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姜塵默
-
2 # 為愛陪伴
我平時很少管教孩子,我不是最聰明的媽媽,但我屬於愛學習,並用心接納和尊重孩子的媽媽。細想起來之所以很少管孩子,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媽媽屬於那種很愛管教孩子的人,給我留下了很多心理陰影。比如小時候我們晚上必須幾點睡覺,睡前必須洗澡,吃飯不能有響聲,坐時不能晃動腿等等,她都管的比較嚴,感覺時時刻刻都在她的監視之下。雖然現在長大後知道媽媽她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培養我們好的習慣。但小時候吃到很好吃的東西時,都會忍不發出咀嚼聲來享受時,會被媽媽突然啪的一巴掌扇到嘴巴,那種正閉上眼睛享受一道美味,卻突然被嚇的睜開眼睛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經歷,就像噩夢一樣,所以我心裡一直有個念頭,就是以後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會過多管教他,我一定要學習更多的育兒知識,用更好的方式方法來接納他,用正面管教的方法,幫他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而不是過多說教。
-
3 # 悅雨育兒
孩子小的時候真的會忍不住的管,現在已經好多了。
我管孩子並不是插手他做的事,也不是總覺得他做不好,在這方面我還真不怎麼管孩子,我會讓他去嘗試,但是也會告訴他可能出現的問題,剩下的就讓他放手去做。
我更多的管孩子是因為孩子和小夥伴玩,孩子小的時候就怕孩子沒輕沒重的,所以還沒出現問題,我就會出聲制止,弄的孩子不太敢了,當我意識到問題後,我也在有意識的改變,加上孩子大了,他已經很懂得分寸了,所以現在他們要是一起玩,我就隨他們去,打了哭了自己解決,到我兒子可能我以前管的多了,打了哭了都是其他小朋友的事,我兒子多數都是那個旁觀者。
-
4 # 愛吃棒棒糖的花玥玥
大寶今年6歲,平時我不怎麼管她。她現在很獨立。刷牙洗臉洗頭洗澡穿衣穿鞋都是自己獨立完成,至於吃飯嘛,有點慢有點挑食,這一點家裡老人很著急,每次看她吃飯,恨不能替她吞嚥,替她吃。心裡急自然嘴巴跟著唸叨,我總是制止老人這種行為。
我認為,大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做為大人,你都可以喜歡吃的就吃,不喜歡吃的就不吃。為什麼小孩沒這個權利?當你告訴孩子她不喜歡吃的菜都有什麼營養時,先自省下你不愛吃的菜都有哪些營養再說吧。
至於吃得慢,我告訴她,吃得快慢是你的自由,但吃得慢,你就把其它玩耍時間,閱讀時間擠掉了,你想要這樣做,就要承擔這樣的後果。
一段時間後,雖然還是達不到我的要求,至少她知道吃得慢的後果,也不會再提無理要求。
提到作業也是,每次放學,最多提醒一次,如果她忘記了,明知她沒做作業也不再提醒。終於,有一次,在睡覺前想起作業還沒做,最後,在昏昏睡睡當中把作業做完了。從此,再也不會忘記寫作業。
我認為,越多的插手孩子的事情,會讓她變得依賴,行動力差,沒有自己主見。如果非要管什麼,那就管一下,培養好孩子的自律,其它該放手就放手,允許孩子犯錯。才能讓孩子良好的成長。
-
5 # 說吧1234
“愛管”的界限是什麼呢?我自己覺得我介於什麼都管和什麼都不管之間,也就是有限制的愛他。
我比較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比如不尊重長輩、浪費食物、亂扔垃圾、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做出傷害別人或自己的行為等…這些事我是肯定管的。
他喜歡踩水坑、喜歡趴地上、常常把剛買的玩具拆損、常常把我做飯的工具搬到客廳研究模仿,還有他每天想穿什麼鞋子衣服、買衣服時選什麼顏色……諸如此類我是不會管他的。他的每一個選擇和決定我都尊重,並告訴他要接受可能帶來的結果。
總之在保障安全又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我會給他最大的自由。
-
6 # 鐵蛋媽媽親子溝通
我平時不喜歡管孩子,而是用一種清醒的覺察眼光來看待自身以及最親愛的孩子,發現生命本身具備的美好而獨特的力量,用尊重、支援、欣賞的態度來對待自己與孩子,進而創造出相互支援而又各自獨立的美景。
我們說教育是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想想,怎麼做才是最好的?能夠真正的看到孩子真真實的自我,再次基礎上,支援他走符合堅信的道路,而不是以我們固有的經驗盲目的給他設個標準。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每個人就像一顆種子,具有自發性,有權利成為他應該成為的人。
其實,生活中無條件的接納孩子,引導他調整不符合規範的行為,鼓勵他們與我們合作,用合適的讚賞方法讓他們更有自信,進而引發孩子的自我讚賞,鼓勵他們獨立自主進而從我們從我們身邊獨立出去,能夠成為個體化的人,最後綻放真我,活出自己。
-
7 # 明鑫769
愛啊!孩子從小到大都是當媽媽的我在管她!幼時管吃喝拉撒睡,童時除了這基本需求還要管學習,總之孩子除了學校老師管以外,其他時間基本就是我這個媽媽在管了!
可是,可但是,效果呢?!孩子乖巧不惹事生非就一定是好事嗎?!很是頭痛的問題,反思自己,這個“愛啊”不是“愛”!
作為父母,我們望子成龍或者愛子心切的心情都能理解,但真的不能成為事事管娃的藉口,適當的空間和放手才是對孩子的真愛!那樣才不至於等我們老了孩子大了,去後悔管太多!引以為戒!
-
8 # 米小柚
說到管孩子,我想在中國絕大多數的父母都會“管”的。因為在中國“管”和“教”是相伴而生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大抵說的就是父母對孩子施以教化的意思。
至於提問說的,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我們時不時的總會插手孩子的事,這是為人父母“通病”。
只是有些父母採取的手段比較溫和,稍稍給予建議;
而有些父母,則是比較簡單粗暴,直接干涉孩子的選擇,甚至剝奪孩子的權利,這會讓孩子覺得很不爽。這些父母自身比較成功,經歷豐富,背景深厚,所以對自己的孩子,就會有一種掌控欲,認為孩子是超越不了自己的,所以就會像管下屬一樣,去管孩子,這類父母比較自負,因為父母自身的立足點很高,孩子的成績很難超越父母,所以就會被父母掌控。
回想我們自己的人生經歷,從出生我們的父母就在“管教”我們,餵奶,換尿布,再到後來上小學,選擇高中,很多事情父母都是一手包辦,所以父母就形成了思維定式,就想一直把孩子“管”下去。
當孩子形成獨立人格之後,父母的思維定式一時半會很難被打破,他們還是想和小時候一樣,管著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的生活中能有他們的指點。
而如今,大部分80後,90後想法也異於父輩,比較尊重孩子的想法,不再採取包辦式的教育方式。但還是存在一些父母比較“蠻橫”,認為孩子永遠是長不大的,所以總會插手孩子的事。其實誰都知道,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好,但是,當我們反躬自身:如何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給孩子建議而不是蠻橫插手,事事按照大人的意願呢?結合個人的感受,提出以下3點建議:
1.父母應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顧問只細心聆聽,協助選擇,而不插手干預,僅給出建議。而不要做經理人。心理學家伊麗莎白·艾利斯曾說過:“父母應該協助子女仔細檢討整個件事。孩子往往能自行想到叫人拍案叫絕的解決方法。”
2.尊重孩子,給他足夠的自由空間
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心情,不僅是對孩子們的尊重,也會贏的孩子們的尊敬。我們不時會看到,有的父母會採取“偷看日記本”的不好的做法來獲取孩子的資訊。眾多事實證明,當孩子年發現自己的隱私被父母偷看過後,對父母的信任往往大大折扣,也更加封閉自己的內心而拒絕與父母溝通。
3.不要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夢想的工具。
-
9 # 悅讀越成長
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去管,比如練琴的事情,多次周旋下來,其實控制式的管是沒有用的,可能當時即刻奏效,但過後還是老樣子。
還是需要換個方式,尊重孩子,讓他自己自主選擇,自己管自己會更好
-
10 # 夏末口袋
與其說愛管孩子,倒不如說,我平時,喜歡參與孩子的生活。
孩子漸漸長大,他會有自己的想法,那麼我是怎麼把握“管”和“參與”的度呢?在孩子的生活中,我會在吃穿用度方面給孩子一個保證品質的範圍。在這範圍內,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我想這是比較安全的做法。
又比如說,給孩子購買的書,我會選擇符合孩子年齡段的內容。當然也會選擇一些他比較感興趣的書籍,有時候會選擇一些他沒有接觸過,但是可以起到引導作用,從而看他感不感興趣的書籍。
我還喜歡管孩子們出行的活動,我會選擇一些適合孩子玩的,孩子們參與度高的活動,去讓孩子們參加。會避免孩子參與一些成人化的活動,一個是因為有些話題不符合孩子,二是孩子也覺得枯燥,三也不贊成孩子成為小大人。
我的管是建立在,讓孩子健康成長,有發展的成長方向的。而如果事事都管著孩子,細化到孩子的一言一行。我想孩子也累,大人也累。孩子也會厭倦和大人這種相處模式的。在安全,健康安全範圍內,適度放手,相信孩子的能力,我想孩子一定會茁壯成長的。
-
11 # 童媽學心理
作為孩子的媽媽,肯定是要管孩子的,不管孩子那就是不負責任啊。我挺愛管孩子的,從飲食起居到遊戲運動到情緒……,每一樣我都管,採用正面管教的方式管。
但是管教孩子並不是指干涉孩子、或替孩子做事,我遵從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原則,為孩子制定詳細合理的飲食起居時間表,確保孩子早睡早起,按時吃飯,每天給他安排有遊戲運動和閱讀的時間。每天為他挑選合適的書籍,堅持每天閱讀。每天給他放音訊,薰陶英語和樂感。
我也堅持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原則,在孩子自己玩耍時從不打擾他,除非他尋求我的幫助。在他想探索新東西的時候,告訴他危險的界限,然後放手讓他嘗試。
現在花時間採取正確的方式管教孩子,是為了孩子學會自律,孩子可以健康成長,將來可以少管孩子。
-
12 # 鼎媽2005
不太愛管孩子,被人評委不稱職的媽媽和“懶媽媽”。
我個人認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使孩子自己成長為自己的過程。喜歡一句話:孩子來到世上都帶有某種使命,父母要做的是做好陪伴和孩子一起成長。所以,在我們的家庭一般比較民主,孩子想做的事情就放手讓他去做。4歲多可以自己去超市買東西,5歲多可以做簡單的早餐(煎雞蛋、麵條之類)。放開孩子給了父母更多的時間,相信孩子給了父母更多的驚喜,放手孩子給了他更大的舞臺和更多的自信。
-
13 # 好奇媽媽繪生活
儘量給孩子空間,少去管教孩子。
平時生活、學習中,我都主張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如果孩子開始排斥,拖延,不想做,我會首先提醒孩子,抓緊時間。如果還是不想完成學習,那就索性不做了,給他10-15分鐘,讓他去玩,然後在回來做作業。久而久之,你嘮叨的越少,孩子與你對抗的情緒也越少。
-
14 # 楚學友
Richard Smythe
家長請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你想要什麼?
你內心的恐懼和慾望是什麼?
你想要一個言聽計從、謹小慎微的孩子,還是豐盈飽滿、靈動自由的孩子?
你是否認為孩子是有獨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個體?
你是否認為自己的權威感要透過控制孩子來獲得?
你是否把自己的慾望和不完滿投射在孩子身上?
你是否認為孩子是應該被改造的?
你是否覺得自己掌握教育孩子的普世真理?
你是否記得自己的成長之路?
思考完問題,舉個例子。
孩子不愛吃飯怎麼辦,管不管?怎麼管?
先來看8個殘酷的真相。
1. 大人總是買自己喜歡吃的菜。這未必是孩子喜歡吃的。
2. 大人總是給孩子吃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吃的菜,這未必是孩子喜歡吃的。
3. 大人從不吃自己不喜歡的菜,卻要強迫孩子吃他們不喜歡的菜。
4. 如果孩子不吃飯,大人就會顯得焦慮不安。
5. 孩子發現不吃飯,可以操控大人,甚至滿足自己一切無理的條件,就更會變本加厲。
6. 吃飯好像是大人的任務,不是孩子的事。
7. 孩子的胃容量,隨著大人的心情、耐心而波動。
8. 人是動物,有極強的生存能力,自己會除錯。
只有個人能夠做出選擇,並且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每一個人的身體、財產、情緒和尊嚴,神聖不可侵犯。
孩子的身體是自己的,他餓或者不餓,是他自己的感受。他吃或者不吃,是他自己的選擇。
做出自由選擇,自我成長,並且對於後果負責,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之一。獨立精神和自我意志就此萌芽,流動的生命力,灌注身心,涓涓不息。
所以要不要管孩子,終極答案是四點:
1、把選擇權和自主權還給孩子。即使他只有三四歲,尊重還是控制,愛還是要挾,他讀得懂。
2、告訴孩子,對於所有的行為和後果負責。即使他半小時後餓了了,吵著要吃蛋炒飯。
3、管理好大人干預的慾望。每一個獨立的靈魂,才配得上天生靈性的孩子。
4、和善而堅定,溫柔而理性,不要挾不誘惑,不極端不傷害。
你覺得呢?
-
15 # 養公主的女漢子
我家閨女目前六歲了,比較獨立,也懂事,為人處世方面我基本上不管她,只有關涉到她人身安全和學習態度這兩點的時候我會跟她講道理,這個是我一定會管的。
首先,她正處於幼小銜接的階段,要開始引導她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關於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看電視的時間這些瑣事我會定期跟她談心。我覺得學習態度別跑偏就行,我也不求她能做個學霸,我就要求別厭學。我也是各種的陪著學和用興趣引導她學。管的方式會比較靈活,看事,看孩子心情也看她的態度。
其次,雖然六歲了,但是畢竟還沒涉世,在關乎孩子人身安全方面的事情我也會留意管一下。但一般只是提醒警戒,也不會管太多,算是普通的日常溝通吧。比如說用水用電、鎖門防盜,做一些危險的運動。
總之我屬於懶父母一類,不太管孩子,我們會一起做手工一起運動一起烘焙一起逛街,我覺得我家閨女還挺懂事的,還經常管我呢。會說“媽媽你這個指甲顏色你覺得好看嗎?”“我覺得這件衣服挺漂亮的你穿這個出門吧”等等,我不管她了她反倒愛管我。
-
16 # 手機使用者53944022377
喜歡,我個人比較嘮嘮叨叨,所以對孩子管得嚴,有時候我也討厭我自己,但是又怕小孩學壞,所以又控制不住的管孩子
-
17 # 黃小汙媽媽頻道
不是特別喜歡管孩子。我自己就是自由放任長大的,不過當初跟父母的套路有關係,現在也分享給大家。
第一,不是什麼都不管。道德層面、原則層面的問題必須狠抓,必須從小抓。比如誠信,說謊就不行,答應了做不到就不行。而且,發生這些情況不能僅僅說不行不對,還得跟他深入說,舉例說,經常舉的例就是,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你身上,你會不會不開森,讓他有換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老祖宗的硬道理。
第二,不是什麼都管。孩子牙牙學語你還能寵在手心,養大了拉都拉不住,可能是我的育兒觀,不希望給孩子更多的壓力,讓他可以更加自由去追逐他能力範圍內,及透過自己努力付出能得到的東西,研究也證明,兒時的教育影響著長大的創造力。像生活習慣的,覺得只要父母自己定好規矩,孩子也會遵守的。至於補習班,課外輔導,興趣愛好,這些我就會隨著他。
第三,別忘了彈簧原理。小時候管太多,壓太多,要麼孩子長大後心理扭曲掉,要麼就是叛逆的反抗越厲害。到時後悔,又何必當初。
-
18 # 美羊羊嘛嘛
我平時最多的就是管孩子的,但管孩子要有個度。不能管太嚴格,也不能放任孩子,不管不問的,那是對孩子不負責,成就孩子成功入圍“熊孩子”行列了。
孩子喜歡把玩具放的到處是,把衣櫃翻的底朝天,把父母的鞋子拿出來穿在自己腳上……這些我不會管,任由她們自己玩,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但玩玩之後,我就該上場管管她們了。她們有辦法把東西翻的到處是,就有辦法把她們歸位。我會叫她們倆把東西規整到原位,直到都收拾好才准許玩其他的。
還有就是我會讓孩子每天有看書的習慣,讓她們從小就養成閱讀習慣。晚上我會規定她們睡覺時間,睡之前也讓她們看一小會書,之後她們就會很自覺的上床睡覺了。早睡早起身體棒棒的!
適度的管孩子,既不會抑制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發展能力,又不會讓孩子形成不好的行為習慣。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就是這個道理。
-
19 # 暖心媽媽鮑閱
我覺得什麼時候管、如何管,要根據孩子的心理需要。對孩子的管,根源是滿足孩子對愛的渴望的同時,幫助他逐漸建立規則。幫助他逐漸過渡成為一個懂規則,同時心中充滿愛的社會人。
很幸運我的職業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在孕育孩子之前就已經透過學習,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心身發展規律,在幫女兒兒建立規則的時候也便不那般焦慮!
女兒剛出生的時候差不多到6個月,她處在共生期,她需要一種無所不能感。所以,我對她的管,就是餓了喂她吃奶,尿了及時換尿布,她躺膩了我報她起來玩。不用擔心會慣壞,6個月以內的孩子,再壞能壞到哪去,無外乎吃喝拉撒,親密撫慰等本能需要;
慢慢的隨著她的成長,她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瘋狂的探索世界,看到草莓香蕉,會用手捏;會喜歡上扔東西;會把家裡的玩具搬來搬去;會一張接著一張的抽紙抽裡的紙。
我會區分她的本能需要,不僅僅考慮是否弄髒了衣服,破壞了環境。而且考慮是否滿足了她的好奇,同時有一個限度,草莓我允許你捏,但一次最多捏兩顆,扔東西可以,抽紙可以,但絕不能無休止……
當她跌掉了需要我的懷抱,我衝上前去,抱著她說:“媽媽知道你疼了”,當她搶了別人的玩具我說:“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但是我們需要還給小夥伴。”
慢慢的,她感受我的愛與陪伴的同時,她的自我建立,她有了規則意識,也有了自己獨立的想法,我對她管的越來越少,因為生命是屬於她自己的,我只負責幫助她平衡自己的本能慾望與社會規則。我更加相信,將來有一天,她自己也可以。
不破壞規則,同時活出綻放的自我!
-
20 # 潘菲0614
有一天,小傢伙突然不聽從你的號令,居然鼓著嘴巴和你頂嘴了。相信這是幾乎所有家長在孩子成長中必經的過程。其實,這是孩子比較正常的成長表現,起碼他是在證明給你看,他開始有了獨立意識,對事物有了自己的見解。
愛爭辯的孩子更自信?
好像只有華裔家長會同我抱怨自己的孩子頂嘴。我倒是想恭喜這類家長,為什麼呢?會頂嘴了,愛爭辯了,說明:
1
語言能力
孩子的語言發育不錯,現如今有多少家長為孩子語言發育不趕趟兒而擔心啊!
2
認知能力
孩子的認知能力發育得也挺好的。要有一來一去的對話、據理力爭,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邏輯推理能力的,得知道接什麼碴兒,後果可能如何,等等。
3
突顯個性
這孩子有點兒脾氣,有點兒勇氣,有點兒骨氣,有點兒心氣兒。有的是逆來順受,不敢表達自己思想、需要、情感的孩子,你都不知道ta想什麼,回頭做點兒傻事兒出來還真嚇你一跳。
愛頂嘴的孩子不容易管教?
愛頂嘴的孩子不容易管教?那是因為這大前提是“你應該聽我的”、“我說什麼都是對的,不容置疑”。也許這與民主平等的原則格格不入,但誰說教育不能獨斷專行、搞一言堂呢?
堅信“頂嘴的孩子不聽話、不好教”的家長,您先喘口氣兒,反省反省你的教育理念。要是您信奉狼爸的“老子教,小子聽”的育兒理念,接下來的您也不用看了,看了也不入您的眼。
我倒不是覺得在家一定要民主平等,家裡的大小決定都要投票透過,但是我認為“聽眾會”這個形式還是可以借鑑的。不管多大年齡的孩子,只要ta說,我們做家長的就有義務聽。這裡指的是傾聽,具體來講,是我一再強調的反射性的傾聽。
什麼叫反射性的傾聽?
●傾聽把自己的嘴封上,表示評價的表情收起來,耳朵支起來,一個字兒一個音兒都不落地收聽孩子在說什麼。
●觀察眼睛睜大了,心靈敞開了,來觀察孩子的面部表情、動作、姿態、語言語調、情感狀態。
●反省把心靜下來,反省感受自己的情感狀態、想法、評斷,充分理解孩子所表達的初衷和需要。
回覆列表
樹大陰死百草,根深瘦四方。只要沒有原則性的錯誤,我是不會插手的。
第一,我的經驗並不能幫助他,我的經驗沒有他的自己的經歷重要。所以我不想更多的去幹涉他。
第二,我記得很清楚的一篇文章叫《種樹郭橐駝傳》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我郭橐駝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已經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栽種時要像對待子女一樣細心,栽好後要像丟棄它一樣放在一邊,那麼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所以我只不過不妨礙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並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的辦法。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多就是過少。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過於吝惜它們了,擔心它太過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更嚴重的,甚至用指甲劃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搖晃樹根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視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麼呢?”這更說明了孩子要讓它符合天性地去生長。
第三,我父親是一個農民,他以一個農民的經歷,說了一個農村普通的現象,就只在母雞孵小雞的時候,我們如果把母雞按在雞巢裡面,讓他去孵蛋的話,那是孵不出來的。我父親他自己說我自己是一個農民,我沒有什麼知識教給你,但是我也不過多的去幹涉你。
古人種樹的方法和一個農民的經歷,我想還是讓孩子自由的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