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滿天海

    這是集體主義計劃經濟的優勢之一。相比自由經濟,能夠集中調動起全國力量集中發展關鍵領域,加強也從德國搶來了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斯大林開辦的學校。是一個整體國家工程,雖然也有很多問題,但是也不能忽視其有優勢的一面。

  • 2 # 三毛吹簫

    首先離不開彼得大帝的改革對蘇聯的富國強兵做出的貢獻:

    政治:削弱大貴族;收回軍權,加強沙皇的專制權力

    軍事:改進軍事裝置;開辦各類軍事學校;建立和擴大海軍

    經濟:鼓勵興辦手工工場,准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

    文化教育:簡化斯拉夫字母;創辦報紙;建立科學院;推行學校教育

    社會習俗:提倡西歐的服飾禮儀和生活方式蘇聯是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本身有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

    早在清朝之際俄國就一直我們身邊的列強之一在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損失慘重民不聊生也就是一戰結束後俄國革命的爆發在促使俄國走向強大成為了蘇聯並轉身一變,變成超級工業強國。

    在1930年以前蘇聯國力還是落後於英國美國的等國家,特別是蘇聯海軍的發展也受到當時蘇聯國力一定限制,在1930年後蘇聯才漸漸從西方的經濟蕭條之中看到發展希望,吸收了大量的技術人才和引進的大量的工業裝置,這時蘇聯開始現代化軍隊的建設,成為擁有機械化軍隊的國家。

    蘇聯不僅工業強大,農業也是當時支撐起蘇聯崛起是一大經濟基礎保障,使得1939年蘇聯敢直接跟波蘭的和芬蘭開戰,雖然蘇聯以慘勝告終,但其中暴露了出當時蘇聯軍隊的大量問題使得德國覺得蘇聯是可以征服的於是在1941年聯合芬蘭等軸心國對蘇聯發動全面入侵戰爭。

    在1941年開始蘇聯才開始走向世界性的超級大國,當時蘇聯確實也不知道整體國家戰爭潛力有多大結果蘇德冬季戰爭激發了蘇聯強大工業實力,使得蘇聯在1941年12月一舉變成世界性強國。蘇聯可以說是一個從戰爭中發展出來的超級強國。

    如果當時沒有戰爭驅動蘇聯的發展,必然會停滯不前當時世界各國都低估蘇聯的戰爭潛力連法國號稱是歐洲陸地第一強國也在德國攻勢面前一個月就土崩瓦解,英國被打得不敢出英格蘭列島,但是唯一能抗住德國進攻的國家只有蘇聯而已,可以說是當時歐洲國家兩大列強最好決戰,基本上也沒英國什麼事,法國已經被德國滅,歐洲剩下了國家投了降了,英國只能做運輸大隊長

  • 3 # 看不見的角落

    我個人總結了一下歷史,近代工業強國發展的套路,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1.側重性發展

    想要直接全方面的成為工業強國,那是不現實的事情。所以,走向工業化的道路,往往是有限側重性的發展部分產業。而工業化的靈魂,是重工業。

    但是重工業也有很多,生產個水泥,造個化肥都是重工業,到底該發展其中的哪一種呢?

    答案無疑是原材料工業(主要還是煤炭和冶煉金屬),從而帶動全體工業的發展。

    這可以說,這是近代所有工業國發展的必經之路。

    剛剛建立起的蘇聯以及戰敗後的日本,都是千瘡百孔,百廢待興。按道理說應該先解決吃飯,生存的問題(農業,輕工業),可為了國家快速的發展,都是視而不見,義無反顧的投入重工業。

    像蘇聯的斯達漢諾夫運動,現在看來有些違背常理——人怎麼可能無償加班呢。在但是在那種特定的情況下,是完全想得通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透過充分調動工人工作的積極性,來加速積累的過程。

    其次,正式因為蘇聯是一個新生的國家,很多新建設的東西都非常的先進(很多發展中國家新建立的城市比老牌發達國家看上去都發達)、有活力。蘇聯是較早引入流水線生產的國家,生產效率非常高,不能單單以工業基礎衡量其生產能力。

    2.戰爭與機遇

    人類歷史上,對科技催化速度最大的,是戰爭。毫不誇張的說,從一戰開始,到二戰結束的科技發展的成果,超過了前面兩百年的總和。

    在危機的迫使下,要麼發展,要麼就是滅亡。生死存亡的關頭,蘇聯爆發出了令全世界震驚的動員能力。一個國家幾乎所有的生產力,發展全部投向了軍工產業。

    沒有官僚主義,沒有資本家,不用照顧民眾的生活需求,蘇聯愣是在短時間內完爆了工業上賬面實力遙遙領先其的德國。

    在二戰中蘇聯的工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培養一大幫子相關人才,戰後又吞了德國的工業基礎,軍事和工業兩開花,成為超級大國當然是理所當然的了。

    而且當時精加工的重要性還沒有顯現出來,等到了80年代後,蘇聯的工業就明顯的沒落了。

    喜歡就關注唄。。。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 4 # 薩沙

    很多人壓根不知道沙俄是歐洲的工業大國。

    這就是蘇聯宣傳厲害的地方,似乎它是從0起步建立了紅色帝國。

    這就和說舊中國一窮二白,什麼都造不出一樣。

    其實,早在清末福建水師和北洋水師很多戰艦,包括平遠號巡洋艦,都是福建馬尾造船建造的。

    在蘇聯成立之前,沙俄是歐洲的工業大國,甚至可以說是強國。

    在一戰爆發前的1914年,沙俄鋼產量為470萬噸,是世界第4位,僅次於英美德,比法國還高。

    眾所周知,鋼鐵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指標。

    按照工業總產值來說,沙俄是世界第5位,比法國要低一些,但差距有限。

    石油開採量、木材開採量佔世界第2位。

    棉織品是第3位。

    機器製造業第4位。

    鋼鐵的冶煉、鐵、鐵礦石、水泥的總和產量是第5位。

    除了工業以外,其實沙俄的農業也很強。沙俄的小麥、黑麥、大麥等產量,是世界第1位。

    大牲畜的頭數,是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

    實際上,蘇聯到二戰後多年,農業才和沙俄時期產量一樣。

    可以說,沙俄的工業總量並不低。

    大家其實都知道,布林什維克的骨幹就是工人,而不是中國革命的農民。

    蘇聯就是依靠工人獲得革命成功,以城市包圍農村,最終奪取了政權。

    沙俄期間,產業工人有幾百萬人,而民國初期的中國工人不過五六十萬人。

    這些工人是蘇聯革命的中堅力量,沒有他們也就沒有蘇聯。

    自然,沙俄工業也是有缺點,主要是工業技術比較落後,比西歐國家要落後5到10年。

    和今天的中國有幾分相像,沙俄的戰機發動機有大部分必須依賴進口。

    這主要是航空發動機是工業技術中要求最高的,沙俄難以製造世界頂級的發動機,只能購買。

    同時,沙俄缺少一些精加工的機械和加工技術,導致生產的產能受到限制。

    比如沙俄莫辛甘納步槍生產數量,在一戰期間有很大的不足。

    這導致一些沙俄軍隊缺少步槍,尤其是大潰敗損失百萬兵力以後,武器補充非常困難。

    美國為了支援沙俄,曾經讓威斯汀豪斯公司和雷明頓公司去生產莫辛甘納步槍。

    然而,這兩家公司比沙俄的兵工廠,產量要高得多。

    美國公司認為莫辛甘納步槍並不難製造,應該是沙俄缺少精加工裝置,他們的流水線也不合理。

    其實,一戰中的沙俄,能夠自產從戰鬥機、戰列艦、重炮、重機槍在內的各種重武器,輕武器的生產也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稍後,沙俄還生產了自己的坦克。

    這客觀說明,沙俄的工業基礎還是不錯的。

    蘇聯的發展並不是從0起步,而是站在沙俄雄厚的工業基礎之上。

    其實大家讀過《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就知道,保爾本來就是工人。後來蘇聯建立了多年,保爾去哈爾科夫的工廠做幹部,工廠使用的仍然是沙俄時代的機器。

  • 5 # 西府趙王爺

    農業國?你也太看不起老毛子了!

    眾所周知,蘇聯大都是沙俄的老底子,而沙俄一度被許多人認為是落後的農業國。

    這種認知也並不是沒有依據,畢竟沙俄農奴制度的是其社會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就此認為沙俄是一個“農業國”,那就大錯特錯了。

    作為歐洲老牌列強,沙俄的工業是比較強的。否則僅憑一個農業國,是無法在工業革命後的歐洲立足的。當初沙俄可是被稱為“歐洲憲兵”的存在,沒少當攪屎棍。

    雖然後來被英法胖揍,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沙俄依舊很強大。

    在一戰前,即“十月革命”前夕,沙俄是當時世界第四或者第五大工業國。前三甲當然三英美德了,其後便是法國與俄國,兩者基本上不分上下。至於日本義大利這些國家,那還不如沙俄呢。

    當年日俄戰爭沙俄之所以敗,一個是鞭長莫及、一個是國內動盪,士兵反戰情緒高,最重要的是俄國沒有出全力,而日本是舉國出動。

    所以總的比較下來,沙俄在列強中,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基礎是有的!

    而在十月革命之後,蘇聯成立,其在俄羅斯的工業基礎上,依靠著其獨有的社會體制,使得工業迎來了一個大發展。

    由於當時的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集中全國之力發展工業。使得蘇聯的工業發展繞過了輕工業——資本積累——重工業的發展順序,直接跳到了重工業。在加上國家包辦,企業沒有市場壓力,可以肆無忌憚的生產,不計成本。

    結果兩個五年計劃,蘇聯便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即使是在二戰爆發前夕,蘇聯的工業體量,還要稍稍領先德國。即便當時蘇聯的工業化水平不如西歐列強,但規模實在太大,有時候量變是可以引起質變的。

    至於二戰之後,蘇聯損失巨大是沒錯,但其也同樣藉此機會染紅了大半個歐洲,其影響力空前。而且當時世界上的主要強國除美國和法國以外,都不比蘇聯來得舒服。重建之後的蘇聯得益於龐大的工業體量,以及囊括了大半個歐洲的人才技術與市場優勢,繼續保持了其老二的地位。

    此外,從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上來講,蘇聯也是當時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抗衡的存在。

    總而言之,蘇聯的發展首先是得益於沙俄的基礎,其工業化建設難度大大減少,至少比咱們當年要強!

  • 6 # 人民之友阿飛

    首先,蘇聯可不是農業國家!蘇聯的前身是沙俄,而沙俄在彼得大帝時期資本主義工業就得到了發展,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在沙俄滅亡前夕,俄國的工業在世界上已經步入一流行列!龐大的工業基礎為蘇聯的工業化發展提供了前提!

    蘇聯在建國初期,鑑於內憂外患的局面,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進行重工業建設。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也極大促進了蘇聯的工業發展。在二戰前夕,蘇聯的重工業在世界上已首屈一指!戰爭雖然對蘇聯破壞極大,但蘇聯疆域遼闊,在戰爭初期就進行了工業轉移,西部戰爭區域雖然被破壞的滿目瘡痍,但後方卻是安然無恙的!其工業體系不光沒有被傷及筋骨,反而因為盟國的援助及戰後的掠奪得到進一步發展!

    早在蘇俄時期,蘇共就非常重視軍隊建設。在衛國戰爭期間,經過殘酷的戰爭磨礪,紅軍已經被建設成為一支鋼鐵雄師,強大的軍隊使蘇聯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舉足輕重!國際地位在戰後得到空前提升!

    在反攻德軍的時候,蘇軍解放了眾多德佔國家,並在解放區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權,蘇聯的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西歐。並在戰後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擴散,作為共產主義老大哥其政治影響力遍佈全球。

    由此,戰後蘇聯一躍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

  • 7 # 靜夜史

    關於這個問題,斯大林表示:因為你對“斯大林模式”的強大威力一無所知。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從開始到解體都始終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這個從沙俄帝國脫胎而來的紅色帝國,雖然發展基礎極其薄弱,但卻用了20多年時間就迅速一躍成為超級大國,創造了名副其實的發展奇蹟。

    那麼蘇聯到底是如何辦到這一切的呢?靜夜思認為有以下原因:

    1、底子相對較好

    蘇聯建國之初之所以給人留下落後農業國的形象,多半源於英國前首相丘吉爾評價斯大林的一句話。

    他說:“在他接手俄國時,俄國還只是個手扶木犁的國家,當他離去時,俄國已經擁有了核武器。”

    的確,雖然名列一戰前五大工業國之一,但沙俄的工業化水平卻始終一言難盡,不僅規模小,技術水平還非常落後。

    在19世紀70年年代美德等國陸續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沙俄還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齟齬前行,直到20世紀初才勉強完成。

    雖然沙俄在1861年解放了農奴,但貧農仍然佔據了總人口的80%以上,這嚴重限制了沙俄工業化的發展規模和潛力。列寧說沙俄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一環,實在不是聳人聽聞。

    不過儘管遠遠落後於美德英法,但沙俄相比於世界上其他沒有工業化的國家,還是有一定基礎的,這是繼任者蘇聯能夠艱難起步的重要物質基礎。

    2、發展模式高效

    自十月革命以來,帝國主義對紅色政權的圍堵就從未停止,在粉碎了帝國主義的干涉戰爭後,蘇聯還面臨著如何增強綜合國力,抵禦可能到來的帝國主義戰爭,並將無產階級革命推向全世界的巨大挑戰。

    在這樣的條件下,1924年列寧去世後,繼任的斯大林開始拋棄新經濟政策,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國家行政手段將國內有限的資源儘可能高度集中,優先進行重工業建設,提升蘇聯的工業化水平和綜合國力,為共產主義革命的溢位做準備。

    而為了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斯大林要求進行農業集體化,勻出更多資源支援工業化發展。

    斯大林模式的作用是極其顯著的,尤其在帝國主義強鄰環伺的險惡環境中。僅僅用了兩個五年計劃共10年時間,到1937年,蘇聯綜合國力就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強大的工業實力,是蘇聯在二戰中最終徹底消滅德日法西斯的重要保證。

    3、歷史機遇助推

    雖然帝國主義為蘇聯關上了門,但上帝為蘇聯開了好幾扇窗。

    1929年,資本主義危機席捲西方世界,大蕭條的景象和欣欣向榮的蘇聯形成鮮明對比。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數十萬專家和技術工人移民蘇聯,蘇聯的工業實力更加雄厚。

    不僅如此,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資本主義市場,西方國家紛紛解除對蘇聯的經濟封鎖禁令,大量先進產品出口到蘇聯,蘇聯的工業化水平開始突飛猛進。

    當然,這些和二戰相比都是小巫見大巫。

    作為二戰最激烈的戰場,蘇聯在二戰中給蘇聯軍民造成了4600萬人的巨大傷亡,佔到了當時蘇聯總人口的1/4,以上,但蘇聯在二戰中的收穫更加巨大。

    除了依靠美國《租借方案》獲得美英等國海量的援助,二戰後期蘇軍的掠奪同樣可觀。佔領德國後,蘇聯將東德境內幾乎所有工礦裝置全部拆運回國,作為戰爭賠款的一部分;消滅關東軍後,蘇軍在偽滿洲國境內故技重施,大量裝置被運回西伯利亞,這些使得蘇聯在二戰後的經濟恢復更加迅猛。

    1945年二戰結束時,蘇聯的工農業產值不到1937年的1/3,但1950年,蘇聯工農業產值就超過1941年。而在1949年,蘇聯成功爆炸原子彈,打破了美國核壟斷,至此蘇聯成為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

    所以,蘇聯的崛起絕非偶然,這是一系列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8 # 草民879

    中國的所謂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其實是師從蘇聯。從列寧肢解蒙古開始,社會帝國主義已經若隱若現。1939年11月30日蘇聯發動蘇芬戰爭,標準著蘇聯已經淪為社會帝國主義。而蘇阿(阿富汗)戰爭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9 # 歷史愛美麗

    俄國的崛起離不開一次次的改革。在沙皇俄國時期有彼得一世的改革,助俄國走上近代化道路。1861亞歷山大二世農奴制改革,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這期間一直伴隨著侵略擴張的,前有爭奪波羅的海制海權,後有克里米亞戰爭。一直到一戰,也是為了奪取利益瓜分世界。我們說這時候的俄國是所有帝國主義國家中相對薄弱的,但是和世界大多數國家比還是很強。一戰加速了十月革命的到來。列寧雖然嘗試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一方面集中力量內戰,另一方面也希望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結果連當初十月革命的水兵都譁變了,列寧不得不實行新經歷政策。這幫助俄國的經濟恢復到戰前水平。但是沒多久列寧去世,斯大林上臺,自1928至1937年,斯大林實行兩個五年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當時國家的重工業的發展速度是成倍增長,但是輕工業,尤其是農業卻相對緩慢。因為在斯大林模式下,農業和輕工業是為重工業做支援的,農業實行集體農莊政策,有將近一半的收益都被拿走去補貼重工業了。這使得俄國迅速轉變為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二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二戰後,美蘇冷戰,兩極格局開始形成。雖然蘇聯的經濟實力受到重創,但是由於有著斯大林模式,再艱難的絕境也能度過,當然,這裡指的是重工業。而輕工業和農業就沒那麼容易了,一味地哺育重工業,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而輕工業和農業又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隨著重工業的發展,尤其勃列日涅夫時期與美國的軍備競賽,百姓的生活越發困苦,到戈爾巴喬夫時期,一個不小心國家就陷入困難,蘇聯解體了。所以要說為什麼二戰後蘇聯能崛起,主要是由於斯大林模式的繼續推行。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利於短時間內集中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在二戰和冷戰時期提高了蘇聯的國際地位,卻也造成了經濟發展畸形,百姓生活長期無法改善等問題,最終導致了蘇聯解體。所以說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不得不說像中國這樣曾經走過計劃經濟體制,又能夠審時度勢進行改革,並且改革還成功了,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太少了,中國真的很偉大!

  • 10 # 南紅軍北抗聯

    蘇聯剛建立和新中國一樣,有盟國支援幫助,但這個國家是美國美國給了蘇聯十幾萬美元援助,,加上當時蘇聯剛建立也處於帝國主義包圍中,這就迫切蘇聯發展重工業,一戰德國戰敗後,德國也開始走近蘇聯,德國幫助蘇聯建立坦克基地等重工業,可以說,在蘇德戰爭前蘇德兩國一直處於蜜月期,蘇聯成為強國,除了自身能力,和德國幫助分不開。

  • 11 # 歷史緯度

    蘇聯是慢慢的成為超級大國的,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走向強大的;蘇聯是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從落後走向先進的,是在一次次的戰爭的毀滅中獲得了浴火重生的機遇。在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過程中,蘇聯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在從農業文明突破到工業文明的道路上,蘇聯經歷了艱難險阻和一往無前。枯木中萌發新芽,廢墟上重建文明;沒有一蹴而就,只有踏實苦幹。彼得大帝的近代化學習和亞歷山大二世的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尼古拉二世的倒行逆施和二月革命終結了封建因素的對社會發展的阻礙,十月革命和列寧的戰時共產主義和新經濟政策開創了社會主義的道路,斯大林的堅韌和高度集中的發展模式為蘇聯的工業化強國地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9年的經濟危機創造的機遇和二戰的錘鍊使蘇聯有了傲視資本主義的資本,二戰後資本主義的遏制和冷戰最終確立了蘇聯超級大國的地位和榮耀。這種超級大國的榮耀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軍事等方面,還表現在對世界的發展和文明的貢獻上。

    蘇聯從農業弱國變成工業強國是一個過程: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第一步:彼得大帝的改革和農奴制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使俄國一隻腳擠進了近代文明的大門。

    蘇聯的前身和主體是沙俄,沙俄是一個典型的封建帝國主義國家;是一半野蠻和一半文明的雜合體。是誰讓沙俄變成這樣呢?是彼得大帝和亞歷山大二世。彼得大帝對沙俄最大的貢獻就是從西方帶回了近代化的因子,開闊了沙俄的眼界和解放了沙俄的思想;在思想解放的基礎上,彼得大帝用野蠻的手段強行對沙俄進行近代化改造,以自己的兒子阿列克謝的鮮血鑄就了全方位的近代化改造。可以說彼得大帝造就了沙俄的勃勃生機。

    雖然彼得大帝是進步的,但他也有落後的一面,那就是他宣稱“農民是必須束縛於這塊土地之上”的政策強化了農奴制;而農奴制卻是俄國再進一步的最大障礙。為了維持封建貴族的封建統治,亞歷山大二世進行了1861年的農奴制改革;解放了農奴,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解除了枷鎖並清除了障礙。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沙俄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壯大,為以後沙俄政治上的變革打下了基礎。

    封建社會內部的封建因素和資本主義因素的鬥爭打裂了近代資本主義文明的大門,俄國的努力使他們趕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班車。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第二步:尼古拉二世的不得人心的戰爭政策違背了人民的意願,被激化的矛盾導致了二月革命的爆發,並最終終結了沙皇俄國和封建制度,掃除了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

    尼古拉二世統治時期,沙俄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矛盾越發嚴重,嚴重的社會危機不僅衝擊了社會秩序,還動搖了沙俄的統治;但尼古拉二世不僅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緩解這種矛盾,還採取了激化矛盾的措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當時的情況下,誰加入戰爭,誰就會被俄國人民推翻;誰給人民帶來和平,人民就支援誰。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聯合領導了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結束了沙皇對俄國的統治。可惜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並沒有退出一戰。

    人民支援以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發動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蘇維埃政府甚至還頒佈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來進一步緩解尖銳的社會矛盾。在獲得了短暫的國內和國際和平的基礎上,列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這意味著俄國的封建因素的徹底瓦解和新型發展道路的逐步形成。

    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是封建主義,只有封建主義徹底消亡才能進行徹底的資本主義的發展;社會主義的最大敵人是資本主義,只有打倒資本主義才能發展社會主義。因此,沙俄的滅亡意味著俄國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的最大障礙的消失,為以後超級大國蘇聯的出現奠定了政治基礎。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第三步:蘇聯的形成和戰時共產主義及新經濟政策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提供了前提和經濟基礎。

    1922年12月30日蘇聯出現於世界至上,成為世界上領土最大的主權國家;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出現了基礎是列寧領導的國內戰爭的勝利,而國內戰爭勝利的最大保障則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僅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消滅了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復辟的基礎,為蘇聯的成立創造了一個空前有利的機遇。

    但是共產主義政策雖然造成一定的經濟危機,但也為後來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供的經驗和教訓。此時的蘇聯就已經提出了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利用資本主義的市場手段發展經濟的理論並付諸實施;可以稱之為有蘇聯特色的社會主義。不僅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還鞏固了工農聯盟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以列寧為首的布林什維克黨人已經在實際上開創了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為以後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借鑑。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建設經驗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提供了經濟前提。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第四步: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引導蘇聯從農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鑄造了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工業脊樑。沒有蘇聯重工業的發展,就沒有蘇聯超級大國的國際地位。

    列寧去世以後,斯大林成為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隨時都有可能覆滅;當時蘇聯經濟文化落後的內部狀況和被帝國主義包圍的外部惡劣環境迫使斯大林逐步廢除了新經濟政策而代之以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策略讓蘇聯抓住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機遇,而權力的高度集中和計劃經濟的優勢使蘇聯的重工業快速發展。蘇聯很快就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強國,僅次於美國。

    雖然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蘇聯優先發展正工業的策略導致了農輕重比例的失調,雖然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在低水平線上徘徊,但蘇聯的軍事力量卻急劇增強。可以說,蘇聯解決了一部分的內憂和大部分的外患。蘇聯重工業的發展和軍事力量的增強使蘇聯贏得了二戰,徹底解決了蘇聯的生存問題——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都沒有消滅蘇聯,而蘇聯的存在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最基本的前提。

    十月革命和蘇聯的出現使世界上出現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發展道路互相競爭的狀態,蘇聯區別於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和發展模式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根源。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比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更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第五部:二戰後蘇聯國際政治地位提高,且資本主義壓迫下的危機意識及冷戰逼迫出的警惕心理催生出了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政治的巨大影響力和軍事力量的強大威懾最終使蘇聯成為超級大國。

    蘇聯是二戰的戰勝國,為二戰做出了巨大貢獻;毫無疑問,打敗法西斯併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蘇聯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這種政治影響力使得蘇聯破產了社會主義的範圍和力量,東歐各國成為了社會主義國家;這標誌著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充套件到全世界,這標誌著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的道路的鬥爭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隨著美蘇盟友關係的破裂和冷戰的進行,世界逐漸形成了兩極格局,美國和蘇聯各是世界的一極。與美國相比,蘇聯的優勢在哪裡?軍事!經過了斯大林的隱忍和赫魯曉夫的發展之後,蘇聯軍事在勃烈日涅夫時期超過了美國;無論是在常規軍事方面還是在戰略軍事方面,蘇聯都已經超過了美國。嚇的資本主義世界瑟瑟發抖的西方--81軍事演習就是蘇聯超級大國的最佳的表現。

    蘇聯的超級大國地位是建立在重工業強大、軍事力量強大和政治影響力強大的基礎上的,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是一個過程。

    超級大國蘇聯的啟示:

    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是近代化的結果,是人民反抗壓迫的勝利,是人類社會發展道路的創新,代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發展方向。雖然1991年的蘇聯解體使社會主義遭受了重大挫折,但我們更吸取了讓社會主義更快發展的經驗和教訓。我們不要一時的勝利,我們更需要永遠的勝利;社會主義不僅需要戰術上的勝利,社會主義更需要戰略上的勝利。超級大國不僅是實力和地位,更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 12 # 葛大小姐

    蘇聯最初只是個農業國,二戰時幾乎成廢墟,如何變成超級大國的?

    我們知道,蘇聯最初只是個農業國家,在二戰中,蘇聯被希特勒偷襲,並且在衛國戰爭中損失巨大,幾乎成為廢墟,有1700個城市和市鎮被破壞,有7萬多個村莊被燒燬,有3萬多個工業企業、65000公里鐵路被炸燬,有10萬多個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變成廢墟,經濟損失7000億盧布。二戰蘇聯死亡人數為2700萬,大約百分之四十的社會財富化為灰燼。那麼,在二戰之後,蘇聯卻在短期內快速恢復,成為與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是蘇聯領土幅員遼闊,自然資源種類和儲量豐富,擁有良好的基礎。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國土面積,因此獲得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也是二戰中希特勒非要攻打它的原因。境內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鈾礦在世界上都有相當地位,三貴金屬礦產優勢突出,主要礦產品產量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蘇聯是當時世界上頭號石油出口大國、頭號黃金大國。自沙俄政府以來,俄國世代熱衷積累黃金,蘇聯的黃金儲備佔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有了黃金儲備,以及石油換來的外匯做支撐,二戰後的蘇聯幾乎不缺乏任何自然資源,在自給自足的同時,大量的出口石油資源,換取外匯,有足夠的財力“抄底”整個世界。所以,二戰中雖幾乎為廢墟,但仍取得了世人矚目的發展速度。

    二是因為蘇聯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可以做到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知道,二戰前後,蘇聯在列寧、斯大林的領導下,奠定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所以在短期內可以調動全國的資源來支援戰爭。二戰後之所以能恢復這麼快和當時的集中政治體制有很大關係,尤其是斯大林在位期間,建立了獨立於資本主義市場之外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實施”三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集中一切的力量來發展重工業。在短短几年內,這個國家的重工業非常的強大,之後軍事力量也迅速的上升。1937年的時候,斯大林已經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重工業和軍事上的強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經濟強國。

    三是蘇聯在二戰前後瘋狂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和財富。我們知道,對於國家而言,土地意味著財富也意味著強大的國力。雖然二戰期間蘇聯至少損失了超過2700萬人的巨大代價,但是和蘇聯得到的相比,明顯是得大於失。對於噬土成性的俄國而言,在國土方面。二戰爆發後,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了一戰時失去的沙俄土地;隨後蘇聯於1939年11月發動蘇芬戰爭,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聯再次出兵奪取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地區。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蘇聯出兵東北,獲得了在我國的一系列權益,包括租借不凍港。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期間還奪取了其他更多的資源。作為新興的科技強國,德國在二戰前後取得了很多科技成果,二戰後期,隨著德軍的慘敗,蘇聯作為消滅納粹德國的主力,尤其是在柏林戰役中,掠奪了德國大量的高科技。不僅如此,蘇聯還將德國境內大量的廠房裝置拆除並運回蘇聯,還有位於我國東北的日本廠房裝置,也被他們拆除運到蘇聯的遠東地區。可以說,二戰前後,蘇聯掠奪的大量土地、財富、科技等,大多是在當時的國際上獨一無二的,大大促進了蘇聯戰後的恢復發展。

    四是蘇聯政府高度重視人才。一方面是大力發展教育,培養人才。針對二戰中蘇聯國內人口的減少,蘇聯政府在培養人才,挖掘人才潛力上下功夫,興辦學校,集中優勢資源加強教育系統建設,現在的俄羅斯也保留了蘇聯教育系統的一些優勢,在世界各方面還算比較好的。另一方面,尊重人才,設定優厚待遇,吸引各國人才,留住人才,為己所用,尤其是在柏林戰役中,蘇聯從德國掠奪了一大批專家人才,不但沒有懲罰他們,而且給他們豐厚的待遇。我們知道人才是第一生產力,可以說在當時的各個領域都出現了拔尖人才,大大促進了蘇聯的戰後發展。

    五是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挽救本國經濟,解除了對蘇聯的封鎖,使得大量非常先進的產品和技術流入了蘇聯,讓蘇聯的經濟以及工業化水平得以迅猛發展。

  • 13 # 不正經的軍棍

    常識問題,蘇聯並不是農業國,而是一個工業國。

    要說蘇聯是農業國呢,其實也算湊合,他最初是農業挺不錯,但是斯大林在位的年代裡,蘇聯已經變成了一個標準的工業國了,而且是個工業大國。他的重工業,早在二戰之前就已經建設完畢了。

    蘇聯的工業化始於1929年的時候,一直到衛國戰爭爆發,他都在建設自己的工業區。他通過出售烏克蘭的糧食,去購買西方的裝置,回過頭來建設自己。他有自己的幾個五年規劃的計劃,這期間裡,他建設了大量的發電廠、鋼鐵廠、工廠什麼的,這都是讓蘇聯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型。最重要的是,蘇聯的工業在這會兒已經很有成就了。

    戰爭期間,蘇聯不是越打越弱,而是越打越強。他的工業能力,在戰爭中全都體現出來了。再加上他接收大把的美援物資,這會兒他是能從工廠裡開出來用萬來計算的坦克飛機大炮,這些東西有的是。蘇聯就是靠著這些東西,把德國人趕了出去。蘇聯那會兒的武器產量,不能只算在美國援助的頭上,你還要算在蘇聯人自己的努力上面。

    即便二戰中,蘇聯大部分城市都被打成了廢墟,他的經濟什麼的還是處於一個上升的態勢。他的工業,依舊沒落下。他的工業集中於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地,這些地方斯大林為啥要死守這些地方?因為這是蘇聯活下去的根基,沒了這些東西,蘇聯就別想活著打完這仗。

    而你等到戰爭結束這會兒,蘇聯是有不少地方變成了廢墟,也死了不少人。但是與此同時,蘇聯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隊,手裡握著數不勝數的武器,這些武器的數量,甚至美國人都有所忌憚。而到了1949年,蘇聯又造出了原子彈。你就說,手裡有一支龐大的軍隊,還握著核武器,還有一幫小弟,他咋就變不成大國呢?

  • 14 # 歷來現實

    蘇聯為什麼能在短短二三十年就成為世界上跟美國比肩的超級大國呢?

    一,沙俄時代遺留的紅利。

    沙俄雖然是個農業化國家,但沙皇在19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廢除農奴制度的政治改革,沙皇這樣做,顯然是受到了時代潮流的左右,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是儘量保證農奴主的利益下進行的,但積極意義依舊不能小視,不僅解放了生產力,也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公平,在資本主義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亞歷山大二世是個很明智的君主,他很清楚被倒逼改革的危險,所以毅然減少了貴族集團小利益,維護帝國的大利益。

    農奴制的廢除,搬掉了通向資本主義道路上的絆腳石,為以後的蘇聯實現工業現代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俄羅斯民族非常聰明。

    俄羅斯雖然是歐洲最落後的國家,但俄羅斯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迄今為止,蘇聯和俄羅斯一共有24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大多是數學、物理學和化學領域;他們的好多發明都改變了世界,推動了科技發展程序。

    而為人類做出重大成就的科研成果,相當一部分是在沙皇時期打下的基礎。其中有電磁理論的創始人、物理學家彼得列別傑夫,化學元素週期表的發現者門捷列夫、吞噬細胞發現者伊利亞·梅奇尼科夫亞歷山大和"條件反射"現象的發現者巴甫洛夫。

    如果沒有這麼多勤奮、刻苦又非常聰明的科學家,蘇聯的經濟建設根本不可能在那麼多的時間取得那麼驕人的成就。而一個擁有這麼多優秀科學家的國度,不成為強國倒是見鬼了。

    三、制度在前期有一定優越性。

    蘇聯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集體所有制。這種制度的優點在於,可以集中力量把大事,把各種資源調配好,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這種制度的最大特點就是高效,可以在短期內做出決策,用行政手段搬掉一切障礙,集中資源,統一思想,進行突擊建設,重點建設。

    比如修一條鐵路,資本主義國家,從提出議案到辯論、表決審批再到撥款施工,可能要經過五年時間,而蘇聯的體制下,領導一句話就OK了。

    美國的醫保搞了幾十年都沒有成功,而在蘇聯的話,幾小時就拍板了。

    社會主義蘇聯還有一個最大的長處,有著叫人難以置信的凝聚力,能夠動員群眾,調動全民積極性,讓大家在特定的時期內,不講條件、不說報酬,只講國家和民族利益,無條件的奉獻;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犧牲小家為大家。

    蘇聯雖然建成了超級大國,這個超級大國卻有著屬於自己的特色。

    特色一、虛無的超級大國。

    蘇聯實行的是計劃經濟,一切資料都是保密的,好多經濟增長都是玩數字遊戲,說白了就是浮誇。

    即使是先進武器,也往往是虛無縹緲的。蘇聯紅場閱兵,就曾經用稻草做成洲際導彈,矇住了美國人。

    特色二、掠奪小國建立起的超級大國。

    蘇聯成立後,軟硬兼施把很多地區兼併進來,動用行政手段掠奪他們的資源,為蘇聯的工業發展不講代價的付出。而那些加盟共和國對此敢怒不敢言。那麼多加盟共和國的資源為蘇聯的經濟發展,工業騰飛做出了巨大貢獻。蘇聯對東歐國家波蘭、捷克和匈牙利、保加利亞也採取同樣的手段進行掠奪,這也是有目共睹的。

    特色三、餓著肚子搞導彈的超級大國。

    為什麼世人把蘇聯叫做超級大國,並非是蘇聯的綜合國力達到了那個水準,而是蘇聯的軍事實力能跟美國叫板,達到了超級大國的標準。而蘇聯能跟美國叫板的主要資格就是尖端武器,核武器。

    蘇聯實行的是先軍政治,為了軍事的軍隊優勢,不惜血本投入資金搞科研,研製尖端武器。而倒黴的則是蘇聯人民,他們無奈地說:衛星上天,肚子癟癟,核彈爆炸,吃啥沒啥。

    權貴階層佔據了蘇聯的絕大多數資源和財富,貪腐問題十分嚴重,普通百姓的生活卻難以保障。

    我們可以透過一個段子瞭解一下蘇聯人當時的生活困境:一個蘇聯人去買麵包,看到前面排隊的人太多,一怒之下就說,我不要麵包了,我去把老斯干掉。過了一會又回來了,別人問他咋回事。這貨說,別提了,那邊排隊的人更多。

    由此可見,蘇聯的超級大國跟真正的超級大國不是一個概念。

    所謂的蘇式超級大國,就是純粹的軍事超級大國,而不是科技超級大國和經濟超級大國。蘇聯時期,人民生活水平不行,軟實力差的太多,富的只剩下核武庫了。這樣的超級大國,說白了就是吹起來的,就像建立在沙灘上的樓閣,經不起風吹任何雨打。

    蘇聯前期的發展,得益於它的制度,但蘇聯的解體,也同樣是因為它的制度。

    任何一種制度都是在不斷完善的,時代變了,制度也要完善、改變,與時俱進。而蘇聯領導人墨守成規,在老路上原地踏步。

    當東方巨龍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開放、一路高歌的時候,蘇聯人還在墨守成規,因循守舊。人民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創造性受到限制,過不上好日子,有利因素變成了不利因素,為蘇聯解體埋下伏筆。

  • 15 # 甲殻蟲

    不覺得蘇聯是超級大國,只是軍事力量強大而已,擁有的核武器可以毀滅地球幾百次,這就是浪費,能毀滅一次就可以了,忽略了經濟的建設。比美國這個紙老虎還要紙老虎。

  • 16 # 鳶飛九天2018

    二戰開始之前,在歐洲諸多強國中,縱然蘇聯坐擁廣袤土地,也難以融入西歐強國之列。這是因為,整個西歐的工業革命比俄國早了將近100年,儘管沙皇彼得一世很早就推動了俄國的工業化改革,由於國內大環境所致,一直到20世紀的30年代,在英法德等國看來,這個粗魯、龐大、野蠻的國家也只是“大而不強”,更沒有任何資格躍居他們之上。

    而且,就在前蘇聯領導人採取一系列措施推動蘇聯工業發展的同時,二戰的爆發幾乎將整個蘇聯拖入了地獄,慘烈的蘇德戰爭讓蘇聯精華地區的諸多城市變成了廢墟。原本根基就不如英法等國,又遭到戰爭的破壞,按道理,蘇聯的國力應該大幅倒退才是,然而,蘇聯卻在二戰後地位陡升,甚至成為了與美國並列的世界超級大國,蘇聯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呢?

    蘇聯地圖

    首先,得益於蘇聯開國後20餘年的專注建設。蘇聯自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就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國內建設之中。二戰爆發之前,蘇聯已經透過1928年所實行的5年計劃,將整個國家建成了全新的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在蘇聯飛速發展建設的同時,1929年至1933年,全球資本主義卻處於經濟危機和陷入蕭條之際。

    爆發的經濟危機令資本主義國家的大量工廠破產,美、英等國無奈之下只能廉價出售工業裝置,西歐諸多國家的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蘇聯利用這一有利時機,向資本主義國家購買了全世界的先進機器,同時又透過移民計劃吸引大量的資本主義國家人才進入蘇聯。

    蘇聯工業改革

    據資料統計,1931年蘇聯向全世界購買的工業機器裝置佔據了全球市場的1/3;1932年,蘇聯對於工業裝置的購買力達到了全世界的50%,美英等國幾乎一半以上的機器都出口給了蘇聯。不僅如此,在這幾年內,向蘇聯移民的美國技術工程師多達10萬人。

    比如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就業的將近7000名外國專家中,其中大約有1700人來自於美國。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蘇聯抓住了世界經濟危機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迅速發展國內工業,彌補了之前農業大國的不足,甚至反超許多資本主義工業強國。

    蘇聯

    其次,蘇聯本身就擁有全球最大的國土面積,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儲存量讓其他國家望塵莫及。沙俄政府執政期間,非常喜歡給國庫積累黃金,所以,蘇聯時期整個俄國的黃金儲備量佔據將近全球的1/3。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爆發經濟危機時,蘇聯用這筆財富向全世界購買工業裝置,大力發展本國經濟。

    再加上它的國土面積廣闊,即便是二戰發生後,蘇聯的資源儲備量在自給自足的同時,依然能夠向世界各國出口資源,也因為如此雄厚的家底,蘇聯戰後才能夠此快速的恢復生產力,並在其他國家處於戰後疲憊狀態之時,一躍成為全球超級大國。

    蘇聯領導人油畫

    再次,蘇聯在二戰取得勝利後,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第2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蘇聯從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一度牽制了納粹德國,超過90%的兵力。雖然二戰中蘇聯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但是,蘇聯也可以驕傲地說,納粹德國最終滅亡,蘇聯居功至偉。

    反法西斯的偉大勝利,不僅讓蘇聯人心中頗感自豪,也讓世界各國革命者滿懷希望注視著蘇聯。如此一來,原本在西歐各國無太大影響力的蘇聯,一躍成為了全球革命者的領頭羊,在世界矚目的情況下,反而促進了蘇聯超級大國地位的形成。綜上所述,蘇聯能夠在戰後快速成長為超級大國,是由早先的工業改革、豐富的資源、時代大背景所決定的。

    社會主義陣營

    最後,當然與蘇聯強大的武力密切相關。第2次世界大戰,蘇聯固然承受了2700萬人死亡的慘重代價,但與此同時,在最為殘酷的蘇德戰場上,蘇聯也淬鍊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經驗極為豐富的精銳大軍。這支人數超過千萬的軍隊從蘇聯扭轉局勢之後,幾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納粹德國最終被滅亡,絕大部分都是這支軍隊的功勞,可以說,無論有沒有英美的諾曼底登陸,蘇聯滅亡納粹德國的結局都不會有什麼變化。

    正是靠著這一之無敵之師,讓蘇聯的地位有了大幅提升,也正是這支軍隊的存在,才讓蘇聯的勢力不斷向外擴充套件,並最終將東歐及部分中歐地區納入了勢力範圍,更一手扶持了社會主義陣營。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也進一步奠定了蘇聯在歐洲乃至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地位。

  • 17 # 四川達州人

    誰和你說蘇聯只是農業國?

    沙俄末期,已經是工業化國家,否則聯布能夠奪取政權?

    只是說沙俄整體差距英法德美不少,工業基礎比他們差,技術不足,資金更少,也沒什麼殖民地,缺乏利潤。

    蘇聯成立後,掠奪農民,用機關槍徵糧隊奪取農業產出來出口糧食以獲得資金,進口機器裝置。尤其1929股災後,美國大量企業破產閒置,蘇聯利用這個機會購買破產企業的裝置回國,加快了重工業建設。

    到1933年1月,蘇聯一五計劃提前完成,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工業國(僅次於美國,雖然質量上還有差距)

  • 18 # 閒來讀史

    現在翻閱世界地圖,已經找不到蘇聯這個曾經這個超級大國了,它在1991年正式解體了,提起這個,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還是感覺很唏噓。不管怎麼說,它也是曾經是昔日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也創造了一個奇蹟,剛開始成立的時候,還不過是一個農業國,國民經濟比較落後,但是時間可以改變一切。

    後來還經歷了二戰的“炮火”,偌大一個國家幾乎廢墟一片,沒想到短短几年後,就變成一個超級大國。放養現在世界,幾乎算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就像中國從1949年建國開始,到現在這個規模,也是持續了好多年。而蘇聯能夠做到這些,到底是怎麼是回事呢?

    第一:原有的基礎

    蘇聯的“前身”就是沙俄,雖然這個國家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當中,實力並不是相當強大,但是也有自己“優勢”。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大部分“遺產”,地域可是相當寬闊,尤其是石油,礦產資源等更是相當豐富。而這些東西,更是發展國力的必備條件,尤其是重工業,軍事等。尤其是沙俄早在19世紀60年代,廢除了農奴制度,鼓勵農民開墾荒地。這種方法促進了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國家生產力。

    不要小看這個制度,美國政府也是在林肯總統時期廢除這個制度,國家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這樣的話,也標誌著它向資本主邁進了一大步。這樣也擺脫了原有的落後農業制度,雖然有些人對此並不滿意,但是整體來講還是國家受益很大的。

    第二:科學技術

    蘇聯本身的科學底蘊,也是相當豐厚,這點從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來看就可見一斑。而在二戰結束後,政府對於本國的科學發展,也是相當重視的,基本上是大力扶持,這促進了這個行業的快速發展,像核武器,導彈等都是在那個時候研究出來的。這些成果,截止到現在,依然儲存非常完好。尤其是它的“繼任者”俄羅斯,更是受益很大。

    第三:相關制度

    前蘇聯是世界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也算是開創歷史先河。它主要實現的就是集中所有制,在第二次戰爭時期,可以說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是集合了所有的力量支援前線,保證了軍隊戰鬥力。而這個制度也延續到了二戰結束後,雖然中間也略作變動,但是總體保持著這個大體方針。這給人的整體感覺,就是國家整體實力相當強大,但是真相究竟如何,外界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客觀原因

    其實蘇聯被譽為“超級大國”,除了上述幾個原因以外,還有很多其他原因。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蘇聯是由15個“加盟國”組成,綜合起來力量自然比較壯大。另外二戰結束後,當時蘇聯的領導人是斯大林,這位本身也是比較有領導能力,放棄了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思想,推行農村集體化等策略。由此一來,也確實促進了蘇聯經濟的發展。

    另外蘇聯被譽為超級大國,也是因為它在國際上的地位,尤其是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英法美代表資本主義,而中蘇代表了社會主義世界,兩種思想激烈對抗。如果說美國是資本主義的“大哥”,而蘇聯是社會主義“老大哥”。

    然而,蘇聯這個超級大國,裡面存在很大“水分”,並不是像表面上表現出來的那麼強大。尤其是這個集中的制度,到了後期它的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了出來,甚至拖垮了蘇聯。本身整個國家實行的“計劃經濟”,有些經濟資料並不一定十分準確。尤其是第二次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為了和美國“對抗”,某些方面還會“弄虛作假”。

    都知道蘇聯是由15個國家組成,不過並不代表著他們團結一致,尤其是蘇聯對於這些國家採取“掠奪”政策,促進了蘇聯經濟發展,進而導致他國不滿。這些國家的資源,充實了蘇聯的“錢袋子”,才造就了經濟繁榮的“假象”。

    另外,為了國家發展軍事戰鬥力,蘇聯政府甚至有些“不惜代價”,不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加劇了蘇聯的社會動盪。如果說它是超級大國,真正來講的話,只有軍事戰鬥力,猶如“瘸腿”一般,不利於國家整體發展。並且這個超級大國的“稱號”,客觀上來講也是有些名不副實。

  • 19 # 齊君

    1.蘇聯國土是世界第一大

    你們別看蘇聯剛成立的時候基礎差,但是人家底子高,這點就可以比如說是破船還有三千釘、瘦死駱駝比馬大的道理,蘇聯的祖輩是沙皇俄國,沙皇俄國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打仗奪地盤吞併領土,所以蘇聯推翻沙皇以後自然而然地繼承了沙皇所有廣袤的領土。就算是我一點技術沒有,但是我有地有的是資源,就已經超越了世界上很多的國家。比如說日本,你技術再好、再發達,你沒有資源,什麼也不是。

    2.共產主義徹底改變了蘇聯人思想

    人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財富、有多少權利,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不然和畜生沒什麼區別,共產主義思想我就不過多介紹了總之是富有人無限的激情和熱血。就好比如當時中國一樣,賦予了當時中國人多少的激情與熱愛,大生產運動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所以思想一直是決定人前進的方向。而蘇聯人也毫無例外,共產主義所武裝的蘇聯人呢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團結。人民積極勞動,大力發展國家實力,以最快的速度將蘇聯這個新生國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持平。

    3.大量引進人才和培育人才

    國家花重金請外國專家或者先進技術來為蘇聯進行飛速發展,同時再派大量的蘇聯人向外國留學和學習。

    學有所成以後,蘇聯學子們將回國建設國家。就比如說是二戰前期,蘇聯完成五年計劃以後,又開始購買大量的機器裝置和吸收人才,極大縮短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發展差距。

  • 20 # 我就是王1

    人家沙俄可是有這相當的工業實力的,單說當時最強大的地表武器戰列艦,人家沙俄是能自產的,只不過,沒有英國先進罷了。當時能自己造艦的,英法德美奧意日,西班牙荷蘭葡萄牙都只能算二線了。別的就沒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千年古樹核桃樹的樹心又黑又硬,能值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