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ke006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爭天下,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老百姓無法在田地上生產,到處是饑荒,發生了人吃人的現象,百姓死者過半。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面對著這種形勢獲得天下的漢高祖劉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了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恢復和發展君主專制社會經濟成為鞏固統治的當務之急。

    漢高祖劉邦死後,漢廷經過一段的動盪,爆發了諸呂之亂,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與朱虛侯劉章等宗室大臣共誅諸呂,迎立劉恆為帝,史稱為漢文帝,朝政逐步穩定下來。其後漢景帝劉啟即位,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 2 # 竹影臨風

    文景之治是補丁皇帝漢文帝劉恆與漢景帝劉啟在位時出現的盛世之象。

    公元前18O年,漢文帝劉恆登基稱帝。因為自幼在民間長大,知民疾苦。登基後沿襲漢初與民修生養息之法,並制定了"輕徭役,薄賦稅"的基本國策。對周邊民族和國家採取遠交近結的聯盟政策,使國家基於穩定無戰事的狀態。又提倡勤儉節約,以身做責,穿草鞋補丁衣服上朝理政。農忙時節親下田野與民同耕同種,在他的號召下,舉國上下勤儉節約蔚然成風。國富民安,府庫錢糧不計其數。中興之象,初露頭角。

    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劉啟登基後,平定了七國之亂。因有文帝中興之基礎,繼續發揚節儉之風,並允許百姓與周邊國家商貿往來,繁榮經濟。使國家財政收入再度提高,在這二人不懈的努力下,社會穩定,經濟昌盛,民富國強,史稱:"文景之治”。

  • 3 # 行者文孜

    關於您的問題:

    西漢初期,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

    讓我們一起學習,解答。

    首先我們說說“文景之治”是怎麼回事?

    漢文帝與其子景帝兩代在歷史上併成為文景之治。

    漢高祖總結秦亡的教訓,實行黃老無為政治,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到了文帝、景帝時期,倡導以農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使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文景之治”。

    漢文帝提倡大力發展農耕,免農田租稅,減輕刑罰,從本質上是為了維護和鞏固漢王朝的統治,但在經歷了戰國至秦末的長期亂戰之後,這些對經濟的恢復和政治的穩定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而漢文帝的仁厚、簡樸,截然不同與暴君,自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理想的明君聖主。

    有句話說:世間取天下之功沒有大過高皇帝的,治天下之德沒有超過孝文帝的。

    在呂氏勢力被消滅之後,他再三推辭大臣們對他的擁立,而最終繼位後,則顯示出了自己對天下的治理之道,重視“以德化民”。

    同時,也大力的發展農業,全免農稅。

    漢文帝的生活也十分的節儉,為了做好表率,自己穿的是粗布麻衣,甚至連自己的寵妃也不允許穿的太過於華麗。

    漢文帝從不輕易對周圍的鄰國進行發兵,而在對待反叛者,也是從輕發落,廢除了各項不合理的刑法,如肉刑。

    甚至還會封賞反叛者的子女,從內心來感化他們,從而達到一個德治的效果。

    在漢文帝時期,生產力得以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太平,天下富足,禮儀興盛,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昌盛景象。

    文帝時,提倡以農為本,多次釋出詔令勸農,以發展封建的農業經濟。

    公元前167年七月,文帝下詔“除田之租稅”;

    公元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即三十稅一,併成為漢朝的定製。

    文景時又減少地方的徭役、衛卒,停止郡國歲貢,開放山澤禁苑給貧民耕種;並頒佈了賑貸鰥寡孤獨的法令。

    這些措施的施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

    文景之世,“流民既歸,戶口亦息”,糧價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數十錢”。

    文景時期,在恢復經濟的同時,“懲惡亡秦之政,倫議務在寬厚”。施行“約法省禁”的政策,廢除了一些嚴刑苛法,如妻孥連坐法、斷殘肢體的肉刑等,並減輕笞刑,以緩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所以這個時期,許多官吏斷獄從輕,不求細苛,以至有“刑輕於它時而犯法者寡”、“斷獄數百,幾致刑措”之說。

    這和秦時“斷獄歲以千萬數”的慘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景時期的“與民休息”政策,對恢復和發展生產起了一定的作用,從而使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起來。

    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至漢武帝即位時,國家財政又上了新臺階。“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國家財政實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國封建社會少見的。 

    由此可知,西漢以“文景之治”為標誌的太平盛世,是透過輕徭薄賦政策取得的。經過文景之治的治理,西漢王朝國勢蒸蒸日上,經濟雄厚,為大漢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4 # 天香引

    “文景之治”是指在漢文帝(公元前179年)和漢景帝(公元前140年)兩代帝王的統治下所出現的那段政治穩定、經濟生產得到顯著發展的時期。“文景之治”是中國古代社會出現的第一個太平盛世,它是在黃老“無為而治”的治國理論指導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也被稱做“黃老之治”。

    漢景兩朝,能夠出現如此繁榮的局面,是不是因為漢景二帝有什麼過人之處呢?在古代,中國的主要經濟形式是“自然經濟”。意思是,老百姓生產出來的大部分商品只供自己使用,人和人之間的交易行為很少。這是因為古代的交通水平太差,運輸商品的成本太高,賣點東西還不夠路費的呢。所以古時候的農民從種田到種樹種菜、養豬養牛、種桑種麻、紡線織布、建屋搭橋,這些工作全都是自己一手包辦。這種經濟模式的特點是,農業生產受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很小。

    有哪些因素能影響到農業生產呢?有那麼幾條,很容易想到:一個是自然災害。天災會嚴重破壞農業生產。一個是戰亂。要是戰火燒到了自己的家園,那也不可能生產了。一個是賦稅。政府稅率高,動不動就把百姓拉出去幹徭役,自然會嚴重打擊生產。反之,低稅率和低勞役,可以刺激生產。以上是幾個比較明顯的因素。下面再說兩個稍微複雜一點兒的:

    一是土地兼併。在古代,佔有土地是最保險、最穩定的投資方式。古人想要積累財富,最好(而且幾乎是唯一)的辦法是買地當地主,因此古代權貴都想盡辦法多佔土地。你要說老百姓愛惜自己的土地,拒絕賣給權貴行不行?還真不行。平時你不想賣沒關係,一旦遇到大災荒的時候就麻煩了。災荒時,雖然所有的田地都有損失,可是大戶因田糧多,基數大,很容易就能湊出點糧食度過荒年。田少的農戶抗災能力差,稍微有點損失就到了生死邊緣。這個時候,大戶人家就可以趁機用低廉的價格吞併土地。再者,中國古代也不講究保護百姓的私有財產,權貴很容易利用特權霸佔土地。久而久之,土地也就集中在了少數人手裡,很多百姓失去了土地,變成僱農或者流民。

    當土地過度集中的時候,國家經濟就會出現問題了:土地兼併的第一個惡果是減少國家稅收。中國不少朝代都施行“人頭稅”,按照人口來徵稅。官府拿著一本戶籍,對著上面的記錄去找老百姓要錢、拉他們參加徭役。土地兼併導致很多百姓成為失去土地和住房的無產者。這些人的名下沒有固定資產,很容易逃脫戶籍官員的搜尋。他們中的很多人投靠了佔有大片土地的權貴,他們給權貴打工幹活,權貴幫助他們隱瞞身份,不登記在戶籍裡,也就不用再交“人頭稅”。這種行為,相當於權貴和老百姓合謀逃稅。老百姓把本應該交給國家的賦稅交給了地主。這雖然沒有直接傷害經濟生產,但讓國有資產流失到了地方豪強的手裡。日積月累,朝廷手裡的錢越發不夠用,迫不得已只能加稅,這就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又進一步刺激了百姓脫離戶籍。我們看各個王朝的末代,朝廷總是瘋狂加稅,稅賦層層疊疊還是不夠用,土地兼併和百姓脫離戶籍就是原因之一。

    土地兼併的另一個惡果是貧富差距加大。貧富差距越大的社會越不容易抵擋災害、戰亂的衝擊。打個比方,在土地兼併不嚴重的時候,假設來了一場不太嚴重的自然災害,每戶人家損失了一些糧食,由於家家都儲備了一些餘糧,結果沒有人因此捱餓,災後還可以恢復生產。要是在土地兼併嚴重的時代呢,來了一場災害,富人受到的損失可以忽略不計,可大量貧苦百姓因為平時缺少儲蓄,都陷入了破產和饑荒。破產的農戶無法開始農業生產,這破壞了經濟;饑民導致犯罪或造反的事件增多,這也破壞了經濟。以上說的是土地兼併對農業經濟的影響。

    第二個要說的是人口數量對農業經濟的影響。農業生產糧食的多少受制於土地面積。當人口很少,土地種不過來的時候,人口越多,生產力就越高。在和平年代人口的增加的速度很快。當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土地不夠種了。這時新增加的人口沒地可以種,沒法生產更多的糧食,卻多消耗了一個人的口糧。到了這個時候,人口增長反倒成了國家經濟的負擔。隨著人口的繼續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百姓處於貧困境地。一旦出現自然災害的時候,他們還有可能犯罪或造反,進一步破壞經濟。

    因為這個規律,中國歷史上的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總是處於週期性的波動中:在和平年代,人口數量穩定上升。當上升到一定程度以後,人口的增加開始拖累經濟,國家的經濟走向下坡。再加上土地兼併日益嚴重,貧困百姓越來越多,國家的收入越來越少,朝廷逐漸入不敷出。這時如果又遇到了大規模的災荒或者戰亂,朝廷拿不出錢賑災或者打仗,滅亡也就指日可待了。

    新的政權上臺以後,由於之前的災害和戰亂消滅了大量人口,人口對國家經濟的負擔不再存在。又因為政權更替,前一個朝代的權貴被成批消滅,土地兼併也得到了改善。這時只要新政權採取低賦稅,百姓自然會努力生產、開墾土地,國家財富和人口便會穩定增長。過了一段時間,就形成了史書中所說的“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的盛世王朝。等國家經濟再發展,就不可避免地又走向衰落了。

    漢文帝和漢景帝之所以開創了“文景之治”,就是這個原因。秦末的中國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先是反秦戰爭,又是楚漢之爭,人口大量減少,舊的權貴被重新洗牌,這給漢初經濟崛起創造了條件。而且漢初的幾位皇帝都信奉老子的治國主張,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國家少管百姓的事,這節約了管理成本,也就能減少賦稅。再加上漢文帝和漢景帝為人比較寬厚,愛惜民力,不喜歡搞奢侈的大工程,國家經濟的增長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 5 # 羅蕭弋

    秦朝末年,爆發農民大起義,秦王朝由此覆滅。又經多年楚漢之爭,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由於秦末的連年混戰,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人民困苦不堪。

    西漢面臨百廢待興的局面,統治者總結秦亡的教訓,主要集中於兩個問題,一是繁苛徭賦,二是嚴刑酷法。以此為鏡鑑,幾任統治者都實行“無為而治”,貫徹輕徭薄賦、明法寬刑政策,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其中漢文帝劉恆做得尤為突出,因而成為西漢“文景之治”的開拓者。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第四子,生於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劉恆被封為代王,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大封呂氏兄弟及其子侄為王,形成取代劉氏天下之勢。公元前180年呂后逝世,諸呂陰謀發動叛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大將軍灌嬰聯合誅滅諸呂,擁戴劉恆登基稱帝,這就是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執行輕徭薄賦、明法寬刑的政策,安定人心,發展生產,使社會經濟逐步繁榮。劉恆死後,其兒子劉啟即位,這就是漢景帝。劉恆、劉啟兩朝近40年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歷史,史稱“文景之治”。

  • 6 # 子夜羌笛

    “文景之治”通俗地講其實就是與民休養生息的一段治世,它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究其原因還要上溯至戰國時期。讀過西漢賈誼《過秦論》的人應該都記得這麼一句話:“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秦始皇能夠滅六國統一華夏是自秦孝公開始六代秦國君臣一起努力的結果,是量變積累導致的質變。但我們要看到,連續一百多年的大規模戰爭(算上其它諸侯國之間以及更早的征伐,時間跨度就遠超一百年),華夏大地上可謂是民不聊生、餓殍千里。

    然而在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以後,為鞏固統治,以嬴政為首的秦朝中央政府並沒有採取蓄養民力的政策。在北方蒙恬率領三十萬騎兵出長城打擊匈奴,南方任囂和趙佗率軍五十萬佔據百越、嶺南地區。在國內,政府又大量徵發民夫修建阿房宮、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些許失誤還會招來嚴厲的處罰。大興土木、不與民休息、嚴刑峻法也成了秦朝只維持了十五年就迅速滅亡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秦朝的覆滅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自陳勝、吳廣旨在推翻“暴秦”的大澤鄉起義開始,熊熊的戰火又再次燃燒了起來。及至後來劉邦和項羽的四年楚漢戰爭,戰爭規模和殘酷程度甚至超過了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到了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戰爭並沒有完全結束。漢高祖率軍三十萬出擊匈奴卻遭失敗的“白登之圍”、平代王陳豨叛亂、平九江王英布叛亂等。甚至漢高祖去世後漢惠帝劉盈在位,呂雉攝政時期,因為誅殺功臣任用呂氏外戚,天下仍然不太平。

    後來周勃、陳平等開國功臣誅滅諸呂,漢文帝劉恆繼位,全國的局勢才基本穩定了下來。但漢朝初年國家經濟的困頓著實讓薄太后、漢文帝頭疼不已。天子出門,湊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大臣出行甚至只能乘坐牛車。在繼位前長期被父親劉邦所疏遠,被遠封貧瘠漢匈邊境代地的劉恆更加了解百姓的疾苦,也更清楚地知道一個外強中乾的漢王朝是不足以對抗北方強大匈奴的。英雄一世的漢高祖在“白登之圍”中尚且如此狼狽,更何況是後來承平日久的繼任者們。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不足以訓練和裝備出一支精銳的騎兵軍團。另外,撰寫“過秦論”的漢初政治家賈誼和劉恆可以說堪稱知己,賈誼的觀點也深深影響了劉恆。“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如果不體察百姓疾苦大興土木,秦朝短時間即覆亡的悲劇便可能重來。因此,推崇“黃老之術”的薄太后和漢文帝開始輕賦薄徭儲蓄民力。在刑法方面,都知秦法嚴苛,而漢初的律法大多承自秦朝,漢文帝也是廢除了其中不少的嚴刑峻法。讀過“綈索救父”典故的朋友都知道,小姑娘綈索給漢文帝上書說:“我的父親擔任官吏,齊地的人都說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應當獲罪受刑。我為(受刑而)死的人不能復生感到悲痛,而受過刑的人不能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辦法了。我希望捨身做官府中的女僕來贖父親的罪過,讓(他)能改過自新。”漢文帝看到她的上書後為她的誠意所感動,這一年也廢除了肉刑法。賦稅、刑法上的寬鬆使得百姓的負擔大大減輕,全國的田畝數和人口也迅速增加。

    漢景帝劉啟繼位後,繼續延續了漢文帝時期的政策。在任用周亞夫等傑出將領平定了“七王之亂”後,漢朝中央政府郡縣直轄的地盤進一步擴大,休養生息的政策因此惠及了更多的百姓。從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至公元前135年漢武帝的奶奶、漢文帝的皇后竇太后去世,六十多年的蓄力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空前加強。輕薄徭役、休養生息的政策不僅使得新生的西漢王朝沒有重蹈秦朝快速覆亡的悲劇,反而迅速修復了長期戰爭給國家帶來的創傷,夯實了經濟基礎,為後來漢武帝出擊匈奴的大規模戰爭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和民意支撐。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而民心是水,統治者為舟。只有順應了民心,順應了百姓心中所想,江山社稷才能得到穩固。西漢能夠成為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頂峰正是由於劉氏皇族在王朝初創時即深知民間疾苦。漢高祖劉邦在進入咸陽時就對關中百姓有《約法三章》,相比之下西楚霸王項羽就殘暴無道、不分階層大肆屠戮秦地官民且縱火焚燒了人民勞動結晶的阿房宮。漢高祖劉邦從暴虐中解救百姓,最終成功可以說是理所應當。劉邦的兒子漢文帝劉恆、孫子漢景帝劉啟順應民心行黃老“清靜無為”之術與民休養則是漢朝邁向巔峰的關鍵。沒有順應民心就沒有“文景之治”,而沒有“文景之治”就沒有漢朝這樣一箇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之作,這個朝代的名字也不會成為一個國家和民族永久的名字。

  • 7 # 青春鼓手

    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是因為文帝和景帝,意識到連年的戰爭對國家和人民造成了苦重的災難。只有休養生息積極恢復生產,才能使國家得到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事實上作為漢朝的英明皇帝。文景之治為漢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具體的舉措有:

    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3、厲行節約,禁止浪費。

    4、透過“貴粟”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文景之治的歷史意義:

    1、農民負擔大大減輕。從漢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漢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後共62年間,西漢王朝實行的是中國古代堪稱典範的輕徭薄賦政策,農民的負擔是最輕的。

    2、人民富足,社會安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外,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仁義而後絀恥辱焉。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

    3、經濟發展,國家財政充實。由於經濟得到發展和繁榮,國家財政與建國初相比,出現了天壤之別。如文景時,“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

    出現文景之治的根本原因也在於人民擺脫了連年的戰爭,國家政策對刺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政紀嚴明才會出現文景之治。也是作為帝王的一種從國家的根本上出發,長遠著手的一種遠見卓識。

  • 8 # 另類小歷史

    “文景之治”指西漢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採取一系列治世措施,使得當時經歷戰亂的國家得到迅速恢復。

    主要措施有:

    對內:

    1)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分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屢誡百官守令勸課農桑,景帝時復收田租之半,從此成為漢朝定製。文帝時,丁男徭役減為三年徵發一次,算賦也減少。上述重農政策促進了自耕農階層的發展。

    2)文帝一度取消過關用傳制度,使商業日益活躍,後又開放國家統治的山林川澤,促進了商業的繁榮,但商人勢力日益膨脹。

    3)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繼續對法律加以改革,減緩農民奴婢化的程序,廢除傷殘人肢體的刑罰,斷獄從輕,不濫用刑法,獄事減省。

    4)文帝提倡節儉,以身作則。文帝生活十分節儉,宮室內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車類也沒有添,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對奢在地主、商人中興起的奢靡之風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也使國家財政支出有所減少。

    對外:

    1)面對匈奴的不斷犯邊挑釁,文帝和景帝,部署部隊積極準備反擊,促使匈奴只能在邊疆活動。

    2)為了避免匈奴的騷擾只能用和親的政策去緩和關係。

    3)後來漢景帝對匈奴也採取一系列的經濟聯合措施,使得在雙方在關係上得到很大的緩和。

    最終內憂外患都得到相對的解決,漢朝也達到了相對的穩定發展,歷史上也稱為文景之治。

  • 9 # 夏帆說史

    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這兩個皇帝都採取了休養生息有利於社會發展的舉措,不折騰、不揮霍、也沒有盲目擴張過度消耗國力!對內輕徭薄役努力發展生產!對外不斷積蓄國力,積極備戰!文帝和景帝重視農業生產。他們多次減免田租賦役,定田租為三十稅一,開放山林川澤,鼓勵農民進行副業生產,活躍商業市場。

      第二 改革法律,廢除秦朝的株連,關心民眾疾苦,用笞刑取代某些傷殘肢體的肉刑。如緹索救父的故事。緹索,漢太倉令淳于意的小女兒。淳于意沒有兒子,只有五個女兒。文帝時,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詔命解送長安,當時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臨行罵他的女兒說:“我沒有兒子,遇到急事,你們一點用處也沒有。”緹索便跟著父親到了長安。上書給皇帝,表示願意賣身為官婢來贖父罪,文帝憐憫她,下令廢除肉刑,赦免了淳于意。景帝繼續減輕刑罰,各級官吏亦斷獄從輕。

      第三 提倡節儉,反對侈糜,減省財政支出。文帝統治期間,宮室苑圃,車騎服飾,都無所增益。史載文帝為了節省黃金百斤罷建露臺,他說:“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景帝尚節儉,對地主商人中正興起的侈靡之風,多少會起一些制約作用,與秦始皇的大興土木,“阿房宮,八百里”,確實是不可同日而語。

      “文景之治”減輕了刑罰,緩和了矛盾,有助於社會的安定。減免田租或不收田租,“無為而治”,農業生產發展,糧價大幅降低,漢初糧一石值五千錢,文帝時降到一石僅值數十錢至十餘錢。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漢武帝的大一統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實力。

  • 10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今天,我們在翻看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時,有一段話印象一定非常深刻:“ 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後絀恥辱焉。”

    這段話形象的向我們描述了漢朝初年國家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老百姓家家有餘糧,糧食多的糧倉都裝不下了,京城的錢財數不勝數,多到串錢的繩子都爛掉了,京城糧倉的糧食更是多到新糧食積壓舊糧食,街道中老百姓騎乘車馬出行,如果有人用母馬拉車子,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漢文帝與漢景帝

    太史公所描述的這一景象,發生在西漢的第三位帝王漢文帝和第四位帝王漢景帝統治時期,對於這兩位帝王所創造出來的盛世,後世稱之為“文景之治”,即使在今天,“文景之治”也是中國歷史上津津樂道的一個時期。那麼,在西漢初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盛世呢?

    一.什麼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指的是自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到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去世這大約40年的時間內對於國家的統治。經過文帝和景帝兩代帝王的統治,漢朝在“國富”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併為後來武帝時期的“民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政治上:堅持黃老無為

    漢文帝即位時,雖然漢朝已經統一了二十多年,但此前的中國經歷了春秋戰國和秦朝數百年的戰亂,整個國家可以說是百廢待興,二十年時間並不足以改變一個國家的面貌,再加上漢朝建立後劉邦在位八年年年有戰,掃除了幾乎所有的異姓諸侯王,呂后執政時期忙於分封諸呂,打壓劉姓宗親,國家的恢復非常緩慢。因此,漢文帝劉恆實際上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

    但是,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已經定下了漢朝的國策——“黃老無為之策”作為國家統治的基礎。所謂黃老無為,指的是以道家學說作為治理的根基,講求遵循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不對老百姓做太多要求,凡事只要求大的框架,而不苛求細節。

    正因為國家干涉減少,老百姓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去處理問題,生活水平慢慢得到了提高。

    文景之治下的漢朝盛世

    2.經濟上:輕徭薄賦

    一個國家綜合水平提高的表現就在於老百姓的生活質量有沒有顯著的提高,對於那時經歷了幾百年戰亂的中國百姓來說,有地種,有衣穿,有糧吃他們就已經感到非常幸福了。

    所以,文景之治時期政府大幅度減少稅收,對於兵役和徭役也是能免則免,盡全力減輕老百姓的壓力。而華人民,自古就是一個懂得感恩的民族,政府對老百姓如此,老百姓豈能不支援政府呢?所以,雖然國家徵收的稅收要求減少了,但糧食的產量卻上去了,這才有了“太倉之粟陳陳相因”的景象。

    二.漢文帝的歷史使命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是劉邦八個兒子裡最適合做皇帝的一個,卻也是劉邦最不寵愛的一個。但歷史就是那麼有意思,原本和皇帝無緣的劉恆因為機緣巧合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成為了漢朝的第三任皇帝——漢文帝,在位23年,也順利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功臣王族兩把抓,穩定皇權

    由於漢文帝劉恆是功臣派與諸侯王磨合下來的產物,所以劉恆首先要做的就是鞏固自己的皇權,加強中央集權。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文帝先是用軟打擊讓諸侯王的代表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先後英年早逝,隨後又重用從底層提拔上來的張釋之,賈誼等人,打擊以周勃陳平為代表的功臣派。透過這一系列的舉措,大大鞏固了自己的權威,加強了皇權。

    2.勤儉持家,以身作則

    我們都知道文景治國的核心是“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是說說口號容易,真正做出來卻很難。可劉恆卻以身作則,真正做到了家國天下於一體的地步。

    劉恆在位二十三年,長安的宮殿一直沒有新建,自己的衣服和車馬也不怎麼更換,而且,為了鼓勵百姓發展,還開放皇家園林讓老百姓來種地和捕獵。平日裡,劉恆都穿著黑色的厚繒,連自己最寵愛的慎夫人穿的衣服下襬也非常短。對於自己的陵墓,劉恆放棄金銀珠寶等陪葬品,選擇使用陶器,因此在西漢末年赤眉軍攻入長安時,劉恆的霸陵是唯二沒有被盜取的。

    漢文帝劉恆劇照

    3.廢除肉刑,萬民稱讚

    在劉邦滅秦後,蕭何主持編著《漢律》,蕭何以秦法為漢朝法律的基礎,同時也繼承了秦法的一些殘忍,其中最使人怨聲載道的就是“肉刑”,簡單來說就是砍手腳,在臉上刺字等。

    後來,因為齊地一個女孩緹縈的父親犯了錯,緹縈親自來到長安告御狀,漢文帝感嘆於民眾苦於肉刑之苦,宣佈廢除肉刑,改為打板子,得到了萬民的稱讚。一個皇帝,敢於接受一個平民女孩的建議,這個故事也成為歷史上的一個美談。

    正是有著這些舉動,漢文帝在位時期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明代萬曆首輔朱國禎曾稱讚說:“三代以下,堪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朝孝宗耳!”由此可見漢文帝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

    三.漢景帝的歷史使命

    公元前157年,年僅46歲的漢文帝去世,其子劉啟即位,是為漢景帝,這個年輕的皇帝繼承了父親的遺志,完成了父親沒有完成的事業,,最終成為“文景之治”,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減輕賦稅,重農抑商

    漢景帝劉啟深受父親文帝影響,在執政上繼續延續父親文帝的策略,同時,為了保障農民的利益,景帝進一步的減輕賦稅,重農抑商。

    在景帝即位第二年,就宣佈把農田的賦稅從“十五稅一”降低到“三十稅一”,把農民所要繳納的賦稅降低了一半,同時規定此項稅成為漢朝定製,不許更改,老百姓交的稅少了,進一步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

    漢景帝畫像

    2.減輕刑罰,以人為本

    文帝聽從緹縈的建議廢除了肉刑,改成了打板子,這本事是一場非常具有歷史意義的改變,但文帝在進行改變時沒有考慮到人的承受程度,把打板子的數量定的太高了,有些犯罪的人竟然因此被活活打死。

    景帝一上臺就改變了這一刑罰的標準,以人為本,把鞭笞500改為鞭笞300,鞭笞300改為鞭笞200。隨後,又進一步進行最佳化,把打板子定義為教化而非刑罰,規定了所用刑具的規格,還有受刑的位置等,人們再也不用因為受到鞭笞之刑而殘廢或去世了。

    3.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

    文帝沒能完成的另一個遺憾就是諸侯國的問題,因此,景帝一上臺就採取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本意雖然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卻不留神把步子邁大了,引發了漢代諸侯王最大規模的叛亂——吳楚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示意圖

    但漢景帝臨危不亂,重用周亞夫,竇嬰,袁盎等一批文臣武將,短短數月就平定了叛亂,漢朝實力強大的諸侯國被清楚的所剩無幾,中央集權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也為漢武帝施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

    四.文景之治,絕非偶然

    雖然中國古代一直提倡宗法制作為延續的基礎,但漢朝卻很少遵循宗法制,尤其是嫡長子繼承製制度,文帝景帝皆非嫡子,這讓我們看來文景之治是存在很大的偶然性的,如果不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在位的話,漢朝的發展可能就不會這樣了。

    其實不然,文景之治的出現並不是歷史的偶然性,而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當時整個時代的大背景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國家,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再忍心去破壞這個國家的一草一木了,即使皇帝不是文帝景帝,在這個社會發展的潮流下,統治者也必須遵循著無為而治的中心思想與民休息,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並非因為人的不同而有所改變。

    漢朝疆域圖

    但是,必然性中也並非是絕對的,在文帝之前,漢朝已經經歷了二十多年無為而治的發展,但其發展效果卻遠沒有文景之治時期那麼有成效。文帝的即位是歷史的偶然性,是皇權與功臣權力鬥爭所導致的,景帝也只是文帝的第五子,但前四個兒子全部夭折早逝,這也是偶然性。因此,歷史的發展過程是充滿著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必然性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大軌跡,而偶然性則決定了這個大軌跡下的發展程度。

    著名歷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漢書》中寫到:“漢承百王之弊,高祖撥亂反正,文景務在養民。”第一次深刻揭示了文景二帝所承擔的歷史使命和貢獻。

    結語: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讓人稱道的一個盛世,而這盛世的本質就是“少折騰,少惹事”,國家無事則國泰民安,短短四十年,漢朝在文景之治的努力下達到了國富,而漢武帝承接了祖父與父親留下的豐厚遺產,為後來漢朝的民強有了底氣。

  • 11 # 若木小記

    “文景之治”是指西漢初期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漢朝逐步走向繁榮的治世景象。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文景之治”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國家統一的背景

    秦朝吞併六國之後,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可惜好景不長,僅過十餘年,楚漢之爭又起。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建立西漢。

    建國初期,西漢王朝通過了一系列手段消滅了異性王並平定了諸呂之亂。從此國家政局趨於穩定。

    國家統一穩定的政治背景,為“文景之治”的出現提供了重要前提保證。

    文景二帝的治國方略

    由於一系列的戰爭摧殘,西漢初期,社會經濟衰弱,民貧國亦貧。為了改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文景二帝制定了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

    1、政治上:推崇“黃老思想”,清淨無為、予民休息;

    2、經濟上:“三十稅一”,輕徭薄賦、讓利於民;

    3、外交上:不輕易出兵征戰,維持和平、儲存國力;

    4、個人上:禁止各郡進貢奇珍異寶,減少皇家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5、農業上:設定三老、力田等人員,勸課農桑、鼓勵耕種。

    採取了這一系列的措施之後,漢朝的經濟逐步恢復,並且迅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也就是被史學家稱之為“文景之治”。

    人民群眾的創造

    “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現,離不開當然百姓的共同創造。

    當時的人民飽受戰火的摧殘,經歷過了長期的戰亂,人民渴望平和安定。文景二帝的治國方略也正好符合當時人民群眾的需求。

    在這種治國方略的影響下,全華人民幹勁十足,積極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共同創造出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若木語

    “文景之治”對西漢王朝來說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正是因為“文景之治”積累下來了豐厚物質基礎,在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用兵才有了足夠的經濟和軍事資源。從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西漢王朝。

  • 12 # 歷史步行街

    先說個人觀點,西漢初期出現“文景之治”,是因為當時漢朝皇帝、精英階層和社會大眾擁有方向一致的利益訴求,整個國家從上至下渴望休養生息的結果。

    秦末戰爭太過慘烈,百姓渴望安定

    秦朝無止境的濫用民力,終於讓天下百姓忍無可忍,經過秦末的農民大起義,以及後來的楚漢爭霸,最終漢高祖一統天下。

    但此時的天下已經被徹底打爛,據記載,百姓亡者過半,到處是饑荒。各諸侯國,大的不超過萬戶,小的才五六百戶人家。連劉邦這個皇帝出門,都找不到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拉車,可見當時的國家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這種情況下,百姓迫切地希望迎來和平穩定的局面,能夠不用再受戰亂之苦。漢朝的統治者順應了民眾的渴望,讓社會秩序迅速安定下來。

    黃老學說成為主流,主張無為而治

    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國,對於社會各階層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去管。無論是貴族、知識分子還是普通民眾,稍有不慎就會觸犯秦律,而且各種刑罰相當殘忍,這引起了社會各階層的普遍不滿。

    漢朝吸取亡秦的教訓,採用黃老的道家思想,推崇無為而治。不去過多地干涉社會活動,百姓擅長做什麼就做什麼,同時修改刑罰、減輕賦稅徭役。漢文帝提出田租“十五稅一”,漢景帝更進一步“三十稅一”。這樣的措施使得漢朝的經濟立竿見影恢復好轉,經過四十一年的“文景之治”,國家人口翻了幾倍,大的封華人口已經超過四萬戶。百姓能夠自給自足地生活,整個國家迅速地富強起來。

    高祖之辱未雪,文景二帝臥薪嚐膽

    劉邦在西漢立國後不久曾經北伐匈奴,卻遭遇了“白登之圍”的慘敗,這成為劉邦以及繼任皇帝必須洗刷掉的恥辱。而要想擊敗匈奴,必須要保證國力的強大,因此休養生息恢復國力成為了西漢初期的共識和國策。

    作為“文景之治”開創者的漢文帝,繼位之前一直待在北疆苦寒之地,深知民眾疾苦和匈奴外患。繼位之後頒佈了一系列政策恢復國力,而他本人更是帶頭崇尚節儉。漢景帝繼承了父親的治國思想,保證政策的延續。經過兩任帝王的臥薪嚐膽,漢朝國力蒸蒸日上,為後面漢武帝擊破匈奴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景之治”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平治世,千百年之後依然為人津津樂道。究其原因,是因為西漢初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擁有國家富強、生活變好的共同願望,上下同心,這才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 13 # 亙古懷念說史

    文景之治是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兩父子開創的治世,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第一個治世。經過文帝和景帝兩代人的努力西漢王朝迅速的從戰亂中恢復,在後來的漢武盛世奠定了雄厚的基礎。那麼文景之治的局面是什麼原因形成的呢?

    一.經過戰亂百姓人心思定

    春秋戰國時期本來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亂大變革的時期,那個時期動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直到戰國末期秦國以絕對的實力花了十年的時間發動了統一戰爭滅掉六國從而一統天下。

    中國實現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似乎和平的曙光開始降臨。但是秦始皇統治期間所實行的暴政並沒有讓普通百姓過上安定的生活,反而繼續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秦的短暫統一之後國家再次陷入了動亂之中,先是秦末群雄逐鹿中原,再到後來的四年楚漢戰爭,好不容易漢高祖劉邦重新統一了中國,但是國家依然沒有實現真正的和平。漢初的異姓諸侯王叛亂及諸呂之亂讓這個新生的王朝搖搖欲墜!

    可以說數代人都沒有真正享受過和平時光。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廣大的普通勞苦大眾真切的盼望著能夠國泰民安。

    二.漢初的統治者充分吸取了秦亡的教訓

    曾經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突然間轟然崩塌給後世的西漢王朝統治者以深刻的教訓,早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制定了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漢高祖劉邦的繼任者以及一幫文武大臣很好的延續了這一基本國策,這其中最著名的典故莫過於蕭規曹隨。

    雖然西漢初期統治階級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不穩定性,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漢王朝想要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不管是略顯懦弱的漢惠帝劉盈還是心狠手辣的呂太后,在爭奪權力的同時也不忘韜光養晦並努力發展社會生產力。

    三.北方之強大匈奴的外部威脅

    公元前200年,成為新生王朝開國之君的漢高祖劉邦曾經躊躇滿志的率領三十二萬精銳漢軍討伐匈奴,卻不曾想被匈奴冒頓單于率領的四十萬草原鐵騎圍困在白登山,最後漢高祖劉邦採納陳平之際賄賂匈奴閼氏才得以逃脫。

    文韜武略的開國之君以及手下無數經過千錘百煉的精兵猛將竟然遭受如此奇恥大辱,這讓漢帝國的統治者認識到了匈奴實力的強大以及漢帝國恢復和提升國力的迫切性。

    知恥而後勇!面對強大的外敵,漢帝國的統治者一方面對匈奴採取和親的政策,另一方面不忘兵敗之恥而採取務實的措施休養生息提高國力。直到後來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武帝劉徹開始全面反擊匈奴正是在這種大歷史背景下進行的。

    四.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兩代君王的賢明

    西漢王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明君最多的時代,漢文帝劉恆和漢景帝劉啟也不例外。文帝和景帝父子以身作則,崇尚節儉,輕徭薄賦,努力發展生產力。

    經過近四十年的平穩發展,西漢王朝的國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漢武帝初期,國庫中用來串銅錢的麻繩都已腐爛,年年積累的餘良都已經腐爛在倉庫中。民間則盛行養馬,坊間的馬市也是熱鬧非凡。強大的國力為漢武帝全面反擊匈奴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

    追根溯源這一切都離不開文帝和景帝父子的共同努力。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崇尚孝道,廢除苛法肉刑,平定淮南王劉長的叛亂,任賢用明,體恤愛民。

    漢景帝劉啟繼位之後很好的延續了父親的治國策略。他先是任用周亞夫和竇嬰在極短的三個月時間內平定了七國之亂,扭轉了同姓諸侯王國尾大不掉的局面。漢景帝秉持著無為而治的治國方針,國家和百姓繼續休養生息,漢帝國的國力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

    由此可見,西漢初期之所以出現文景之治這樣的治世局面有其深刻的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背景條件。歷史終歸是人創造的,文景之治離不開明君雄主,也離不開王侯將相,更離不開廣大的勞動人民。

  • 14 # 經典守望者

    文景之治的成因,其他的答友已經論述的比較詳細,今不贅述,淺談一下文景之治中比較冷門但是比較有效的政策——納粟拜爵。

    納粟拜爵是漢文帝時期的晁錯上書漢文帝的主張,它的根本核心就是國家應該允許富戶上交一部分糧食用來換取爵位或者是免除罪責,這樣國家內部流通的糧食就會變少,穀物的價格就會比較高,防止穀賤傷農的情況發生。晁錯的原始論述是:

    “使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這項制度的實行為政府的財源擴張打開了很好的局面,不久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糧食,即可以用來儲存備荒,也可以選擇時機進入市場。這項政策的施行也很快,“於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因此國家積累了大齡的財富,這是文景之治的一個重要稅收來源。在此之後,國家將稅率由十五稅一,改為了三十稅一。國家出現了富饒的景象。“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乘牸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

  • 1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在經歷了戰國後期的殘酷兼併戰爭以後,雖然秦朝曾經短暫地將天下統一之勢,維繫了區區十餘年。卻又因為秦始皇存有急功近利之心,和畢其功於一役之念,而濫佂民力透支國力,造成了新的天下大亂!

    在秦末大亂中,整個天下的物質財富與人力資源,都承受了無比嚴重的摧殘,帶來了相當嚴重的後果!據史載:在漢初之時,連皇帝都找不全毛色相同的馬駕車,就更不用說老百姓的生存處境了!

    由此可見,在天下方安未久之際,真好比新樹不可搖根、雛鳥不可拔羽!因此寬傜省法愛惜民力,並適時適宜地制訂出予民休養生息的政策,便成了擺在西漢統治者面前的不可不為,更不能不為之事!

    而且漢高祖劉邦是秦未戰亂的親歷者,戰爭產生的巨大破壞力,以及秦朝因為不愛惜民力,一味採用嚴刑峻法駕馭天下萬民,從而因矛盾激化而導致秦朝覆滅的教訓,都給漢高祖劉邦留下了深刻印象。使其明白:天心不可逆,民意不可違!因而才會制定出安國養民之策,以期儘快恢復國力。

    後雖經諸呂之亂,然而這項政策卻未被改變。其後代王劉恆被周勃和陳平等大臣擁立為漢文帝,漢文帝是位有為之君,他根據現實需要,依然堅持輕傜薄賦的國策。因此在他的統治下,漢朝的國力保持了持續恢復狀態。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即位,漢景帝同樣堅持先帝制訂的國策,從而使漢朝國力不僅繼續得以恢復,而且還有了長足的發展進步。從而不僅使漢朝出現了整體上的國泰民安的“文景之治”態勢,而且還為日後漢武帝得以掃蕩匈奴,提供了充裕的物質基礎!

    綜上所述:漢朝能夠出現“文景之治”,是當時天下安定未久,國力需要恢復,和百姓急需休養生息的迫切現實促成的。

  • 16 # 陝西周末玩

    這個主要在以下兩個方面:

    1、連年戰亂民不聊生。

    大家知道秦代時期的大徵勞役,讓老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青壯年勞動力都在服勞役,家中沒有青壯年勞動力,農業生產也荒廢殆盡。後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各地紛紛響應,後來又是連年的戰亂,打仗勢必要死人的,很多青壯年戰死沙場,在西漢建立初期,國內百廢待興,急需要大力發展生產,讓老百姓安居樂業。

    2、四代君王嘔心瀝血。

    漢高祖、惠帝、呂后都著力於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

    漢文帝時期,全國田地稅從十五稅一下降到三十稅一,最後全部免除了田租。文帝主張和鄰國和平相處,不輕易發動戰爭,給老百姓創造了安逸穩定的生活環境。文帝還提倡節儉,並親身示範,在他執政期間,宮中生活器具都是漢高祖時留下來的,他很少置辦新衣服,出行車馬一概不裝飾華美的物品,宮中的被褥和垂簾也是樸素的圖案,沒有繡花。

    文帝採納晁錯的建議,重農抑商,多次要求百姓參與農業發展,他下令把全國百姓按勞動力的高低分級,分別給予不同的獎勵,並開放一部分由國家掌管的山林河澤,按一定比例分給各家各戶,鼓勵和提高百姓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農業和副業的發展,促進社會生活必需品,例如鹽、鐵等的開發。晁錯還建議將內地一部分多餘的人口遷移到邊境城鎮,分給他們田地和房屋。這樣不僅開發了邊疆,提高了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還減少了國家對邊境的支援,一舉兩得。

    文帝還更改了一些律法,去掉了殘酷的刑罰,使其變得更人性化,更符合百姓生活。這些措施對漢朝的經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到了景帝時期,繼承了文帝遺風,急需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多次下令全國勸課農桑,要求地方官員出臺鼓勵政策,吸引百姓從事農業勞動。對於那些身處貧窮落後地區的百姓,景帝同意讓他們遷往水土豐沃的地方,開墾農田,植樹養蠶,如果分不到土地,還可以向國家租借。景帝嚴令禁止官員僱傭勞動力從事非農業勞動,這條禁令一下來,貪官汙吏都不敢壓迫老百姓給自己做私事了,百姓們當然很高興,一方面對景帝感激涕零,一方面更加努力勞動。為了保證國家有足夠的備用糧食,百姓頓頓能夠吃上飽飯,景帝命令任何人不準用穀物釀酒,也不準驛站和官府用糧食當作馬料。

    在政治方面,景帝主張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政事,不影響百姓的生活秩序,努力給國民創造一個平靜、祥和的社會。律法也做了一些修改,把過於不合情理的地方都改正過來,要求官員在裁決時謹慎使用嚴厲的懲罰,不能故意打擊報復,對於有特殊情況的罪犯,可以適當放鬆刑罰。

    另外在文學教育方面,一方面景帝大力提倡發展文教事業,一方面打壓貴族和惡勢力。

    景帝的一系列治國安民的政策,讓文帝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國力與日俱增。景帝時糧食堆滿了糧倉,因為來不及吃,很多都已經腐爛;國庫裡銅錢無數,長期擱置沒有使用,串錢的麻繩都朽斷了。漢朝的人口也由最初的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國不超過六百家,變為大侯封國增至四萬戶,小國的數量更是增長了好幾倍,可見生活水平的富足。

    3、為樹立大漢雄風堅定基礎

    糧食和金錢的充足為漢武帝時期的國強民富打下了基礎,也為以後征伐匈奴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他是中國歷史上大一統後的第一個治世時代,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7 # 看不到任何希望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 漢孝景帝

    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文景時期,提倡節儉,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發展.歷來被視為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文景之治”

    治理措施:

    減輕雜稅

    主要措施 1、實行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2、鼓勵生產、發展經濟,擴大稅基,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3、厲行節約,禁止浪費.

    4、透過“貴粟”政策,提高農民收入.

    5、實行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管理體制,逐步加強中央集權.

    重視農業

    抑制豪強(禁止豪強私自鑄錢;重農抑商;逐步分化諸侯 )

    休養生息

    文景之治是全國休養生息,為漢武帝北閥匈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物質.全國的人口也得到增加,為兵源提供的充足的後備,為漢武帝的大一統提供了基礎。不曾有過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做法。

    前代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滅亡的原因,連年的戰爭,國家已經濟凋敝,還有就是盛世的諦造者必須是勤勉的,品德高尚的。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不是片面的從自己出發的,而是要統籌兼顧到各個方面,然後做出最好的決策。所以說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勤勉有著很大的關係,還有就是當時百姓剛剛經歷過了戰爭,內心渴望安定的生活,而文帝和景帝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機會,並且還附贈了許多優惠,百姓自然會抓住這個機會。民心所向,一個國家必將繁榮,而文景之治也就是這樣出現的。

  • 18 # 加油站的巧遇

    民以食為天長久以來評價一個王朝的好壞,米價是個重要標準。秦末戰亂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漢初出現大饑荒,小米的價格從平日的每石百十來錢漲至五千錢。出現人相食的慘狀,餓殍遍地 滿目瘡痍。漢初統治者推崇黃老治術 採取輕徭薄賦 與民休息的政策。大力發展經濟 經過幾十年苦心經營 ,公私倉廩俱豐足 米價最低達到每石數十錢。後世史官評價 周曰陳康 漢曰文景。這就是中國第一個有確切記錄的盛世《文景之治》

  • 19 # 知無為而有益

    經過秦末的戰亂,民生凋敝,經濟崩潰,天子都找不到一色馬拉車,將相只能乘牛車。

    漢朝統治者認識到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於是漢朝統治者決定,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甚至直接減免一些地方的賦稅。

    漢文帝,漢景帝又是歷史很有作為的皇帝,自己以身作則,提倡節儉。說“黃金珠玉,雖好,寒不可衣,飢不可食”積極發展農業 ,於是出現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

  • 20 # 路鈺哲

    文景之治的出現,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統治者順應規律,與民休息。

    春秋戰國紛爭數百年,秦國統一六國戰爭伴隨著大量的人口傷亡,僅僅長平一戰死亡男丁就在60萬左右。秦國終於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但秦朝建立後,築長城,徵南越,伐匈奴,修宮室都導致大量人口減少,最終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很快六國貴族也趁勢而起短短几年就滅亡了強大的秦國,在秦國滅亡的過程中同樣大量男丁死亡,隨後楚漢相爭更是慘烈異常。漢朝建立初,劉邦仍然東征西討,誅滅異姓王。短短數十年數百萬男丁死亡對於華夏地區來說可謂是元氣大傷,故而出現漢初對匈奴的和親。

    和親雖然解決不了匈奴擾邊問題,但一定程度的保證了和平的大環境。中原地區人口開始恢復。這一時期國力非常虛弱,漢初的統治者也是很清醒的,所以採用黃老之學,與民休息,無為而治。整個社會都非常安定,平和。

    人口大量死亡,很多土地空餘出來,土地得到了重新分配,再加上文景時期輕徭薄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非常高,國力快速恢復。

    文景之治的出現,一方面是現實因素,國家經不起折騰了。另一方面,統治者能看清現實指定合適的政策,也極大的促進了國力增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迪麗熱巴都用什麼護膚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