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真實的記錄生活

    靜夜思,的意思是在安靜的夜裡的思想。“床前明月光”的意思是李白在睡覺的時候看見了月亮,就想到月亮照到這裡也照到故鄉。“疑是地上霜”的意思是月光照在地面上,就像地上有霜。“舉頭望明月”的意思是抬頭就望著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意思是低頭就開始思念故鄉。

    李白的

  • 2 # 博時君

    大意為: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靜夜思》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1]。此詩描寫了秋日夜晚,詩人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詩中運用比喻、襯托等手法,表達客居思鄉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 3 # 瘋狂的綠豆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釋義:

    床前一片明亮的月光,莫非是地上鋪了濃霜。

    抬起頭仰望天上明月,低下頭深深思念故鄉。

    【評點】

    這首小詩用簡單平實的敘述來抒發遠客的思鄉之情,雖然沒有新穎神奇的想象、華美豔麗的辭藻,但卻情真意切,耐人回味,成為傳誦千載的佳作。

    客居他鄉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感覺:

    白天一切都還好說,可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會不可抑制地泛起陣陣思鄉之情,尤其是在月白如霜的秋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寫清秋的夜晚,月白霜清。

    此處用霜色來形容月光,是古典詩歌中的常見寫法。

    “疑是地上霜”不是摹擬形象的狀物之辭,而是敘述之辭,是詩人在秋夜這種特殊環境裡產生的一剎那錯覺。

    怎麼會有這樣的錯覺產生呢?

    可以想見,這四句詩展現的是詩人客居他鄉,深夜無法入眠、小夢乍回的情景。

    此刻,庭院是空寂的,從窗外透進的月光射到床前,不可避免地帶上了一層秋夜寒意。

    詩人睡眼惺忪地望去,在恍惚中,好像看見地上鋪了一層白色的濃霜;

    再稍稍定神細瞧,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而是皎潔的月光。

    月光引領著他又抬頭望去,一輪明月掛於窗前,秋夜的天空真是明淨非凡!

    此刻,詩人清醒過來了。一個“霜”字表達出了三層含義:一方面突出了月光的明亮、皎潔,另一方面又暗示了天氣的寒冷,同時也烘托出了詩人當時的孤獨寂寞之感!

    秋夜的月格外明亮,同時倍顯清冷,特別容易勾起孤獨遠客的旅思情懷。

    所以詩人“舉頭望明月”,遐想無限,想起家鄉的親人,想到家鄉的一切。在冥想中,頭又漸漸低了下去,沉浸在沉思中。結句“低頭思故鄉”中的“思”字寫出了詩人對故鄉親朋好友、山水草木的思念。

    詩人的內心由“疑”到“舉頭”,由“舉頭”到“低頭”的這一串動作,為讀者展現了一幅形象逼真的月夜思鄉圖,使人們從中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和“無意於工而無不工”。

  • 4 # Forest醫生祥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古寺的意思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一片霜。仰首隻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賞析:

    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詩的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鄉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 無不在思念之中。

  • 5 # 鄉下老果

    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抒情詩,全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說的是在一個寂靜的夜晚,明月當空,詩人對月思鄉的情景。

    詩人用最通俗的語言,最明快的筆調,抒寫出了詩人深沉的思鄉之情,一個“疑”字,一個“望”字,一個“思”的,詩人信手拈來,旅中情思,躍然紙上。由疑而望,由望而思,在有意無意之間,脈絡分明,卻又十分含蓄.巧妙。

    宋郭茂倩將此首詩編入《新樂府辭.樂府雜題》中,並解釋說:“新樂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辭實樂府,而未嘗被於聲,故曰‘新樂府‘也。”

  • 6 # 木口子一

    靜夜思(唐代:李白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譯文

    床前,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詩人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頭仰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賞析《靜夜思》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他鄉作客的特定環境。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

  • 7 # 若一615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此時寫的是詩人離鄉在外,思想有感。但是,明為寫思鄉,實為寄託對國家的擔憂和對同為離鄉人的歌頌,有點同為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意思,但是,大多人們背井離鄉,還不是國家的困難,生活的所迫,所以寄思鄉表達當是的社會現象和對統治者的不滿。

  • 8 # 金秋國學

    這詩和下了一場雨,花開了。

    下了一場雪,天地都白了。

    對著鏡子,看到了自己。

    是一個情況。

    要說什麼高深的寫作方法,這詩是沒有的。要說這詩有多麼高深的內涵,也是沒有的(如果鄉愁是深沉的情感的話,倒是可以稱得上是深)他的高在於,詩的表現與傳達之間的完美無瑕,這才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就像我們吃東西,不需要咀嚼,入口即化,但是又非常的可口有味,回味悠長。這種東西很難找,也很難做出來。但是李白這個櫥子或者蟠桃園的園主,五莊觀的主人,弄出來了。

    寫東西的方法很多,寫出的東西所呈現的情況也是不能詳盡,但是歸納起來,還是表現與傳達這兩個方面的東西。很多人重表現,比如文辭華麗,技巧高超,想象奇葩。很多人重傳達,比如文以載道,言之有物,道理高深。但更好的還是兼而有之。

    靜夜思就是這種兼而有之。表現與傳達,完美合一。其實流傳下來的詩,那些最著名的,最耳熟能詳的,往往都是如此的。比如慈母手中線,少小離家老大回,春眠不覺曉等等。所以,靜夜思好在哪裡呢?好在,白開水喝出82年雪碧可樂老乾媽茅臺的味道。

  • 9 # 寶貝國學愛朗讀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 10 # 去影

    《靜夜思》是中國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明月年年有,思鄉人之情。詩人這首思鄉之作,冠絕群詩,閃亮詩叢。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這首詩: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試譯

    皎白的月光灑到我的床邊

    恍惚之中還疑是秋霜一片

    抬起頭就看見那一輪明月,

    悵惘不已又是故鄉在心間。

    2.試析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遊,這首詩是他寓居湖北安陸小壽山時所作。自古以來明月就是詩詞中的最常見的意象。所謂月是故鄉明。李白秒手拈來,信口道出,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短短的20個字,道盡了思鄉之情,可謂妙絕古今,使後人千古共鳴。

    遠客思鄉之情,詩裡最常見。李白以明白如話的語言,刻畫出一個明靜醉人的秋夜意境。在這裡,李白摒棄了精工華美的辭藻,以簡潔清新的筆觸,婦孺可解的方式,抒寫了遊子刻骨的思念。良園雖好,不如早還家。故鄉有親人,故鄉有溫暖。獨在異鄉思異客,遊子惆悵在天涯。暗夜沉沉,亦可昏睡,可是這擾人的明月卻偏不讓你睡,讓你從夢中幾番驚醒。詩人舉頭,低頭,舉頭,低頭,一晚上是再也不會睡著了。

    全詩境是境,情是情,心理活動與行動舉止互相迴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中外可與共鳴。白也詩無敵,此篇冠古今!

    3.爭議:

    詩無達詁,這首詩裡有幾個有爭議問題,我想說明一下。第一個是詩裡的“床”,有些人說這是井欄兒,有些人說這是井臺兒,還有人說它是唐朝的一種坐具,就是那種帶著靠背的馬紮。對這個字的解釋不同,就會對詩人是在室內還是室外而產生不同的結論。我覺得還是在室內更有感觸的。如果是井的話,那詩人是晚上坐在外面等著月亮上來嗎?這樣顯然沒有被月光驚醒的夢而更有意境,也失去思鄉的情理了。

    第二個有分歧是“舉頭“,有些本子說是抬頭。我個人覺得還是舉頭更好一些。舉頭更能體現出詩人由坐著到站起來的舉止,和急切的心態,這正是:月在天上人不寐,中夜披衣翹首望。遙望故鄉而不得,行人低頭淚暗垂。

    《靜夜思》一輪明月思千年。千百年後讀來,如在窗外偷窺了詩人那一夜的柔脆和惆悵。那麼逼真,那麼動人。遊子在外,長霄無眠,唯有詩人緩緩的踱步聲,驚醒了床下一地的蟋蟀!

  • 11 # TeaC

    這首詩,太為人熟悉不過了,還需要再次特意解析嗎?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床,對於這個“床”字,原來我一直以為詩人李白是躺在屋裡的床上的,古代的屋子,傢俱都是方方正正、見稜見角的,所以我想像中這是一張床擺在屋子中間,一側靠牆。相對的另一側是空曠的,臥在床上的人可直接透過外牆上的大窗戶看到外面的天空。此刻一輪明月懸著,清冷的月光灑落在床前的地面上,泛著白白的光影,很像是結了霜。——原來我是這麼想象的。

    不過,曾經有一次讀到說,這個床,不是我們所以為的睡覺用的床,而是一種臥榻。——這個嘛,我想有可能的,不過,我們可能需要諮詢或查證一下,看看唐朝的人說“床”這個字的時候,一般是指什麼。

    不久前,又讀到一篇文字,說這個床不是指屋裡的床或塌,而是指屋外的水井,水井,一般不都有井臺的嘛,那個外延的井臺,才是李白所說的這個床。——這個解釋,我以為,只能說有可能吧,但也是不能最終確認的。因為李白完全也可以說“臺前明月光”,或者乾脆直接說“井前明月光”啊是吧?

    所以,我還是偏向於認為李白說的是屋內的床,至於這個床到底是一般意義的床,還是用來半坐半臥的塌,這個就不好說了。

    這裡是我自己的一點想法:我認為這是李白睡到半夜突然醒來,睜眼一看,滿地的白光,一時恍惚感、不知道自己此刻在哪裡。這種感覺雖然只有一陣子,然而挺強烈的,所以他意識清醒之後,作下這首詩。當然,也有可能,他是這樣的體會有了很多次之後,多次留下了心理衝擊之後,他再作一番歸納、提煉,寫下這首詩的。我們知道,李白一生遊歷多廣。

    所以,我以為如果詩人一直沒有入睡,沒有夢醒之後一時不知道身之所在的恍惚感、遊離感,是不會有這首詩的。

    我們自己很多人,相信都有過這種體驗,如果你一直睡在自己熟悉的家裡的床上,醒來時不會有那種遊離感,但如果有一天你出門,在別的地方過夜,夜裡醒來或早晨醒來時,你會有一陣子的恍惚、遊離感,一時不知道此刻自己身在何處,漂離的感覺。

    我記得自己有一次在酒店標間的床上醒來,恍惚中以為在自己家裡,轉頭一看牆面的貼紙,才醒悟過來,自己昨天因為公幹住在酒店了。

    李白一生到過很多地方,他體會到這種感覺,一生中一定有過很多次。當他夜宿什麼地方,夜裡偶然醒來,他會一時失神、恍惚中以為自己是在已經遠離的家鄉呢。古代的房子,外窗是木架子糊上紗布或紗紙,只要這紗布或紗紙一破,月光就透屋子裡來了。再就是,如果是在夏季天氣很熱或者春秋季天氣一點都不冷的時候,窗戶也有可能是不關上的。

    所以我說,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夜裡夢醒、一時恍惚下的感覺,是大機率的。

    這首五言絕句,《靜夜思》,

  • 12 # 花家名趣屋

    《靜夜思》背景瞭解

    欣賞一首詩,先從它的背景開始。詩歌源於生活,也高於生活。

    作者背景: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後人譽為“詩仙”,和杜甫並稱“李杜”。

    一生除了41-43歲做翰林,後因與權貴不合離開。其他時間都在遊歷大唐大好河山,他的詩歌大多反應唐代的繁榮景象,也反應統治階層腐敗和荒淫無度。

    詩歌寫作背景:

    作者25歲開始遊歷,《靜夜思》寫於作者26歲時,剛好遊歷了一年。

    作者走到揚州旅舍休息,晚上起床寫出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

    《靜夜思》的大意

    月光透過窗戶照到了床前,反射到地上像渡了一層霜。

    抬起頭來看著天上的月亮,思念著家鄉的親人。

    《靜夜思》賞析

    李白生於唐玄宗時期,那時候社會一片欣欣向榮,人民一片安居樂業的景象。

    李白生於商人家庭沒法參加科舉,於是年紀輕輕就出門遊歷,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靜夜思寫出詩人出門遊歷一年後,對家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思念。

    全詩只有短短四句話,一共20個字,每個字都很簡單,卻給我們勾畫出一副一個月夜驚醒,發現地上的月光,抬頭看天空的明月,又低頭思索的模樣,好一副月下一人思鄉圖。

    一個“疑”,一個“望”,一個“思”,一個引出一個,給人無限遐想。

    看到“疑”,會想疑惑什麼呢?月亮透過窗外照進來,一般人有什麼好疑惑的,多正常呀,可是在詩人眼裡就不一樣。

    “疑”出了像霜鋪了一層地面。“霜”寫出了天氣的涼,秋天半夜天氣比較涼,人感覺會冷。

    “霜”照應心裡的孤獨和荒涼,秋天正是秋收的季節,家人正在忙碌,而我一個人在外,孤獨寂寞爬上心頭。

    由“疑”引出後面的“望”,看著地上的星星月光,作者慢慢轉醒,抬頭望著天上的月亮。看著月亮低著頭開始“思”考。

    同一個天空,不知家鄉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明月。秋收的季節,父母,兄弟姐妹,鄰居們是不是都在忙於幹活,身體好不好。父母有沒有想念我,我已離開家一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呀,我是不是該回家看看了。

    一個小小的“思”,引出無限遐想空間,讓讀者沉浸在詩人佈置的場景裡無法自拔。

    短短四句,沒有華麗的辭藻,只有近乎白話樸素的語言,用細緻巧妙的構思讓它們無縫連線,給我們展示出一副無限遐想的畫面,讓我們走進作者內心,體會他那複雜的內心活動。

    不愧為李白,每一首詩都讓人愛不釋手,讀了又讀,每次都有不一樣的體會。

    讀他的詩有種“天然去雕飾 妙手著文章”的感覺油然而生,總是那麼自然,又巧妙。

  • 13 # 原創詩詞德春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一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

    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時李白26歲。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

    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 14 # 老街味道

    問題:《靜夜思》的大意是什麼?該如何賞析?

    前言

    靜夜思是我們最熟悉的唐詩,估計很多人學會的第一首詩就是這首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可以注意3點: 月亮這個意象的含義,這首詩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這是一首古體詩而不是格律詩。

    一、月亮的含義

    我們常常說唐詩宋詞就是寫,的確,風花雪月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四個意象。

    說到月亮,正如蘇軾詞中的兩局話: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圓月代表著團圓,缺月代表分離。月亮在詩詞中出現,往往都有人間離合的暗喻作用。

    在這首詩中,李白以月亮起興,抒發其思鄉的情感。這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用法。

    床前看到的月光,好像地上的清霜,抬頭望著天上的明月,低頭思念我的故鄉。

    其中床這個字,有多種的解讀,井床、胡床、睡床等。無論是哪一種床,都不妨礙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

    二、古絕句的特點

    五言絕句有近體詩(格律詩)也有古體詩,這首詩就是古體詩而不是格律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平平平仄平 平仄仄仄平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仄平通平仄 平平平仄平 

    這首詩中,第二句和第三句不是律句,所以是古體詩。望,平仄兩用,意義相同,所以用“通”來表示,但是舉頭望明月這句是,無論望是平還是仄,都不是律句。

    這種四句的古體詩,被稱為古絕句。

    三、多個版本

    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只是《靜夜思》眾多版本中的一個而已,這是明朝刻本的版本。

    另外還有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中的版本: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一版本雖然流傳不廣,但是宋朝郭茂倩的《樂府詩集》 和康熙朝欽定的《全唐詩》中,《靜夜思》都是這個版本。 曾國藩的《十八家詩抄》也是採用了這個版本。

    兩種版本中,有兩個字不同:“看、山”。

    宋朝洪邁的《唐人萬首絕句選》中,版本是這樣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這個版本,有一個字不同:山。

    結束語

    靜夜思是古詩詞中家喻戶曉的一首,也有人說這首詩太簡單,也沒有用什麼典故和技巧。

    甚至有人說,假如不是李白而是其他人寫的靜夜思,可能這首詩就不會這麼流傳了。

    您以為呢?

  • 15 # 今古雜壇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原文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16 # s一覽眾山小

    此詩寫羈旅之人的思鄉情結,床前被月光照的明亮潔白,宛如外面地上的寒霜,抬頭看到天上美麗的月亮勾起對家鄉的思念。

  • 17 # 究極正能量

    【譯文】: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

    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一片霜。

    仰首隻見月一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註釋】:

    ⑴靜夜思:靜靜的夜裡,產生的思緒 。

    ⑵床:今傳五種說法。

    一指井臺。已經有學者撰文考證過。中國教育家協會理事程實將考證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刊物上,還和好友創作了《詩意圖》。

    二指井欄。從考古發現來看,中國最早的水井是木結構水井。古代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欄又叫銀床,說明井和床有關係,其關係的發生則是由於兩者在形狀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類同。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釋“韓”為“井垣也”,即井牆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詩中的‘床’字,是爭論和異議的焦點。我們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詩的寫作背景是在一個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圓前後,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鄉之情。

    既然作者抬頭看到了明月,那麼作者不可能身處室內,在室內隨便一抬頭,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們斷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至於具體是什麼,很難考證。從意義上講,‘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從時間上講,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對作者原意的忠誠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床”,《易·剝床·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現代人常為古代文獻中或詩詞中的“胡床”或“床”所誤。至遲在唐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紮,一種坐具)。

    ⑶疑:好像。

    ⑷舉頭:抬頭。

    【賞析】:

    這是寫遠客思鄉之情的詩,詩以明白如話的語言雕琢出明靜醉人的秋夜的意境。

      它不追求想象的新穎奇特,也摒棄了辭藻的精工華美;它以清新樸素的筆觸,抒寫了豐富深曲的內容。境是境,情是情,那麼逼真,那麼動人,百讀不厭,耐人尋繹。無怪乎有人贊它是“妙絕古今”。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於工而無不工者。”(《詩藪·內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擷餘》)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於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於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裡,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 18 # 冷月秋風968

    原文:

    《靜夜思》~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詩的大意:

    賞析:

    這首詩用尋常口語,毫不費勁,卻寫出了一種清的意境,表達了濃濃的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雖然詩意淺顯,卻形象生動、好記,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短詩,因此,成為李白詩歌中流傳最廣的一首詩。《靜夜思》代表李白詩歌的又一種風格。

    詩中用“舉頭”、“低頭”、連串動作來表明詩人思鄉之情之真,之切。用“疑”、“望”、“思”思維動詞來反映詩人思鄉情緒的漸變和強烈,尤其是“思”字。

    這首膾炙人口、幾乎是老少皆知的短詩無需去作多深解析,人們都深知其意。但要理解的是26歲的李白在揚州,遠離家鄉,又正值秋天,定會有種強烈的思鄉和懷念親人的之情,透過特定意境來表達他的思鄉之情。

  • 19 # 平媽故事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他的作品酣暢淋漓多,灑脫,被譽為詩仙。這首著名的古詩《靜夜思》被久久流傳,家喻戶曉,每每人們想表達思鄉情感時都不約而同想到這首詩。那麼具體這首古詩如何欣賞呢?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寫作的背景

    據史料這首古詩的具體寫作時間不能確認。但是肯定的是在李白離開家鄉在外漂泊時所作,李白一生中兩次進長安希望獲得功名,以此可以報效國家。但是,在兩次的求仕途的道路上終以失敗告終。這首詩我個人感覺在長安期間所做更為符合他的心境,李白因未能如願的進入仕途,懷念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讓他更加思念家鄉。

    內容欣賞

    1、“床前”:很多解釋說床前就是說月光照在了屋子裡的床上。其實在古代“床”的意思是井欄,也就是水井的圍欄。月光灑在水井的護欄上,這和家鄉的相似的景物讓作者想起了家鄉。李商隱在《富平少侯》寫到"不收金彈拋林外,卻惜銀床在井頭",這裡的“床”有相似的解釋。有人會想到“背井離鄉”,這裡的井不是簡單的指水井,而是田地和家宅。這裡的井就是家的意思。

    2、“疑似”:這裡運用了比喻的寫法,在明月之夜月光灑在後院的水井上,地面如撒上了滿了白霜。疑有懷疑的意思,也寫出了詩人當時的心境,如同置身於一片白霜中。不難理解後面詩人借月思鄉的心情。

    3、“舉頭”這裡有抬起的意思,“舉目無親”和這裡的舉有相同的意思。詩人看到一地看似白霜的月光,不由得抬頭看月亮。張九齡《望月懷遠》中寫“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故鄉的月亮也和現在自己看到的一樣,那麼這個時候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故鄉。

    4、“低頭”顧名思義低下頭,這裡也表現詩人陷入沉思。

    詩人的月亮情結

    李白對月亮有獨特的情結,縱覽他的一生寫了多和月亮有關的詩詞。如《古朗月行》、《把酒問月》、《月下獨酌》《關山月》等,這裡也體現了詩人一直雲遊在外思念家鄉時舉頭看月的心境。

    全詩用“月”來連貫,把思鄉之情抒發得極為流暢、真摯、激起人們情感的共鳴。運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彷彿脫口而出,沒有絲毫的華麗修飾,卻能質樸的表達詩人思鄉情懷,這也是這首詩被廣為流傳的原因。

  • 20 # 宇哥侃文化

    【我是加鹽的鹹魚】非常感謝有機會回答您的問題。

    內容提要:

    01、作品原文

    02、作者簡介

    03、作品對比

    04、歷史背景

    05、領略詩情

    06、結束語

    01、作品原文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02、作者簡介

    李白:

    名垂千古的唐詩大家,可謂家喻戶曉。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後人看來,人生卻諸多坎坷。

    對於李白的評價,名人墨客早已不吝溢美之詞。任何語言都無法概括李白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地位與貢獻!

    李白是浪漫主義者,更是理想主義者

    縱觀李白的一生,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對生活充滿著期待,雖然也有些許挫折,但是感覺前路仍然是有希望的

    第二個階段,李白也有遠大的抱負,身懷天下蒼生,但是卻遲遲沒有如願入仕,對前途產生了悲觀的認知,心氣也是鬱悶。

    第三個階段,終於可以入仕,但是卻飽受打擊,官僚的腐敗令李白心灰意冷,不如行走天涯,飽覽大好河山,藉以麻痺自己

    第四個階段,受牽連,被投入大牢,雖最後獲釋,但徹底放棄少時理想,不再幻想,直至悲涼辭世。

    03、歷史背景

    《靜夜思》作於726年,李白時年26歲。727年,李白成婚。在那個年代,李白是晚婚了。

    妻子是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還是倒插門女婿。李白渴望自由、散漫,那對於這樁婚事,李白的心境可見一斑了。

    04、作品比對

    (第一首)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這首詩對比《靜夜思》,思鄉情結更濃,淒涼的意味更甚。只因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閱歷不同、心情不同,詩歌表達出來的情感和韻律也是不一樣的。

    (第二首)

    望廬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與前兩首詩相對照,這首詩狂野、奔放,可以明顯感受到李白的豪情壯志,品味起來也不再是壓抑的,能體會到作者心情的愉悅,即便這只是短暫的高興。

    再次印證了需要結合歷史背景、生平經歷等來洞悉作者的真實情感。

    05、領略詩情

    第一句:床前明月光

    晚上,李白還沒有入睡,發現月光照進了屋子裡,灑落在地上。此處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可愛。

    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一個幼兒,看到地上有月光照進來,不知所以然,然後抬起頭來望月亮…….

    第二句:疑是地上霜

    地上蓋了一層月光,朦朦朧朧,隨之升起一股憂傷的氣氛。月光自是明亮,但是照在地上卻是昏暗的。

    預示著心情的悲傷。是不是事業未成,感覺有些傷感?這與李白的浪漫主義情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句:舉頭望明月

    為什麼皎潔的月亮,照在屋裡的地上卻是霧濛濛的?作者抬起來望望月亮,想探個究竟。

    這語境,似乎作者此時的腦子一片空白,面對著生活常識,顯得麻木。分明是無奈!

    第四句:低頭思故鄉

    低下頭來,想想,以前未曾注意過月光,今天似乎感覺與故鄉的月色還是不一樣的。

    在家鄉,無拘無束,自由灑脫,一切都是華美。同是月光,這裡竟然埋藏著陰鬱。想必也是作者心情低落。

    06、結束語

    這首詩雖然簡單、質樸,但細細品味,也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

    李白想要入仕,已然26歲了,古語云:先立業後成家。作者年紀不小了,理想沒有實現,卻增加了牽絆,心有不甘可又無可奈何。

    李白借淡淡的思鄉情,說明他在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但就像這月光一樣,有點兒迷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發明中有哪些是以保護地球為出發點和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