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中原大地63
-
22 # 仁勇校尉
最主要的因素很多回答都已經講到了,蘇聯的斯大林式體制在相對落後的追趕期的確強大高效。除此以外,還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沙俄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工業基礎,和清末中國這種真正的落後農業國完全沒有可比性;第二,蘇聯擁有很豐富的資源和比英法德等國更多的人口蘇聯最初只是個農業國這個說法是嚴重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沙俄工業實力相當強大。
俄國革命推翻的沙皇俄國在當時的列強中的確算工業水平相對落後,但沙俄在當時的世界上是貨真價實的第五工業強國,和清末中國這種真正的落後農業國完全不是一回事。
在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中前期,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最重要指標是鋼鐵產量。鋼在現在很多人印象中是沒落的夕陽產業代表,但在當時是一個國家工業和國防實力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理解了這點,也能明白中國50年代末失敗的大鍊鋼鐵運動之起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1913年,美國鋼產量3180萬噸,德國鋼產量1832萬噸,英國鋼產量778萬噸,法國鋼產量469萬噸,沙俄鋼產量423萬噸,奧匈鋼產量260萬噸,義大利鋼產量90萬噸,日本鋼產量26萬噸。
沙俄鋼產量排名世界第五,和排名第四的法國產量差不多,遠高於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當時的新興工業國。
當然,沙俄的工業技術水平要比英法德美四國差一些,工業實力差距比鋼產量要大。不過沙俄有能力設計製造代表當時世界最頂級工業水平的無畏級戰列艦,可見自身已經有相當強大的工業技術實力。
沙俄時代,俄國也已經湧現出羅蒙諾索夫、門捷列夫、巴甫洛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全世界最一流的科學家,人才輩出。
(創立元素週期表的沙俄科學家門捷列夫)
沙俄與當時的滿清王朝,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兩個國家,沙俄是遠遠比當時的大清朝先進發達無數倍的國家,不能用理解中國歷史的方法去套用俄國。
蘇聯有豐富的資源和比起英法德等歐洲傳統強國多很多的人口蘇聯基本繼承了沙俄的龐大領土,是地球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廣闊的領土帶來了豐富的資源,讓俄國人一直受益至今。
蘇聯擁有發展工業需要的絕大多數自然資源,這是相比英法德等國非常巨大的優勢。英國、德國、法國的歐洲部分國土面積狹小,本土缺乏很多種重要的資源。如英法德當時都缺乏石油(英國的北海油田是二戰後發現的),法國缺乏煤鐵,嚴重限制了法國的工業發展。
長期來說,經濟和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決定經濟規模對比的是人口。1913年,俄國1.7億人,美國9800萬人,德國6700萬人,法國本土4000 萬人,英國本土4565萬人。俄國相對於英法德等國,人口規模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雖然當時俄國比起英法德美等國依然比較落後,但差距不算太大,本身也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即使沙俄沒有滅亡,長期來說,經濟和工業規模追上英法德等國也是機會很大的。
蘇聯時建立後,相比沙俄,失去了波蘭等人口密集區,同時美國的人口增加速度相比蘇聯要快得多非,蘇聯對於美國人口上沒啥優勢了,但對英法德人口優勢明顯。蘇聯只要發展到一定水平,超越英法德等國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工業國是水到渠成的。
-
23 # 形而上之規則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彼得大帝”的開放政策,為俄羅斯接受“工業化”奠定了近代科學教育和生產組織的基礎,加上列寧的“十月革命”對社會的適應“工業化”的政治改造,完成了國家工業化。以俄羅斯的國家資源條件,成為(某領域)超級大國是客觀發展的必然。
-
24 # 大山裡的幼稚鬼
1917年十月革命後,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國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斯大林執政後,透過實行中央集權制、全盤農業集體戶,最終形成了斯大林社會主義模式,不僅抵禦了全球資本主義危機的侵襲,促進蘇聯國力的上升,也為其贏得二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戰雖然使得蘇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同時也為蘇聯的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在二戰中實力嚴重受損,不再是蘇聯的有力制衡者,同時,伴隨著蘇聯對東歐地區的解放,蘇聯的影響力也在歐洲逐漸擴充套件。
蘇聯的“越級”崛起二戰的爆發中斷了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戰時遭受的巨大破壞拖慢了其經濟發展速度,戰爭經濟模式又進一步加速蘇聯工業結構的畸形發展,也給蘇聯的崛起埋下了扭曲的伏筆。
隨著二戰戰局的轉變,蘇聯的影響隨著蘇聯紅軍的東進逐步拓展至整個東歐地區,這使得蘇聯的崛起並不僅僅侷限於單純的生產力或經濟實力的躍升,而是實際政治影響力的地區擴充套件。
二戰結束之時,蘇聯已成為具有實際地區主導地位的國家,並因為同美英開展合作及對戰局的決定性作用而令世界矚目。但蘇聯在二戰中也遭受了重創,其實力並沒有達到掌握世界霸權的程度。
對蘇聯的發展而言,急需在戰後儘快恢復生產和建設,美國也認為蘇聯在戰後恢復經濟方面需要外部援助。但實際上,蘇聯國內建設的正常安排卻被被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扭轉了方向。
戰後不久,冷戰拉開序幕。二戰中蘇聯的卓越貢獻彰顯了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令西方國家心生畏懼。伴隨著戰事的節節勝利,社會主義的發展方案也在東歐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援,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對蘇聯軍事實力的畏懼同時增強。
在西方國家眼中,“斯大林的緩衝區本身就是一個俄國力量向西部的大幅度延伸”,而這是他們並不樂見的結果。美蘇的戰時同盟迅速瓦解,美國對蘇聯採取遏制政策,兩國不可避免地陷入冷戰的對抗中。
這一形勢的變化是蘇聯始料不及的。二戰後短短几年間,意識形態的分歧把蘇聯從一個地區大國直接“越級”進入超級大國之列,作為不同社會制度的代表,蘇聯與美國展開全方位的爭奪。
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是蘇聯之於美國的重要區別,卻也因此掩蓋了蘇聯與美國之間的其他差距,可以說意識形態之爭導致蘇聯崛起之路的躍進式發展。而這種躍進式發展史“瘸腿”的,實力並未跟上影響力的發展速度,蘇聯過早地被推上了與全球霸主爭鬥的擂臺。
從某種意義上說,意識形態造成了蘇聯崛起之路的虛化。
蘇聯在二戰後的崛起過程受到意識形態和地區戰略的雙重影響。意識形態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意識形態的分歧把蘇聯置於美英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立面,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頭號大國被列入了超級大國行列,也就是說意識形態使蘇聯“躍進式”發展,加快了蘇聯的崛起。
意識形態因素也把蘇聯過早地推到了高出自身實力的國際地位上,製造了超級大國的迷夢,“從文化根源上,這是俄羅斯以基督教的理想拯救世界的彌賽亞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表達”。
在這種心態的驅使下,蘇聯將原本用於恢復自身發展的資源和力量投入到同美國的競爭中,這種競爭又多表現在軍事領域,從而加速了蘇聯經濟結構的畸形化發展,為持續性的崛起埋下了隱患。
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又改變了蘇聯的地區戰略,從相對疏離轉為全面直接接入東歐事務,以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的組織為依託,蘇聯進行了以其為主導的地區整合。意識形態此時既幫助蘇聯透過與東歐共產黨和工人黨的合作交流影響各國的內外政策,促進地區戰略的成功實施,又因為意識形態的高壓使得蘇聯的地區整合僅僅停留在軍事和經濟層面,而在精神領域收效甚微,導致蘇聯最終失去了對東歐地區的掌控,也失去了進一步崛起的地區支援,最終未竟自己的崛起之路便“中道崩殂”。
綜上,二戰後,蘇聯崛起為世界矚目的大國,是意識形態虛化了蘇聯崛起的成就,地區戰略的實施原本可以鞏固蘇聯的地區影響力併為繼續崛起奠定堅實基礎。
但受意識形態鬥爭的影響,蘇聯的地區戰略發生了變化,地區整合的方式過於僵硬和單一,最終不僅未能給蘇聯提供繼續崛起的支援,反而進一步拉大了蘇聯實際實力與發展意願之間的裂隙,斷送了國家崛起的大好機遇。
蘇聯的“超級大國”是被意識形態鬥爭給推上去的!
-
2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知道,二戰後的世界進入了蘇美爭霸的冷戰時代。蘇美兩國在經濟、軍事、科技等各個領域展開了激烈的較量。一直到90年代蘇聯解體後,這種形勢才得以終結。
說起來,蘇聯這個國家成立的時間並不長,而且在成立之初只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那麼,蘇聯為什麼能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就成為可以和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呢?
(十月革命)
我們以二戰為分界,從兩個時間段來進行分析。
自十月革命爆發後,蘇俄一直處於混亂的狀態中。到1922年蘇聯成立時,其綜合國力也是比較孱弱的。一直等到斯大林上臺,這種情況才發生了改變。
在二戰之前,斯大林共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的矛盾,被眾多西方國家聯合制裁,其發展的效果實際上並不明顯。
然而在1928年,美國華爾街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遭到一場毀滅性的打擊。蘇聯趁著西方國家自顧不暇,便抓住機會開始了飛速的發展。
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基本上就已經建立起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工業體系。
當然,蘇聯能夠在短短几年中建立起工業化,除了恰逢其時之外,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首先,蘇聯本來就是在沙俄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沙俄一直是歐洲五大強國之一,向來是以農業發展為主。後來因為一戰的關係,沙俄又慢慢擁有了一些工業基礎。因此蘇聯在建立之後,直接從沙俄的老本上開始發展,其效率自然是大大提升。
其次,蘇聯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很好地利用了社會主義力量集中的優勢。廣大勞動人民勁往一處使,蘇聯發展的速度自然就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
(斯大林)
不過在蘇聯進行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斯大林卻錯誤地發起了大清洗運動。這場運動使得許多有才能的軍政人才蒙冤下獄,蘇聯國內掀起了一場動亂。而在大清洗結束後,蘇聯的綜合國力嚴重下滑,其發展勢頭也遭到了阻滯。
1941年,希特勒放棄進攻英國,掉頭向東方的蘇聯發起了進攻。蘇德雙方由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殘酷戰爭。
儘管二戰是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但在蘇德戰爭爆發的頭幾個月裡,蘇聯軍隊卻節節潰敗。德軍一路深入蘇聯國境,蘇聯國內的無數基礎設施都遭到了摧毀。再加上蘇聯在二戰中損失了數千萬人口,因此蘇聯在二戰中可以稱得上是元氣大傷,僅僅是取得了一場慘勝。
二戰之後,斯大林下令對德國的工廠和工業裝置進行掠奪。蘇軍一共花了幾年的時間,才將這些裝置完整地帶了回去。比起美國只掠奪吸納科學人才來說,蘇聯的這一招確實算不上高明。
不過,這些先進的裝置也的確為蘇聯恢復工業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前文提到,蘇聯的政治體制在國家建設方面具有極大的作用。蘇共中央對國傢俱有高度的決策權,可以集中整個蘇聯的力量對某一領域進行高速發展。這使得蘇聯在二戰後迅速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模式中。
(勃列日涅夫)
到60年代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又減少了中央指令性計劃指標,並且增強了企業的自主權。這使得蘇聯GPD持續上漲,在經濟上正式取得了大國的地位。
不過,蘇美冷戰並非是從60年代才開始。蘇聯之所以能在二戰結束後就與美國爭鋒相對,其實還是依靠著軍事上的實力。
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這一舉動震驚了整個世界,而美國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全世界的霸主。
為了能夠擁有自保並威懾美國的武器。斯大林下達死命令,讓蘇聯科學家們夜以繼日地對核武器進行了瘋狂的研究。終於在1949年,蘇聯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
這顆原子彈的爆炸,讓蘇聯成為了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而這件事也讓全世界認可了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蘇聯正是憑藉著這一點,一舉躋身超級大國的行列。而是否擁有核武器,也成為了此後幾十年中,全世界評判大國強國的標準。
到70年代,勃列日涅夫下令大力發展軍工業,而美國則深陷於越南戰爭無法自拔。蘇聯因此正式超越美國,成為了軍事世界第一的強國。
總的來說,蘇聯能夠在短短几十年間成為了超級大國。除了把握機會的能力強之外,社會主義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點。
(參考資料:《蘇聯史》等)
回覆列表
蘇聯從落後的資本主義快速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在二戰結束後迅速恢復國民經濟,依靠的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