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趣悟讀
-
2 # 香茗史館
秦國的滅亡,很大程度源於胡亥和趙高等人的“作死”,但如果立扶蘇成功繼位,真的可以使秦國避免短期內滅亡嗎?我認為並不能,秦朝當時面臨的問題極為複雜,如果扶蘇不能徹底解決這些矛盾,秦朝滅亡的命運不僅無法改變,甚至有可能加速滅亡,只是劉邦和項羽兩人的命運或許將有所不同。當然,漢朝肯定是沒有了。
△《秦時明月》中的扶蘇形象
從“焚書坑儒”事件探尋扶蘇的政治傾向關於扶蘇的政治傾向,史料中並未記載,但也並非無跡可尋。這件事情,還得從扶蘇被貶上郡說起,而扶蘇被貶的根源,便是“焚書坑儒”事件。
“焚書坑儒”事件實際上是“焚詩書、坑儒生”兩件事情,而此事的根源則在於東方列國文化和秦文化的劇烈衝突,以及士族階層對秦國統治方式的不認同。對於這種不認同,秦始皇一開始並未採用激烈手段,而是一方面率先嚐試接受六國文化,另一方面則設立了“博士”這一職位,邀請六國各學派人士前來任職,參與國事討論,想以此換取六國知識分子的理解,從而以較為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
然而,六國知識分子對於秦始皇的好意卻並不領情,一方面,秦始皇按照齊魯文化封禪泰山時,遭遇到山東士子的嘲笑。另一方面,六國知識分子雖然有不少擔任了“博士”職位,但他們在議事時卻往往一言不發,反而私下對新政議論紛紛。
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酒設宴,七十餘位官吏、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詞。然而,正是在這場宴會上,擔任博士的齊人淳于越竟然再度抨擊中央集權制,要求秦始皇恢復分封制,這可是“國本之爭”,淳于越的言論顯然觸及了秦始皇的底線,因而便有了“焚書”事件,至於此後的“坑儒”事件,則是由於術士侯生、盧生的逃跑,兩人不僅逃跑,而且在秦始皇下令對非議朝政的人處以重刑僅一年,便再度非議朝政,於是秦始皇下令將咸陽城中的術士400餘人全部處死。
而公子扶蘇卻因此向秦始皇進行勸諫,扶蘇言道,“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百姓還沒有完全歸附,讀書人都在誦讀詩書,效法孔子,現在陛下一律用重法予以制裁,我擔心天下將會因此不得安定”。結果,“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扶蘇的勸諫,看似是為了天下考慮,希望秦始皇寬法治國。實際上,卻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更傾向於儒家治國方略,這才是秦始皇真正惱怒的地方,而秦始皇將扶蘇發配上郡,一方面是為了讓其反思,另一方面則是讓其遠離咸陽這個漩渦,避免再被儒家蠱惑。
扶蘇繼位後的秦國,到底會發生什麼變化秦國的滅亡,固然離不開胡亥和趙高的胡作非為,但秦國當時所面臨的複雜局勢,同樣是個致命的問題,如果扶蘇不能全面解決這些矛盾,那麼秦國滅亡的命運不僅無法扭轉,甚至還有可能加速。我們來看看,若是扶蘇繼位,秦國會發生何等變化。
1、寬法治國,但士族階層矛盾仍然存在。“天下苦秦久矣”,這似乎成為了秦國滅亡的根本,而根源則是《秦法》。然而根據近代出土的竹簡記載來看,秦法雖然比較嚴苛,但一點也不殘暴,反而上下一體、同賞同罰,百姓雖然很難適應,但怨言相對較小。相反,對秦法極為反感的主要是氏族集團和知識分子集團,因為秦國統一六國後他們的利益才是受侵害最為嚴重的。秦法的殘暴是在胡亥繼位之後,或者說是在趙高掌權之後才改變的。而即使如此,公子扶蘇仍然認為秦法過於嚴苛,這一點從他多次怒懟秦始皇就可以看出。因此,扶蘇繼位之後必然會採取寬法治國的方略,減少軍事行動和大型工程,天下會得到一定程度的休養生息,會贏得百姓的一定支援,但士族階級和知識分子對秦國的仇恨依然無法化解。
2、由軍事轉文治,軍方利益受損。由於“商鞅變法”受時代限制的原因,《秦法》主要是為戰爭服務,百姓獲取利益主要靠軍功,而且不能繼承,這導致秦國極富侵略性。正如文官掌權的宋朝極力避免戰爭一樣,軍方掌權的秦國很難停止侵略擴張的步伐,這也是秦國統一六國後沒有停止擴張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常年戰爭造成的結果就是國家負擔加大,百姓負擔加重,使民間矛盾更加尖銳。而扶蘇顯然比較傾向儒家思想,在對《秦法》進行一定程度修正後,應當會減少這種侵略性,戰事會相對減少,朝廷重心將逐漸從軍事轉向文治,這對緩解民間矛盾有一定益處。但另一方面,這一舉動卻會使軍方利益受損。
3、推行分封制,舊貴族與新貴族矛盾將會激化。從“焚書坑儒”前後事件看,當時儒家仍然極為推崇分封制,甚至不惜因此得罪秦始皇,而這種“國本之爭”才是雙方的矛盾根源。因此傾向於儒家治國方略的扶蘇極有可能再次推行分封制,這將和項羽一樣,等於是在開歷史的倒車。當然,這一政策的推行會適當緩解秦文化與六國文化的劇烈衝突,正如西漢初期一樣,劉邦雖然崇尚郡縣制,但為了避免天下動亂,還是實行了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郡國制”,直到“推恩令”實施後才徹底廢除分封制。分封制雖然會一定程度緩解內部矛盾,但卻將再次造成分裂局面,且在分封秦國貴族後,將造成新貴族與舊貴族矛盾的激化。
4、各地叛亂仍會爆發,但劉邦極可能不會出現。從秦末農民起義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導火索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各地起義的主力卻是六國舊貴族(武臣自立為趙王,魏咎為魏王,田儋為齊王。沛公起沛。項梁舉兵會稽郡),六國舊貴族與秦國這個新生國家的矛盾不會得到任何緩解,這一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在秦始皇執政時期,各地叛亂幾乎就沒停止過,只是沒有釀成巨禍而已。而在失去了秦始皇的強大威懾之後,各地動亂必然會更加劇烈,這幾乎是必然。胡亥的殘暴統治導致了陳勝吳廣的出現,從而使各地叛亂迅速爆發;但由於前面幾點的存在,扶蘇的施政同樣會激發叛亂,只是起義主力將再不是陳勝吳廣這樣的百姓,而會變成了六國舊貴族,因此劉邦的叛亂可能不會出現,但項梁等人的叛亂一定會爆發。
綜上所述,即使扶蘇繼位,秦國滅亡的命運也很難改寫,唯一有所改變的,恐怕只是劉邦和項羽兩人的命運罷了。
-
3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分享下我的看法。
如果長子扶蘇能夠繼位,漢朝可能就沒了。
(一)始皇帝的一言堂使得人才被棄用
秦始皇末期,聽信方士之言,深居宮闈,大臣很難與其見面,所有的大小事務全由始皇帝一人批示。
古往今來,賢臣都是國君的一面鏡子,及時地指出國君的不足之處,所以君臣之間的交流尤為重要。所以,這就是幾千年來國君幾乎每日臨朝,與眾大臣們共同商議國事,所謂兼聽則明。
相反,那些荒廢朝政的國君幾乎都讓國家陷入動盪之中,嚴重的就是亡國。
雖然秦始皇才智過人,但是一言堂會讓國家走向何方?況且,秦國之所以發展壯大就是依靠人才戰略,所以,始皇帝的做法其實和前面幾代先祖相去遠矣。
(二)李斯和趙高讓秦法如同虛設
李斯的投機和趙高的弄權讓大秦國法幾乎廢棄,天真的秦二世胡亥被佞臣趙高玩弄於鼓掌之中,殺賢臣,輕罪重罰,使得大秦上下民怨沸騰。
靠著商鞅變法後才逐漸強大起來的國家,100多年來,秦國民眾早已適應了秦國法令,但是胡亥即位後,拋棄原來的刑法,施行暴政,民眾怎能沒有怨言呢?
綜上,兩個讓秦國統一天下的法寶均被棄用,秦國焉有不滅之理?
二、扶蘇即位,秦國綿延的猜想扶蘇與秦始皇的矛盾就是上述秦國滅亡的第一點原因,秦始皇遠離賢臣,扶蘇認為不妥,為此多次勸諫始皇帝,但始皇帝卻被李斯等人捧得暈暈乎乎,不但不思改過,還將扶蘇遠置於邊疆。所以,如果扶蘇即位後,第一件事便是重新恢復100多年來的人才策略,舉用天下賢才,那時秦國朝堂賢臣良將人才濟濟,又這麼會有佞臣趙高的生存之地。
當然這也是為什麼趙高急著篡改遺詔的主要原因,扶蘇不死他就得死。
扶蘇即位後,趙高就不得善終,那麼,扶蘇在賢臣蒙毅的輔佐下,秦法便不會作如此改動。相反,扶蘇一向主張推行仁政,如果天下統一後,起用孔子所推行的仁政,也即周禮,那麼不說秦國能像大周朝能綿延800年之久,小几百年應該不在話下。
三、扶蘇即位,陳勝、劉邦便不會有起義之心如果秦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劉邦當然樂意做他的亭長,繼續過著放浪形骸的日子,而滿腹經綸的蕭何也會得到秦朝的重用,節節高升。兩個人以後可能相見都難了,怎麼會想著去造反呢?又哪裡還會有什麼漢朝呢?
另外,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是打著扶蘇的名號,也說明扶蘇是眾望所歸。因此,只要扶蘇即位,天下又沒有造反的想法。
結語:扶蘇即位,會延續秦國的人才興國戰略、最佳化秦法,推行仁政,那時陳勝、劉邦都無起義之心,那麼漢朝就自然不會有了。
-
4 # 依山居士
世上上的事沒有絕對,歷史沒有如果。秦國滅亡的原因不是出在哪一個人身上,是整個國家機器出了問題,而且很嚴重。如果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好的,哪怕出一個沒有什麼能力的君王,但是大家按部就班的工作,國家也不至於這麼快滅亡,比如很多朝代,老皇上駕崩了,幾歲的太子就登基,也不會立馬就說滅亡吧。扶蘇繼位,如果能從趙高手上奪回政權,然後實行仁政,大力安撫好六國國民,畢竟剛統一的六國,每個國家國民的還是在意自己的祖國,日子還不好過,當然容易反。只有能安撫好國民,最少不會這麼快滅亡。當然這不是簡單的事,扶蘇不一定有這個能力,有的話他就能當上皇帝了,所以我認為扶蘇繼位,最多能延緩秦國滅亡。
-
5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很多人往往將秦滅亡的主要原因歸咎於胡亥和趙高,固然二世皇帝的昏聵,趙高的弄權是將帝國推向險境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主要原因,帝國的隱患,在秦統一六國之時就已經埋下了。
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打響了反抗秦王朝統治的第一槍,而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距離秦始皇死了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可見天下苦秦久矣,非一朝一夕之故。
扶蘇歷來被大多數人所同情,認為他是一個德才兼備的賢明之人,是秦帝國最好的繼承人,但筆者卻並不這樣認為,胡亥矯詔逼令他自盡,他想都沒怎麼想就自殺了,這並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應有的表現。一個人有德有才,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統治者,,政治本身是極其複雜的,各種紛繁的政治鬥爭之中,真真假假、爾虞我詐,都需要一顆強大的心,扶蘇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素質。
雖然胡亥搶先即位了,儘管秦律十分嚴苛,扶蘇如果拒絕不自殺,變會成為通緝犯,似乎什麼地方都去不了,但好歹還有一條命在,還有機會東山再起,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此絕望地就自殺了,本身就屬於一種逃避的消極行為。
再觀扶蘇對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勸解,在政治上表現出來的也十分稚嫩。當時的儒家是反對秦始皇的中央集權,而是堅持分封制的,這與秦統一天下的意識形態不符,所以秦始皇才會收天下《詩》《書》來焚燬,考慮的是統一意識形態的問題,雖然手段殘暴了點,但對於穩定國家思想領域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扶蘇的勸解,顯然就沒有考慮到這個深層次的原因,反對秦始皇這麼做,等於否定了秦始皇的執政根基之所在,所以他被髮配去修長城,也屬於十分正常的事情。
同時,秦朝走到秦始皇死的時候,已經處於一種高額透支國家公信力的狀態,頻繁的大工程和大戰役,已經過度損傷了帝國的元氣,特別是秦始皇將這些大工程大戰役的主要成本轉嫁給了六國之地,從而使得本身就沒有什麼歸屬感的六國之民更加仇視秦。
秦雖然統一了天下,但六國之名卻並沒有對秦有什麼歸屬感,只有連續不斷的徭役,沉重的賦稅,看不到希望的生活,如此局面,這個天下又怎麼能繼續穩定下去呢?
帝國遲早要走到崩盤的局面,因為這種全新的制度,還沒有來得及培養足夠多的官吏,思想意識形態的統一還沒有完成,六國與秦人之間,依然存在難以彌合的仇恨,而這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的是一個寬仁加鐵血的君主,然而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扶蘇,顯然不會成為帶領這個帝國繼續強盛下去的存在。
或許帝國會走到分封的老路,然後再逐步瓦解,又或許紛亂的思想領域,使得帝國的意識形態混亂,而使得帝國統治根基動搖,秦這輛戰車走得太快太急嗎,驟然剎車,也可能人仰馬翻,最後車毀人亡的。
-
6 # 小侃熱劇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登上帝位以後,便不得不考慮一個令他十分恐懼的問題,那就是死亡。雖然此時的他威震天下,富有四海,但死亡的問題他仍然無法避免。為了使自己可以長生不老,他不斷的派出遊方術士為自己尋求長生不死之藥。但是,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還是未能等來他的神藥,在東巡的途中就已經病逝了。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臨死前留下詔書,下令素有仁德威望在外監軍的長子扶蘇將兵權交於大將軍蒙恬,回到咸陽主持喪事。這個詔書實際上就是確認了扶蘇繼位的合法性,一旦發出,憑藉扶蘇的威望和秦始皇的詔書,繼位應該是沒有什麼困難的。但是,這個傳位詔書還未發出,秦始皇就已經駕崩了,更為致命的一點是,秦始皇立下的這個詔書當時只有隨秦始皇出巡的李斯、趙高、胡亥三個人知道,而這三個人中,李斯,秦朝丞相,與扶蘇的政見不合;趙高,是皇子胡亥的老師,曾被扶蘇的親信,大將軍蒙恬之弟,官至上卿的蒙毅依律判處死刑,後被秦始皇赦免,因此趙高就對蒙家兄弟和扶蘇懷恨在心;胡亥就更不用說了,扶蘇是他繼承帝位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所以說,這三個人跟扶蘇都不是一條心的,而能阻止一切變故發生的蒙毅又在秦始皇出巡病重之時派遣到會稽禱告山川,這就給傳位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
秦始皇在傳位這件關乎大秦帝國國運事情上,出現了幾個非常大的隱患,導致了扶蘇未能順利繼位:第一,一直未明確太子的人選。也許是秦始皇過於自負,認為自己可以年富力強甚至是可以萬世為君,所以也就對傳位的事情一直未有明確的態度,這讓大臣們無所適從,畢竟秦始皇可是有二十多位皇子,秦朝也沒有確定周朝那樣的嫡長子繼位制度;第二,在得知自己命不久矣之後,秦始皇立下了詔書,但是他並未立即將詔書發出,可能秦始皇對命運還是不肯低頭,認為自己可以熬過這個時期,重新執政。這就為趙高等人篡改詔書提供了可能性;第三,秦始皇出巡途中身邊帶有趙高這樣的小人。秦始皇在世之時,趙高在他面前一直是夾著尾巴做事,但是秦始皇剛剛駕崩,趙高立刻就暴露出了他的小人本質,他深知一旦扶蘇繼位,自己的好日子肯定就要到頭了,所以為了自身利益竟然動起了篡改詔書的念頭,而同樣的,趙高以帝位和相位的利益讓胡亥和李斯都牢牢地拽到了自己的陣營中,正可謂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共同的利益讓這三個人共同謀劃了一個驚天大陰謀,以秦始皇的名義賜死長子扶蘇和大將軍蒙恬,改立胡亥為皇位繼承人,同時大肆屠殺宮中和朝中對自己地位有威脅的人,於是一場腥風血雨降臨在了這個剛剛一統天下秦王朝當中。
而這場陰謀的後果就是:秦二世元年,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沉重的打擊了秦王朝統治;秦二世二年,楚國大將項燕之後,項梁項羽叔侄發動會稽起義,擁立楚懷王后人為王;秦二世三年,劉邦率領起義軍攻入秦朝都城咸陽,滅亡了秦朝。幻想傳承萬世的秦帝國僅僅二世便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那麼如果扶蘇繼位了,是不是就能興盛大秦?
胡亥作為皇帝自然遠遠比不上扶蘇,根據史料記載,扶蘇曾經“數直諫上”,要知道秦始皇雖然有能力,但他是個暴君,膽敢在他面前直諫的人,可見扶蘇為人很有正義感,而且他被髮配到北方後,並沒有自暴自棄,反而跟蒙恬把邊疆守護得很好,數次擊退匈奴進攻,立下不少功勞。
司馬遷《史記》也記載:“扶蘇為人仁。”如果扶蘇上位,實施仁政,必不會因為”暴秦“迅速逼反民眾,而造成秦朝的很快覆滅。
而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原因,主要是認為繼位者應該是扶蘇而不是秦二世,反抗秦二世暴政而不是仁政,其反秦就是以扶蘇為名。起義者認為,“天下暴秦已久。聞二世乃嬴政次子,繼位當屬公子扶蘇。百姓均曰扶蘇賢明,卻不知其已死。吾若以扶蘇為名,號召天下,應者必眾“。
甚至趙高對公子扶蘇的評價很很高,他評價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而且扶蘇還特別孝順,當趙高發來矯詔,父親命令他自殺時,扶蘇“入內舍,欲自殺”,儘管蒙恬將軍覺得此事有蹊蹺,但扶蘇仍舊不敢違抗已故父親的命令,毅然舉劍自殺了。扶蘇在古代算是非常完美的人才了,有謀略,而且待人親和,深得人心,如果他讓當上皇帝,那麼秦朝肯定不會滅亡了,後來劉邦建立漢朝,所謂“漢承秦制”結果下,漢朝幾乎所有的禮儀、制度都是從秦朝繼承過來的,而扶蘇的能力絕不比劉邦差,如果他當上皇帝,秦朝至少還能延續兩百年吧。
-
7 # 胖哥侃歷史
漢朝到底會不會有?
大秦王朝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始皇又是第一個稱帝的君主。然而秦王朝從統一天下到被推翻成為歷史,僅僅存在了15年。短暫的令人驚訝,也讓人感到無比惋惜。很多人都把秦朝覆滅的原因歸罪於秦二世胡亥,認為如果公子扶蘇繼承了皇位,秦朝勢必不會迅速滅亡。那麼,事實真的會如此發展麼?
胖子卻不這麼認為。秦二世胡亥有何能力,在位僅3年,就毀了秦國幾代人才努力成功的統一大局?事實上,讓秦國這座大廈傾塌的另有其人,這個人就是“指鹿為馬”的趙高。話說趙高曾經牽著一隻鹿來到皇帝和大臣議事的大殿上,對著皇帝和大臣睜眼睛說瞎話:“這是一匹馬。”胡亥心說老趙你可別忽悠我了,我見識再少也知道這是一隻鹿。但是大臣們卻因為這隻鹿議論起來。有人說是鹿,有人害怕趙高的勢力,順著趙高說這是一匹馬。趙高在下朝後就報復了所有敢於說實話的人。第二天又把這隻鹿牽上了大殿,這次群臣都說是馬。胡亥這個時候已經意識到自己不過是明面上的皇帝,其實整個朝政已經完全掌握在了趙高手裡。所以說,面對秦國紛亂的局面,秦二世不是不想管,而是根本管不了。
那麼,如果皇位落到公子扶蘇手中,情況會有改變麼?很難,因為公子扶蘇並不是一個像秦始皇那樣的雄主。後世的很多人認為公子扶蘇如果繼承皇位會改變這一切,只是因為對秦二世胡亥太失望了。公子扶蘇如果是一個英明而有能力的君主,斷斷不會在接到趙高和李斯偽造的詔書就自殺身亡。即使秦始皇還活著,真的命令他自殺,扶蘇也應該抗爭一下。像李世民和朱棣一樣,哪個乖乖的聽老爹的話了?所以說公子扶蘇是一個過於迂腐,並且有些軟弱的人。當時蒙恬手握大軍,還曾經勸說過扶蘇,但是扶蘇仍然說“爹讓兒子死,兒子不得不死”這種愚蠢的話。所以說,即使軟弱的扶蘇繼承皇位,仍然免不了被趙高和李斯掌控朝政,秦朝仍然避免不了因農民起義而陷入混亂。
有人可能認為,假設公子扶蘇繼承了皇位,哪怕秦國仍然滅亡,只因為有“扶蘇”這個改變歷史的蝴蝶在,劉邦就不一定能夠笑到最後。胖子認為,歷史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劉邦看似一直在劣勢,一直在被項羽按著揍,但劉邦的性格天生就讓他在這個亂世有一席之地。能夠聚攏張良、韓信、蕭何這樣的英才在身邊,並能很好的驅使這些人,這大概就是天命所歸吧。
所以說,即使扶蘇繼承了皇位,秦國的情況仍然不會發生改變,漢朝還會照常出現。
那麼有沒有什麼情況會讓秦國存續下去呢?有,秦始皇再多活15年。秦國的滅亡和秦始皇的突然死亡有很大關係。秦始皇死的毫無徵兆,只是在巡查地方的時候暴斃。以至於他的治國理念再無法順利推行。李斯和趙高等人更是無法解決這個亂攤子。如果秦始皇活著,即使地方有些反叛,憑藉蒙恬的軍隊和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威望,秦國一定不會亂成這個樣子。縱觀各朝各代的歷史,開國皇帝能活得長一些,對整個王朝的平穩發展和政權接替,是有著很大的幫助的。
-
8 # 混雜眼淚的微笑
我認為並不能,縱觀中國歷史,沒有一個朝代統治能持續太長的時間,秦朝當時面臨的問題極為複雜,如果扶蘇能徹底解決這些矛盾,秦朝滅亡的命運可能會延緩,甚至有可能成就盛世之局面,那麼劉邦和項羽兩人的命運或許將有所不同。當然,歷史有可能被改寫,漢朝肯定是沒有了。
總體而言,扶蘇這個人比較寬厚,實行仁政的可能性比較大。也許扶蘇即位可以延緩秦王朝的滅亡,然而在我眼裡這種延緩不會超過二十年。秦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勢必難以長久。被滅的諸侯復國心切,新建立的統治體系不夠健全是促使秦滅亡的兩大利劍。扶蘇也許會使歷史上不再有大澤鄉起義,但不會磨滅以項羽為代表的當時英雄的雄心壯志。
扶蘇雖然賢能,但與始皇相比卻缺乏一代帝王不可或缺的霸氣——他甘願奉命去死便是例證。他也許會想改變秦的暴政,但必將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歷史也許會因扶蘇的存在而拐一小彎,但還會朝著既往的方向前進。
從秦末農民起義發展趨勢來看,雖然導火索是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各地起義的主力卻是六國舊貴族,他們與秦國這個新生國家的矛盾不會得到任何緩解,這一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在秦始皇執政時期,各地叛亂幾乎就沒停止過,只是沒有釀成巨禍而已。而在失去了秦始皇的強大威懾之後,各地動亂必然會更加劇烈,這幾乎是必然。但由於這種問題的存在,扶蘇的施政同樣會激發叛亂,只是起義主力將再不是陳勝吳廣這樣的百姓,而會變成了六國舊貴族,因此劉邦的叛亂可能不會出現,但項梁等人的叛亂一定會爆發。
扶蘇在古代算是非常完美的人才了,有謀略,而且待人親和,深得人心,如果他讓當上皇帝,那麼秦朝肯定暫時不會滅亡了,後來劉邦建立漢朝,所謂“漢承秦制”結果下,漢朝幾乎所有的禮儀、制度都是從秦朝繼承過來的,而扶蘇的能力絕不比劉邦差,如果他當上皇帝,秦朝至少還能延續一二十年吧!
-
9 # 創意廣告君
秦朝會晚一點滅亡,晚多久?幾年或者幾十年那些年的歷史,可以說被儒家玩爛了,《六國論》,《過秦論》什麼的,可以說,在秦朝滅亡這件事上,儒家把主要責任給了秦始皇。我們一直學的歷史,都會告訴我們是因為秦朝統治者太殘暴了,所以人民反抗。當然這沒有錯,但這隻能解釋秦朝動亂的原因,不能解釋秦朝滅亡的原因。
其實我一直很納悶,始皇手段那麼的毒,收天下之兵,難道僅憑一幫烏合之眾斬木為兵能打敗我大秦百戰雄獅?中原諸侯逐鹿中原的時候,席捲天下的大秦士兵怎麼都不見了?輪到要用咸陽囚徒來打?
他們大概不在家,在“...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還在外面打。當時看這段話的時候不覺得,後來再看資治通鑑的時候就明白了。
司馬光畢竟先是一個政治家,他的觀點比司馬遷的有參考價值。資治通鑑裡流露出這樣的觀點(沒有原文,但是看完那段給我這個感覺),秦朝滅亡的種子從它崛起的時候就埋下了,就在商鞅變法的時候!
商鞅變法內容不少,但主要是重新分配利益,利益跟軍功掛鉤,而且不能繼承,所以變法成功後秦國最具侵略性,這是真正的狼入羊群,吃完只看狼有多餓。
然而這種制度在帝國統一後有嚴重弊病,軍方仍然會不滿足的繼續擴張,自己家打完了就到外面打。打仗才是動亂之源,根本不是儒家渲染的各種大工程。
這種制度原因是沒法改變的,曾經改變過的商鞅死無全屍,而且他的成功非常依賴當時的環境。秦統一的時候卻並沒有這樣的環境,始皇不說,扶蘇自己不也是軍方的人?他能跟自己的利益群體做對?沒有人會支援休養生息。這跟文官把持的宋朝完全不想打仗一樣難搞。照這個路走下去,秦滅亡不過年。
而且,這種制度還有一個副作用。你想想,軍方大將各種收人頭立大功,你讓相國怎麼想?再立功相國的位置就該讓出去了。所以相國和大將各種不協調,范雎和白起,李斯和蒙恬,趙高和章邯。
每次鬧翻秦的壽命就短一截(白起那次延誤了統一進度)。即便是扶蘇不死,即便扶蘇有才,他也只能把問題捂著,因為沒有證據表明他有解決這種問題的大智慧。
不過大多數人都會考慮,
秦朝是扶蘇繼位是怎樣的,或許秦朝會多活幾年。但不會長久,因為當時的秦國主要是秦始皇,用強權來維持的諾大帝國。而始皇帝已死,那些人的心思便活躍起來了。而扶蘇並沒有表現出可以改變帝國的能力,他或許可以維持幾年,但不會長久。
-
10 # 若在風口豬便能飛
在秦始皇死後,秦朝已經是大廈將傾,即使廣受後世同情和讚譽的皇長子扶蘇即位,也很難力挽狂瀾,拯救帝國。
首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完全不愛惜民力,令久歷戰亂的天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而是徵發上百萬人,南北征伐,並推行各種大型工程,如修築萬里長城、驪山陵墓,並廣修宮室無數,沉重的賦稅和徭役,已經令天下百姓“苦秦久矣”。
親近儒生、信奉儒家學說的扶蘇,看到了帝國潛在的巨大危機,屢次提出諫言,秦始皇根本沒有意識到這點,父子二人產生巨大的政見分歧,導致了扶蘇被放逐到蒙恬的長城軍團。
而假如立扶蘇為帝,一生心血草創的大秦帝國的各項制度,都可能被自有主張的扶蘇推翻。
對李斯、趙高等秦始皇身邊的親信近臣而言,也只有胡亥即位,他們的利益和身家性命,才能得到足夠保障。而換了是扶蘇成為二世皇帝的話,必然意味著秦朝國政的改弦更張,朝堂人事激烈的大洗牌。他們這些之前積極執行秦始皇帝各項政策的大臣,都將化作扶蘇一黨新貴們腳踩的泥土煙塵。
因此,扶蘇要繼承皇位,就必然要戰勝李斯、趙高等朝堂“既得利益者”的竭力反抗,甚至要依靠蒙恬的長城軍團,揮軍南下兵臨咸陽,打一場中等規模的內戰。內戰勝利後,扶蘇登上皇位,也勢必要剷除丞相李斯、御史大夫馮去疾、將軍馮劫這些重臣及其黨羽,讓朝堂傷筋動骨,折損慘重。
那麼同樣短短不到一年時間,扶蘇就能對帝國潛藏的危機有深刻的認識,並能迅速採取果斷措施,扭轉乾坤力挽狂瀾麼?
顯而易見,秦始皇多年的高壓統治,勞役民力太過,焚書令和不行分封制,又完全不給士人集團出路,即使換了扶蘇是皇帝,留給他改革弊政,安撫民心的時間實在太短!關東六國舊地一樣會反。二世皇帝扶蘇,將不得不以一個已經內鬥得傷筋動骨的朝廷,一個虛弱空洞的統治集團,去迎擊如火一般蔓延的各地叛軍。試問成功的機率又能有多大呢?
-
11 # 文史並蒂
首先來說歷史並不接受如果,不過如果非要按照這個假設來分析的話,個人感覺漢朝依然會出現,只不過出現的時間可能會推遲個幾十甚至上百年。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王朝,一個朝代一般只能統計兩三百年,這也就是史學家口中的歷史週期律,這是封建王朝的制度弊端決定的,不可避免。秦朝之所以快速滅亡,有很多不可調和的矛盾在裡面,公子扶蘇如果繼位,可能會緩和這個矛盾,但無法根除這個矛盾,所以漢朝還是會出現,只不過會晚一點。
-
12 # 天外梵音
不會馬上滅亡,扶蘇這個人比較寬厚,實行仁政的可能性比較大。。
也許扶蘇即位可以延緩秦王朝的滅亡,然而在我眼裡這種延緩不會超過二十年。秦作為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勢必難以長久。被滅的諸侯復國心切,新建立的統治體系不夠健全是促使秦滅亡的兩大利劍。扶蘇也許會是歷史上不再有大澤鄉起義,但不會磨滅以項羽為代表的當時英雄的雄心壯志。扶蘇雖然賢能,但與始皇相比卻缺乏一代帝王不可或缺的霸氣——他甘願奉命去死便是例證。他也許會想改變秦的暴政,但必將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歷史也許會因扶蘇的存在而拐一小彎,但還會朝著既往的方向前進。
但就算扶蘇繼承 我看秦朝還是要滅亡 不要太看重人物的作用,一個王朝的滅亡應該看它的實際情況,當時秦朝的各種矛盾太尖銳了.但是秦朝的滅亡為漢朝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還有隋朝也是,元朝也是.人物當然重要,但不起重要作用,象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朱由檢,他也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啊,可惜積重難反啊
-
13 # 可汗的輕語
我覺得扶蘇即位會極大的延緩秦朝的滅亡,即便有劉邦項羽造反,秦朝宮廷內部不會出現趙高專政,不會出現大的權力傾軋,一定會及時撲滅起義軍,所以不會有漢朝的出現。但由於秦朝的制度比較嚴苛,如果不加以改革,還會有不斷的起義最終摧毀秦朝,沒有漢朝的出現,還會有別的朝代代替秦朝。
-
14 # 正經侃古今
扶蘇自殺後,大將兼內史蒙恬被囚禁於上陽郡周縣,蒙毅在巡遊途中受秦始皇委託外出祭祀,就地囚禁於代縣。二世即位之後,在趙高、李斯的極力主張下,蒙恬、蒙毅兄弟被誅殺,至此能夠改變秦朝命運的三個人全都死於非命。
始皇帝晚年的秦帝國,積弊甚多,勞民過度,刑法嚴苛。而扶蘇為人剛毅武勇、仁慈好儒,如果他能夠順利繼位,必會改弦更張,寬厚為政,與民休息,秦帝國內部被激化的矛盾就會得到緩和。即使六國故舊借政權交替之機圖謀不軌,外有蒙恬坐鎮軍中,內有蒙毅籌劃排程,君臣同心,既不會給項梁項羽這種復國之士以可乘之機,也不會放任劉邦樊噲這些浪蕩遊俠借勢做大。
倘若扶蘇不死,大澤鄉起義即使發動也只是一場小型暴亂。因為當時凡舉事,必有明目。陳勝吳廣高舉義旗所選的大義名分正是為扶蘇之死鳴不平,才會得到底層民眾的廣泛支援,失了這名分自然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
而如果張楚政權沒有建立,項氏江東起兵、劉邦沛縣起兵壓根不會發生。大澤鄉起義是陳勝吳廣被逼上絕路,退無可退的無奈之舉;而項羽、劉邦則是因為有了大澤鄉起義作參考,覺得揭竿而起大有可為才豁出命去造反。
因此,扶蘇不死,劉邦會繼續在芒碭山當山匪,直到被官府抓獲,抑或老死山林。而憑著項羽那小爆脾氣,違法犯罪也是遲早的事。生活在扶二世的秦帝國,這哥倆還是很有希望在驪山監獄裡完成歷史性會面的。
-
15 # 滄海拾遺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於東巡歸途,臨死前遺命由長子扶蘇回到咸陽主持葬禮,意思就是由扶蘇繼承大統。趙高因與蒙氏兄弟和扶蘇有隙,便串通丞相李斯矯詔命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帝。繼位後,擔心諸公子和朝廷眾大臣不服,趙高慫恿秦二世胡亥將秦始皇所有的兒女陸續誅殺,並先後將蒙氏兄弟,將軍馮劫,右丞相馮去疾等人誅殺,最後羅織將丞相李斯一家腰斬。假如公子扶蘇能夠接到秦始皇的詔書,順利地繼承秦朝皇位,那麼,此時,在已經四十六歲,還在沛縣當一個小小亭長的劉邦顯然沒有機會建立漢朝。因為,只有在王朝動盪之際,出身草莽的人物才有可能打破業已固化的社會階層,實現命運的轉變,達到太平之時只有在夢裡才能實現的夢想。
正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公子扶蘇即位成為秦二世後,以他的以文治國的秉性,將會一改父親好大喜功嚴苛的作風,以更溫和的執政風格治國,秦朝的統治將會逐步走向穩固。
第一,潛伏在民間的關東六國貴族再也等不到發難的好時機,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國復國的力量和信念將會逐漸減弱消散。關東六國貴族本身雖有一定的勢力,但是與強大嚴謹的秦國國家機器和鐵血秦軍相比,還是無法正面抗衡,只能像張良那樣採取暗殺的手段企圖改變政局,或是像項燕那樣在民間到處活動散佈復國的理念,等待合適時機的出現。公子扶蘇的即位,基本上打破了關東六國的企圖。至於鄉野流氓劉邦也只能在沛縣默默地度過餘生。
第二,公子扶蘇繼位後,秦朝的開國元勳們大都得到保全,政局將相對穩固。由於趙高與蒙氏兄弟有隙,而蒙氏兄弟深受扶蘇信任,這樣一來,野心勃勃的趙高很快就失寵,在秦朝政壇被邊緣化。蒙恬在外統率北部邊疆三十萬大軍,蒙毅在內執掌政務,再輔以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秦朝政界軍界都可以穩妥銜接過渡,不會出現像胡亥和趙高那樣肆意妄為,使得秦朝走向動亂。
-
16 # 神都的潁川君
如果扶蘇繼位,歷史可能會改寫。但是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如果從品性和能力上來說扶蘇確實要比胡亥強百倍,但是秦朝這個大廈本身根基就不牢,扶蘇即便有修修補補的能力,也很難扶大廈於將傾。
在秦朝以前,根本就沒有統一的概念,各國有各自的語言,文字,文化。始皇是靠著一種暴力手段強行將這些諸侯國,民族組合在一起的,不是順其自然的民族之間的同化。所以從心理上來說,各國人都沒有接受秦朝這個概念,在他們心裡,他們就是亡國奴。
始皇在的時候,國家剛統一,民心本身就浮動,經歷了數百年的戰爭,民不聊生,不休養生息,又是修長城又是修皇陵。大家連個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即便始皇不死,百姓終究還是要反的,更別說扶蘇了。
即便沒有漢朝,還是會有別的朝代取代秦朝!
-
17 # 歷史再回頭
首先開宗明義我的觀點。我認為如果秦始皇死後由扶蘇繼位,那麼秦末就根本不會天下大亂,自然也不會有後面的漢朝了!
接下來說說我的理由。
首先,天下百姓其實很支援秦朝統一六國,除了六國的遺老遺少們懷念自己的故國外,普通百姓根本不想復國。
春秋戰國是個打仗很吃飯一樣頻繁的時代,幾乎每一天都有諸侯國在打仗,而只要一打仗,受苦的肯定是老百姓。
夾在各國之間的普通百姓飽受戰亂之苦,早就期盼著有個強國能夠一統天下,結束戰亂了。畢竟“給誰家交糧不是交呢”。如今秦國一統天下結束戰亂,可謂是深得民心的!
其次,剛結束戰亂後的天下百姓要求很低,只要能活命,基本啥都能忍受。
持續數百年的戰亂終於結束,天下百姓終於不必像牲畜一樣死於戰場,此時老百姓最渴望的就是生存,只要能安全地生存下去,多交些糧,多服些役都是可接受的。這也是秦始皇雖暴虐,天下間卻無人反對的重要原因。
扶蘇繼位後肯定比秦始皇要輕徭薄賦的多,這樣一來願意造反的百姓就更少了
最後,秦始皇的暴虐恰恰可以襯托扶蘇的仁政。
秦始皇修皇陵,修長城,修馳道,修阿房宮,這些徭役賦稅雖然現在看來有些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當時人看來,這些幾乎都算的上是暴政了,在暴政面前,無力反抗的民眾只能寄希望於繼任者的寬宏大量。
如果秦始皇死後由扶蘇繼位,那麼依照扶蘇一向的執政理念肯定會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這時候百姓再對比秦始皇和扶蘇,就會立刻盛讚扶蘇的寬厚仁義了,畢竟沒有對比就沒有差距嘛!
總的來說,只要有秦始皇這個暴君在前面襯托著扶蘇的寬厚仁義,然後再略施小惠,天下百姓肯定會安心生活,而不是冒死造反了!如果天下不造反,那哪裡還有漢朝什麼事呢!
-
18 # 水中鷗兒
歷史不會有假設!如果讓公子扶蘇繼位,中國歷史定會重寫。
歷史上對扶蘇公子的好評居多,我除了感動於扶蘇公子的仁愛外,更多的是同情。一個跟父親不能很好溝通的兒子,必定以為父親是不愛自己的,這也是他的死因。如果他繼位,也不會認同父親的政策,包括父親的舊屬李斯。而一旦任用自己的舊屬,必將對李斯參與制定的政策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也許還會走回分封制的老路上,劉邦不就是走了這條路了麼。如果不是漢武大帝,秦始皇大一統的天下格局,郡縣制的管理模式也不會延續到今天。
所以我認為,公子扶蘇繼位,中國的歷史程序將倒退百年!
-
19 # 凡人梵思
如果是扶蘇上臺,秦國肯定不會這麼快就亡國,下一個朝代什麼時候出現,是不是叫漢就是個未知數!因為扶蘇的性格和能力正好彌補了始皇帝的不足。
那扶蘇是個什麼樣的人?司馬遷《史記》有明確記載:“扶蘇為人仁。剛毅而武勇, 信人而奮士”,這應該就是一個賢君明主的表現啊。再看看他被處罰原因:公元前212年,侯生、盧生相互譏諷、評議秦始皇的暴戾,並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聞訊勃然大怒,於是命令御史拘捕審訊咸陽城的術士,判處違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們全部在咸陽活埋。扶蘇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秦始皇大怒,將扶蘇發配。至於秦很快滅亡的原因有很多說法,嚴苛的暴政,各種苛捐雜稅,繁重的勞役苦役,大興土木勞民傷財,這是比較認可的說法正如賈誼在《過秦論》中寫道: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而劉邦入關後宣佈了“約法三章”:第一,從這條命令宣佈的時候開始,凡是殺人的,不管有什麼理由,都判處死刑。第二,凡是傷人或者搶劫及偷東西的,根據影響程度的不同,判處不同的罪行。第三,所有秦朝的法律統統廢除。這使他在漢中贏得了民心。
假如扶蘇上臺,做的也不會比劉差多少,因為扶蘇在秦國素有賢名,所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來造反時,先想到的是用扶蘇的名義。《史記·卷四十八·陳涉世家第十八》:陳勝曰:“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最主要的是,扶蘇上臺後,將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這就是他非常信任的將軍蒙恬,蒙出身於一個世代名將之家。祖父蒙驁為秦國名將,事秦昭王,蒙恬深受家庭環境的薰陶,他天資聰穎,熟讀兵書,逐漸培養了較高的軍事素養。蒙恬為秦將,北逐戎人,開榆中地數千裡,竟斬陽周。他弟弟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則陪秦始皇同乘一輛車子,居內則侍從在秦始皇的跟前,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因此,其他的諸將相,都不敢和他們爭寵。所以扶蘇上臺後,對內能夠有效解決各種政治矛盾,對外可以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有什麼事情不好解決呢?!
-
20 # 星空之下
如果扶蘇繼位。
從窄意上說,大機率不會有漢朝了。因為,歷史一旦發生了這種大變動,還要再準確地出現一個皇帝從漢地發家就有點難度了,畢竟上下5000年好像也就這麼一位是從漢地造反成功的。
從廣義說,秦失天下就是大機率事件了。其根源,就在於秦賴抑發家法家制度,馭民五術,一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動輒施以酷刑連坐,以天下人為奴為牲口為機器。依賴軍功農功授爵,成功將內部高壓轉移向外部釋放,形成一架畸形而高效的戰爭機器。當機器在隆隆開動並能從中獲利的時候好說,牆內窩囊牆外補,所以老秦人甘願服從。
但是山東六國的人呢?一方面,貴族,秦殺六君而留貴族。我看到很多人說很多人說秦亡於六國遺老遺少,其實狗屁。大部分遺留貴族在亡國之後仍舊可以為官,可以獲爵,至多是當不了一把手,既得利益從熱水變溫水。有恆產者有恆心。心有不滿不甘者有,若是牆倒眾人推是不介意參與一把,但要起來造反,那是萬萬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平民。老秦人可以從山東六國掠奪利益,那麼山東六國呢?特別是最後接棒的楚國人,除了忍受秦國酷法之外,沒有任何進賬。所以,楚人最先揭竿而起毫不意外。
那麼,扶蘇為人寬厚,但一人寬厚能改變這些嗎?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是自商鞅變法起二百年的累積,只有大魄力大堅毅的人才能改變。扶蘇聞詔自盡,能和嬴渠梁比嗎?始皇帝禁言天下,扶蘇還能得到變法人才嗎?都不可能。同時,大一統的封建帝國一貫尿性,只願意吃已經揉好的大餅,不願意開荒,就怕開得遠了,控制不住,寧與外賊不與家奴。秦帝國也不可能把內部矛盾向外轉移。那麼,新朝取代舊朝就是遲早的事。
回覆列表
感謝邀答!若蘇扶像唐李世民一樣,堅定果敢處理政權接班人過渡問題,漢朝歷史的譜寫是個變數式未知數。但史實沒有如果,只有結果。始皇帝在出巡路上病死後,在李斯和趙高運作下,逼死帶兵在外守邊疆的蘇扶,秦二世上位。史實呈現扶蘇不是塊當皇帝的料子,秦帝國被趙高+胡亥帶入坑哥短命模式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