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鍾勇180607335
-
2 # 志文盧布
學習態度,可能是一個原因,但不能把所有學習困難的原因都歸結為“態度”。“學習困難”是病,病症有很多表現,致病因素也有很多種。學習有階梯性,前置學習基礎不具備,再聰明,再努力,後續學習都會遇到困難。遇到孩子學習困難的問題,要遵循“先診斷”“後治療”“再進補”的原則。找準病因,對症治療,再補所缺。必須承認,在整個過程中,“態度”的確是關鍵。包括孩子接受診斷和治療的態度,以及對老師的信任。
-
3 # 璦宸媽媽說
我不認為孩子學習困難是由學習態度來決定的,影響因素有很多種。的們常常把學習困難都歸咎於學習態度。
學習困難,我認為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客觀困難。例如,知識太難,孩子難以理解。
第二種情況,孩子學習態度很端正,而且也很努力,但就是學不好。這可能是由於沒有找對學習的方式方法。
第三種情況,就是所說的孩子的學習態度問題,有孩子比較貪玩,注意力不集中,而導致學習困難。這是自制力的問題。
許多時侯不是“態度決定一切”。對於那些遇到了“學習困難”的孩子,只要幫助找到影響他的因素。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
4 # 木易物理
對於家長朋友和各位老師來說,孩子學習困難的確是長期以來困擾大家的一個難題。孩子學習困難不僅僅是態度問題,一般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先天智力發育。不管怎樣,每個人的智力發育和反映能力是有差異特點的,這點很難改變,所以更需要後天的努力。
2.學習興趣問題。學生學習效果不好,很多都與學習興趣有關,在學校中,存在大量偏科的同學,這就是由於興趣不同,造成學習效果不同的原因。
3.學習環境問題。學習的環境特別是家庭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影響是非常大的,小孩的心理都把自己當成一個“小大人”,一個和睦、愉快的家庭環境對於學生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
4.學習態度問題。學習態度不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比如上面提到的興趣問題和環境問題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態度。這需要家長和老師長期和學生進行溝通,以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成長。
現實中,存在很多學習逆襲的學生,所以請家長多鼓勵、多相信自己的孩子。
-
5 # 濤哥聊聊天
孩子學習困難,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不是單個現象和個例,孩子處於對這個社會認知的階段,孩子是很單純,很純潔的,貪玩是孩子對這個世界認知和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習困難,而是沒有找到學習的方法
-
6 # 心裡視角VS育兒
學習態度歸根還是習慣問題。就是在孩子最易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敏感期沒有適當的引導。那麼可以改變這種現狀嗎?答案是可以。只是家長得要和孩子一起多花些時間和精力。怎麼做?我2月8日發表的一篇“讓孩子愛上學習怎麼這麼難,問題的關鍵在哪裡?”一文中有詳細解讀。請關注我,相信你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
7 # 北大醫療腦健康
謝邀,在這件事情上,家長的影響確實重要。我同事家的女兒也屬於缺少內驅力的。週末去其他小朋友家裡玩,或者邀請小朋友來家——現在的大環境下,小朋友們約會,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就是一起寫作業,每當收拾書本的時候我都會聽她嘟嘟囔囔地抱怨:「我約她是要一起玩!不是一起學習!」週末快結束的時候又聽到她哀嘆:「啊!只剩一個晚上了,沒有玩的時間了!」這種時候,父母的態度很關鍵。
父母應該給到的支援,就是不當一回事。
不反應,或者只給普通的反應,不用力過度,這是最好的反應。什麼共情啊,啟發式提問啊,溫和而堅定的溝通,化解孩子對學習的阻抗,這些都太深了。更不用說給孩子做思想工作,「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一方面很難起效。更重要的是,這都只是戰術細節,我們先從戰略的層面看:這事已經到了需要嚴陣以待的程度嗎?它很要命嗎?
如果不反應,接下來她會怎麼樣,厭學嗎?
好像也沒有。人家就是抱怨一下,然後該做什麼還做什麼。星期一上學又是高高興興的。或者早上起床不高興,下午放學又好了。回到家外套都來不及脫,就爭分奪秒開始寫作業——因為寫完作業就可以玩。所以你看,父母什麼都不用做,結果也是蠻好的。她有抱怨,同時也在自我管理。或者說,抱怨是她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她算不上是狂熱地喜歡學習,但她也在持續學習,持續進步。
這就夠了啊。不然,你以為興趣是什麼樣?
廢寢忘食,像上癮一樣學習個不停嗎?
我知道現在很多父母一提到學習興趣,專注,內驅什麼的,會當成是一個特別沉重的話題。好像決定了一生的命運,很重大。所以一旦孩子對學習流露出負面情緒,不在狀態,父母被啟用的恐懼就是,孩子整個人生都即將陷入危機,必須立刻拯救:「天吶,你不能那麼想!這可是學習啊!」
你想想,平時不想上班的時候隨口抱怨一句,然後你身邊的人溫和而堅定地凝視你:「你不能那麼想!這可是工作啊!」你是什麼感覺?
本來還有點心氣兒,被這樣說幾遍就徹底沒了。真的,我們對一個事物產生興趣的前提是,它不要那麼沉重,那麼緊繃。我們願意緊就緊,願意松就松,可以喜歡也可以保留看法,一顆平常心,這才是興趣滋生的土壤。有的孩子每天都對學習失去十七八次興趣,別慌!那又怎麼樣?接下來她又會十七八次地燃起興趣。就像她在學校交朋友,她告訴你:「我跟某某絕交了!她是個小氣鬼!」你很緊張,還沒等你想到該怎麼教她處理人際矛盾呢,第二天她又告訴你:「我們又和好了!」
戰略上看,你要做的根本不用那麼多。
父母總把自己在孩子學習中的作用看得過於重要。真正的重要之處不在具體做多少事,解決多少問題(有時候多了反而不好),而是能給出多大的心理空間,能否給孩子設定一個透氣的框架。
框架的原則是抓大放小。每天寫作業,這是大框架。至於是回家立刻寫還是玩一會再寫,寫得快一點還是慢一點,邊寫邊檢查還是寫完再檢查,這都可以商量。或者說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大框架確定了,要有透氣的空間:允許孩子走神,允許抱怨,允許他們按自己(慢慢的)節奏成長。
給孩子創造儘量好的學習環境,比如用可接受的成本給他上一個質量過硬的課程,這就是大的框架。讓孩子浸泡在這個課程裡,不催促,等他們的興趣自然生長,這就是給孩子透氣的空間。
-
8 # 心語育兒
您好!很高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是一個困惑了我很久的問題,我先說說我自己的一個情況,我家大寶除了數學以為的各科成績都挺好的,但每次的數學就是她的硬傷,這讓我很苦惱。我時常給她灌輸理念是其它科能學好,數學也一定能學好,學不好就是你的態度問題,你對數學產生了畏懼心裡,越畏懼你就越學不好,而且因為你怕數學,所以你也不願意去多做練習,數學就是要多練,但有時也收效甚微,後來我帶孩子去做了一個感統測試,發覺他感統失調,視覺空間感要差一些,這是孩子的一個先天不足,不是孩子不努力,慢慢我開始調整心態,比之前能更正確對待她的數學成績,心態平和了很多,孩子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先天不足,也更能聽進我話,勤能補拙,相信在我們這種保持良好溝通,孩子自身努力下,她一定會在這科越來越優秀!
-
9 # 揚哥的vlog
我認為孩子學習困難,作為家長來說,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的孩子跟過去孩子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生活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避開這樣的因素,家長要有科學的教育理念,正確引導孩子是關鍵。
-
10 # 藥塵同學
作為一名學生,我深知學習困難不全是學習態度的問題,有的同學唱歌跳舞很有才藝,就學習不好,有的同學學習很好,卻有些“呆” ,據我觀察其實最大的因素就是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送心]
-
11 # 漢堡驛站
態度問題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原因,還有方法問題、習慣問題、生理機制的成熟問題等諸多剛面的因素。
一、態度問題我覺得這點無需贅述,你的態度決定著你的努力程度,很大一部分情況下直接作用於結果。孩子如果學習上的態度不端正,那就意味著他並沒有盡力去學習,所以出現“學習困難”的症狀是很可能的。
二、方法問題有些孩子,即便用來百分之一百二的努力去學習,但依舊並不能取得理想的結果,那是因為他努力的方法不一定適合他。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神童,相反,大多數人的智力水平可能只能算是中等,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在“盲人摸象”,難以窺其全貌。
三、習慣問題習慣上就要講求“複習”的重要性。你花了99%的精力去學習,卻只花費了1%的精力去複習的話,之前學習到的成果的留存率就會很低。因此要將精力分配一部分給“複習”,讓學到的知識就能會,而不是學完就忘,還不如沒學,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只感動了自己。
四、生理成熟機制問題每個個體之間都有差異性,個體的每階段的發展之間也會有差異。有可能這個孩子這個階段的發展和其他孩子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存在差異(比如都是十歲的孩子,這個就擅長數學,另一個就擅長畫畫),所以不應該用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而是要發現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對症下藥,定向培養。
-
12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學習是一個複雜的體系,很難透過一個點來判斷孩子學習困難的終極問題和癥結。但是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會有力的促進孩子的學習。
學習動力問題有學習的動力和沒有學習的動力,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都是完全不同的學習狀態。學習動力是家長首先需要給孩子解決的問題,現在多數孩子的學習動力來源都來自於老師和家長的監督,這樣的被動消極學習本身就是非常糟糕的一種學習狀態。
核心素養問題很多基礎的核心素養都是需要家長在幼兒階段就對孩子進行有意識的培養的。比如孩子的專注力差,周圍稍微有一點動靜,就會把孩子的注意力給吸引過去,這樣的孩子學習起來困難重重是可想而知的。還有像學習習慣的問題,孩子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問題等等,都是基於孩子核心素養,影響孩子學習的關鍵。
學習心智問題這個問題可能相對比較抽象,但事實上是更高層次的一個對學習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因素。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比如說孩子對學習的認知,多數家長都認為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有意無意就會把這種對學習的感受傳導給孩子。事實上學習本身沒有痛苦或者快樂的明顯標籤,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有我們掌握知識自己對自己提升的帶來的喜悅,也會有碰到問題和障礙時帶來的痛苦。如果你強化孩子掌握知識帶來的快感,那麼孩子對學習的體驗相對就是快樂的,而如果你強化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和障礙時帶來的痛苦,那麼孩子對學習的體驗自然就會是痛苦的。而孩子最終對學習的感受是快樂或者痛苦,就來源於你不斷強化的這種感覺。多數孩子多數父母對學習的感受是痛苦的,所以多數孩子對學習的感受也是痛苦的,也有少部分父母對學習的感受是快樂的,所以他們培養的孩子更多的是對學習感受是快樂的。我們不能夠因為對學習的感受是快樂的數量相對稀少,就否定這種學習的感知。
所以,孩子對學習感覺困難,家長應該從多方面深層次的去發現孩子學習的問題,幫助他們去解決這些問題,孩子在學習上就會變得越來越輕鬆,越來越高效,越來越快樂。正確的解決之道,對孩子的學習影響極其之大。
-
13 # 我是農哥
大家好!孩子學習困難,這個問題在現實社會當中存在多種困難。家庭教育應與學校相結合,引導孩子學習,克服各種問題。網路時代、各種遊戲對孩子學習十分不利。家庭教育是 重中之重。畢竟孩子還未成年,沒有自我約束的能力。還望家長們多多關注孩子學習、引導孩子克服各種因素,發揮孩子的學習能力。
-
14 # 其禾
我們的父母似乎有一個天然的邏輯,認為一個孩子,只要他學習態度好,就可以解決他全部的學習問題。
但其實,學習態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解藥,只是孩子在學習上的一個表現,就像發燒是身體裡有炎症的一個症狀,流鼻涕是身體受風寒的表現。它僅僅是一個症狀,而不是病因。
我們做父母的,看到了症狀,卻鮮少問一句:孩子的學習態度為什麼不好?
這一問才是抓住了關鍵。我們的父母似乎有一個天然的邏輯,認為一個孩子,只要他學習態度好,就可以解決他全部的學習問題。
但其實,學習態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解藥,只是孩子在學習上的一個表現,就像發燒是身體裡有炎症的一個症狀,流鼻涕是身體受風寒的表現。它僅僅是一個症狀,而不是病因。
我們做父母的,看到了症狀,卻鮮少問一句:孩子的學習態度為什麼不好?
這一問才是抓住了關鍵。我們的父母似乎有一個天然的邏輯,認為一個孩子,只要他學習態度好,就可以解決他全部的學習問題。
但其實,學習態度不是包治百病的萬能解藥,只是孩子在學習上的一個表現,就像發燒是身體裡有炎症的一個症狀,流鼻涕是身體受風寒的表現。它僅僅是一個症狀,而不是病因。
我們做父母的,看到了症狀,卻鮮少問一句:孩子的學習態度為什麼不好?
這一問才是抓住了關鍵。不喜歡,不擅長卻非要學好,只有一種可能,這個孩子對自己的生命懷抱著一種巨大的使命感。所以,他不問能不能,只問應該不應該。
而大多數孩子,當他對自己的人生還處於混沌迷茫的時候,他對於學科的學習,就會隨性而至,我搞得定,我就喜歡,多做做,我搞不定,我就害怕,討厭,逃避。
所以,你說他學習態度不好,他只不過是搞不定罷了。
-
15 # 雲裳談心
孩子學習“困難”還真不是態度問題。
孩子學習困難,除了智力因素之外,還有以下心理原因。
一、孩子不喜歡。學習像吃飯一樣,喜歡的多吃,不喜歡不吃還是少吃。孩子不喜歡學的,學習起來主動性差,看起來有點“困難”。
二、孩子不擅長。有的孩子喜歡學文科,有的孩子喜歡學理科,有的孩子喜歡畫畫,有的喜歡手工。孩子擅長的,就樂意參與。孩子不擅長的,不願意參與的,被家長認定為學習困難。
三、父母的期望值過高,讓孩子不能承受之重。家長“飛不起來,讓孩子去飛”,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心願寄託在孩子身上。孩子覺得無法完成任務時,學習積極性就下降了。
四、父母把孩子學習這個事兒給做了。父母限制孩子娛樂的時間,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等,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我為什麼替你學習呢”。
孩子學習困難,家長有責任。學習“困難”這個事兒,聽孩子自己怎麼說。相信學習困難這個事兒,孩子自己能解決。
-
16 # 平淡的小日子
首先呢,我們講講態度這個詞,態度是個體對特定物件所持有的穩定的心裡傾向,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種心理作用,那麼既然是心理作用,就是可逆的,可變的,可加以一定的方式進行更改或延續的。所以呢,將學習困難歸根於學習態度上是不完全的,抑或不正確的。(更多分享請觀看影片)
-
17 # 家庭教育啟蒙
孩子學習困難,學習態度佔絕對重要的一方面,但是確實也有不少孩子,學習態度很好,認真聽課,認真完成作業,並且乖巧懂事,不讓老師家長操心。但是,學習困難,成績不好,讓父母傷腦筋。如果調皮搗蛋還可以批評教育,但這樣的孩子,他自己都為很難過了,根本不忍心再說什麼了。
說句很喪氣的話吧,人確實存在智力上的差別。我們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每個班甚至我們身邊,就有那種學霸級人物。他們不怎麼努力,甚至也不認真學習,卻總是輕輕鬆鬆秒殺其他人。
人的天賦智力的高低,表現在很多不同方面,比如體育,音樂,手工,考試等等。而考試作為當今學校教育選拔人才,成就個人前途的方式,自然就會特別關注在考試方面的智力,擅長考試的我們就認為很聰明,其實,不擅長考試的孩子,一定有其他方面的擅長,只是沒有機會展示出來。因為,孩子們大多數只能呆在學校裡讀書,考試。就算有其他方面的天賦,也很難被發現。
除此,造成學困的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心理素質等等。
舉個例子,有些科目,是需要動腦思考的,不思考僅僅被灌輸知識,或者只是把筆記本寫得滿滿的,是沒有效果的。表現在,考試獨立解答問題,就蒙圈。知道老師講了,可自己就是不會做。根源就在沒有理解問題的內在邏輯。只重外顯的形式,這就是假學習。態度再好,也學不好。
早期智力開發,也有一定的作用。學習任何新知識新技能,如果大腦之前有過相關的智力背景,學起來就很容易,並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進而激發更大興趣和動力,形成良性迴圈。當學生不再把學習當成一項任務和差事,而是從學習當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快樂,保持著對知識高度的求知慾,考試成績只是附屬品而已。
所以,學困,真不是隻是態度的問題。家長一定要深入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不要被表象迷惑。
怎麼了解,跟班主任,各課老師交流下,就很容易找到癥結所在。
-
18 # 新資優教育
孩子學習“困難”不光是“學習態度”問題,更有“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問題,而且後兩者更重要,對“學習成績”起決定性作用。
首先看孩子“學習能力”問題。在義務教育體制下,孩子的入學標準基本都是按“生理年齡”來劃分,界定在6-7週歲。但由於孩子早期成長的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是否接受早期教育及學前幼兒園教學水平等,都有不同差異,在先天性基因遺傳和外部環境的共同作用下,會使相同年齡兒童的生理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處在不同的發展水平,也就是說兒童在進入小學時即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客觀差異”。
而這“個體客觀差異”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障礙問題,父母不重視不正視,比如我們常見的孩子學習專注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過度活躍等,這些孩子本身就有ADHD症狀問題,但家長很容易混淆,把孩子的表現只當行為和態度問題,其實這種孩子也很無辜,但他的腦部結構就“少了一根弦”,他自己也想態度端正,但他也控制不了他自己,如果教學策略、管教方式不得當,就會有學習困難。
另一種,就是大家現在也經常能聽到的“感統失調”。其實就是孩子學前的視知覺能力、聽知覺能力、知覺轉換能力及運動協調能力跟不上,早期沒得到很好的開發,這就導致孩子沒有達到“入學成熟水平”就入學了。孩子從開始上一年級就起步緩慢,多數學習變現不佳,就會陷入消極的惡性迴圈中,從而影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就會出現一些磨蹭、拖延、焦躁等等,家長又把這些想當然的認為是態度問題。“失之毫厘謬以千里”,許多孩子的“毫釐”之處正是不為家長重視的“入學成熟水平”,一旦孩子起跑失敗即預示著今後都要拼命追趕,甚至導致終身失敗。
再看孩子“學習方法”問題。孩子學習方法,其實就是孩子的“思維方法”。有些孩子你看他平時調皮搗蛋,根本不是那種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孩子,平時主要精力好像都用在玩上,很少見到他一本正經地認真學習的樣子,但作業對他毫無壓力,而且考試起來也應對自如。反倒是那些死記硬背、苦讀詩書,在老師家長看來學習態度都很認真的乖孩子,考試成績並不理想。這又涉及到前文提到的孩子綜合學習能力,也跟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教育理念有關,父母思想境界的差異也導致了孩子思維的不同。
所以,孩子學習“困難”真的不能單純認為是學習態度問題,要綜合評估分析,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一起幫扶孩子,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和學習積極性,形成正向的積極迴圈,成就快樂自主學習的強孩子。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如果認同我以上的經驗之談,尤其家中有學前小神獸的,可以關注我並私信我,均會獲贈一份電子版《入學成熟水平測試報告》,家長可以對照表單評估內容,一起梳理孩子的綜合素養能力,未雨綢繆,以助孩子“拔得頭籌”。
-
19 # 凡人不是我
我認為家庭教育很重要,並且是好習慣是從小就要培養起來的,孩子在怎樣的一個環境裡成長,受父母的影響很多,比如在一個家庭和睦,父母經常自我提升,不斷學習,沒事就看看書,這些都會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小養成多閱讀的習慣,我相信對孩子學習和身心都會有較好的發展。
-
20 # 沐沐新MM
孩子學習困難只是養成了習慣,或許一開始磨磨蹭蹭,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慣,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可以在一邊看著他。切記:不要打擾他,你可以那本書在孩子旁邊看,孩子有什麼不會或不懂的讓他問你。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你的孩子學習將不再是困難戶。
回覆列表
有的孩子智力沒有問題,身體也沒有毛病,但就是學習上常常讓老師、家長操碎了心。不少這樣的孩子,做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任由家長催、罵、每天用不了半個小時的作業總要做到深夜,似乎作業根本就寫不下去或者心不在焉。也有孩子總是出錯,如寫字時丟字落字,或把偏旁搞混,做算術時看錯題,有的不完成作業是因為把留的作業題號弄錯……老師找家長,但家長又何嘗不管呢?久而久之,孩子被老師劃為“劣等”學生,家長被折騰得精疲力竭。這樣的孩子真的是僅僅是學習態度不端正嗎?
事實上,不少家長也覺得孩子並沒有壞到有意這樣去做的地步,但又經常被冤枉成“壞孩子”。有關專家對此種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從精神心理發育的角度指出這是一種“兒童感覺統合失調”,預計有5%-10%的兒童存在這種障礙。由於感覺統合失調,則會造成學習上的各種問題。這些兒童應該得到的是幫助而不是誤解。
這類兒童在行為上表現為:或好動、話多、口吃、注意力不集中、孤僻、害羞、或固執、挑食,或咬手指、笨拙、缺乏自信,或者受挑釁打架、好發脾氣、愛捉弄人。而且他們常常有學習成績差、還完成作業或拒絕看書等學習方面的困難。
家長髮現孩子有上述表現以後,不要在繼續打罵或放任孩子,應該到專門的精神心理診所請專家檢查,看是不是屬於“統合失調“。目前,國內已有一些醫療單位開展了“兒童感覺統合訓練”,以對該類兒童進行矯治,並已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即使是需要“感統訓練”治療的孩子,家長也應該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家庭之愛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