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沐浴在灰色細雨裡的巴黎469

    雍正皇帝被稱為“鐵腕”皇帝,他勇於革新,勤於理政,任用賢才,勵精圖治,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傑出的成績。歷史上所稱的“康乾盛世”實應為“康雍乾盛世”,只不過雍正在位時間短暫,人們才將其略去,但他承前啟後的作用確實值得大書一筆。然而,雍正皇帝如此光環的背後卻有著一個謎團。據說當時康熙本沒有打算讓雍正繼位當皇帝,雍正是讓人篡改了父皇的詔書而登上皇位的,他在位時大殺兄弟和功臣,都與這件事有關。這是真的嗎?關於這一問題還要從康熙晚年說起。當時,康熙皇帝兩次廢掉了皇太子允?(réng),面對空著的太子之位,皇子們都垂涎欲滴,並結成黨派。不久,康熙命皇十四子允?( tí)為撫遠大將軍,統兵援藏,這讓人們覺得康熙是意有所鐘的。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康熙在暢春園突然病逝,大臣隆科多宣佈遺詔,說立皇四子胤?(zhēn)為太子,繼皇帝位,這就是雍正皇帝。即位後,雍正便將允?從前線調回,永遠禁錮,還把不服從自己的兄弟監禁或殺死。更意外的是,雍正的生母烏雅氏竟然拒絕兒子為自己上皇太后的封號。人們對這些舉動產生了疑惑,於是有了傳言說雍正串通了當時任步兵統領掌管京師兵權的隆科多,篡改了康熙的遺詔。遺詔本來是“傳位十四阿哥”,他將“十”改成“於”字,變成“傳位於四阿哥”。這個理由看合理,但經不起推敲。因為清朝詔書是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漢語可以改,滿語改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再者,“於”是簡體字,古代“於”字應寫成“於”。其實,康熙生前,胤?非常幹練地處理了父親交給他的一些事務。另外,在皇太子允?被廢后,眾兄弟都落井下石,只有胤?敢為他說話,這點得到了康熙的讚許。還有,康熙帝很喜歡胤?的兒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帝,他把皇位傳給胤?,一定程度為的就是讓弘曆將來可以做皇帝。由此看來,康熙皇帝傳位給雍正並非不可能。但因為其中還有一些不可解釋的謎團,雍正究竟是正常即位還是篡位,目前仍沒有明確的定論。

    雍正即位,一直以來都是歷史的一樁懸案,雍正從他登位那天開始,到現在整整282年,282年始終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也就說始終存在著雍正繼位之謎,但是從來都不乏大家對雍正皇位如何得來的大膽猜測。而且在康熙晚年,宮廷爭奪皇位的鬥爭非常激烈是事實,康熙自己也說過,他說朕,我考終之後,將來我百年之後,置於乾清宮,就是把我放在乾清宮那兒,停屍在乾清宮那兒,“爾等束甲相爭耳”,康熙是位明君,既然眼下的兒子不爭氣,目光長遠一點也未嘗不可。這裡選取了一些其中的說法,正史野史也都不定,大家看看就好:

    一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是打算把皇位傳給十四子允?的,可是雍正卻暗地裡把詔書中的“十”字改成“於”字,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

    二是“隆科多改詔說”。隆科多是當時的步軍統領。在康熙病重時,本來發了一道諭旨,叫遠在西寧的十四子允?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把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等到康熙皇帝駕崩,隆科多假傳聖旨立了四子胤?。(淘寶搜尋“軒有尚衣”,衣你好看)

    三是“隆科多改詔說”的另一版本。認為康熙剛嚥氣,隆科多趕緊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康熙密藏在那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

    四是“雍正投毒說”。康熙在暢春園病重時,皇四子胤?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就歸天了。

    五是“年羹堯改詔說”。年羹堯是當年的川陝總督,傳說雍正的母親曾與他私通,入宮八個月就生下了雍正。所以雍正是年羹堯的私生子,改詔的事是年羹堯乾的。

    但是關於改詔一說,很多人都能看出漏洞來,首先清朝是滿人,詔書應該不是漢字吧,其次就算是漢字,也應該是“於”而不是“於”。而史學家們對雍正繼位問題的學術研究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的結論又分成兩種,一種認為雍正不是正常繼位的,也就是說,他可能是篡位或者是自己立自己為皇帝的;還有一種則認為雍正是正常繼位的,就是康熙傳給他的。(好像這結論有沒有都差不多)。

    不管怎麼說,儘管雍正的即位確實來的不明不白,但是卻不能否認他也是一代明君,縱使“文字獄”是他帝王生涯中不可抹去的汙點,但是人誰又能無過呢?少了他,又怎麼會有了後來的“康乾盛世”呢?其實歷史這東西,誰都沒有能力去說清楚那個時代的誰是誰非,畢竟作為後生誰都沒有經歷過,而我們,不過只是一群有著不同想法,正在默默續寫著另一部歷史的看客罷了。

  • 22 # 宋亞群

    雍正的皇位是其父皇康熙傳給他的,並非害死父皇、更改詔書才得以繼位。

    雍正本名胤禛,是康熙皇帝的四皇子,為人深沉冷峻,人稱”鐵面王“。做皇子的時候,就協助父親處理過多起棘手事件,如追繳百官欠銀和河務工程等,體現出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和以結果為導向的辦事風格,同時,他為人十分低調,看似與世無爭,卻深諳”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鬥爭哲學,善於處理紛繁複雜的事務,勇於任事,不怕得罪別人,給父皇康熙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雍正王朝》中康熙稱讚胤禛為“孤臣”,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於清朝並不實行”立儲以長“的原則,所以每個皇子理論上都有被立為皇儲、將來登極為帝的可能性,這也使得清朝的皇儲之爭異常激烈和殘酷。

    胤禛最初依附於皇太子胤礽,胤礽在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深得父皇信任,數次監國,在康熙不在北京的時候代行皇帝職權。胤禛和太子胤礽的關係不錯,也深受太子信任。

    如果胤礽的太子之位能夠一直保留下去,那麼將來成為皇帝的也將是胤礽,也就沒四阿哥胤禛什麼事兒了。但太子從來是一項高危職業,自古以來,能夠平平安安熬到父皇宴駕併成功登頂的皇太子少之又少,胤礽就是這樣一個倒黴蛋。特別乃父是一位能力和猜忌都極為突出的千古一帝,更何況,太子胤礽遠稱不上完美,他這個蛋還是有很多縫讓蒼蠅叮的。

    果然,康熙和太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明顯,終於鬧到了皇帝忍無可忍要廢掉太子的時候。太子胤礽被兩廢兩立,最終還是失去了父皇的信任和恩寵,被永久圈禁,從而永遠失去了登極為帝的可能性。

    太子被廢,就意味著其餘皇子就有了機會。於是,凡是自認能力突出、天命所歸的皇子們蜂擁而上,為一個皇位開始了你死我活的爭奪。這其中,就有被稱作八賢王作風酷似康熙的八阿哥胤禩,專注文化事業的三阿哥胤祉、八阿哥黨的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軍事能力突出的十四阿哥胤禵等。

    四阿哥胤禛對皇位更是有著異乎尋常的興趣,但他為人深藏不露,所以樹敵不多,隱藏得很深。就在其他的兄弟們為爭皇位打得頭破血流的時候,胤禛則在悄悄地做著準備工作。朝中掌握軍政大權的重臣張廷玉、馬齊、隆科多以及兄弟中掌握軍權的十三阿哥胤祥都成為四阿哥胤禛的死黨,這些人在胤禛繼位為帝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722年12月20日,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病逝於北京西北郊的暢春園,臨終頒佈遺詔,將皇位傳給皇四子、雍親王胤禛。傳位詔書曰:

    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佈告中外,鹹使聞知。

    這份遺詔一式四份,一式四份,分別藏於臺灣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遺詔證明雍正的即位並非傳說中的矯改遺詔、害死父皇后篡位登極的。

    在民間傳說中,康熙皇帝本有意於皇十四子、胤禛同父同母的弟弟胤禵,但四阿哥胤禛指使自己的死黨、掌握北京城衛戍大權的九門提督隆科多篡改了遺詔,把”“傳位十四子“中的”十“字上面加一短橫、下面加個鉤,改成了“傳位於四子”,這樣皇帝從皇十四子胤禵變成了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這完全是小說家言。繁體字中的“於”字應該寫作“於”,絕不是加個橫加個鉤就能解決問題的,而且,清朝的詔書用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漢語版的改了,滿語版的如何修改?

    所以,康熙皇帝應該是正常死亡,死因估計是心臟病之類的驟發病,很突然,這給了後世想像的空間。更尤其雍正在位時銳意改革,得罪了大批親貴,特別是八弟九弟這兩個主要政敵的門人,這些人不遺餘力地毀謗雍正,致使這位本來得位很正的有為君主蒙受不白之冤達三百年,這恐怕也是雍正皇帝活著的時候沒有想到的吧。

  • 23 # 歷史亂彈

    一、雍正簡介: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託布汗”,西藏稱呼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製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后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有鑑於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鹹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二、雍正登基原因解析:古時候爭財產是一件很激烈的事情,稍微不注意自己就被兄弟給陷害,被父母厭棄了。尤其是爭奪皇位的時候,皇子太多,大家就會施展各種手段,打擊其他兄弟,以保證自己當上皇帝。康熙是一位兒孫比較多的帝王,在他晚年的時候,讓他頭疼的事情就是選接班者。選來選去,最後選了一個大家都覺得機率比較小的老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為何老四可以成為皇帝?主要因為老四的兒子弘曆乾隆。乾隆很有福氣,也有才起,而且運氣很好,很受康熙喜愛。康熙皇帝選定將來要乾隆當皇帝,所以他就立了乾隆的父親雍正當皇帝,雍正可以說父憑子貴了。既然兒子給自己幫了大忙,雍正在挑選自己繼承人的時候就不會吝嗇,明面上沒有立太子,實際上誰都知道乾隆是太子,所以乾隆當皇帝很順當。

  • 24 # 東說史時

    合法繼承而來。

    其實很多人對康乾盛世這種說法是不滿的,表面看到乾隆年間,已經到達頂峰,無論是國力還是版圖,而實際上如過若沒有雍正帝勵精圖治的12年多,哪有什麼康乾盛世,清朝不提前走向末路就不錯了。

    以康熙的雄韜偉略之才,從幼小一路波折成長到大帝,識人辯才的能力,一定是非常強的。晚年的康熙雄心不減,在版圖疆域問題上一直與草原和沙俄以及周邊國家征戰,表面上軍力強大,版圖遼闊,實則由於康熙晚年守成荒疏,連連征戰,又有九子奪嫡的發生,國家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大清帝國交到雍正手上僅僅只有不到800萬的存銀,國庫早已空虛到極致。

    正因如此,康熙對於太子之外誰最適合接位,心理已經一清二楚,有能力又夠狠,且沒有不良嗜好的,只有雍正。

    野史中的雍正害死康熙,將遺詔中傳位於14改為4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先不說改詔時機,光能知道放哪了就很蹊蹺了。

    雍正最讓康熙滿意的也不是因為他有個寶貴兒子,康熙喜歡孫子並不是喜歡乾隆這一個。他最滿意的是雍正的孝道,康熙覺得他靠譜,不爭不搶,默默盡孝,辦事也妥妥的放心,有鐵手腕。

    國庫空虛,吏治腐敗,需要一個鐵手腕的人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太子和八賢王和十四顯然都不適合,太子好色,又勾結大臣坑自己。八賢王沽名釣譽,做事講究陰謀,辦不了改革這種大事。十四,武夫一個,容易被帶節奏。

    最後總結下雍正帝在位都有哪些豐功偉績:

    1.勤政。用“拼命四郎”形容他一點不為過。在位十二年多,堅持每日親自批閱奏摺,在已儲存下來的數萬件奏摺上某些所批示的批語甚至高達一千多字,平均睡眠時間每天只有四小時。

    2.不好女色。既沒有繼承他爸比康熙的多情,也不如他兒子乾隆那樣濫情;

    3.厲精圖治。鐵腕反腐,設立軍機處,將君權最大化;改土歸流,大大鞏固了對西南的統治;“攤丁入畝”實現土地均勻化,割富益貧的舉措有力合理化了稅負,既給乾隆攢夠了零花錢,同時又加強城鄉間的聯絡,有利於社會穩定;

    4.在位期間,國庫從700-800萬做到了6000萬。

  • 25 # 八月學文史

    雍正的帝位到底是康熙的真實想法,還是被逼迫的無奈,又或者是康熙屬意他人,但被雍正篡改的,直到現在,仍眾說紛紜、各持己見。

    說起胤禛的出生,他的生母烏雅氏因身份低微,在他出生後,連撫養的權利都沒有,便被抱走。因此,雍正從小是由康熙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撫養的,但感情並不深厚。

    胤禛(yìn zhēn)年少時,曾因性情急躁暴烈,被康熙用“戒急用忍”來訓教他,並帶他巡歷四方。20歲時,被封為多羅貝勒。29歲時,還把圓明園賜給了他。幾乎每年,康熙都會到胤禛的圓明園吃飯聊天。

    我們都知道,康熙先後兩次廢太子,第一次便是在胤禛30歲時。第二次復立太子是在次年,胤禛31歲,也正是這一年,升任和碩雍親王。三年後,再次廢太子,自此再未設立。當時,胤禛34歲,歷史上的“九王奪嫡”也是在這時開始顯露出來。

    要說胤禛不想要皇位那是不可能的,一招“暗渡陳倉”用的賊溜,他時不時的去跟僧人談經說道、研究金丹,與眾人較好,表現出一副閒人的姿態,可私下又跟年羹堯和隆科多等人來往頻繁,建立自己的勢力,實乃高招。

    “康熙六十年正月,命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皇十二子貝子胤祹、世子弘晟以御極六十年,告祭永陵、福陵、昭陵。”

    後來,康熙六十年的祭祖大典,便委任胤禛主持,六十年一甲子,這麼重要的事,跟太子人選無關?這時的康熙,仍然會到圓明園跟胤禛吃飯。到康熙61年11月,身體已經感到不舒服的情況下,依然讓胤禛“恭代祀天”,皇八子、皇九子等都沒能代祀,就連皇十四子都未召回,甚至還派了年羹堯在其身邊。

    “五月壬戌,命撫遠大將軍胤禵移駐甘州。以年羹堯總督四川陝西,色爾圖署四川巡撫。”“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

    另外,民間關於“十改於”和“十改第”的說法較多,但我們從近些年曝光的康熙遺詔中,可以發現,清朝的官方檔案中,尤其是遺詔,會將繼承人的正式爵位、名字和兄弟排名寫清楚,改一個字或許有可能,一串字還是不太可能的,除非偽造或者自制。但結合康熙生前的行為,我認為,雍正的帝位應是康熙真實意思的表達,名正言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曾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到底是什麼意思?能用具體的故事說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