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縹緲峰下一粒沙
-
22 # 歷史知道點
清朝末年統治腐敗,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清朝八旗軍隊屢屢戰敗。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為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更是加大了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搜刮,使得人民生活更加艱難困苦。面對兩廣地區因自然災害而陷於飢餓和死亡邊緣的廣大人民群眾時清政府卻毫無作為,這就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走上了反抗的道路,最終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並以燎原之勢席捲大半個中國。
面對來勢洶洶規模浩大的起義,此時清政府能用的軍隊只有不久前被西方列強打敗的八旗軍隊。八旗軍源於滿族悠久的狩獵組織是為清朝政府的主要軍事力量,清統治者向來十分重視,特別是對滿洲八旗更是給予優厚待遇,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而且還免除旗人的稅賦與勞役。但也正是這種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寄生性,使得旗人後代荒廢騎射,軍隊軍紀渙散戰鬥力下降。加之在對西方列強的戰鬥中屢屢戰敗,面對發展如此迅猛的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軍隊也是一敗再敗,如此囧勢清廷也不指望憑藉八旗軍能夠消滅太平天國了。
於是清政府不得不要求各地組建鄉勇團練來抵抗太平天國的起義,其中以曾國藩組建的鄉勇發展最為迅速,他將湖南各地團練整合成湘軍。而以八旗軍為基礎的清王朝綠營軍在1860年4月被太平軍攻破幾乎全軍覆滅,基本上退出太平天國戰場。
湘軍於是成為對抗太平天國起義的主要軍事力量,在和太平天國對抗中不斷髮展壯大並最終消滅了起義軍。清王朝是由滿族建立的政權,而八旗軍是為滿族政權建立的核心軍事力量。雖然後來也增加了蒙古八旗、漢族八旗,但在清政府統治者眼裡由滿族人組成的滿族八旗才是清政府放心的力量依靠。但此時由漢族人組建並統領的湘軍戰鬥了遠遠超過了八旗軍,滿清政府雖然對漢族人組織領導的武裝不信任,但卻不得不倚重於湘軍。
在對待由漢人領導的湘軍時,滿清統治者還是採取了一定的分化打壓措施的。比如:1861年後,清廷在湘軍中任命的與曾國藩地位相近者多達20餘人,這當是清王朝對湘軍的分化手段。再如1864年七月初四,距攻破天京僅17日,曾國藩就做出了裁撤幾十萬湘軍的決定,這定然是為解除清王朝對他的猜忌。
-
23 # 歷史評說
滿洲八旗是清王朝立國的根本,想當年野豬皮努爾哈赤用八旗制度將整個女真部族重新進行編制,形成了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體系。
在滿洲立國之初,八旗兵可謂出盡風頭,在幾次關鍵戰鬥中,八旗兵勢不可擋,勇猛異常,打的明軍落花流水,就連李自成等農民軍,在遇到八旗兵的時候,也不是八旗的對手,可以說為滿清帝國的建立與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是隨著大清帝國入主中原之後,這些兇猛異常的馬上悍將,迅速墮落退化,到了後來別說騎馬打仗,就連拉開弓箭都成了問題。
這些八旗子弟刀槍劍戟樣樣不精通,吃喝嫖賭確實門清。所以當洋鬼子打進中國的時候,這些老爺兵們早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就連鎮壓武器裝備遠不如自己的太平天國起義軍,都已經力不從心。
作為滿清帝國立國根本的八旗兵是如何從狼變成了羊的呢?
其實八旗制度是一個軍事制度,八旗子弟的主要功能就是當兵打仗,至於農業生產,那就不是他們操心的事了。
清帝國建立初期,由於要爭奪地盤,與明軍以及李自成,張獻忠的起義軍殘部作戰。在那些年頭裡,戰爭是主旋律,在這場關乎到自己民族前途的戰爭中,八旗子弟個個奮勇爭先,每一家都有親屬在軍中服役。
為國效力自然國家不會讓這些熱血男兒既流血又流淚,滿清政府對待八旗子弟,可以說是非常的優厚,這些八旗子弟都是領著國家工資的。
可是敵人總有一天會被消滅乾淨,戰爭不可能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隨著清朝政府平定天下後,逐漸沒有仗可打,可是這些八旗軍戶仍然因為父死子繼等原因,依舊佔著一個軍隊的編制,得以繼續吃皇糧。
久而久之,這些人就變得和中國男足一樣,上班打個卡,訓練不出汗。由於滿清政府的優待,這些八旗子弟和足球運動員一樣有著不菲的收入,有錢之後這些曾經的馬上健兒迅速墮落,這些人天天遛狗逗鳥,沉迷於勾欄瓦肆,整個八旗軍隊迅速失去了戰鬥力。
其實對於這一點,清朝皇帝也是很清楚的,他們也曾經想過重振八旗雄風。可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些人的心早就野了,朽木已經不可雕也。所以在康熙平定吳三桂時,皇帝已經接受了八旗子弟不能一戰的事實,康熙皇帝也無能為力。
到了咸豐同治年間,八旗子弟更是已經成為了北京城最大的紈絝集團,吃喝玩樂,樣樣精通,唯獨打仗不行。作為滿清政府的親生兒子,八旗兵戰鬥力如此低下,可是當時平定太平天國的作戰任務又是那麼的緊迫,清政府只能同意漢族地主組織民壯,與起義軍周旋,從而使得湘軍淮軍崛起。
當然不是所有的八旗兵都如此不堪,在八里橋之戰中僧格林沁指揮的蒙古八旗還是打出了先輩們的血性,只可惜已經不是騎兵縱橫的年代了。
-
24 # 本草百曉生
事實上,即便到晚清末期。清政府從來都沒有放棄對,這個已“病入膏肓”的“八旗”子弟們進行“醫治”。
1862年,由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挑選了五百名八旗兵。採用英國先進的武器裝置,並引入英國人訓練方法。要知道,以前清軍官兵只覺得西方“船堅炮利”,卻不認可西方人的練兵方式。
於是從這最初的五百旗兵,發展到神機營的3000士兵。在1865年,慈禧讓醇親王奕譞擔任神機營的總指揮。並讓打算讓其繼續擴大規模,將三千擴編為3萬人。除人員增多以外,在醇親王的帶領下,這支隊伍在1870年,就走向末路。老佛爺最後只能讓李鴻章旗下的2.5萬淮軍來守衛京師。
醇親王奕譞一身最大的特定就是平庸老實,拒絕同意讓3萬神機營士兵全部學習西方練兵方式,認為那有違“祖宗之法”,有悖“騎射”之本。在他掌管下的神機營,也只有500人能夠熟練操作西方槍械。
本對訓練八旗兵,有興趣的英法帝國主義,看到神機營這副德性,紛紛將他們派來的歐洲教官撤回本國。這項計劃開始於1863年,到1866年就結束,實際只堅持3年。
最後清廷見八旗兵實在無可救藥,又開始去折騰綠營。至於練兵效果如何,1894年的甲午中日之戰,就知道誰輸相最難看。
-
25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不是坐視不管,是沒有辦法管,從嘉慶皇帝開始,這支八旗軍,已經腐敗到底,爛到家了,而到了慈禧太后掌權的時候,滿洲八旗軍已經失去了戰鬥力,當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太過強勢,單靠滿人軍隊已經無法應付太平軍,因此才會扶持曾國藩組織湘軍,達到以漢治漢的目的。
下面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滿洲八旗軍第一,從嘉慶皇帝開始,滿洲八旗軍就失去了即戰力。其一,嘉慶皇帝因為抄了重臣和珅的家,得了一比鉅款,就仗這這比錢,過起了養尊處優的日子,大臣將領們一看到皇帝要開始過起了“腐敗”的生活,也跟著效仿,這一整效仿,底下的小官,兵士都照貓畫虎的跟著上頭學,至此,使的全國上下都以腐敗為榮。
其二,官員貪汙腐敗,對老百姓橫徵暴斂,最終使的官逼民反,白蓮教,天地會的起義同時爆發,打了清廷政府一個措手不及,清政府連忙調兵鎮壓,但是清政府的軍隊,包括滿洲兵團,蒙古兵團,以及漢人的綠營,都已經腐爛不堪,將領和官員都把兵士的俸祿都貪了個精光,沒有錢拿什麼打仗,因此士兵們失去了戰鬥的慾望,沒有了往日滿洲八旗軍的威風。
《清史稿·本紀十六·仁宗本紀》:二月己亥,湖北當陽教匪起,戕官所以說,嘉慶皇帝的時候,政治腐爛已深,官員們和將領們都忙著撈錢,下面計程車兵又被剋扣軍餉,因此士氣低下,失去了往日八旗軍的戰鬥慾望。
迂腐的嘉慶皇帝(上圖)和已經喪失戰鬥力的滿洲八旗兵(下圖)第二,到了慈禧掌權的時代,滿洲八旗軍腐敗更加厲害,在加上沒有好的優秀將領指揮,已經基本失去了戰鬥力。其一,到了慈禧的專政的時期,八旗軍士兵抽大煙,逛窯子,從上到下,全是享樂主義。兵士將領也不操練,只想著升高發財,以致於在前期面對太平軍的時候,清軍屢戰屢敗,士氣前所未有的低迷。
其二,清軍將領到了這個時代,沒有良將,盡是些烏合之眾,而滿人的將領基本都是上代有功勳,世襲下來的官位,沒有實戰經驗,因此在與太平軍作戰的時候,死了一批滿人將領。
其三,沒有鬥志,沒有好的將領指揮,現今的滿洲八旗軍就是紙老虎,沒有牙的老虎,成了擺設。
所以說,慈禧時期腐敗的加重,滿洲八旗軍也跟之腐敗加重,在加上沒有好的將領指揮,使的滿洲八旗軍就是一盤散沙,毫無戰鬥慾望。
滿洲八旗軍士兵左手妓女,右手大煙,喪失戰鬥慾望第三,慈禧太后以漢治漢,用漢人來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其一,慈禧太后一看滿人靠不住了,滿洲八旗兵也靠不住了,就想提撥漢臣,玩了一招,以漢之漢的計謀,讓曾國藩組織團練,組建了湘軍,正式開始以漢人為主將,漢兵為主力軍,對太平軍作戰。
《清史稿》:三年,粵寇破江寧,據為偽都,分黨北犯河南、直隸,天下騷動,而國藩已前奉旨辦團練於長沙。初,國藩欲疏請終制,其二,慈禧太后並沒有讓湘軍崛起,在曾國藩勢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慈禧太后果斷扶持李鴻章和左宗棠著兩個漢人,讓他們也組建團練,組建軍隊,一個是淮軍,一個是楚軍,一來繼續打太平軍,二來節制曾國藩的湘軍,這完全就是以漢治漢,再以漢之漢,使的慈禧太后穩坐釣魚臺。
其次,漢人作為中國第一大民族,慈禧有意識讓漢族人進行人員消耗,也方便於清朝管理,這樣子的話,清政府和滿人就從太平軍的視角中跳出,坐山觀虎鬥。
慈禧太后的以漢制漢,一箭三雕,一來平定太平軍,二來幾方漢軍相互制約,避免了一家獨大,三來就是消耗了漢族的人口基數,便於清廷管理。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位漢人入主滿清權利中樞,各自成為有兵權的權臣。第四,湘軍的崛起離不開曾國藩的努力自薦。
其一,曾國藩仕途坎坷,前後被罷官幾次,內心受到嚴重打擊,但是因為曾國藩是個胸懷大志之人,有建功立業的憧憬,他加上曾國藩是個典型的受儒家思想影響計程車大夫,他對清朝極為忠誠的,因此,他才能回到湖南老家,自己出錢出力的找尋兵員,購買兵器,組建了湘軍。
其二,曾國藩多次想清廷政府和慈禧太后表忠心,說自己是清廷的位道士,使的慈禧太后敢於把權利下放給了曾國藩,使的湘軍得到了更大的發展。
所以說,湘軍的崛起也離開曾國藩的自薦與努力。
曾國藩在家裡組建的湘軍綜上所述,清廷因為滿洲八旗軍因為腐敗不堪,喪失了戰鬥力,在對太平軍的問題上,透過以漢之漢,用曾國藩的湘軍來對付太平軍。來實現國家軍政的平衡。
回覆列表
導語: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這就是“八旗”的由來。
最初,八旗只是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後來成為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朝的根本制度。每一個滿洲人,他的社會關係都必然在旗裡,八旗是滿洲的基礎。
滿清初期的軍事、行政、生產這三種重要職能,都是在八旗制度上產生的。可以說八旗就是清朝的核心力量,戰時能打,閒時生產,軍民一體。
(電視劇中的八旗)
入關後,為了更好的控制天下,清朝派遣八旗軍在全國各大省會、水陸要衝、軍事重地、邊疆海防等地長期駐守。而超過一半的八旗精銳,則護衛京師,成為清朝皇室最後的屏障。
全國各地主要有以下幾條駐防線:運河駐防線(京師、德州、京口、杭州)、黃河駐防線(德州、開封、西安)、長江駐防線(江寧、京口、荊州、成都)、東南沿海駐防線(杭州、福州、廣州)、京畿駐防線、關外駐防線、塞外蒙古編旗駐防及甘肅新疆駐防線等等。
按照清朝統治者的設計,如此一來,各地都在八旗的監控中,江山也就穩了。前期的確如此,八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乾隆中期以後,八旗腐朽糜爛得令人震驚。
(八旗)
八旗到底腐朽到什麼程度呢?不堪一擊1849年,有一隊俄國傳教士來到清朝,生活了相當長的時間,對晚清各方面有一定的瞭解,寫出了一本名叫《窺視紫禁城》的書籍。書中記載,有一次俄國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受邀到盧溝橋參觀一場火炮射擊訓練。
科瓦列夫斯基以為會欣賞到精彩的訓練場景,不料他看到士兵們懶懶散散,溜溜達達,有的在和小販交談,有的在抽菸袋,有的在縫補衣服,大家都沒把訓練當回事。發射的時候就更尷尬了,第一炮沒射中目標,直接掉落在發射器旁邊,士兵們習以為常,若無其事的在到另一個炮臺發射。
觀看完畢,科瓦列夫斯基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清朝的炮兵自然無法與歐洲的相比,唯一相同的只有打出的炮聲。”
(曾經驍勇的八旗軍)
又有一次,醇親王奕儇奉命檢閱八旗軍隊裡最精銳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有一名士兵從馬上掉落下來摔斷了腿,奕儇大怒,命人去查該士兵的狀況,結果發現他根本不是士兵,而是外面販賣豆腐的販子,被八旗老爺僱來作為“替身”。
這樣的軍隊,怎麼能打仗?行軍都困難了。
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清廷出動八旗軍,普一出戰,便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事實上,正規軍被起義軍打得這麼慘,在歷史上還是首次。曾經威風凜凜的八旗軍,此時就如同豆腐,提都提不起來,朝廷不得不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展,曾國藩抓住這個時機,湘軍就此崛起。
一個政權賴於生存的基礎腐化到這種地步,這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
(網路配圖)
八旗為什麼如此腐朽?制度造成的滿清入關後,面對人口眾多的漢族,八旗子弟瞬間獲得了高漢族一等的身份,為了凝聚本族向心力,鞏固自己的統治,清廷對八旗極其優待,貴族不用多言,就是沒什麼本事的普通滿族老百姓,也可以不勞而獲。
順治元年,清廷下令,“凡八旗壯丁,差徭、糧草、布匹,永停輸納”,意思是說,八旗壯丁,除了世代相襲的兵役之外,其他義務一概免除;順治二年,清廷又制定賑濟八旗的條例,從各方面對旗人給予優待。清軍入關後的數十年中,曾按關外模式在京畿五百里內跑馬圈地,然後以“計口授田”的方式分配給八旗官兵,即所謂“旗地”。
對於服兵役的旗人,待遇也很好,每月由朝廷發給一定數量的餉銀與餉米,同時也發給口糧贍養家屬,“七歲以上即食全體,六歲以下為半口,減半給糧”。也就是說,八旗官兵上至都統下至士兵,都可以按時領取規定數額的俸祿。
(網路配圖)
按八旗制度,俸銀每月發放,祿米每季發放一次,規定如下:都統每月俸銀為180兩,祿米每年90石;參領每月俸銀130兩,祿米每年65石;佐領每月俸銀105兩,祿米每年52石5鬥;步軍校每月俸銀80兩,祿米每年40石;驍騎校、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每月俸銀60兩,祿米每年30石;步軍、護軍、前鋒、親軍營兵丁每月俸銀為4兩,祿米每年4石8鬥;馬甲每月俸銀為3兩,祿米每年4石8鬥;步甲每月俸銀為2兩,祿米每年4石8鬥。
和八旗軍比起來,漢軍組成的綠營真不是親生的,俸祿少得可憐,綠營軍不得不想辦法養活自己,比如租借武器給商團,慢慢的也軍不成軍了。
(網路配圖)
除此之外,八旗官兵還享有其他經濟優待,婚喪嫁娶可以領取一定津貼;如受傷或因病退役,其餘生可每月領取1兩的撫卹金,本人去世後,其遺孀仍可領取一半的撫卹金;升遷也比漢族軍官快得多。
換言之,八旗子弟一生下來,這一輩子就無憂了。如果沒本事,光靠清政府的照顧也能活好;如果有本事,仕途走得會很順暢。
有句話是“生於安樂,死於憂患”,在滿清制度的偏愛之下,八旗軍在安樂中醉生夢死。
(網路配圖)
清廷為何坐視不管?並沒有歷代清朝統治者都有重振八旗的想法,這裡以嘉慶帝為例來講述。
八旗的墮落到了乾隆中後期表現得已經比較明顯,嘉慶繼位後,採取了一些措施,有一項是“前往赫圖阿拉屯墾滿5年者,無條件授予五品頂戴,擇優錄用。”
赫圖阿拉是滿清的起源地,嘉慶希望透過傳統的漁獵生活,讓八旗子弟找回曾經的威風。
但是報名的人很少,大家都習慣了京城的繁華,根本不願意去過苦日子。各家的長者也都勸嘉慶放棄此事,不願自家子弟脫離京師。
嘉慶意志很堅定,誰勸都不聽。然而最終只去了不到三千名八旗子弟,主管赫圖阿拉的盛京將軍擔心他們出了事自己脫不了干係,把這些人當做大爺供起來,他們還經常逃回京城。
於是,這項措施毫無疑問宣告失敗。
(腐化的八旗子弟)
結論:
清廷也認識到了八旗腐朽糜爛的可怕後果,但他們所採取的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的,因為這是制度上的問題。如果想要徹底根治,必須從根源上改變制度,這對清廷來說更加恐怖。
好比一個人生了重病,保守治療也許還能苟延殘喘拖一陣,如果下猛藥,很可能病沒治好,人先死了。
但國家總得有軍事力量,所以湘軍的崛起也就不可避免了。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