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在下古麒
-
22 # 小灰LX
由於李建成是這場鬥爭的失敗者,而史書又是勝利者所寫。因此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史書中幾乎被寫成昏庸無能之輩,甚至在三陷害李世民。最駭人聽聞的說法是說李建成曾在酒中投毒,李世民便吐血數升。但是,史學界也對這一類的史料產生懷疑。投毒事件其實十分可疑,那時兄弟早已勢成水火,李世民又怎麼會去東宮和建成喝酒?如果李建成真的想殺害弟弟,哪有毒不死的道理?人的血又有多少,李世民吐血數升未死,豈不是醫學上的奇蹟?因此不少史學家認為:李世民為了替自己的行為辯護,便在史書中捏造了很多栽贓李建成他們的傳聞。
李建成真的如大家所想的那樣無能嗎?透過新舊〈唐書〉和以後的〈資政通鑑〉我們可以瞭解到李建成雖然沒有其弟李世民那樣戰功赫赫、聲名遠播,但其本身也算是一位有才幹的政治人物,加之在‘良禽擇木而息、豪傑擇主而侍’的動亂年代,李建成可以使如魏徵、王圭等當時豪傑在其麾下效命,其本身的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也必須到達一定的高度才行。因此,我認為李建成決不會像歷朝歷代所說的那樣無能昏庸。
在李建成、李元吉的罪狀當中,最為大家所熟知的是李建成、李元吉淫 亂後宮。武德九年,李世民向李淵‘密奏建成、元吉淫 亂後宮’。在建成太子之位非常鞏固的時期,李世民沒有確實的證據,焉敢在李淵面前打建成的小報告?退一步說,如果李世民所言屬實,李淵在這等有關國家繼承人道德有虧的大問題上又怎可能不大查特查?連宋代主編〈資政通鑑〉的司馬光都說‘宮禁深秘,莫能明也’。小弟認為這很可能是後來的史臣惡意中傷建成,因為自古在中國‘以蒸父姬’這種罪名最容易搞臭失敗者。
-
23 # 正直的人1978
建成應該說是一個能臣,算不得政治家,歷史由勝利者來書寫,為了保證李世民的正確性,也必須要貶低李建成。李淵不會無緣由地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作為一個傑出的將領,虛虛實實地戰略太過拿手了,在這方面李建成絕對不是對手。
-
24 # 文史情緣
是一位被嚴重歪曲的歷史人物,李建成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步伐中可謂是功勳卓著,,在李淵太原起兵時李建成就已經是獨當一面,在治國安邦上也有實力,看當年太子府的幕僚可謂是人才濟濟,就說明李建成也是具備一代明君的實力和潛質的,可惜造化弄人,在玄武門政變中不敵李世民,成了成王敗寇的反面教材。
-
25 # 大江侃歷史
李建成,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哥,唐朝開國太子!617年,李建成幫助李淵太原起兵,率軍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關,攻克長安。在唐朝建立後,率軍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東。626年,李建成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終年38歲,其五子一併遇害。628年,李世民追封他為息王,追諡曰“隱”,642年,又追贈為皇太子,史稱隱太子。
唐朝建立之初,李建成就立下了赫赫戰功,李建成禮賢下士,溫文爾雅,常能提出治國良策,一直深得李淵賞識,被朝野上下愛戴,卻因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李世民殺害!決不是史書描寫的“建成殘忍,豈主申易之才,”而是有勇有謀的軍事統帥,尤其他實行的安撫政策,為唐太宗實行“讓步”政策提供了經驗。
可以這樣說,李建成作為唐初統治集團的核心人物,在唐王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起了積極的作用,主要在於鼎助李淵密謀反隋,統兵征伐,穩定後方,禮賢下士,廣羅人才。
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對“玄武門之變”和李建成的功績等歷史進行了篡改!
對於歷史貢獻,我們不敢斷言李建成當了皇帝后會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也不會太差;可於仁義道德上,李建成比之於李世民的矯揉造作、陰險毒辣,李建成會更磊落光明一點!
回覆列表
也許是因為成王敗寇的緣故,李建成來歷史上的形象一直都不夠正面,似乎他是那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人。尤其是經過很多影視作品的渲染,李建成的越發的擺脫不了馬太效應,甚至有了更多的“欲加之罪”,令得觀眾對於李建成更加的無感。然而,現如今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李建成並非如同正史中記載的那般毫無作為,若是沒有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也許李建成的功績能夠堪比李世民。
當然,歷史不容假設,無論李建成原本有何豐功偉績,都難逃不過成王敗寇的結局,所以我們如今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地去挖掘李建成本來的形象特徵,當然其中儘管也會有所偏頗之處,所以也只能作為一種參考。
李建成“性仁厚”在《資治通鑑》中便描述李建成是“性仁厚”,這一點和很多史書中的“喜酒色遊獵”有所迥異。毫無疑問,歷史上對於李建成有所抹黑,其原因不言自明。當然我認為“性仁厚”很可能也是李建成的一個性格弱點,甚至是導致他在與李世民爭奪皇位的過程中頻頻失利的主要原因。據說,在皇太子的位置上,李建成曾經有過很多次機會能夠除掉李世民,並且在他身邊的幕僚謀士都勸說李建成當斷則斷,以防後患,然而李建成均未採納,以至於李世民逐漸做大,對李建成皇太子的位置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當然,從權謀鬥爭中這不可謂不是一種性格短板,然而若是李建成能夠安然的坐穩自己的皇太子位置,依照這種性格,卻能夠做成不少大事,之前在文治上能夠有所作為的。就拿魏徵來說吧,我們都知道魏徵貞觀時期的槓把子,硬生生成了唐太宗李世民“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最大的鏡子,也正是這樣兩個人成就了歷史上難得的君臣佳話。不過我們早知道,就是這樣一個不畏強權勇於諫言的人物,還是李世民從李建成那挖過來的,雖說這也能夠體現出李世民的寬宏大度與知人善用吧,但是卻仍然能夠反映出李建成的“人格魅力”,因為曾幾何時魏徵是不願意捨棄舊主投奔李世民的。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建成能夠任用魏徵作為自己的東宮屬臣,很大程度上也同樣說明李建成遠非史書中所說的昏聵,主明方能臣賢,若是沒有李建成的禮賢下士,魏徵又怎會長久以來都為東宮效勞,甚至在玄武門之變後仍然有意雖先主而去,可見李建成“性寬厚”、“得眾心”也是頗為客觀的。另外,我們應該還能夠注意到李建成身邊的一個李元吉,實際上李元吉對於李建成委實是特別的盡心,他曾經拾掇李建成趁李世民來齊王府之際將其除之而後快,不過這個建議被李建成給否決了,這個時候李元吉也直言“只是為大哥著想而已,對我有什麼相干!”雖說其中也有責怪的意味,但是也不免能夠看出李元吉是頗為希望李建成能夠守住自己的太子之位的。
李建成對於大唐建立也有貢獻《資治通鑑》引述唐史,有過這樣一段記載:“上之起兵晉陽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謀。上謂李世民日:‘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李世民拜且辭。及為唐王,將佐亦請以李世民為世子。上將立之。李世民固辭而正。”在很多人看來,雖然李淵是大唐的開國皇帝,然而最大功績者乃是李世民。然而實際上,李淵遠非是如同史書上所說的次要人物,而是直接拍板決定各項決策的人。儘管在起兵以及後來的四處征戰之時,李世民確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卻並不足以將建立大唐的功勞盡數由其攬取,對於這些在溫大雅所著的《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描述的頗為客觀。所以,在唐太宗李世民後來有更改史籍的可能性下,我們再來看看李建成對於建立大唐中發揮的作用。
據《大唐創業起居注》記載:時皇太子在河東,獨有秦王侍側耳,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
在李淵決意起兵反隋之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所承擔的角色都彌為重要,可謂是李淵創業的左膀右臂。正如溫大雅所描述的那般,當時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在河東和晉陽招攬賢才,兵分兩頭,各有建樹。當然,雖然說李建成在用兵上並沒有李世民那般優秀,然而卻並不能夠否認他在建立鞏固大唐之時的作用。
於時義師初會,未經講閱。大郎等慮其不攻,以軍法為言。三軍聞者,人皆自肅,兵向西河。大郎、二郎在路,一同義士,等其甘苦,齊其休息。風塵警急,身即前行。民間近道,果菜已上,非買不食。義士有竊取者,即遣求主為還價,亦不詰所竊之人。路左有長老或進蔬食壺漿者,重傷其意,共所見軍人等同分,未嘗獨受。——《大唐創業起居注》
正如以上文字記載,在當時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表現不遑多讓,大體上都是能夠體恤下情,這才令得軍風整肅,民眾擁戴。所以從種種記載表明,李建成的軍功雖說總體比不上李世民,但是卻也並沒有正史中所說的那般毫無作為,甚至嚴格意義上來說,李建成和李世民在整軍肅紀方面也是不遑多讓的,故此方才使得大唐軍隊能夠在紛爭亂局中脫穎而出,逐漸地有了統一全國的實力。
李建成理政能力並不差溫大雅對於李建成的評價不可謂不低,在他看來,“太子及王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廝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雲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我們在上文中便已經提到了,李建成是能夠禮賢下士的,雖說這一點和李世民的光環相比不足掛齒,然而我覺得對於“汙點滿身”的李建成來說,這確實是比較中肯客觀的,也是難能可貴的。在宇文化及於江都弒殺隋煬帝楊廣之後,李淵便開始另立門戶改隋為唐,自稱為帝,與此同時也將李建成確立為皇位繼承人。
作為皇太子,李建成是能夠參與到日常理政工作中去的,並且李淵的態度來看,李建成的所作所為甚得他心。比如在武德九年,李淵曾經就滅佛一事詢問過李建成的意見,稱“朕惟佛教之興其來自昔,但僧尼入道本斷俗緣,調課不輸丁役俱免,理應盡形寺觀履德居真,沒命釋門清身養素,比年沙門乃多有愆過,違犯條章幹煩正術,未能益國利化……”可見當時李淵在深思熟慮之下認為佛家不能夠利於自己的統治,遂有意取締佛教。而這個時候李建成卻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也令得李淵最終打消了滅佛的念頭:
“臣聞三乘啟轍,諸子免火宅之災,八正開元,群生悟無為之果……二子雖復非人,猶不虧兩君之聖,今忽因愚僧之過,欲毀尊像之形,進退商量理為未可。”
如此可見,李建成在治國理政方面是有著自己的主見的,不會一昧地順從父皇的心意,這對於一個未能真正執掌皇權的太子來說也是頗為難能可貴的。當然,在一些史書上也載入著李淵對李建成頗為不滿,而後有意將皇位傳給李世民,對於這一點我認為可能性並不大,畢竟李建成一直都是公認的皇太子,是具有合法意義的,而且若是李淵對於李建成不滿意,是不會容忍李建成擔任太子如此多年的。並且再看玄武門之變之後,李淵的處境,可見李淵並沒有強調太子之位的更換意願,否則李世民也沒有必要迅速地將看重自己的父皇給“軟禁”,所以其中必然也是有所值得推敲的地方,也側面反映了李建成的“冤屈”。
總而言之,雖說李建成不見得能夠比李世民更加英明神武,但是卻遠沒有史書中所記載的那般不堪。也許在權力的鬥爭中他並沒有足夠的能力與李世民相匹敵,然而在政務上乃至建立大唐的過程中的功績卻不見得會低。故此也只能夠說李建成是權勢鬥爭的失敗者,卻不能徹底地否認他曾經對於大唐的貢獻。畢竟,歷史從來就是成功者書寫的,尤其是在“太宗既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兼修國史”的情況之下,李建成自然而然就免不了要背上更多的汙名,所以也就有了我們大多數人印象中的李建成。而對於真正的李建成,則需要透過更多的史料進行公正的判斷與客觀的評價,如此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