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一憶一

    庖丁解牛也應該算一個吧!

    商代開國元勳,被廚師界奉為祖師爺,從廚師到宰相的伊尹。也算一個吧!

    拆燴鰱魚頭

    清朝末年,鎮江有一個財主,出名的吝嗇。他想砌一座樓,連一個泥瓦匠也找不到,當地人人都知道他的刻薄,不願和他來往。湊巧有一批外地來的工匠倒願意。財主一看個個身強體壯的很是開心,心裡想這幾個鄉巴佬還不好對付嗎?便僱下來。第二天天沒亮,財主就去喊工匠出工,等太陽昇到竹竿高時才送早飯,工匠們一看是一桶照的見人的稀飯和一碟臭鹹菜。氣得工匠們要摔碗,原想中午,晚上能好點,哪曉得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一連三天,天天如此。工匠們決定給財主點厲害看看。自打這天起財主光看到工匠們忙的團團轉就是不見牆長高。他也很刁,眼珠子一轉心裡來了餿主意。

    第二天是財主老婆的生日,他叫廚師買了一些大鰱魚,吩咐廚師把魚肉做菜辦席,把剩的魚頭燒給工匠吃,想給他們“抹點糖”。再一想魚頭上的骨頭太多吃起來費時要耽誤工時,便對廚師說;“要把魚頭上的骨頭想法取掉,把魚頭肉燒成一個菜。”

    廚師一聽心裡就火。平時財主對他也很刻薄。好!我今就燒個“拆燒鰱魚頭".他把魚頭一劈兩半,沖洗乾淨用水煮到離骨時把骨頭拆去。再下鍋加油鹽蔥姜等佐料燒製。他越燒越氣,叫你財主刻薄!順手把案板上的金針,木耳,抓了幾把;想想還是氣,叫你財主吝嗇!又把案板上的一碗雞絲,也倒進鍋裡,叫你財主小氣!又把原汁雞湯舀了幾勺,這時他的心裡才舒坦些。一嘗,啊!打嘴巴子也不丟,鮮美透啦!

    菜端到工匠們面前,財主高聲說道:“大家幹得辛苦,請各位師傅嚐嚐鮮特地燒魚……”他的話還沒說完,大家朝碗裡一看,這是什麼魚啊,零星碎碎的,亂七八糟的,肯定是吃剩的,個個不想動筷。廚師說;“請各位師傅嚐嚐,這是我的祖傳家菜。”

    工匠們將信將疑的嚐了一下,魚肉肥嫩,味道可口,從來沒有吃過這個菜!等工匠們吃得差不多了,菜主發現廚房裡的雞湯,木耳雞絲都沒了,一氣就把廚師趕跑了。廚師本來就不想再受他的氣,回去自己開了一個飯館,掛出了“拆燒鰱魚頭”的招牌。以後又經眾多廚師之手製作更加萬全味道更加特色,一下子成了鎮江的一道名菜。

    客棧鬥智

    從前有個廚師,要去外地幫廚,一路走來天色已晚,便在一家客棧裡住下。廚師拿出自帶的十八塊牛肉,找客棧老闆娘搭夥做飯。客棧老闆娘一見這方方正正的十八塊牛肉,就想佔點便宜,她把菜刀磨得風快,將每塊牛肉切了一片留下來,準備自己加餐。

    不一會兒,老闆娘將剛出鍋的飯菜送到客人面前。廚師一眼就看出了老闆娘的花招,他眉頭一皺,念出一首打油詩:"出陣點兵十八將,回營依然是九雙。雖未損兵和折將,個個頭上帶了傷。"

    老闆娘知道客人發覺了她動的手腳,臉一下紅到耳後根。廚師故意說:"老闆娘,你家的爐火真大啊,肉煮得很爛,把你的臉也烤得緋紅。來,來,我們一起吃吧。"

    老闆娘也順水推舟:"莫客氣,我們開棧房的是不吃客人的東西的。"廚師一聽,故意感嘆說:"這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門還好些呀!"

    老闆娘笑了,說:"客人說得不對,我們這裡的俗話是: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哪!"

    廚師笑道:"不,是出門還好些。比如我請你代廚弄肉,你就想得周到,一塊留下一點,今天吃了明天早上還有。像你這樣細心周到,就是我自家娘子也比不上呀!"

    老闆娘知道遇上了厲害角色,這點便宜是佔不成了,只好說:"客官,常言說,出門路邊是鍋灶,我們開客棧的不對客人照顧周到一點,還有誰來照顧你呢!"

    第二天,廚師早餐時,老闆娘乖乖地把留下的牛肉端了上來。

  • 2 # 時代之窗

    提到這個問題,讓我們瞭解,古代十大名廚的故事,以此勵志。

    1.伊尹:商朝輔國宰相,商湯一代名廚,有“烹調之聖”美稱,“伊尹湯液”為人傳頌千年而不衰。在我國內地的不少地方和港、澳、臺地區,赴宴開席第一道菜要先上湯菜,可能就是沿於此。而伊尹也被認為是中國廚師的“鼻祖”!

    2.易牙:又名狄牙,春秋時期名巫、著名廚師,精於煎、熬、燔、炙,又是調味專家,得寵於齊桓公。

    3.太和公:為春秋末年吳國名廚,精通以水產為原料的菜餚,尤以炙魚而聞名天下。

    4.膳祖:為唐朝一代女名廚。段成式編的《酉陽雜俎》書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5.梵正:五代時尼姑、著名女廚師,以創制“輞川小祥”風景拼盤而馳名天下,將菜餚與造型藝術融為一體,使菜上有山水,盤中溢詩歌。

    6.劉娘子:南宋高宗宮中女廚,歷史上第一個宮廷女廚師,稱為“尚食劉娘子”。

    7.宋五嫂:南宋著名民間女廚師。高宗趙構乘龍舟遊西湖,曾嘗其魚羹,讚美不已,於是名聲大振,奉為膾魚之“師祖”。

    8.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點,尤善桃膏、瓜膏、醃菜等聞名於江南。現在的揚州名點灌香董糖、卷酥董糖,為她所創制。

    9.蕭美人:清朝著名女點心師,以善制饅頭、糕點、餃子等點心而聞名,袁枚頗為推崇她,《隨園食單》中盛讚其點心“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10.王小余:清朝乾隆時期名廚,烹飪手藝高超,並有豐富的理論經驗。袁枚的《隨園食單》中,有許多方面得益於王小余的見解。

  • 3 # 八方歷史

    伊尹:姒姓,伊氏,名摯,生於莘國,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超開國元勳,道家學派創始人之一,中華廚祖。他可以說是史上最勵志的廚子,由一名廚子經過自身不斷的努力,最終成為一國的宰相。

    伊尹出生後被莘王的家用廚師收養,他的父親既能屠宰又擅長烹調,他就跟父親虛心請教廚藝,掌握了所有的烹調技術和方法。同時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主的施政之道,由此,伊尹遠近聞名,引得商湯王幾次前去請他出山。怎奈莘王不答應,必須得娶他的女兒為妃,伊尹被當做陪嫁奴隸來到商湯王身邊。伊尹教商湯王效法堯舜的以德治天下,為救民而伐夏的方略。之後夏朝滅亡,伊尹輔助湯建立了商朝。之後商湯遍封伊尹為尹。伊尹以先知先覺自居,把自己的話視為最高教義用以教育人民,大有捨我其誰的派頭。可見伊尹是全國擁有最高師權的人物。商湯死後,伊尹歷經外丙、仲壬,又做了湯王長孫太甲的師保。

  • 4 # 科技前段

    關於庖丁解牛的故事,基本上中國人都知道,除非你是老外。故事出自《莊子》,講述庖丁解牛之前對牛的身體結構瞭如指掌,把牛大卸八塊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散架了,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掌握核心技巧,就能事半功倍。

    然而,這個故事並不勵志。真正勵志到有些變態的自然是要離刺殺專諸,做魚三載,成為天下名廚,專諸欽點要吃他做的魚,結果魚沒吃到,吃了把刀子。這個故事就很勵志,但有些不太切合實際。

    比較勵志且符合雞湯原味的可以推薦大家聽聽單田芳他老人家講的全聚德創始人楊全仁的故事,賣個鴨子肉賣出名堂來,這還不勵志?

    楊全仁本名壽山,字全仁,“全聚德”烤鴨店的創始人,祖籍河北冀州市徐莊鄉楊家寨村。初到北京時在前門肉市街做生雞鴨買賣,人到中年的楊全仁經人介紹,把一家雜貨鋪的鋪底子盤了過來,開了個掛爐鋪。這家雜貨鋪的字號叫德聚全,意思是“以德聚全,以德取財”。楊全仁把這個字號顛倒過來,改為全聚德。全字,暗含著他的名字,聚德,取“以全聚德,財源茂盛”之意。

    人到中年不為晚,就看心氣高不高。王者榮耀天天玩,別人主播你學徒。有人六十在創業,有人三十已養老。廚藝高低且不論,就看有無爭勝心。

  • 5 # 張文禪

    還就應數廚師入獄創豆腐的勵志故事。漢朝時候,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安被封為淮南王。有一天他微服出遊,途中迷路,又飢又渴,就向一家農戶討食。農戶正在煮豆漿,就順手舀了一碗豆漿給他喝。劉安從來沒有喝過豆漿,只覺得美味無比。回到王府後,他馬上命令王府廚子蘇平磨豆漿煮給他喝。可豆漿做好後,劉安總感覺豆漿沒有農戶給他的好喝,一怒之下,就將蘇平打入大牢。

    蘇平的妻子非常賢惠,為了救丈夫出獄,她用自家的小石磨磨豆漿來做試驗,想煮出合王爺的口味。這天,豆漿煮沸了,她正想拿碗來舀,突然聽到院子裡傳來腳步聲,她以為公差又來了。自從丈夫入獄後,公差常常向她要錢要物,她害怕公差看她還有錢煮豆漿,又來敲詐勒索,並趕緊將這鍋豆漿端起來,倒入灶旁的一個酸菜罈子裡,然後蓋上了蓋子。

    待她出門去一看,來的不是公差,竟然是丈夫回來了。只見蘇平被打成了跛子,柱著柺杖回來,夫妻見面,捧頭痛哭。蘇平說:"王爺限我三天內做出可口的豆漿,若是做不出,我的小命就沒有了。"妻子安慰他"彆著急,我們慢慢試。"妻子看到丈夫飢腸轆轆,就拉他去廚房喝她的豆漿。誰知揭開罈子一看,罈子裡的豆漿變成雪白滑嫩的固體。原來剛才倒下罈子豆漿與罈子裡的酸菜水混在一起,轉身便成了豆腐。

    妻子看見豆漿成了這樣,就切了一小塊給丈夫嘗。丈夫嘗試後驚訝地說:"這是豆漿?你別逗我呢。"他嚐了一口,覺得鮮美可口。以前世上從沒有這種食物,妻子就順口叫它"逗夫"。蘇平將"逗夫"獻給淮南王嚐鮮,淮南王嘗試後十分喜愛,就饒過了蘇平。此後,"逗夫"漸漸的在民間傳開了,因為它是豆子做的,老百姓就喊諧音"豆腐",一直沿襲至今!

  • 6 # 青春堙埋逝去歲

    從前有個廚師,要去外地幫廚,一路走來天色已晚,便在一家客棧裡住下。廚師拿出自帶的十八塊牛肉,找客棧老闆娘搭夥做飯。客棧老闆娘一見這方方正正的十八塊牛肉,就想佔點便宜,她把菜刀磨得風快,將每塊牛肉切了一片留下來,準備自己加餐。

      不一會兒,老闆娘將剛出鍋的飯菜送到客人面前。廚師一眼就看出了老闆娘的花招,他眉頭一皺,念出一首打油詩:“出陣點兵十八將,回營依然是九雙。雖未損兵和折將,個個頭上帶了傷。”

      老闆娘知道客人發覺了她動的手腳,臉一下紅到耳後根。廚師故意說:“老闆娘,你家的爐火真大啊,肉煮得很爛,把你的臉也烤得緋紅。來,來,我們一起吃吧。”

      老闆娘也順水推舟:“莫客氣,我們開棧房的是不吃客人的東西的。”廚師一聽,故意感嘆說:“這真是在家千日好,出門還好些呀!”

      老闆娘笑了,說:“客人說得不對,我們這裡的俗話是: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哪!”

      廚師笑道:“不,是出門還好些。比如我請你代廚弄肉,你就想得周到,一塊留下一點,今天吃了明天早上還有。像你這樣細心周到,就是我自家娘子也比不上呀!”

      老闆娘知道遇上了厲害角色,這點便宜是佔不成了,只好說:“客官,常言說,出門路邊是鍋灶,我們開客棧的不對客人照顧周到一點,還有誰來照顧你呢!”

      第二天,廚師早餐時,老闆娘乖乖地把留下的牛肉端了上來。

  • 7 # 故事大王說

    “金華火腿”是宋代名將宗澤發明的。宗澤是主戰派,因打仗連連得勝,百姓抬著肥豬慰問,一時豬肉多的吃不了,宗澤就命人將豬腿割下,醃製起來。由於淹制的豬肉又溼又重,行軍攜帶不便,所以常常把他們曬上幾個太陽,掛在風中涼幹,日子一久,腿肉紅的如火,大家就都叫它“火腿”。

    “涮羊肉”是名特風味,但能流傳下來和忽必烈有關。700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率軍征途中,想吃草原美味“清燉羊肉”。隨軍廚師馬上宰羊剔肉,不料敵情突發,做“燉羊肉”來不及了,廚師忙將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裡一攪和就撈出來,放點料送了上去。忽必烈飢不擇食,吃罷迎敵並獲全勝,還朝後命廚師如法炮製,並建議放了許多佐料,群臣吃後讚口不絕。忽必烈賜名“涮羊肉”。

  • 8 # caniforget999

    講一個降將靠一道羊羹混入上流社會的故事!

    東晉末期將領毛修之,是東晉初期名將毛寶的後人。公元417年,毛修之隨劉裕北伐後秦。劉裕佔領關中後,毛修之被留下輔佐劉裕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

    劉裕回建康後,長安留守的將領發生內訌,結果在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攻擊下全軍覆沒,毛修之被俘,投降了胡夏。

    十年後,北魏滅攻佔胡夏關中,寧夏,內蒙等大部地區,毛修之再次被俘,投降了北魏!

    入北魏後,一個降將,還是三姓家奴的毛修之毫無地位,可毛修之有一門手藝,那就是做羊羹,大概是把羊肉切碎熬湯,也就是羊肉湯。

    當時北魏政權是發源於內蒙草原的鮮卑族拓跋氏,屬於遊牧部落,尚未開化,羊肉大概只會烤著吃,從來沒吃過羊羹。毛修之先做了一道羊羹獻給一位尚書。尚書吃了後驚為天人!就把毛修之推薦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吃了羊羹,簡直就是人間絕味,立刻提拔毛修之為皇家廚房首席大廚(太官令),從此毛修之受到拓跋燾寵愛,官至尚書、光祿大夫、南郡公。72歲時毛修之病逝,善終!

  • 9 # 酒的中國地理

    中國古代諺語“當好宰相就先當好一名廚子”的傳說。

    “古語常言,羌天子·姜太公,衣戴冠履滿天下,美食佳餚在齊國;老子李耳聃曰:治大國如烹小鮮,翻魚不翻面,唯有太公尚父能做到,太公尚父傳於其之親生次子‘姜姓呂氏·紀侯’,‘姜姓呂氏·紀國’遂為東夷第一強國。

    姜太公、老子李耳聃,皆是廚師界、鐵匠業、漁鹽業、量酒業之鼻祖,姜太公早年未作官之前,只是民間一位屠牛為生的廚子,老子李耳聃早年未作官之前,只是民間一位屠羊為生的廚子;

    姜太公,留下一句諺語,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成為後世武將能臣之治世法;

    老子李耳聃,留下一句格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成為後世聖賢能臣之處世學。

    據傳,任仲虺在未作官之前,早年也曾是一位燉雞為生的廚子;伊尹在未當宰相之前,也曾是有莘國宮廷御廚之宮保,以自創宮保雞丁而聞名,又以善烹小鮮而位居宰相之位。

    古人常說,想當宰相,就得先當好一名廚子,就是出自周朝位居宰相官位之太宰

    宰相之宰,便是稱為太宰,宰相之相,便是稱為相邦,‘太宰’與‘相邦’,便被後世稱為‘宰相’之官號

    任仲虺、姜太公、老子李耳聃,早年未作官之前,都曾當過鐵匠,後世常相傳,姜太公乃是兵家鼻祖,任仲虺乃是戰車鼻祖,老子李耳聃乃是騎戰鼻祖,因此,吳起、孫臏、白起、廉頗、王翦、李牧、韓信、衛青、霍去病等歷朝歷代名將,早年皆是以鐵匠為生活行當。

    後世亦常言,想當好一名地方官,就先當好一名漁鹽民,任仲虺、姜太公、老子李耳聃,早年未作官之前,都曾當過漁鹽民,因此,管仲、李悝、衛鞅、李斯、蕭何、曹操等歷朝歷代著名地方官,都曾是漁鹽業治世能手。

    後世還常言,想當好一名大學者,就得先學會量酒,任仲虺、姜太公、老子李耳聃,早年未被稱為聖人之前,都曾是量酒業之高人,姜太公乃是諸子百家之師,任仲虺乃是商之仲虺大神,老子李耳聃乃是萬聖之師,管仲、孔子、墨子、鬼谷子、李悝、楊朱子、許行、莊周、孟子、荀子等歷朝歷代著名大學者,都曾是量酒業之前輩高人。世人常言: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堤,毀之蟻穴,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天下三百六十五行,行行皆能出狀元,便是中國五千年之聖賢傳承道統。”(摘自網路整理)

  • 10 # 社會一哥688

    講一個降將靠一道羊羹混入上流社會的故事!

    東晉末期將領毛修之,是東晉初期名將毛寶的後人。公元417年,毛修之隨劉裕北伐後秦。劉裕佔領關中後,毛修之被留下輔佐劉裕次子劉義真鎮守長安。

    劉裕回建康後,長安留守的將領發生內訌,結果在胡夏政權的赫連勃勃攻擊下全軍覆沒,毛修之被俘,投降了胡夏。

    十年後,北魏滅攻佔胡夏關中,寧夏,內蒙等大部地區,毛修之再次被俘,投降了北魏!

    入北魏後,一個降將,還是三姓家奴的毛修之毫無地位,可毛修之有一門手藝,那就是做羊羹,大概是把羊肉切碎熬湯,也就是羊肉湯。

    當時北魏政權是發源於內蒙草原的鮮卑族拓跋氏,屬於遊牧部落,尚未開化,羊肉大概只會烤著吃,從來沒吃過羊羹。毛修之先做了一道羊羹獻給一位尚書。尚書吃了後驚為天人!就把毛修之推薦給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吃了羊羹,簡直就是人間絕味,立刻提拔毛修之為皇家廚房首席大廚(太官令),從此毛修之受到拓跋燾寵愛,官至尚書、光祿大夫、南郡公。72歲時毛修之病逝,善終!

  • 11 # 歸田圖記

    才疏學淺,權當交流,不對之處,敬請諸位指正!

    古代,人們對於廚師的稱呼各有不一,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侗”,“侗”是名,“庖”是廚師,這就表明了廚師的職業。

    而這個《庖丁解牛》可以說,就是一個廚子的勵志故事。應該大家早已聽說過,下面我再在諸位面前班門弄斧一下。

    原文是這樣說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而現在,我們譯文的意思,大概都認為是,廚師解剖了整頭牛,比喻掌握瞭解事物客觀規律的人,技術純熟神妙,做事得心應手。往往是被人用來肯定一個人的精神,專注某一項事業以致熟能生巧。其實,這也跟那個賣油翁透過銅錢的方口倒油進瓶子,而銅錢一點都不溼(不粘油)的故事哲理是一樣的。

     附【庖丁解牛】的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的地方,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堯時)《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解牛的)技術怎麼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本為虛詞,無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裡看到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以後,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見一個虛線的牛,就是隻看見怎麼樣去解)。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因為不知道怎麼砍,所以砍到骨頭的時候就容易壞)。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有間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寬寬綽綽地,那麼刀刃的運轉必然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雖然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的地方,我看到那裡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後把刀擦抹乾淨,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這番話,懂得了養生的道理了。”

  • 12 # 小宋情感寫作

    本文內容全部取材自《呂氏春秋·本味》篇,本人對原文內容的史實性並沒多大信心,所以以下內容也基本不代表真實歷史,雖然3600多年前的事兒估計也沒啥真實性可考了……

    伊尹,商朝的開國宰相,同時也是全中國廚子的祖師爺(類似魯班之於木匠,孔子之於教書匠,墨翟之於江湖大哥),然而我覺得相比於宰相,伊尹在心底裡一定更加認同自己廚子的身份……他是個天生的廚子,但命運又讓他如此不平凡。

    伊尹是孤兒,他的養父就是一個廚子(庖人)。我覺得那個時代的廚師可能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至少伊尹他爸這個廚子就不簡單。

    話說伊尹生長的那個國家叫“有莘國”(說“國”有點不準確,那會兒沒有嚴格的“國”的定義,應該是一個叫“有莘”的部落吧),這地兒的一個採桑女有一天在一株空心的桑樹裡面發現了一個嬰兒,沒錯,這就是伊尹。“有莘國”的老大就讓他手下的廚師,也就是伊尹他養父,來撫養這個嬰兒,順便調查下伊尹為啥會生在空桑樹裡面的原因。

    也不知道這位大廚是怎麼調查的(書上著實沒說),總之最後這老兄的結論是這樣:伊水之上有個姑娘,不知怎麼弄的突然就懷孕了(WTF???),夢裡有個神仙告訴她,當你看到你家的石磨盤(臼)流出水的時候,就趕緊往東走,千萬別回頭……第二天這個姑娘果然看見她家的石磨盤流出了水,就趕緊通知了左鄰右舍,然後就往東邊蹽,蹽了能有十里路,沒忍住回頭看了一眼,你猜怎麼著?原來她的家鄉早已經被大水淹沒,然後也就因為她看了這一眼,就變成了一顆空心桑樹,而她懷著的那個孩子也就出生在了空桑之中……

    《呂氏春秋》大約成書於公元前241年,就是秦王嬴政的時代,無論如何那個時候東西方文化還沒交流到可以互相借鑑取材的程度,但伊尹這身世儼然東方版的“羅得之妻”,我只能說人沒事兒還是別總回頭看過去,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好了……

    但不管怎樣,這個離奇的故事——一個姑娘莫名其妙的懷孕了,然後因為在不該回頭的時候回了一下頭,結果變成了一株桑樹;之後另一個姑娘又從這個桑樹中把前一個姑娘懷的孩子抱了出來,獻給了自己部落的老大——應該是被當時的人所接受了,然後部落老大的廚子就這樣喜當爹了……嗯,果然是個好故事……

    伊尹跟著廚子乾爹,自然練就了一身好廚藝,雖然如上文所言,我覺得那個時代的廚師應該不是一個簡單的職業,但伊尹如果只是成為一代名廚,那顯然不配本文這拉轟的標題。伊尹長大後,有莘部落跟商部落聯姻,伊尹作為“陪嫁品”之一就成了商部落老大——湯的廚子(“湯”在這裡是人名)。

    不知道為啥,湯覺得伊尹是個能夠治國的人才,打算提拔他當宰相(所以我說那個時候的廚師肯定不是簡單的職業),然後伊尹在就職典禮上,為天下所有的廚子立了名,自己也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食神”。

    話說那日的宰相就職典禮異常隆重,湯事先為此“祓之於廟,爝以爟,釁以犧猳”。次日,伊尹的就職演說首先尖銳的指出商部落太小,以至於很多好吃的食材弄不到,唯有一統天下,才能解決這個急迫的問題(相比之下,那個時候的西方還只知道為美女而戰,說中國人“民以食為天”還真不假)。然後伊尹話鋒一轉,分享了一段自己多年來的料理心得,大意是:

    水產有腥味,肉食動物有臊味,草食動物有羶味,但是都可以經過適當的料理成為美味,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呂氏春秋》這一篇的題目“本味”就由此而來)。所有味道的依託都是水,但都需要火來催化。烹飪的火候有疾火有徐火,靠著這些就能夠滅腥去臊除羶,但不能脫離烹飪的道理……

    美味離不開調料,甘、酸、苦、辛、鹹這些味道先加後加,加多加少,都有著精妙的講究,也都有著自己的規律。食材在鍋中的嬗化,是十分微妙細膩的,並非蒼白的語言可以講得明白,也沒什麼好的比喻。大概可以對比射箭這門技術,一定要追尋到宇宙陰陽的變化、天地四季的輪迴這種高度……好的料理能夠做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膩。”

    講完了廚藝之後,伊尹又來了一個“報菜名”,我不知道這算不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報菜名”相聲段子,但這卻是中國有記可考的第一份“食譜”。

    伊尹說,肉食中最好吃的是猩猩的嘴唇,獾獾鳥的腳掌,角燕的尾巴,以及旄牛尾和大象鼻……然而最屌的還是沙漠西邊,丹山南邊的鳳凰蛋,只有一個叫“沃”的國家的人才能吃到;

    而水產當中最好吃的是洞庭湖的鱅魚,東海的鮞魚……然而最屌的是醴水中的“朱鱉”,這玩意長六條腿,能從口中吐出青色珠子;除此之外,還有藿水裡一種叫“鰩”的魚,這玩意長得像鯉魚,有翅膀,晚上沒事兒常從西海飛到東海去游泳;

    蔬菜當中最好吃的是崑崙山上的蘋菜,不死樹的花,指姑的紅色樹以及中容的綠色樹的葉子……然而最屌的是餘瞀山南邊,最靠南的懸崖上長的一種叫“嘉樹”的菜;除此之外,華陽山的香菜、雲夢山的芹菜、太湖的蔓菁,深淵裡長的“士英”也都不錯;

    調料中最好的是四川陽樸的姜、桂陽招搖山的桂皮、越駱國的香菇、鮪魚鱣魚做的肉醬、宰揭山上品相如玉的樹脂以及長澤的魚子醬;

    主食中最好的是玄山的大米、不周山的小米、陽山的黃米以及南海邊上的黑米;

    炒菜做飯得用好水,天下的好水包括:三危山上的露水、崑崙腳下的井水、沮江旁邊小山丘上的“搖水”、白山(可能指天山)上的水,高泉山上的泉水以及冀州(差不多現在山西、河北交界一帶)的湖水;

    主食之後,還得來點飯後水果,水果中最好吃的是沙棠果,但要說講究,那還得是常山的北面、投淵邊上各種果樹結的果子,那是天上各路神仙吃的。然後還有箕山的東面——西王母養的信鴿所落腳的地方——所產的橙子,江浦的桔子,雲夢山的柚子以及漢上產的地衣(這玩意也能吃?)……

    講完了這些之後,伊尹熱情而真誠的向湯發問:你想吃嗎?想吃的話,你就要一統天下,成為天子,而要成為天子就必須“得道”,“得道”主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審查身邊的事推及遠方的事情,成就自己進而感化他人,做事要抓重點,不要被瑣事困住!

    全文完(不是我太監,《呂氏春秋》原文就只寫到這)……這輩子要是有幸開餐館,店名我就叫“本味”。

  • 13 # 中國和世界未解之謎

    易牙是齊國人,有一天,齊恆公,患有失眠症,夜裡睡不著黨覺,想起心事就翻來覆去唉聲嘆氣的。下知如何是好,後來心想也許喝點酒能麻醉一下自己,就能安心入睡了,於是命人傳御廚易牙來身邊。

    齊王對易牙說:易牙,寡人深夜不能入眠,想喝點酒入睡,你有什麼下酒菜嗎?

    (易牙心想我別琢磨出個新菜,正好讓齊王先試試)易牙畢恭畢敬答到,“臣正有一新菜,將果要在您用膳時奉上,今日剛好可以提前品嚐一下”

    齊恆公說:哦,是何菜啊!易牙答,此菜為“九轉大腸”,口味、酸、甜、苦、辣,是下酒必備佳餚!

    易牙是一個很得帝王寵的名廚,也歷史留名了,但為了賣弄自己。他也有烹子這不能理解的行為。

  • 14 # 日月春秋

    伊尹,商朝開國功臣,四朝元老!

    就是因為他是做菜的廚子,故意把菜做的有時鹹淡不均,讓成湯找他麻煩,趁機談起國家大事,成湯認為這廚師就是業餘的,專業是政治,於是向伊尹請教國家大事,最終完成大業!伊尹被稱為中原菜的始祖!

    實際上,不只有勵志,你還要有料才行,如果只有單純的廚藝也可以,可以向國宴大師發展,要是還有經商才能,也能做出品牌!

  • 15 # 故事I影視

    清朝末年,鎮江有一個財主,十分吝嗇。他想砌一座樓,連一個泥瓦匠也找不到,只因當地人人都知道他刻薄,不願和他來往。湊巧有一批外地來的工匠倒願意,財主趕緊把他們僱下來。

      第二天天沒亮,財主就去喊工匠出工,等太陽昇了老高才送飯。工匠們一看,是一桶照得見人的稀飯和一碟臭鹹菜,氣得工匠們要摔碗。原想中午如此,晚上能好點,哪曉得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一連三天,天天如此,工匠們決定給財主點厲害看看。自打這天起,財主光看到工匠們忙得團團轉,就是不見牆長高。他眼珠子一轉,想出個餿主意。

      第二天是財主老婆的生日,財主叫廚師買了一些大鰱魚,吩咐廚師把魚肉做菜辦席,把剩的魚頭燒給工匠吃,想給工匠們“抹點糖”。再一想,魚頭上的骨頭太多,吃起來費時,要耽誤工時,便對廚師說:“把魚頭上的骨頭想辦法取掉,把魚頭肉燒成一個菜。”

      廚師一聽心裡就火,平時財主對他也很刻薄,他想:好,我就燒個“拆燒鰱魚頭”。他把魚頭一劈兩半,沖洗乾淨,煮到離骨時,把骨頭拆去,再下鍋加油鹽蔥姜等作料。他越燒越氣,心想:你這財主真小氣,順手把案板上的金針、木耳抓了幾把;想想還是氣,又把案板上的一碗雞絲也倒進鍋裡;想想還是不解氣,又把原汁雞湯舀了幾勺。這時他心裡才舒坦些,一嘗,啊,打嘴巴也不丟,鮮美透啦!

      菜端到工匠們面前,財主高聲說道:“大家幹得辛苦,今天請各位師傅嚐嚐鮮,特地燒了魚。”大家朝碗裡一看,這是什麼魚啊,零零碎碎,肯定是吃剩的,個個不想動筷。廚師忙說:“請各位師傅嚐嚐,這是我祖傳的家菜。”

      工匠們將信將疑地嚐了起來,魚肉肥嫩,味道鮮美,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的菜!等工匠們吃得差不多了,財主這才發現廚房裡的金針、木耳、雞絲、雞湯都沒了,一氣之下就把廚師趕跑了。廚師本來就不想再受他的氣,回去自己開了一個飯館,掛出了“拆燒鰱魚頭”的招牌,一下子成了鎮江的一道名菜。

  • 16 # 山東同漁

    我認為最勵志的應該是尹伊

    他的才能和智慧比太公望姜子牙還要高

    只不過由於他出身低微,儘管有一身經天緯地的才華,無法事施。

    也是應了那句話,大丈夫能屈能伸。

    他聽說商湯喜歡美食,便一名廚師的身份為其效命,有機會接近大王商湯。

    由於他太敬業了,技藝又無人能比,引起湯王的注意。

    一次, 被伊尹的美食佩服到家的湯問他,你是怎麼做的這麼可口的美味佳餚啊?

    尹伊藉此機會,以烹飪切入治國理政方面,令湯王佩服的五體投地,便拜為宰相,並委以重任,推翻了殘暴的夏桀,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王朝。

  • 17 # 村民一支筆

    他奮發圖強,奮鬥了三十年終於如願以償

    家住農安縣巴吉壘鎮的程先生,三十多年前雖然讀書成績不差,但是終究沒能考上大學,這也成為他一生的痛。

    回鄉務農的他經常在和別人聊天過程中聽到:“你們程家那麼大家族都在家種地務農,沒有一個有出息的!”

    這句話雖然是別人不經意間說出來的,也不是懷有什麼惡意,但是程先生聽著心裡卻是像刀割一樣的痛,並且還有抹不去的羞辱感。從此以後他默默的下定決心一定要堵住這些人的嘴,我沒出息一定讓我的孩子有出息,我的生活也一定不比別人差!

    雖然程先生決心下了,但是:“你們程家沒有有出息的人”卻讓他聽了二十來年。

    程先生自從孩子開始上學,就細心的陪伴著孩子學習,不管怎麼忙,怎麼累都不會忘記督處孩子學習,檢查作業,孩子不會的他就會耐心講解。

    最難的是他大兒子上高中的第一年是通校,程先生為了對大兒子學習能有些幫助,他也和兒子一樣的學習,扔下將近二十來年的高中課程在他面前又如他的學生時代,由於他的陪伴,他大兒子的學習成績始終在同年級前列。小兒子上高中以後,由於是住校,他沒有過多的去操心,由於兩個兒子從小就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住校也不用程先生夫妻倆分心,老師都說:“這孩子不用操心,不但能認真學習,更不會惹事,是難得的好學生。”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以後,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現在也都有了穩定的工作,一個在政府機關工作,一個在科研單位工作,並且都有了幸福美滿的小家庭,房車都不缺。

    “你們程家沒有一個有出息的話”自從兩個兒子都考上了大學他再沒有聽到過,現在他更多的聽到的是:“你家倆孩子都挺有出息!”……

    他奮鬥了三十來年,終於如願以償。

  • 18 # 生活趣事說不停

    給你講一個古代最有才的廚子的故事吧,《兩般秋雨庵隨筆》是一部著名的叢著雜纂類筆記,作者是清朝名士梁紹壬。梁紹壬字應來,號晉竹,道光辛巳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

      

      這部隨筆著作中,記載了一則“杜甫絕句巧為菜”的小故事,令人歎為觀止,堪稱古代食文化的經典之作。

      

      這個小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個手藝高超、名播四方的大廚師,痴迷文學,飽讀詩書,從小就能把《唐詩三百首》倒背如流。尤其令人叫絕的是,他燒出的每道菜,都能體現一句古詩的意境,或用古詩名句來做菜名,使菜香兼有書香,獨具風格,新鮮雅緻,人們親切地稱他為“詩廚”。

      

      一天,有個朋友有意出難題考考他,給了他幾個雞蛋,要他以之辦一桌菜餚,而且每道菜都要用一句唐詩來命名。

      

      沒想到“詩廚”一口就應允,欣然接受了這個小小的挑戰。因為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他說:“一道菜用一句唐詩,這太容易了,這些雞蛋我給你做四道菜吧,以四句唐詩來為之分別命名,而且是一首完整的唐詩。”

      

      “那自然更好了。”那位朋友忙不迭地說,旁邊的人亦紛紛稱奇。

      

      一會兒,第一道菜做好呈上來了,是兩個燉黃蛋,“詩廚”謂之:兩個黃鸝鳴翠柳。

      

      再過一會,第二道菜也上來了,是把熟蛋白切成小塊,排成一列隊形,下面鋪了一片青菜葉子,“詩廚”謂之:一行白鷺上青天。

      

      又過了一會,第三道菜也上來了:清炒蛋白一撮。“詩廚”謂之:窗含西嶺千秋雪。

      

      第四道菜最後上來,只見一碗調味清湯,上面浮著幾片蛋殼。“詩廚”謂之: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四句是一首完整的唐人絕句,熟悉唐詩的人都知道,這是杜甫的《絕句四首》之三。“詩廚”根據這首絕句詩的內容,巧妙地將幾個雞蛋做成了四道十分別致的菜,妙手拈來,蘊涵豐富且非常貼切,可謂神來之筆。

      

      那位朋友連連大聲叫好,旁邊的眾人皆為之絕倒。

  • 19 # 曉故事

    廚子如果只靠廚藝擺弄食材,做到頂點那也是廚子是麼。但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是,任何行業初始靠手藝,做到一定程度基本都是做人的手藝,擺弄的都是權力了。說起來古往今來的廚子,我看大概也比不過這位吧,易牙,大名鼎鼎的春秋五霸齊桓公的御廚啊。這哥們靠著廚藝起家,讓齊桓公離開他吃飯都不香,最後夥同另外兩個近臣活活餓死齊桓公,另立新君,自己那也是位極人臣,你說勵不勵志,當然代價也很大。比如有名的易牙獻子,齊桓公一次開玩笑說嚐遍天下美食,但是人肉啥味就不知道了,第二天易牙把自己的小孩烹了給齊桓公吃,這是什麼樣的勵志。所謂勵志無非是看你願意為你想要的東西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願意為得到它做到什麼樣的程度而已。

  • 20 # 瘋不貳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不僅如此,人們還追求在吃飽的基礎上吃好,因此就有了專門以烹調為職業的人——庖人,也就是後世所說的廚師。而關於最早的與廚藝有關的故事,你知道哪些呢,今天瀋陽新東方烹飪學校,就帶你瞭解下關於古代“廚師”的故事。最早的故事來源於彭鏗。他是帝堯時代的人,因為向堯進獻美味的“雉羹”而被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屈原的《楚辭?天問》中有“彭鏗斟雉,帝何饗”之句,說的就是這個傳說。據說彭鏗還善於食療養生,活了八百多歲,被後人稱為彭祖,是廚師行業的祖師,他烹製的雉羹也算是典籍記載中最早的名饌了。如今,在江蘇徐州雲龍山北麓還有一口古井,相傳就是彭鏗取用烹調水的地方。

    彭祖算是客串烹調,而夏末商初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伊尹則是專業廚師出身。他後來輔佐商湯創立了商朝,並在商湯去世之後輔佐三代商王,世稱賢相。據史書記載,伊尹曾以美食為引子,道出了一番治國之理,說服商湯興國安民、圖富求強。伊尹雖然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名菜,但畢竟是開國元勳、一代重臣,因此也被後人尊為廚師之祖。

    自周代開始,就有了專管供膳的官兒——庖人。《周禮?天官?庖人》明確解釋了庖人的職權範圍:“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可見古人對飲食的重視。考古實物也有很多與烹飪有關的發現。如山東諸城前涼臺發現的漢代畫像石上就有很多烹飪活動的場面。三國時期墓葬裡發現的廚俑,他們的打扮、動作都表現得非常生動。以善於烹飪美食而獲得高官厚祿的例子也不少。如《宋書?毛修之傳》:毛修之被北魏擒獲後,做美味羊羹進獻給尚書令,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武帝”。武帝拓跋燾也覺得美不勝言,十分高興,於是提拔毛修之為太官令。後來毛氏又以功擢為尚書、封南郡公,但太官令一職仍然兼領。《梁書?循吏傳》也記載,孫謙精於廚藝,常常給朝中顯要官員烹製美味,以此密切感情。在謀得供職太官的機會後,皇上的膳食都由他親自烹調,他不怕勞累,深得賞識,“遂得為列卿、御史中丞、兩郡太守”。

    到了宋代,有了宮廷女廚的記載。南宋高宗時有一位叫劉娘子的宮中女廚,是典籍中最早記載的宮廷女名廚,人稱“尚食劉娘子”,宋何薳所著《春渚紀聞》中說她“每上食,則就案所治脯,多如上意”。到了元代,大廚們已經有了專用衣服、圍裙及廚師帽子,廚帽高高的,與今天廚師所戴的帽子還有幾分相似。

    我是張不貳,感謝各位看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來預測一下電視劇《安家》大結局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