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杞縣遊子

    秦國滅亡的原因,是急於求成,在統一六國後的短短十幾年中,秦始皇不顧國力、民力,修長城、修秦直道、修驪山陵墓、徵百越、伐匈奴……搞的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秦二世繼位後,更是殘暴兇狠,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帝國眨眼間灰飛煙滅。

  • 2 # 華源說

    秦始皇功勞很大,但是同樣的弊端也很大,花了十幾年就統一了全國,然而各國都已統治幾百年,早已贏得民心,秦朝積攢力量用了3.4代,而秦始皇急於求成不施仁政所致

  • 3 # 英華101261221

    王朝的更替是利益集團激烈碰撞的結果。秦朝雖統一全國,但主要提現在軍事上的征服,文化方面的征服或同化不是十幾年幾十年可以完成的,在精神和文化上的完勝必須要與之對應的物質支援,說直接點得把社會財富的蛋糕分配好,六國貴族和精英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都殺盡是不可能的,用一部分,養一部分,棄一部分是必要的。用聽話的,養難纏的,棄二心的。籠絡了六國的上層。其他階層可一起理順安撫。讓時間融合文化上的差異和精神上的認同。但是,秦國的以法治國在這個時候就不適應全國的形式了,以前在自己國內可雷厲風行也罷,一刀切也好,都能招呼得住。但統一後就要尋找法治與人治的平衡點。這一點,秦國死板教條,得罪了已經投降的六國精英,這就為覆滅埋下了種子。六國的人有了鋌而走險,放手一搏的勇氣,與其窩囊的苟活,不如光復祖宗的榮耀。

    然後,一個火星,點燃了王朝覆滅的大火!

  • 4 # 貝貝127554956

    秦在軍事上統一了六國,但思想上沒得到認同,對貴族進行了清洗,貴族和平民一樣,只能打仗或種地。所以秦始皇遇到幾次刺殺,楚國貴族項羽也起兵,賦稅重,瑤役重,老百姓怨聲載道,被逼反了。

  • 5 # 漢光防務

    秦國完成統一到滅亡僅14年。為什麼秦國在沒有統一前能存在數百年,反到統一後就很快滅亡了呢?只能說明秦國的制度在當時戰國七雄的時候是優秀的,先進的,一流的。但是在完成統一後,其在國內形成的制度不適應大一統的國家。其統治者只完成了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的統一。但是最主要的國家公器法制沒有相應的改革。因為在大一統的和平時期,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的統一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當然阻力也會很小。但是法制是時刻伴隨著每一個人。秦帝國依然沿用沒有完成統一前的國內法制。這是秦國滅亡的關鍵。

  • 6 # 查文軍—書劍走江湖

    一、自秦孝公時代商鞅變法起,秦國曆經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秦王近一百五十年的勵精圖治,終於最終滅六國,統一天下。實現最高理想要靠一代代人的接力奮鬥,秦國做到了!然而始皇帝屍骨未寒,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偉大的秦帝國急劇土崩瓦解,迅速滅亡,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又是何等慘痛淒涼!其興亡的歷史教訓,自西漢建國以來直到今天,不斷地被總結和爭論。其中對秦帝國迅速滅亡的歷史總結,最著名的莫過於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賈誼的《過秦論》。

    二、賈誼認為,秦帝國之所以速亡,秦始皇,秦二世和末代秦王嬴嬰三位君王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三位君王的共同錯誤就是面對已經變化了的形勢而沒有改變施政方針。他說:“始皇帝自我滿足,堅持錯誤而一意孤行。二世繼承始皇帝的方針政策不變,加重禍患。秦王嬴嬰時候,秦帝國已國勢危弱,孤立無援,救敗無方,終於導致秦帝國的崩潰瓦解,實在情理之中。

    賈誼進而認為,秦亡首因在始皇帝。他說:“兼併天下的人崇尚詐計武力,安定危亂的人重視順應平衡。開創和守成,事業不同,思路方法也不一樣。然而,秦始皇恰恰犯了攻守勢異的政策性錯誤,統一後繼續使得國家處於高速運轉狀態,形成人心思亂,乾柴遍地的“危民”之勢。

    二世即位後,不明察形勢,不順應民心,堅持始皇帝的既定方針政策,濫施刑法,殺宗親,誅功臣,臣民困苦絕望,人人自危不安。從而,陳勝揭竿而起,登高一呼,舉國動亂成不可收拾的敗亡態勢。

    嬴嬰即位以後,仍然沒有覺悟,孤立而無人輔佐,救敗而沒有方策。假如嬴嬰有平庸的才能,能夠得到中等人才的輔助,只要能固守關中,依據險要地勢,就能將諸侯各國阻擋在秦國本土之外。由此秦國可以修養生息,重振國勢,再創偉業。

    賈誼是漢初的人,時間緊接秦末,歷歷往事,如在眼前。他受寵於漢文帝劉恆,站在漢朝政府的立場上總結秦亡的經驗教訓,以史為鑑,為文景之治規劃藍圖。他的《過秦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資治通鑑的實施,其真知灼見,歷兩千年而活力不減,經世致用如在眼前。

    個人不才,拾人牙慧,與朋友們分享!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秦自孝公時代商鞅變法起,歷六代開疆拓土,經一個半世紀的勵精圖治,終於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實現了雄霸華廈的偉業。

    然而,始皇帝屍骨未寒即有大澤鄉揭竿而起,輝煌的秦帝國大廈迅速土崩瓦解,其“興亦勃焉,其亡亦忽焉”,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

    秦國為什麼滅亡?

    1.秦始皇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偉業後,沒有即時調整治國政策,沒有根據已經變化了的形勢而制訂施政方針,自我滿足,剛愎自用,不重視攻守勢異!

    干戈暫息國家仍處於高速運轉狀態,殘暴盛行而民力凋敝,人心慌恐,官民對立,終形成乾柴遍地的“危民”之勢。

    2.二世上位時在道德層面有虧損,自身受制於指鹿為馬的權臣趙高,只能繼承始皇帝的方針政策而蕭規曹隨;既不明察形勢以順應民心,還變本加厲濫施刑法,屠殺宗親,誅滅功臣;弄得民不聊生,困苦絕望!

    3.到秦王嬴嬰時候,秦帝國國力已幾乎消耗殆盡,國勢危弱,嬴嬰仍沒覺悟,大秦中央集團孤立無援,無人輔助贏嬰力挽狂瀾,從而導致大秦帝國的崩潰,實在是情理之中的事 !

  • 8 # 音樂小妖

    最近一段時間網上一直在議論秦朝為什麼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從統一走向了滅亡,可以說眾位歷史大咖們給出了無數有史有證的觀點,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秦朝滅亡的另一種說法。

    這個說法其實就是所謂的由奢入儉,為什麼要用到這個詞,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當時的秦朝能夠一統六國靠的是什麼,就是秦國強大的經濟跟軍事實力,雖然秦朝的統一對古代中國有著巨大的貢獻,但是不得不說那六個被滅掉的國家都不太情願。

    就拿趙國來說,在被秦朝滅掉之前,趙國的百姓一直都以自己是趙國人為驕傲,雖說長平之戰被趙國的君主和趙括坑掉了近四十萬的人口,可是趙國的百姓只是痛恨秦國人,對於趙國的君主幾乎沒有太大的怨言,當然了也可能有,可是大家都把這種怨氣發到了秦國人的頭上而已。

    也就是說對於趙國之中的百姓或者貴族來說,趙國就是他們的驕傲,這就是好比一個富家公子哥,一直生活相當的優裕,可是在某一天突然破產了,這個公子哥會痛恨自己的父親把家給搞破產嗎?

    這個是一個定會的,但是真正讓他無比痛恨的還是把自家給搞破產的對手公司,可以說我們單從趙國人的想法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整個天下的百姓對於秦朝的統一相當的牴觸。

    生活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快樂就是快樂,不開心就是不開心,自從秦朝統一六國後,開始了各種的統一,比如說統一度量衡,也就是所謂的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論。聽起來好像就是為了方便天下的百姓。

    但是實際上因為執行的力度問題,成為那些貴族們坑害百姓的手段,尤其是古代那些完全不把人命當回事的貴族眼中,這就是名正言順的給下面的百姓挖坑。

    畢竟古代不像我們現代這樣傳播速度快,而且各種方面的反饋也快,當大秦的中心把這些命令發出去之後,各個地方的貴族如果沒有偷偷的曲解這些所謂的命令,可能就不是一個正牌的貴族,畢竟這些貴族對於秦國都沒有好感。

    要知道當時的大秦滅六國滅得太快了,以至於自己沒有大量的官員去管理各個被攻打下來的國家,可是這些地方又不能放著不管,而秦國為了整個天下的穩定,所以這些被滅掉的國家依然還是由原來的貴族們在管理。

    比如說趙國,只是把趙國的都城給打破了,趙國的君主被捉了而已,朝中的臣子跟貴族們還是依然用著這些人在幫秦國幹活,誰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這些地方主要還是因為秦國現在沒有大量的中層管理者,所以才會把管理權扔給了這些地方上的貴族,等秦國有了足夠的人手,可能就是回頭來收拾這些貴族的時候了。

    所以說這些貴族根本就不可能真心秦國工作,都是在想盡一切辦法拖垮秦國,或者造秦國的反,同時還不忘記把一些罪行全部加到秦國的頭上,一般來說就是好事都是本地的貴族們做的,你們這些百姓要記得感恩,而壞事全部是秦國所下達的命令,有什麼問題可以去找秦國,反正秦國的上層也不會聽你一個平頭老百姓的話。

    在這樣的情況下,天下的百姓隨著這些本地貴族們變相的壓迫,再回頭想想自己以前所過的開心生活,果然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本來秦朝的百姓因為各個地方的貴族們胡亂下達的命令,生活早就有點過不下去了,正好這個時候,朝中傳來了一個訊息,就是秦始皇掛掉了。

    一瞬間整個天下就如同脫韁的野狗一樣,開始各種的撒歡,各地的貴族們也終於捉到了這一絲的機會,說實話當一個國家的所有百姓都對他不滿意的時候,這個所謂的朝代也就該結束了,於是大秦帝國只是短短十幾年的時候就步入了滅亡。

    說白了就是秦朝當時的天下所有的貴族們不太滿意,自己以前都是各個國家的上層人物,可是自從被秦國滅掉後,無論是家族榮譽還是身份地位都跟以前完全無法相提並論,比如說當時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以前可是某個國家的丞相那個位置,而且還是傳承的那種,如果不是秦國帶兵滅掉了自己的國家,張良的家人幾乎過著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生活,可是等秦朝統一了天下之後,張良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幾乎就跟個流民似的,像這樣的人在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可以說整個天下到處都是這樣的人。

    如果是普通的百姓沒有嚐到過美酒佳餚的滋味,說不定腦子裡也想象不出那種美好的畫面,可正是因為以前自己的生活水平太奢侈了,而現在的生活水平又太低了,於是這些人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把自己以前所擁有的一切全部拿回來,所以才會造成天下大亂,當然了這跟秦始皇的突然死去也有著極大的關係。

    但是真正讓秦朝滅亡的原因,還是因為秦始皇的步伐太快了,沒有足夠的管理人員就打下了這麼大的地盤,以至於只能從本地的貴族當中尋找管理者,但是忠心方面就真心沒法保證了,秦始皇還活著,什麼也好說,這一群人都是被他滅掉的,所以內心相當的害怕,沒人敢反,等秦始皇一死,可以說天敵已經沒有了,所以就有人開始給大秦找不痛快了。

  • 9 # 人生學問

    秦國統一六國,風光無限,秦軍可是鐵甲之師,可是號稱擁有百萬軍隊的秦軍,自從秦始皇去世後,秦朝滅亡不到三年的時間啊,那麼秦國的虎狼之師 去了哪裡呢!秦國到最後怎麼就剩下了臨時軍隊呢?這些部隊究竟去了哪?一部分20萬軍隊是扶蘇的親信,不參與這場戰爭,還都都說的過去,可是秦 國應該還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啊。之前小編也是不知道,但是翻了幾本書之後才明白,竟然是這樣。

    當時秦國分別還有北面的守衛軍守衛北邊的疆域,防止北邊的匈奴的入侵,這些大多是扶蘇的人,但是南方還有50萬遠征軍,在大秦局勢下不知道到該 怎麼辦,所以也沒有出兵,所以大秦國會頃刻間滅亡,跟這個也是有原因的。看了書籍之後感覺很氣憤,一個國家到最後竟然那麼的不團結,秦王朝曾 督促過北方出兵,可是翻閱了整個書籍,也看不到南方軍隊的蹤跡,難道正如人們所猜測的南方軍隊在南方建立了南越國,可是有的記載中記載了南方 動盪不已,經常發生大戰,久久不能平息戰鬥,可是仔細想一下,難道南方軍隊那麼巧合嗎?發生叛亂的時候難道不知道任何資訊嗎?那可是大秦國50萬 軍隊啊。

    也許南方軍隊並不是因為南方動盪而拖住,而是在給皇帝建造陵墓,如果是這樣的話,這樣的解釋也許可能說的通,但是為什麼修陵墓的這個軍隊要兩 耳不聞窗外事呢,如果50萬軍隊去打南方一個部族應該是不是那麼費勁的啊,然而國內發生那麼大的內亂,這個軍隊卻不知道去哪了。

    但是軍隊消失並不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秦朝滅亡另有其因,在秦始皇死了以後,太監趙高勾結胡亥,李斯,篡改皇帝遺詔,立胡亥稱帝,但是胡亥 這個人昏庸至極,根本沒有向秦始皇這樣的能力,由於秦法過於嚴苛,陳勝吳廣才起義,陳勝吳廣一起義,各地一塊紛紛響應,項籍劉邦就在這時被響 應。

    隨後,領導反抗秦國的人分別是劉邦和項籍,西面進入關中攻打秦國,這時李斯也被趙高陷害了,秦王的侄子子嬰繼位,繼位之後就把趙高給殺了,207 年劉邦進入了關,到最後咸陽最終陷落,不可一世的秦朝滅亡了。

    其實是項羽消滅了秦國的有生力量,項羽兵多勢眾,當時項羽和劉邦有一個約定誰先攻破咸陽誰就當大王,可到最後是劉邦攻破的咸陽,項羽消滅了秦 國的主力軍,劉邦攻破了咸陽卻不敢進去,項羽一聽劉邦攻破了咸陽就加緊了腳步也到了咸陽,項羽兵多自然不想讓出皇位,這一場戰爭不可避免,這 就是後來的楚漢之爭。

    秦國曾統一六國為什麼最後滅亡了?究其原因,結果是這樣:總體而言秦國滅亡是因為暴政,刑法過於嚴苛,統一六國之後,秦國的法律已經不適合當 下的狀態,百姓們渴望君王戰後恢復生產,可是百姓卻沒有得到想要的生活,再加上秦國軍隊不團結,秦國就因為這個而走向了滅亡,再後來劉邦建立 了自己的朝代也吸取了這一經驗。

  • 10 # 一隻鹿耳朵兒

    秦始皇死的太突然,沒有安排好接班人,造成權力的真空,內憂外患,趙高弄權,項羽崛起。大秦帝國,第一滅秦急先鋒,趙高。殺扶蘇,控胡亥,收李斯,指鹿為馬,威震秦國。朝廷之外,西楚霸王。有趙高沒有項羽,秦國是趙高的,有項羽沒趙高,項羽可能還要再打幾次血戰才能誅滅秦國。項羽破釜沉舟,鉅鹿血戰,為秦史上第一大戰,秦楚興亡之關鍵,實本於此。章邯為秦之驍將,章邯不敗,即秦不亡。且山東各國,無敢敵章邯,獨項羽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與拔山扛鼎之神勇,一往直前,九戰皆勝,俘虜王離,誅殺蘇角,焚涉間,卒使能征善戰之章邯,一不振,何其勇也!然使秦無趙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則章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趙高亂權,李斯叛變,項羽誅滅秦軍,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大秦帝國死在,趙高,李斯,胡亥,項羽,劉邦的博弈之中。

  • 11 # 忘我實多

    秦朝滅亡

    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因失職可能判死罪,就鋌而走險,領導戍卒兵變,聲勢浩大,各地紛紛響應。

    時趙佗在南海郡擁兵50萬秦正規軍並不北上救援且令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自立為王,自稱“南越武王”。秦另一支正規軍於上郡約30萬不知因何緣故,直至咸陽陷落仍未馳援而至。秦二世二年冬,最先起兵反秦的陳勝軍聲勢浩大,陳勝部將周文(又名周章)等人率兵數十萬人(漢書說是十萬)逼近秦都咸陽,時章邯建議二世赦免驪山刑徒約20萬人,把他們編成軍隊以對抗陳勝軍,二世便任命章邯為將,率領這支新軍迎戰強敵。章邯先後擊敗周文和陳勝。陳勝敗退後被車伕莊賈殺害。

    隨後,反秦鬥爭由項籍與劉邦分別領導,西入關中攻秦。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宦官趙高陷害,腰斬於咸陽,臨死前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互相哭泣,後被夷滅三族。前207年,項羽3萬大軍大破20萬秦軍,鉅鹿一戰,秦軍主力被殲滅殆盡。九月,趙高殺秦二世,立秦二世的侄子子嬰為秦王,子嬰剛即位便將趙高刺殺。前207年十月,劉邦入關,最後都城咸陽於陷落,子嬰出城投降,秦朝滅亡。

    所以可以得出項羽是殲滅了秦朝最後的作為抵抗的有生力量,而劉邦才是攻破咸陽滅亡秦朝真正的英雄。

  • 12 # 歷史的陪伴者

    秦國滅亡有很多原因,但是有幾個是主要原因,原因如下:

    第一、實行暴政

    秦始皇是個很有作為的帝皇,但是由於過於迷戀法家思想,所以對天下百姓實行很殘酷的政策。雖說他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戰亂時代,但是秦始皇沒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反而百姓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使得百姓怨聲載道。

    第二、勞民傷財

    秦始皇為抵禦北方的胡人,他大量徵收百姓去修建長城,使得大多數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這樣,使秦國盡失民意。縱然百姓現在畏懼秦國的淫威而敢怒不敢言,但是早晚有一天這些怒火肯定被點燃。

    第三、繼承皇位人沒有能力

    本來該繼承的是扶蘇,卻是名不經傳的胡亥給奪走。如果是扶蘇即位,那麼秦國不會滅亡得那麼快,最起碼不至於二世就亡國的。而胡亥卻沒有扶蘇的能力,胡亥用陰謀獲取皇位,是不得人心。加上自己沒有治國的能耐,整天就知道玩,最後不僅玩完自己,也把江山給弄沒了。

    第四、六國的勢力還留有殘餘

    雖說六國被秦國給滅了,但是六國貴族的勢力依舊還有。而六國貴族趁著農民起義推波助瀾,讓更多人投入到反秦浪潮中,從而達到秦國無人支援的程度。最後,秦國就亡於這些義軍手中。

  • 13 # 因為凹凸曼

    紅樓夢中王熙鳳說:“大有大的難。”

    中央集權的好處是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央集權的壞處是集中力量辦錯事。

    秦滅六國,實現的華夏人們的第一次大一統,如果沒有秦始皇也許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了。管理一個國家就像管理一個公司。管理一個公司什麼最重要,那就是企業文化。在心人不向的同時、急於統一、還大興土木、同時亂用奸臣,公子扶蘇之死也有很大的原因。

    先說結論: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帝國從軍事國家向文治國家轉型過程中,統治集團內部的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矛盾激化導致的,而根本原因則是關中軍國體制與關東文化傳統之前的矛盾與衝突。

    談到秦亡,幾乎不可能不談扶蘇,長久以來一直有這樣的疑問,倘若扶蘇成功繼位,秦朝還會不會二世而亡?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扶蘇和始皇帝關於焚書坑儒的爭論。

    在面對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決定之後,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而始皇帝的態度同樣激烈,【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由以上兩句對話,其實能看出一些幾個問題,第一,始皇帝因何而怒?除了扶蘇頂撞自己外是否有更深層的原因?我想關鍵便在於【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一句,這句話中扶蘇明確反對了秦始皇重視法家的政治主張,對於儒家思想報以同情甚至支援的態度,表現出扶蘇與始皇帝在政治思想的衝突,這可能也是始皇帝大怒的原因所在。

    第二個問題,在於始皇帝對於扶蘇的處置。始皇帝大怒,將其遠置邊疆,這本身並無什麼問題,但是問題在於恰恰是使扶蘇【監蒙恬】,若是懲罰扶蘇,為何讓扶蘇親近於掌握四十萬兵團的大秦第一武將?並且始皇帝並非使蒙恬監扶蘇,恰恰相反,是令扶蘇監蒙恬,這就意味著扶蘇並不是以犯人的身份流放邊疆,而是以正式官職入主長城兵團,若是始皇帝真心與之決裂,難道不害怕扶蘇直接帶兵殺回咸陽麼?

    第三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扶蘇所謂【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

    在我看來,此處的【遠方黔首未集】應取最後一種意思,也就是說此時天下初定,但是遠方尚不安定,此處的遠方顯然指的是關東六國。

    文化上的衝突又具體表現在制度之上,眾所周知,戰國時代是一個各國重新建立編戶制度,利用人力以致富國強兵的時代,編戶制度可以說是七國共通的制度,但是其中秦國因為其特殊的地緣環境、尚武的社會風俗,其軍國化最為徹底,建立了以軍功爵制、什伍制度為核心的軍國體制(此處軍國體制意為“生產供給軍事,生產服務軍事”的體制,與近代法西斯無關,毋寧說是軍國體制在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不同表現)。

    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也將秦國的法律、制度推往六國,試圖實現文化、體制上的統一,由此帶來了六國百姓的強烈不滿,陳勝起義最終成了這種矛盾的總爆發,而從後續的歷史來看,六國紛紛復立,體現的正是六國對秦式帝制的反動,從這個角度而言,反秦戰爭不僅是反秦國,更是反秦制。

    為了克服這種矛盾,帝國必須完成從一個軍事國家向一個文治國家轉變的過程,融合關東六國的文化、制度,完成社會整合。

    秦始皇死的時候純粹是意外之死,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冬日,巡遊天下,行至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途中不幸病逝,但此時胡蘇正在和上郡蒙恬大將軍在北方與九原的匈奴大戰。

    趙高等逆臣拿權,擁舉二子胡亥,胡亥即位之後,不僅沒有進行改革,反而為了鞏固權力,,進一步摧毀了自身的統治基礎,導致政治日益腐化,甚至三人的政治集團也開始爭鬥,最終伴隨著指鹿為馬的鬧劇,秦朝宮廷政治徹底陷入了混亂。

    與朝堂的混亂相呼應,秦帝國對於民間社會的控制力也徹底瓦解。陳涉起義後,作為帝國地方長官的縣令們偏偏成為反抗的主力,至此帝國再也無法阻擋六國遺民的怒火。

    秦朝在秦統一天下後有若干錯誤的政策,大致分為兩種。

    1. 方向性的錯誤

    2. 時機性的錯誤

    方向性錯誤包括:

    1. 大修陵墓宮殿

    2. 封禪泰山

    3. 四處巡遊

    4. 求長生不老藥

    5. 焚書坑儒

    時機性錯誤包括:

    1. 修築長城,北方匈奴自然要抗擊,但是否急於修築長城卻是個問題。國內正在進行統一度量衡,建立郡縣制的大規模改造,這個時候國家內部其實變數很多,應該保持一定的民力。

    2. 派兵北抗匈奴,奪回河套地區。方向也沒任何問題,但時機有些不對,六國新定,天下不穩精銳還是應該駐防以防生變

    3. 開鑿運河南下平越,實際上秦國滅亡就跟這一戰爭有關。多次平越消耗國力,在都城被困的時候主力卻在廣西,難以回救,最終導致秦朝滅亡。

    好了,秦朝一共十五年,在這十五年裡,秦朝做了兩個中國歷史上第一的工程,

    1. 長城

    2. 秦皇陵

    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1. 北擊匈奴

    2. 南下平越

    3.

    進行了三項重大改革

    1.郡縣制取代分封制

    2. 統一度量衡

    3.全面推行秦國律法

    如果盤點一下中國曆朝歷代,能夠在15年裡完成那麼多超級大工程,進行那麼多重大改革,並且取得兩次對大規模外戰爭勝利的朝代,沒有一個。而這些統統需要消耗民力!同時也加劇了文化的矛盾。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民心所向,做事要循序漸進,物極必反。

    總的來說就是:各方未定安定時大興土木、奸臣當道……

  • 14 # 曉猿

    秦國滅亡的主因與後來的大一統王朝都不同。

    別人都是做錯了所以滅亡,秦國是在一統天下的道路上力盡而亡。

    秦始皇的統一程序太快了。從滅韓開始算,前後共10年就兼併六國。

    既然兼併六國,就要接收六國帶來的問題。

    比如北邊的匈奴,本來主要是趙國的事,現在是秦國的了。

    比如南邊的百越,本來主要是楚國的事,現在也是秦國的了。

    但趙國、楚國的軍隊已經被秦國消滅了,只能秦軍自己上。而且就算趙軍、楚軍仍在,秦始皇總不可能放心他們單獨行動吧?

    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六國雖然滅了,但秦國還需要時間進行消化。短時間內,六國子弟懷念故國是必然,仇恨秦國也是必然,這些都是秦國必須面對的不穩定因素。

    秦國負擔太重了,修長城需要人,徵匈奴、百越需要人,修建馳道、水利設施需要人,要增加徭役和稅賦,最終這些都壓在了百姓的擔子上,激起了浩浩蕩蕩的秦末農民起義浪潮。

    所以秦國統一後,對內需要加強對六國的控制和消化,對外要接手防禦外敵入侵的工作,國家機器的負擔是急劇加重的。而在資源調動方面卻不然,秦滅六國消耗也是巨大的,而六國的資源還沒有來得及轉化為秦國的力量之源。

    遺憾的是,秦國沒有及時意識到這個問題,不僅在其他方面沒有節約民力,反而在同時修建了秦始皇陵、阿房宮之類的龐大工程,這更進一步加劇了國力的消耗。尤其是秦二世,在這個問題已經日益凸顯、政局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仍然不肯停止修建阿房宮,反而殺害了提議停工的李斯等人。

    可以說,秦末確實是秦國最為虛弱的時期,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如果這波撐過去,慢慢消化六國力量,下一代人誰還記得什麼六國,天下勢必歸心大秦,秦國必然空前強大。但撐過去並不那麼容易,經不起任何瞎折騰。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秦始皇死了,而秦二世選擇了瞎搞……

    所以秦國順理成章地亡了。秦國的事業,也就只能由漢朝來繼承了。

  • 15 # 陌影1028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掃平六國,“帝國”體制開創性的確立於華夏大地,中國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吞滅六國的嬴政並沒有滿足於此,緊接著,五十萬秦國大軍開往嶺南,廣東、廣西、福建,以及西南夷廣泛分佈的雲南、貴州、四川南部均首次納入中原政權的版圖之中。

    蒙恬率領三十萬秦軍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地區,並越過陰山深入草原,給匈奴以沉重打擊。勇武的草原之王們倉皇的北逃,終秦一世,令匈奴人垂涎的富庶中原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星斗——雖是美好卻可望而不可及。匈奴北逃後,嬴政停止了征伐的腳步,在北部邊塞構築長達萬里的長城,之所以如此,並非秦帝國無力征服,而是華夏目光所及之處,富饒肥沃的土地皆已被征服,其餘的只不過是絲毫不值得垂青的窮鄉僻壤罷了。  

     完成了前無古人的壯舉,嬴政意氣風發地展望未來:朕的江山要一世二世以至萬世。在秦始皇的心中,秦國已經存在了六百年,自己建立的秦帝國國運的千秋萬世也應是“情理之中”。然而歷史以公允無情的現實回擊了嬴政的傲慢,他死後的次年,帝國便烽煙四起,他死後三年,劉邦、項羽的軍隊先後入主咸陽,秦帝國僅存區區15年便轟然倒塌。我們不得不追問,秦帝國是如此的強大,擁有者多達百萬的虎狼之師,為何只存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便轟然倒塌?為何說秦始皇是秦國滅亡的真正元兇? 1.jpg   

    筆者也曾聽過與“秦帝國因嬴政而亡”看似雷同卻其實有著本質不同的論調,諸如“明朝亡於朱棣”、“東漢之亡實因劉秀”等等,為何說有著本質不同呢,這種言論乍一看洞察感十足,實則是看似聰明的“瘋言”,劉秀、朱棣距漢、明之亡兩百多年之遙,一個王朝的滅亡因素是極為複雜的,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類言論實際上是思維惰性的產物,這就如同說你之所以會犯錯是因為你媽生了你,要不然你不會犯錯一般可笑,對於這類言論,我曾這般迴應過:華夏之亡實因軒轅,人類之亡實因藍藻,宇宙亡於137億年前之大爆炸。

    哈哈,以上就當笑話,有些跑題,咱們迴歸正題,強大的秦帝國為何迅速隕落?   

    在筆者看來,秦帝國的滅亡實際上是一次“人性的勝利”。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看它是否能夠持續繁榮昌盛的一個關鍵參考點在於這個國家、民族的普通大眾是否具有活力,而並非這個國家的政府有多強的軍隊和警察組織。蘇聯曾興盛一時,全球兩霸之一,世界共產主義的老大哥,武力昌盛,威勢凜然,卻一夕之間分崩離析,根本原因在於這個體制是恐怖的,整個社會的聲音都噤若寒蟬,普羅大眾的思想意識備受壓抑。

    人民充滿活力則國家必然充滿活力,當一個國家的“屌絲”們都滿懷奮發之心時,這個國家的未來無疑是明亮寬廣的。  

     而嬴政恰恰犯了這個致命錯誤,他的施政理念中,嚴重缺乏“人性”,甚至於將人文關懷視作仇敵。他將整個帝國當做了一架冰冷的機器,在這個機械體系中,社會底層的人民只能做沒有情感的螺絲釘,“皇帝”傲立於金字塔頂端,駕馭著一切,不僅普通百姓,哪怕是體制內的高官勳貴,也只是食君之祿的臣僕,整個國家都要以皇帝的意識為核心。 將追求“仁、禮”的儒家、追求“大同兼愛”的墨家等有獨立意識的諸子百家們視作恨不能挫骨揚灰的仇讎,人民只能學習醫學、農學等技術類的學說,“耕戰”從一出生便成為了底層人民的主要生活內容,這樣的社會體制之下,底層人民註定是壓抑的,應有的人性活力無時無刻不被壓制,縱然政府擁有再過強大的軍事力量,也只是坐在火山口上。   

    當然,熟悉這段歷史的人也很容易看到六國貴族舊勢力在推翻暴秦的過程中也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是這並不能說秦朝的滅亡就是簡單的六國復辟。

    亡國舊勢力固然是隱患,假若說秦帝國施行的是仁政,沒有底層人民的追隨順應,那麼縱然舊貴族們再過不滿也難以成事,要知道,在反抗暴秦的整個過程中,是陳勝吳廣這樣的屌絲們率先登高一呼,當反秦大潮湧起時,六國舊貴族才得以抓住時機起事反秦的,而並非六國舊貴族們率先起兵抗秦接著人民響應追隨。在秦亡漢興之後,皇帝換成了屌絲出身的劉邦,而諸如韓信彭越等這些秦國底層平民均封王封侯,他們在新建政治權利格局中較之曾經尊貴的舊貴族王子王孫們無疑更具分配優勢,“功”與“勞”是對等的,這充分顯露出秦帝國的致命失誤在於缺乏對底層人民的人文關懷。

    2.jpg 人民是一個個鮮活而富有生機的情感人,絕非嬴政建構的冰冷機械組織中無情感意識的工蟻。所以當陳勝吳廣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時,秦帝國的壽命事實上已然終結。   人類數千年的無數王朝興衰故事,已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沒有什麼組織、沒有什麼政黨、沒有什麼政權江山能千秋萬世、永存不滅,一個優秀的政權的根本目標應是為人民謀福祉,而並非追求政權統治的穩固與否。

    當千百年後,“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的後輩們能真切的肯定某個歷史時期政權的歷史作用,這才是這個政權最有意義的價值,將政權統治的穩定當作根本無疑是捨本逐末,望有司思之。

    同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聲吶喊,在人類整個歷史中始終迴盪,作為普羅大眾的諸君,也當時時思之,如今是一個“個人崛起”的時代,機遇無處不在,只看是否去主動把握,當社會的底層平民充滿活力,當屌絲們進階上層改變命運的意志,那麼可以說,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然走上了寬廣坦途。“羅輯思維”的羅振宇曾說過“未來三十年中國經濟會好的超出想象”這句話我是十分贊同的,新的一年即將來臨,未來就在眼前。

  • 16 # 宇勳網路

    因為秦朝實施了不適合當時時代的政策。這個不適合的政策主要分成2個方面。

    1,苛政。秦律過嚴,對於一個悶在西部,憋著氣想要崛起的諸侯國來說,秦律有可能被老百姓接受。而當秦律推廣到全國,尤其是習慣了較為寬鬆的律法的東部人民後,還會被普遍接受麼。另外秦始皇的一些超出當時時代的大型工程對民力的使用也超過了極限。

    2,過度中央集權。分封制用了那麼多年,突然你要用郡縣制。這個轉變過於劇烈了。郡縣制是好,但傷到了那麼大數量的大小諸侯的利益,這些人都是有社會地位,有政治能量的人。你對付一個兩個可以,對付那麼多,更何況其中大比例還是被你亡國對你有仇恨的那幫人。

  • 17 # 白話那些事

    奮六世餘烈的秦帝國在統一六國之後,為什麼會在短短的10幾年迅速的覆亡。很多人會說,秦苛責猛如虎,始皇帝不體恤民力等等,這些也是原因之一,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秦朝對自己的子民自從商鞅變法之後,一直也是這套制度哦!第一 大有大的難處

    紅樓夢王熙鳳說過一句話:大有大的難處”,秦朝對自己的制度是有充分的自信的,因為在秦國總部已經試點成功了,所以迅速的撤換大量的六國官員,從咸陽直接任命官員到地方,落實秦國的郡縣制,凝聚整個王朝的國力,秦始皇估計這個時候是想著把這套制度落實之後,秦朝的國力就是秦乘七,所以才有後來的阿房宮,秦嶺,馳道,修長城,但是秦始皇漏算了,六國的複雜性,秦朝統一六國後,把六國的王孫貴族殺的殺關的關,但是你別忘了,秦朝剛剛統一天下,六國的原住民對秦朝是不認同的,楚懷王死在秦國,項羽拉的大旗是誰就是懷王的孫子熊心,陳勝吳廣的手下大將周市找了魏王的後代當魏王,才敢扯出魏國這杆大旗。可見民間對六國的認同感。秦朝摒棄所有的六國的制度,七雄中燕國和趙國雖然打不過秦國但也是死死的抗住北邊的匈奴,更何況趙國的胡服射騎,他們都是有一套長年累月積累下來的低成本應對匈奴的制度,好了現在你把這些低成本的制度丟棄了,那麼你又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制度官員又不怎麼會處理,怎麼辦,只好用笨辦法蠻力氣。

    所以滅六國的蒙恬蒙武,王翦王憤帶著自己的直屬部隊紛紛去守衛邊疆,抵抗匈奴。外加修長城,一共加起來80萬大軍,這可都是秦國的主力部隊,你想如果趙國和燕國用這麼多軍隊去抵抗匈奴,早就被秦朝滅了,可見制度經驗的重要性,再看南邊,楚國原來和南蠻百越作戰也是有一套低成本的制度,現在輪到秦國了,沒辦法還是用蠻力,派了50萬大軍南征,南北加起來130萬主力部隊調離中央,那地方可不就空虛了嗎?所以後來程勝吳廣一個多月就打到咸陽,秦朝的內部空虛到什麼地步。你用高成本去處理原來本地化的問題的時候,你的成本,你負擔不了。

    秦朝的制度在全國推廣,其實本質上是起不到在秦國的作用,比如說你在秦國徵發一個民夫去邊關可能三天他就到邊關了,可是這個制度一旦推廣全國是會出問題的,舉個例子陳勝吳廣是安徽的農民你把他徵發到北京,那要走多遠的距離,走多少天,這中間有太多的不確定性,生病,洪水,山賊等等,可是你的法律一直沒有改,違期當斬,所以陳勝吳廣,只好揭竿而起,後來的劉邦也是一樣違期,然後落草為寇,這就是秦朝的制度沒有根據市場的規模產生變化必然帶來的一個後果。寢室胡

    秦始皇公元209年撒手西去,最後一個能駕馭這套制度的人死了,所以後來起義不斷。其實個人覺得秦朝就是一個瘦子一下子吃成了一個胖子,把自己給撐死了,秦朝是統一了天下,但是秦的制度沒有與時俱進,原本在秦國實行的那一套制度在秦國確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放到整個天下,就玩不轉了。你用高成本去處理原來本地化的問題的時候,你的成本,你真是負擔不了。

  • 18 # 崑崙139100429

    秦二世而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不注重修養生息,過用民力、徭役繁重致民怨四起、民心不穩又加被六國後遺所乘,自然江山不固。再加秦王過早死去、內部不団結、二世不會調節、無能、無策等。其餘說法都是次要的。

  • 19 # 太白山中人

    秦朝滅亡要從幾個方面來說:

    一、政治:秦朝大一統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這本身很好的政策。但關鍵一點,是當時的執政者始皇帝可能太急於皇帝集權了,直接從春秋戰國延續下來的分封制跳到郡縣制了。很多功勳之人沒有封地,從跟皇帝是合夥人直接變成打工仔,肯定不願意了。從開始的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到後面贏氏眾叛親離就可以看出來。從劉邦建立漢帝國消除分封的諸侯,到漢景帝削蕃的鬥爭其實就是統治者對分封制的逐漸改革,一句話,始皇帝他老人家,步子邁大了,扯著蛋了。

    二、經濟:小到一個人一個公司,大到一個國家,都一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始皇帝雄才大略,統一全國,主要靠的還是他的法家治國,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優先策略,這就導致民生問題輕忽了。有點像現代的蘇聯,軍事牛,經濟不行。都是國家短期因軍事強大達到頂峰,不能持久。

  • 20 # 周愛芬傑

    秦國利用十年時間,來橫掃六國,建立了看似強大的秦朝。雖然秦始皇嬴政史無前例的完成中國整個華夏的大一統,並且有心想讓自己的大秦朝在自己子子孫孫的後代傳承下去,直到秦萬世。但是現實卻是秦始皇嬴政死後不久,大秦帝國就陷於風雨飄搖之中,等到劉邦率軍由藍田至霸上。秦王子嬰乘素車、白馬,以印綬繫頸,帶著秦皇室的玉璽、軍符等,在軹道旁向劉邦投降,至此,大秦帝國僅僅延續了15年就滅亡了。

    為什麼這麼強大的秦帝國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呢?

    首先秦帝國是運用自己的軍隊暴力血腥去滅六國的,並沒有完全把六國的殘餘的貴族勢力完全擺平,也沒有把六國的百姓給安撫好,這六國表面雖然被秦國所滅,但是六國人民的心理上並不認同秦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秦始皇嬴政實行的是施暴政,重苛捐雜稅,並沒有對六國百姓施行仁政,恢復生產,而是更加的橫徵暴斂,對百姓實行殘酷的奴役統治。這使六國百姓迫於秦始皇嬴政的淫威之下敢怒不敢言。但是有識之士知道“天下勢必大亂”

    結果等到秦始皇嬴政去世之後,由陳勝、吳廣首先揭竿而起反抗暴秦,之後起義隊伍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秦始皇死於東巡途中的沙丘宮,秦始皇嬴政駕崩後,趙高採取說服胡亥威脅李斯的手法,二人在沙丘宮經過一番密謀,假造秦始皇釋出詔書,由胡亥繼承皇位,還以秦始皇的名義指責扶蘇為子不孝、蒙恬為臣不忠,讓他們自殺,不得違抗。得到扶蘇自殺訊息後,他們迅速返回咸陽。回到咸陽,胡亥繼位,為秦二世,但是朝廷大權實際落到趙高手裡。結果趙高陰謀得逞以後,開始對身邊的人下毒手,臣相李斯被腰斬,趙高大權獨攬,把整個秦朝搞得更加烏煙瘴氣了,而且秦二世胡亥根本沒有秦始皇嬴政開疆擴土的魄力。結果導致秦朝的百姓徭役更加沉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秦國在橫掃六國奪取天下時,其實自己本國的軍民損失也是巨大的,這就導致秦國的軍隊厭戰的情緒很高,普通百姓不積極支援。而且秦始皇實行高壓政策焚書坑儒,實行殺戮政策,導致天下人心思變。

    唐太宗李世民說得對“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失去老百姓的支援,國家離亡國也就不會太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學會專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