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24K讀書記

    《靜夜思》淺顯易懂,讀書時代學習李白寫的第一首古詩。描寫了秋季裡某一深夜,詩人朦朧醒來於屋內抬頭望月的所感,抒發了濃郁的思鄉之情,講述了一個外出漂泊遊歷的遊子內心真實的感受。《靜夜思》是經過後人記載流傳下來的,涉及的版本可能有很多,最為廣泛的是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版本:抬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譯文: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1.版本對比

    關於《靜夜思》流傳下來的版本可能會有很多,在文學界中流傳最廣泛的版本有明代版本和宋代版本。兩個版本的區別在於第三句詩,明代版本為“舉頭望明月”,宋代的版本為“抬頭望山月”。一個是“舉”的動作,把月亮描述為“明月”;一個用“抬”的動作,把月亮描述為“山月“。

    “舉頭望明月“中”舉“字,比較符合古時文體用語,也是抬起的意思,”明月“是指明亮的月亮,說明當時是在空曠的環境中,月亮高高升起,四周可能是一片偏僻的平野,也有可能是郊外的某一住處,夜裡顯得更加靜寂。”抬頭望山月“中”抬“字,直接明瞭,就是抬起的意思;而用”山月“來描述月亮,突出在詩人居住對面有一座山,當時的月亮剛剛升過頭上高一點點,反襯出環境比較偏僻,夜裡可能只有鳥蟲的叫聲,不然就是一片靜靜的黑夜,突出孤寂安靜的意境。

    2.背景介紹:

    大概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秋季,當時李白約26歲,開始外出遊歷的時間不長,路過揚州住在客棧或者旅舍中。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

    秋夕旅懷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26歲正當是一個人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的時候,心中懷有一腔熱血,為功名而奮鬥的正當年齡。而此時的李白,功未成名未了,相當於剛畢業的大學生,既沒有理想的工作,也沒有屬於自己的事業,空有一番熱血,卻沒有用武之地。一個人外出打拼,毫無方向,一片茫然,面對寂靜的夜晚,漂泊在外,做客他鄉,看著月亮,禁不住思念親人與家鄉。

    3.賞析: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緻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全詩貫穿著動詞,“疑“”舉“”望“”低“”思“這些動詞,很自然的把人日常的情緒表現時的動作描述出來。看似普通,卻極具巧妙之處。再加上外出漂泊的一些年的經歷,結合所居住的環境,襯托出來的思緒,其實是真情流露。只不過古人都習慣把相思寄託給明月,將情緒隱含在詩句之中,既能體現文人才華,也不失態,堂堂七尺男兒,有淚不輕彈。

    4.總結

    獨自漂泊在外,實屬不容易。古有言“父母在,不遠遊“,非要出遊,也不應該太遠。遊遍祖國大好河山是好事,但也要依實際情況而定。熱血青年,追逐夢想,成就功名,是好事,如果可以選擇,應該選擇距離家鄉近一點的地方會更有成就感。

  • 22 # 文化課

    你來問,我來答,給什麼種子就開什麼花。別問我怎麼知道,因為我是斤斗山下。

    一、《靜夜思》的創作背景。

    《靜夜思》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該詩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九月十五日,當年李白二十六歲,途經揚州時寄宿在一家簡易的旅館裡,當晚正是月圓之時,天空中月朗星稀,詩人百般無聊中凝望皓月,久離家鄉後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來自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譜寫出了這首千古傳頌,中外共識的名篇《靜夜思》。

    二、原文和大意。

    靜夜思

    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釋意:明亮皎潔的月光從窗子照進來,屋裡地上就好像撒了一層薄薄的秋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到天空中一輪滿月,月圓之時團圓之時,我只有低下頭來沉思,想起遠方的家人,思念之情湧上我的心頭。

    三、賞析和學習。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寫於九月十五日,應是江蘇晚秋光景,晚秋月圓之夜,詩人望月感懷,旅途的悲苦和思鄉的無奈,所以借月來抒發個人的情感。詩詞運用了比喻手法和襯托手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動態,詩句清新簡潔,淺顯易懂,但韻味十足,情感飽滿,自成詩以來,深受中國以及東南亞等地人民的喜愛和傳頌。

    四、從《靜夜思》到《秋夕旅懷》。

    在《靜夜思》成詩的同一時期,李白又創作了《靜夜思》的姊妹篇《秋夕旅懷》,這首詩李白的情感從思鄉過度到悲秋傷懷,內心的悲苦色彩濃厚。

    秋夕旅懷

    涼風度秋海,吹我鄉思飛。

    連山去無際,流水何時歸。

    目極浮雲色,心斷明月暉。

    芳草歇柔豔,白露催寒衣。

    夢長銀漢落,覺罷天星稀。

    含悲想舊國,泣下誰能揮。

    李白這兩首詩創作於同一時期,說明李白困頓在旅館日久,心情也由平靜過度到煩躁和傷悲,事業上的挫折和對前途的無望,困居的無聊,用度的困窘都用無聲的詩句表達出來了,詩人落魄的情感影響到整首詩的消極,悲情色彩濃厚也影響了這首詩的傳頌,但從寫作技巧和分段組句結構上看,《秋夕旅懷》扔不輸《靜夜思》的美感。

  • 23 # 江湖寫詩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 作者簡介和詩歌特點

    1.李白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被譽為“詩仙”。 史學界常常把唐朝劃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李白生活於盛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代表了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2. 李白詩歌特點。李白生活於盛唐,其著詩以抒情為主,擅長描述自然風光,借環境描寫來表達對大好河山的熱愛。有些詩隱晦地表達了對權貴的蔑視,表現了大無畏精神;有些詩表達了對百姓疾苦的同情,表現了追求理想生活的浪漫主義情懷。

    二、《靜夜思》的寫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一詩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之治十四年),舊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時年26歲,詩的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三、月亮意象

    1.以月起興。詩言志,故在詩歌必須藉助特有的意象以表達情感,常見的有大雁,柳,灞橋,月亮等意象,《靜夜思》中的“月”,就是意象。

    2.以月傳情。此詩的寫作地點,在當時的揚州旅舍,可見作者當時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思情”,即成為他本詩的主旨。

    3.月情為誰?傳統認為,這首詩歌是一首思鄉之作,因為作品中第四句有言明“低頭思故鄉”。本人認為,這首作品不僅可以理解為思鄉之作,是否也可以解讀為思念故鄉的某些人,難道思念的僅僅是故鄉嗎?可能故鄉的親人,才是李白最重的思念。

    四、賞析《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理解為白話,意思可以如下: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2.賞析:

    ①詩的首句,點出詩人在他鄉的特定環境,此時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唯有“我寄愁心與明月”。"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之情。

    ②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舉、望"二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於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思念的是,那家鄉的親朋好友,還是那家鄉的一草一木?末句,可謂“言盡而意無窮”,也是唐詩追求的境界。

    結束語

    我們結合歷史背景、詩人的遊歷、際遇、心境,才能真正深入地去分析,從表面看透本質,才能讀懂李白這首《靜夜思》所要表達的思念之情。

  • 24 # 生活的花謝花開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是我們華人傳唱了幾千年的一首思鄉詩,幾乎是詩歌的頂峰。只要是華人,只有讀過幾本書。基本上沒有不知道的。從幾歲的稚童到幾十歲的老爺爺,都會吟誦,是一首家喻戶曉的詩。

    一、從字面意思理解

    詩句的大意:清涼清涼的月光灑在地面,好像鋪了一層秋霜。抬頭看著明月,想著故鄉的親人,想著故鄉的朋友,想著故鄉的一草一木,想著想著低下了頭深深地嘆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詩歌賞析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把床前的明月光比作地上的霜,“明月”指月亮非常的皎潔,透亮,月亮的清輝比作霜,

    霜是天氣冷的夜晚水汽凝結的小冰晶,而且大多出現在深秋到寒冬。明月光灑在地面上,白白的霜和白月光想比非常的貼切,而且月亮清冷,和冰冷的霜相同,這個比喻手法是非常妙絕的。給人的心理暗示是李白的心情很冰冷,所以,這裡李白的心情昭然若揭。

    2、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対仗工整

    “舉頭”對“低頭”,“望明月”對“思故鄉”,句式対仗非常的工整。而且“望”“思”把李白思鄉的情感濃濃地包含在裡面。

    這時候要提一提李白詩歌創作的背景。李白,最早出生於西域的碎葉城,在那裡生活了5年,後來舉家搬遷到了千里之外四川江油的青蓮鄉,他熱愛自己的故鄉,在他長大後,把自己的號起做青蓮居士。

    那時候人們倡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青蓮生活了近20年後,24歲的李白帶著一把寶劍開始遊歷整個大唐王朝,來實現自己的心中的遠大抱負和理想,在兩年後,他到達了揚州,寫下了這首《靜夜思》,在這之後,他再也沒有回去他的家鄉青蓮,更不用萬里之遙的碎葉城了。

    所以每當這樣一個靜靜的夜晚,每當一輪明月升起的時候他就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三、從心理層面

    李白是一個生性灑脫的人,所以他的詩歌非常的瀟灑,清逸,這首詩歌沒有很難懂的詞彙,是一首特別白話的詩歌,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老老少少都可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而且他的詩歌裡這種瀟灑,豁達的態度讓很多人欣賞。這可能也是他的詩歌傳唱度這麼廣的原因。

    詩中的明月的意象,月亮以陰柔之美代表著女性的歷史淵源在古今中外都有歷史可尋,中國神話故事中的女媧是捏黃土造人,創造了我們華夏子孫的母親,而在現出土的各地的墓葬磚畫中“創世夫妻——女媧與伏羲都是人首蛇身,伏羲手捧太陽,女媧手捧月亮,這樣的形象暗示女媧這位‘創世母親’同時也是月神,因此月亮從一開始就同女性的意義緊密連線在一起”[4],在古希臘神話中,代表著滿月女神的塞勒涅掌管著生兒育女,明月代表故鄉,代表母親的意義應該是沉澱的集體無意識。

  • 25 # 一曲煙雨

    《靜夜思》這首詩如果讓杜甫來改一下,估計他會改成這個樣子(個人臆想,老杜請見諒!):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浮霜,舉頭遙相望,低眉思故鄉。

    為什麼?我們稍後再細說,先來看看問題,《靜夜思》的大意是什麼?該如何賞析?

    一、《靜夜思》的大意

    先看詩句: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李白的這首詩可能是大多數人最開始接觸到的唐詩之一,另一首則是《詠鵝》,但《靜夜思》的傳播更廣,影響更為深遠,一方面固然離不開李白這個詩壇一哥的個人影響力,另一方面也在於《靜夜思》本身有著更深的意義,特別是能引起在外奔波的人們的共鳴。

    詩的大意:看著透過窗戶照射在床前的月光,就像是地上結滿了霜,抬頭望著天上的明月,低頭嘆息,思念著那遙遠的故鄉。

    透過明月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即寓情於景,這是詩詞中常常採用的一種表達方式,它能將抽象的、情緒化的思維用外在切實可感的物體來具象化,從而引起人的共情,得以領悟作者的深刻含義,李白在這裡也正是透過月亮來傳達一種思鄉之情。

    二、如何對《靜夜思》進行賞析?

    對《靜夜思》的賞析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詩句本身的意象和文學體裁的表述。

    1、詩句的意象

    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其實並沒有通常意義上的詩句那樣雅緻優美,通篇都是以一種類似於白話的方式在靜靜描述,那麼它為什麼能流傳下來併為人們所喜愛呢?

    我想,恰恰就在於它的“直白”,語言通俗易懂,人們易背易記,便於傳誦。

    比如你跑去跟朋友說:“李白的《靜夜思》寫得真不錯。”,朋友驚呼:“那個大詩人李白?他的詩你會嗎?”,你得意洋洋的背了出來,收穫一片讚揚,心裡是不是美滋滋的?而你的朋友此時流著淚,45度角仰望天空:“快別說了,我想故鄉了。”

    一首詩即容易傳播又能引起共鳴,不想火都難啊,正如那句大家耳熟能詳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簡單吧?共鳴吧?火了吧?

    而李白的這首詩在意象的表達上也很有畫面感,首句“床前明月光”,即然是床前,肯定是低著頭看的,然後“疑似地上霜”,動作停住了,時間彷彿靜了下來,接著“舉頭望明月”,抬起頭看著月亮,心中有什麼在慢慢的化開嗎?最後“低頭思故鄉”,再次低頭,並且開始了思念。

    整個人物的動作是——低頭、靜止、抬頭、再低頭。一句一個動作,並且沒有大範圍的運動,都只是頭部的簡單動作,這就使得焦點很集中,造成一種靜謐的氛圍,帶動人的情緒隨著頭的一低一抬而起伏。

    另外,月光本身就是安靜、美好的象徵,更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美感,就像去到了圖書館,被環境所感染,自然而然的就安靜了下來一樣,所以李白也是調動人情緒的高手。

    2、文學體裁

    從文學體裁方面對這首詩進行分析則又在賞析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了,對於研究詩詞的發展,總結規律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在本文最初舉的例子,如果讓杜甫來改一下這首詩,他為什麼會改成這樣?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浮霜,舉頭遙相望,低眉思故鄉。

    杜甫是出了名的格律大師,也就是說他精於格律,作詩工整嚴謹,所以在他的眼裡看來,李白這首詩可能是有點不合格律的,嚴格來說是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

    古詩如果簡單進行劃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在格式方面要求寬鬆,並不過多限制,而近體詩又稱格律詩,對每一句的用字用詞都有講究,主要是字的聲調即平仄要求。《靜夜思》的平仄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首先,這是一首五言絕句(一首詩四句,每句5個字),但它只能算是古絕句,也就是古體絕句,因為近體詩的絕句有著相應的平仄要求,總共分為四種基本格式——平起入韻、平起不入韻、仄起入韻、仄起不入韻。

    “床”是平聲,“光、霜、鄉”都屬同一個韻部,所以《靜夜思》是“平起入韻”,近體詩的平起入韻格式為(“中”表示可平可仄):

    平平中仄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透過對比,可以發現“上、頭、望”三字的平仄不對,所以《靜夜詩》並不是一首近體詩(格律詩),如果要讓其符合格律,就需要進行修改。

    另外,“明月”和“頭”在詩中都出現了兩次,這也是一首詩應儘量避免的,因為詩要做到語言的精練。

    當然,並沒有要求作詩就一定要作近體詩,事實上,李白的詩中有很大一部份都是古體詩,而他的古體詩也大多比他的近體詩要好,這與他自由灑脫、不受約束的性格是分不開的,也正是他那份飄逸靈動,彷彿不似人間的格調,才有了“詩仙”的稱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發明中有哪些是以保護地球為出發點和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