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廬州之月
-
2 # 走走停停HZY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夏,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太子胤礽。在推選新太子的過程中,胤禛支援復立胤礽,同時與皇八子胤禩也保持良好的關係。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復立胤礽為太子。同年封胤禛為和碩雍親王。[9] 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9] 。
胤礽再立後,為鞏固儲位又進行了一些非法活動,引起康熙帝的不快,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再次將他廢黜。以後不斷有朝臣為他復位奔忙,均遭康熙帝處罰。胤礽被遺棄了,但他留下的皇太子的空位,康熙帝卻未令人替補,惹得諸皇子為之大動心機。胤禩有資本,繼續活動,又一次受到父皇斥責。他的同夥胤禵“虛賢下士”,聯絡各方人士,“頗有所圖”。[10] 十四皇子胤禵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為撫遠大將軍,出征西北,指揮兩路清軍入藏,送達賴六世至拉薩,驅逐了一度盤踞在西藏的準噶爾人的勢力,穩定了西藏局勢。他的聲譽日高,有可能成為儲君。三皇子誠親王胤祉受命開蒙養齋館,身邊聚集著一群學人。他也“希冀儲位”,以至胤礽再廢后,竟“以儲君自命”[11] 。
胤禛善於治國、懂得韜光養晦。他尊釋教道學,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諸兄弟維持和氣,與年羹堯和隆科多交往密切,同時向父親康熙帝表現誠孝,畫西藏於版圖,贏得康熙帝的信賴。康熙六十年(1721年),雍正四十四歲這年,正是康熙帝登基六十週年大慶,他奉命往盛京祭告祖陵,回京參加貢士會試試卷複查事務,冬至時遵命代康熙帝南郊祭天。次年,清查京、通兩倉,又秉命冬至祭天。胤禛的這些活動,對他來說有兩重意義,一是由於他多次隨從巡幸、外出代辦政務,足跡遍於中國主要地區,使他有機會了解各地經濟物產,山川水利,民間風俗,宗教信仰,歷史問題,取得了關於民事的第一手資料;二是觀察了康熙帝處理政事,考查了地方行政和吏治,鍛鍊了處理某些政事的能力,獲得了從政的一些經驗。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對胤禛日後治理國事都有很大的實踐意義。
-
3 # 鵬哥哥看世界
雍正的皇位是康熙傳給他的
民間多有傳聞包括部分影視劇都有這樣的橋段:話說康熙遺照是原文大位傳十四阿哥,雍正指使人將十加一筆改為於,開了一招偷天換日。把本屬於十四阿哥的皇位變成了他(雍正排行老四)。
實際上來說這個故事是非常荒謬並不符合邏輯的,史實是確實傳位給了雍正。但是讓我們就要從康熙的聖旨來說原因有二。
其一 清代聖旨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從左至右滿文從右至左,然後在中間書寫日期。就算改得了漢文也改不了滿文。
其二 清代並不漢子"於"寫出來是"於"。
其三 最後其實詔書一般寫的是"皇xx子"。
以上無論哪一條改掉都不太現實。
-
4 # 知乎學堂
雍正皇位是怎麼來的?正確答案:合法繼承而來。
很多人都喜歡聽民間傳說,雍正是在遺詔上的十字上面加上一橫,就變成了皇位傳於四子。請問清朝的這個繁體字“於”怎麼改?再者,清朝的遺詔還有一個滿文版本,請問滿文怎麼改?
雍正的皇位到底是怎麼來的?
我們來理一下證據。
第一個證據:就是康熙皇帝在臨死之前,找來了雍正,讓雍正替自己去祭天。古代祭天,代表的是皇權。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因此,可以看出康熙己把胤禛看成儲君。
第二個證據:早年康熙就讓十四阿哥去邊疆帶兵。後來康熙曾經把十四阿哥召回京城,可不久之後又把十四阿哥再次派遣邊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根本就沒有想把十四阿哥立為皇帝的想法。
-
5 # 華納小川美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覺得雍正的皇位是從他的弟弟十四阿哥手裡奪過來的,是靠篡改康熙的遺詔得來的,其實並不是這樣。
當時在康子皇帝死了以後,各位皇子都覬覦皇位,爭相搶奪,便有了後來說的“九子奪嫡”。其中幾個有實力的屬太子黨,四爺黨和八爺黨,最終以雍正的勝利結束。
早在康熙活著的時候,康熙就已經察覺到皇子們已經有了拉幫結派的現象了,其中康熙就注意到了八阿哥,就這樣康熙內心其實是不準備把皇位傳給八阿哥的,反而四阿哥平時比較低調,沒有變現出來對皇位的渴求反而是表現的不怎麼看重皇位,加上四阿哥聰明謙遜,我覺得這一點康熙是很喜歡的,還有康熙有個最喜歡的孫子就是乾隆,這也是一個加分項吧。這是從康熙皇帝自身來分析,這是一方面下面我們看一下歷史的記載。
第二方面傳言是康熙皇帝是準備把皇位傳給十四阿哥的,雍正皇帝暗自把詔書中的“十”改成了“於”,傳位十四子就改成了傳位於四子。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從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康熙遺詔中我們可以得到答案,其實是篡改遺詔完全是無稽之談,遺詔上的原文是“皇四子”如果吧十改成於,那麼就變成了皇於四子,而且遺詔是一般滿文,一般漢文的,倆種文字都改的話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呢說雍正篡改詔書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
6 # 晨曦
雍正皇帝被稱為“鐵腕”皇帝,他勇於革新,勤於理政,任用賢才,勵精圖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傑出的成績。歷史上所稱的“康乾盛世”實應為“康雍乾盛世”,只不過雍正在位時間短暫,人們才將其略去,但他承前啟後的作用確實值得大書一筆。然而,雍正皇帝如此光環的背後卻有著一個謎團。據說當時康熙本沒有打算讓雍正繼位當皇帝,雍正是讓人篡改了父皇的詔書而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時大殺兄弟和功臣,都與這件事有關。這是真的嗎?關於這一問題還要從康熙晚年說起。當時,康熙皇帝兩次廢掉了皇太子允?(réng),面對空著的太子之位,皇子們都垂涎欲滴,並結成黨派。不久,康熙命皇十四子允?( tí)為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這讓人們覺得康熙是意有所鐘的。
雍正即位,一直以來都是歷史的一樁懸案,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但是從來都不乏大家對雍正皇位如何得來的大膽猜測。而且在康熙晚年,宮廷爭奪皇位的鬥爭非常激烈是事實,康熙自己也說過,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兒子不爭氣,目光長遠一點也未嘗不可。這裡選取了一些其中的說法,正史野史也都不定,大家看看就好: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打算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淘寶搜尋“軒有尚衣”,衣你好看)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但是關於改詔一說,很多人都能看出漏洞來,首先清朝是滿人,詔書應該不是漢字吧,其次就算是漢字,也應該是“於”而不是“於”。而史學家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就是康熙傳給他的。(好像這結論有沒有都差不多)。
不管怎麼說,儘管雍正的即位確實來的不明不白,但是卻不能否認他也是一代明君,縱使“文字獄”是他帝王生涯中不可抹去的汙點,但是人誰又能無過呢?少了他,又怎麼會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呢?其實歷史這東西,誰都沒有能力去說清楚那個時代的誰是誰非,畢竟作為後生誰都沒有經歷過,而我們,不過只是一群有著不同想法,正在默默續寫著另一部歷史的看客罷了。
-
7 # 小鐘侃天下
康熙的意思。選雍正當繼承人,其實再合理不過了。老大胤褆因詛咒兄弟被圈禁老死;老二胤礽被廢兩次;老三胤祉因在敏妃喪禮百日內剃頭被康熙拘禁宗人府以無禮嚴加議罪——革去郡王爵位降位貝勒;老四胤禛序齒長年富力強,巡視河工有過歷練有從政經驗, 也沒發生過被降位革爵的么蛾子破事,穩穩當當的眾皇子中爵位最高的親王爵位,還在康熙晚年時節代替康熙在冬至時去天壇祭天——國家大事,在祀與戎,不看重一個兒子能讓他去祭天?所以沒毛病。
-
8 # 愛看愛思考
從歷史看來應該是正常繼位。康熙皇帝晚年惰政了,致使貪汙受賄成風但是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確是精力不夠用了。所以才選擇了惰政,治理國家很耗費精力體力的。康熙皇帝沒有這份精力了,但是,作為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又不甘心就這樣算了於是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就進入到了康熙皇帝的視野裡。年富力強又有經驗,從哪方面來看?雍正都是最好的人選。當然了,康熙皇帝無法預知未來,無法斷定胤禛的短命。從現實看來康熙皇帝選擇了雍正作為繼承人,也是很得力的。雍正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勤政皇帝。
-
9 # 大蘇閱天下
說到雍正的即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謎,民間最流行的說法是雍正皇帝串通隆科多,篡改詔書,將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得即大統。但這種說法顯然是謠傳。其原因如下:一,清代的傳位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的,一邊是滿文,另一邊是漢文,即使漢文可以修改,但滿文是由字母拼成,無從修改。二,清代對皇子的稱呼一般都要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因此在傳位詔書上如果是傳位給十四子那麼就應寫成,傳位皇十四子,如果這樣寫,那麼就不存在將十字改成於字的可能了。
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傳位給雍正皇帝呢?一些學者認為康熙選擇雍正主要有兩點。首先,雍正在康熙晚年時政績卓著,掌管戶部任勞任怨。其次,康熙皇帝是一代聖主,但在晚年有些過於仁慈,使得官場中出現了腐敗的現象,康熙皇帝深刻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為了大清江山,他要挑一位能徹底整頓吏制的皇子來即位,這樣以鐵面無私而著稱的皇四子就走入了老皇帝的視線。另外,雍正皇帝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並帶在身邊親自調教,康熙選擇了雍正,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證大清能有兩代好皇帝,也可以說雍正的即位還沾了孩子的光。因此,雍正篡位的謠言,應該是他的政敵刻意製造的,並沒有歷史依據。
-
10 # 小志剪輯影片
雍正,生於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1678年12月30日),是康熙帝的第四個兒子,母親德嬪,就是後來的仁壽皇太后。雍正名叫胤禛,他的同母弟、康熙第十四子允禵,一度名叫允禎,這兩個字字形、字音相近,人們容易弄混,讀者宜加區別。雍正二十一歲時,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三十二歲晉爵雍親王。
雍正青少年時期受過良好而又嚴格的教育,熟讀經書和史書,寫得一手好字,又愛同僧侶討論佛學。除了漢文,對當時的國文(滿文)也是通曉的。自然科學知識略通一二,武藝科目也學習過。他還隨從康熙辦理過一些政事,康熙第二次親征噶爾丹,雍正從軍,掌管正紅旗大營。康熙秋獮熱河,西巡五臺山,南巡江浙,雍正都跟從過。他奉命到盛京(今瀋陽)、遵化拜謁祖陵,去曲阜祭孔,代行南郊祭天。參與查察京城倉儲,磨勘會試原卷。各地考察及處理政事,使雍正能在實踐中學習,鍛鍊了他的從政能力。康熙晚年把皇太子廢了立,立了廢,最後沒有太子,他的兒子們乘機謀取儲位,其子皇八子貝勒允禩公開活動,得到朝臣的擁護,他的兄弟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及允禵都支援他。雍正也積極參加皇位爭奪,他採取外弛內張的策略,表面不動聲色,暗中加緊活動。他組成一個小集團,成員中有步軍統領、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他奉命處理一些政事,以嚴厲的態度進行辦理。他的手下人福建道員戴鐸,說他的主子德才兼備,恩威並施,是大有作為的人。這表明雍正政治上主張整頓積習,重新整理朝政。而允禩以仁義為綱領,所以獲得人心。由此可見,康熙末年皇子爭奪儲位鬥爭中,各個集團有自己的政綱,以此而論,也是一場政治鬥爭。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病故,隆科多傳出遺言,說大行皇帝講:
皇四子胤禛,為人作風行事很像我,命他繼承皇位。胤禛就在隆科多的支援下登基稱帝,改年號為雍正,成為雍正帝,這時他已四十五歲了。官書是這樣記載他的繼位的,但是人們懷疑實際情況與此不同。有一種說法,康熙要傳位給允禵,遺詔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為“於”字,篡了位。還有說康熙臨終徵召允禵回京繼位,因為當時他出任撫遠大將軍,領兵在甘肅,準備徵準噶爾人,而隆科多不發詔書,致使十四子不能及時回京登基。這些說法是民間傳聞,與當時的宮廷警衛、公文制度及詔書制度都不相合。如御前大臣不可能只有隆科多一個人,發詔書是內閣職責,與隆科多無關,皇子一定要稱“皇某子”,若真有傳位十四子的遺詔,應書寫為“傳位皇十四子”,若把“十”改為“於”,就讀不通了,雍正不可能以此繼位。所以這類說法並不準確。雍正是合法繼承抑或是篡位,都沒有足夠的資料來說明,這個問題可以存疑。不過筆者比較相信他是按康熙的意志繼位的。
儲位鬥爭進行了十幾年,雍正登基把它結束,但允禩黨人反對新君,希冀皇位,雍正就要把這場鬥爭徹底進行到底。他利用皇帝的優越地位,對允禩集團實行分化瓦解的政策。雍正繼位,封允禩為廉親王,與他關係最好的弟弟允祥為怡親王,用允禩、允祥、隆科多和大學士馬齊為總理事務五大臣,馬齊原來是擁護允禩的,雍正這一手,明示優待政敵及其支持者,但不給允禩實權。在這四人中,允祥管戶部,隆科多管吏部,掌握要害部門,允禩掌管工部,後改管理藩院,實權小。
雍正對允禩集團的骨幹,嚴懲不貸,允禟發遣至青海,允禵囚禁於遵化東陵,允圈禁在京中,就這樣把這個集團給拆散了。三年後將允禩、允禟害死,允禵因系同母弟,不便致死,改囚京城。於是徹底打垮了政敵,他的統治也隨之而鞏固。
皇十四子允禵像
-
11 # 四月的薔薇花
首先我們看一下正史的記載: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暢春園病逝,隆科多正式宣佈“遺詔”,胤禛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雍正的父親康熙皇帝作為一名擒鰲拜,平定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的皇帝,且康熙共有三十五子、二十女。其中只有20個兒子、8個女兒活到成年。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其膝下子嗣多為有能有才之輩,因而也引出來後面的九子奪嫡的事件。其中九子分別為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愛新覺羅.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當然最後的結果我們已經知道,四阿哥胤禛勝出,在康熙帝去世後繼承皇位,成為雍正帝。
(放一張道明叔的康熙大帝照片)
從官方的記載的情況來看,雍正的即位是合乎法理的。清代的官書對於這些可謂是眾書一詞,口徑統一。不過對於民間來說,顯然讓人全然相信史書記載是不現實的,因而出現了在眾多的民間傳說中,雍正即位卻是非法的,是篡位奪權。後世有的學者也認為康熙臨死之前,沒有留下讓雍親王繼位的遺詔。 這份所謂《康熙遺詔》是偽造的。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囑“傳位十四子”,篡改作“傳位於四子”的說法。共有胤禛改詔、隆科多改詔、年羹堯改詔三種說法。如說康熙臨終前本來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皇十四子允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 此屬傳聞,不為史實。後經證實,其遺照應該為滿文,而在滿文之中顯然是不存在這種改法的。更為可能的便是雍正依靠自身才能,獲得康熙大帝的賞識,最後得以繼承大統。
(甄嬛傳中雍正形象)
不過較為統一認可的,也是眾多皇帝的處理方法,顯然成功者是不可能與失敗者分享喜悅的。在即位後,雍正帝重用康熙十三子胤祥,不想放過政敵胤禩等人,胤禩等人也不甘心失敗,所以雙方的鬥爭在雍正帝繼位後延續下來,他在政治上採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並且雍正皇帝鑑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因而也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傳位乾隆愛新覺羅弘曆的詔書被秘密封存在正大光明牌匾之後)
事實上,不管如何得到皇位,雍正作為一名只在位十三年的皇帝。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非常關鍵性作用。但是因為在位時間的短暫,後世只說康乾盛世(像是父子一樣 實際為爺孫),而未稱為康雍乾盛世,對於泉下若有知的勤於政事,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的雍正帝來說也算是一件憾事了吧。
(甄嬛傳中乾隆形象 三代人齊了)
-
12 # 搞笑開心寶貝
康熙皇帝在臨死之前,找來了雍正,讓雍正替自己去祭天,也許會有人說在康熙皇帝之前也有這樣類似的情況發生,康熙爺也曾經讓別的人替自己祭天,但是康熙皇帝臨死之前找的可不是別人,是自己的親兒子,一個很有可能替代自己的人,這個時候,康熙皇帝肯讓雍正替自己,這不就說明在康熙皇帝的心裡面,皇位早就已經選好繼承人了嘛。按照能力的話,康熙皇帝肯定是會選擇雍正的,畢竟雍正無論是在能力還是在心計方面都遠遠的超過別的皇子了。
也許有人會說康熙皇帝還曾經封十四阿哥為大將軍,說實在的,封不封將軍這個職位並不能說明什麼,把十四阿哥封為將軍,只能說明十四阿哥在軍事方面確實是一個可造之材,只能說明這些,在康熙皇帝之前也有人曾經封皇子為大將軍的,這並不代表就讓那個皇子當皇上啊!還有人會說在康熙皇帝臨死之前,把十四阿哥召回了京城,在康熙皇帝還在世的時候,就早早的讓十四阿哥去邊疆帶兵,這並不代表著康熙皇帝是想要鍛鍊十四阿哥,讓十四阿哥外出帶兵,有不少的皇帝都派自己的兒子外出帶兵,也不見得那些皇帝讓這些阿哥們當皇帝,就算是康熙皇帝曾經把十四阿哥召回來,可是不久之後不還是把十四阿哥趕回到西北去了,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其實康熙皇帝根本就沒有想把十四阿哥立為皇帝的想法。
舉報/反饋
-
13 # 香洲謝霆鋒
有關雍正(胤)繼位的問題,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謎案之一。一種觀點認為,康熙欽定雍正,雍正合法繼承了皇位。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雍正是篡位,在康熙病逝前後,雍正精心策劃了篡位陰謀,篡奪了皇位。近日,上海學者金恆源(愛新覺羅·恆源)在《史林》雜誌上撰文指出,根據對有關史料的重新解讀,發現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所謂“八人同受面諭”是雍正後來的偽作;現存“遺詔”也是大臣隆科多受雍正之命所偽造。
此前的合法繼位派學者認為,康熙臨終前召見了八位年齡在三十歲以上的皇子和大臣隆科多,下達了傳位給皇四子胤的遺命,這些史事應該是真實的。康熙病危時派雍正代他祭天,而祭天一般都是皇帝親自祭祀,這就有了特殊意味。康熙在召見幾個皇子時,下旨讓雍正從天壇趕到康熙寢宮,顯然是要把皇位交給他。另外,在皇子們還在世時,雍正不可能編造康熙召見皇子們的事,否則他們一定會把真相揭露出來,可至今沒有發現這方面的檔案材料。那麼,康熙臨終前是否接見了八位大臣,並真的頒佈了一份遺詔嗎? 兩份滿文《康熙遺詔》中均無由皇四子繼位的明確記載。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著名清史專家王鍾翰曾對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珍藏的滿文《康熙遺詔》進行考證,王鍾翰證實,原件是殘缺的。在這份滿文的《康熙遺詔》原件中,並沒有“皇四子……繼位”的內容。也沒有“雍親王皇四子胤人品貴重”這最重要的一句話。 前幾年,臺灣學界宣佈又發現了一份康熙親筆遺詔,詔書中明確記載著“傳位於皇四子”的內容。臺灣中科院史語所精通滿文的清史專家李學智,對原件進行了考證。據李學智的判斷,目前所見的所謂《康熙遺詔》,全部是康熙去世三日後,由胤偽造的。李學智指出,在偽造遺詔的過程中,首先存在著隆科多“票擬”(即起草)遺詔的事實。 “八人同受面諭”應系雍正事後偽造 認為雍正是合法繼位的學者認為,康熙去世前曾對八位大臣面諭,皇位由皇四子繼承。那麼這裡的“八人同受面諭”是確有其事,還是雍正事後編造的?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據史料記載,康熙是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晚九點左右“賓天”的,而在臨終這一天的凌晨一至三點間“急召”胤。而胤到達暢春園之前的上午七點左右,康熙已將三、八、十三等七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宮,宣佈了“皇四子人品貴重……著繼皇帝位”的決定。但這些都是雍正在當了皇帝七年之後,才突然舉出的證據。金恆源認為,如果確實存在康熙在他去世的當天上午當眾宣佈“四阿哥繼位”一事,以胤的一貫為人和即位合法性鬥爭的慘烈程度,胤斷無可能把如此重要的資訊拖延到七年以後再作宣佈。所以,答案只有一個,“八人同受面諭”一說完全是雍正、張廷玉等人編造的偽證。 胤、隆科多陰謀勾結的證據 金恆源在文章中指出,就在十日胤去南郊祭天的同一天,胤竟一日“三次派遣護衛、太監等”進駐康熙所在的暢春園,此後每日不斷派遣護衛進駐該園。在康熙已經正式宣佈“自初十日至十五日靜養齋戒,一應奏章,不必啟奏”的情況下,胤仍可以每日派人進駐暢春園。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隆科多任九門提督,專門衛戍京師。這裡面若無隆科多的支援,絕無成功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聖祖實錄》中,對胤每日“三次派遣護衛”進駐暢春園,用的是“候請聖安”,而到乾隆修撰《世宗實錄》時,卻將“候請聖安”改為“恭請聖安”。一字之改,充分暴露出胤、隆科多等人的陰謀伎倆。 胤、隆科多聯手控制住暢春園,顯然只是陰謀篡位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在康熙去世後,用最快速度造成胤繼位的既成事實,完成篡位。 金恆源指出,清史專家王鍾翰早有雍正偽造《康熙遺詔》的說法。所謂《康熙遺詔》,完全是雍正命隆科多“撰書”(起草)的作品。據李學智介紹,臺灣中研院史語所儲存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的滿文《上諭檔冊》共75件。其中有一件內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阿哥等奏:恭閱尚書隆科多撰書《遺詔》。奉旨:是。著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 可見,康熙去世時,胤、隆科多並沒有能拿出遺詔來,是隆科多搶先“口述”康熙留下由皇四子“繼承大統,即皇帝位”的“遺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獨自起草了《遺詔》,十六日宮內宣讀的《遺詔》雖然是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但底本卻出自隆科多之手。 疑雲重重的康熙大殮 金恆源指出,胤、隆科多匆匆舉行康熙大殮的做法,也充滿了陰謀氣味。康熙去世於十一月十三日晚上七至九時,第二天(十四日)已登帝位的胤就下令舉行大殮,而且把大殮的時間定在戌刻(即晚上七至九時)。當時京城氣候已經寒冷,屍體裝殮存放不存在問題。太平盛世的皇帝大行之禮非同小可,新主必要與皇子、重臣會同禮部仔細研究方案,選定吉日隆重舉行。胤為何如此急不可耐?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藉機把皇子、大臣馬上召進宮來。一旦進宮,在隆科多嚴密監控下,只能俯首就範。沒有任何史料可以證明,康熙去世當晚,三、八、九、十等眾阿哥都已及時知道並在場參加了有關的重要活動。
-
14 # 紫霄塵浮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69歲的康熙皇帝玄燁,做了六十一年大清皇帝之後,在京西的暢春園去世。 七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了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雍正。不久,有關雍正篡位的傳說就悄悄開始流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雍正篡位的故事在民間演繹得越來越生動。野史中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說,歸納起來竟有五種之多。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禵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儲存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裡寫著:“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僅從它的寫法來看,改成“傳位於四皇子”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學者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並沒有停止。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 我們先看看,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學者的說法。這派學者認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後,精心策劃了篡取皇位的陰謀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當時他負責暢春園的保衛工作。在康熙病危昏迷的時候。雍正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偽造康熙遺詔,變相軟禁皇子們,編造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一起聽到康熙口傳遺詔的重要情節,乘機篡取皇位。 這派學者認為,證明雍正合法繼位的關鍵問題,是康熙皇帝臨終前,是不是曾經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且康熙給他們口授了傳位遺旨。這派學者透過對相關檔案研究後,得出的結論認為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 康熙的孫子弘旺所編《皇清通志綱要》和康雍時期肖奭的《永憲錄》,是記載有康熙帝去世逝情況的兩本私人著作,在這兩本書中,都沒有記載康熙皇帝臨終前,召見七位皇子和下達傳位遺旨這件事。 康熙皇帝臨終前,詔見了七位皇子和隆科多,並聽到康熙的傳位遺旨這個情節,是雍正自己編造的。因此,康熙的遺詔也不是真的。按照雍正自己的說法,康熙是在駕崩當日“倉促之間一言而定大計”的,這句話就說明康熙沒有留下文字遺詔。從這兩方面來看,現在儲存的這份遺詔中,關於傳位給雍正的內容不可能是康熙的遺願,更不是康熙親手所寫,而是雍正與親信們偽造的。 雍正及其支持者們編造了康熙傳位的情節又偽造了康熙遺詔,所以雍正坐上皇帝寶座之後,嚴厲懲處了包括允禵在內的一批自己的兄弟和前朝的寵臣,不是整死,就是打入大牢。收拾年羹堯和隆科多這樣的寵臣,是為了堵他們的嘴,打擊他的兄弟,是為了清算跟他爭皇位的競爭者。十四子允禵是與雍正競爭皇位最主要的對手,雍正繼位後,在回北京的途中,雍正將十四子允禵變相軟禁了,並一直囚禁了十幾年。 這派學者認為,康熙晚年最喜歡的是十四子允禵,是有意把皇位傳給他的,讓他去西北打仗是為讓他建功立業,樹立威信。皇十四子允禵到前線兩年就指揮部隊進入了西藏,立了大功,為此清政府還繪有允禵進入西藏的畫,來紀念這件事。 康熙想讓這個十四子,實際上也是雍正的親弟弟,讓他首先打西藏,進軍西藏。為什麼他那麼做呢,實際上是想讓他兒子將來做皇帝,因為北京的兒子很多,爭得厲害,在外面立了大功,那回來就不得了了。康熙六十年,皇十四子允禵回來了一趟,按道理應該給他立位,康熙覺得還不夠,他想,過一年,到康熙六十一年再立吧。讓他去打準噶爾,如果他把準噶爾打敗了,那不得了,康熙計劃著想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康熙不但特意安排十四子允禵去西北打仗,讓他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同時康熙對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是非常關心的。 皇十四子允禵在擔任撫遠大將軍期間,康熙皇帝在給他的硃諭、硃批中說了很多意味深長,寄予厚望的話,比如有一次康熙在硃批中寫道:“人心最為重要,你要時刻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類似這樣的話語,在這些滿文硃批奏摺中是非常多的,可以說是隨處出可見。 正因為雍正篡權皇位心裡有鬼,在陰間都怕受到父親和祖先責罵。所以才沒有遵循“子隨父葬”的習俗,安葬在清東陵來陪伴父親和祖父,卻把自己的陵墓選在相隔數百里外的清西陵。
-
15 # 文超愛自由
雍正皇帝是清朝入關之後第三位皇帝,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開始一直在當時太子胤礽身邊附庸,為太子辦事,後得王瘸子的輔佐,加上自己精明強幹,做事認真,把朝廷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做了幾個漂亮的差事,例如:江南籌款賑災,清繳國庫欠款,讓康熙爺內心慢慢的認可,加上十三弟胤祥的衷心幫助,在最後關頭阻止了八爺黨的爭權,成功繼位。有很多其他說法,我並不認同,因為個人覺得可能有一些小關係絕對不是最重要關係,比如,康熙是因為選中了弘曆,才選的胤禛,從康熙的角度出發整頓吏治是大清朝的當務之急
-
16 # 那迪卡
雍正皇帝的皇位是康熙傳給他的。
康熙最開始是希望孝康章皇后的兒子二阿哥胤礽即位的,所以二阿哥一出生就被立為太子。但是後來經過兩立兩廢太子,需要重新確立新的繼承人。在諸子之中,四阿哥胤禛不論從年齡或是能力上說,都是皇子中的佼佼者,他年少時曾從徵塞外掌管正紅旗大營,後來多次代替康熙巡視和祭天,頗得信任,並且有十三阿哥胤祥,戴鐸,隆科多等人襄助,在康熙後期又韜光養晦,康熙對他印象很好,是正常傳位,並且傳位詔書滿漢雙語,是不可能造假的。
-
17 # 微山秋水
康熙的眾多兒子中,雍正不是那種才華橫溢,不同凡響的人物。康熙或許當初並不看好他。
他之所以承襲皇位,得益於兩條。
第一,康熙晚年,大清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在先後剷除了鰲拜、平了三藩、收復了臺灣、滅了葛爾丹後,國家急需要整頓吏治,休養生息。十三子、十四子的軍事才能沒得說,但是治國理政的水平差的太多,老八雖人氣旺,但老於世故,其行利於官不利於民,其他子才智平平,不予考慮。老四這個人,雖然不顯山露水,但是考慮問題從大局出發,做事勤勉,在賑災、治理國庫虧空上表現不錯,不怕得罪人,可堪大任。
第二,要說康熙心中真正的理想接班人,兒子中一個沒有,孫子輩中倒有一個,那就是弘曆。傳位於老四胤禛,也是變相傳位給了弘曆,雍正皇帝起到了過度的作用。
康熙的佈局是著眼於大清的長治久安,從後代中選拔和培養一個能夠真正扛得起王朝的人。放眼望去,孫子弘曆讓他眼前一亮。
俗話說得好,打小看苗,三歲至老。史書記載,康熙第一次見弘曆時,他這個孫子已經12歲了,長的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尤其是一雙眼睛,明亮有神,待人接物,大氣沉穩。康熙十分喜歡。
有一次弘曆外出打獵,遇到兇猛的野熊,他竟然毫髮無損。康熙知道後,請國師給弘曆算了一卦,卦雲: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福報深厚,大貴之人。
康熙六十年,康熙把弘曆接到暢春園,習文練武,刻意培養雕琢,這時,康熙心中的接班人已經確定了,先胤禛後弘曆,老爺子的棋出手就走了兩步。
-
18 # 藍天1927
我是看電視局雍正王朝裡的,一開始康熙立的太子是二阿哥,他表現的不夠理想,中間還被廢了,在四阿哥,十三阿哥的幫助下,又復立了,最後還是被廢了,有沒有殺,不好意思忘了。四阿哥一開始的江南籌錢賑災,在就是追國庫庫銀,表現康熙覺的還可以。康熙的九個兒子,史稱九龍奪嫡,老四,十三是一派,在就是老八,老九,老十,他們是一派,老四和老八是康熙看好的,在後來的太子案中,康熙覺的老八的心數不正,肯定排除他當皇帝了。還有就是,康熙很喜歡老四的兒子,這可能是加分項。
電視劇畢竟有虛構的成分,但是正史,康熙是傳位給老四雍正的,這沒有什麼質疑的,什麼改遺詔,這應該是野史。
-
19 # 秦曰漢雲
關於雍正即位,歷史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說的是康熙帝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事,這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十四年,二阿哥被立為皇太子,康熙四十二年被廢,此後眾皇子開始對太子位虎視眈眈。
大阿哥是庶出,不被康熙帝喜愛,他見二阿哥失勢,趁機落井下石,他建議殺掉二阿哥,立八阿哥為皇太子,康熙帝十分寒心。大阿哥用魔咒害二阿哥,被三阿哥揭發,康熙帝十分生氣,把大阿哥關了起來,直到死,八阿哥受到牽連也被關了起來,不過很快獲釋,但是對於太子的位子基本沒有希望了,於是他轉而支援十四阿哥。這個時候起,老大算是被淘汰出局了。
康熙四十八年,老二重新被立為太子。也許這一年康熙心情很好,不僅重新冊封了太子,還一口氣冊封了好幾個親王,其中就有老四雍親王。過了幾年,老二再次被廢,從此之後再也沒有翻盤的機會,“九子奪嫡”的遊戲又有一人被淘汰。
老三看情況複雜,他曾經因為揭發老大而得罪了老八,現在老二沒希望了,老八機會更加大,於是自己退出了比賽。
這個時候形成了兩大陣營:以老四為首的四爺黨,成員是老四和老十三;以老八為首的八爺黨,成員是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四爺黨開始支援老二,老二淘汰之後,老四開始為自己拉幫結派,擴張勢力。八爺黨支援的人是老十四。
這樣一來,繼承人的位子將落到兩個人中的一個:老四和老十四,其實這兩個人還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康熙帝死後,輔政大臣宣讀遺詔,要老四繼承皇帝位。
民間野史認為,康熙帝的遺詔是“傳位十四子”,是輔政大臣篡改為“傳位於四子”,把“十”字改成了“於”字。其實這是十分荒謬的,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於”字是“於”的簡體字,正是開始使用是在1956年以後,清朝還沒有“於”這個字。
另外,皇帝的遺詔一般都是漢文加滿文兩種語言書寫,就是漢字可以改,滿文怎麼改?所以這種說法是民間說書人的臆想,十分幼稚。
所以總結之後就是,雍正皇帝的皇位來自他自己的明爭暗鬥,他在太子兩次被廢之後,抓住機會培養自己的勢力,逐漸脫穎而出,並得到康熙帝的青睞,最後康熙帝留下遺詔令他繼承皇位。
-
20 # 野徑峽
我認為,雍正帝的皇位是正常的傳位得來的。理由:皇帝接任是非常嚴肅的事情,尤其在清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嚴謹的程式,如太子的廢及立都是有嚴格的程式的;其次,在雍正身上之所以出現了密而未宣的情形,是因為康熙大帝自身的原因,一句話就是為了保護自己;三有遺詔為證,在清代時偽造遺詔是不可能的,沒有那完美的技術,而且眾位皇子在康熙大帝眼下,是沒有冒頭的機會的,誰主動出來誰被淘汰,這種情形下,掌握一兩個權臣聽命於己可能容易,但掌握整個傳位鏈絕無可能,所以偽造遺詔絕對沒有實際條件。
回覆列表
雍正皇帝即位是清初一大疑案,歷史上眾說紛紜,有的說他是合法繼位,有的說他篡改了遺詔,有的說他屬於無詔奪位,甚至有的說是他謀殺了康熙等等。最普遍的觀點是公元1722年冬,康熙偶感風寒,便派遣胤禛代行南郊主持冬至祭祀大典。其間,康熙的病情加重,待諸皇子趕到時,已是昏迷不醒。一直在身邊的重臣隆科多急招大臣進屋見駕,不久康熙便離開人世。隆科多當即宣佈康熙遺詔:“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於是45歲的胤禛在諸皇子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三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