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豹眼看歷史

    老闆三番五次到你家裡去,好不容易見到你,然後說:我出幾道題你回答一下,如果透過考試,你就可以來公司上班了。

    這種情況不能說絕對沒有,但罕見。去人才市場招聘的多,到家裡去招聘的少。

    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家裡去招聘,還勉強說得過去,應聘就扯淡了吧。難不成諸葛亮缺少主公,正在招聘,劉備去應聘主公嗎?這麼大牌的員工,誰敢僱傭啊?!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按照陳壽的記載,諸葛亮是由好友徐庶舉薦,而且說必須親自去請才可能請出諸葛亮來。於是,劉備三顧茅廬,君臣有了隆中對,劉備認為諸葛亮是大才,就請出山來輔佐自己。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陳壽本是蜀漢的官吏,其師傅譙周還是諸葛亮主政時期的勸學從事,恐怕知道一些諸葛亮與劉備的故事。

    而且在諸葛亮《出師表》中也有相關的說明: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wén)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是諸葛亮自己說的,劉備不因為諸葛亮出身卑鄙,三顧茅廬求教於諸葛亮。諸葛亮因此而受感動,才出山輔佐劉備的。

    陳壽作《諸葛亮傳》,全文記載了《出師表》,三顧茅廬的說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這顯然是劉備禮賢下士,是招賢之舉。

    但有說法認為《出師表》是晉朝時期有人偽作,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

    景耀六年(263年),蜀漢滅亡,陳壽由西晉重臣張華舉薦為佐著作郎,撰寫《諸葛亮集》上報朝廷,受到讚譽,改授著作郎。此後,歷經十年,陳壽完成了《三國志》。

    因此,在豹眼看來,《諸葛亮集》早在《三國志》成書之前完成,也就是成書較早,如果《出師表》是晉人所著,陳壽不太可能直接完全記載《出師表》。

    儘管蜀漢沒有史官,缺少史料典籍,但陳壽是嚴謹的史學家,也曾經是蜀漢的官吏,對於蜀漢應該是熟悉的,《出師表》這事恐怕不會有假。

    但不管《出師表》是真是假,只要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就是招賢,這沒有疑議。

    但在其他一些史料中,卻沒有三顧茅廬之說,而是記載諸葛亮主動去劉備處應聘。

    《襄陽記》的說法是:

    劉備拜訪司馬德操請教世事。德操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劉備問是誰,回答說:“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這就是比較普遍認可的說法,是司馬德操先生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當時,劉備還不清楚伏龍、鳳雛是誰。

    但《襄陽記》只是記載了司馬水鏡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但沒有說明之後,是劉備三顧茅廬呢?還是諸葛亮主動去拜訪劉備應聘?

    因為諸葛亮與司馬水鏡先生關係很不錯,時有往來,在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後,也很可能向諸葛亮介紹了劉備。諸葛亮也想看看劉備到底是何等的英雄人物。於是,主動拜訪也未嘗不可。

    據《魏略》記載:

    劉備駐紮在樊城,當時曹操平定了河北,諸葛亮認為下一個目標就是荊州。但荊州牧劉表性情平緩,不曉軍事。於是,諸葛亮北行去見劉備。但由於沒有舊交,而且很年輕,劉備就沒有很把諸葛亮當回事。

    從這裡看,此時恐怕司馬水鏡還沒有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否則,劉備不會不重視他。

    聚會結束啦,別人都走了,而諸葛亮卻遲遲不走。劉備也不問諸葛亮是否有事,只自顧自地結毦(用羽毛編制飾物)。

    諸葛亮等得不耐煩了,就說:“我還以為將軍有遠大的志向呢,但只是結毦而已。”

    劉備就說:“木得辦法啊,我只是以此來排解憂慮的心情罷啦。”

    諸葛亮說:“將軍覺得劉表比得上曹操嗎?"劉備說:”比不上哦。“

    諸葛亮又說:“您覺得自己如何呢?”劉備說:“也比不了啊。”

    諸葛亮說:“那您還有閒心織草鞋,不,是結毦?”

    劉備說:“我也愁啊,可不知道咋弄哦!”

    這時,諸葛亮就給劉備出主意,說:

    “現在荊州並不是人少,只是有戶籍的人少。透過戶籍來徵兵,則會導致人心不悅。可以向劉表進言,讓凡是無戶籍的人自己來登記,給予他們田產自足,這樣徵兵的數量就會多了。”

    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計謀,士兵越來越多,就知道了諸葛亮有雄才大略,於是以上賓之禮對待他。

    《九州春秋》也是這麼說的,由此看來,諸葛亮是主動前來應聘的。

    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註解時認為:

    諸葛亮《出師表》所說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說明不是諸葛亮先投靠的劉備,已經很明顯了。雖然聽見不同的說法,彼此相異,但說法差別這麼大,真是令人奇怪。

    裴松之說得已經很明白了,就不用再解釋啦。

    說法差距很大,的確令人奇怪。

    如果劉備是三顧茅廬,那自然就是招賢;如果諸葛亮主動拜訪劉備,那毫無疑問就是應聘。

    但題主所言,三顧茅廬是招賢還是應聘,就扯淡啦。

  • 22 # 豫州青陽

    三顧茅廬,從表面上看屬於招賢納士。蜀漢集團(當時還沒有註冊也沒有上市)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兼黨委書記劉玄德先生根據人力資源部部長徐庶的提供的資料帶領兩位高層到南陽臥龍崗拜訪綜合型人才的諸葛亮。

    實際上也是應聘,諸葛亮雖是躬耕但是也不忘社交和學術交流。在學術交流中無形之中為自己做了宣傳。所以才吸引劉玄德先生三次開現場招聘會。

  • 23 # 山川志德信松

    答案:三顧茅廬,當然是劉備招賢。

    分析:諸葛亮寫的《出師表》,明確說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劉備一直重視人才,禮賢下士。並且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政治主動權,佔有天時;孫權承接父兄基業,又有長江天險,佔有地利;劉備大漢皇叔、禮賢下士、仁愛百姓,佔有人和。

    綜上所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確實是求賢!

  • 24 # 嘉人視界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秦始皇統一中國、春秋戰國、五代十國、唐、宋、元、明、清。其中三國是歷史上非常耀眼和激烈的時期,流傳至今依然深入人心,耳熟能詳。不僅是因為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英雄豪傑層出不窮,上演著一幕幕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而隨著羅貫中先生的名著《三國演義》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著,而家喻戶曉;大型古裝歷史電視劇《三國演義》的拍攝,把三國時期鬥智鬥勇,爭權奪位,激烈廝殺的場景,再一次推送到全國億萬電視觀眾面前,老嘉就是從電視上,更深入的熟悉三國,瞭解三國,領略諸葛孔明的雄才偉略和神機妙算;當然不排除以前風靡網路的大型遊戲《三國志》,把三國曆史再一次延伸到網路的每一個角落!不得不說,三國時期影響力在中國歷史上是舉足輕重!

    老嘉說《三國演義》當然得從“桃園三結義”和“三顧茅廬”片段開始斜說。為什麼會有三次呢?一次不行嗎?我想這是諸葛孔明先生的計謀和高見吧

  • 25 # 笑夜道天下

    歷史並非有三顧茅廬!但是在名著《三國演義》中確實存在三顧茅廬的典故,寫這本書中作為一個三國時期唯一一個草根級成皇帝的故事,肯定需要很厲害的人才輔佐,才能將草民發展成皇帝,當時諸葛作為一個三分天下的人才,他的出場肯定要有不凡之處,當時18路諸侯中唯一一個背景強大到劇未三分天下能成為皇帝的人,但是開始身份不大的人,去請諸葛亮肯定有點睛之處,並且還是三次,一個開小公司的老闆有雄心壯志,肯定要一個全能人才,但是作為一個小公司老闆那種人才肯定沒人願意過來啊,所以只能聽說後去請。一次不行,兩次不行三次。作為一個小老闆如果能將大才請過來日後有可能成為大公司肯定是願意多請幾次的,然而作為人才的諸葛見背景強大但是地位不行了的皇叔。見三番幾次請自己,那也就下山輔佐一番吧,為啥諸葛亮如此厲害而不去投靠朝廷或者諸侯呢?空有才賦而不得志,三國中比諸葛亮還厲害的人有一手之數,比諸葛亮還牛的也有兩三個,如果去投靠朝廷和諸侯那麼也就沒有三顧茅廬,火燒赤壁,病死五丈原的經典故事,而不會被人稱之為“智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梁帝制造赤焰慘案,梅長蘇對梁帝,蒞陽公主都沒有感情了,為什麼對靖王,太皇太后還有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