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全職媽媽育兒筆記
-
22 # 李澤俊
在我有了孩子後,也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焦慮,心態跟大家一樣,從給孩子買什麼尿布,喂什麼奶粉,用什麼沐浴露就開始操心;孩子一天天長大,會爬了,會走了,焦慮感不僅沒有由此減輕,反而更加嚴重,要不要用學步車,要不要用閃卡、識字卡,買什麼書籍和玩具,去哪些早教機構等,然後又開始焦慮以後上什麼樣的幼兒園,上什麼小學,去哪裡買學位房。。。
可以說,自從有了孩子,焦慮就伴隨著我們每一位父母的每一天。
我們應該過這樣的日子嗎?我們的焦慮感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
這兩個問題在孩子3歲上幼兒園前就一直隱隱約約地盤旋在我的腦海中,如今孩子已經8歲上小學二年級,可以說,如今的我已經幾乎沒有太多焦慮感了,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想清楚了我育兒的目標,以及孩子未來要成為怎樣的人
焦慮的原因是對孩子的成長想的太多,附加了太多不該附加的東西。
尤其是普遍存在的“贏在起跑線”思維,不但要求孩子起跑要贏,更要在起跑後不能落後於人,最好從開始就一路領先,一直領先一輩子。
我想說,這種過度競爭的思維,會害死人!
我不否認這個世界是充滿競爭的,但競爭的本質永遠不是快、慢,不是孩子多做了多少題,而是孩子身上的想象力、創造性,以及對於學習的真正熱愛,對興趣發展的持續努力等等。
這些孩子天生帶來的品質,需要我們更多的保護、尊重和引導,這些素質恰恰是未來孩子參與競爭時最大的競爭力。
當我把這個邏輯想明白後,我感覺自己完全釋然了。
學校按照他的那一套模式教育孩子,有他自己的邏輯,這無可厚非,但從我們每個孩子個性發展的角度,我們應該儘可能給自己的孩子更大的空間和更多的自由。
有著這種自由,孩子的獨特性和興趣才能有機會獲得發展,而不是成為千篇一律的人。
二、焦慮對孩子成長無益,反而有害,為何還要焦慮?
心態上的焦慮,會直接反映在父母的表情、語言和行為上,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影響。
當孩子總是被催促著要快點、快點時,他就會想,為何父母總是催促我,一定是我自己做的不好,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的自信受到傷害。
當然,不排除有一部分孩子會受到反向激勵:父母讓我快點,我就快點,讓父母不擔心,不催促。
但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分析來看,這樣的孩子是非常少數的,大部分孩子的心理邏輯是當父母責怪時,會從自身角度進行反思。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速度快,對孩子學習真的好嗎?
很多東西的學習,是靠時間的積累、理解的沉澱、持續的堅持而獲得的,比如閱讀,你能要求孩子每天讀一本書嗎?或許孩子在你的壓力下能讀完,但他到底能吸收多少?他對閱讀的興趣是否增強了還是被傷害了?這些因素,我們作為父母有去思考過嗎?
我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參觀,我從不會拿著路線圖要求孩子循序漸進去看完所有的展館,也不會要求孩子在多少時間內看完,但在博物館裡,我能看到太多媽媽著急地拉著孩子看完這個看那個,跑著看,一路講,恨不得一天內就讓孩子把博物館的內容都裝下去。
這樣的結果是,孩子不但沒有體會到參觀博物館的真正樂趣,以後估計他也不想來了!
您想想,像這種我們活活把一件好事辦壞的案例,還少嗎?
所以在這裡,我們需要的是思維的轉變,徹底拋棄掉焦慮,平靜而坦然地面對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的個性和天賦,我們需要培養的是一個獨特的孩子,一個跟別的孩子完全不同的孩子,這就足夠了。
三、心態坦然,放緩節奏,陪伴孩子
如今的我,真的能做到心態坦然,放緩節奏,全身心地去陪伴孩子,請記住,是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拿閱讀來舉例,我從不會要求孩子按書單來讀書,我的做法是帶孩子去書店和圖書館看書,讓孩子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然後和她一起看,一起交流,一起享受書中的內容,讓閱讀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孩子,而不是靠我的要求。
比如旅行,我是一個敢於請假帶孩子出去旅行的人,因為我知道,旅行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是孩子成長中真正的財富,和孩子去看遍大千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和孩子交流,我認為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而要做到這些,首先需要我們做到心態的調整,如果你總想著你的孩子每次考試都要考一百分,都要考第一名,你不可能有這種心態。
一百分真的這麼重要嗎?
-
23 # 上善若水利不爭
我家的老人就是這樣,孩子做什麼事情,不是一下子去做的話就開始焦急地催促,一直說:趕快趕快,否則就會怎樣怎樣,到最後孩子還是無動於衷的時候,就氣急敗壞地說:再不管你了,隨便你怎麼樣,到時候怎麼怎麼不要找我。每次聽到他們不停地在耳邊催促著孩子,我都替孩子心煩,更何況孩子也根本不懂,只想做他喜歡的事情。我覺得家長首先就要自己學習,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我們大人控制不了情緒,把它投射到孩子身上。多看些科學育兒的書籍,瞭解明白科學的道理,才有可能去付諸行動。
-
24 # 輝151714624
“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應該是伴隨著孩子成長中必備的,爸媽和孩子都會有。而家長如何控制自己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我認為應該在發現自己有此苗頭時,儘量放鬆自己,如和閨蜜吃吃飯、逛逛街等,同時應該管理好家人間的情感,在充滿愛的家庭裡,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增加安全感。
-
25 # 曉華149062955
我曾經也是一個焦慮的媽媽,總是在催促孩子,害怕耽誤孩子的學習等等,在育兒的過程中,從意識不到自己的焦慮到逐漸能夠控制自己的焦慮,我走過了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發現焦慮是我的問題,不是孩子的問題。以前我總是抱怨孩子,覺得她節奏慢,不聽話,我很累。我看了一些育兒書,接觸到認知療法,以前總是在找孩子的毛病,我改變自己的認知,問自己她慢一點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嗎?有時會回答自己,她以後會怎麼樣怎麼樣?我問自己發生了沒有?沒有,那這就是我的擔心,我的焦慮。
第二個階段在焦慮孩子今後怎麼樣的時候,提醒自己,我又在焦慮了。那個時候我會停下來,陪伴自己,直到自己放鬆下來,再和孩子說話。那個時候焦慮明顯下降。
第三個階段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孩子能夠做的事情交給她自己完成,而不再由我去做。這樣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興趣去做,我呢?也輕鬆多了。還有容易讓我焦慮的事情,比如,做作業,事先和孩子商量好,我們在什麼時間做,到了時間提醒她,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做,平靜的提醒她,也可以讓她承擔不遵守約定的後果。有些事情可以變換方式,比如起床,用聽故事,唱歌的方式喚醒她,她會很樂意的。
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媽媽也跟著成長。
回覆列表
有個名稱送給我們所有的媽媽特別合適,就是“快點兒媽媽”。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都是我們在催促孩子“快點快點快點………",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記得我兒時的生活裡這個“快點兒”並不常見呀。
當我畢業、工作都是不慌不忙,為什麼到了孩子這兒,我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焦慮感”和“不完全感”,為什麼?每次催促完,其實我內心都是崩潰的,孩子們多美好啊,他會自己看今天的早餐有什麼不同,今天早晨的陽光有什麼不一樣,路上有沒有小鳥,花兒有沒有開,而我們,對這些置若罔聞,沒有一絲去享受生活的情懷,就像趕著趟兒要去完成某種使命,但使命又是什麼呢?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不就是來過一輩子麼?
也許是那句話給我們安了一個定時炸彈,戴了一個魔咒:別輸在起跑線上! 一是自己望子成龍成鳳,生怕自己這輩子輸在孩子身上;而是怕孩子將來埋怨自己,連上個什麼樣的小學中學大學,媽媽們也糾結得半死,生怕以後孩子生活的不好要怪罪下來。
我真的覺得應該想辦法,脫離這樣的魔咒,撇開這樣的怪圈了。什麼樣的人生不是人生啊,為什麼非要名利全收才是真正的好生活。價值觀的改變對人的生活心態改變實在太大了,要改變這些真的很難,但媽媽至少稍微控制下自己對孩子的擔心,生活並不是說考了一個名校,就完全能改變命運,要相信,孩子有了好心態,三觀正確,以後的路也許走得更順一點,生活的幸福感會要強一些。
一切都別太焦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