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曦予夕陽

    “八旗”作為清廷崛起的核心力量,在統治集團內部佔據極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滿族八旗大清歷代皇帝都給予特殊優待,從而導致八旗子弟日益腐敗糜爛,到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時期已經積重難返。

  • 2 # 漫步人生路mm1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佈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晚清時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由於軍隊腐敗,八旗兵不堪一擊,為了鎮壓起義軍,清政府不得不令各地組織團練武裝,湘軍就是其中一支。

    湘軍大體上仿照明朝戚繼光的營制,以營為基本單位,直接受“大帥”統轄(後增設統領,各統率若干營)。每營編營官一、哨官四、勇丁五百人,另配長夫一百八十人,合計每營六百八十五人。每哨設八隊,火器隊與刀矛隊各半。火器主要有抬槍、鳥槍。全營有劈山炮隊二,直隸於營官。湘軍水師籌組的時間略晚於陸師。水師每營編快蟹船一、長龍船十、舢板船十,共二十一隻,員額為四百四十七人(1856年後,改制如下:裁快蟹船,長龍船減為八艘,舢板船增為二十二艘,全營共有船三十艘(每船炮位如舊),員額增至五百三十二人)。每隻長龍船安炮七門,舢板船安炮四門,均為六百斤至千斤的洋炮。各船還配有火槍、刀矛,以備近戰。此外,湘軍還設有營務處和糧臺,分別管理全軍的軍務與後勤。

    曾國藩作為湘軍的創始者,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形成了書生加山農獨特的體制,成為清政府與太平天國起義軍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滿清政府雖然對地方漢族武裝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於湘軍。曾國藩同時又藉助了安徽本土力量,發展了淮軍,並培養了淮軍首領李鴻章。湘軍不但消滅了太平天國,還參與了清廷與各地其他起義軍的作戰,挽救了清王朝,而且使兵權落入漢族,改變了當時清朝的政治格局。

    所以,清朝建國根基八旗兵由於缺少戰爭,逐漸在安逸的生活中慢慢的消磨掉了戰鬥力,導致後期不堪重用,清政府為了鎮壓起義軍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重用以湘軍為代表的地方武裝,所以眼睜睜看著湘軍崛起

  • 3 # 羅蕭弋

    清朝後期最主要的軍事力量基本掌握在漢人手中,先是曾國藩所掌握的湘軍,接著是李鴻章招募的淮軍,一直到最後成立的北洋新軍也是由袁世凱掌控,這也是導致滿清一步步走向覆滅的原因。

    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其實在軍事體系中並不屬於滿清的正規軍。清朝建立前期的正規軍只有八旗軍。

    努爾哈赤時期建立了八旗軍制度,到了皇太極建立大清,吸收漢人軍隊成立了漢軍旗。滿清入關後,採取以漢軍治理漢人的辦法,這時候就出現了綠營。

    曾經八旗軍和綠營兵都能征善戰,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況出現了變化。嘉慶年間綠營兵已經有兵源不足的情況,當時不得不從鄉勇中徵調人員進入綠營。滿清八旗軍和綠營兵的戰鬥力低下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二十萬清軍打2萬英國兵還打了慘敗,滿清的軍隊可以說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

    之後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八旗軍和綠營兵更是屢戰屢敗,慈禧太后為了保住大清的江山,不得不讓漢人的大地主在地方徵兵,這個時候湘軍出現了。太平天國雖然最後被鎮壓了,沒能推翻清政府,但是卻讓漢人間接掌握了軍權。

    湘軍當時勢力最大,清政府不得不讓李鴻章組建淮軍來壓制湘軍。而曾國藩去世後,湘軍戰鬥力下降,清政府為了不讓淮軍勢大又組建了北洋新軍,而北洋新軍是由袁世凱掌控。可以說,這時的清政府實力上已經受制於人了。

  • 4 # 軍都弩

    八旗糜爛不是太平天國起事時才開始的,是自康熙朝開始就逐漸糜爛,原因是人性使然,八旗在塞外之時,屬於創業階段,由於需要不斷與明軍,蒙古,朝鮮作戰,戰鬥力處於上升階段;自跟隨多爾袞入關統治中原以後,成了掌控天下的特權階層,此後進入守成階段,由於擁有政治特權,國家有固定的豐厚俸祿供給,打仗之事主要交給人數眾多俸祿低下的綠營漢族士兵去幹,或者交給塞外蒙古牧民組成的軍隊或者黑龍江地區沒有入關的漁獵民族組成的軍隊去幹,滿洲八旗主要用於駐防京師和全國重要城市,八旗中原有數量龐大的漢族人口組成的八旗漢軍,到乾陵時財政負擔過大,乾隆強令八旗漢軍出旗,留下的主要是滿洲八旗和極少的漢族人口,繼續享有各項特權與福利。

    康熙之時,擊潰準格爾的主要軍力即是八旗漢軍與綠營漢族軍人,烏蘭布統之戰,八旗漢軍的重炮打垮了葛爾丹的駝城,要拼大炮則是拼經濟能力與製造能力,八旗漢軍有充足的大炮與彈藥,自然可以消滅準格爾弱得可憐的火器部隊,之後滿蒙騎兵乘勢追殺,準格爾潰敗;昭莫多之戰,綠營漢族士兵作為全軍肉盾,直面準格爾軍隊衝擊,但是利用地形擋住了準軍衝鋒,並給了準軍極大消耗,然後滿蒙騎兵繞後偷襲準軍大營得手,前後夾擊,擊斃葛爾丹老婆兼嫂子,基本幹掉準格爾蒙古主要軍力。

    乾隆之時,國家承平日久,滿洲八旗迅速腐化墮落,乾陵一次閱兵發現八旗士兵騎馬墜地,射箭脫靶,已經完全沒有入關時期的驍勇之風於是重用了黑龍江地區的索倫兵,這幫人是沒有入關的滿洲八旗,乾隆朝十全武功,曠日持久,索倫兵死傷慘重,這些鄂溫克族,錫伯族人口當炮灰多了,導致人口下降劇烈,到今日也是人口稀少民族。

    之後鴉片戰爭又遭到英法軍隊的蹂躪,連蒙古八旗都死傷慘重,到了太平天國起事之時,滿洲八旗基本腐壞透了,被廣西人一個衝鋒就完全消滅,滿洲八旗基本被太平軍給消滅,殘餘的蒙古八旗被北方地區捻軍消滅,連主帥僧格林沁親王也慘遭斬首。此後湘系與淮系軍隊成了朝廷絕對主力。

  • 5 # 潮哥1495582530712

    滿洲女真族,坐定天下,得益於虎狼之師的八旗子弟兵,是八旗子弟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奪得天下。

    可是,八旗軍入關,就好像掉進了福窩窩,開始追求享樂腐化,戰鬥力每況愈下。到了康熙晚年,八旗軍隊已經不能上馬戰鬥,他們看不起的漢人綠營兵卻成了國家主力。

    乾隆年間,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嘉慶上諭明言:“乾隆年間,八旗兵衰落的連綠營兵都比不上。”

    嘉慶年間,八旗將領在前線不思報國,個個虛報軍功,大發國難財。士兵遊手好閒、無所事事。打仗時鄉勇在前頭,綠營在第二層,東北索倫排在第三層,八旗兵躲在最後,戰鬥力急劇下降。

    道光年間,八旗軍更加一塌糊塗,個個模仿文人雅士,不懂陣法、不會武藝,一聽見炮聲就四處逃竄,有的嘯聚山林,當起了土匪,禍害一方。

    當年,縱橫天下的八旗軍,不僅失去了作戰價值,反而成為人民的累贅。朝廷無奈 ,只能允許民間組織團練,於是湘軍、淮軍興起。同治時,又訓練新軍 ,誰成想新軍卻成了大清王朝的斷頭刀。

    $發光的金子

  • 6 # Crazy歷史

    八旗軍力的衰退是徐徐漸進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當滿清政府發現八旗兵的戰鬥力下滑時,早已經無力迴天。

    女真人發源於白山黑水之間,地理環境相對惡劣,農業發展滯後,生活物質的獲取以遊牧漁獵為主。

    惡劣的自然環境養成了女真人豪爽狂放的性格,也給了他們剽悍驍勇的戰鬥力。民間曾流傳著:金人不滿萬,滿萬不可戰的說法。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女真人戰鬥力是如何的強大。

    1601年,努爾哈赤改編女真軍隊,建立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而後,隨著實力的不斷擴充,於1615年再建四旗。八旗局面初成,時值大明崇禎年間。

    在清軍入關以前,和明軍多有接觸。在明軍面前,除面對袁崇煥的時候失敗過幾次,其餘時間,大明軍隊面對如狼似虎的八旗兵完全不堪一擊。

    八旗軍為何會擁有如此強大的戰鬥力呢?除了自然環境造就的秉性之外,努爾哈赤的嚴格治軍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八旗軍獨特的訓練方式,才是八旗軍戰力彪悍的秘密武器。為了鍛鍊軍隊的勇敢精神,努爾哈赤發明了嚴苛的水練和火練的方法。經過“水深火熱”的訓練,八旗兵無不以一當十。

    然而,隨著清軍入關後,滿人也大都隨之南下。八旗軍的生活環境和模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一,滿清政府曾經在京畿地區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圈地行為。而圈地的初衷,便是將這些土地分封給入關的八旗兵丁。

    於是,這些人丟掉了傳統的遊牧漁獵的生活方式,搖身一變,成為了大大小小的地主。而那些原本的土地主人,則成為他們的家奴。

    後來,滿清政皇族為了籠絡族人,又多次拿出國家財政對八旗兵進行補助,以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正所謂“溫柔鄉英雄冢”,這一舉動提升了八旗兵的待遇,改善了他們的生活條件,同樣也讓他們養成了不事生產,好逸惡勞,追求奢靡生活的惡習。

    其二,為了減少本就數量不多的八旗兵的傷亡,清廷設立了由漢人組建的綠營軍。

    每當面對戰鬥,綠營總是衝在八旗軍的前面。如此這般,讓這些八旗兵產生了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而實戰經驗的減少,戰鬥力自然會逐漸下降。而這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也使得八旗兵軍紀廢馳,目無法紀。

    其三,雍正後期,隨著旗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八旗兵也越來越臃腫。

    很多旗人想要步入政途,卻又不願意如漢人般埋頭苦讀,於是就透過參軍的方式來積攢資歷,從而獲得走向官場的入場券。

    另外,人口的增加,再加上大清不允許旗人從事生產,財政的壓力越來越重。對此,清廷的應對方式是減少八旗軍的訓練以及武備的配置,進一步削弱了八旗軍的戰鬥力。

    雖然清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八旗軍隊的問題早已病入膏肓。幾次不痛不癢的改革完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終不了了之。以至於到了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八旗軍早已不堪一用。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只得允許官員自行訓練地方團練。湘軍、淮軍便在此時順勢崛起,成為了晚清政府的救世主。

    參考資料:《八旗通志》《清實錄》

  • 7 # 金融帝哥

    八旗入關之後,處處養尊處優。

    仗著皇親國戚,高人一等。最後貪汙腐敗盛行,沒有戰鬥力。到末期時,只能靠地方民團來維護治安,最終湘軍崛起。

  • 8 # 四川達州人

    沒有辦法的事。

    入關不過十萬八旗士兵,入關後極速墮落,到三藩之亂時,八旗已經基本報廢,綠營漢軍是平三藩的主力。

    此後,乾隆末期,八旗毫無作用,比如平定白蓮教王聰兒起義,綠營也基本報廢,是漢族地主團練為主。

    也因此,太平天國爆發也是湘軍團練鎮壓為主力。湘軍被解散後,淮軍繼起,又遭遇帝國主義入侵的原因,淮軍事實上成為清代後期的國家軍隊,再後面就是脫胎於淮軍的袁世凱北洋軍。滿清政府也沒有辦法啊,八旗子弟提籠架鳥,抽鴉片,泡茶館,打仗真不行。

  • 9 # 碼字的蝸牛

    正題之前,先述說一個晚晴時期八旗勳貴們的一個故事:

    由於太平天國起義,將晚晴的勳貴大爺們裸露在世人面前——“乞丐”般的太平軍每每對戰八旗軍時,基本可說是屢戰屢勝。

    太平天國終於被剿滅了,可是跟八旗一點關係都沒有。晚晴政府最後的依仗僧格林沁親王也在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誤入了捻匪的圈套”,最終戰死後,可說當時的晚晴政府的軍事力量,只剩餘滿洲、蒙古的老弱和京城裡面那群遊手好閒的紈絝流氓們,整個帝國的國防全部交給了漢人的湘軍、淮軍所掌控(曾國藩的幕僚勸他“黃袍加身”的原因之一)。

    “老佛爺”慈禧不僅僅是個深宮裡的老太,她也是一個資深的政客,也看到了滿清的囧境。只是這個時候崩壞的八旗紈絝子弟們,已經不再是任何一個政治家所能挽回的了。開始時慈禧還想讓八旗子弟去給曾國藩、李鴻章從頭“學起來”,結果這群大爺們,鬧到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他們想砍了他們頭又怕惹麻煩,乾脆全部,中樞每派遣來一個就架空一個,允許他們領著空餉吸大煙、繼續玩大保健,唯一的要求就是千萬別讓他們看到。

    甲午戰敗之後,慈禧等滿清中樞又看到了希望,學習日本組建一支純正的保皇派軍隊。於是乎貴胄軍校出現了。據說當時從500萬“國人”中抽調了22萬人次進行訓練,從中挑出成績優秀的3萬餘人,組建了禁軍(1.2萬)和北洋第一鎮,同時在這3萬多人中又抽調出最為“優秀”的勳貴子弟出來,進入到貴胄軍校中學習。

    學校老師全部是德國軍官,工資是一個月二十兩銀子,過年老佛爺開心,每個人再多發50兩,簡單換算一下,就是好比在帝都包吃包住,月薪2萬,年終獎5萬。

    終於在公元1910年時,這支八旗勳貴子弟的模範軍官學員組成了一個團,準備南下參加南北新軍聯合大演習,結果這個團從帝都開拔到了安徽滁州時,聽聞(是聽說而已,連驗證都沒有去驗證)安慶徐錫麟起義了。結果這支勳貴子弟組成的團,立馬就在滁州,將軍裝一脫、槍械全扔了,一鬨而散。“據說”(野史記載)當時很多人是裝扮成乞丐返回的京城。

    最為關鍵是這群大爺們,回到京城時還不是低調行事,而是光明正大、呼朋引伴,告訴京城裡的八旗親戚們,“自己是如何英勇地在起義軍的槍炮下逃了回來的”。

    而清政府能做什麼?唯一做的就是慶王奕劻去把團長臭罵了一頓,就不了了事了。

    當時從書中看到這件事時,不經感慨,甲午戰敗之後的慈禧,應該看的很明白,丟掉了朝鮮的滿洲已經成為日本炮火輻射的地方。可是太平天國動盪的十多年裡,已經摧毀了滿清八旗能打的部隊了,就連緊靠京師的山東捻亂,都是漢軍平息的。為了防止李鴻章的滲透,淮軍一平息捻亂,就立刻撤回了上海。

    導致山東陷入無政府狀態,信基督的教眾,總有一天會威脅到京城,所以慈禧才會去偏袒本土的義和團。好靠這些妖魔鬼怪來制約北方的教眾,好讓她有時間來“培養“八旗子弟。

    只不過,這群人已經腐爛到地了,已經不是她所能扶得起來的。

    這些大爺當年連乾隆都無可奈何,當年乾隆推崇“國語騎射”時,在上三旗所有的“國人”中選拔出一群“優秀”、“有為”的青年到龍攆前演練,結果這些大爺們,射出的箭差點沒把乾隆氣吐血。最後還是乾隆為自己找臺階,像是和善去批評教育這些“年輕有為”的侍衛,又像是給自己的一個安慰:

    “伊等所用箭翎太曲,竟成綠營體制,又有弓力軟而箭長翎大者,其意不過欲令人美觀,步射之道之道必須合弓力造箭”——乾隆“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可結果是,然並卵。氣得乾隆在1758年時,廢除了這些”不學無術“,追求漢學的八旗子弟們繼續學習漢學的學習。

    “滿洲原以學習清語,專精騎射為要,近多借讀書為名,轉荒正業,所關甚重……嗣後務念滿洲根本勤習清語騎射,斷不可務虛名而舍正業”

    甚至在1759年時,又再次要求:

    八旗現任三品以上大臣子孫及親兄弟子侄,“應試者,具令自行奏聞,國語、騎射皆有可觀,方准入場”

    成效如何呢?就跟掃黃行動一樣,根子沒有解決,無非就是一陣風。

    乾隆一死,生活依舊,該遛鳥時絕不逗狗,該喝茶時絕不抽大煙。

    根子早在入關前就已經埋下了。

    所謂的八旗制度,只不過是封君制度的改版而已。皇帝名義上是八旗的最高統帥,可事實上,皇帝只掌控上三旗這一絕對的力量,來壓制其他五旗。

    另外入關後依舊施行的是“軍政合一”的制度。每個旗的旗主,等同於封君,雖然入關後不斷加強了皇帝的話語權,可“虧欠”到所有旗主利益的皇帝,只能透過給予其他利益上的補償,最終成就了所有八旗全體腐化。就連皇帝都無法隨意剝奪掉旗主的根本利益!

    能安全移交政權已經是民智開化後最好的結果了。若是太平天國掌權,哪怕只掌一年半載,滿族可能都會永久消失在歷史長河裡。

  • 10 # 八零後愛做夢

    說到八旗,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八旗,八旗裡都有哪八旗。

    話說清朝前身是後金,而後金的祖先就是女真人,在宋朝時代更是建裡了大金國,而努爾哈赤稱部落為後金,就是表明他們是女真人,是大金國的後裔。

    女真自古民俗是壯者皆兵,每次作戰或行獵,女真人依家族城寨出師,以十人以一人為牛錄額真總領其餘九人負責各方動向。

    1601年,努爾哈赤以三百人為一牛錄,設定一牛錄額真(後稱佐領)管理,並以黃、白、紅、藍四色為四旗。

    1615年,努爾哈赤以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後稱參領);五甲喇為一固山(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以梅勒額真(後稱副都統)二人副之;固山額真之上則由努爾哈赤之子侄分別擔任旗主貝勒,共議國政。旗的數目又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再增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為八旗。

    此後隨著勢力的進一步擴張,接下來的幾代統治者對旗制又有所改進,但八個旗這一數目未再有任何變動。

    平定天下後,女真遺族滿族入主天下,但是滿族的人口,放在中原大地了真的是太少了,這便有了八旗的優越制度,由清朝政府養著這些八旗兵,本來是要滿八旗保持更高的戰鬥力,不想卻是腐蝕了滿八旗的戰鬥本能。

    直到西方列強用火器開啟中國國防的大門,清政府才無奈的發現,原來“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滿八旗兵,變成了軟腳蝦,打西方列強打不過,說是列強有先進的火器,可農民暴動太平天國卻被滿八旗越大越強,這才讓清政府認識到,靠八旗是無法平定暴亂和穩定天下。

    適時剛好有曾國藩的崛起,於是清朝統治便挑選了曾國藩作為抵抗西方列強和太平天國的人選,也正是有清政府的支援,曾國藩才能迅速拉起湘軍的大旗,平定的太平天國。

    所以,不是清政府坐視不管八旗的腐朽糜爛,而是清政府想保持八旗的戰鬥力,想改善他們的生活,像獲得更多的滿八旗兵,但是卻忽視了“糖衣炮彈”的威力,造成了八旗的腐爛。

    有了西方力強和太平天國的壓力,所以清政府才選擇了忠誠的曾國藩為代言人,給了他能迅速拉起一支軍隊的支援。

      

  • 11 # 分配的男朋友

    八旗不僅僅是清朝初期的軍事核心力量,也是政治的核心,所以清初至中期,八旗緊緊的把權力握在手裡,但是到了中晚期,八旗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都不如漢族的大地主和士紳力量,滿族的有識之士也想過救亡圖存,進行洋務運動,但是借用蔣校長一句話,"反腐亡黨,不反腐亡國”,大部分八旗子弟不願意放棄手中的特權,所以滿族的革新洋務運動也名存實亡,最後不僅大清國沒了,八旗子弟失去了牠們的特權

  • 12 # 小周愛寧寧

    歷史就是這樣,長江後浪推前浪,沒有什麼是永恆的。照這個思路你就明白了,打個比喻吧,(民國時代的北洋軍閥厲害吧,沒有理由的輸給了國民革命軍)

  • 13 # 黑天鵝之怒

    八旗軍入關時總共不過三十萬兵力,至於當時滿族總人口應該也不到漢族總人口的五十分之一。

    清兵入關以後,根據每個八旗士兵的功績,給每一個立過戰功哪怕只是參戰計程車兵記錄為功勳士兵,讓其後代可以每個月享受朝廷撥發的優厚補貼,主要是清朝統治者心裡清楚,即便打下全中國,以滿族的人口和兵力,永遠也無法鎮壓全國兵力上百萬的造反軍隊。與其武力統治國家不如從思想上統治國家。所以強制性要求全國男性剃髮,並且訂立滿洲貴族不得隨便與漢人通婚的規矩,給每個入關的滿族士兵確立為開國元勳,讓其後代世代享受貴族尊容。總之就是要讓滿族成為中國最為高貴的民族,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要從人格尊卑上比滿族矮一頭,對滿族俯首稱臣。

    說白了,滿洲八旗入關以後就成了清朝統治階層的門面,起不了什麼實際作用或者貢獻。總之,八旗軍越腐敗,越顯得有門面。不過,還是有能打仗的八旗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貴族將領僧格林沁率領的八旗軍隊曾打敗過西方列強的軍隊。

    至於坐視湘軍崛起是咸豐皇帝沒有辦法的辦法,朝廷無力派現有軍隊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只能讓朝廷大臣返回家鄉組織團練。後來湘軍消滅了太平天國,幾十萬軍隊足以推翻清廷,慈禧太后疑心曾國藩,也派了軍隊在湘軍側翼監視。沒曾想,曾國藩沒有絲毫稱帝之心,願意交出兵權。否則,清朝就徹底不存在了。

  • 14 # 勇戰王聊歷史

    對一箇舊機構改革的難度,遠比重新建一個的難度高的多。

    八旗雖然是清朝建國的基礎,但是,到清末時期,已經從上到下,腐敗到骨子裡面了。從看門大爺到八旗都統,每個人都知道八旗的風氣不行了。可是,都沒辦法。旗人都是沾親帶故的,別看某些人官職不高,可是他們大都和皇家有關係。你敢說?你敢管?你這還沒說兩句,馬上就去找老王爺哭訴去了。

    此時,任何給八旗續命的改革,都只是為了滿清的臉面罷了。那群老爺兵,誰也惹不起,誰也指揮不動!惹急了,他們敢去乾清門外哭鼻子。

    慈禧對八旗改革也下過血本,她找了一批看著順眼的八旗子弟上軍校,請的是德國教官,下決心要給旗人們樹個榜樣。為了激發他們積極性,參軍的這些人每個月都拿這高工資:二十兩銀子一個月!要知道,那時候的湘軍和淮軍的大頭兵,一個月才四五兩銀子。

    清廷對這些富貴兵很滿意,覺得有點模樣了,就讓這些人去跟新軍一起參加演習。結果,當他們走到安徽滁州時,“聽說”安慶發生了起義,扭頭就跑了。。。。氣的慶王奕劻都罵街了。。。

    再看普通的旗兵部隊,平日裡連操練都不來。每天在軍營裡,就是抽大煙、賭博。軍營裡甚至還出了“代操練”的職業。騎兵不會騎馬,怕煙癮犯了掉下來;步兵不敢放槍,槍械不維護,怕炸膛。稍微運動下,就要趕緊掏出煙桿子,吸兩口“福壽膏”。

    例如:八國聯軍進北京時,負責城門督戰的侍衛親軍伊爾布根就是抽“福壽膏”提氣的。侍衛親軍都這麼爛了,更別說下面的旗兵。

    旗人就是這麼不爭氣,這還怎麼弄?!要想不亡國,只能靠地方練兵了。所以,地方團練都起來了。

  • 15 # 一切都付笑談中

    八旗制度貫穿整個大清始末,大清因八旗興而興,因八旗衰而衰,作為清王朝統治全國的軍事核心力量,在維護國家各民族團結,防止外族入侵,促進祖國統一方面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歷史的演變,八旗制度各種的弊端日漸突出,滿族子弟玩物喪志,到清朝中晚期,八旗軍訓練廢弛,軍備鬆懈,太平天國起義後,八旗軍隊屢戰屢敗,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統治,不得不把鎮壓農民起義寄託到漢人身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漢人的一隻武裝異軍突起,他就是曾國藩的湘軍。

    八旗制度是清朝的國本,與清政權相始終

    八旗是清代滿族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其精髓就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農時耕種,戰時打仗”,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不斷壯大,隨著人口的增多,部隊也得到迅猛發展,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正式確立,此時的軍隊戰鬥力極強。清太宗九年(1635年)皇太極在征服察哈爾蒙古不久,對眾多的蒙古壯丁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編,增設八旗蒙古。皇太極即汗位後,逐漸擯棄其父努爾哈赤對漢人的偏見,宣佈被征服地區的漢民不再入滿族八旗奴籍,漢人地位提高,八旗軍隊漢人增多,鑑於此,清崇德七年(1642年),正式編入漢軍八旗,至此,八旗制度日臻完善。

    清朝入關後,清朝在全國推行八旗制度,“在編”旗民生活無憂,“無編”旗民生活窘迫,入關不久,清政府在全國強推“圈地”運動,大批旗人強佔漢人百姓土地,造成很多漢人農田被佔,流離失所,飢寒迫身,反觀八旗子弟清政府免除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旗人頹廢和生活安逸。到了清朝中期,國家沒有大的戰事,八旗王公貴族日漸腐化,八旗軍隊訓練廢弛,紀律鬆散,享樂居多,軍隊腐敗,戰鬥力急劇下降。

    鎮壓太平天國,清政府不得不起用漢人軍隊湘軍

    太平天國起義後,清政府派遣八旗兵鎮壓,咸豐三年春,清朝建江南、江北兩大營於大江南北,以圍困天京,此時的八旗軍隊戰鬥力已經如強弩之末,清朝的寄以厚望的江南、江北兩大營接連被李秀成攻破,咸豐帝不得不重用曾國藩的湘軍,湘軍登上歷史舞臺。

    湘軍是由曾國藩一手建立的私人軍事集團,湘軍不同於八旗軍的營制、募兵將制、戰略戰術,保證了鎮壓太平天國戰爭的勝利。

    一、湘軍的營制,曾國藩吸取了明朝戚繼光的戚家軍練兵制度,創造了自己獨有的軍事制度,將湘軍分為陸軍、水師、馬隊營制,各營制管理互不干涉,戰時又協作統一,互相支援,戰鬥力很強。

    二、湘軍的募兵將制,湘軍建立之初就以儒家的"忠"為核心,鼓勵他們對個人而不是對國家忠誠,最終形成一個團結緊密的軍事集團,整個湘軍以曾國藩為首是瞻,不受清朝廷的掣肘,戰鬥力自然加分不少。

    三、湘軍的戰略戰術,首先注重水師的建設,太平天國的軍事活動以長江流域為主,長江的掌控關係著整個戰爭的主動權,其次,湘軍講究步步為營,依靠地形優勢,尋找戰機,克敵制勝。

    湘軍這些鮮明特點,保證了對付太平軍戰爭中能夠爭取主動,以逸待勞,以主待

    客,最大限度的消耗敵人,最終戰勝太平軍。

    湘軍的崛起,伴隨的是八旗制度的沒落

    湘軍建立之始,正是清廷面臨生存危機時刻,八旗軍隊的廢弛,清朝必須依靠臨時招募的湘軍來抵禦外辱和清剿太平軍,然而,湘軍的出現客觀上也讓清政府的軍政大權落入漢人之手,八旗制度在清朝晚期各種征戰中作用愈來愈小,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

  • 16 # 安平144796971

    其實八旗並沒有那麼不堪戰,只是中國比清朝入關時的二千萬人口,變成了四個億,而真正的旗籍人口,才百餘萬,兵丁不過十萬,成了滄海一粟。

  • 17 # 秋原歷史

    “八旗”是清朝立國的基礎與功臣,但是也拖垮了清朝。這是因為入關以後的“八旗”,高人一等,處處被優待。也正是這個原因,從順治年間開始,“八旗”軍民不僅開始了驕奢淫逸的生活,而且騎射武功都被荒廢,慢慢的“八旗精神”就走向了衰落!

    “八旗”作為滿清的一種政治、軍事組織形態,最初起源於一種牛錄狩獵組織,隨著牛錄的發展壯大產生了領導集體。而在狩獵時候,為了統一引導隊伍就產生了“旗”。

    1601年,努爾哈赤把牛錄改編,產生了四旗,1615年,在此基礎之上又發展了蒙古和其他部落的四旗,最終形成了“八旗”。

    努爾哈赤建立的這種“八旗”制度,在戰時,強壯的青年全部入伍為兵。在平時就會是農民,參與農業生產。由於他們是遊牧民族,天生就有強壯的體魄,能在草原上鍛練出勇猛的戰鬥力,使的這些“八旗”軍具有很大的作戰優勢。

    為什麼如此有優勢的八旗會走向衰落呢?

    1、在清軍入關之初,八旗“旗人”與沒有旗籍的人享受不平等的待遇;

    2、清朝入駐中原以後,發生過至少三次的圈地暴行,使得大批的良田無償圈給旗人;

    3、滿清對旗人免稅賦,免徭役!

    滿清八旗從連年的戰爭中獲得了不少軍功,在入關後,很多人被賜爵封官,同時在戰爭當中獲得了不少人口土地,以及大量的金銀財寶。尤其是清朝所封的爵位與官職,很多都是世襲罔替,這就導致這些人的後輩即便不建立寸功,也能獲得榮華富貴。

    因此,許多的“八旗”子弟就透過這樣不勞而獲,慢慢的演變成一個龐大的特權階層。

    這種特權階層一方面不用交納賦稅、服役徭役,另一方面,這些特權階層可以不斷的壓迫剝削黎民大眾去貪圖享樂。因為,驕奢淫逸已經成為“八旗”子弟的常態。

    康乾盛世雖然被人們津津樂道,但是在這個背後,八旗官兵們卻在追求享受,怠慢訓練,戰鬥力慢慢下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一天不如一天。其實,這種衰退就能在康熙平定三藩的戰爭當中體現出來。

    按照清朝的部署,“八旗”軍隊的職責,應該是作為清朝主力部隊去參與平定三藩的戰爭。但是康熙平定三藩所用的軍隊早已經被綠營兵所取代。

    而所謂的綠營,是以漢人為主的軍隊組織,可見這個時候滿清的“八旗”已經不能正常地發揮主力部隊的優勢,“八旗”的衰退跡象也是可見一斑。

    滿清的“八旗”就像寵兒一樣,被捧在手中,受到特殊的保護

    公元1644年,順治皇帝在多爾袞的擁戴之下,入住紫禁城,滿清從此建立了全國性的政權。由於大清朝的統治階層屬於滿清貴族,所以對待漢人以及其他民族都是實行民族歧視。比如,滿清入關後強制漢族進行“剃髮易服”,大喊口號“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滿清入關之後,在“八旗”軍事力量的安排上,也間接造成了“八旗”走向衰落。這是因為,滿清“八旗”作為清朝的主力部隊,卻被用在守備京師,以及以防守為主的軍事作用上。

    我這裡並不是說守備京師不重要,歷朝歷代都會把精銳部隊用在守備京師上,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清朝的“八旗軍”很特殊,與其他歷朝歷代的兵都不太一樣,上文我已經說到了清朝的八旗軍是“民與兵”相結合的一種兵制。

    這種軍制一旦軍隊脫離了參與農業生產勞動,很容易造成軍隊貪圖享受而戰鬥力下降,最終走向衰落,其實這一點與安史之亂爆發之初的唐朝軍制有些類似!

    因此,“八旗”在參與一些重要戰爭中,如平定大小和卓之戰上,儘管參戰的“八旗”是一些號稱精銳的部隊,但是他們的表現卻不如綠營兵,戰鬥力早就不如當初的勇猛了。

    特別是滿清的”八旗”發展成為24旗之後,大量的綠營兵和湘軍、淮軍的建立,使“八旗”軍隊能施展的餘地越來越小,並且那個時候的“八旗”軍也早就沒有了當初的戰鬥力,“八旗”的腐朽沒落也越來越明顯了。曾經處處受人尊敬,處處享受特權的“八旗”,到了清末卻成為國家的負擔社會的毒瘤。

    由此可見,“八旗”的衰落與滿清給“八旗”提供的特權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滿清能在入關之後,就針對“八旗”建立一種長期而有效的制約機制,並且把“八旗”的優良傳統很好的發揚下去,真正的實行滿漢一家的民族政策。那麼,清朝的“八旗”也不至於走向衰落,也不會在面對太平天國起義以及義和團運動上,都面臨無兵可用的困境!

  • 18 # 東嶽巍巍汶水幽幽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八旗兵的腐朽沒落其實是一個必定的結果。

    早些年間,為什麼八旗兵那麼勇猛善戰,那是被逼出來的。明朝末期,在關外那種環境下,不拼命就活不下去,那些熬不下去的都死了。一方面要與嚴酷的自然環境鬥爭,一方面要與龐大的大明鬥爭,只能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來使用人力。根據記載,那時候滿清的男人滿14歲就算成人,打仗的時候就算一丁,要跟著衝鋒陷陣。可以說在人力使用上,滿清發揮到了極致,效率比明朝高不知道多少倍。

    隨著一個個戰役的取勝,佔領了大明的許多土地,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八旗兵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改善。大量的旗奴給他們做工耕種,搶來的財富又能從晉商那裡源源不斷的獲得生活物資。此時他們打仗動力已經不是為了生存,而是變成了生活。每一次進關,都能滿載而歸,所以這種掠奪式的模式能得到所有人的支援。

    但是,滿清入關之後,情形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所有的旗人都成了“爺”。幾百萬人口的主子,管理著一億多人口的奴才,好日子就這麼突然降臨了。既然已經過上舒適的生活了,甚至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期望,那幹嘛還要去拼命呢?有事情就讓吳三桂們去就是了,八旗兵就在最後負責督戰,順便給自己鍍金。在這種大環境下,二十年不到,驍勇善戰的八旗兵就成了一群只知道吃喝玩樂的廢物。

    當然,表面上的尚武還是要做的,比如康親王傑書,經常在府裡面跟下人們比劃幾招,演練一下。而他的祖父代善,與正紅旗的白甲兵演練,經常被打得鼻青臉腫,但是老王爺一點都不生氣,而是檢討自己的失誤,要是在戰場上他的頭可能就沒了。雖然傑書也很努力(至少他自己認為很努力),可從來沒見哪個不長眼的奴才敢掄圓了朝鐵帽子王臉上招呼的,所以肯定是王爺勇武戰勝。

  • 19 # 肥胖鼻子象

    八旗軍戰力從康熙年間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了,平三番也是大量啟用漢人,以致形成後來的綠營兵,後來雍正平西北亦是,乾隆“十全武功”綠營兵也開始腐化。清末八旗子弟更是腐化墮落,堪不能用,連漢人綠營之類也盡皆腐化,清廷只能依靠地方團練,湘軍順勢崛起

  • 20 # 大山裡的幼稚鬼

    任何封建軍隊到了王朝中後期都免不了戰鬥力的急劇下降,八旗也無法避免。

    八旗在清朝初年號稱“勁旅”,然而入關之後隨著戰事減少,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其衰敗在康熙年間平定三藩之亂時已經充分暴露出來了。

    八旗為何衰敗,衰敗之後為什麼清廷統治者們無力改變現狀,實際上這跟中國古代國家治理中的特殊困境有關。

    集體腐敗導致的王朝政治週期性紊亂。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來,歷朝歷代都出過“明君”,行過“仁治”,有過“盛世”。然而,“仁政”的前提是君主與官僚必須進行自我的。約束,以“明君賢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明智的統治者一定是強調“為政以德”。

    然而在現實的政治中,對於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來說,道德的約束力永遠是有限的。缺乏權力的制約,缺乏高於王權的法律,君主可以隨意地剝奪任何人的生命與財產,只要他願意的話,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制止他的窮奢極欲、大興土木。

    對於官員來說同樣如此,儘管官員被要求清正廉明,但道德的自律無法約束官員的逐利衝動,無法防止官場腐敗的蔓延,而官場集體性腐敗的結果是統治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治理效率的不斷下降,最終使整個社會無法正常運轉。以道德的自許始,以腐敗的結果終,整個劇情幾乎在歷代王朝都不斷重複上演。

    在軍隊上,也是一樣的情況,更何況八旗更為特殊。八旗在清初圈地之後,形成了一個穩定且封閉的利益集體,隨著時間的推移,朝廷吏治的崩壞,戰事逐漸減少,八旗的用武之地越來越少,軍隊腐敗也不斷的增加,而八旗作為擁有終身薪水的軍隊,即便是不用操練,亦然能夠吃餉,此等優越的環境之下,哪兒還有什麼戰鬥力。至於統治階層想要整頓,那就更加不可能了,因為八旗自身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根本無法撼動。

    幾乎所有新王朝都是依靠武力來建立的,軍隊是歷代王朝統治的基礎。然而一旦所謂的盛世來臨,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軍隊戰鬥力的維繫便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出現所謂的武備漸馳。

    八旗雖然是清廷的核心戰鬥力,但因為旗人人口基數少,所以在清朝入關之後,征戰天下,以及後來長達百餘年的大小戰爭中,八旗已經退出了戰鬥的第一序列,取而代之的是綠營。

    綠營的墮落腐敗,也在幾十年之後隨著朝廷副本的日益嚴重而崩壞,常年不戰擁有鐵桿莊稼的八旗兵們也成為了老爺兵,到嘉慶時,爆發川陝白蓮教亂,長達9年,百萬綠營八旗圍剿,損失慘重,就可見整個王朝已經無力去改變這種極具衰落的軍隊戰鬥力的窘迫局面。撥付再多的錢糧,最終也會被一層層剋扣貪墨,再多的訓練也會成為表面工作。當整個體制之下的絕大多數人都習慣了這樣的情形後,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湘軍團練為什麼能夠崛起?那就是因為朝廷的正兵,八旗也好,綠營也好,再怎麼訓練,已經沒有戰鬥意志了,或者說與他們的利益並不是怎麼密切。對於綠營兵大家吃餉當兵,只是為了討生活,戰敗了,追責追不到普通大頭兵。而對於八旗而言,他們比較矜貴,更加不可能拿來開刀。所以就造成了清軍一觸即潰的局面。

    而湘軍則不同,他們是當地鄉勇組成的,他們有家業有土地,剿滅民亂,關係著他們的切身利益,所以敢死戰,即便曾國藩用儒家思想來武裝教育這隻軍隊,但遺憾的是,隨著太平天國平定之後,湘軍也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八旗的墮落,是隨著整個王朝的墮落而進行的,這是無法改變的趨勢,畢竟封建軍隊沒有什麼愛國思想教育,也沒有什麼保家衛國的價值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現在的人壓力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