戰役爆發的一個月之前,日本和美國在珊瑚海一帶發生了一次航母艦隊的正面衝突,也是史上第一次雙方航母艦隊艦載機的首次對抗。

    這場海戰進行了五天四夜,最終的結果以日本取得勝利告終。美國方面損失了“列剋星敦”號航空母艦,戰機六十多架。

    航空母艦的成本十分昂貴,所以這場戰爭的代價是很大的。而且日本佔領珊瑚海海域的地理位置對於之後中途島戰役的影響很大。

    美國曾事先派轟炸機向東京投擲炸彈,引得日軍上下報復心理異常高漲。

    1942年4月,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派出十六架B25轟炸機直飛東京,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將倉內的炸彈全部投下。

    一時間東京硝煙瀰漫,到處都是人的哀嚎慘叫。這一訊息很快傳到各戰區的日軍指揮部,當長官向士兵公佈這一訊息時,日軍上下一片憤慨,所以這一做法很好地激發了軍隊的鬥志。

    日軍的作戰部署早已就位,而且美日之間的實力對比懸殊。

    中途島戰役是6月4號爆發的,而日軍大本營早在一個月之前就已經初步擬訂了作戰計劃。

    動用日本海軍包括航母在內的兩千多艦艇,更是有六百架飛機迂迴接應。

    一路為運輸部隊,負責兵源和裝備的運輸;一路為航空母艦部隊,負責對美軍的空中打擊;一路則是主力艦隊,火力最為集中,其中一支戰艦上更是裝有460mm主炮。

    反觀美軍方面,僅僅76艘艦艇,而且有將近一半的兵力常年駐紮在太平洋,沒有參加過戰爭。

    從士氣、戰略部署、兵力比較來看,這簡直就是的穩勝局,可日本偏偏遭到了反殺。

    在戰役最初,日軍實行輪番轟炸的戰術,三路軍向中途島包抄。

    然而戰鬥打響之後,日本航母艦隊被美軍戰鬥機擊毀擊沉,日軍全線告急。此時美軍派出戰機追擊,艦隊在海上進行包抄。

    最終,美軍以損失一艘航母,147架飛機,陣亡307人的微小代價全殲日軍四艘航母,三百多架飛機。

    日本被反殺,一把好牌打的稀碎。

  • 4 # 臨時客

    “淞滬會戰”是以日軍大勝開局,當時,日軍在上海擊潰了國軍最精銳的部隊,然後乘勝追擊,佔領了中國的首都南京。表面上看,這是日方一場大勝、速勝。但這也恰恰也是日軍被反殺的開始。

    正是因為“淞滬會戰”,抗日戰爭的戰略格局被強行改變了。會戰之前,中日軍隊在“七七事變”中,已經在蘆溝橋發生了衝突,雙方已經大規模開戰。當時,日方的戰略進攻勢態是“由北往南打”,這個戰略格局對中方很不利。

    首先,相比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而言,日軍的機動化力量很強,沿著中國的東部鐵路線,可以迅速機動,自北向南壓過來,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

    其次,中國東部的海岸線太長,很難全線防守。當時的日本海軍又實力超強,陸地上打得膠著之時,日方可以隨時從中國漫長的海岸線上,選一防守薄弱處登陸,切斷中國軍隊的後路。“淞滬會戰”中,日方的殺手鐧就是杭州灣的登陸,抄了中國軍隊的後路。

    但是,“淞滬會戰”之後,這種戰略格局就徹底改變了。日方原來的“由北向南打戰略”,打成了“由東向西打戰略”,變為沿長江向中國內陸進行攻擊,這個難度就大大增加了!在河流湖泊網狀交叉的長江流域,日軍就失去了陸地上快速機動的能力,與此同時,強大的日本海軍也開不進長江內陸地區,原先沿海岸線進行快速補給和切斷國軍後路攻擊能力也消失了。

    這麼一打,抗日戰爭就從速決戰,打成了持久戰!從這一刻起,勝利的天平就開始向中國傾斜了,中國軍隊的反殺就開始了。

  • 5 # HarryWang126641329

    戰國時燕國樂毅伐齊,佔了七十餘城,齊國就只剩莒和即墨兩座城了。沒成想居然讓田單翻了盤,田單的火牛陣也聞名後世。這個夠經典吧。

  • 6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的印象中,有兩場戰役,就是在勝負本已分曉得的情況下,被對方反殺的。

    彭城之敗

    熟悉楚漢爭霸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

    當年劉邦衝出川蜀,趁項羽陷於齊地不能自拔之時,集合諸侯突襲彭城。

    彭城是項羽的大本營,幾十萬諸侯軍吵吵嚷嚷地殺進了彭城,在城裡燒殺搶掠,弄的是雞飛狗跳。

    看起來項羽老家被人抄了,自己又在齊地不能自拔,彭城之戰就此結束。

    卻不料,項羽悄無聲息,急襲彭城,殺了一個漂亮的回馬槍。

    項羽的人馬並不多,僅有三萬,而諸侯聯軍有兵馬五十六萬。

    如此懸殊的兵力差距,卻被項羽看破這幾十萬人只是一群烏合之眾。

    諸侯一聽項羽殺到,頓時慌了手腳,只顧著各自逃竄,根本沒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和進攻。

    項羽帶著人馬,如一支利箭,敵軍一觸即潰。

    這一戰,劉邦也是倉皇逃竄,在亂軍中差點丟了性命,更是留下幾次踹子女下車,只為自己能逃快些的惡名。

    而項羽行動迅速,不但擊潰諸侯聯軍,更是進行搜捕,捉住了劉邦的老爹和妻子。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在中國可謂盡人皆知。

    當是時,曹操意氣奮發,一統江山的豪舉眼看就要在他手裡達成。

    當時跟隨曹操南下過江戰鬥的,除了戰鬥需要的文武官員們,還有不少已經預先設定好的江東官員,準備在打下江東後,將這些人迅速地部署到各自預先設定好的州郡去上任。

    由此可見,對於赤壁之戰的結局,曹操一方的判斷是必贏無疑啊。

    不但進攻方這麼認為,當時在江對面防守的孫權一方,底下不少官員也認為江東必敗,開始與曹操暗通款曲,以期在城破之時能有一個好出處。

    站在銅雀臺上的曹操,喝酒賦詩,指點江山,俾睨天下,過江只當彈指耳。

    卻不料,赤壁一把火,將曹操燒的丟盔卸甲,終曹操有生之年,再無過江之日。

    以上兩場戰役就是無月認為的歷史上在穩操勝券下被反殺的尷尬典型。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7 # 每日一段歷史

    1947年3月的陝北。

    胡宗南23萬美械裝備的大軍沒有用幾天就攻克了被“共匪”盤踞多年的延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等共產黨領導人不知去向。據說,共軍只剩不到兩萬的殘兵敗將四散逃竄,國軍正在全力追剿中。

    發完給蔣總裁的告捷電報,胡宗南成為了黨國的英雄,按道理說,共軍的基地已經被爆了,剩下部隊也不多了,應該打出GG才對,結果,共軍就好像開了掛一樣,不僅沒有出現GG,反而接連在青化砭,蟠龍,羊馬河爆發,幹掉了胡宗南三個旅14000多人。

    胡宗南悲哀地發現,陝北這個地圖太大了,他的部隊鋪不滿地圖,而且得不到民眾支援的國軍就像瞎子,不僅不知毛澤東在哪裡(儘管明知他就在陝北),而且彭德懷指揮的共軍一直躲在某處猥瑣發育,時不時就跑出來拆個塔。救塔的部隊去多了,共軍就跑,去少了,還會被共軍反殺。

    胡宗南很快聽到了毛澤東給這種打法取的名字“蘑菇戰術”,毛帶著國軍在陝北不停地兜圈子,放風箏,只要國軍隊形一散,彭德懷就乘機下手。但是,國軍對這種戰術居然沒有辦法,因為共軍的主力就是不肯跟你決戰,這種戰術背後的思想源頭是《孫子兵法》,因為共軍有後方,有群眾基礎,他就能這麼打!

    貓捉老鼠的遊戲持續了一年,終於,1948年3月,國軍29軍在救援宜川的路上被共軍殲滅,胡宗南的愛將劉戡自殺身亡,胡宗南的勝利幻想就這樣破滅了,這意味著國軍如果再分散兵力,會被共軍全部推掉,因此,1948年4月國軍不得不撤出了延安,退出了陝北,丟掉了西安,丟掉了整個陝西,並最終在兩年後向彭德懷的第一野戰軍打出了GG。

    黨國的一級上將胡宗南也由此被調侃為國軍中“最大的地下黨”。

  • 8 # 風華史

    勝局已定被反殺最經典莫過於朝鮮戰爭,前後歷經兩次反殺迴轉!

    第一回合,1950年6月25日,凌晨四時許,北朝鮮得到蘇聯默許,大規模進攻南韓,朝鮮戰爭爆發。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意識形態差異巨大的朝韓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互有勝負,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戰爭總爆發。

    現在爭論誰打響朝鮮戰爭第一槍毫無意義。朝韓雙方都想透過戰爭統一對方,擴大來說,是世界上兩大陣營之間的戰爭。

    當時韓軍大部分軍隊戰備廢弛,戰鬥力相對人民軍也是廢材,在人民軍大舉進攻之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節節敗退,6月27日漢城失守。

    8月中旬,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朝鮮人民軍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大田戰役和洛東江戰役,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並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與92%的人口。

    第二回合,1950年6月37日,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議案,授權組建“聯合國軍”幫助韓國抵抗朝鮮軍隊的進攻。

    事實上,蘇聯代表團曾提醒斯大林對此議案投反對票,一票否決,但斯大林指示代表團繼續缺席,想要中國出兵。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腰斬人民軍,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與美軍硬抗,人民軍戰鬥力迅速顯了原形,形勢急轉直下。

    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28日奪回漢城。

    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損失嚴重,轉入戰略後退。10月19日,平壤丟失。

    第三回合,抗美援朝!

    當時美軍的先頭部隊已經看到鴨綠江了,美國的空軍偵察機也越過鴨綠江對中國東北進行戰場擴散偵查!

    危急關頭,面對強大的美帝,是毛主席與周總理力排眾議,抗美援朝!

    “不錯,美國的大炮比我們多,但歷史不是大炮寫的……總之一句話,當今世界,任何人想隨意欺壓、宰割別人,都是不允許的!”(毛主席)

    “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周總理)

    1950年10月19日,偉大的志願軍戰士跨過鴨綠江,面對強大的美軍與僕從軍,歷經艱苦卓絕的五大戰役,以付出巨大犧牲為代價,在武器相對簡陋的條件下奮戰兩年,將美帝打回了三八線,達到了戰略目的,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完全勝利!

    如果要用一首歌詞來形容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那就只能是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他!

    那是一個偉大時代的印象,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

  • 9 # 狼煙火燎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很多,舉幾個典型的:

    1、大將軍何進被殺

    何進召喚各路諸侯進京,本來準備絞殺十常侍,行動已經開始,只待諸侯帶兵進京,結果訊息走漏,在何進進宮的時候被十常侍先下手反殺了。

    2、官渡之戰

    這個是最典型的,袁紹大軍至少5倍於曹操,打到最後曹操自己都堅持不下去了,糧食也沒有了,都準備撤軍了。再然後各種好事來了,許攸來投並帶來了袁紹糧草的訊息,曹操親自帶兵突襲得手,張頜又來投靠,再然後就打贏了

    3、赤壁之戰

    曹操號稱百萬大軍(實際考證28萬),吳國和劉備一共只有7萬人,可惜這一站曹操本來萬無一失卻被火燒赤壁,功虧一簣。

    4、關羽走麥城

    本來關羽在攻打襄樊時一帆風順,甚至嚇得曹操都差點遷都避其鋒芒,但後來吳國偷襲荊州,關羽走麥城,反倒成了蜀國的衰退的轉折點

    5、夷陵之戰

    劉備勝券在握,然後仍然被火攻一敗塗地!

    這些都是勝局已定卻被突然反殺的例項。

  • 10 # 實說歷史

    作為一個人生開掛的帝王,劉秀在昆陽創造了一個奇蹟,也奠定他成為領導人的地位。

    西漢末年,皇帝們一個比一個不玩活,漢元帝是個善良的文藝青年,他喜歡美人,喜歡音律,就是不怎麼打理政務。國家大事被宦官把持。因為老公不著調,皇后王政君培養自家人做後盾,結果她的侄子王莽趁虛而入,鳩佔鵲巢,篡奪漢位,建立新朝。

    王莽上位很倉促,根基不穩,為了緩解矛盾,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改到好,一改國家更亂了。

    各地紛紛起義,為了名正言順,大多數起義軍都找個原來漢朝皇帝遠親做幌子。漢宗室劉玄被立為帝,率領一支部隊在河南作戰。劉秀就在這個部隊裡。他也是皇帝后裔,屬漢景帝時期劉發直系一脈,他自幼聰明,處事不驚,性格堅毅。在起義軍裡備受擁戴。

    昆陽之戰,一萬對四十萬的較量

    起義軍攻打宛城時,劉秀奉命堅守昆陽。王莽則派出王尋等人帶領四十萬軍隊前來進攻,而劉秀的守城部隊不過萬人。四十萬對一萬,怎麼看都穩超勝券,王莽軍將整個昆陽圍合,如猛獸一般,似乎張開巨口,馬上將守軍吃掉。

    很多起義軍士兵都喪失信心,主張棄城投降,劉秀堅決不同意。他留下王鳳守城待援,自己帶著十三名敢死隊員突圍出去,調來援軍。不得不說真龍天子有超乎尋常的運道,我們無法想象,這個小分隊是如何從密密麻麻的包圍圈衝出去的,但劉秀做到了。

    五天後,劉秀調來了援兵,不多,只有兩萬。

    因為劉秀在突圍過程中摸清了敵人的情況,他先是利用敵人攻城幾天不克的急躁心理,大力製造謠言,說宛城已經被起義軍攻下來了,動搖敵人的軍心;又用最精銳的部隊上前衝鋒,反覆做車輪戰,讓敵人以為援軍無數,更加驚慌失措。劉秀則趁著夜色,親自率領三千人,對王尋的指揮部進行偷襲。

    王尋是個豬對手,他沒把劉秀放在眼裡,竟然下令其他部隊原地待命,自己帶上一萬人馬,要去會會劉秀,結果王尋都戰死了,那邊戰士還傻呵呵不敢動彈呢。昆陽城守軍趁機突圍,王莽軍隊群龍無首,亂做一團。此時忽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潮水忽漲。

    王莽軍隊裡計程車兵有跑路中互相踩踏而死的,有被河水淹死的,四十萬人馬死傷無數,居然輸了這場戰爭!

  • 11 # e_listen141814398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透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豔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透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升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 12 # 這些歷史要讀

    最經典的當屬楚漢戰爭中的彭城之戰。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神,是兵家四勢中兵形勢的代表人物。說到項羽的軍事成就,想必大家都是首先想到著名的鉅鹿之戰。此戰,項羽以區區5萬楚軍,一戰報銷秦末名將章邯所率的30萬秦軍主力,威震天下,並且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

    然事實上,項羽軍事生涯中的真正巔峰,可不是鉅鹿之戰,而應該是楚漢戰爭時期的彭城之戰才對。只不過,由於此戰的失敗方是後來奪得天下的劉邦,因此後世史書刻意淡化了彭城之戰而已。

    在彭城之戰中,項羽所面對的絕境,是古往今來所有軍事統帥都沒曾經歷過的。當時的項羽需要面對六大困境:

    1、絕對的敵眾我寡:鉅鹿之戰,楚秦兵力差距不過1:6;而彭城之戰,楚漢兵力差距則達到驚人的1:19。此戰,劉邦所統領的諸侯聯軍,兵力加起來達到56萬之巨。而當時項羽所能從前線抽調回救彭城的兵力,只有區區3萬騎兵而已。

    2、國都淪陷:在項羽率軍回救時,西楚的國都彭城此刻早已被劉邦的大軍攻破。

    3、漢軍以逸待勞,而楚軍則長途奔襲:攻破西楚都城彭城的漢軍,可以從容不迫的在彭城周圍佈防,以逸待勞的等待楚軍的到來。反觀項羽的楚軍則需要長途奔襲,趕回彭城與漢軍作戰。

    4、雙線作戰的困境:事實上,劉邦發兵攻打彭城的時機是非常好的。因此,當時項羽的楚軍主力正陷入齊地的戰爭之中,一時間無法抽身,而這也是項羽只能率領3萬騎兵回救彭城的原因所在。

    5、後勤匱乏:國都淪陷加上雙線作戰,此刻項羽的楚軍後勤其實已經失去了保障。因此項羽此戰只能速戰,一旦戰事拖長,那麼楚軍即便不被漢軍消滅,自己也會餓死。

    6、項羽完全處於孤立無援之地步:當初項羽弒殺義帝,給了劉邦再好不過的起兵理由了。於是,劉邦以為義帝報仇為旗號起兵,很快就得到了不爽項羽的各路諸侯的響應。也就是說,當時項羽在外交上已經完全被諸侯們孤立起來了。

    按理說,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應該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是絕對的穩操勝券才對。然而,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此戰中,項羽率領本部精銳騎兵3萬,馬不停蹄的遠端奔襲彭城,不加休整就直接衝擊56萬漢軍的防線。

    在彭城近郊的野戰中,楚軍在半天之內便擊潰漢軍,斬殺漢軍10餘萬人。

    緊接著,項羽又率軍乘勝追擊劉邦的敗軍,將漢軍潰軍趕至睢水邊上,再斬殺漢軍10餘萬人。最後,項羽再將剩餘漢軍潰兵悉數趕入睢水,致漢軍溺死者不計其數,睢水為之斷流......

    最終,劉邦只能率10餘騎兵勉強突圍,而他的家眷,大多數都被項羽所擒獲。經此一戰,漢軍元氣大傷,在楚漢戰爭中不得不轉為防守,只能依託成皋—滎陽一線防禦楚軍。

  • 13 # 野史日記

    曹操自從刺殺董卓不成,自己開始單幹,自出道以來,一切都挺順利,於是曹操開始有點飄飄然,每天都做著一統天下的美夢入睡,規劃著自己的美好未來。

    這一天,曹操準備大幹一場,走向人生巔峰的第一步,出征!征討誰呢?宛城的張繡,為啥征討張繡呢?當然是可軟柿子先捏嘛。張繡的實力不咋地,曹操覺得能一口吃掉張繡,這才信心滿滿的帶著軍隊來討伐。

    張繡雖然不咋地,但是當時在張繡身邊的一個謀士可不得了,他就是賈詡,在亂世漂泊的賈詡,暫時棲身在張繡這裡,因為張繡對他特別好,當親生父親這麼對待。

    曹操來討伐他,張繡肯定不樂意啊,但是曹操勢力大啊,思來想去,最後乾脆投降算了,在這亂世和誰幹不是幹呢?

    於是這張繡居然兵不血刃的投降了,曹操一聽說張繡投降了,老開心了,這叫什麼?曹公所至,天下歸心啊。

    既然不用打仗了,那就尋點開心吧,這個時候曹操看到了一個美人兒,這個女人正是鄒夫人,她是張濟的遺孀,是張繡的嬸嬸。

    曹操就喜歡人妻,尤其是漂亮的人妻,於是曹操被美色衝昏了頭腦,抱著鄒夫人回房間裡快活去了。

    這事兒很快就傳到了張繡的耳朵裡了,張繡一聽氣炸了,這不是羞辱我呢麼?我投降就算了,你還敢在我這羞辱我嬸嬸?這還了得,張繡越想越氣,他覺得他愧對張濟。

    張繡對此事不滿意的事情也傳到了曹操的耳朵裡,曹操挺生氣,你一個投降的人,我不整死你就不錯了,你還來勁兒了。曹操用金錢賄賂張繡身邊的胡車兒,想先下手為強。

    張繡知道大事不妙了,就決定和曹操幹一下,在一天夜裡,曹操還在嗨皮的時候,張繡做足了準備,連夜偷襲曹操大營。

    曹操大營一點防備沒有,都沒有想到張繡這個投降的“軟蛋”居然敢襲擊曹操。但是這樣的事情就是發生了,而且還猛如虎,幸好有典韋在,守住了大門,讓曹操有時間逃跑。

    此時的曹操悶頭就是跑,什麼都顧不上了,逃命要緊啊!

    這一仗,從兵不血刃的勝利,到落荒而逃,曹操失去了大兒子曹昂和愛將典韋,損失巨大。自己的戰馬也中箭了,自己也中箭了,差點一命嗚呼!

    這次被張繡“反殺”,原因在於曹操的縱慾和輕敵,如果曹操能控制好張繡,留一個張繡的兒子做人質,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境地!

  • 14 # 君山話史

    歷史的奇妙之處,在於往往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這些意外甚至能改寫歷史的方向,影響歷史的發展程序。在中國戰爭史上,就發生過很多次在明明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卻神奇般地發生反轉的戰例。這裡筆者舉其中一例,即東漢之初的河東之戰,這是東漢軍隊與更始政權軍隊在河東地區的一場大戰,兵力佔絕對優勢的更始軍在勝券在握時,統帥一個莫名其妙的決定,最終改寫了戰役的結果。

    第一,劉秀派鄧禹經略關中

    更始政權是由四支反王莽武裝共同組建的政權,這四支武裝分別是劉縯、劉秀的舂陵軍,綠林系的新市兵、下江兵以及平林兵。由於更始政權的實力大權控制在綠林軍手中,綠林系將領想法設法害死劉縯,劉秀也險遭毒手。在推翻王莽政權後,更始政權定都於長安,是全國諸割據政權中實力最強者。劉秀被更始政府派往經略河北後,與更始政權分道揚鑣,成為一支獨立的勢力。

    由於長安是西漢的首都,是全國政治中心,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乃兵家必爭之地。公元25年,劉秀派遣心腹之將鄧禹為前將軍,領兵兩萬西進,窺視關中,伺機奪取長安。鄧禹領兵西進後,取得一系列的勝利。先是在箕關(山西垣曲縣內)打敗了駐紮於此的更始軍隊,緊接著包圍河東郡政府所在地安邑(山西夏縣)。

    為了對付鄧禹,更始政權派出一支十餘萬軍隊,在綠林軍首領王匡、成丹的率領下,惡狠狠地殺向鄧禹,希望以此一役消滅這支窺視關中的鄧禹兵團。

    第二,更始軍勝券在握時,莫名其妙停止進攻

    當時更始軍有十幾萬人,而鄧禹只有兩萬多人,雙方兵力懸殊在五倍以上。因此,這場戰場本來是不存在很大懸念,鄧禹兵團寡不敵眾,被打得大敗。對更始軍來說,這是消滅鄧禹的大好時機,只要繼續進攻,鄧禹兵團有覆滅的危險。應該說,更始軍已是勝券在握,鄧禹翻盤的可能性太小了。

    然而,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在更始軍打得順風順水,眼看就要打垮鄧禹時,其統帥王匡卻莫名其妙地下達命令,停止進攻,全軍休整一天。這是怎麼回事?當時更始軍上下對這個命令都驚諤不已。說起來非常奇葩,王匡下令停止攻擊的原因,竟是認為這一天不是吉利的日子。

    原來這天是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在古代天干地支記日中的“癸亥日”。王匡認為,“癸亥日”不吉祥,這一天,不能打仗。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癸”是“天干”的末字,而“亥”則是“地支”的末字。以古人的說法,“癸亥日”是“六甲窮日”,非常不吉利,做什麼事都會倒黴。

    王匡是個很迷信的人,既然是六甲窮日,那就什麼事都不做,過了這天再說。

    然而,恰恰是這一天,讓鄧禹有了反敗為勝的機會。

    第三,一天的時間,讓鄧禹反敗為勝

    王匡做夢也不會想到,正是因為自己拖延了一天,更始軍在勝券在握的情況下,遭鄧禹反殺。

    更始軍在六甲窮日這天無所事事,而鄧禹卻做了很多事。他料想自己吃了敗仗後,敵人一定會輕視之心,可以利用對手的輕敵來改寫戰役的結局。於是他利用這一天的時間,尋找到一塊適於伏擊的戰場,將精銳部隊埋伏於兩側。只要敵人進攻伏擊圈,人數再多也會因地形限制而難以行動。

    第二天,王匡恢復了進攻。更始軍逼近鄧禹的新營地,卻遲遲沒見鄧禹出兵迎戰。在王匡看來,鄧禹是嚇壞了,說不定是逃跑了。於是他下令全速推進,十餘萬大軍進入鄧禹預定的伏擊戰場。此時,聽得擂鼓聲響起,埋伏的兩旁的伏兵萬箭齊發,更始軍傷亡慘重。鄧禹憑藉有利地形,向更始軍隊發起反攻。

    以少戰多,鄧禹劍走偏鋒,以奇兵制勝。此役更始兵團大敗,王匡麾下大將劉均、楊寶等人均被鄧禹軍所殺,王匡落荒而逃。

    此時距劉秀登基稱帝正好五天,鄧禹以一場輝煌的勝利向光武帝送上一份厚禮。喜訊傳來後,光武帝劉秀非常高興,他把鄧禹提拔為東漢政府的大司徒,位列三公,以褒揚其非凡勳績。

  • 15 # 妖鬼雜談錄

    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被反殺,最可惜的當屬戰國時期樂毅伐齊,齊國幾乎滅亡,卻被田單力挽狂瀾。

    以兩城復國,奇蹟當真會發生。不過仔細研究一下就發現,其實齊國實力也沒有弱到字面上的情況

    五國伐齊:樂毅6個月攻下70餘城

    勵精圖治的燕昭王派樂毅說服五國合縱攻齊,齊國的表現沒有秦國那般堅挺。

    齊閔王不僅狂妄自大,更是沒有預料到五國真的能合縱攻齊,等到發現燕軍確實已經攻入齊國之後,匆忙任命觸子率領齊軍主力與濟水之西,西進拒敵。

    觸子本想憑藉濟水天險阻隔聯軍,但是被齊閔王以惡語相向。而為逼迫士氣低落的將士死戰,齊閔王更是以挖祖墳、殺戮來威脅,更使將士離心。結果聯軍一進弓,齊軍一觸即潰,觸子也逃到不知道哪裡去。

    觸子副手達子收攏殘軍退守臨淄,樂毅遣回其他諸侯國軍隊後,率燕軍進攻臨淄。達子率領齊軍迎戰,達子為激勵士氣,向齊閔王請求發賞金,結果齊閔王大怒說:"你們這些無用的東西,怎能給你們金錢!"

    毫無疑問齊軍大敗,齊閔王出逃,都城臨淄被燕國攻破,樂毅率領燕軍把幾年前齊軍在燕國都城做的事做了一遍。

    之後樂毅率領燕軍6個月時間就攻佔齊國70餘城,齊閔王被楚將淖齒殺於莒地,齊國王子流亡不知下落。齊國此時說滅國也不為過。

    五都之二:即墨與莒

    歷史從來不缺奇蹟。滅亡在即的齊國就剩下兩座重城即墨與莒城。

    莒城人找到齊閔王之子擁立為王,為齊襄王,即墨,出現了力挽狂瀾的田單。那這兩座城池何以創造出如此大的奇蹟呢?

    表面上雖然齊國只剩兩座重城,但這是齊國五都之二。

    齊國是戰國七雄中唯一保持都邑制而不實行郡縣制的國家,相應的其軍事體制為所謂“五都之兵”,即在全國的五個主要城市設立軍事中心,除了首都臨淄之外,在四境還分設四都,設有齊國常備軍。即墨與莒城正是其中的兩個。

    所以名為兩座城,實際上齊國是還有兩大戰區及其常備部隊。這是田單得以反攻燕國的基礎。更何況這二城此時匯聚齊國各地流落而來的財富與人口。

    而此時樂毅強攻兩城不破,又感覺以武力滅齊,即便滅齊,也無法收復齊人鞏固戰國,所以他後來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等策略。

    如果上天再給燕昭王幾年時間,也許歷史會改變,可惜,燕昭王心力交瘁逝世,與樂毅關係並不和睦的燕惠王繼位後中了田單的離間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最後被田單以火牛陣大敗。

    隨後田單率軍乘勝追擊,將燕軍趕出國境,收復70餘城,又從莒迎回齊襄王。

    齊國神奇復國。

  • 16 # 天涯史館

    戰爭史上發生過的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戰例麼,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戰國時期一則本以為大局已定最後卻被只餘一血的對手絕地反殺的戰例,那就是發生在燕齊之間樂毅合縱破齊之戰和後續的田單火牛陣復國之戰,其波瀾壯闊,迭蕩起伏,不到最後一刻不知鹿死誰手的曲折劇情令人歎為觀止,充分反映了戰國時代群雄逐鹿,各展奇謀,風雲變幻,英雄輩出的時代風采。

    事件背景

    戰國中期,燕國燕昭王在位,此人是春秋戰國時代燕國不多的雄才大略的君王之一(千金市馬骨也是說的他),因上代與齊國有破國之恨,燕昭王懷抱國仇家恨,勵精圖治,招賢納士,發奮圖強,矢志從廢墟中重建燕國。名士樂毅,劇辛等人投效燕昭王,先變法後練兵,十餘年間使燕國煥然一新,國富民強,更在遼東練成精兵二十餘萬,已經做好了跟齊國復仇的各項準備。

    五國伐齊

    當時齊國正是齊湣王在位,此人志大才疏,剛愎自用,自恃齊國國力強大而四處樹敵,不知死之將至。後因齊國興兵吞滅宋國,引發各大戰國不滿,燕國趁機發起合縱,聯合韓,趙,魏,秦四國兵馬,以燕國為合縱盟主,名將樂毅為合縱聯軍統帥,五國合兵四十萬興兵伐齊。齊湣王遣將統兵迎戰,連續兩戰大敗,喪師六十餘萬,合縱聯軍攻入齊國都城臨淄, 齊國幾乎亡國。齊湣王帶親隨家眷逃出臨淄,往南逃跑,後在莒城被楚將淖齒(一說是被逃亡的齊國百姓所殺)殺死。

    齊國國都被攻破,國王遇害,按照戰國之世的標準齊國已經滅亡。樂毅遣散其他四國軍隊(當然是付出了一些代價的哈),率燕軍繼續橫掃齊地,半年之內以風捲殘雲之勢連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僅餘莒城和即墨兩城未下。、

    死守即墨

    即墨城位處東海之濱,地勢易守難攻,當時集中了從齊國各地往海濱逃亡的民眾數十萬,在田單的帶領下死守即墨,力抗十萬燕軍。田單,齊國望族,時為商賈,但此人素有大志,飽讀詩書,頗有才略,當此國破家亡之際,田單挺身而出 ,毀家紓難,連出奇計扛住了燕軍的數次進攻,迅速被即墨軍民視為主心骨。

    燕軍統帥樂毅此時來到即墨,在連續幾次進攻沒能奏效後,師老兵疲,放緩了進攻,雙方處於相持狀態並一直持續了將近三年。

    這裡插一句,關於樂毅為什麼連下齊國七十餘城事實上滅亡齊國後,面對只餘兩城之地的即墨,莒城軍民時,卻沒有一鼓作氣再下兩城,徹底滅亡齊國一事,歷史上一直有不少說法,沒有定論。比較公認的說法是樂毅迂腐,想用仁政和攻心之術滅齊,不想以血腥屠城的方式完成滅國大業。對此我的看法是樂毅身為統兵上將,戰國名將之一,應該不至於這麼迂腐,我認為他是想以相持不下的方式爭取時間讓燕國消化已經佔領的齊國城池,同時也不給其他幾個國家干預的藉口,以最小的風險和代價一口吞下整個齊國。可惜他低估了齊國軍民的反抗決心和意志力,最終導致功敗垂成。

    田單復齊

    燕軍與齊國軍民在即墨已相持三年,即墨已接近山窮水盡。這時燕國傳來訊息,雄才大略的燕昭王逝世,太子姬樂資即位,是為燕惠王。燕惠王年輕氣盛,對樂毅三年不下即墨一直心懷不滿,田單趁機使人在燕惠王那使離間計,說樂毅想在齊地自立為王,與即墨軍民相持三年不攻城是為收買人心,燕惠王信以為真,陣前換將,以騎劫代樂毅,樂毅接令卸任後逃往趙國。

    騎劫代樂毅為帥後連續發動兩次對即墨的進攻,即墨軍民眾志成城,死戰不降。田單想盡方法鼓舞士氣,麻弊對手,趁騎劫不備以火牛陣夜襲燕軍,齊國軍民緊隨其後掩殺,一戰大敗燕軍,殺死騎劫。

    燕軍傷亡大半,連夜撤回燕國,田單率軍一路反攻,兩個月之內收復所有失地,迎接在莒城新立的齊湣王之子田法章進入都城臨淄,是為齊襄王,齊國在破國三年之後神奇地迎來了復國。

    結語

    樂毅伐齊之戰和田單復國之戰是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一個經典戰例,兩人棋逢對手,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各出奇謀的攻防大戰,最終的結局也出乎所有人的預料,齊國在絕境中背水一戰,絕地反擊,上演了戰國之世最為曲折精彩的戰爭大戲,千年來一直傳為佳話。

  • 17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東周時期的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其實三家分晉前發生的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之戰,就是一場明明穩操勝劵,卻被莫名反殺的戰爭。

    晉國一直是春秋時期的強國,由於一些歷史的原因和幾代晉國國君的有意為之,晉國的王公及宗族勢力非常弱,而且不能留在都城,再加上晉國實行三軍六卿制,到了春秋晚期,晉國大權旁落到四家卿大夫手中。

    這四家卿大夫分別是:智伯、韓、趙、魏。其中智伯這一家族是最強大的,其他三家韓、趙、魏實力相當,智伯想進一步獲取更大的利益,於是想了一個辦法。

    智伯家的大夫叫智伯瑤,趙家大夫叫趙襄子,魏家的大夫叫魏桓子,韓家的大夫叫韓康子,四家都是大夫,大夫建立的是家族,諸侯建立的才叫國家,而晉國國君的權力及地盤已經被四家瓜分殆盡了,國君已經名存實亡了。

    於是智伯瑤就對另外三家的大夫說:為了讓晉國更加強大,請你們各自獻出一百里土地和一萬戶戶口,用來增強國家的實力。

    晉國國君已經是名存實亡了,獻出去的土地和戶口還不是被智伯瑤獨佔了,這其實不過是智伯想要進一步吞併三家的藉口而已,誰叫智伯最強大呢。

    智伯首先向韓康子要土地和人口,韓康子迫於形勢答應了,將土地和人口轉讓給智伯,得手後,智伯又向魏桓子要,魏桓子見韓康子答應了,也同意把土地和人口割讓給智伯。

    最後,智伯向趙襄子要土地和人口時,趙襄子卻不同意,以土和人口是祖先傳下來不能輕易給人為由拒絕了,智伯很生氣,於是聯合韓家與魏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這就是晉陽之戰了。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康子率領右路軍,魏桓子率領左路軍,三路大軍聯合攻擊趙襄子,趙襄子知道實力不濟,於是退守晉陽,死守不降。

    智伯、韓康子、魏桓三路大軍圍攻晉陽城2年了,但是仍然沒有攻下,直到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無意中看到晉陽城東北的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水淹晉陽城的主意,智伯命令士兵將晉水引到晉陽城來,挖一條河直接引過來,水淹晉陽城。

    當時又正值雨季,就這樣,晉陽城就被水淹了,城內的趙襄子更著急了,百姓只能逃到高點的地方避水,但是趙襄子仍然不投降,隨著水勢繼續攀升,晉陽城破指日可待,智伯覺得勝利就在眼前了。

    就在晉陽城隨時可能被水淹沒之際,趙襄子的一個門客張孟談自告奮勇願意出城去當說客,說服韓康子和魏桓子聯合對付智伯,趙襄子同意了,於是張孟談就找到了韓康子和魏桓子,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說韓康子和魏桓子,如果趙國滅亡,那麼下一個被滅亡的就是韓家和魏家了。

    韓康子和魏桓子原本就是因為智伯的脅迫才聯合一起攻打趙家的,並且他們都被智伯強迫要走了土地和人口,如果趙家滅亡,那下一個被滅亡的一定是自已,並且韓家和魏國都城附近都有河流,智伯曾經說過河水也能滅亡一個國家的話,讓韓康子和魏桓子戰戰兢兢。

    於是韓康子和魏桓子決定聯合趙襄子反抗智伯,三家偷偷組成聯軍,晚襲智伯,同時將河水改變走向,引向智伯營地,一舉打敗了智家,並俘虜殺了智伯,就這樣三家中勢力最大的智家被滅亡。

    原本晉陽之戰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戰爭,最終結局因為韓康子和魏桓子臨時倒戈,智伯被反殺,韓、趙、魏三家就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人口,同時也瓜分了晉國所有的土地和人口,史稱“三家分晉”。

  • 18 # 蟻史為諫

    秦統一六國有很多因素,其中擁有幾個能打勝仗的將軍是非常關鍵的一點。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有一個外號“人屠”的將軍功不可沒,雖然後來不得善終卻不能掩蓋他的功績。

    白起~人屠之名的由來與秦國的晉升機制有很大關係。

    白起在商鞅變法之後的秦軍中當兵,當時秦國規定用殺敵數量的多少來考核士兵,決定晉升快慢。白起打仗的目的就是升官發財,保衛國家

  • 19 # 南朝居士

    肯定是五代十國的劉守文。

    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因次子劉守光與庶母羅氏通姦被劉仁恭棍打後,斷絕父子關係。

    唐天祐四年(907年),宣武軍節度使李思安攻打幽州。劉仁恭駐軍大安山享樂,城中沒有戒備。劉守光領軍擊退李思安後,自稱盧龍節度使,並派兵進攻大安山,生擒並囚禁劉仁恭,

    劉守光做下了這種大逆不道的事,使他駐守在滄州的哥哥劉守文火冒三丈,劉守文召集來將士們,大聲哭訴道:“父母辛辛苦苦將我們撫養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自古以來哪裡有兒子把父親當成仇敵加以囚禁的!我們家出了這種孽障,我真是生不如死!”眾將士也義憤填膺,紛紛表示跟隨他討伐逆子劉守光。劉守文便兵發幽州,興師問罪。

    交戰初期,劉守文不是弟弟的對手,連連吃了敗仗,無奈之下,只好向契丹和吐谷渾請求支援,援兵四萬人到達後,劉守文於908年打敗了劉守光。

    劉守文見得勝了,想要強行裝個逼,便一個人到了陣前,裝出十分難過的樣子,流著淚大聲說:“不要殺我的小弟弟哦!”

    見劉守文毫無防備,劉守光手下大將元行欽打馬飛躍出陣,向著劉守文就衝了過去,活捉了他。

    劉守光見狀,精神頓時振奮起來,指揮部下又大敗了劉守文的軍隊,接著挾持著劉守文進攻滄州。劉守文被俘虜之後,被劉守光囚禁起來。

  • 20 # 木石講古

    歷史上並沒有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例子。勝利了才能稱勝局已定,就不存在反殺的情況;被反殺,說明根本就沒有取勝,只是看上去要勝利,或者離勝利很近卻仍未獲勝。戰爭史上有很多看起來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例子,這是因為出現的偶然因素影響了戰爭結局,最後看起來勝率較高的一方卻失敗了。

    戰場上的偶然因素很多,比如天氣、疾病、災難、戰場上的突發情況等等。這些因素看起來微不足道,但發生在戰場上,有時卻會起到左右全域性、影響勝負的作用。簡單舉幾個例子:

    1、風向轉變助北宋滅南唐。公元975年,在宋滅南唐之戰中,北宋軍隊渡過長江,連戰連捷,保衛金陵。著名的藝術家、詞人、南唐國主李煜急忙調遣大將朱令贇回來救援。朱令贇帶了15萬大軍順江而下,直奔宋軍過江時搭建的採石浮橋,想燒了浮橋切斷宋軍歸路。行軍到皖口(安徽安慶西南皖水入江口)時,突然遭到宋將劉遇率軍阻截。朱令贇用火油進攻宋軍戰艦,宋軍被燒得暈頭轉向,眼看就要全軍潰敗。但這時突然刮來一陣邪風,風向突變。原本燒向宋軍的大火反燒朱軍,15萬大軍不戰自潰。朱令贇被燒死,宋軍大勝,南唐在長江中游的兵力已全部喪失,不久就滅亡了。

    2、疾病幫助孫劉聯軍打贏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前期,曹操趁著劉表去世奪取了荊州之地,坐擁地利,又有十倍餘敵的數量優勢,赤壁一戰的勝利儼然探囊取物一般。但是曹軍不擅長水戰,且不適應南方溼熱的天氣,所以大戰前夕大批部隊感染疾病,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下降,結果曹軍優勢變成大敗,曹操統一全國的夢想破滅,三國鼎立的局面至此形成。

    3、車伕反水將統帥獻入敵營。春秋戰國時期是宋國的統帥華元被自己的車伕駕車駛向敵方陣營。公元前607年春天,宋軍即將迎戰鄭國軍隊,主帥華元在一天傍晚搞賞軍中勇士,眾將士全都大快朵頤。只有華元的車伕羊斟沒人搭理,獨自躲在角落裡啃乾糧。有人建議華元給羊斟一塊羊肉,華元說打仗又不靠他,給他羊肉吃沒用。第二天,宋軍與鄭軍決戰。兩軍鏖戰正酣,忽然羊斟駕著華元的戰車衝向鄭軍陣營。眼看自己就要“光榮”被俘,華元急忙呵斥羊斟。這時羊斟回頭輕蔑的告訴華元:“分羊肉的事您說了算,駕車的事我說了算。”話未說完,戰車已經衝進敵營,鄭軍一哄而上把華元捆了個結實。看到主帥被俘,宋軍人心渙散,頃刻間土崩瓦解、一敗塗地。

    有一首蘇格蘭民謠非常有名:

    “少了一個鐵釘,掉了一個馬掌;掉了一個馬掌,失了一匹戰馬;失了一匹戰馬,丟了一個國王;丟了一個國王,輸了一場戰爭;輸了一場戰爭,亡了一個國家。”

    它說明一個國家會亡於一枚小小的鐵釘,一個偶然因素決定成敗也是十分平常的。

    之所以存在看起來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例子,是因為偶然性使事情的變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直接影響戰爭的結果。偶然因素,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作為軍隊統帥可能料到了,也可能沒料到,諸多偶然因素不斷出現,使戰果預判與戰爭結果出現越來越大的差別,最終整個戰爭充滿了各種風險。如果不能消除這些風險,戰局將不可控制,最後只能聽天由命,看起來勝局已定卻被反殺的情況就會一再發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讀過的最絕望的句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