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雨夜構想

    孫權根本就沒有統一天下的機會

    曹操劉備去世是不假,可是曹魏和蜀漢政權卻沒有因為他們的去世而實力減弱。我們來看一下曹操和劉備去世之後各國的實力怎麼樣?

    曹操去世

    經過多年征戰北方已被曹操平定,在選好了接班人後,曹操閉上了雙眼。曹魏政權正式進入到了曹丕時代,曹丕能當上世子也是經過了幾番爭奪以後才順利上位的,他的手下集合了當時天下最出類拔萃的精英謀士。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司馬懿,可司馬懿卻被曹操定性為久後必反這一類人中,曹丕也是很聽父親的話,一直都不肯重用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魏勢力還是三國中最強的,畢竟他佔領了三國中最大的地盤擁有最多的人口。

    曹丕上位之後更是勵精圖治,發展民生。加強軍隊建設,邊境地區更是嚴加防守,對孫權採取的是高壓態勢,使曹魏在政權更替時期沒有給另外兩家勢力造成可乘之機。孫權這廝只個守土之主,沒有太多的心思去攻擊別人的。況且這時的曹魏和蜀漢也不是他可以打的動的。從當下局勢可以看出,曹魏的內部沒問題,孫權就不敢去打。蜀漢的內部有問題,孫權也不敢去打,因為諸葛亮太厲害。

    劉備去世

    劉備的死和孫吳政權有直接關係,夷陵一戰精銳盡失。可是並沒有失去根本,劉備死了諸葛亮還在,諸葛亮輔佐劉禪盡心盡力。內外矛盾處理的非常好,還不斷的派使臣前往東吳結好孫權。諸葛亮一邊結好孫權一邊在邊境佈下重兵,做好了兩手準備。

    現在咱們就看到了最後的結果,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這就是原因。至於後來蜀漢和曹魏之間征戰不斷為什麼孫權沒有乘機出兵攻打他們,那是因為孫權的內部出現了問題,導致他無法分心顧及別的事情。他的問題就是世子問題,他在選哪個孩子當世子的問題上煩惱不斷,當然就沒心思去和他們打仗了。

    總結

    總而言之孫權不是一個像孫堅孫策一樣的雄略之主,他充其量就是一個守城之主。沒什麼進取之心的,就連稱帝都要畏首畏尾的。之所以沒有被其他勢力消滅,是因為他哥給他留下了一批謀臣武將,還有就是江東憑藉長江天險,足以自保。

  • 22 # 使用者寒塘荷影

    聖人動而為機,三週立為大勢,他也沒有能力幹這事了,人才盡失,連年征戰空耗國力民力,戰爭不是靠誰活著,誰有勇氣就能敢勝,靠得是國力實為和時遇。

  • 23 # 這個歷史不簡單

    不是孫權不想,而是孫權沒有那個能力,孫權也很無奈,並不是曹操跟劉備去世了曹魏跟蜀國就變弱了,就是他孫權想打就打的物件。要知道曹魏及蜀國能人異士、將領之才的可不少啊,就算孫權他想打也打不過,只能在魏國跟蜀國之間較量,或他國內亂的時候趁火打劫。要說真的直接去面對魏、蜀兩國直接開幹那是不太敢的,畢竟吳國也是剛經歷了多次大戰也需要修養身心。

    蜀國:蜀國雖然劉備已經去世,但蜀國還有一個諸葛亮,只要諸葛亮在吳國就不敢輕易對蜀國出手,畢竟諸葛亮當初對吳國的打擊太大,把吳國大都督周瑜給活活氣死了的。還有就是蜀國地理環境易守難攻,是個天然的保護之地,攻打蜀國只能是個消耗戰,而蜀國又叫“天府之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所以攻打蜀國不是明智之舉。

    魏國:魏國就更不用說了,那可是一個人才眾多的國家,可以所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能人異士全在魏國。曹操經過赤壁之戰後修身養性,大勢發展農業,對國內進行改革,雖然赤壁一站讓魏國損失慘重,但經過多年的修養及發展早已恢復,早已兵強馬壯了。魏國精兵強將,地產豐富,是吳、蜀兩國根本就比不了的,吳國根本就不敢去跟魏國硬碰。

    吳國:對吳國來說人才是不少,但大多都是文臣,能打勝仗的武將幾乎沒有,最好的一個周瑜已經被諸葛亮給氣死了。所以吳國對魏、蜀兩國開戰並不是最好的選擇,蜀國易守難攻又有謀臣良將,魏國就更不用說了,一但開戰吳國將陷入戰爭巨大的消耗中。而且不管吳國對哪魏、蜀哪一國開戰,另一國必定會趁火打劫,不管吳國勝或輸都對吳國百害而無一利。孫權不傻,肯定不會做這種陷自己不利,給他人做嫁衣的事,吳國只能在魏、蜀兩國的夾縫中生存,在魏蜀兩國鬧矛盾的時候自己趁火打劫撈點好處才是最正確的做法。

    魏、蜀兩國內部混亂:曹操、劉備相繼去世,蜀魏兩國正好處在權力繼承爭鬥的混亂中,正是魏、蜀兩家內部自己人搞自己人,吳國巴不得他們就這樣內耗下去,這樣才對自己有利。如果吳國不管對哪家開戰都會讓這種內亂停止,反過來對抗吳國,反倒是幫了他們,自己還不討好。

    魏、蜀兩國打仗:諸葛亮跟魏國打仗,這是吳國想看到的,這兩國打仗正好讓他們彼此消耗,等他們都得兩敗俱傷吳國才能左手漁翁之利,正好省得吳國動手。

    吳國剛經歷過幾次大戰:吳國剛經歷了赤壁之戰,吳國大都督有去世了,在劉備臨死之前又跟蜀國打了一場巨大的消耗戰,吳國已無戰鬥力。吳國再已打不起戰爭了,所有東西機乎都在幾次戰爭中消耗殆盡,再加上吳國已無能打仗的將領了。所以吳國根本就打不起,也打不了什麼戰爭,更別說是一統天下了。

  • 24 # 希望星晨58298869

    公元220年,南征北戰了一輩子的魏王曹操去世,而因夷陵之戰的失敗,精神上倍受折磨的劉備也於公元223年在白帝城撒手人寰。出生於公元182年的孫權,此時,早已安定了從哥哥手裡接下來的江東、發展了江南經濟。年輕才四十出頭、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手下有一批重要的文臣武將,又積累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軍事經驗,國力也強盛起來了,為何沒能一統天下。1.曹魏方面。曹操死後,魏文帝曹丕即位 。由於曹操平時注意對自己接班人曹丕的培養,曹丕即位後即展示了一個成熟政治家的風範。魏國在他的帶領下,終結了大漢王朝,鞏固了曹魏的政權,同時曹丕還帶領大軍平定了青州和徐州等地,擊退了北方的鮮卑等少數民族,保證了邊疆穩定。曹魏實力並沒有被削弱,反而中央集權等到了進一步加強。實力發展到足可以壓制著吳國和蜀國聯合對抗自己的地步,孫權無機可趁。2.蜀漢方面。劉備死後,蜀國並沒有一蹶不振, 雖然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在夷陵之戰中、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消耗了實力。但劉禪即位之初,謹尊先帝的遺囑,重用諸葛亮、蔣琬、趙雲、魏延等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穩固了蜀漢政權。在諸葛亮等的經營下,蜀國的經濟實力也得到了恢復,並且注意修好與東吳的關係,讓孫權沒有理由、也不敢冒然引兵西向。審時度勢,孫權也只能繼續聯合蜀國防禦北方的曹魏。3 .孫權耗費心神,重在內部統治。曹操和劉備先後死去後,孫權又多活了近30年。這30年裡,孫權主要精力與時間主要花費在內修正理上,孫權的兩個兒子孫和同孫霸的儲位之爭讓孫權傷透了腦子,讓孫權黯然傷神、疲於做北伐與西征的準備工作。結果,最後吳國的北伐也是草草收場,比蜀國北伐的效果還差。

    吳國的部曲制統兵方式在後來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了。 吳國的兵力在數量上不少於蜀國,但吳國的兵權多集中在武將手中,協同作戰能力差,難以統一排程,很難贏得戰略上的勝利 。這樣,孫權也難以大有作為,所至,至死也沒有統一全國。

  • 25 # 小青御史臺

    第一、戰爭從來打得都是國力,雖然曹操、劉備都去世了,但是,蜀魏的國力還擺在那裡,即使對蜀有優勢,但滅魏幾乎沒有可能。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當時吳蜀兩國的人口總和,還比不上魏一國,人口就是生產力與戰力,所以,孫權一統天下,幾乎無可能。

    第二、雖然曹操、劉備去世,但是魏、蜀的權力交接平穩,內部並未產生大亂,而且,繼承者們也都是人中翹楚,曹丕雄才大略,蜀的實際執政者諸葛亮更是人中龍鳳,他倆相比曹、劉,也差不了很多。

    第三、退一步說即便吳國國力能跟魏國相當,也很難,這就要說到中國歷史上一個規律:中國統一成功的,大多是自北向南,由南向北統一的極少成功!歷史上只有一次,朱元璋的明朝。東吳水軍厲害,但是打到北方,廣闊的平原作戰,需要精良的騎兵,而曹魏的虎豹騎可不是白給的!

    第四、東吳內部牽扯了孫權太多精力。既要分兵對付交州、南越這些地方的“土皇帝”,又要分精力對付顧、陸、張、朱四大豪族的“人精”,孫權很難抽身北進。

    第五、即使抽身北伐了,孫權自己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是一般,出兵多次幾乎沒有什麼大收穫。合肥一戰,還幾乎被擒過。

    綜上吧,個人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國力,吳的國力吞蜀都難,更別說吞魏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哪一部文學造詣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