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職員
-
2 # 三國演義的智慧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趙雲婦孺皆知!
評價趙雲,可以說、盡是溢美之詞!
大戰長坂坡!
趙雲可謂一身都是膽、武藝高超!誓死護佑幼主阿斗、忠義!救出阿斗,跪見劉玄德,不但不邀功,而且不斷自責反省、為自己沒有救出阿斗的母親,慚愧難當,可見趙雲修養非常好!
拳打趙範!
趙雲大怒,認為其不尊道德、不講禮法、有辱宣告,拳打了趙範、踢翻了飯桌,離開!
由此可見,趙雲道德高尚、注重榮譽與聲名!
力勸劉備!
劉備要興兵伐吳!趙雲極力反對和勸阻!勸說,應先伐曹魏!如果劉備聽了趙雲他們的勸告,也許就不會有夷陵之戰的大敗!
由此可見,趙雲在政治上很清醒,有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看法。證明趙雲心思很細密、做人很負責人!
對於趙雲,還有許多精彩的歷史故事。但是以上這些歷史事件,充分的體現了他為人處事的特點。性格沉穩、作風正派、武藝高強、責任心強、心思細膩、頭腦清楚!
趙雲,堪稱傳統中國武將序列之明珠!
-
3 # AT大偉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的形象,銀槍白馬的少年將軍,救公孫瓚於危難之中。
後結識劉備,更有單騎救主,北伐力戰四將的故事。趙雲是怎樣的一位人物呢?
從史書記載上看,趙雲是常山人,在當地頗有威望,在漢末亂世中,受到本地百姓的推舉,率領常山拉起的一支小隊伍投奔了公孫瓚,之後他便遇到了公孫瓚的同學劉備,但此時呢,趙雲的兄長去世,他向公孫瓚請辭,劉備對他戀戀不捨,趙雲則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終不背德也)。劉備和趙雲的情義,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趙雲再次遇到劉備,已經是在鄴城了,之後劉備放了袁紹的鴿子,跑路到荊州了,這期間,趙雲除了在撤退的時候保護劉備家眷之外,也沒什麼事蹟,但從中可以看出,劉備對趙雲的信任。赤壁之戰以後,劉備進軍西川,這才有了趙雲帶兵攻城掠地的記錄,從西川爭奪戰的大形勢來看,劉備,張飛,諸葛亮,趙雲是兵分四路的,其中趙雲攻下了江陽、犍為等郡。
劉備去世後,蜀漢進入諸葛亮時代,在第一次北伐中,整個戰略也是建立在趙雲引誘魏軍主力的基礎上,馬謖失街亭後,蜀軍退回漢中,趙雲親自斷後,重整軍隊,避免了損失,讓諸葛亮大為感嘆,這成為正史當中,趙雲留下的最後身影。
趙雲這一歷史人物,在戰績和經歷上,他可能僅次於關羽張飛。
-
4 # 巴喀布
趙雲字子龍,常山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五虎上將之一。如論資排輩應該第三,第一關羽,第二張飛。早年追隨公孫瓚,劉備亦依附在公孫瓚處結識趙雲,又互相仰慕,後趙雲兄長去世等諸多原因二人辭別,這個期間趙雲回常山,時逢兵荒馬亂,也想有所作為,但是公孫瓚、劉備實力不濟,想想趙雲戎馬一生,綜合實力絕對超強,呂布死後,不出其右,最關鍵一點在蜀國善始善終。關羽武藝超群、為人正直,但侍傲輕狂,盛氣凌人。張飛忠厚仁義,嗜酒如命,脾氣暴躁,均死於非命,至此說明趙雲投靠劉備前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穩紮穩打,不爭功不奪利,可稱之為十全十美的完人。
-
5 # CA十Peter
趙雲蜀國五虎將裡面---心機有點重!
別噴我,請看證據!
一,最有名的七進七出救阿斗,如果阿斗是關羽和張飛送回來,劉備還要摔嗎?
劉備荊州逃亡,無地,無財,無糧,趙雲救回少主,如何賞?如果是小兵立功,空頭承諾封官也好,給金銀也好,都能解決。
如果是關,張二人,估計謝都沒有一聲,自家人謝了反而見外了,頂多抱著一起哭一哭。
只有趙雲,不賞---軍心動盪,毀了團隊文化價值觀,以後誰跟著老劉混。
賞---拿什麼賞?
這問題老劉處理的也高明,摔一摔,表示下:你要比我兒子重要!給趙雲來個精神層面最高褒獎,你丫的比我未來帝國繼承人還重要。
腦補下現場,站在老劉對面的趙雲非常懵逼,心裡嘀咕:這老貨也太奸,太狠了,不給賞就算了,這一摔讓哥以後怎麼跳槽呀!
二,關羽,張飛缺點那麼多,劉備依然把他們放出去,做封疆大吏,為啥?這兩寶沒啥心機,目標不明確,一切以老劉馬首是瞻,以前不是老劉忽悠,肯定還是兩布衣呢,也許是山賊!
只有趙雲畢業後目標明確,任你老劉再看好我,我要先去公孫瓚哪裡,反正我做事留一線,日後好見面!
所以老劉看趙雲心機太重,處事太圓滑,基本找不到錯誤,放不得!帶在身邊,眼皮底下盯緊點,所以趙雲帶兵一直很少,後期除了老劉出征外,趙雲基本就呆在蜀國中央!
老劉是厚黑了點,但是越是奸人越瞭解奸人!
以上閒聊,閒聊,勿當真!
-
6 # 胡來煮酒
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諡雲曰順平侯。
趙雲,一個擁有主角光環的男人,在三國演義中稱得上一大主角了,無論是長阪坡,還是漢水大戰,勇名早己深入人心。
《三國演義》中,趙雲可以稱得上儒將,有長者之風。趙雲幾乎參加了劉備自荊州開始展開的所有軍事活動,善戰者卻無赫赫之功,趙雲雖然不像關張那樣讓人驚豔,但是他在數次軍事行動中都很好的完成任務。其中無波折風浪,不少一釐也不多一分。順境自然順勢而為攻城略地;逆境之中,無論是當陽之敗,街亭之敗,猇亭慘敗,趙雲總出現在斷後的位置上,竭力阻止局勢進一步糜爛。
趙雲在蜀漢的定位,好似曹營加強版的李典,是值得信任的夥伴。
初投公孫瓚,少年意在從仁政,箕谷拒強敵,老將軍資為國家。談指一揮間,半生己過,而趙雲初心未變。
如果評選三國最耀眼的時刻之一,莫過於劉備初遇趙雲,從此一生不離棄。
長阪坡有人說趙雲投敵,劉備用手戟指著他說"子龍必不棄我",兵敗夷陵,退守白帝城,又以趙雲為中護軍,陪伴左右,此時趙雲己獨立領軍十餘載。
先主回首半生,最信任的還是趙雲,以趙雲厚重,委以重任。
桂陽太守,翊軍將軍,徵南將軍,趙雲皆盡忠職守,從不爭功。
演義中最成功的一個人物刻畫,想必就是趙雲了,雖然有些地方描寫的也會很誇張,但還是讓人覺得很舒服。
結語:趙雲遵奉法度,功效可書,忠以衛上,猛將之烈,當得起賢臣良將之稱,一生更是難尋汙點,如何不讓人鍾愛?
-
7 # 神機門
五虎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之後的三國第一猛將,單騎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實寫照!但其謀略也相當了得,是劉備最為器重的大將。從事小心謹慎,人稱常勝將軍!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但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細數演義裡趙雲武勇的事蹟,其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坂坡(注1),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還能連殺曹營名將五十四人,砍倒象徵軍威的大旗兩面,奪去鎮軍長槊三條後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簡直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但演義中趙雲所殺敵將,幾乎全部都是演義虛構出來的;其中當陽救主、漢水退敵(注2)雖然見載於史冊,卻也絕無演義渲染的那麼誇張。趙雲的武勇在劉備陣營是被肯定的。蜀書楊戲傳中記載了楊戲對趙雲的評價,其中就有「猛將之烈」四個字。然而出了蜀漢,知道趙雲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義描述敵方對劉備陣營的忌憚,動輒排出「諸葛孔明之智,關張趙雲之勇」,然而我們看到赤壁戰後周瑜寫給孫權的信,其中卻只有提到「梟雄」劉備和關張兩頭「熊虎」。 不妨比較一下成書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寫。按平話中的趙雲已經是五虎大將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實列於五人之末;而趙雲在平話中用的槍雖有涯角槍的美譽──謂其天涯海角無對也,卻敗於張飛的丈八神槍在先、又被鐵臂將軍張益擊敗於後。由張飛聽到趙雲被張益擊敗的訊息之後「大怒出戰」張益的情節,更隱隱透露出了早期三國故事中趙雲所扮演的角色。趙雲雖然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光芒萬丈,仍不失為一員良將。 他的優點有: 其一,深明大義。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裡,一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當其時也,為一己之富貴而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趨使者更比比皆是。趙雲的選擇如何呢?據《雲別傳》記載:當趙雲初從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懸)之噩,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不為忽袁公而私明將軍也。”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趙雲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則--“從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標--解民於倒懸。在封建社會中,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孫瓚是為此,後歸劉備也是為此,而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正是這一點,使趙雲大大高於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雲別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以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自此軍民安堵。 這件事告訴我們,趙雲的頭腦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無怪乎劉備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當劉備要去討伐東吳,以報襲荊州,殺關羽之仇時,趙雲又挺身而出,竭力勸阻,指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先與吳戰”。由於劉備拒絕了趙雲,秦宓等人的諍言,一意孤行,終於遭到夷陵之敗,使蜀漢元氣大傷。這從反面證明了趙雲意見的正確。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又是趙雲識見過人之處。 其三,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敦。在戰鬥中,趙雲俘獲了其部下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在這種情況下--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此。不是私自買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自己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讚賞!趙雲的這一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一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惡由己,褒貶任情的楊儀之流就差得太遠了。 其四,謙虛謹慎。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這一點,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部伍不亂,“軍資實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讚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而見。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
-
8 # 核雕子陵
趙雲在《三國演義》當中被當成了只要打仗就會勝利的神話人物了,成為了無所不能的大將軍,趙雲的確是有勇有謀,但是並不是像《三國演義》中那樣厲害!趙雲對劉備一片衷心,努力為他奪取江山,對待主公真的是沒有二心,趙雲在劉備的一生中,是個不可缺少的角色,重量級的人物,而且在眾多戰鬥中,趙雲表現相當不錯。
在討伐董卓結束以後,袁紹與公孫瓚在磐河開戰,公孫瓚有趙雲,幫助公孫擊敗袁紹。在汝南之戰中,劉備打了敗仗,曹操派高覽追殺劉備,劉備準備自刎,在生死的關鍵時刻是趙雲將高覽秒殺了。劉備轉危為安。
在徐庶投靠劉備以後,曹操利用“八門金鎖陣”要滅掉劉備,在徐庶的指導下,趙雲突破重圍,立下戰功,打了勝仗。
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得表現使他一戰成名,大斬曹操的數十名猛將,救下了甘夫人,又懷揣阿斗,交到劉備手中。可謂是戰功赫赫。
孫權想用阿斗要挾劉備,奪取荊州,趙雲只靠個人力量,搶回了就阿斗,為劉備穩定了後方的力量。
趙雲在年邁之際,生擒祝融夫人,孟獲被三擒以後,逃回了老窩,祝融夫人生擒了幾名蜀將,形式非常難堪,而年邁的趙雲,不出幾個回合就生擒了祝融夫人!為四擒孟獲奠定了基礎
在天水之戰中,年邁的趙雲突破重圍力戰姜維。
在眾多的戰役中,趙雲有勇有謀,為自己的主公效命,是一位有衷心,俠肝義膽的勇士。趙雲對蜀國的貢獻卓越,得到朝廷眾多大臣的賞識,正是由於趙雲得表現出眾,劉備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趙雲為劉備打天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值得一提的是,趙雲在我們隔壁的島國有非常高的人氣,而且還有專門研究趙雲的協會哦!
-
9 # 周口陳光
記得兒時玩耍時經常說起,我乃常山趙子龍也,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熟讀了三國,也經常愛看電視劇《三國演義》子龍、子龍你渾身是膽!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除此之外,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甚至被認為是三國時期的完美人物 。
-
10 # 勤奮的好哥哥
趙雲
趙雲(154—230年),字子龍,常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帥的掉渣),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性格忠厚,守信,重感情,講義氣。
志高膽雄,英勇頑強,有勇有謀。
虛懷有容,寬厚大度。
稱號常勝將軍
五虎上將
虎威將軍
順平侯
經典戰役初戰文丑救公孫(第七回):解救了公孫瓚,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臥牛山挑裴元紹(第二十八回):一槍刺死裴元紹,奪取了山寨,收降了一批土匪。
喋血汝南救劉備(第三十一回):殺退許褚,秒殺高覽,敗張郃,救劉備與水火之中。
槍挑張武奪的盧(第三十四回):三回合敗張武,奪取了張武的的盧馬。
七進七出長坂坡(第四十一回):趙雲七進七出,殺得曹軍聞風喪膽。保護劉禪和甘夫人安全脫險。
智勇雙全取桂陽(第五十二回):敗陳英、鮑隆,識破了二將詐降,且將計就計取下了桂陽。
飛身截江奪阿斗(第六十一回):單人追趕東吳周軍,奪回了少主阿斗。
匹馬單槍救黃忠(第七十一回):單槍匹馬闖敵陣,嚇退張郃與徐晃,救黃忠於危難之中。
以少勝多拒漢水(第七十一回):敞開寨門與曹軍決戰,以少勝多。奠定漢中歸屬。
力斬五將槍不老(第九十二回):連殺韓家五將,把曹軍殺得丟盔棄甲。這是趙雲的謝幕之戰。
-
11 # 聖殿騎士團執行長
《三國演義》妖化了諸葛亮的智,而誇張了趙雲的勇。妖化諸葛亮的智謀就不用多說了,七星壇借東風,八卦陣困曹兵,草船借箭等等,這些都是演義。而趙雲的勇也明顯誇張了,最明顯的就是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殺傷曹操五十多員大將,這也明顯是杜撰。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趙雲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用兩個詞概括就是文武雙全,忠肝義膽。
先說趙雲的武,也就是勇。趙雲是個常勝將軍嗎?不是的。趙雲只敗過一次,但是這次敗的不丟人,除去這一次,趙雲沒有敗過。這一次是哪一次呢?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領蜀軍伐魏,這一次準備的最充分,有佯攻,有主攻。佯攻是由趙雲和鄧芝負責,出箕谷,走褒斜道攻取關中。主攻是諸葛亮親自負責,出祁山,攻隴右,守街亭。
結局很慘,馬謖失街亭,主力失敗撤軍。主攻失敗,佯攻也不順利。趙雲和鄧芝由於率領的蜀軍較少,也被魏軍擊敗。不過趙雲在戰敗時穩穩的指揮將士且戰且退,搶奪回許多戰略物資。諸葛亮對於趙雲臨危不亂,妥善斷後的行為極為讚賞,吩咐他將多餘的布帛分給戰士,趙雲說敗軍之際,不宜封賞,待秋冬天寒之時再分給將士即可。其處理軍務的能力就是如此妥善。
其實許多人都好奇趙雲的單兵作戰能力,到底是不是如同《三國演義》描寫的那樣,和文丑不相上下,張郃、徐晃都不敢和他交戰,武力值直追呂布呢?其實趙雲的單挑能力還是有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正史記載,趙雲曾經在博望坡大戰時生擒過魏將夏侯蘭,這說明趙雲的一對一單挑還是很厲害的。
還有一點就是,劉備在鄴城投靠袁紹期間,授意趙雲募集了百餘人的小隊伍,對外簡稱劉備的部曲,其實這百餘人就是趙雲組織的警衛排,負責保護劉備的安全,而趙雲就是劉備的貼身警衛。作為一個貼身警衛,趙雲的個人能力不可能不強。
最能說明這個問題的就是趙雲在長坂坡救劉禪這件事,雖然不如《三國演義》這本書寫的那麼誇張,在曹軍中七進七出,擊殺五十多名曹軍將領。但是長坂坡救阿斗這件事情是確實存在的,而且是趙雲在保護劉備突出重圍後又返回去救的阿斗,可想而知戰鬥是相當激烈的。趙雲能抱著阿斗衝出來,說明趙雲的單兵作戰能力絕對是頂級,至少和關羽是不相上下的。
趙雲作為劉備的貼身部屬,主要任務是保衛劉備及其大本營的安全,當然也會參加大的戰鬥。趙雲作為貼身警衛,兩次拯救阿斗,一次是長坂坡,一次是從孫夫人手中。當時是孫權要決定對劉備動手,於是召回了自己妹妹這個臥底,還順手想帶走阿斗這個人質,幸虧趙雲及時出手,從孫夫人手中搶回了阿斗。
趙雲作為部將,參與了多起重大軍事行動,其中尤其以攻取成都和永安救駕功勞最大。當時劉備在葭萌兵變,兵力直指成都。由於攻堅太慢,所以召諸葛亮前來助戰。此時諸葛亮率領張飛和趙雲水陸兩路進軍合圍成都。趙雲率軍走水陸,攻取江陽、犍為,於次年和劉備、張飛、諸葛亮合圍成都,劉璋投降後,趙雲被封為翊軍將軍。
夷陵之戰後,劉備拼了老命,用戰士的鎧甲及樹木點火堵塞道路,終於逃到永安。趙雲當時負責駐守江州,趙雲聞訊千里救駕,在永安設定防禦圈成功抵禦住了吳軍進攻,使劉備不至於落入孫權之手。此次趙雲護駕有功,劉禪即位後封趙雲為永昌亭侯。
再說趙雲文的方面,趙雲不但作戰勇猛,在推薦人才和軍事決策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趙雲生擒夏侯蘭之後,將夏侯蘭推薦給劉備。夏侯蘭精通軍法紀律,於是劉備任命夏侯蘭為軍正。夏侯蘭和趙雲是同鄉,從小就認識,但本著舉賢不避親的原則,趙雲還是舉薦了夏侯蘭。
劉備攻取成都之前,曾經和部下士兵約定,城破後可以肆意搶奪錢財,誰搶到就是誰的。後來,劉璋投降後,劉備將錢幾乎都賞給了部下,還要將土地及城中房舍也賞賜給部下。這時趙雲趕緊規勸,他以西漢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安家為例,勸說劉備及時安民,制止軍中肆意邀賞的壞風氣。劉備採納了趙雲的意見,蜀中秩序漸漸恢復。
趙雲做過一郡的郡守,例如桂陽太守,也做過軍中的留守將軍,例如留營司馬。做過南征北戰的將軍,例如參加過成都攻取戰,漢中保衛戰,跟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役等等。做過劉備的貼身警衛,例如保護劉備逃離袁紹投靠劉表。
趙雲在不同的位置上都表現的盡職盡責,忠心無二。能力上也是能文能武,文能地方治理,武能開疆拓土,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將軍。
-
12 # 逗比的夜
五虎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之後的三國第一猛將,單騎救主即是其能力真實寫照!但其謀略也相當了得,是劉備最為器重的大將。從事小心謹慎,人稱常勝將軍! 三國演義中,劉備親賜五虎大將軍的稱號予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人,趙雲僅次於關張位居第三。但史傳中趙雲不但終其一生位階始終較關張低上許多,甚至尚不及馬超、黃忠。實際上,演義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 細數演義裡趙雲武勇的事蹟,其武藝高超,遭遇強敵無數而未嘗一敗,甚至數度擊敗曹魏名將張郃;在漢水河畔勇救老黃忠時,「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嚇得徐晃、張郃不敢抵擋,任其在萬軍之中來去自如,如入無人之境;當陽長坂坡(注1),趙雲於百萬曹軍中懷抱阿斗,還能連殺曹營名將五十四人,砍倒象徵軍威的大旗兩面,奪去鎮軍長槊三條後從容離去,其神威蓋世,簡直無人能及!演義中擊殺敵軍將領之多,實無人出趙雲之右。 但演義中趙雲所殺敵將,幾乎全部都是演義虛構出來的;其中當陽救主、漢水退敵(注2)雖然見載於史冊,卻也絕無演義渲染的那麼誇張。趙雲的武勇在劉備陣營是被肯定的。蜀書楊戲傳中記載了楊戲對趙雲的評價,其中就有「猛將之烈」四個字。然而出了蜀漢,知道趙雲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義描述敵方對劉備陣營的忌憚,動輒排出「諸葛孔明之智,關張趙雲之勇」,然而我們看到赤壁戰後周瑜寫給孫權的信,其中卻只有提到「梟雄」劉備和關張兩頭「熊虎」。 不妨比較一下成書較早的三國志平話中的描寫。按平話中的趙雲已經是五虎大將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實列於五人之末;而趙雲在平話中用的槍雖有涯角槍的美譽──謂其天涯海角無對也,卻敗於張飛的丈八神槍在先、又被鐵臂將軍張益擊敗於後。由張飛聽到趙雲被張益擊敗的訊息之後「大怒出戰」張益的情節,更隱隱透露出了早期三國故事中趙雲所扮演的角色。趙雲雖然不像演義中所描寫的那麼光芒萬丈,仍不失為一員良將。 他的優點有: 其一,深明大義。在那個動亂擾攘的年代裡,一個人的文韜武略為誰所用,乃是其品格高下的試金石。當其時也,為一己之富貴而趨炎附勢,助紂為虐者不乏其人,懵懵懂懂地供人趨使者更比比皆是。趙雲的選擇如何呢?據《雲別傳》記載:當趙雲初從公孫瓚時,袁紹稱冀州牧。瓚深憂州人之從紹也,善雲來附,嘲雲曰:“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雲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縣(懸)之噩,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不為忽袁公而私明將軍也。”這一段話,可以看作是趙雲的政治宣言。他的原則--“從仁政之所在”;他的目標--解民於倒懸。在封建社會中,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人生理想。他先投公孫瓚是為此,後歸劉備也是為此,而不是單純出於私人感情。正是這一點,使趙雲大大高於一般的赳赳武夫。 其二,忠直敢諫。《雲別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以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自此軍民安堵。 這件事告訴我們,趙雲的頭腦比同時的許多人清醒,他不僅能從劉備集團的長遠利益考慮問題,而且注意爭取民心。無怪乎劉備馬上採納了他的建議。當劉備要去討伐東吳,以報襲荊州,殺關羽之仇時,趙雲又挺身而出,竭力勸阻,指出:“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先與吳戰”。由於劉備拒絕了趙雲,秦宓等人的諍言,一意孤行,終於遭到夷陵之敗,使蜀漢元氣大傷。這從反面證明了趙雲意見的正確。綜觀蜀漢集團的歷史,在眾多武將中,其他人都不曾象趙雲那樣,從根本大計上直言規諫劉備,這又是趙雲識見過人之處。 其三,公正無私。趙雲追隨劉備多年,總是克己奉公,不徇私情。赤壁之戰前,劉備曾於博望坡打敗曹操大將夏侯敦。在戰鬥中,趙雲俘獲了其部下夏侯蘭。他與夏侯蘭本是同鄉,“少小相知”。在這種情況下--雲白先主活之,薦蘭明於法律,以為軍正。雲不用自近,其慎慮類此。不是私自買放,而是報告劉備;不是為自己增添幫手,而是為劉備推薦人才;公事公辦,實堪讚賞!趙雲的這一優秀品質早為劉備所賞識,所以劉備曾任他為留營司馬,“掌內事”,而他一直兢兢業業,秉公理事。相比之下,好惡由己,褒貶任情的楊儀之流就差得太遠了。 其四,謙虛謹慎。趙雲在蜀漢集團中,資格僅次於關羽,張飛,又有救護劉禪之功;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從不爭名奪利,對後來居上者也能友好相處。這一點,是“剛而自矜”的關羽,“性矜高”的魏延等人所不及的。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一出祁山,遭到街亭之敗,趙雲與鄧芝率領的疑兵也在箕谷失利。在撤退時,由於趙雲親自斷後,部伍不亂,“軍資實物,略無所棄”。諸葛亮對此十分讚賞,要賞賜趙雲所部將士。這時,趙雲毫無沾沾自喜之態,而是誠懇地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透過這番真摯的話語,其律己之嚴格,胸襟之開闊,均可洞然而見。那些淺薄自負,自吹自擂之徒,豈能望其項背!
-
13 # 社會不慣人1988
趙雲,現代社會的保鏢,管家,三國裡面沒重點寫她出眾的地方,感覺他是性情中人,什麼都不計較,以大局為重,不管上級給他什麼任務他都能非常優秀的完成。五虎將他活的最久,權力,金錢,女人。在他眼裡都是糞土。也不好大喜功,他可以在三國裡面稱上第一正人君子。
-
14 # 影視達人—果果
看趙雲在劉備一生重大軍事行動中的事蹟:
一,赤壁之後,劉備取荊南。趙雲領桂陽太守。
二,入川,趙雲和諸葛亮張飛作為第二批部隊入蜀。三人兵分三路,趙雲定江陽、犍為。蜀道十二郡,趙雲取其二。
三,漢中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劉備曹操處於拉鋸狀態,劉備方此後唯一的戰績就是趙雲漢水空營,曹軍墮水死者眾。
四,伐吳。接替被刺殺的張飛督江州。
趙雲參與了劉備在荊州開始的所有重大軍事行動,有戰功,有破敵,開疆闢土。
蜀國武將,有攻城略地,開疆闢土的功勞的,關張黃趙,加半個馬超。五人合傳,大約因此。
另外,趙雲雖然沒有詳細競彩的大戰役指揮記錄,但是在遭遇戰中所表現出的兵精將勇,可以說是頂尖:
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資治通鑑悍勇至斯。
趙雲只有數十騎相隨,面對曹操主力揚兵大出,趙雲的竟然主動衝陣,還一度把魏軍打散。這可是曹操麾下的直屬部隊,被趙雲引數十騎打散,待曹操重整部隊,趙雲已經退回營寨從容安排下空營之計。主將悍勇無畏,士卒也一定是令行禁止戰鬥力強。這種特質估計也會在日後街亭斷後中有所體現。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趙雲說到底不是關張這樣驚才絕豔的將領,但是他在歷次軍事行動中都很好的達成了作戰意圖,其中並無波折風浪,不少一釐也不多一分。可能一生唯一一次不低調也就是漢水空營了。倒為他爭得了一身是膽的威名。
其餘時候,順境自然順勢而為攻城略地;逆境之中,無論是當陽之敗,街亭之敗,猇亭慘敗,趙雲總出現在斷後的位置上,竭力阻止局勢進一步糜爛。史評徵南厚重,莫過於是。
劉備對趙雲也是報以毫無保留的信任。一句“子龍不棄我走”,整個中國歷史上,又有多少名帥大將能得到這種程度的信任呢?
至於戰場之外不用多說,史家多有趙雲非獨名將,更是大臣之語。
大多大概是從其推辭封賞,勸諫伐吳這裡說開去的。
趙雲一生倒是官位不顯達,到了劉禪繼位才得領五軍之一。歷代兵制所謂蜀置前後左右中五軍,而中軍又不設將。觀中軍其他職位的任命,大約也是建興元年才有了中軍的建制。如果關張馬黃趙五人各是一軍的第一任長官,合傳的理由也說的通。
趙雲此人,很有趣的倒應該是挺符合騎士精神的,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在他身上都有所體現。說趙雲是軍人標杆也正是如此,他人要是學關羽張飛,難免能力不足畫虎類犬,還可能以短取敗。而在行事上能學趙雲,則到哪裡都是十足的可靠。
難能可貴的是,趙雲幾乎不做不對的事情,除了能力確實不如關張這樣歷史有數的名將以外,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
趙雲其人,嚴重齊整,恪盡職守,公正無私,直言敢諫。加上出色的能力膽識,青史留名也照樣是理所應當。
-
15 # 木兮慕溪
《三國演義》中的常勝將軍趙雲,‘五虎上將’之一,深受劉備及諸葛亮信任,是一個德才兼備、文武雙全、忠勇非凡、品行無可挑剔的完美英雄人物,深得讀者喜愛。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白袍銀甲,白馬銀槍。趙雲原在公孫瓚帳下,後追隨劉備近三十年,在蜀漢政權的建立與鞏固中有著獨特的地位。
常勝將軍-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有勇有謀趙雲先後參加了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等,基本無敗仗,被稱為“常勝將軍”。
趙雲的第一次出場便是救人於危難之中的形象,為救公孫瓚,出馬殺敗袁紹大將顏良、文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少年力挫河北名將,可見其勇猛。
而長坂坡之戰中,趙雲的形象更加鮮明生動,是其成名之戰。他七出七進,在亂軍之中衝殺奔突,救出阿斗,刺死曹軍將領五十餘員,英勇無雙,使得曹操頓生愛才之心“真虎將也!”後人有詩讚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幼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智取桂陽的故事,可見其行為端正,不為美色所誘惑,且有智謀。在漢水用“空營計”嚇退曹軍,可見其遠見卓識,智勇雙全。
國之棟樑-正直忠義、審慎有識諸葛亮出使東吳,點名要趙雲在約定之日接回;在劉備到江東娶親時,諸葛亮說:“吾定了三條計,非子龍而不可行也”可見其在大事小事都能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信任。
趙雲追隨劉備近三十年,直至病逝。南征北戰,幾十年如一日,忠心耿耿,不求功名,不計利祿,為報先主當年知遇與信任之恩。
趙雲曾在平定益州時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勸誡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關張被害後勸誡劉備不要伐吳,皆是忠言。
趙雲一生勇猛,忠肝義膽,是國之棟樑,身無瑕疵,是《三國演義》中最受人尊敬與喜愛的英雄人物。 -
16 # 王多肉愛吃肉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石家莊),身長八尺(一米八左右),姿顏雄偉(大帥哥)。小說中主要事蹟有長坂坡單騎救阿斗、截江救阿斗(後主專職大保鏢)、計取桂陽城(不貪戀女色)、拒漢水救黃忠(中國好同事)、力斬五將(老當益壯)等。其他時間出場多是作為劉備、諸葛亮等人的保鏢,保衛二人安全。曾經被劉備稱讚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先簡單看一下上述資料,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對於趙雲本人還是很偏愛的。不僅將趙雲塑造成了一個英勇帥氣、文武雙全忠誠勇敢的形象,還把《三國志》裡面陳到的戲份全部疊加到了趙雲身上。
同時在三國演義120個回目當中,趙雲名字出現的頻次為5次,分別是41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52回: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龍計取桂陽;61回:趙雲截江救阿斗,孫權遺書退老瞞;71回:佔對山黃忠逸待勞,拒漢水趙雲寡勝眾;92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我們知道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是以蜀漢為正統寫的,所以蜀國文臣武將出場次數相對於曹魏、孫吳,要更高一些。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五虎大將當中,其中關羽的姓名出現在回眸中的次數為14次,位列第一,其次是張飛出現了6次,然後是趙雲5次,馬超4次,黃忠3次。而號稱“前表呂布、後表馬超”的《三國演義》前段呂布名字在回目中出現的頻次也只有7次。由此可見,羅貫中是以完全褒獎的態度來塑造趙雲的。
首先在相貌上,趙雲被描寫成一個十足的大帥哥。同樣的外貿描述還用在了後出場的在周瑜、諸葛亮等人身上;其次單就武藝而言,趙雲作為劉備的保鏢來說肯定是戰力極高的。這一點從他賴以成名的長坂坡鏖戰、單騎救阿斗就可以看出:趙雲懷抱幼主,直透重圍,砍倒大纛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後人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獨自指揮過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此外,趙雲還是識大體顧大局的忠臣良將,比如說劉備剛剛平定益州之後,用所奪良田豪宅大肆封賞眾將(和他祖上劉邦初入咸陽差不多),趙雲便引用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而應該繼續聯合孫吳討伐篡漢的曹魏。這些都是從大局出發提出的建議,只可惜伐吳、伐魏一條建議,劉備沒有采納……
趙雲去世後,於蜀漢景耀四年(261年)被追諡為“順平候”,其“常勝將軍”的形象在後世被廣為流傳。
-
17 # 行修遠
我記得以前在 依正史記載,趙雲並無太過出彩部分,為何倍受喜愛? 這個問題下寫過對趙雲的評價。
總得來說,我認為趙雲是個很靠譜的人——做人低調,辦事踏實,深受劉備信任。即使算上《雲別傳》,趙雲的戰績也並不多。從一個將軍的角度來看,他算是中規中矩的那種,蜀之良將,但不是那種可以扭轉乾坤、威震敵國的名將,無法與魏延、關羽、張飛等人相比。另外季漢輔臣贊稱他和陳到“猛將之烈”,估計有些事蹟沒有傳下來。
另外,他就一些國事勸諫過劉備,保護過劉禪,掌管過內事,感覺他和關張馬黃不太一樣,並不單純做武將的工作。
我個人還是挺喜歡趙雲的,這類人有能力又低調,信得過,有自己的想法有時候還能給提個意見,業務水平也可以,雖然不算頂尖,但也不太會坑人壞事兒,有這麼個人做幫手能省不少心的。
-
18 # 苦苦追夢者
大家都知道,趙雲對於蜀國的貢獻不可為不大,比之關,張不遑多讓,但如此人物,前期卻得不到劉備重用,也只是扮演一個侍衛的角色,而到了後期,又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很多人都說他最後的下場是鬱鬱而終,如此智勇雙全的人物,臨死也都沒有得到重用,恐怕這種遭遇放在誰身上心裡都不會好受,如果他最開始投靠的是曹操,恐怕結局大不一樣。
-
19 # 土豆歷史探秘
忠肝義膽的趙雲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寫道,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一生忠肝義膽。
趙雲起先跟的是公孫瓚,後才追隨的劉備,一生大小戰陣經歷了無數次,立下了赫赫戰功。曾兩次救出劉備的兒子劉禪,稱"單騎救主"。漢水之戰時擊退曹軍,劉備稱其"一身是膽",軍中將士呼其為"虎威將軍"。後來建立蜀漢政權,趙雲是五虎將裡唯一的一位兩朝元老。
一、子龍單騎救主
長坂坡大戰中,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精騎快馬追趕,趙雲負責保護甘、糜二夫人和阿斗,但由於戰爭混亂趙雲與之走散,於是帶領三、四十隨從回去尋找,找了一圈沒有找到,於是又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當有人看到趙雲向北而去便稟報劉備說“趙雲必定是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劉備聞言,用手戟擲那告狀的人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果然,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 此戰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二、漢水之戰時擊退曹軍
曹操運送幾千萬囊軍糧到北山下,黃忠得知後建議趙雲可以去偷襲北山,趙雲同意後,派兵讓黃忠前去劫取糧草,但為了謹慎起見,趙雲與黃忠約定時間後讓黃忠出征。
黃忠領兵去劫糧,過了好趙雲約定的時間仍未回營,趙雲擔心黃忠出了什麼意外,而自己的大本營又要留兵駐守,於是趙雲留張翼率領其餘士兵守營,自己僅率幾十個騎兵出去尋找黃忠。結果正好碰上曹操派出的大軍,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與敵人交手,曹操的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曹軍陣列,且戰且退,竟憑著幾十個騎兵將曹操軍的大軍打散,突圍而出。但是曹軍迅速將被打散的部隊整合,追擊趙雲。此時部將張著受傷,又被曹軍包圍,已經突圍而出的趙雲又一次馳馬突擊曹軍,衝進曹軍的包圍圈並救出張著,再次突圍而出,將他帶回營寨內。而曹軍緊追不放,追至趙雲軍的營寨前。
沔陽長張翼正在防守營寨,見曹操大軍殺到,便要閉門拒守。趙雲此時兵力較少,認為死守不是最好的辦法,於是進入大營之後,卻下令大開營門,然後令自己的軍隊偃旗息鼓。曹操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怕中埋伏,不敢向趙雲進攻,於是向後退去。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令軍士以勁弩射曹操後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不計其數。後來劉備得到軍報,稱其"一身是膽。
後來,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把先後追隨他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都封為將軍,後人常稱五虎上將。
-
20 # 文明瑞金志願者
我們評價的是小說中的趙雲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的趙雲,是一個勇錳可喜、武藝高強、忠心耿耿、通曉大義、作事穩妥、不伐己功、謙虛謹慎、能識大體的人,他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最正直、最忠誠、最穩重的英雄形象。
在《三國演義》這部書中趙雲的個人形象在武將是最高的,是諸葛亮最為信賴的一元文武雙全的武將。他能忠誠地、不折不扣地執行諸葛亮的計謀。
看《三國演義》,就會使人對趙雲素然起敬。
至於正史中的評價,那是與《三國演義》略有出入的。
回覆列表
趙雲一生低調,不朋不黨,甚至於兩次推辭賞賜。他和他同時代的人可能都想不到,千百年後,關於他的評論竟然是南轅北轍。蜀漢史料佚散,比不得魏書能細到討山賊加封的程度。因而我一直覺得,本傳中除了關羽和諸葛亮以外。其他人並沒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如果對趙雲的評價上都南轅北轍,那麼至少有一個人是讀書太少。看趙雲在劉備一生重大軍事行動中的事蹟:一,赤壁之後,劉備取荊南。趙雲領桂陽太守。二,入川,趙雲和諸葛亮張飛作為第二批部隊入蜀。三人兵分三路,趙雲定江陽、犍為。蜀道十二郡,趙雲取其二。三,漢中之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劉備曹操處於拉鋸狀態,劉備方此後唯一的戰績就是趙雲漢水空營,曹軍墮水死者眾。四,伐吳。接替被刺殺的張飛督江州。趙雲參與了劉備在荊州開始的所有重大軍事行動,有戰功,有破敵,開疆闢土。蜀國武將,有攻城略地,開疆闢土的功勞的,關張黃趙,加半個馬超。五人合傳,大約因此。另外,趙雲雖然沒有詳細競彩的大戰役指揮記錄,但是在遭遇戰中所表現出的兵精將勇,可以說是頂尖:翊軍將軍趙雲將數十騎出營視之,值操揚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魏兵散而複合,追至營下,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資治通鑑悍勇至斯。趙雲只有數十騎相隨,面對曹操主力揚兵大出,趙雲的竟然主動衝陣,還一度把魏軍打散。這可是曹操麾下的直屬部隊,被趙雲引數十騎打散,待曹操重整部隊,趙雲已經退回營寨從容安排下空營之計。主將悍勇無畏,士卒也一定是令行禁止戰鬥力強。這種特質估計也會在日後街亭斷後中有所體現。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趙雲說到底不是關張這樣驚才絕豔的將領,但是他在歷次軍事行動中都很好的達成了作戰意圖,其中並無波折風浪,不少一釐也不多一分。可能一生唯一一次不低調也就是漢水空營了。倒為他爭得了一身是膽的威名。其餘時候,順境自然順勢而為攻城略地;逆境之中,無論是當陽之敗,街亭之敗,猇亭慘敗,趙雲總出現在斷後的位置上,竭力阻止局勢進一步糜爛。史評徵南厚重,莫過於是。劉備對趙雲也是報以毫無保留的信任。一句“子龍不棄我走”,整個中國歷史上,又有多少名帥大將能得到這種程度的信任呢?至於戰場之外不用多說,史家多有趙雲非獨名將,更是大臣之語。大多大概是從其推辭封賞,勸諫伐吳這裡說開去的。趙雲一生倒是官位不顯達,到了劉禪繼位才得領五軍之一。歷代兵制所謂蜀置前後左右中五軍,而中軍又不設將。觀中軍其他職位的任命,大約也是建興元年才有了中軍的建制。如果關張馬黃趙五人各是一軍的第一任長官,合傳的理由也說的通。趙雲此人,很有趣的倒應該是挺符合騎士精神的,謙卑榮譽犧牲英勇憐憫精神誠實公正在他身上都有所體現。說趙雲是軍人標杆也正是如此,他人要是學關羽張飛,難免能力不足畫虎類犬,還可能以短取敗。而在行事上能學趙雲,則到哪裡都是十足的可靠。難能可貴的是,趙雲幾乎不做不對的事情,除了能力確實不如關張這樣歷史有數的名將以外,沒有什麼可以指摘的地方。趙雲其人,嚴重齊整,恪盡職守,公正無私,直言敢諫。加上出色的能力膽識,青史留名也照樣是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