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小劉在廣州abc
-
2 # 公明淏
孫權僅僅比曹丕長5歲!一輩的人。他比曹丕有什麼優勢嗎?沒有!
諸葛比孫權還大1歲!
為什麼就該孫權能統一天下?再說了,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夫。不能以年齡來論!看似同一輩,其實不然。
孫權輩分高?就該他統一,豈有此理。
-
3 # 公元前
雖然曹操、劉備去世了,但是,曹魏和蜀漢的實力並沒有出現下滑。比如:曹魏的曹丕在曹操去世之後,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並正式建立了曹魏,曹操時期打下的江山。並且曹丕繼位以後,平定了青州、徐州等地區的諸侯勢力,還擊退了鮮卑。由此可知曹操去世以後,曹魏的實力不但沒有下滑而且還有所上升。在此基礎上,曹操長期佔據北方中原地區,可以說把孫權的東吳牢牢的壓制在了曹魏的實力下。
對於蜀漢來說呢,雖然劉備去世了,而且蜀漢在夷陵之戰後實力確實受到了比較大的損失,但是,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蜀漢的國力也逐步得到了恢復。而且孫權還要面對北方曹魏的巨大威脅,孫權不敢蜀漢動武,只能繼續保持孫劉聯盟。
雖然孫權在曹操、劉備去世之後又活了近30年。但是,孫權要耗費大量的時間來處理東吳內部的問題。公元229年,孫權稱帝,並立孫登為皇太子。公元241年,孫登因病去世,時年三十三歲。在孫登去世之後,孫權又立孫和為皇太子,但是,後來因為寵愛魯王孫霸,所以又想立孫霸為皇太子。於是東吳出現了“二宮之爭”。以陸遜、顧譚等人為代表的的武臣都支援孫和當太子,而步騭、呂岱等文臣都支援魯王當太子。最終孫和被廢,孫霸卻被賜死,孫權改立幼子孫亮為皇太子。
東吳的“二宮之爭”消耗了東吳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所以,孫權晚年只能將精力放在東吳內部,他已經無暇對曹魏蜀漢用兵了。並且,東吳在魯肅和周瑜去世之後,再無大將可用,陸遜只不過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罷了。由此分析,對於孫權來說,他無法像諸葛亮等人一樣高效地運用手下計程車兵。雖然當時東吳擁有數十萬兵馬,但是,孫權甚至連蜀漢都打不過,更不要說曹魏了。而且在北伐曹魏的問題上,東吳孫權根本就比不上蜀漢的諸葛亮。
-
4 # 福建大都督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丞相、魏王。曹丕迅速做出反應,從內部權利制衡著手。扶持和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重新分配權利,同時打擊排除異己。
221年,曹丕為報復孫權無信,發兵三路伐吳。分別是張遼、曹休一路出兵洞浦口;曹仁領兵攻打濡須口;曹真、張郃圍攻南郡。
三路兵馬,只有曹仁一路,敗給孫權。
結果是孫權求和。
同年,劉備稱帝,起兵伐吳,孫權求和被拒,陸遜屯兵秭歸被劉備擊敗。
222年,劉備率大軍駐守夷陵,被陸遜以火攻擊敗,損失慘重,退回永安白帝城。陸遜退兵。
223年,劉備在白帝城去世,託孤諸葛亮,劉禪繼位。
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修與孫權的關係,重結聯盟。
所以,無論是從曹魏來看、或者是蜀漢來看,雖然統治者的去世,會造成國家一時的混亂,但後繼的決策者都做出迅速的反應以穩定局勢。
再者,蜀漢雖死傷嚴重,但主要干將還在,比如趙雲、魏延等,且益州易守難攻,不是想打就能打的。
曹魏方面,曹丕在位期間,就起兵伐吳三次。且不說孫權打不打得過,曹魏家底還是雄厚。
-
5 # 隱者康司馬
曹操劉備都死後孫權東吳內部出現了掙權鬥掙,孫權的後代們為了掙權內部傾扎的非常力害,一些權貴大臣們也參與進奪權的鬥掙——為東吳立下汗馬功勞的儒將陸遜也被孫權賜死,可以說東吳內鬥非常的利害——內耗使東吳逐步走向衰敗,孫權死後內鬥更加的瘋狂最後國家病入膏肓——東吳最終被司馬家族滅國了。
-
6 # 絕塵的時光
東漢末年,三國相爭,魏國的曹操,蜀國的劉備,吳國的孫權,三人都是人中龍鳳之姿,到了三國末期,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而劉備在夷陵之戰後也就是公元223年去世,然而此時的孫權還很年輕,吳國在他的領導下蒸蒸日上,為何沒能一統天下,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北方魏國的實力並沒有因曹操之死大幅度下降。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即位,曹丕同樣是個雄主,魏國在他的帶領下,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徹底結束了漢朝政權,鞏固了曹魏的政權,同時曹丕帶領大軍平定青州和徐州等地,擊退了北方的鮮卑等少數民族,總的來說,就是曹魏有很好的接班人,並沒有因曹操一人之死而崩盤,實力同樣可以壓制著吳國和蜀國,所以孫權要統一全國比較難。
二、劉備之死並未讓蜀國一蹶不振。而同樣的,雖然劉備為了給關羽復仇讓吳國陸遜火燒連營六百里,實力損傷較大,劉備也因此抱憾而死。然而,劉禪即位後,聽從了劉備的遺言重用諸葛亮、蔣琬等賢臣,讓蜀漢政權得到穩固,並且在諸葛亮等賢臣的經營下,蜀國的實力在慢慢恢復,。此時的北方還是曹魏一家獨大,孫權也只能採取聯合蜀國一起抗擊北方的曹魏,所以孫權不可能以一己之力統一全國。
三、"二宮之爭"讓孫權耗費心神,無法集中精力對外用兵。雖然孫權活的時間較長,曹操和劉備死後,他又活了近三十年,然而這三十年的時間裡,孫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處理吳國內部的事情,孫權的兩個兒子孫和和孫霸的儲位之爭也就是歷史記載的"二宮之爭"讓孫權疲於應付北伐的事情,最終吳國北伐比蜀國還不如。
四、吳國的部曲制統兵方式不如蜀國統兵高效。吳國的兵力雖然也有幾十萬不低於蜀國,然而,吳國的兵力多集中在各武將手中,無法得到統一排程,不像蜀國多集中在丞相諸葛亮手中,兵力排程效率高,所以雖然兵力眾多但論打仗的能力還無法與蜀國相比,更別提統一全國了。
結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並非因一人之力而能得到統一,所以即使曹操、劉備先孫權而去世,對戰局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孫權晚年的經歷多在內部穩定上,所以依然沒有讓天下統一。
-
7 # 蕭子北談人生百態
公元220年,關羽被斬殺之後,曹操也在這一年去世。三年之後,也就是223年,夷陵之戰被陸遜擊敗的劉備也病逝永安宮,一時間,“奸雄”曹操,“梟雄”劉備,相繼去世,三足鼎立只剩下“英雄”孫權了?而孫權是公元252年去世的,在曹劉去世之後又活了近30年。
問天下英雄誰是敵手,為什麼多活了30年的“英雄”孫權不統一天下呢?我們來分析三足鼎立各國實力的變化。
曹魏方面
先看看曹操去世之後,曹魏的實力變化。曹操去世之後,其子曹丕篡漢自立,國號為“魏”,這個時候,孫權還派人去祝賀曹丕稱帝了,曹丕也冊封孫權為吳王。從實力來看,孫吳的實力明顯沒有曹魏強,否則怎麼還被曹魏冊封了?
而且曹魏在曹操去世後,實力並沒有削弱,曹丕曹叡父子文治武功頗為強盛,都是強悍之輩,就算狡猾如狐的司馬懿也都接受曹丕曹叡父子的指揮,而沒有任何不軌之舉。直到曹叡死後,無能之輩曹爽才被司馬懿坑的死死的。
而且曹丕對外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在西域的建置。可以說,這個時候曹魏的實力還處於上升階段。等司馬氏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已經是公元249年了,這個時候孫權只有3年壽命可活了,而且晚年的孫權昏聵不堪,哪有能力統一天下呢?
蜀漢方面
蜀漢方面自從劉備東征孫吳被陸遜擊敗後,精兵損失殆盡,實力大損。五虎上將只剩下老趙雲了,以致諸葛亮不喜魏延之後,只能使用言過其實的馬謖做大將了。但是經過諸葛亮的一番謀劃,蜀漢很快恢復過來了,甚至諸葛亮還有空隙拋開吳魏兩國去南征孟獲了。
收服南中之後的諸葛亮,經過一番整頓,實力恢復不少,諸葛亮開始繼承先帝遺志,要北伐了,而且諸葛六出祁山多次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也牽制住魏國不少兵力,讓其對付東吳時候不能放開手腳。
而這個時候孫權在做什麼呢?
孫吳方面
孫權自從陸遜擊敗劉備之後,就著手稱帝了,三國裡面,孫權是最晚稱帝的。而這時第二個稱帝的劉備已經駕崩了。孫權稱帝后,數次進攻曹魏的合肥,無功而返。乾脆派將領去開發海外了。陸地上已經沒有地盤可搶了,蜀漢是聯盟,曹魏又打不過。只能去海外看看那些沒有開化的蠻族了。
而且孫權集團內部矛迭出,後來還發生立儲風波,丞相陸遜捲入“二宮爭儲”(大兒子孫登死後,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爭位),都被孫權生生責罵死了。但是二子爭位都失敗了,最後孫權立了年幼的兒子孫亮為太子。
縱觀曹操劉備死後,曹魏方面實力還是最強,能夠同時抵禦蜀漢和東吳的進攻而不敗。最後靠實力耗死諸葛亮。而孫權的兄長孫策死的時候就說:“領兵作戰,開疆拓土,你不如我,任用賢能,保衛江東,我不如你”。果然,東吳的地盤都是孫策打下的(孫策17歲以父親孫堅留下的3000兵馬起家,數年征戰,打下江東一大塊地盤,26歲就死了,是東吳開疆拓土的“戰神”),荊州還是呂蒙和陸遜白衣渡江合夥坑殺關羽打下的。而孫權自己領兵10萬居然被張遼800人擊潰。還差點被張遼活捉了。孫權打仗的能力實在堪憂呀。“英雄”稱號有點名不符其實了。
從這些我們看出,孫權領兵作戰的能力比起曹操和劉備差遠了。孫權只是守成之主,並非開拓之輩。要想孫權能夠統一天下,除非孫策復生,這樣孫吳才有可能統一天下。
-
8 # 江南雪初融
曹操死後,由其次子曹丕繼位,繼位時間為延康元年(220年)。先說說曹丕這個人吧,曹丕從小就文武雙全,繼承了曹操的政治才能,又長期跟隨在曹操身邊學習,治國能力雖比不上曹操,但也不會遜色太少,同時曹丕攻於心計,雖然沒有曹操那樣能夠舉賢任能、但在籠絡人心方面也有一定建樹;再來說說曹操死後魏國的國內形勢,對內,曹操死後一段時間魏國是發生過動亂的,但是曹丕在司馬懿的輔佐下很快平息了騷亂;對外,魏國的主要將領如張遼、徐晃和許褚等都還沒去世,他們都是忠於曹家的,軍隊的指揮權要麼在曹家人手裡,要麼就在他們手裡,所以在軍隊上也鬧不出什麼么蛾子,大家只要各司其職,就算外敵來犯也沒有什麼問題,再說曹操也是在回到洛陽後不久病逝的,而不是吃了敗仗去世的,軍隊在氣勢上也沒有什麼衰弱,孫權想從外部打敗魏國是很難成功的。
劉備病逝於公元223年,於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劉禪繼位。說到劉備死後蜀國的形式是非常糟糕的,國內很多人都認為劉備死後其繼任者劉禪昏庸無能,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蜀國又是三國之間國力最薄弱的,蜀國大勢已去將成必然,所以在當時蜀國國內,叛亂四起,而且蜀國剛在與吳國交鋒的夷陵之戰中大敗,士氣正是低落之時,要不是有諸葛亮主持大局、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大將恪盡職守,可能蜀國還沒等人打過來自己就先崩了。按理說這個時候吳國士氣正旺,孫權攻打蜀國肯定要容易許多的,但是三個國家之間最重要一點是講究平衡,孫權當然想吞併蜀國,但是一旦發兵攻打蜀國,一時半會也攻不下來,而且這個時候魏國也不會坐視不理的,不會眼睜睜看著吳國吞併蜀國,也會攻打蜀國,這樣又是吳國不願看到的,唇亡齒寒,蓋莫如此。
要說這孫權,是這三人中最早繼位的,公元200年從自己兄長孫策那裡接過吳國權杖,經過這麼多年發展,努力與魏國、蜀國兩國勢力盤旋,是很不容易的,那個時候蜀國劉備,魏國曹操可都活著呢,他能一步步耗死了這兩位前輩也是要很有能力才行,等到曹丕和劉禪繼位的時候東吳政權都是很穩固的。
介紹完孫權、曹丕、劉禪這三人繼位時的國內外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三國中任何一國都想吞併其它兩國,但由於三國之間都存在著牽制與反牽制的關係,而且,蜀國劉備和魏國曹操的去世時間有一定的時間差在裡面,足夠其繼任者處理好後事,穩定國內局勢了,所以說就算劉備去世後蜀國國內外形勢那麼差,都沒有被另外兩國所吞併,更別說曹操去世,魏國國力尚在,繼位者曹丕又很有能力,更不會被另外兩家吞併了。
-
9 # 雨沐青峰
原因很簡單,孫權沒有那個能力,或者說吳國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而且魏、蜀兩國的權力交接都很順利,並沒有引起什麼動盪,吳國尋不到什麼可乘之機。
應該說魏、蜀、吳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吳國次之,西蜀國力最弱,這點並沒有隨著曹操和劉備的去世而改變。
弱國面對強國時,首先考慮的應該是怎麼自保,不被對方吞掉。像西蜀那樣,雖然和魏國相比實力懸殊,但卻主動出擊,更多的可能是想以攻代守,爭取戰略主動。但這種選擇究竟正確與否很難說,不過最後的結果顯然是沒有達到目的,反而耗盡了國力,加速了西蜀的滅亡。
而吳國和西蜀的情況一樣,在面對魏國的侵犯時,它的絕對實力是處於劣勢的,但憑著長江天險,使它在地利上佔據了優勢,只要戰略正確,指揮得當,還是能夠自保的。而一旦它主動出擊,就沒有了地利上的優勢,而是完完全全實力上的對抗了,吳國想要以弱勝強的機會渺茫。最後的結局很可能跟蜀國一樣,雖然也能取得一些區域性的勝利,但卻改變不了大勢。
而吳國如果攻擊蜀國,雖然實力上吳國佔優,但是想要輕鬆的拿下蜀國,也是不可能的。而一旦吳、蜀一旦開戰,那無疑給了魏國可乘之機。曾經吳、蜀要聯合起來才能和魏國保持一定的均勢,如果它們打的兩敗俱傷,那等待他們的就是被魏國消滅。
所以說曹操和劉備的去世對孫權來說並不是什麼天賜良機,原因是實力對比上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依舊是強弱分明。在這種形勢下,一生謹慎的孫權是不會貿然行動的。
-
10 # 福子說歷史
其實當時曹操和劉備他所領導的勢力依舊是存在的,那麼即使在曹操和劉備去世之後,孫權他也沒有辦法直接吞掉這兩個人所領導的勢力。曹操和劉備他們在當時所領導的勢力可以說是十分的強悍,那麼和孫權形成了三國鼎立的一個局面。
那麼在曹操和劉備去世之後,其實兩個人他們所統領的這一種勢力還是沒有辦法被完全的撼動的,因為他們兩個雖然說是統治者,可是本身的根基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那麼再加上劉備和曹操他所佔有的勢力範圍相對來說也比較的大,那麼在二人去世之後,這樣的一個勢力範圍其實也沒有辦法迅速的被孫權所吞噬掉。
孫權他當時所佔有的勢力範圍其實相對來說比較的小,他對於東吳的控制但是由於個人的實力較小,那麼想要一統天下的話,可以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再加曹操和劉備他兩個人當時所統領的這樣的一種勢力,其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穩固的,以及非常的龐大。
那麼在這樣的一種狀況之下,其實他是沒有完全被撼動的時機的,即使他的領導者去世,可是曹操和劉備在世之前已經建立起來的穩固根基依舊沒有辦法被完全的撼動。再加上這兩個人其實在世的時候就已經擴張了自己的範圍,那麼在他們死後,孫權也沒有辦法迅速的去吞噬掉這兩個政權。
所以在曹操劉備相繼去世後,孫權也並不具備吞噬兩方權利的能力,也並不能統一天下。
-
11 # 大風無歌
孫權的能力有限,他也不具備這樣的魄力,他三分天下有其一即可,實在是實力不濟,北有曹丕,西有孔明,都是實力相當強的領導人。滅了蜀,他也只能稱王而已
-
12 # 上策視覺
呵呵,這問題問的,似乎曹操、劉備、孫權三人是武功齊駕並驅的武林三大絕頂高手,當其中兩個死去之後,剩下的那個就能獨霸江湖了
-
13 # 老龔166916589
《三國演議》孫權胸無大志。有長江天整貪圖一偶之安,能人周瑜英年早逝,後代就沒有像周瑜樣的人才。雖然有呂蒙,陸遜。要比起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還低著一亇等級,雖然奪荊州得手,這並非與關羽正面交鋒。關羽荊州之敗,古人評論:關羽‘’大意‘’失荊州,如正面交鋒,呂蒙,陸遜想佔領荊州想都勿想。
。劉備徵東。彝陵之戰,陸遜火燒劉備連營八百里。這是陸遜與劉備的一次切差,一是天時利於陸遜,二是能力劉備差陸遜很遠。
。所以,荊州勝,彝陵勝,這二次是東吳的交辜。
。題目問孫權為什麼曹,劉死後不攻魏,蜀聽起來有一定道理,孫吳得荊州後呂蒙死了,陸遜雖還年輕,但是要過長江取魏,漢。魏有司馬懿。蜀有諸葛亮。孫權,陸遜敢冒這樣大的風險嗎?論才能,陸遜北不如司馬懿,西不如諸葛亮。特別是蜀漢,劉備死後白帝城早設重兵守住西蜀東門,孫吳雖佔領了荊州,也是隻煬手山芋,北怕曹仁,西怕趙雲,夜不能眠。
。所以孫權固守東吳的決策是正確的,後來三國歸晉,壽命最長的還是孫吳
-
14 # 小爪爪冰棒兒
一統天下,談何容易。在英雄倍出,謀士盛產的三國時代,哪個梟雄不想一統天下,又有誰不想成就一番霸業。既生瑜何生亮多麼悲愴的感慨呀,只能說那個時代人傑太多了。仲謀不是不想而是狗咬刺蝟——無從下口呀。
首先說魏國曹操雖過世可其集團並沒有太大的變革依舊是猛將雲集,謀士成團。其子曹丕繼位也不是昏庸荒淫之輩,而是雄才大略之徒。先逼漢獻帝退位而後自立為帝,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預一舉定鼎天下。
再說蜀國劉備掛後劉禪繼位,雖劉禪無腦但有託孤諸葛孔明輔佐。老將健在,內政也算清明,後繼小將能維繼,再加上蜀地易守難攻。諸葛亮更雄心未滅,預報知遇之恩情,親率大軍出征預與亂世爭雄。
綜上所述試問孫權怎麼打又如何趁機,不如好好整理內政,隔岸觀火靜待時機謀求發展。三國時期真是群雄逐鹿,天下爭雄,謀出將隕,神仙打架的時代。若你我生於此是該碌碌無為呢還是如流星閃逝做一代人傑可好。
-
15 # 淡墨青史
糾正一下,曹操劉備相繼去世並不是三國的後期,而是三國的局勢剛剛展開!
孫權連稱帝的思想都沒有,更何況要趁機一統天下呢?
曹操身死,根基未損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征戰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因此可以說此時曹操的勢力已經在中國北方根深蒂固,只要他的子孫後代不紛亂奪權,那麼曹氏政權就不會被動搖!
所以當曹丕繼位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脅迫漢獻帝劉協禪讓退位,他能這麼做也是對自家權勢和地位的自信,即使父親曹操去世了,對家國也無太大影響。
如果此時孫權貿然出兵攻打曹魏,那麼孫權所面臨的就是曹丕舉全國之力伐吳,加速自己的覆滅罷了!
劉備的悲哀,孫權的無奈兵法雲:哀兵必勝
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發動攻吳之戰。
此時的孫權可以說裡外不是人,一邊要討好曹丕,表示自己臣服,希望曹魏不要貿然出兵攻打自己,同時又不斷派遣使者求和。
要不是曹丕此時目光短淺,那麼孫吳早就滅亡了。
最後孫權沒有後顧之憂,派遣陸遜迎戰劉備。
結局就是後來的火燒連營,劉備多年的基業也付之一炬,病逝白帝城。
有人說,此時孫權可以趁勝追擊一舉殲滅蜀漢政權。
但孫權卻面臨著三方面的問題:
一、曹魏的虎視眈眈,孫權和劉備的夷陵之戰,孫權可謂是舉國之戰,一旦曹丕趁虛而入,那麼孫吳只能成為喪家之犬,無立足之地。
二、劉備雖然死了,但他在益州的勢力由諸葛亮管理著,加上益州易守難攻的特點,陸遜想要攻下,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完成的!
三、江東的本土勢力,也就是士族集團和保守方的反對,多方壓力之下,孫權也自然無能為力了!
孫權艱難的稱帝之路曹丕劉備的稱帝時間只相差一年,而孫權的稱帝時間卻要比曹丕晚上十年之久!
因為這個時候最尷尬的又變成了孫權。如果孫權接受了魏封制(曹魏集團),但是又冒出了一個漢政權(劉備集團)。孫權如果此時選擇“擁漢”,因為樹大廟小,劉備也容不下他。而鐵心站在魏政權的這一邊似乎又成了忘漢的逆臣,畢竟漢王朝的影響慣性還在那裡。
孫權不稱帝的話,理論上還是曹魏所屬的吳王,這身份在蜀漢看來更刺眼,弄不好哪天孫權一看勢頭不對就真正投降曹魏了。所以孫權在這樣的局勢下,就算沒有稱帝之心,也需要尋找合適時機自立了。因此也就拖了十年之久!
結語:別說孫權要一統天下了,就是連稱帝也要思索十年之久。畢竟只是偏安一偶的王罷了!這也導致了孫吳集團安逸於此,沒有了鬥志! -
16 # 海納百川233699882
重溫南宋詞人辛棄疾京口北固亭吟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意思是說孫權是一位英雄,在漢末三國時期,只有曹操和劉備,才有資格與他為敵。的確孫權有胸胸膽略,在赤壁之戰中力排眾議贊同周瑜魯肅聯盟劉備戰勝強敵曹操。又在關羽攻打樊城出奇兵奪取荊州,使關羽敗走麥城,殺關羽和關平。等到夷陵之戰有以少勝多擊敗劉備。在三國時期唯一同時擊敗過曹操和劉備的英主。
在曹操、劉備相繼去世後,孫權於公元229年稱帝從而正式建立了東吳國家。而孫權在曹操和劉備去世,孫權又活了近30年。那麼,問題來了,這麼漫長的時間,孫權為何沒有能統一天下呢?翻開歷史可知這裡面即有外部原因,又有內部因素。
一、外部原因
自曹操、劉備去世後,孫權之所以沒有結束三國時代,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雖然曹操、劉備在這兩位英雄豪傑去世了,但是,不管曹魏還是蜀國,在實力上都沒有出現太大的下滑。具體來說,曹操於公元220年去世。但是曹丕繼承王位,迫使漢獻帝劉協退位,正式建立了曹魏,這鞏固了曹操打下的江山。另一方面,曹丕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帶的割據勢力,還擊退鮮卑。曹軍守邊城的將領張遼等一批將領十分勇猛有謀。公元215年張遼率領800將士衝擊東吳的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孫權丟掉主帥麾旗,逃跑到山冢,東吳軍隊全都披糜潰敗,望風而退,聞風喪膽。曹魏的軍事實力始終領先東吳。
曹丕之後的君主曹叡,統一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同時有司馬懿的輔佐。在此基礎上,佔據北方中原地區的曹魏,始終壓制孫權統治的東吳。
在看蜀國,劉備雖然兵敗夷陵,但是即位的劉禪充分信任諸葛亮、將琬、費禕、姜維等文臣武將,讓蜀國內部比較穩定。雖然夷陵之戰後,蜀國的實力確實受到了大的損傷。不過,經過諸葛亮等的努力,蜀漢的國力得到恢復。
再加上面對曹魏這一強敵,孫權只能放棄對蜀漢動武,接受諸葛亮提出的建立蜀吳聯盟的條約,以此共同對抗強大的曹魏。
二、內部因素
孫權在這三十年間中,耗費了很長時間來處理東吳內部的問他。根據《三國志》等史料記載,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立孫登為皇太子。。赤烏四年(241年)婆婆,孫登去世,年僅三十三歲。在太子孫登去世後,孫權立孫和為太子,他又對魯王孫霸比較寵愛。在此基礎上,東吳出現了“二宮之爭”。朝廷形成兩派勢力分別支援孫和與孫霸。爭鬥的不可調和,最終迫使孫和被廢而孫霸被賜死,孫權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
最後,對於東吳來首,“二宮之爭”引起了巨大的內耗,這導致孫權晚年的精力放在了內部,而不是對曹魏用兵上。並且,相對於蜀漢和曹魏,東吳的兵馬很多集中在各個武將手裡,也即東吳為部曲制。由此對於孫權來說,無法像諸葛亮、曹丕等人一樣直接、高效地掌握手下兵馬,因此,在戰鬥力上,東吳不僅無法與曹魏相抗衡,甚至還要低於蜀漢。換句話說,憑藉著長江天險,東吳在防守上擁有不錯的戰績,但是,在北伐曹魏上,東吳顯然不如蜀漢的諸葛亮。
總的來說,因為以上問題,雖然孫權直到公元252年才去世。但是,東吳確實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
-
17 # 焦大aa
其實孫權很清楚,我自己幾斤幾兩自己知道,能夠全然自保就阿彌陀佛了,不像西邊那個劉草鞋,流兵散將跑到四川一隅,還不顧自己實力,窮兵黷武,妄圖染指中原,呵,不自量力!更可惡的是,用“興復漢室”這個旗號,置百姓休養生息之願望不顧,粉飾熏天野心!無恥!
-
18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孫權佔據東吳,力求自保,這是非常精明的做法,有利於政權的鞏固。他要統一天下,最大的對手是魏國,魏國地大物博,兵強馬壯,將帥良材,謀士皆精英,曹丕也是很有才華的君主,司馬氏族的實力漸漸強大,使東吳望而生畏。蜀國那時還有諸葛亮,就是沒有諸葛亮,姜維也是將才,除此之外,蜀國地形崎嶇,易守難攻,也不是容易得手的。所以孫權不敢輕舉妄動。
-
19 # 火星共和國地球代表處
東吳在地理上與蜀國有同樣的難題,就是面臨北方魏國強敵壓境的情況下,本國主力不可輕舉妄動,蜀國不可輕易向東遠征東吳,東吳也同樣不能在沒有解決北方威脅的情況下草率向西千里遠征西蜀,如果強徵西蜀就會面臨在吳軍主力還在千里之外苦戰,後方老窩被魏國趁機偷襲的危險。
而如果北伐魏國,明顯吳國地處江東,當時的東南地區經濟人口各方面都還沒有發展起來,實力與魏國差距很大,自然不可能向北方擴充套件。以這樣的三國形勢,向西不不可取,向北打不過,作為東吳,唯一可取的只能是靜待時機,等待魏國內亂的時候向北進兵,或者趁魏國無暇他顧,西蜀疲弱之際,乘機拿下西蜀。若無重大機會,吳國自然不可輕舉妄動,雖然曹操劉備去世,但魏國仍有曹丕司馬懿等強人,蜀國也還有諸葛亮,況且國力都無大損,並非征伐良機,自然不能強取。
-
20 # 逆天而行唯我逆天
孫權不是不想統一,而是沒有能力去統一。當初,曹操還在世的時候,曹孫之間幹了一架,這場戰役就是把張遼送進武廟的逍遙津戰役,孫權大敗。曹操死後,曹丕篡漢,史稱魏文帝。曹丕派幾十萬大軍伐吳,失敗而歸。東吳佔據地理優勢,但是人口,疆域,人才,經濟均不及曹魏。所以說東吳守成尚可,開疆拓土就不行了。
回覆列表
吳國水軍天下第一但是陸軍和魏蜀比差太遠了,只能守住長江防線已經很不錯了,孫權10萬大軍都敗在了張遼800人手裡了,可以想像戰鬥力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