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作賞析。
61
回覆列表
  • 1 # 台州鄭文華

    李清照的《武陵春》詞如下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2 # 尹鶴23

    李清照的這首詞如下: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要了解一首詞或者詩歌或者文學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即在當時什麼環境下她寫出了這首詩。

    這首詩譯文如下(我自己瞎翻譯的,不過意思沒啥變化,哈哈):風停止了,塵土中帶著已經凋落的花的香氣,太陽已經爬得老高了,可我卻懶得將自己打扮成精緻的豬豬女孩。(眼前熟悉的)事物依舊是原先的模樣,可是人已不似往昔了,一切就這樣終了吧,話還沒有說出口,眼淚已經嘩啦啦地流了。

    聽說雙溪的春景很棒哦!我打算去劃劃小船,可是害怕那雙溪載著這小船兒,裝不下我的憂愁。(怕翻船啊!)

    這首詞創作背景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迴,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裡,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讀者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 3 # 木山文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抒寫了作者深重的憂愁。開頭兩句說百花凋謝,春事已盡。而自已意興蕭索,神情倦怠。.表現了一位老年孀婦的無比悽苦的心境。物是人非事事休一語,既反映了個人的遭遇,也概括了國事的變遷。此時是靖康之變後八年,趙明誠死後六年,詩人從千仞峰巔跌入萬丈深淵,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欲語淚先流,這裡她不是用語言表達內心的傷痛,而是用眼淚敘說自己的感情。詩人此時有借遊覽以排遣苦悶的想法,聽說雙溪有秀麗動人的陽春景色,激起了泛舟出遊的興致,但馬上被那深沉的憂愁淹沒了。詩人又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在這想遊又不願出遊的詠歎中,詩人心中那股太深太重而又難以排解的憂愁,淋漓盡致地表現在我們眼前。

  • 4 # 亦有所思

    金華有一個陳氏,是李清照的閨蜜,而且陳氏的兒女對李清照也特別友好和親近,所以李清照曾經在金華住過一段時間。

    那是一段很悠閒的時光,彷彿又回到了年輕時的歲月,輕遊,泛舟,或者教陳氏子女打遊戲。但是正如李清照在《南歌子》中所記“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因為詞中有“雙溪”二字,而雙溪正好在金華,所以後世學者認定此詞作於李易安暫居金華時期。

    關於此詞的賞析,網上可以輕鬆查到,小可不必贅述,僅以個人角度去胡扯一番,方家莫笑。

    風住塵香花已盡,

    風,亦指人間風波,指金人入侵青州之後,李清照那幾年的流離生活。風住,就是暫時安定了下來。

    塵香,原指一種香料,李清照是香料品鑑的高手,在她的許多詞中都可以看到香料或爐香,在此引伸為落花,同時也可以再延伸一次,比喻自己的情懷。

    花已盡,本意是落花,同時也可以切換成自己,年華老去,孤身飄零。

    這一句的本意是,風吹盡了落花,落在地上之後,風雖然停了,但花香卻作了塵泥。引伸為了,雖然暫時獲得了安寧,可是那些曾經的傷痛卻依然還在心裡。

    日晚倦梳頭。

    日晚,應當解釋為朝暮,即全天之意。

    倦,勞累之意,可是她當時過的是悠閒般的生活,倦從何來,所以這個倦指的是心情懶散或疲憊,同時也反襯“女為悅已者容”,沒有必要再精心打扮自己了,而這種不打扮的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心情,同時照應第一句的“花已盡”,已是半老徐娘,整日打扮又有何用?這種懶得打扮自己的心情在李易安的其它詞作中也經常可以看到,比如《永遇樂》“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比如《南歌子》“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金石錄》已經寫完了,她完成了趙明誠的囑託,同時也失去了人生目標。所以那一段時間她是失落的,

    物是人非事事休,

    前一句是說沒有心情打扮自己,這一句是說原因,並不是僅僅因為年華老去,更重要的是物是人非,物指的是風景,指的是留在她手裡的金石資料和珍貴古玩,人非指的不是趙明誠,而是自己。隨著家破人亡,當年的灑脫少女也變成了清冷婦人,儘管高傲仍然,才華仍然,卻是生活不在。

    李清照的理想不是成為文學家或詩人,她的理想生活狀態是“葛天氏之民也”和“甘心老是鄉矣。”(《金石錄後序》),也就是說她只想做一個潛心學問的學者,閒暇時喝烈酒,蕩輕舟,寫險韻詩,幽居鄉里,自得其樂。可是這一切都“事事休”矣。

    這不僅是失落,而是悲傷。

    欲語淚先流。

    這一句說的是壓抑,李易安孤身一人從青州到杭州,一路上可謂困難重重,遇過騙子,遇過小偷,遇過貪官,還在海上遇到過小風暴(《漁家傲》是寫實),最後還蹲了七天監獄,世人誤她,諷她,罵她,疑她。但以她高傲的性子,似乎不曾認輸,也不曾退縮,更不曾解釋,可是她畢竟是一個女人。沒有人可以傾述,沒有人可以依偎,倔強的李清照連天帝都不曾放在眼裡。

    她不敢釋放自己的軟弱和悲傷,所以不能說,因為只要一說,便等讓積累已久的悲傷於開了閘。最傷心者,無聲之泣也!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這一句是說心情鬱結,所以需要放鬆,可是首句已經說了花落成泥,春光不再又如何散心呢?聽說雙溪的春天還在,不如到那裡遊訪一番。所謂的遊訪,應當就是划船,李清照應當是喜歡乘舟的,青春時就有“興盡晚回舟”,婚後也有“獨上蘭舟”,所以這個“舟”拋開押韻以外,真的會觸舟傷情,因為一定會想到當年天真浪漫的“一灘鷗鷺”,也會想到恩愛白頭的“卻上心頭”,所以這個舟讓這個散心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散心變成了傷心,因為觸景生情,那個舟就是曾經的美好時光。可是這種美好已經隨著落花碾成塵香。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舴艋舟,小船也!

    尾句神來之筆,古人形容愁大抵直接簡單,比如愁如絮,愁如鐵,愁如織,愁如海,愁如酒,愁如洗等等,可是李易安卻不說形態,不說感覺,偏說重量。即具體又抽象,而且還可以無限擴大。李重光說“愁”是“一江春水向東流”也是說愁多,可是這個體量卻是固定的,就是像江水那樣多,而且無休無止。反面李清照這一句,取的不是長度和厚度,而是高度和密度,想把愁放在船上,卻多到放不進去。也就是說,李清照的這個愁與李重光的那個愁相比,更加凝練,更加深沉,更加令人窒息。

    宗師做詞,從不作虛語,更不會重複前人技巧,要知道在李清照之前,也有人用“載愁”這種組合,比如賀鑄,比如陳師道,可是這些人無一例外都是說載得動,只有李易安更上一層樓,載不動!單單這一句便讓其它“載愁”變得毫無質感可言。

    做為易安骨灰粉,再次獻上膝蓋!

  • 5 # 白馬侃詩文

    李清照的《武陵春》全篇如下: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我國宋朝著名的婉約派女詞人。《武陵春》是一種詞牌名字,也叫“武林春”“花想容”;屬於雙調小令。

    白馬獨家譯文:

    風停了,花落滿地,泥土餘香。早晨起得很晚,我仍慵懶不堪,不想梳洗。想說點什麼可沒開口眼睛就溼潤了。往事如風,春景依然,物是人非。說什麼都無濟於事,該走的都走了。

    聽說金華的雙溪那裡景色還不錯,我想去那兒隨便劃劃小船。但想來雙溪上的小船不堪重負,它能載得起我這一生的許多愁苦嗎?

    易安居士這首詞意在抒發她晚年的無限愁思。時逢公元1135年,李易安已經53歲。北宋被金人所滅,遷都臨安。在這個國破的大背景,她隻身在浙江金華一帶避難,日子過得如何可想而知。詞中的“人非”暗含孤獨飄零之意,因為她丈夫趙明誠已經過世。

    詞的開句“風住塵香花已盡”,看似平靜語,細思則令人窒息:那風未住之前的情景呢?恐怕不止是“夜來吹折數枝花”吧?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又太不經意了。女子最驚心的事應該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這一句一語數關:眼前是暮春,群芳搖落盡;詩人青春不在,華年已過;國家風雨飄搖後殘敗不堪,那個北宋王朝也已不再。

    想想詩人寡居山村,正值晚年,盛年時與丈夫趙明誠琴瑟和鳴,填詞寫詩玩古董,成天不亦樂乎。而一朝天變,易安不能再安,危巢之內無完卵,國亡夫逝,怎能不令李易安心碎!而一朝避難於金華,心漸靜人也漸懶。梳妝好給誰看呢?於是《武陵春》上片的第二句便寫道:“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第三、四句是詩人獨坐妝臺前的思緒如潮的情狀。而這兩句與前兩句所言口吻的平靜狀一對比,詩人表面與內心的反差就寫出來了。她看似靜靜地坐在那裡,實則是想掉眼淚,因為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恰似“望故鄉渺渺,歸思難收”。事事休,做什麼都沒心思而無奈中放棄。因此詩人由“事事休”引出詞的下一片。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聞說,聽說。詩人一是在鄉間小路上踽踽獨行時聽春遊的路人說的,既然別人都說那裡還不錯,也動了去那劃小舟的念頭了。想起自己年輕時,和女伴一起劃,“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心怎麼能不向往呢?但詩人此時此刻還是處在憂愁的苦海里掙扎,不能自已。這在詞裡那些輕描淡寫的虛字字眼裡表現了出來,“尚好”,“也”,“只恐”。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舴艋舟,這是一種只供水上娛樂的小船,兩頭尖,形如蚱蜢,只能坐兩人。詩人將愁的形狀與人的重量作對比,顯得格外沉重。這是一種誇張的比喻,卻顯得真實,可親,感人。

    《武陵春》在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誇張,比喻。詩歌中所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優美恰當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

    縱觀李清照《武陵春》全篇,詞意悽楚,狀景宛然平靜,構思巧妙。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而在此白馬想說:一切情語乃心語。

  • 6 # 桃花塢裡桃花扇

    紹興四年(1134),清照為避難與投親,由臨安渡江,卜居金華。這首《武陵春》詞當作於在金華的第二年春天。這時的清照已是53歲的孀婦。…小詞悽婉勁直,令人不忍卒讀,非親身經歷者斷不能道。“風住塵香花已盡”,這是環境。一場風雨摧花的災難才剛平定。“風住”,暗示風之勁吹,花之委地。“塵香”,抒寫落紅碾土,剩有餘香。“花已盡″,花殞香消春事都盡。“日晚倦梳頭”,這是人物。可憐已日暮途窮,形單影隻!回憶當年做閨中少婦,因春感別,日色已高,猶然“起來慵自梳頭”。如今飄泊江南,悽清晚景,還要什麼修飾,還有什麼期求?…旋即大慟:“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是至情的流露。清照迭遭喪夫、物失、誹誣,加上顛沛之苦、孤獨之哀,且漂泊無家,難道還不是“事事休”嗎?[傷心]……上闋一氣到底,似行雲流水;下闋則跌宕曲折,如谷如峰!…“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聞說”,聽說金華這裡有個名勝叫雙溪。“春尚好”,那裡風景還好。“也擬”,不免略微動了遊春之念。然而“只恐”,偏又疊生顧慮。幾個傳神的虛詞,妙藏著若干曲折的心理活動,自然又逼真!須知清照是輕易不肯放棄對人生的積極態度的,在生活逆流中,她總能以堅韌精神應付災難。此際之流露,恰恰表明了清照的堅韌精神和沉重的打擊。[玫瑰]對比她在少女時代,於故鄉溪亭大發遊興,“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何等的野趣盎然。如今雖然心上起了一個遊春的想法,但立即把它打消了。“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為什麼不去?有點怕小船載不動我這樣懷著重愁的遊人!?此句真令人酸鼻[贊],知趣且無奈!古人從沒有像本詞中的愁重得船拖不動這種比喻。這一結句,為全詞之鼎盛,格外突出了女詞人在喪亂中的絕望與沉哀![玫瑰]……清吳衡照評之,此詞“其作於祭湖州(指明誠)之後歟?悲深婉篤,猶令人感伉儷之重也”。(《蓮子居詞活》)[害羞]…[祈禱]…[祈禱]…!!

  • 7 # 使用者振華

    這首詞描述了詞人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風住塵香花已盡”,此句運用環境描寫,渲染了一個寧靜、淒涼的氛圍,為後文中“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做鋪墊,“日晚倦梳頭”,此句寫出了詞人內心的苦悶、憂愁和孤獨,丈夫已去世多年,自己獨自一人漂泊於世,難免有“日晚倦梳頭”這一行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句詞是傳唱千古的名句,詞人透過所見暮春之景,聯想自身經歷,感慨萬千,內心惆悵,而後,將內心的憂愁於世事變遷融合在一起,感人至深,令讀者無不落淚。

  • 8 # 融融118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這首詞是李清照後期的詞。

    全詞卒章顯志,篇末的“愁”字為詞眼。那麼,詞人寫了哪幾種“愁”呢?

    第一種“愁”為傷春惜春之愁。

    暮春時節,雨打風吹,花朵凋零,表面上看詞人是在惜春傷春,實際上是詞人傷己,哀悼自己青春已逝,人生已老。

    第二種“愁”為懷念丈夫之愁。

    桌上的銅鼎還在,賞鼎的人哪兒去了?枕邊的書籍還在,看書的人哪兒去了?腕間的手鐲還在,送鐲的人哪兒去了?物是人非,萬事皆休,詞人想著想著,流下了無言的淚水,淚水飽含思念的痛苦,飽含漂泊的滄桑……

    第三種“愁”為遊覽落空之愁。

    詞人此時客居金華,聽說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遂起出遊之興,霎時充滿喜悅。可轉念一想,小小的扁舟能承載自己深重的憂愁嗎?那還是不去吧,頓時沒有出遊的興致。這裡的“春尚好”暗示“春不好”,“輕舟”暗示“愁重”……

    這首詞作於南渡以後,李清照53歲,寡居金華,經受國破家亡、丈夫去世、再婚再離等人生重創,痛苦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於是寫下了這篇抒發無邊愁緒的詩章……

  • 9 # 淡看雲起看紅樓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的這首詞就在寫一個字:愁。心情低落,眼裡看到的是花兒凋零,行為是以淚洗面。愁都有重量了,船載不動了。抽象的東西賦予了形象。

    不愧為千古一人,李清照詞藻優美,意蘊悠遠。

  • 10 # 愛吃桃子的狐狸

    是李清照將憂愁寫的最淋漓極致的一首詞。李清照生在士大夫之家,她的家境狀況十分優渥,父親李格非是進士,還是蘇軾的得意門生,可見他的文學造詣自然不俗。母親王氏的出身則更為顯赫,是狀元王拱宸的孫女,自幼文學修養也非常高。在學術氛圍如此濃厚的家庭中長大,李清照對詩詞歌賦、書法篆刻等皆有研究,尤其擅詞,有其讀的的寫作風格,被稱為“詞國皇后”。

    《武陵春》這首詞字裡行間中充斥著作者的憂愁之意,尤其是最後的一句“載不動許多愁”,更是以這種愁苦與無奈作為整首詞的結束語。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又是經過了一場狂風暴雨夜晚,早晨醒來時候聽窗外的風聲才剛停下,這一場風雨,枝頭、樹梢的花兒們被摧殘得也大多都盡數凋零了,花瓣散落大地,落入泥土之中,夾雜著泥土的氣息,散發出淡淡的若有若無的香氣。而此時的時間已接近晌午,李清照還沒有起床梳洗,她依靠在床上只覺身心疲憊不想做任何事。望著窗外的蕭瑟之景,不禁陷入自己的思緒裡,冬去春來,花謝花開,太陽昇起又落下,天氣有陰有晴,月亮會圓會缺,這些大自然的規律是憑人力無法改變的,只有浮在心頭的傷心往事總是揮之不去。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憶起往昔的點點滴滴縈繞在李清照的腦海之中,與家人、丈夫在一起時的歡聲笑語,幸福溫馨,如今只剩下孤苦的她不覺潸然淚下。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也該出去走走,舒緩一下疲累的身心了,整日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活在過去的回憶裡不能自拔,縱使又再多的留戀嚮往又能如何呢?聽說雙溪的春景還不錯,不如乘船去那裡看看也可以讓自己平復總是低落的心情。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剛起了想要出去看看的心思,又想著那蚱蜢般的小舟如何能帶走她心中的憂愁。家國早已破敗,父母親又不在身邊,丈夫在南渡途中也喪了命。剩下自己孤零零地在江南流亡,每日每夜在思念中度過,吃不好,穿不暖,這些憂愁究竟要如何解脫。

  • 11 # 散落君

    風住塵香花已盡。繁花似錦的落幕,青春年少的消逝,這是一段孤寡老人的自白。曾經的風姿綽約,當年的似水年華,都隨雨打風吹去。從汴京城裡的女公子,到破財茅房的李清照,鮮明的落差,驚愕的對比,不就是鮮花落地的悲哀?

    日晚倦梳頭。過往的美好,已成黑白的記憶,雖銘刻在心間,卻已是可望而不可即。此生,愛我懂我的人已經不在;此世,寵我解我的人再也沒有。再去日夜梳妝,再去早晚打扮,還有什麼意義呢?人世間,再也沒有悅己者了;天地間,再也沒有知己者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曾經的明月還在,但當年的愛戀已無,只剩下,靜靜的彩雲,痴痴的觀望。人生若只如初見,世事滄桑,物是人非,失去的,便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只留下一人,在暗夜流涕,萬古千秋,煙霧慘淡。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草薰風暖,風和日麗,懶洋洋的春光,明媚媚的芳草,恰如童年的時光。老夫,也可以聊發少年狂;老婦,亦可以乘興去泛舟。一切,只因春天那麼的美好;所有,源自生命最初的夢想。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悠悠的小舟,晃晃的船槳,一切都是那麼的相同。只不過,曾經的恩愛雙人行,變成了孤單老婦人。一切都不一樣了,詩人的春天已經遠去了,現在的春天,已經不再屬於老婦人了。一如秦少游所說: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現在,留給李清照的,唯有無窮無盡的哀愁。這份哀愁已經不再虛無,已經濃郁成了實質,讓小船兒,也載不動了。

  • 12 # 秦一農夫

    李清照的《武陵春》寫於作者晚年,追隨帝蹤來到金華的避難時期。

    當時(1134年),由於金人南侵,國破家亡,再加之丈夫趙明誠的亡故,家中所藏金石文物的散失,李清照獨自一人在連天的戰火中,流離失所,受盡了艱辛和坎坷,因此,表現在她當時的詞作《武陵春》中的情緒也是淒涼而悲苦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武陵春》詞,和詞人早期充滿歡樂與浪漫氣息的“閨情閨怨"詞相比,區別是非常明顯的。

    在《武陵春》一詞中,借暮春之景色,抒發出詞人在這一時期苦悶而憂愁的心情。語言悽美,意境深遠,使讀者感到言盡而意未盡的自然之美。

  • 13 # 尼古拉斯憶心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由表及裡,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闋側重於外形,下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詞的下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正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迴,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裡,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讀者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 14 # slx孔雀東南飛

    《武陵春》 宋 •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賞析:

    這首《武陵春》 可以說是李清照把憂愁寫的最淋漓盡致的一首詞。

    李清照之所以把這首詞選用“武陵春”這個詞牌,是有她的深意的,真可謂是用心良苦。

    “武陵春”這一詞牌本身就已經暗含了往事不可追,物是人非的基調。

    “武陵春”源於歌頌桃花源這個地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就是詞牌所詠這件事的源頭。

    在這裡“武陵春”這一詞牌暗含桃花源永遠消失、不可尋找的典故:

    武陵人離開桃花源之後,後又帶人尋訪桃花源,卻怎麼也尋不到,其他好事者也無法尋得,桃花源永遠地消失了。

    “南陽劉子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終無問津者”。

    李清照曾在《鳳凰臺上憶吹簫》這首詞裡寫到“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這裡的“武陵人”便是暗喻趙明誠。

    對於李清照而言,在這裡選用“武陵春”這一詞牌的含義再貼切不過了。

    北宋敗亡後,李清照在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此時她的故鄉青州已經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

    建炎三年(1129)她的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後,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了躲避兵亂只能隻身到處流亡。

    南宋高宗紹興五年( 1135 ),幾經喪亂,李清照隻身流落在浙江金華,當時她已經51歲了,她已經是一個喪夫、無子的老嫗了。

    在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淪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後,她的處境非常悽慘。

    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於是就寫下了這首《武陵春》詞。

    李清照明顯意識到,對於風華不再的自己而言,再多的脂粉也無法掩蓋臉上的皺紋,再細心的梳頭也無法挽回昔日青絲。

    所以她經常是太陽老高了方才起來,也懶於梳理打扮。想必這也是古今中外,所有女子對美人遲暮、容顏不再、年華易逝的共通之處吧。

    她經常是還沒說話眼淚就先流了下來,再加上趙明誠去世後,她與張汝州那一場遇人不淑的遭遇,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和半生漂泊無依無靠的悲痛終於傾灑而出,感人肺腑、動人心絃。

    李清照滿腹詩書,富有生活情趣,審美高,見識長。她雖命途多舛,時時憂愁,然而終究是不肯輕易捨棄生活的。

    她還沒有親自去觀賞過雙溪的春色,當她聽說雙溪的春色非常好時,她就有了一個排遣悲愁的計劃,她知道自己獨自一個人,總是在房間裡是無法捱過這昏昏白日、漫漫長夜的。

    寄情于山水的筏舟散心就是她的消愁計劃。

    可是她的痛苦和哀愁太重了,愁重舟輕,恐怕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載不動她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這裡作者以舴艋舟載不動她的憂愁,來形容她的憂愁之多,表現藝術手法新穎,而又真切。

    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

    泛舟出遊,也只不過是“也擬”,

    下面的“只恐”又抹殺了上面的“也擬”。

    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裡發愁罷了。

    明·李攀龍《草堂詩餘雋》:未語先淚,此怨莫能載矣。景物尚如舊,人情不似初。言之於邑,不覺淚下。

    近現代·靳極蒼《唐宋詞百首詳解》:全詞婉轉哀啼,令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本非悼亡,而實悼亡,婦人悼亡,此當為千古絕唱。

    我們僅僅以怨詞的角度欣賞李清照的《武陵春》是不夠的。

    結合李清照一生經歷和其他詞作,我們才能更好地欣賞李清照的《武陵春》。

  • 15 # 老街味道

    問題:李清照《武陵春》寫的是什麼?

    前言

    這首《武陵春》寫了一個字:愁。

    寫了一個原因:物是人非事事休。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一、 物是人非事事休

    據說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以後避亂金華時所作。1127年,發生了靖康之變。

    同年,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南下避難,途中趙明誠接到了任職金陵的任命,沒想到一去就生了重病。等李清照感到金陵的時候,趙明誠已經病入膏肓,不久就去世了。

    趙明誠臨死之時,提起筆來寫了一首絕命詩,竟然沒有給李清照留下什麼後話。李清照在埋葬了丈夫以後,竟然不知道去哪裡。在《金石錄後序》中,李清照記錄了這段痛苦的經歷:

    餘悲泣 ,倉皇不忍問後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屨之意。葬 畢,餘 無 所 之。

    李清照隨後開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輾轉於建康、越州、明州、奉化等地。當年和趙明誠收集的古籍珍寶也丟失殆盡。

    據說她還嫁給了一個投機者趙汝舟,這段婚姻以悲劇告終,李清照也因此入獄一段時間。

    中晚年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孤寂困苦之中。其詞風也從清新婉麗轉為了悲苦淒涼。

    經歷了這麼多痛苦以後,李清照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觸,因此會欲語淚先流。

    二、再嫁是一種謠言?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白雨齋詞話》中,陳廷焯說到:

    易安武陵春後半闋雲:“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又悽婉,又勁直。觀此益信易安無再適張汝舟事。即風人豈不爾思,畏人之多言意也。投綦公一啟,後人偽撰以誣易安耳。

    陳廷焯說,看過了這首詞,感覺李清照應該沒有再嫁張汝舟的想法 。

    “豈不爾思”在詩經中經常出現,例如《詩經大車》:

    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

    豈不爾思的意思是,我怎麼會沒有想你呢?畏人之多言意也,但是怕別人風言風語。

    陳廷焯認為: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這兩句是春心泛動之意。而後面兩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是擔心聲譽受損之意。

    陳廷焯據此判斷,李清照再嫁這件事,是別人的謠言。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女為悅己者容,李清照連頭髮都懶得梳理了,陳廷焯的判斷,似乎也挺有道理。

    結束語

    無論李清照是不是有這一層意思,但是不妨礙陳廷焯這麼解析。譚獻曾經說過: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復堂詞話序》

    李清照在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去世,享年73歲。遺憾的是,她僅僅傳世了幾十首詞。

  • 16 # 王義祥778

    李清照《武陵春》寫的是,風住塵香花已盡。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住動許多愁。

    【譯文】:風停了,塵土散發著落花的香氣,所有的花都已經凋謝了,天色晚,還懶得梳頭。景物依然故,人卻不似住昔了,事事都罷,還未開口說話那眼淚卻已流下來。

    聽說雙溪的春色近在,也準備前去劃舟賞春,卻又擔心雙溪的小船,承載不動我那沉甸甸的愁緒。

    這是李清照代表詞作之一。寫於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避亂於金華之時,描述了詞人暮春吋節的所見所感,抒發了無法排遣的愁緒。

  • 17 # 當丅心安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惱人的風雨停歇了,

    枝頭的花朵落盡了,

    只有沾花的塵土猶自散發出微微的香氣。

    抬頭看看,日已高,卻仍無心梳洗打扮。

    春去夏來,花開花謝,亙古如斯,唯有傷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腸百結,一想到這些,還沒有開口我就淚如雨下。

    聽人說雙溪的春色還不錯,那我就去那裡劃劃船,姑且散散心吧。

    唉,我真擔心啊,雙溪那葉單薄的小船,怕是載不動我內心沉重的憂愁啊!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

    詞意寫的是暮春三月景象,當做於紹興五年三月。“紹興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圍亳州。壬午,偽齊犯安豐,韓世忠遊擊金人於大儀鎮,敗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圍濠州,高宗如平江。”

    李清照《打馬圖》序雲:“今年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浙江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臨安泝江,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邸。”其時金兵進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盡,作者孑然一身,在連天烽火中飄泊流寓,歷盡世路崎嶇和人生坎坷,處境悽慘,內心極其悲痛。

  • 18 # 驛路奇奇

    李清照,是為數不多能為世人銘記的古代女作家之一,詩、詞、文都有作品傳世,尤以詞見長。雖屬“婉約詞”代表之一,卻也能在部分作品中窺見其豪放的一面。

    比如,我們熟悉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詩作雖簡短,字裡行間卻透露出一股英氣,大有巾幗不讓鬚眉之感。這應該是她早期的作品之一。那個時候青春年少,沒有愁苦心事,自然也更灑脫些。

    題主提及的這首詞,全篇自然是聚焦於一個“愁”字。

    上片有景有情,香已熄滅,花已衰敗,一整天沒有梳洗打扮的心思,就是到了傍晚整個人也是懶懶的,不願照鏡裝扮一番。強打起精神,卻還是沒什麼心思去關注自己的妝容。說到底還是因為物是人非,國破家亡,滿腹的心事無人訴說,眼淚止不住奔湧,心事全融進一腔熱淚中,不能自拔。

    下片實際上還在掙扎,還在為調節心情而努力,想要去泛舟看看雙溪美好的春色。可是似乎連那小船也通人性、懂人心,知道我並不誠心賞景,愁苦太多,竟覺載不動我。最後這一句,自然是誇張,極言愁苦深重,實際上也包含比喻,把無形的愁作為有形的裝載物,看起來似乎更容易衡量。

    然而,心事一旦蔓延開來,則“恰似一江春水”,無論怎樣都覆水難收。“愁”在李清照筆下,看似有了重量,卻和李煜那“幾多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同樣是書寫泛舟,另一首《如夢令》則更現實,也更輕快從容些,雖說喝醉迷了路,但還有心情去賞景,和自然界互動,自然與《武陵春》中的心懷不可同日而語。

    《武陵春》中的“愁”是雖未舉杯消愁,卻比這飲酒後生出的“紅肥綠瘦”慨嘆還要深刻。她甚至沒辦法為自己找一個情緒出口,沒辦法麻醉自己,那種清醒的疼痛,讓人感知到刻骨的、難以言說的艱難,好似在度一場劫,無論如何也無法讓自己從中拔除。只能嘆一聲:嗚呼哀哉!而後默默流淚。

    我們很難做到與詩人感同身受,感知其中一二,權當與詩人隔空說一說心裡話,希望她能略感安慰,少一點孤獨和落寞。

  • 19 # 青春默言

    武陵春;這詩詞描述了自已晚年來的悽苦,

    自已不是年輕人,花己落了,日光生輝不想梳妝。在愁苦中景物依舊,人事同往日不一樣,

    都變了。想要傾自已的感慨,還未開口,眼淚先流下來。

    風住塵香花以盡,日晚卷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工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是離愁。

    李清照一生也算不順,這首同是她五十三歲寫的,她屬於國破家亡時候所寫的,丈夫離去困苦,自已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而愁感悲幻。

    李一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覃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拙上蘭舟。

    雲自誰寄錦書來。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題解,粉紅色的花己空調零,暗香也己消散

    她思念丈夫的心情,對他相思深感幽心,

    宋代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帝都。

    總是當時相思雨,遊遍芳叢。

    聚散苦勿勿,此恨無窮,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 20 # 槿文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第一次讀這首詩,是在語文課堂上,當時年少,按照老師的解析,只覺得這是首旋律得當,語言又沒電詩,李清照的詞大多如此,悲愁多,感慨重。

    這首詞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借暮春的景色,寫出了作者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

    這首詞背後有多少故事,我們不盡得知,但在那樣一個背景下,寫出這樣的詞,除了賞析語言的魅力外,更讀懂了那個時代的女性。

    一、生於亂世的無奈

    在那個動盪且對女性不公的年代,女人的力量是微薄的。

    或許心中有追求平等的信念,卻沒有追求平等的權利。一腔悲憤,只能寄託於詩詞。

    李清照做到了,跟那些文人男子比起來,她的文字毫不遜色。或許會有人質疑,還不是因為她出自書香世家,然而在古代,出生貴族,卻只是安逸度日,只遵從三從四德的人永遠不會少。

    李清照沒有做冷眼旁觀的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她改變不了什麼,一句“夏商有鑑當深戒,簡策汗青今具在”,我們讀出了國破山河的無奈,也讀到了她的憂慮,這也是她將歷史留給世人的印象。

    二、我們沒有鴻鵠之志,但求歸隱田園

    李清照曾經將自己的住處起名“歸來堂”,意義來自於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他們都有被貶回鄉的經歷,雖然心中難免有惋惜之意,退一步來說,淡泊明志,何嘗不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呢。

    世事難料,現實與理想差距太大,國局動盪,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又有誰瞭解呢?只恨自己不是男子,不能披甲上陣,只恨力量微薄,無法改變環境。

    “花已盡,倦梳頭”,不再年少,只剩孤獨相伴,“物是人非”感慨世事無常,春景再美,也會過去,留下的是一地哀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國CDC不再公佈各州感染人數,而改用Yes/No表示該州是否有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