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佳寧姐姐說歷史
-
22 # 蕭郎君
一個字,會。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自率兵征討瓦剌,結果是朱祁鎮戰敗被俘。假如朱高煦還在,朱祁鎮依舊不能免除被俘的命運。為什麼呢?因為朱高煦和朱祁鎮一家有仇。
朱祁鎮是朱瞻基的長子,也是朱高煦哥哥朱高熾的孫子。朱高煦和朱高熾以及朱瞻基都有仇,他還曾刺殺過朱瞻基,就連朱高熾的死可能都與他有關。所以如果朱高煦還活著的話,肯定巴不得朱祁鎮早日駕崩。可惜的是,朱高煦早在公元1426年時就被朱瞻基囚禁而死。
當然,假如朱高煦和朱祁鎮一家沒有仇,並且他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時還健康的活著的話,那麼土木堡之變的結局會有可能改變。注意,這裡說的是有可能,前提是朱高煦身體倍棒,如果朱高煦已經苟延殘喘,那鐵定是沒可能的。
朱高煦生於1380年,1449年時他已經將近70歲了。在所有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如果朱祁鎮北伐瓦剌帶著朱高煦,那麼朱高煦在這裡一定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朱高煦雖然在治理國家方面不怎麼擅長,但是他帶兵打仗卻是一等一的好手。想當初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煦便屢立戰功,而且還多次救朱棣於水火之中,對於朱棣來說,沒有朱高煦可能就沒有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天。
所以說,如果朱高煦還在的話,並且身體極好的情況下,可能土木之變就不會發生。
-
23 # 來顆大伊萬
漢王還在,那就不是土木堡之變了。比過哥哥,鬥不過侄子,難道還怕孤兒寡母嗎?
不過那時候可能大明是少一個昏君,多一個暴君了。
-
24 # 楚風說歷史
土木之變的歷史背景
大家都知道當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派徐達和常遇春北伐元大都,從此蒙古人退到了關外。明太祖朱元璋多次派大將打擊退到關外的蒙古人但是一直沒有完全消滅,後來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刺。等到朱棣稱帝后,也多次御駕親征韃靼和瓦刺,但是由於蒙古人機動性比較強,大明軍隊來了,他們就逃跑,所以雖然數次打敗了蒙古部落,但是根本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雖然朱棣一直沒有徹底解決蒙古的問題,但是數次的征討也使蒙古人內鬥嚴重不能統一,這時候蒙古對大明的威脅是很小的。但是朱棣之後的仁宣二宗,開始對蒙古實行戰略收縮,而是運用和平的外交和經濟政策維持蒙古與大明的朝貢關係。這樣就使瓦刺慢慢的強大起來,完成了對內的統一以後,瓦刺就開始和大明摩擦不斷。
瓦刺的首領也先以大明給他們的朝貢人員回禮太少為藉口,親率大軍進犯大同,威脅北京。在這樣的情況下明英宗決定對瓦刺開戰,不得不說朱祁鎮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是沒想到的是,朱祁鎮竟然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而且還讓王振負責軍事,擔任第一統帥。最後結果就是王振的瞎指揮導致了大明二十萬精銳在土木堡損失殆盡,並且明英宗還做了俘虜,隨同出征的大明精英(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都血戰而死,土木之變使明朝直接由勝轉衰。
假如朱高煦活著的話,土木之變還會不會發生?“土木堡之變”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一個真正懂軍事的人來領導,再加上大明當時確實軍隊存在問題,戰鬥力已經和朱棣時期相差太多,幾十萬大軍就和旅遊觀光一樣,怎麼能夠不敗。如果明英宗朱祁鎮派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出徵瓦刺,結果絕對不會這樣被動。所以即使漢王朱高煦在世用處也不大,原因很簡單,主要有兩點。
第一,年齡太大了,基本上很難再領兵作戰。朱高煦生於公元1380年,所以等到也先進犯大明是朱高煦都差不多年近七十歲了,別說打仗了,就是連上馬都是問題。
第二,朱高煦在世也肯定不被重用。大家都知道當年朱高煦起兵造反被英明神武的朱瞻基成功鎮壓並且囚禁起來。如果朱高煦不被宣宗殺死,其結果也是被繼續囚禁,即使宣宗死了以後,英宗發了善心釋放了這個造反的叔叔,估計也很難被重用。朱高煦也就是當個快樂王爺而已,也不可能被英宗委以重任領兵北伐蒙古。
綜上所述,楚風覺得雖然明朝經過仁宣二宗以後軍隊戰鬥力低下,但是如果派出一個有勇有謀的得力干將,還是有可能打敗瓦刺大軍的,因為畢竟瓦刺大軍人數並不多,只要大明不輕敵冒進,問題應該不大。
但是明英宗自己不懂軍事還要御駕親征,並且把大權交給什麼也不會的王振指導,這樣失敗是必然的。由此可見,別說是朱高煦活著,即使徐達常遇春在世也沒用,因為昏君朱祁鎮就只認王振,只要王振掛帥,大明一樣會經歷土木之變由強盛變為衰敗。
-
25 # 仁者厚德載物
土木堡之變時,即使朱高煦活著應該也無法挽救明英宗朱祁鎮的慘敗,因為朱高煦如果活到那個時候已經70歲了,廉頗老矣。
土木堡之變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
瓦剌即漠西蒙古。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是長城防禦系統組成部分。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
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
明英宗朱祁鎮帶領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投降,死傷慘重,明英宗被俘;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文官武將戰死;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於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
當時京師二十萬精銳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力排眾議請郕王朱祁鈺調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各府的運糧軍馳援,人心漸定。
也先送明英宗朱祁鎮回去,要求守城者開門,于謙等大臣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並親自守城拒絕也先送明英宗朱祁鎮回京。
明英宗朱祁鎮和大太監王振的瞎指揮是土木堡慘敗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其後暴露出來的明軍京營的軟弱也是顯而易見的。
這不是換個名將就能解決的了的,何況朱高煦如果活著已經七十歲,他不可能像年輕時那樣英勇善戰,瓦剌軍隊的戰鬥力也強於建文帝手下的南軍。
再說朱高煦曾經與明英宗朱祁鎮的祖父明仁宗朱高熾、父親明宣宗朱瞻基爭奪過皇位,即使朱高煦活著,明英宗朱祁鎮也不敢把幾十萬大軍交給朱高煦指揮,因為朱高煦很可能起兵造反奪取皇位。
回覆列表
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那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土木堡之變”究竟是一件什麼樣的事件,經歷了怎麼樣的過程?有興趣的親可以隨著我的文章來一探究竟。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並且被俘的事變。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公元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受到太監王振的鼓動,於是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大軍人數存疑)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明軍剛到達大同就接獲太監郭敬的密報,得知瓦剌已做好準備,明軍立即從大同班師東返,計劃從居庸關回京。途中遭遇瓦剌多次襲擊,大同、宣府接連失守,吳克忠與朱勇率領的兩部大軍共五六萬人,在鷂兒嶺慘敗全軍覆沒。餘下部隊移師於土木堡被瓦剌襲擊,明軍戰敗投降,傷亡過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等大臣戰死。
瓦的最高統領也先,經常有事沒事死皮賴臉的嚮明朝要賞賜,不但如此還派駐3000人進駐明朝,白吃白喝白玩白住,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第1個覺得受不了,忍無可忍的不是皇帝,而是太監王振,於是他便在皇帝面前煽風點火,勸說皇帝御駕親征,也好打擊一下也先的囂張氣焰,朱祁鎮覺得此話有理,於是乎就浩浩蕩蕩的率軍親征。
但是呢,朱祁鎮並沒有將相之才,接連受到挫敗不說,還被人家給抓了堂堂的皇帝竟然當了俘虜,這也是怪他自己當初耳根軟倉促出征,準備不足有關,我想如果是他叔叔朱高煦活著,肯定能避免這場事變。
第一:朱高煦從小玩世不恭,一副紈絝子弟的模樣,所以並不被爺爺和父親所喜歡,但是儘管這樣,也並不能否認他的能力,如果他當皇帝會比侄孫朱祁鎮更有領導才能,即便是要出征,他也會準備充足,不會讓別人打自己個措手不及。
第二:朱高煦做為明成祖朱棣的次子,多少遺傳了一些朱棣的作風,如果他還活著能當皇帝的話,他首先就不會讓也先這麼猖狂,這麼的肆無忌憚,也就不會有後面的土木堡之變之說。
歷史不容戲說,歷史更不容假設,歷史也沒有如果,朱祁鎮也並非一無是處,他當時所處的環境,即便是換個人,也不可能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