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洛小潯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於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漢武帝時開始推行。《董仲舒傳》中記載了董仲舒提議的原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贊》中,記載了漢武帝的做法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相容”與“發展”特性,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思想。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

  • 2 # 我愛中國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軍事強國,前蘇聯有十多個國家組成也是軍事強國,聯合國有一百多個國家組成更是軍事強國,中國的仁政社會共和國有全球的二百多個國家組成是政治強國,人類社會需要政治強國管理軍事強國。

  • 3 # 道藝學堂

    公元前五世紀左右乃人類軸心時代,我國有孔孟老莊,諸子百家,印度有佛陀,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佛陀和聖者皆道之化身,在那時降臨人間,撐天立教,是各度有緣眾生返回先天大道,度化眾生緣盡時各歸各位!之後人類再無人能超越他們,最多達到相同境界(難於上青天)

  • 4 # 頭條歷史

    這要談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春秋戰國時,各國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策略方針,以法家為盛。

    各國紛紛啟用法家人物變法改革。

    漢朝建立後,原戰國各學派思想逐漸恢復,尤以儒家及道家兩派為盛。漢朝初期各君主主要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尊重道家思想,惟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朝中央政府權威空前強大,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急切需要大一統的思想標準。

    但是隨著國家的發展,到漢武帝時,日益需要完整及深厚的哲學思想來維護政權的權威。由於當時的學者還是各尊各道,無統一的思想。

    漢武帝即位後,權臣衛綰、田蚡和竇嬰等主張尊崇儒術,貶抑法家,同主張道家無為思想的竇太后展開政治鬥爭,建元二年(前139年),竇太后一度得勝。

    建元六年(前135年),竇太后去世,支援儒家的官員重新得勢。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於元光元年(前134年)徵召天下著名儒生入長安策問。

    其中著名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三策》:“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班固於《漢書》《武帝紀》贊曰:“孝武之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藝。”,

    《漢書》中武帝未置可否,不過武帝頗好方術, 但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的情況有很大的改善,在全國的思想及仕進上慢慢開始採用儒家思想的觀點。

    此後,漢武帝大量任用儒生為官,同時張湯和杜周等人主張以《春秋》決獄,逐漸使通曉儒家經典成為為官為吏的必要條件之一,儒家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的統治思想。

    但是,漢武帝尊崇的儒術同孔子的思想出現了很大的區別,該時期的儒術成為了以原儒家思想為主體,大量吸納其他諸子百家思想的一種新的思想體系,後來的史學家稱之為獨尊儒術。

    所以,此後中國文化思想不再真正意義的多元化,只崇尚儒學。

  • 5 # 我認識的世界

    亂世之中,

    生命飢寒悲苦之時,

    才會認真思考,

    亂世之中,

    各邦國自顧不暇,

    法律約束能力下降,

    是大夫有了比較自由的話語空間,

    於是,

    百家爭鳴。

  • 6 # 紅酤姐姐

    先秦時候,由於漢代統治者為了社會穩定,急需要一種思想來統治人民的思想,以達到穩定皇權、穩定社會的目的。

    縱觀整個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就相當於言論自由的社會,在今天看來是十分民主,言論十分自由,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被歷史學家稱作中國古代最浪漫的時代,但是凡是都有兩面性,太過於言論自由的社會會對於封建統治者有威脅。就是為什麼明清兩朝實行文字獄的根本原因,所以漢代,以至於後面的時代都不能允許百姓有太多的“牢騷”。

    恰好在漢代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叫做董仲舒的人。我們不能說是儒家被董仲舒選擇,而是歷史選擇了董仲舒和儒家思想。對歷史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即儒家適合於治理盛世,而法家適合於治理亂世,兩種思想都是十分有用的,只是大家作用點不一樣。

    秦國的強大就是靠法家思想強大起來的,但是當秦國統一天下之後就不應該繼續實行法家思想了,而是實行仁政,減輕老百姓多年所受的戰亂之苦,只要老百姓有飯吃,穿的暖,吃得飽,沒有誰願意起來造反的。還有一個就是為什麼儒家在先秦時期沒有一個國家採用,孟子問梁惠王那篇文章寫的很好,描述的社會非常之安逸,但是梁惠王為什麼沒有采納孟子的意見,這就是因為儒家思想在大爭之世不適用。

    歷史選擇了儒家,漢初之時,文景之治幾乎是無為而治。仍由老百姓發展,等老百姓忘記戰亂之苦,然後實行儒家治理國家,那將會是一個太平的,穩定的,和諧的社會。加上佛家又傳入中土,形成了儒家、佛家、道家相爭相融的局面,這已經在開始孕育真正的中華文化了。一直到後面,三國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名士,但都不是聖人級別的,大多屬於那種隱居的知識分子,或者是放蕩無稽的那些人,也就是後來魏晉南北朝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那群人。他們對於國家和社會並沒有起到特別到的作用,但也產生了許多思想,比如玄學,也逐漸包含在中華文化之中。

    後來就是唐代,唐代可以說思想比較開放了,但是也是一個盛世,是儒家思想的天下,詩詞的天下,反正就是產生啥,就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人們的思想已經慢慢的形成了一種以儒釋道三家合併的思想。

    到後來的宋代的程朱理學,把人整的很慘,以至於後來明代王陽明的心學的誕生,都是包含吸收在中華文化之中,這可大樹是見什麼吸收什麼,然後中國化,西方文化也是這樣被中國化。我們最成功是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偉大成果,所以從先秦開始,這是我們歷史的選擇。

  • 7 # 狐羊樹

    確實如此,你的感覺是對的!

    先秦時代是華夏民族從奴隸制轉向封建時代的過度階段,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制度出現,大大解放人們的思想,當時人們對新的社會形態感到興奮,更看到即將到來的美好前景,激發了人們熱情和智慧,人們正能量情緒高漲,但凡有點能力和思想的人就想展示一番,同時對知識能改變命運這一觀念發揮到極致,才有百家爭鳴的局面。

    先秦時代主要指春秋戰國時代,那個時代你可發現很多有趣現象:

    A國<或諸侯以下同>與國<或諸候以下同>之間很多戰爭,就憑說客擺平。

    B,那時國與國之間政治聯姻非常頻繁。

    C,國與國發生戰爭後很少殺俘虜,且主將可以回國。

    D,一個有才智的人可以在各國當官執政,不擔心損害本國利益而為出身國<原籍國>。

    E,戰爭既殘酷也友好,還出現宋襄公仁義之戰!

    F、那時雖亂但也序,野蠻中有更多的文明。

    先秦之後,透過商殃的變法,延續後秦法律越來越嚴,以戰功獲爵位或免徭役,戰爭越來越殘酷,對未來的期待放在戰場上取得戰功,諸侯國在被滅過程中,喪失對人之間友善的失望,隨之取代的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道植入人們心中!

    雖然讀書有用,知識就是力量,那是後來N多年後的意識,在當時或以後數百年間人們對生的恐懼以及活下來最重要,這是主流思想!惡劣環境,生存無常,人們想的是怎麼活下來,競爭越來越殘酷,無心搞什麼聖人之道!

  • 8 # 探索者王鐸

    到了秦漢,就成一個國家了,就成一言堂了,所謂的百家,就不存在了。可聖人,卻不受這個限制。比如司馬遷、陳壽、班固,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等,都是聖人。

  • 9 # 迷失創業者大路

    先秦之後,經過秦朝的焚書坑儒,把很多門派的資料和人都殺絕,剩下的也就隱藏於市,不敢開派傳學,當時統治者慢慢的有意將儒家奉為國學,在社會中形成一家獨大,而且儒家思想也符合統治者的利益,所以統治者更是幫助儒學發展,這樣才有了後面一家獨大的局面!

  • 10 # 琴音淡

    儒家的思想更利於皇權的鞏固,因此後世基本沿襲儒家思想,歷史的慣性是巨大的,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這種影響依然沒有衰弱的跡象。

  • 11 # 申靜齋

    先秦時因為各國戰亂,所以各個國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思想可以獨立發展,所以才有百家爭鳴,秦統一以後就只能有一個聲音了!以後出了聖人也不少,佛道兩家也出了很多的聖人,有的選擇了避世做世外高人,有的因為宗教與政治的衝突而沒有那麼出名,其實歷代帝王身邊非僧即道很多都是聖賢之人!

  • 12 # 騏說

    公元前350年前後的150年、被西方學者稱為軸心國時代,在這個時期世界各個民族都陸續產生了自己的思想聖人:印度的釋迦摩尼、猶太人的先知、西方的耶穌、阿拉伯的默罕默德、中國更是有老子、孔子、墨子等。這個時期是人類社會有部落、城邦向國家轉化的過程,社會動盪,人民水深火熱,人心浮動,促使各族人民去思考一些本源性的問題,因此產生這些思想先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軸心國之後,社會進入了帝國時代,帝王為了便於統治,統一思想是必由之路,例如: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所以隨著統治階級意志的強化,某一學說就成為了官方的主流價值觀,比如:儒家思想,而其他則變成了民間非主流的,甚至是旁門左道,也就自然不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了。

  • 13 # 一蓑煙雨任平生xy

    影片文章結合更耐看,看累了文字,就看看影片。

    是的,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燬了很多典籍,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禁錮了思想,這些導致百家思想斷層。

    百家爭鳴

    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文化繁榮,一次在春秋戰國時期,一次是民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動盪的大變革中,各種學說文化高度發達,且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盛況,由此這一時期還被成為“諸子百家”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對後世2000多年產生深遠影響。而民國時期,則是文言文向白話文過度的關鍵時期,由此也產生了很多文化碰撞,形成一度繁榮的文化盛況。但與先秦的“諸子百家”相比,還是要遜色很多。

    目前文史學界,對諸子百家主要學派的論斷,有六家、十家、十二家之說。十二家分別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大秦統一,變法改革

    秦統一後,帝制變革的影響迅速觸及所有人群,墨家的消亡、法家的勃興、儒家的困厄、道家的蟄伏、農家的逍遙、雜家的彷徨,不過十餘年,韓非子所謂的顯學大宗都已銷聲匿跡。錢穆說,學術俯仰於權力。此言雖然令人絕望,但在很多時代確是如此,畢竟四體不勤的學者,是無法與明火執仗的威權相抗爭的。而如何應對歷史局勢的迅速更易,這是周秦之際所有學派團體共同的課題。

    在秦制的暴力之下,這些學說存亡的關鍵是能否演化出強大的適應能力,凡是在這一輪沒能活下來的,日後的影響也就式微了。而能在適應中反客為主,對客體加以改造,則是儒家的本事,不管是行政上的外儒內法還是腦子裡的外儒內道,它總能夠成為笑到最後的那個秦朝有志於消滅所有思想和思想家。

    焚書坑儒

    焚書是一種國家在統一思想的嘗試。原因是維護社會穩定。防止出現文化超越國家統治,形成動亂。秦朝覆滅以後,漢進行了短暫的妥協。隨後繼承秦國的制度,同時將教育收歸國家。對於諸子百家的核心五經等經典做傳承。同時也打開了社會階級流動的視窗。緩和了社會矛盾,直到這個時候諸子百家文化傳承的基礎歸國家所有。

    從此諸子百家才從歷史上謝幕,從此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消亡。但是民間依舊有存在,而且很多學著也有研究。但是從漢開始走向沒落。

    獨尊儒術

    漢初,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上實行輕徭薄賦。在思想上,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受到重視。

    武帝即位時,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成為封建統治者的迫切需要。

    主張清靜無為的已不能滿足上述政治需要,更與漢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觸;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統思想,仁義思想和君臣倫理觀念顯然與武帝時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適應。於是,在思想領域,儒家終於取代了道家的統治地位。

    總結

    縱其根本,諸子百家思想都是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大一統”思想,都不是隻為某一國,某一家,而是為了當時所謂的“天下”。皆是治世之道,為人頌揚。

  • 14 # 古今事件整合

    公園前5世紀是世界文藝哲學思想大爆發時期,也是人類文明再進步的重要里程。

    從古老東方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莊子的百家爭鳴。再到同時期的歐洲,古希臘人文自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出現,文藝哲學思想浪潮可謂此起彼伏!

    為何會巨人同時期出現?那個時代急需文藝思想巨人。在戰火頻仍的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精神世界的美好向往一直沒有停頓,已經厭倦了互相攻伐,殘暴不仁,爭權奪利的大環境。急需高超智慧的哲學思想大家來拯救千瘡百孔的大時代,或言傳身教,或著書立說,或各國遊說。可謂是那個時期的真切召喚!

    到大統一時期就急需一種思想意念來凝聚國民,多種思想只會互相矛盾,彼此爭鬥,自然會江河日下!!!

  • 15 # 銅洗閒人

    思想家哲學家的出現,離不開社會環境的影響。縱觀國內外歷史,都是在一種社會制度變革的時候,才出現思想家,哲學家。

    中國從春秋到戰國,一直到秦國統一六國之前,稱之為“先秦”。這個時候正是奴隸制向封建制過度時期。先秦從孔子“禮崩樂壞”的戰國,到秦朝統一六國,近五百年的歷史裡,總是分分合合,這個時候的諸子百家都提出自己的思想,來治“社會”之病。可以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秦朝統一六國之後,西漢繼承秦國中央集權的封建制,且不斷完善,封建制得到了鞏固和發現。以後的各個朝代,純粹是“改朝換代”,沒有制度本質上的區別。清末民初又是一次制度改革,所以清末民初也和先秦一樣,湧現出來許多思想家,哲學家。

  • 16 # 怕劉郎才氣

    問得好!春秋戰國是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折期。它的下一個轉折期是封建社會向資產階級的轉折,波動中心在歐洲。

  • 17 # 詩以當歌

    先秦百家傳人眾,大氣有成問幾家?

    爭鳴徒自傷鄙意,窮時莫辯違心話。

    心學師祖陽明君,成就最近聖人法,

    知行本是同根木,動靜隨心人人誇。

  • 18 # 遼水之魚

    因為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利用孔孟作為代言人,以儒家思想統治人民,所以後人是不敢超越的,就算有也會被視為離經叛道。雖孔孟之後又有程、朱、王,然而無論理學、心學,其宗旨還是以儒家思想為本並服務於封建統治階層的。

    另外,請問那些口口聲聲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盡毀經典的,你們有證據嗎?你們知道秦始皇燒的是哪些書、殺的是什麼人、四書五經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嗎?

  • 19 # 守絀田園

    當一尊佛被各種社會力量(當然皇權力量最大)塑造成功之後,他就成為跟在皇帝身後一跪一大片的“活水源頭”。所以再以後均以弟子的身份出現。故再也沒有“齊天大聖”了,只有徒子徒孫…………三十六代………七十二代嫡傳了…………………

  • 20 # 維摩居主人

    首先,從時間上看,先秦時期是概指秦朝建立以前的所有時間,即,大概在公元前221年以前,經歷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戰國等歷史階段。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不僅在中國,其實在整個世界,都有一個階段,即公元前四、五世紀,誕生了很多先哲聖人。中國的老子、孔子、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耆那教的大雄,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等。

    他們的出現基本框定了人類幾千年的社會生活以及精神文化的格局。直到今天,世界人在骨子裡還是沒有逃開由他們劃定的圈子。

    糾其緣由,我們簡單的可以說那是一個思想爆炸的時代。仔細分析,就要提及社會的變革,產生了文化的萌芽,人們開始邏輯的思考,並探索宇宙、世界、自然與人類的關係,人們要為自己找到一個世界觀,並建立與之和平相處的理論。

    我們現在把眼光放回到中國。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時期。其實,早在春秋以前,就已經有了像周文王這樣的聖人,寫出了周易。

    周朝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個朝代,在漫長的800年中,人們逐漸完善自我的秩序和禮儀制度。特定的分封制度環境為各種管理體系以及思想理論燦爛發展創造了條件,從而產生了像老子與孔子這樣的大思想家,當然還有墨子、韓非子等等諸子百家思想的誕生。

    其實,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大家們所提出的思想基本上已經涵蓋了整個人類與社會之間的思想範疇,甚至一度出現了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象。這個混雜的現象到了戰國時期,尤為嚴重。

    這一切,作為封建帝國創始人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全部看在眼裡。作為維護集權統治的帝國而言,他不需要這樣的亂象,所以他選擇了最適合制度發展與社會管理而且又具備完整體系的儒家思想,從而結束百家爭鳴。

    縱觀人類的發展,思想推動社會,社會左右思想。人類的需求,已經由原始的探尋世界觀,而變成在穩定中謀求幸福。後來兩千年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不是沒有聖賢之人,只是無需聖賢之人,諸如像朱熹、王陽明等,也只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一個哲人,而不是聖人。

    我想,聖人都是後人稱頌的,在他們的年代,他們也和我們一樣有著生活的困惑與迷茫,但他們撥開迷霧,為我們帶來了思想的光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人類起源於哪裡?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