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紅塵夢醒
-
22 # 新媒體自悟
答:肯定的說:把這首詩中的“紛紛”、“路上”、“借問”、“牧童”去掉不好。
雖然這想法很大膽,但對於杜牧這首詩來說,如果去掉,就是“被虐!
流芳百世的作品,每一句、每個字,都是經過作者反覆推敲,精心打磨的,別說是去掉字,就包括斷句後一個標點符合都不敢動,否則整首詩就不是原味了,就缺少那種耐人尋味的意境了。
去掉這首詩中的字,就是對這首詩的大不敬,就是對中國源遠流長的經典文化的褻瀆!
想理解杜牧的《清明》,就很有必要認識一下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駕部員外郎杜從鬱(早逝)之子。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生於世代官宦並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
杜牧,懷才不遇。他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樂,祖、父相繼去世後,他家日益貧困,"食野蒿藿,寒無夜燭"。穆宗長慶二年(822),杜牧20歲時,已經博通經史,尤專注於治亂與軍事。23歲寫《阿房宮賦》。26歲中進士。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無相器,又生不逢時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氣息已盡。“請數擊虜事,誰其為我聽”,杜牧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只得鬱鬱寡歡的湮沒於茫茫人海之中。
熟讀史書,看透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把一腔悲憤投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撫慰憂傷的樂事。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遊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甦醒”。
這就是杜牧與酒的不解之緣。
再來看看杜牧這首《清明》七絕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清明時節細雨紛紛揚揚,路上旅行人個個落魄得像要斷了魂魄。請問當地之人何處可以買酒澆愁?牧童手指遠處的杏花村。
注:根據《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比喻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妙極。
這首詩,整篇是通俗的語言,寫得非常自如,毫無造作之意。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詩歌創作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繼承的地方!
這首詩並不深奧,是在通俗的講清明這天雨中行人和自己還有牧童的所做所為,看起來稀鬆平常,普通平凡的日子,平淡無奇的清明節,但透過杜牧巧妙構思後,寫出這首詩,流傳於世,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 ,其意境就凸顯出來了,再加之作者精妙選擇了雨紛紛的清明節,路人慾斷魂,借問酒家,牧童遙指。就與廣大讀者發生了共鳴,因為大家都經歷過清明——這一欲斷魂節,都有和作者描寫的那種似曾相識的經歷,作者所要表達的那種悲傷的氣氛,正是自己所經歷過的真實經過。自己當初也很想如詩中所寫那樣,找個酒家去借酒消愁。
特別是對於詩人杜牧,一個雨中的行者,目睹清明節行人慾斷魂的景象,更是平添了許多淒涼與無奈、落寞與無助。
這裡的雨紛紛,不但是指正在下的小春雨,還暗指清明節人們為紀念親人而止不住流下的淚水。這淚水飽含著對親人的懷念、哀思、追悼、痛別、不捨、難過、惋惜、悲傷……多種無法表達的感情。
也暗指作者內心如這場清明雨一樣,正被紛紛擾擾的事情弄的紛亂不堪、思緒萬千。
另外,春雨一般稱為喜雨,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在說春雨是知節氣的好雨,能及時的讓老百姓趁墒情播種,還能滋潤田裡萬物生長。
春雨貴如油,也是在說人們對春雨的喜愛。顯得春雨珍貴、春雨有價值、春雨的稀缺。
但這被大家喜愛的、紛紛揚揚的春雨,偏偏下在了清明時節,偏偏讓杜牧選用在了此處,就打破了人們對春雨意識上的常規賞識,一改這場紛紛春雨之喜,直接寫成了春雨之“悲”,悲喜轉換,用在此處,尤其顯得詩人的悲悽了。
您說,把“紛紛”去掉,是不是就變味兒了。
路上行人慾斷魂,證明清明這天路上行人很多,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不是一個兩個人,而是很多人都沉浸在清明節的悲傷之中,都難過得像將要斷了魂一樣,從而反襯出詩人也是路人之一,詩人本人這個漂泊者更是形隻影單,孤苦伶仃,可悲可憐。
他在“潑火雨”紛紛的清明節適逢此景,更襯托著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心的悲涼、內心的落寞、內心無以排解的苦悶和惆悵。
描寫清明這天行人慾斷魂狀態,更平添了詩人的愁苦。詩人才是將要斷魂之人!
您說,此處的“路人”二字能否去掉?
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一詞是謙詞,是禮貌、禮節用語。是恭恭敬敬的去問路,顯示了問路者的涵養,也表達了詩人雖是如此境遇,仍在堅守內心深處那份做人的風骨。
也有另一層含義,就是用借問這個謙詞,在描寫此地民風之淳樸,民眾有教養。
如果去掉“借問”二字,你仔細品一品,韻味和內涵就迥然不同了。
牧童遙指杏花村。大人上墳,小孩放牧,暗指此地老百姓安居樂業,大人小孩各施其職。還有就是小孩弄不清楚杏花村的具體距離,說不好遠近,只知道某一大概方向有個吃酒的地方。所以牧童才會遙指——杏花村。
“牧童遙指”,滿滿的畫面感,繪聲繪色的傳遞出俏皮可愛的牧童,溫馨可人的動作,暗指詩人可以找到酒家,借酒消愁,聊以自慰。
您說這裡的牧童二字怎麼能去掉。
熟讀史書,看透晚唐腐朽沒落時局,杜牧無法力挽狂瀾,只得無奈把一腔悲憤交於酒肆。對於杜牧而言,飲酒,成了療傷祛痛的樂事。
杜牧愛喝酒,從下面就可以看出。
“高人以飲為忙事”,“但將酩酊酬佳節”,“半醉半醒遊三日”……杜牧喜歡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著絲絲細雨,也不忘向牧童尋問酒家。杜牧詩中,飲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願“一世一萬朝,朝朝醉中去”。剛“乞酒緩愁腸”,卻不料又是“得醉愁甦醒”。酒浸肝腸,愁縈心間,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發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壽無疆”的夢話來。
多說一句:如果考證當時杜牧這首詩中的杏花村不是真有,那麼,是不是作者以杏花村為虛,實指“杏林”。因為“杏林”大家都知道是中醫學界的代稱。是不是作者想透過此“杏花村”,表達當時昏暗的官場需要“救治”?疾苦的老百姓需要救治?晚唐腐朽沒落的社會需要“救治”?自己也需要“救治”?
杏林,故址在今江西省廬山市和安徽鳳陽,典出三國時期閩籍道醫董奉,據《神仙傳》卷十記載:“君異居山為人治病不取錢使人重病癒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十年,計得十萬餘株,鬱然成林……”根據董奉的傳說,人們用“杏林”稱頌醫生。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後世遂以“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家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唯懷揣一顆敬畏之心品讀古詩詞,才能正確理解詩詞中的精華。
切不可隨意去掉經典詩詞中的字!
-
23 # 巫巫是我
看到這個問題,首先第一反應,當然是破壞了原詩的意境咯。理由如下:
我們先來看看原詩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Sunny,只是“天街小雨潤如酥”,細雨紛紛.
第二句“路上行人慾斷魂 ”,由寫客觀轉入狀摹主觀,著重寫詩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見路上行人吊念逝去親人,傷心欲絕,悲思愁緒.
“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 .詩人融景傷懷至極,而又要冒雨趕路,雨溼衣衫、春寒料峭.詩人希冀借酒消愁.於是,他便向人問路了.
結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點明瞭上句詩人問路的物件 ,“牧童遙指”把讀者帶入了一個與前面哀愁悲慘迥異的煥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熱心甜潤的聲音,遠處杏花似錦,春意鬧枝,村頭酒旗飄飄,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韻致詩的前兩句創造了一幅悽迷感傷的藝術畫面,後兩句則創造了一幅鮮明生動的畫面,前抑後揚,對比交錯,相映成趣.與詩人的感情脈搏一致.
古詩七言絕句講究的就是朗讀時能夠朗朗上口,具有獨特韻味,我們讀詩詞,讀的就是那種韻味,喜歡在閱讀的過程中,帶著詩詞中的句子去感受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及詩人當時的心情。去找到那一種意境,而如果把它的最重要的引點去掉,就少了那個屬於它的韻味,讀起來了很拗口!意境就自然不同了,也沒那種美感了!
-
24 # 路途電影
肯定的回答樓主,不好!
不但不好,如果去掉這四個詞,好比古代的房子拆掉了窗欞,飛脊,雕花磚牆,銅鎖鐵門。只剩下幾根風中凌亂的木頭!
古代的詩,最早由歌轉變而來,詩歌詩歌,適合誦,也適合吟。現代的詩歌,其實只適合誦了。但無論現代的,還是古代的,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點都是意象。有的詩,是寫意,如同一副中國的水墨山水,是可以具體到每個人的腦海裡的。有的詩歌,是表象。表象的詩歌,除了抒發胸臆,更主要的就是詩歌裡的哲學思辯論了。
1)寫意的詩歌:
比如戴望舒的《雨巷》
撐著一把油紙傘
獨自,徘徊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希望逢著一個丁香般
結著愁怨的姑娘
比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2)表象的詩歌:
顧城耳熟能詳的名句: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李紳的《憫農》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而這首杜牧的《清明》,毫無疑問,是屬於寫意的詩歌。寫意的詩歌,就需要用精煉的語言,表達出最精緻的映象!
本人的理解如下:
清明時節雨紛紛,紛紛二字,才能襯托出祭祖行人的心緒。路上行人慾斷魂,只有路上二字,才能襯托出行人雨中匆匆趕路的慌張。借問酒家何處有,借問表達的是古人抱揖的動作。牧童遙指杏花村,因為有牧童,我們才看到了雨中,牽著水牛的兒童伸手指路的水墨畫面!
清明時節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就只能稱為一個簡單的表述性作品了,跟原作品相比,就是璞和玉的區別了。
最後,舉個相反的例子,我們自己體會下:
蒼山遠,白屋貧。聞犬吠,夜歸人。
按現代的詩歌邏輯,沒有問題。樂觀一點看,還有點寫實主義的風格,朦朧詩的感覺。但古人是這樣寫的: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是我們兒時語文課本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所以,我們這樣逆向地看,什麼感覺?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眼前有了色彩,又一副水墨畫卷撲面而來!
-
25 # 月盈紅袖
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朋友提問:“清明時節雨,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每句減去兩字,有損原詩意境沒?答案是肯定的。簡則簡矣,但意象差矣。
《清明》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作,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雖然歷經千載,卻也常讀常新,每當我們吟誦起來,腦海中總會出現一幅清晰的圖景,心中也總有一份淡淡的感動。仔細想來,不禁要佩服作者,何以能用僅僅二十八個字,成就了這久遠的藝術魅力。
“紛紛”“路上”“借問”“牧童”是多麼形象,去掉則瞭然無趣。“紛紛”二字能體現出一中蕭瑟的感覺,創造出一種畫面,只說“清明時節雨”,則沒有這種畫面美。減少了“路上”二字,少了羈旅之感,春雨紛紛中,路上的行人尋找落腳之處,所以會有斷魂的感受。“借問”二字有客氣的請問的意思,這裡減少“借問”二字,語氣就不同了,行人彬彬有禮的形象也減了幾分色彩。“牧童”是《清明》詩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孩童的天真爛漫為蕭瑟的詩意平添了一些清新活潑之感。曾有人慾刪減此詩。謂減字不減意,實源紀曉嵐之惡作劇。紀改作:時節雨紛紛,行人慾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今人改作,版本更多,似欲與紀先生爭個高低,改作後或平仄錯亂,或意境全失,美感全無。
原詩的時間、地點、人物一應俱全,減掉這些意象,缺少的不僅是羈旅之感,也少了畫面感。從全詩來看,原詩畫面飽滿,敘事生動,細節完備。改後則大不如前,敘事平淡,缺乏細節。我們可以深入的賞析這首小詩。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紛紛:形容多。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這一天正是清明節,詩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但是用來寫雨,卻是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種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於夏天的傾盆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遊春逛景的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王孫公子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複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麼。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中國古典詩歌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詩裡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展開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中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長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
回覆列表
說到《清明》這首詩,就會想起作者唐代詩人有小李杜之稱的杜牧,其代表作如:《江南春》,《秋夕》,《赤壁》,《泊秦淮》等,就《泊秦淮》而言,(原文是: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河猶唱後庭花。)就與《清明》這首詩同樣膾炙人口,(原文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扯遠了,言歸正題。
《清明》這首詩,敘事得當,對仗工整,韻律俱佳,是難得的佳作,問把紛紛,路上,借問,牧童這八個學去掉好不好?也許是提問者想簡化詩的用字,讓詩精煉一點還保持詩文的原意,但是這樣表達的話還是有欠缺的,我們不妨來看看,那詩就變成一首五言詩了:
清明時節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這樣意思是不是就詞不達意,有些不盡人意了?但是你實在要改的話,建議留下紛紛,去掉時節二字,再去牧留童,去遙留指還比較好點。那就是這樣的:
清明雨紛紛,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童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