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總探長

    科舉制度其實就是進入官場的一個高平臺、高跳板。不僅僅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為之瘋狂,古往今來無數的學子無不為之瘋狂。

    我們可以看一下韓愈的個人履歷

    792年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

    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的行軍司馬。晚年官至吏部侍郎。

    824年,韓愈病逝,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

    1078年,追封昌黎伯,從祀孔廟。

    他一生在文學、思想,哲學、政治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並不是所有人從一開始都會平步青雲,韓愈就是這樣,他六次艱難的科舉之旅才成就了未來的韓愈,韓愈二十歲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五年後,在四次失利之後終於得中進士,可也只是一個進士而已,他的連連碰壁卻沒有令他放棄,他十年寒窗無數苦楚都是打碎了牙往自己肚子裡咽,所有不足為外人道的最後都成了他成功的基石。

    韓愈他從童年開始就飽嘗生活的苦難,他出生在唐朝的大曆三年,當時他的父親韓仲卿還任秘書郎一職,但是他三歲時父親去世,而後由他的兄長韓會撫育他成長,長兄如父,假若韓會能夠一直將韓愈撫養成才,那麼韓愈的人生也不大能稱得上苦難了,偏偏天公刁難。

    在大曆十二年時,兄長韓會因為受到元載的牽連,左遷為韶州刺史,到任不多久後便因病逝世於韶州了,如今的韓愈不過才九歲而已,父兄的接連去世令他陷入了只能追隨寡嫂的境地。

    他先是和寡嫂一起回河陽老家安葬兄長,不久後又與嫂子鄭氏共同避居江南宣州,他的《祭鄭夫人文》中有言:

    “就食江南,零丁孤苦”。

    好在寡嫂鄭氏出身於唐代五姓之一的滎陽鄭氏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且善良賢惠,對年幼的韓愈盡心撫育,使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誠如《孟子》中所說: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已然將韓愈的身世擺弄到如此坎坷的境地,自然要賦予他一些常人所不能及的天賦,所以在他的《與鳳翔邢尚書書》中講述自己:“生七歲而讀書,十三而能文。”在寡嫂教育和自身的刻苦努力下,學業終有所成。

    在貞元二年, 韓愈離開江南宣州,拜別寡嫂隻身前往長安,途中他投奔族兄卻無所獲,在貞元三年他參加科舉考試以酬己志,在取得鄉貢資格後,他又再一次出發趕赴長安。

    可是第一次科舉考試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考試落第後,他便在長安遊蕩,生活無依無靠,不過韓愈還算幸運,在長安期間的到了北平王馬燧的幫助,得以繼續在長安度日。

    第一次科舉失敗的韓愈顯然沒有被打敗,雖然科舉的失敗也使他失落過一段時間,可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志向,於是在貞觀三年後的三年間,他又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不過依舊沒有如他所願。

    失敗了三次的韓愈,已經沒有足夠的錢物支援他在長安再待下去了,於是他狼狽返回宣城。

    後來他在《答崔立之書》中自言:

    “僕始年十六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為人之仕者,皆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為人耳。乃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僕誠樂之,就求其術。”

    雖然韓愈十分渴望自己能夠榜上有名,然後做官改變現狀,可是老天偏不遂他所願。直到貞元八年,打不死的韓愈再一次參加了科舉,這一年韓愈已經二十五歲了,終於這一次韓愈中進士第,即便登進士第也不代表會有官做,於是韓愈再一次參加了吏部博學鴻詞科考試,然而最終還是落選了。

    在他落選的同時一直撫育他成長的寡嫂鄭氏去世,他披星戴月回到河陽,為寡嫂守喪五個月,以感念嫂子的撫養之恩。嫂子的離世使他在與這個世界的親緣關係又疏離了一步。他感傷於嫂子離世寫下了《祭鄭夫人文》。隨後幾年他一次一次的參加博學鴻詞考試,又是三次落敗。

    到這韓愈已然經歷了六次科舉上的失敗,這似乎是他在為官路上的一道鴻溝,使他停滯不前。

    他不是不恨,他不是不怨。

    可是從小的坎坷讓他在很早就看透世事無常,他也曾為自己的命運與前途據理力爭,在考試落敗的期間他三次上書宰相,可是訊息便如石沉大海一般杳無音信,世態炎涼大抵如此,沒有背景沒有身份就只能如螞蟻一般被人碾壓。

    韓愈心灰意冷離開長安回到河陽後又前往洛陽。

    終於在貞元十二年七月,韓愈受到宣武節度使董晉的推薦,得以試任秘書省校書郎,隨後韓愈的一生起起落落,幾經貶謫幾經復任。可是韓愈在文學上的成就還是比他在仕途之中要高的多。

    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推崇古文的毅力比之他科舉的毅力有過之而無不及,韓愈得以在後世出名,應該與他身上那股不服輸的魄力也有很大的關係,韓愈所寫的文章氣勢恢宏大氣,闡透事理,以至於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開闢了唐朝以後古文的發展道路,他在文學上的巨大貢獻,也使他有了“文章鉅公”和 “百代文宗”的尊稱。在我們的學習中對韓愈的文章最為熟悉的應該就是他的“師說”了,本文闡明瞭老師教書育人的真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成為後世歷代乃至今日信奉的經典。

    韓愈在《進學解》中也曾說過: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對我們學習的專注和認真也有重大的啟示,韓愈一生並非徑情直遂,他坎坷的一生值得被人們看到,而我們更應該改看到的不是他的悲苦,而是在他悲苦的一生中他不斷追求的腳步,一次次的失敗沒有使他放棄生活,他在失敗中找尋真的自己,不斷奮起直追終於成就了自己。

    參考文獻:《祭鄭夫人文》、《與鳳翔邢尚書書》、《答崔立之書》

  • 2 # 阿成是我

    在古代封建社會里,讀書就是為了參加科舉,人們有機會透過科舉向社會上層流動,科舉也就成為高階官員必經之路,透過科舉改變人們的命運是大家的嚮往,也給有抱負的人報效國家提供好的渠道。科舉制度一路演變,到今天成為我們的高考,高考也是同樣道理。

  • 3 # 不止於BOOK

    科舉制度與我們的高考制度,考研製度沒有啥本質上的區別。有人說,一旦動了考研這個念頭,就很難停下來。而科舉制度和做官,文化等繫結在一起。韓愈本身在民間有一定的知名度,但需要的是官方的認證,把自己的一腔抱負得以施展。

  • 4 # 納蘭伈伈

    首先你得明白,無論古今中外科舉這一制度是大多數平民子弟封官進爵,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唯一途徑!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文帝楊堅廢除了九品中正制,確立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完善,設立了進士,明經等眾多科目!

    韓愈六次落榜仍然不放棄主要原因,我認為有三個

    首先,韓愈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在其幼年時父親就已去世,當19歲要參加科舉考試時,父兄又去世!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去投奔族兄韓弇,奈何得知其所兄遇難的訊息,此時,韓愈孤苦無依,長安米貴,萬般無奈之下,她只得去別人府中做幕僚維持生計!

    韓愈祖上為官宦世家,古人都有光宗耀祖之說,抱著這一信念,即使六次落榜,仍然不放棄,也情有可原。

    從韓愈前期參加科舉考試前期的準備中,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才學有著很高的認可,不甘於他人之下,韓愈的財血脂高,被後世所認可,杜牧曾將韓文與杜詩並列,稱‘杜詩韓筆’!蘇軾後來對他的評價提筆百次有餘,而不知從何寫起後,最終提筆:文起八代之衰!可見其才情之高!

    綜上所述,韓愈即使六次落榜,仍然不放棄科舉之路,是他的種種遭遇所致!

  • 5 # 四川達州人

    何為科舉?

    其實就是入仕的途徑。

    作為最公平的選仕辦法,沒有之一。

    通過了科舉就是人上人,具備做官身份,擁有與地方官平等對話的地位,獲得魚肉鄉里為子孫集聚財富的可能。

    無數小農小商會依附過來,寧願降為佃戶幫工也要奉獻財產,充當附庸,祈求因此而免稅免役。所以啊,誰不想透過科舉?

    尤其唐代,中得進士就等於拿到晉升快車的門票,十來年就有機會入相。

    正所謂,娶五姓女、中進士弟。真正是唐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成功標誌。

  • 6 # 大象猛得翻斯基

    首先看第一個問題:科舉對人的誘惑有多大?

    人生最快樂大四件事: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沒有科舉之前都是靠世襲和指定人選當官的,有了科舉等於是給寒門學子一個一步登天的出路,古人自有學而優則仕,不管你是在哪方面有造詣,都是要當官的,當官才是被社會認可的成功人士,而科舉就是這麼唯一一條出路(除非生下來就在帝王家),所以科舉就是讀書人的龍門,吸引力超強勁,強於一切!就是魚離不開水!

    第二個為何韓愈“六次落榜”仍然不放棄?

    其實古人科舉都比我們現在早,十來歲就開始了,像韓愈這樣間斷的考個6次也才二十來歲,相當於我們大學畢業,更多的來講6次其實是很少的,科舉超過6次的人太多了,很多沒記載的靠了十幾二十次的大把,只能說韓愈確實有才,二是有相應的際遇,因為懷才不遇的人太多了,如果拿到現在來看高考超過3次的已經很少了,但古代不一樣,不考試幹什麼呢,沒有什麼技能,不願意幹瞧不起的活,人也分三六九等,所以要麼窮書生酸死,要麼金榜題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當然韓愈是考取功名後把自己的特長髮揮出來的;

    最後兩個問題結合一起來看:

    科舉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不管考6次,16次26次都是要考的,學而優就一定要仕,這個不是你有才就一定能考得上的,有部分還是命運,同時在那個朝代,只有當了官,才能把自己的才學真真實實的發揮出來,讓後人有跡可循,不然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的記錄,估計就草草幾個字了結一生。

  • 7 # 明啊明雜談

    1:韓愈的祖輩都曾在朝或在地方為官

    2: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

    3: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4:朝中無人

  • 8 # 清風明月度人間

    古代大一統帝國,君王壟斷政治權力。知識分子或者說有文化的人,不攀附權貴就無處施展才華。需求端唯一,供給端不壟斷。那麼知識分子就缺乏談判的資本或籌碼,只能委曲求全迎合上意。

  • 9 # 御史而行

    在古代,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當時隋文帝楊堅為了選拔官員創立了科舉制度,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進入了鼎盛時期,直到1888年才正式廢除科舉制度。

    然而,古代的許多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就是為了能夠一朝中舉,所以金榜題名是每個讀書人的夢想,與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並稱為人生四大幸事。范進中舉後的種種表現,反映了讀書人對於金榜題名那種狂熱的渴望。

    在封建社會里,讀書人一旦中舉,那就意味著可以做官,可以衣食無憂,可以變為人上人,甚至掌握生殺大權。特別是農商子弟,寒窗苦讀數十年,就指望著能一朝得登天子堂,入朝為官,平步青雲,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科舉對於讀書人來說具有無窮地誘惑力,無數讀書人前赴後繼,如疾如狂的追求著功名利祿。有些人參加科舉入仕是為了實現自身的抱負,讓自己的政策變為現實;也有些人入仕是為了報效國家,有些濃烈的愛國情懷。

    韓愈,是歷史上傑出的文學家和哲學家,被後世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祖祖輩輩都是做官的,在這種家庭環境之下,也深受“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從小就立志透過科舉考試做官。

    在唐朝,要想透過科舉考試,不僅僅是需要文章寫得好,還需要有名人推薦才行,本想著透過兄長韓弇(時任殿中侍御史)推薦,但是韓弇卻遇害了,後來投靠了一個故人北平王馬燧,前三次科舉,韓愈看了歷年的考題,覺得很簡單,所以就沒有認真的複習,所以都落選了。第四次終於考中了進士,獲得了進入仕途的資格,為了進一步的往上爬,又考了兩次,雖然文章一如既往的寫得很好,還是落榜了。前前後後考了七次,有六次落榜了,只有第四次考中了進士。

    所以因為家族環境的影響,加上韓愈愛國情懷,報國衛家的思想,甚至衣錦還鄉的夙願,使得韓愈一次次踏上了科舉的舞臺,雖然多次落榜,卻始終沒有氣餒,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文學著作,深深影響著一代代人。

  • 10 # 溫讀

    說起對科舉制度的痴迷,讓我們不禁想到吳敬梓先生的《儒林外史》,裡面的范進中舉,周進,馬二先生,王玉輝這些對入仕具有執念的人,還有那些為了取得功名不惜變得卑鄙虛榮的像匡超人等。其實透過科舉考試走向仕途一直是我國古代知識分子唯一的出路,尤其是隋唐時期,科舉考試確立以來,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終於有了可以證明自己的機會,而入朝做官,為國家出一份自己的力量,從此以後,這不再是世家大族的專屬,隋朝以前的選官制度,從秦漢時期開始採用的察舉制,官員由推薦選拔而產生,這個雖然和世襲制相比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但是卻有很大的弊端,容易被下層的官員弄虛作假,被外戚和宦官操控。到了漢魏時期開始了九品中正制,雖然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察舉制的弊端但是到了後來成為以門第定高低的局面,成為門閥貴族政治持權的工具。

    而經過從秦漢到南北朝,選官制度失敗的經驗,從隋代開始,隋煬帝設立的進士科,也成為科舉制度正式確立的一個標誌,而到了唐代,以至於到宋元明清,這個考試製度逐漸完善,考試內容也逐漸繁化。而隨著科舉考試的確立,考試也成為讀書人仕進的唯一出路,出身寒門的人也有了機會入仕為官“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

    作為一個大文學家,他的仕進之路卻異常坎坷,頗有點《儒林外史》中范進,和周進中舉時的意思,韓愈也是如此,他出生於公元768年,本來祖上都在朝中做官,父親官至秘書郎,但是自幼喪父由兄長撫養成人,因為兄長元載的事件被牽連,被貶不久病逝,所以韓愈的同年過的是很艱苦的,自此之後只能和長嫂相依為命,也因此他比平常人更加刻苦,但是這份努力卻沒有輕易得到回報。因為家中家道中落,生活貧困,朝中無人,韓愈作為一個讀書人,能夠出人頭地的唯一辦法就是科舉考試。

    因為家中從祖輩開始就在朝中為官,都是讀書人,這也決定了他未來的出入肯定是參加科舉考試入仕為官的,殊不知這樣一個未來古文運動的發起者,大學問家,思想家,科舉仕進之路卻舉步維艱。貞元二年,他第一次去長安,族兄引薦卻未能成功,第二年又去參加科舉考試,名落孫山,後又參加了三次科舉考試,都是以落榜告終,終於在貞元八年的時候,四次科考失敗之後,終於有了點收穫,進士及第,但還是天不遂人願,致力於參加考試可以在仕途上大展抱負的韓愈卻屢戰屢敗,而這次是以進士的身份,去長安參加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又是三次均以失敗告終。後是因為得到別人的舉薦才可以做秘書省校書郎一職,期間積極推動他古文運動的文學理論,開始了對駢文的猛烈攻擊。韓愈也自此開始了他的為官之路,才華出眾卻屢遭貶謫。

    韓愈作為一個大學問家,才華出眾的人物,上帝似乎對他不公平,從小就成為孤兒,兄長也在早年離世,同年過著勤儉且努力的生活,終於長大成人,卻多次不能高中,他卻能屢敗屢戰,沒有因為一次的失敗而放棄,為官之後還致力於發展文學革新運動,在古代文學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11 # 叫聲先生你敢應嗎

    自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到唐代科舉制度不斷完善,最後到晚清光緒帝為推行新政而廢除科舉制。它整整影響了中國一千三百年。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人生的四大喜事,“金榜題名”作為壓軸出場,可見古代讀書人對於中舉的渴望。在這漫長的1300年當中,無數的寒門學子晝耕夜誦,就是為了能夠登科及第,高中狀元。這其中就包括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韓昌黎。

    為何韓愈六次落榜仍然屢敗屢戰,堅持不棄?原因有三:

    第一條,古人以孝為先,高中金榜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第二條,是一張通往中央權力中心的“門票”,能夠入朝為官,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治國理念。這應該是韓愈一直堅持考試的主要動力。

    第三條,有機會被達官顯貴,甚至是皇帝看中,成為個駙馬爺什麼的,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簡直不要太容易。

    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的讀書人雖然屢試不第,仍然屢敗屢戰的原因了。

  • 12 # 魚兒讀書會擺尾

    唐朝科舉的數目很多,唐初只有秀才、明經、進士三科,到了唐穆宗時,考試科目除了開設的以上三科以外,還有俊士、一史、三史、明法、明算等十四科之多。雖然科考數目很多,但是它們在考試中的地位並不相同,《唐摭言》卷一“述進士”上篇記載,“永徽以前,俊、秀兩科猶與進士並列;咸亨之後,凡由文學一舉於有司者,競集於進士矣。”“搢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可以看出舉子門對進士科的推崇以及進士科所受的重視,但是考取進士科也是頗為艱難,三十歲考中明經都已經算老的了,五十歲中進士還算少進士。

    在唐代,做到宰相和六部大員,及地方州郡長官的,大多是透過進士、明經、制舉逐漸得到升遷。進士、明經、制舉代表了唐代科舉制的主要特點,也是唐代高階官員入仕的重要途徑。安史之亂以後,進士科(也稱文學科)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明經出身甚至會受到鄙視和嘲笑,如元稹明經及第後去拜訪李賀,李賀不僅不接見他,還對他進行挖苦和嘲笑。

    進士科的崇高地位也深刻影響了當時的社會風尚。根據《唐語林》載:宣宗舅鄭僕射光,鎮河中。封其妾為夫人,不受,表曰:“白屋同愁,已失鳳鳴之侶;朱門自樂,難容烏合之人。”上大喜,問左右曰:“誰教阿舅作此好語?”對曰:“光多任一判官田詢者掌書記。”上曰:“表語尤佳,便好與翰林一官。”論者以為不由進士,又寒士,無引援,遂止。宣宗想提拔有才之士,但是因為無進士出身和門第而受到了群臣的阻撓,也說明了進士出身在晚唐成為影響仕宦的主要因素,即使是天子也不能左右時代的風氣。

    宣宗朝還採取了恢復進士放榜後的宴集活動、編纂《登科記》取消對子弟的限制、精簡考試科目等措施,更使進士科的地位如日中天,以至形成了以應他舉為恥辱的觀念。如“凝大中元年進士及第。來年彥昭猶下第,因訪凝。凝衩衣見之,崔甚恚。凝又戲之曰:‘君卻好應明經舉也’。彥昭忿怒而出,三年乃登第”。這就使天下舉子競集於進士科,“每歲試禮部者千餘人”,而錄取名額卻一直未增加,競爭異常激烈。

    就高階官員的出身而言,進士科也佔據統治地位。肅宗時宰相十六人中,進士四人,制科二人,只佔了三分之一,代宗時,宰相十二人中進士四人,制科三人,超過了一半。德宗時宰相三十五人,進士出身者十二人,制科無一人,順宗(805 年在位)時宰相七人,科舉出身者五人,進士有三,直到憲宗時,宰相二十九人,進士出身者十七人,進士第一次在宰相中佔據多數。憲宗之後,進士科已經確立了在眾多科目中無比崇高的地位,如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朝,宰相數量分別為29、14、7、24、15、23、21,而進士出身者就有17、9、7、19、12、20、20。

    也正是這種風氣影響了韓愈,韓愈有著榮耀的家世:六世祖韓茂,曾做過尚書令,五世祖韓均曾任金部尚書,高祖韓駿入唐後曾任雅州刺史,曾祖韓泰曾任曹州司馬,祖父韓睿索曾任桂州都督府長史。韓愈父輩,官越做越小了,家族日見衰弱,正如韓愈自己所說:“喪亂以來,門衰祚薄……天禍我家,降集百殃。”

    家族過去的榮耀使他自豪,可是家世的衰微使他嗟嘆,同時激起了他重振家門的強烈使命感。韓愈曾下決心“祿仕而還,以為家榮。”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要從科舉入仕,於是他“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雖然三次落第,依然不放棄,終於在貞元八年進士及第,然後又經歷了吏部考選,終於得官,此後歷經宦海沉浮,穆宗長慶四年( 824 年) 卒於長安,官終四品吏部侍郎。

  • 13 # 家電衛浴維修游擊隊

    古代科舉考試考中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古人常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便是最好的證明。而在古代,“學而優則仕”,考上了就能做官,飛黃騰達,光宗耀祖,你說誘惑大不大?

    古代的考試分為幾個等級,而考中者待遇也不一樣,考取成功了,就獲得功名:

    秀才: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中者稱為秀才。

    考中秀才,雖然不能直接做官,但也擁有了些特權。1.享有免除自己的徭役賦稅之外,見了地方官也不用像普通老百姓一樣下跪,只要對地方官拱手作揖即可,也可自稱學生,稱地方官為老師。秀才還可以穿盤領長衫、頭戴“方巾”、腳蹬長靴,犯罪也不能直接對其用刑,必須上報州府批准。

    舉人:省級考試,這級考試也叫"鄉試",——中者稱舉人。舉人不僅擁有秀才的特權,還有秀才沒有的特權!1.中了進士,古就了不起了。那就代表雙腳已經踏入了官場,不僅不用交稅,還可以享受朝廷的俸祿,他們一般都會被委派到各地主政,幸運的還可以留在京城做一個京官,正所謂“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考中進士之後便體現的淋漓盡致。2.當上舉人還有個好處是經濟上的——賦稅徭役豁免權。不用納稅,也不用服徭役。

    貢士: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中者稱貢士。貢士就更不得了了!貢士也擁有舉人的一切特權。成為貢士後,就有資格參加殿試,面見天子。

    殿試由皇帝直接監考。最後的殿試結果,便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其他進士稱"進士出身"或"同進士出身"。 考中了這前三名,就名揚天下了。做大官也是妥妥的,好處也不用我多說了吧!

  • 14 # 漂亮獅城

    科舉考試如果考上了功名,那就是享之不盡的榮華富貴和高人一等的名譽地位,這誘惑夠不夠大?有沒有聽過一句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個誘惑夠不夠大?對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書生,他們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科舉考試金榜題名,從此官運亨通,享盡齊人福!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明不明白?所以韓愈六次落榜都要接著考,一點都不奇怪了,這事關一生的生死前程,擠破頭也要上!

  • 15 # 細微的小確幸

    看過《儒林外史》的范進中舉就知道科舉的威力了。科舉中舉意味著功名利祿,光耀門楣。別說六次,六十次都不算事。

  • 16 # 漫談歷史故事

    科舉就是現代高考和公務員考試的合二為一版。

    所以古代人熱衷科舉就和現代人參加高考和熱衷於公務員考試一樣啊!

    古代科舉考試成功了不僅僅是個人命運的逆轉,更是整個家族命運的逆轉。例如明代中個舉人,那不僅能免除自家的佃租,而且還能擁有諸如面見知縣老爺只作揖不跪拜的特權等等,更何況如果中了進士,那就有很大機率可以當官了。

    古代科舉是最容易的成功之路了。我們現在常常說高考是普通人和權貴們唯一一次公平競爭。那古代科舉制度也是當時普通人和權貴們唯一一次公平競爭。更何況古代還有合理的恩蔭制。

  • 17 # 英雄悲歌

    呵呵,誘惑當然大了!

    古代可不像現在,360行,靠啥都能吃飯。除了農民就是小手工業者,當然還有商人。但古代的手工業者和商人地位極低,社會上沒人看得起。甚至還不如妓女!

    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深入人心,要想出人頭地惟有考取功名!當官必須走科考這條路。而入了仕的待遇那是一步登天!草雞變鳳凰。讀書人的目的就是考中功名,光宗耀祖啊!

    別說韓愈考了六次,古代考了一輩子的大有人在!考場裡經常見到白髮蒼蒼的老人。畢竟古代的科考比現在難得多了,考中的都是極少數的,有人換算了一下,古代考中進士的機率是五萬分之一!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考到五六十歲才中了舉,據說還是考官可憐他,看他那麼大年紀,考了幾十年,勉強錄取了他。而中了舉的范進,大家都清楚了,喜極而瘋!地位瞬間逆轉,所有人的態度都180度轉變,連老丈人都唯唯諾諾了,立即有人送錢送物送房子,呵呵,誘惑力還不大?

    所以,古代讀書人唯科考是從。出人頭地只有科考一條路,頭懸梁錐刺股,鑿壁借光,寒夜苦讀,十年寒窗,都是為了科舉。想想看,真是為難了他們!還是現在的我們幸福啊!

  • 18 # 丁強888

    這個問題你去看看現在參加公務員考試的人就知道了。

    現在參加公務員考試的考生有十幾次。不到年齡限制不停止的。就是因為考過之後就是國家正式編制的人員。掌握國家機關公權力。

    現在的公務員進去後還只是普通工作人員。相對於古代的吏。而人家實實在在的透過科舉考試可是一授官就是七品起步。七品縣令那相當於現在的縣委書記了。擱你有這種機會怕是考一百次也要考吧。所以不要說人家韓愈考六次了。

    再看看大家熟悉的范進中舉的故事。只是考過舉人。那個老丈人的態度也變了。各種高不可攀的大老爺也過來相交了。馬上在老百姓心裡變成了文曲星下凡了。注意那還只是舉人噢。還沒中進士。

    當然,唐朝時候的科舉還不像明朝那樣完善。但在韓愈時代。牛李黨爭的一大原因就是科舉官員和非科舉的官員的矛盾。那時候透過科舉入仕已經是很重要的一種改變命運的手段了。所以。你是韓愈 六次不中你可能還會再考七次甚至八次。

  • 19 # 緬北支教哥

    古時候的科舉是老百姓出人頭地能做官的唯一出路,要想改變自己命運過上榮華富貴豐衣足食的生活就只能透過科舉考試了。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條路,那就是舉兵造反,那個風險有多大可想而知了。所以平常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和迷戀朝廷的科舉考試就不用多說了。

  • 20 # 飛豬不怕虎

    科舉制區別於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實用於魏晉,選舉官員考察人品家世。而後期門閥制度興起,九品中正制以名存實亡(推薦選舉主要看家世)。寒門再難出貴子。

    隋朝實行科舉制,選舉官員透過考試入仕(相當於公務員考試)。無論是豪門還是貧苦人民,起跑線都一樣----讀書(雖然可能有些人不一樣,但大部分都一樣),這使得寒門也有了希望。

    古代中國自春秋開始開始有“士農工商”的說法,讀書人的地位為最高(這與管仲的想法一致),而讀書人在科舉制實行之後就有了讀書的目標(讀書可以入仕)。

    韓愈祖輩做官,在韓愈小時候其父親亡故,由其兄長韓會撫養,但韓會收到牽連被貶病逝。韓愈隨其寡嫂回老家,但被韓家親戚嫌棄,之後韓愈便和他的嫂嫂鄭氏到江南居住,窮困潦倒(在古代一個寡婦帶一個小孩是很不容易的)。韓愈發奮讀書,勵志於改變生活。

    可以看到,韓家雖然世代做官,但到了韓愈這一代就已經沒落了,可以說他已經是寒門了。而且即使有一些韓家老友,但韓愈被韓家親戚輕視(可以說他們已經不認為韓愈是韓家人),這些老友也不會幫他。韓愈為了生活,為了抬頭(試想一個男人被別人輕視,能不激起他心中的力量?),他必須做官,所以他會一直考試。

    科舉的誘惑就在於此---無論你是誰,只要你努力讀書,最後都能成為人上人(瞧瞧范進考了那麼多年才中舉,但同地區的人對他的態度完全不一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婆婆嚼東西喂孫子,兒媳婦不讓,婆媳在公園爭吵,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