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作者】杜牧 【朝代】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25
回覆列表
  • 1 # 唯喏黯然1

    詩句出唐朝詩人杜牧詩。杜氏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蓋極言南朝寺廟之多。南朝由於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頗多,其後妃、公主興造寺塔之風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構築者居多,絕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

    這首《江南春》膾炙人口,流傳至今。一些學者認為杜牧這首詩名為詠春,實則是借往昔繁華抒古今興亡之嘆。的確,唐代詩人素來有借古諷今的傳統,在《全唐詩》中詠史的詩句隨處可見,而杜牧更是其中傑出者。據《新唐書》記載,時人稱杜牧“有王佐才”,“剛直有奇節……敢論列大事,指陳利病尤切至。”與胸懷天下計程車子一樣,杜牧強烈的使命感在其作品中表露無遺。

    這首《江南春》就是他的代表作。晚唐之前的詠史詩多用古體與律詩,但杜牧獨出機杼喜用絕句。所以如此,正是他的過人之處:在專制體制下,沒有不是的天子,臣民對皇帝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根本就做不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往往會適得其反引火燒身,甚至帶來殺身之禍。最高明的辦法,無過於“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2 # 夢的3D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朝杜牧《江南春絕句》

    欽佩古人用28個字就寫就了以前絕美的散文!千里江南楊柳襯托著杏花紅綠相稱,相互掩映,鶯啼婉轉。在鄰家別野和臨山的城堡中,春風吹來了,她掀起了小店的酒帘。抬眼相望,那南朝數不清的廟宇,都矗立在濛濛的煙雨中。

    美不勝收,很詩情畫意。南朝雖然滅亡了,留下了數不盡的佛教蹤跡,在煙雨濛濛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形成了一道風景。

    從詩的字面意思理解看似只是對風景的描繪,但是杜牧是一個積極投身現實的官僚,他熱愛軍事,有國防憂患感,所以詩中是想告訴當權者,佛教的興起和氾濫,對國家的損害太大了。興國必須要強大軍力,真打仗了佛家並無用處。南朝寺廟這麼多不也滅亡了嗎!

  • 3 # 國學生活館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詩一開頭,詩人放開視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個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寫作上,詩人首先運用了映襯的手法,把“紅花”與“綠葉”搭配,並用一個“映”字,從視角上突出了“江南春”萬紫千紅的景象。同時,詩人也從聲音的角度,透過聽覺,表現出江南春天鶯歌燕舞的熱鬧場面。詩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間上擴大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後面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這裡,詩人運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描寫了進入眼簾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這幾個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現出一定空間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獨有的建築特色。特別是一個“風”字,不但增添了詩歌的動態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人文氣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為那時,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廟也建得很多。這句意思是說,南朝遺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這裡,詩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風”上一轉,視線集中在“寺廟”上,想象空間拉大,思維回溯到“南朝”,這樣,給增強了詩歌歷史文化意蘊,而且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境界。同時,詩人用“寺”代指佛教,並用“四百八十”這個虛數來修飾,不但使詩歌富於形象感,也照應著首句中的“千里”,更為重要的是表現了南朝時代佛教盛行的狀況,併為後面結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礎。

      第四句“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即如煙般的濛濛細雨。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這裡,詩人不用“寺”,而又改換成了“樓臺”,這不僅是為了避免用詞重複,更主要的是適應“煙雨”這樣的環境。在這裡,詩人透過虛實結合,有眼前而歷史,內心無比感慨——歷史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這裡,詩人以審美的眼光,欣賞著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詩人以深邃的思維,穿過時空,感悟歷史文化的審美意義。

  • 4 # 木木南洲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南朝佛教,它包括從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陳後主禎明二年(588)中國南北分裂時期,在南方以京師建康(今南京)為中心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佛教,期間佛教昌盛。

    南北朝佛教的主要特點是“北造像,南造寺”即北朝信仰佛教主要以造佛像為主,南朝則是以造寺廟為主。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略與東晉相同,統治階級及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所以南朝各代寺院、尼僧之數甚多。

    接著,我們迴歸本詩,詩歌后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原本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模糊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

  • 5 # 一方漫談

    這是晚唐詩人杜牧《江南春》裡的詩句,原詩是這樣的: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江南春色草長鶯飛,山村酒肆,暮色煙雨中恍若又見重重樓臺。

    多年以來對這句多少樓臺煙雨中一直念念不忘,不忘的不是那一川煙雨迷離,而是感覺恍然間就物是人非了。

    梁武帝,是歷史上著名的和尚皇帝,他不但大肆建廟,甚至四次"捨身"到同泰寺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指的就是梁武帝時期的盛況,據說當年: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之勢,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侵蝕著這個曾經分光無限的王朝。而雪上加霜的是憲宗當政後,醉心於自己平淮西等一點成就,飄飄然做起了長生不老的春秋大夢,一心事佛,韓愈上《諫佛骨表》、險些丟了性命。

    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看來杜牧說的四百八十寺還少說了。

    現實意義

    凡事過猶不及,作為一國之君,更是如此。

    歷史上有成就者,都能夠在黃老之間平衡,亦或在釋道之間掌控。

    迷道30年不臨朝者萬曆,迷也罷,躲也罷,終究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歷史是一面鏡子,穿過重重煙雨,迷離中似曾穿越千年,又恍如昨日,許多摺疊的影像為啥如此的相似呢!?

  • 6 # 貴可春秋

    江南春·千里江南綠映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菸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有眾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動物,有聲有色,景物也有遠近之分,動靜結合,各具特色。全詩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呈現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詩一開頭,詩人放開視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個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寫作上,詩人首先運用了映襯的手法,把“紅花”與“綠葉”搭配,並用一個“映”字,從視角上突出了“江南春”萬紫千紅的景象。同時,詩人也從聲音的角度,透過聽覺,表現出江南春天鶯歌燕舞的熱鬧場面。詩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間上擴大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後面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這裡,詩人運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描寫了進入眼簾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這幾個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現出一定空間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獨有的建築特色。特別是一個“風”字,不但增添了詩歌的動態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人文氣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為那時,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廟也建得很多。這句意思是說,南朝遺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這裡,詩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風”上一轉,視線集中在“寺廟”上,想象空間拉大,思維回溯到“南朝”,這樣,給增強了詩歌歷史文化意蘊,而且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境界。同時,詩人用“寺”代指佛教,並用“四百八十”這個虛數來修飾,不但使詩歌富於形象感,也照應著首句中的“千里”,更為重要的是表現了南朝時代佛教盛行的狀況,併為後面結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礎。

    第四句“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即如煙般的濛濛細雨。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這裡,詩人不用“寺”,而又改換成了“樓臺”,這不僅是為了避免用詞重複,更主要的是適應“煙雨”這樣的環境。在這裡,詩人透過虛實結合,有眼前而歷史,內心無比感慨——歷史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這裡,詩人以審美的眼光,欣賞著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詩人以深邃的思維,穿過時空,感悟歷史文化的審美意義。

    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蓋極言南朝寺廟之多。南朝由於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而造寺塔者頗多,其後妃、公主興造寺塔之風尤盛,故南朝寺院林立,且以木材構築者居多,絕大部分佛寺皆在都城建康(今南京)。

    杜牧是一個俯瞰的角度,彷彿江山如畫,在他的眼底,慢慢鋪展開來。畫卷慢慢的開啟,連綿不斷的是,無盡的楊柳杏花,這是江南的三四月,鶯啼婉轉,山水青綠。依山臨水處,有酒旗挑出。當然畫面動人的,是無數南朝的寺廟,嵯峨村落,點綴在無限的煙雨朦朧中。

    很美,很詩情畫意。南朝雖然滅亡了,留下了數不盡的佛教蹤跡,在煙雨濛濛的杏花春雨的江南,形成了一道風景。杜牧沒有多說,只是說了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發古之幽情。

    關於這首詩主旨的爭議很多,有人認為只是單純描繪江南的景象,也有人認為是諷刺朝廷,諷刺政治。

    也難怪有學者有這樣的想法。在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藩鎮割據嚴重,已經快要崩塌了。而唐憲宗執政期間,為追求長生不老而一心向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下層的官員為討皇帝歡心,也是向佛,興建寺廟。反對佛教的韓愈上書《諫佛骨表》反而被貶潮州。即使後來唐憲宗死後,繼任的皇帝也都向佛,倡導佛教,因此這段時間,寺院、僧人急劇增加。土地被用來興建寺院,農民少了耕地,收入減少;僧人增加,勞動力就減少;而且佛教寺院不需交稅,僧侶免除賦役,這一切都導致國庫收入下降,國力衰退。

    所以,當杜牧經過江南時,看到數百座寺廟,想起了當年南朝一心向佛的虔誠,最後國家滅亡,還是一場空。於是借古諷今,表達了對唐朝皇帝佛道誤國的擔憂。

  • 7 # 雲隱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薄霧輕煙,籠罩座座巍峨的寺宇,這迷漾的畫面更為江南春色增添了一番詩意。

    詩人不寫“江南四百八十寺”,而寫“南朝四百八十寺”。這就在畫面上點染了一層歷史的色彩。東晉亡後,偏居江南的南朝即宋、齊、梁、陳,皆以腐朽和短命為其歷史特點,而佞佛又是其統治者們腐敗之一端,故說“南朝”而不言“江南”,突顯史蹟。

    南朝諸帝貴族,多崇信佛教,而梁武帝居其首。但其結局唯有殘落的古寺而讓人嘆息,這“四百八十寺”已為江南一景,供遊人觀覽,只有寥寥梵音訴說著南朝的這段歷史。逝者如斯,怎不令人嘆息!

    杜牧面對江南的美麗春光,由衷地發出讚美之音外,面對嚴峻的現實,又無以附加地對統治者進行譴責。六朝舊事,已被雨打風吹散,而今只有殘存的寺字樓臺隱現於迷茫煙雨之中了。

    詩人借景物以寓感慨之情,不廢詩教諷喻之旨,這不僅是對歷史的關照,更是弔古傷今。

    杜牧的這首七絕,傳達了江南的春信,山水花鳥、寺宇建築、酒旗漫卷和處處富饒的景色,這些又籠罩於煙雨迷漾之中,充分展現了特有的江南水鄉的風光。同時,詩中有畫,畫中有慨,憑弔南朝覆亡,諷喻其迷信佛教,廣建寺院,害民傷財。而唐代君王豪門也都崇佛,靡費淫逸,杜牧感同身受,借古喻今,時空流轉,千古留名。

  • 8 # 瀅月齋

    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何處?

    正如題主所說,“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出自於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本人是唐朝政治家杜佑的親孫子,出身於京兆杜氏,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御史大夫杜周。杜牧的出身如此高貴,自幼在長安的杜陵附近長大,見慣了京城的繁花似錦,早年仕途又十分順遂,可以說是個蜜罐里長大的孩子。

    但在會昌二年(842年),一生順遂的杜牧卻被外放到烽煙四起的黃州(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街)做刺史,在這裡做官,就等同於被朝廷流放,此後又被改派為池州、睦州刺史。或許就是在這一時期,杜牧寫下了這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

    此時杜牧剛剛遭遇了仕途上的波折,卻仍然懷著一顆希望興利除弊之心,因此他在黃州、池州、睦州等地擔任刺史時,不僅推崇儒學,擴建孔廟,設立學堂,還為官清廉,這說明他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百姓過得更好。

    在《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他也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這也體現出他本人對自己的仕途和生活抱有希望,因此才能有閒心欣賞江南地區的美麗春景。

    二、為什麼杜牧這樣寫?

    被朝廷外放到江南的杜牧,為什麼要在《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寫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句子呢?其實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文化有關。

    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亂世。當時各地軍閥混戰,匈奴、鮮卑、羯、羌、氐等族趁亂進入中原,使得中原百姓每日夜不能寐,不得安定。此時,東漢時期來到中原的佛教就開始成為人們心中的慰藉,不僅是北方的前秦、北魏等政權推崇佛教,南方的梁朝也開始順應百姓的需求,將佛教這種信仰推至頂峰。

    南朝梁王朝的締造者——梁武帝蕭衍為了維護當時的統治秩序,因此開始推崇佛教,但在晚年也開始篤信佛教,還在曾多次在同泰寺舍身出家,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親自為百姓講解《大般涅槃經》,並規定僧人必須吃素。

    在他的推動下,全國興起了修建佛寺的風潮,據統計,這次修建的佛教寺院共有五百多座,這些宏偉華麗的寺院中居住著十幾萬的僧人和尼姑,擁有鉅額的財產,朝廷還不能輕易徵稅,因此給梁王朝帶來了極大的經濟負擔,梁武帝自己也被困在寺廟中活活餓死。梁武帝本人推崇佛教,本為加強自己的統治,自己卻深陷其中,不免有些得不償失。

    三、杜牧的這首詩歌,與當時晚唐的時局有何關聯?

    杜牧之所以提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建造的佛寺,既是因為他本人在遊覽江南風景時,看到了這些古老的寺院,也是因為唐朝中晚期的社會形勢。唐朝在歷經安史之亂後,雖然大半疆土猶存,但已經是殘垣斷壁,無力應對來自外族的挑戰,由於土地兼併的加劇,百姓們的生活也日益艱難。

    此外,由於官僚集團的黨爭日益加劇,皇帝開始逐漸失去權威,因此他們開始藉助宦官之手奪回自己的權力,卻又造成了宦官的專權,最終導致唐朝覆滅。

    唐朝中晚期的混亂局面,雖然不及魏晉南北朝,但也給佛教的興盛提供了不錯的土壤。因此在這一時期,有很多民眾選擇皈依佛教,但唐朝的當政者卻不是梁武帝,他們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番大作為,以恢復大唐盛世。會昌五年(845年)七月,為了減少佛教僧眾所帶來的巨大經濟負擔,唐武宗下詔禁燬佛教。

    作為一位尊孔大家,杜牧自然和韓愈一樣,反對佛教在民間的盛行,當他得知唐武宗開始滅佛時,他還特意寫了一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以示對這一政策的支援。由於這篇文章寫於唐宣宗時期,因此杜牧寫作這篇文章,也有勸諫唐宣宗不要盲目推崇佛教之意。

    作為一位臣子,杜牧也是從維護國家秩序的角度上反對推廣佛教。因此《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出現“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也是意在諷刺梁武帝因信奉佛教而荒廢政事,最終身死國滅之事。

    回答完畢,請採納。

  • 9 # 此箋

    “江南春景,描寫莫盡,能以簡括,勝人多許”,這是清代文人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中,對杜牧這首《江南春》所作的高度評價。這首七言絕句以寥寥二十八字,寫盡了江南春色的無限生機與風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寫於公元833年,杜牧拜訪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途中。杜牧在牛僧孺的推薦下擔任推官一職,後轉為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的掌書記。這首《江南春》,從一定程度上,成為杜牧“十年一覺揚州夢”的詩意開端。

    尤其結尾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被歷代所傳頌。詩人將莊嚴肅穆的南朝古寺籠罩在朦朧迷離的江南煙雨之中,傳達出一種幽靜深邃之美。在煙雨的籠罩下,這份穿越歷史風塵的滄桑之感,變得更加深婉綿長。

    要充分理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深刻內涵,必須要掌握以下相關歷史背景:

    其一,“南朝四百八十寺”,始於先後四次“捨身入寺”的梁武帝。

    作為南北朝時期梁朝的創立者,梁武帝蕭衍歷來以明智神武的文武全才流傳於後世,更因沉溺佛教而名聞於古今。為了皈依佛門,梁武帝曾先後四次“捨身入寺”,不僅身體力行遵守清規戒律,而且頒發《斷酒肉文》約束僧侶。

    在梁武帝對佛教的大力推崇下,佛寺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郭祖深曾雲,“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而據後世統計,南朝蕭梁時期佛寺數量達到鼎峰,多達2846所。

    梁武帝如此大興土木,造成的惡劣後果遠不止勞民傷財那麼簡單,甚至到了殃民禍國的悲慘境地。杜牧在散文《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梁武帝“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

    事實上,也正因為梁武帝潛心修佛,不問政事,導致了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被囚於建康臺城之後,年事已高的蕭衍憂憤交加,從此臥床不起,於公元549年撒手人寰。足以見得,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飽含了興衰之感。

    其二,“多少樓臺煙雨中”,感於晚唐皇帝的佛教誤國。

    作為晚唐時期的代表詩人,杜牧目睹了唐王朝的逐漸衰落。不僅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還有皇帝們對於佛教的一味沉迷。從唐憲宗開始,到唐穆宗、唐敬宗和文宗幾任皇帝,佛教成為他們尋求長生的寄託之地。

    因為先後幾任的虔誠事佛,以韓愈和杜牧為代表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運的衰落充滿了憂慮。唐憲宗時期,韓愈因為《諫佛骨表》,險些喪命。杜牧後來在《杭州新造南亭子記》中,藉助唐武宗之言深痛惡絕地指出,“窮吾天下,佛也”。

    從唐文宗時期就曾發覺的“吾民尤困於佛”,到了唐武宗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毀佛行動。從《杭州新造南亭子記》可以看出,杜牧反對這種佛教誤國的荒唐行為,支援唐武宗“拆寺廟而建南亭”的行動。

    因而杜牧寫下這首《江南春》的時候,已經看透了皇帝佛教誤國的本質。從“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可以看出杜牧筆下的“四百八十寺”,絕非誇張之辭,事實上有過之而不及。

    所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包含以下深刻內涵:

    其一,借古諷今,表達了詩人對皇帝佛道誤國的憂慮。

    作為“竟陵八友”之一,梁武帝蕭衍文武雙全,建立了南梁,親自書寫《春秋答問》。在建立政權的初期,梁武帝也可謂兢兢業業,五更天就起來批改奏摺。而晚年沉迷於佛教之後,大興土木,廣建寺廟,弄得民不聊生。

    杜牧面對晚唐皇帝的佞佛之舉,對王朝的興衰充滿了憂慮,對百姓的苦難飽含同情,從“古者三人共食一農人”,到“今加兵、佛,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杜牧深陷“民尤困於佛”的焦慮之中。

    在杜牧詩意的筆觸之下,將這種憂國憂民的深情,隱匿在江南的煙雨之中。“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前世不忘,後世之師。“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把這份沉重的家國情懷,化為朦朧迷離的煙雨,讓人感傷,令人沉迷。

    其二,以史為鑑,抒發了詩人的歷史興亡之感。

    “六朝舊事隨流水”,南朝歷來是文人墨客寄予歷史興亡之感的感興之物。杜牧趕往揚州途中看到繁花似錦的江南春景,難免想起昔日南朝的曇花一現。這些在煙雨籠罩中的四百八十寺,就是曾經輝煌與衰落的見證。

    “多少樓臺煙雨中”,將穿越時空的歷史厚重之感,演繹得蘊藉而悠長。這四百八十寺在煙雨的籠罩之下,多了幾分朦朧,少了幾分肅穆。如清代黃生所言,“曰‘煙雨中’,則非真有樓臺矣,感南朝遺蹟之湮滅而語,特不直說。”

    杜牧在這煙雨迷濛的江南春色中,聯想到了晚唐的低迷之氣。那是宦官專權的無奈,那是藩鎮割據的憂傷,那是佛教誤國的痛恨。諸多感情夾雜在一起,彙集成“繁華事散逐香塵”的興亡之嘆,湮沒在樓臺煙雨之中。

    其三,寓情於景,傳達了詩人深婉蘊藉的江南情結。

    江南,是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思想審美化和人生理想化的詩意載體。此次杜牧奔赴揚州,即將開啟“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的風流人生。在《江南春》的字裡行間,洋溢著江南美景特有的萬種風情。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從動靜結合和色調錯綜的角度,描摹出江南春日裡的燦爛旖旎。山水相繞,鶯啼酒香,頗有白居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繁華綺麗,讓人心神盪漾。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則抓住了江南春景裡最富特色的景物特徵,描摹出令無數人神往的朦朧之境。這種深邃幽美的境界,也只有江南煙雨才能傳達地如此深婉別緻,勾起文人墨客的歸隱懷舊之思,正是其江南情結的流露。

    總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在朦朧迷離的江南春景背後,蘊含了對佛教誤國的憂患和對歷史興亡的慨嘆。而經過歲月的洗禮,這句詩已經成為江南美景的代表詩句,傳達了與無數古代文人共有的江南情結。

    “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只有對江南美景飽含深情的人,才能寫出被歷代所傳誦的經典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搖曳的不只是杜牧的浪漫深情,還有穿越歷史而歷久彌新的寫意詩情——能不憶江南?

  • 10 # 原度拾趣

    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七絕,作者杜牧的名氣與詩的名氣一樣光耀千古。這首《江南春》跟不少名作一樣在理解上有爭議,大體分為兩派:一派認為這是一首純寫景的詩,就是為了表現江南煙雨縹緲的優美景緻;另一派認為這首詩不僅僅在寫江南的美景,是情景交融,裡面有作者的感情寄託。

    我傾向於後一派,不認為作者只是在寫景,而是寫景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在表達一種情懷,一種淡淡的如煙似雨般的擔憂。

    想要進一步理解詩人在詩中的真意,首先要清楚作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作品創作時背景。杜牧跟李商隱被人們譽為“小李杜”,是為了跟他們的前輩李杜區分,也算是向李杜致敬吧。

    杜牧為官勤政廉明,深知百姓疾苦,並且重視教育,一邊處理政務,一邊到學堂講學。但是,杜牧的憂國憂民跟他的前輩杜甫不一樣,沒有詩聖那麼悲苦,他的苦是一種憂苦。杜牧既勤政愛民,也享受曼歌絲竹,屬於苦中作樂、憂中偷趣一類人,可以說是介於杜甫和李白之間,抑或是二者兼有。

    再來看這首《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從這四句詩中,我們發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前兩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寫的是近景,有山有水有村莊,有聲有色有酒香,顏色明麗,節奏歡快,生活氣息濃厚。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寫的是遠景,無聲無息,色調濛瀧,並且是想象中的景象。

    這顯然是詩人有意為之,明白了這首《江南春》的創作背景也就明白了詩人的良苦用心。

    詩人在詩中特意提到的“南朝”,也就是三百前南朝梁。梁武帝晚年痴迷佛教,大興土木,廣建寺廟,僧尼達十萬之巨,耗盡了民力、財力,最終葬送了一手打下的江山,如一場如煙如霧的空夢。唐憲宗亦如晚年梁武帝,傾心向佛,一心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最終落了個被太監殺死的下場。之後穆宗、敬宗、文宗幾位皇帝跟他們的先皇憲宗如出一轍,僧尼數量持續增長,國家不堪重負。

    杜牧的這首《江南春》其實是對李唐王朝的委婉勸諫,希望聖上莫要讓“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門“盛景”毀掉“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民間一派欣欣向榮。

    一首詩,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色調,非但沒有違和感,反倒交輝呼應,令人不禁掩卷沉思。

  • 11 # 終南望月

    杜牧為晚唐著名詩人。他博古通今,才情洋溢,善於懷古諷今;一生憂國憂民,空有政治抱負;有為相之才,卻無奈懷才不遇。

    詩人在這首詩中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出了一幅江南春景圖。既身處景中,又臨空俯瞰,可以說意境深遠,稱為千古絕唱毫不為過。

    前兩句詩色彩絢爛,濃淡相宜;生機勃發,又錯落有致,極具畫面感,明媚秀麗卻絕不落俗。

    後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色調倏然由前面的明豔轉入暗淡。煙霧迷濛中,眾多寺廟若隱若現。在給人一種深邃迷離感的同時,又與綠映紅的豔麗形成鮮明對比,使得江南春景更加豐富多彩。詩人又點明“南朝”,增強了歷史感,悠遠厚重,引起讀者對歷史興亡的感慨,同時又會進行深深地反思。這也正是杜牧憂國憂民,借古諷今的抒懷。

    眾所周知,南朝皇帝蕭衍重佛而輕民,搞得民怨沸騰,生靈塗炭。當時的唐朝又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衰敗跡象已表露無遺。杜牧空有壯志,卻無力迴天。滿腔憤懣,政治抱負卻又無法施展。所以在這首詩中,也充分表達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敬請指正!

  • 12 # 永定河紀行

    杜牧是唐武宗時期的詩人和官員,當唐武宗滅佛運動展開的時候,杜牧的立場是很鮮明的,杜牧站在唐武宗一邊;“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首詩的前兩句,一是講周圍的環境,二是講他自己和許多人在喝酒。後兩句,是講很多寺院被焚燒的狀況,這是在讚美唐武宗,是在為唐武宗裱功,在他們看來,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被焚燒,這樣的畫面是何等的美麗壯闊......所以以詩讚美;(後話,唐武宗滅佛也不是沒有緣由的,當時的佛教也有過度腐敗的地方,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個道理人人都懂,這個話題不便多說......)

  • 13 # 春城花草香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兩句詩是出自唐代杜牧的一首《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全詩描繪的是春天時的江南的景色。我們先了解一下整首詩歌的含義: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裡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不是一個確切的數量,而是形容寺廟數量之多,南朝的時候佛法盛行,所以寺廟林立,主要集中在現在的南京一帶。據相關的資料考證,當時的寺廟具體的數量大致為700餘座。

    整首詩的大意是:

    廣袤的江南,春天來臨,嬌豔殷紅的杏花映襯在一片新綠中,燕語鶯聲。

    被小河環繞的村莊,掩映在山間的城鎮,到處都飄揚著酒旗。

    一幢幢林立的寺廟,浸潤在朦朧一片的煙雨之中。

    這是典型的江南春天的景色,寥寥幾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安寧,深邃和迷離之美。

    瞭解詩人杜牧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宰相杜佑的孫子,考中進士。

    他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而著稱。他的詩風華流美,神韻梳朗,又精緻婉約。他善於捕捉自然景物中美的形象,比如在這首《江南春》中短短四句,寫出了一個唯美而浪漫的江南風景,宛如一幅江南的水墨畫。

    除了這首《江南春》,杜牧還有很多詩句為人們所熟知,比如那首《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江南春一直都是文人墨客吟詠的物件

    向來以江浙為代表的江南一帶,雨水豐沛,河道交織密佈,不要說唐朝時期,就是現在,江南也是魚米之鄉,富足之地,尤其是江南的景緻更是以婉約迷離著稱,依河而建的古鎮現在也更是成為江南的主要景點。

    在江南眾多的景色中,煙雨江南始終是深入人心,煙雨朦朧中會滋生出許多惆悵,而古鎮的墨色建築又增添了幾分詩意的情懷,所以才有了戴望舒的那首著名的《雨巷》,而那個撐著油紙傘徘徊在悠長悠長雨巷的丁香一樣的姑娘,成了江南讓人無法忘卻的化身。

    江南的煙雨,會帶來一種淡淡的迷離感,而迷離有讓人聯想的不真實的夢境,所以江南似夢似真的春景是獨特的。

    除了杜牧的這首《江南春》,古人吟誦江南春天的詩句也做事不少。意境也絲毫不遜色杜牧這首《江南春》。

    比如:蘇東坡的《望江南》“春未老,風細雨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豪春水一城花,煙雨暗人家”。以及李煜的:“閒夢遠,南國正芳春。船上管絃江面綠,蘆花深處泊孤舟。笛在月明樓....”

    結束語

    杜牧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是他的這首《江南春》卻把江南那個花紅柳綠,燕語鶯聲的春天留給了我們,那些已經逝去的樓臺廟宇,似乎還矗立在一片煙雨之中,讓人們懷念感傷。

  • 14 # 弗學漫話

    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並且也寫出了江南廣闊、深邃和迷離,如若引申,便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切皆過眼煙雲,人生感悟。

    詩作者思想背景下的產物

    杜牧(803年-約852年),晚唐詩人,跨越了唐順宗(806結束)、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859結束)7個王朝,這些皇帝中,除了唐武宗之外,其他帝王皆提倡佛教,特別是唐憲宗當政時,更是一心事佛,當時韓愈看到如此偏激的做法對國家不利,更上書《諫佛骨表》、險一點被憲宗斬了性命。

    因為一心事佛,寺院經濟持續發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杜枚作為有見識的文人、官吏,不是看不到這一點,從思想的深處也是反對一心事佛。在這首詩裡借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表達做事要有個度,不可過猶而不及,從這一點來說,杜牧的時代佛教的惡性發展,觸之國家之根本,也流露出作者對佛教發展的擔憂。

    前面說到唐武宗,在位六年,從一即位就開始進行了滅佛的活動,歷史上的會昌法難就是其在位時進行的。

    這首詩所作的年代,也正恰其時,也是其放逐外地的時間,從中可以反映出詩人對佛教的立場。

    詩作者對南朝無休止崇佛的感慨

    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南朝是佛南北朝時代的南朝梁武帝蕭衍(464-549),為西漢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此人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諸帝中位列第一,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在位時間之長所不多見的,前期治理國家多有政績,蕭衍博通文史,為“竟陵八友”之一,但在晚年,因為年事增高,逐漸怠於政事,開始沉溺於佛教。一生曾四次捨身出家,群臣多次用巨資將其贖回。可見對佛理迷執迷程度之深,如果是一人倒情有可原,但對於一個國家用如此方法崇信佛教,凌駕於國家之上,就太不正常了,廣建佛寺,不聽勸諫。到底建了多少座寺院,人們也沒具體的統計過,四百八也就是一個虛數,表示太多。

    蕭衍深於佛法研究,從《大般涅槃經》中找到理論根據,下令僧人必須吃素。漢傳佛教形成也就從此走上了吃素傳統。

    古印度禪宗二十八代祖師達摩來到中原後,南朝梁武帝蕭衍召見達摩,問其功德如何,達摩說,無有功德,只是人天小果而已。話不投機,蕭衍不再理會,達摩亦無趣而走。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太清二年(548年),發生了“侯景之亂”,有趣的是,蕭衍對侯景侃侃而談,倒嚇得侯景汗流夾背,最後蕭衍對侯景說:“你有忠心於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有趣的是侯景諾諾應之。但後來蕭衍被囚禁了,不管如何心裡也算是窩囊死了,終年八十六,這個年齡,別說在古代,就是今天也算是高壽了。

    你說南朝梁武帝蕭衍如此崇尚佛法,結果卻是這個結局,且不說因果循之理,就單單對國家而言,若沒有個限度,其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杜牧以此“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表達對南朝的惋惜和對梁武帝蕭衍的嘲諷。

    無論韓愈也好,不是杜牧,他們並不是為反佛教而為之,而是從國家的角度考慮,要求一個適度。實際上他們晚年都和僧人有過密切的交往。

    對江南美景的讚歎

    詩人對佛教在國家層面的不良影響,並不影響詩人對佛寺文化和建築的思考和欣賞,如“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等,都表達了作者的一種留戀欣賞的情趣。

    當然這首詩也是一幅對美景的描述,然而對景色的欣賞的同時,也肯定會浮起對歷史感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作者就是隨感而發,而我們後人的解讀可能是多此一舉了。

    總之,一人一詩,有共鳴,亦有獨立之感悟。

  • 15 # 微光人文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李白和杜甫的詩篇隨手一寫,就是整個盛唐。與大李杜齊名的還有小李杜,這便是杜牧和李商隱。從小學開始就學過杜牧很多首詩,比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二十四橋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當然了還有我們今天要提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不僅是一句簡單的詩,更是佛教的興衰滅亡歷史的真實寫照。

    一、佛教的傳入與興盛

    佛教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著眾多的信徒。他最初創立於我國南部的印度大陸,由喬達摩悉達多所創立,也就是今天我們所尊稱的釋迦牟尼佛祖。之後經過阿育王等人的努力發展壯大,並且在印度形成了各種派系。

    後來由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進入我國,這是在西漢末期,並且由漢明帝建了白馬寺,在如今的千年古都洛陽,具有巨大的參觀遊覽價值。漢明帝將僧人請入白馬寺之後,是中國有佛僧、佛寺、佛教之始。亦為我國學者所公認佛教傳入中國之始。

    之後由於佛教的理論吸引了眾多的信徒,尤其是經過著名的佛教大師鳩摩羅什對佛經的翻譯,擴大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在魏晉時期南北朝我國長期處於戰亂狀態,佛教的思想成功的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得到了中國人民的認同,經過我國人民對佛教的改造使佛教完完全全的成為了本土化的佛教。

    同時還出現了僧肇,竺道生等一些佛法高深的僧人,佛教推向了頂峰,在全國各地紛紛修建起了寺廟,石窟等比如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都是這一時期的傑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時佛教經濟也成為了全國經濟的頂樑柱,佔到了全國經濟的1/3,南朝四百八十寺寺絕非浪得虛名。

    讓人哭笑不得的一件事情,就是梁武帝蕭衍入佛,大臣用一億金將其贖回,可見佛教的影響力自王侯將相到尋常百姓,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我國佛教發展的見證,鼎盛的見證。

    二、三教合流

    佛教在亂世的時候經過我國人民的改造得以在中國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是另一方面,從董仲舒以來,漢武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大漢的鼎盛也印證了儒家在治世時期的可行性與有效性,隋唐進入了又一個大一統時代,儒家文明再次興盛起來,也成為了官方的統治文化;

    唐朝是李唐的天下,自稱是道家鼻祖老子李耳的後人,因此道教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公主入道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比如李白入皇宮就和玉真公主有著很深的淵源。再加上盛唐之下包容開放的胸襟,多元文化交流並濟,三教合流之勢呈現了出來,但是接下來佛教的命運顯然是那麼流離。

    三、武宗滅佛 多少樓臺煙雨中

    三教合流當然並不是只是表面上的欣欣向榮,為了爭奪主流地位也是相互碰撞,在憲宗時期爆發了一次大的矛盾,這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諫迎佛骨表,當時的皇帝信仰佛教,有識之士為了國家的更好發展,爆發了儒佛矛盾,然而憲宗沒有聽取韓愈的話,反而因此差點喪失了性命,寫出了“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絕唱。

    到了唐武宗時期,佛道矛盾再次成為了爭論的焦點,佛教勢力日益膨脹。很多人為了逃避賦役,出家為僧。而寺廟土地不用納稅,僧人靠農民供養,形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大問題。恰逢武宗是一個信仰道教的皇帝,於是發生了“會昌法難”,佛教經歷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從此一蹶不振,佛教寺院大部分都被拆毀,僅存的一些寥寥無幾,便出現了詩人杜牧寫下這樣的詩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曾幾何時,還被煙雨中的樓臺寺院這樣朦朧的場景深深的吸引,直到長大之後再次讀到這首詩,再加上了解了會昌法難以及佛教在中國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衰落,一次次興盛,一次次跌落,一次次崛起,“多少樓臺煙雨中”正是佛教在當時的真實寫照,一句簡單的詩句道出了佛教的興衰。

  • 16 # 烏咪愛讀書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名句,這絕非詩意的表達,也沒有誇大其詞,而是中國南方梁帝國,也就是梁朝的開國皇帝,諡號為梁武帝蕭衍統治期間的首都建康(現在的南京),最客觀真實的寫照。

    南朝的建康為什麼會寺廟林立,僧伽煙雲,燔香頂禮?這跟梁武帝蕭衍極度崇佛有必然的關係。

    一、梁武帝為什麼如此用力的弘揚佛法?

    梁武帝蕭衍,原本是一位文學達人,他與沈約、謝眺等人,並稱為“西邸八友”,他著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等書,甚至他對陰陽占卜都頗有研究。

    這樣一位睿智博學之人,怎麼就迷上了佛學?不得不說,從一位文化學者到黃帝身份的轉變,更多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他不僅僅想要詩書帝王傳家,還想要功德傳世,輪迴永生。

    所以,作為黃帝,他有權也有能力建造寺院,幾年時間,整個建康城大大小小的寺廟,建了幾百座,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間佛國。

    二、梁武帝為什麼與達摩禪師的會晤不歡而散?

    梁武帝崇佛聲名遠播,域外高僧相聞而來,達摩大師於普通八年來與梁武帝會晤。但是,兩人卻話不投機。因為:

    1.兩人對福報承兌有了分歧。梁武帝建了那麼多寺廟,親自抄了那麼多經文,還施於寺廟不計其數的贖身費用,就想得到福報。但是,達摩禪師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沒有福報可承兌。這樣的佛解,梁武帝怎麼也不能接受。

    2.兩人對“我”有了不同理解。梁武帝說,“我”在做功德,“我”總能有福報吧?達摩大師說,對不起,“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哪裡有具體誰的福報?

    其實,梁武帝對佛法,還是沒有領會根本要義,他是按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維,來看待佛法的。最終兩人言不及義,分走天涯。

    三、梁武帝信佛後留下的清規戒律有哪些?

    梁武帝自從信佛後,不吃葷,不近女色,不錦衣美食,簡樸之極,一件衣服穿二年,一頂帽子戴三年,堪與顏回比貧困,無愧於“先天下之苦而苦”之典範帝王。

    佛門弟子本來是不戒吃肉的,“豬牛羊肉穿腸過”,是百無禁忌的,要戒的是葷和殺生。

    “葷”,是草字頭,本意指有辛辣氣味的食物,如大蒜大蔥香菜之類的,而梁武帝的不食肉,以至於演變成了出家人不準食肉的戒律,至今還約束著佛門弟子。

    現在的南京城,曾經的江南佛土,如今成為佛教聖地的雞鳴寺,以及紀念占卜術士寶誌大師的靈谷寺,都是梁武帝的傳世之作,也許,這就是梁武帝當年心心念念期待的福報吧!

  • 17 # 明倫書院

    《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此詩的前兩句是描寫千里錦繡江南一片鶯鳴宛轉、桃紅柳綠、水環山繞、春風駘蕩、酒旗招展的繁麗景象,後兩句是描繪煙雨迷濛之中的南朝遺留下來的佛寺群落。前兩句與後兩句都運用了“納千里於咫尺”的典型化藝術手法,色調繁複,層次豐富,營造了聲音與色彩、動態與靜物、鮮豔與深邃、明朗與朦朧、空間與時間等交相映襯的多彩意境。

    《江南春》本來是寫景的詩,因為加了“南朝”二字就增添了悠遠、滄桑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概數,言佛寺之眾多,“多少樓臺”更是懷古之唱嘆語氣,激起了讀者對歷史的感慨與遐思。

    歷來有研究者認為此詩是借古抒懷、諷刺佞佛之作。此說也是有些由來的,因為杜牧自入仕後一直過著宦遊的生活,在遊覽山水之間寫下了大量懷古詠史之作,借史事以抒其胸中傷時諷今之塊壘,這在他的主要詩文中如《阿房宮賦》《泊秦淮》《赤壁》等有深刻體現,《江南春》的寫作也沿襲了借古抒懷的風格。另外,“諷刺說”的來源也與此詩的時代背景有關。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代,唐王朝已走向沒落。唐憲宗妄想長生不老,一心佞佛,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依然任由佛教惡性發展,僧尼日益增多而勞動力減少,寺院圈佔土地愈廣而不納稅,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加重了國家的負擔。後來才有唐武宗推行的“會昌毀佛”運動。

    事實上,雖然杜牧站在國家統治的立場反對佞佛行為,但他並不厭惡佛教本身,他常常去寺院遊玩,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詩中更有“倚遍江南寺寺樓”、“閒愛孤雲靜愛僧”等名句,可見他對佛寺樓臺的景緻還是喜歡的,至於對歷史的感慨就是此詩文學意象的一個深層側面了。

    我認為《江南春》主要是寫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和幽邃迷離,次要是寫對歷史的感慨。此詩主旨在於表達對人間美景的欣賞流連,而相對於作者其他一些懷古之作來說,其諷刺意味不是很濃。此詩字裡行間透露著一縷含蓄蘊藉的情思,給人一種超越時空的審美感受和思想啟迪。

    由於文學意象的模糊性與多義性,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解讀詩歌不能膠柱鼓瑟,不應以一己之臆測為古人立論,動輒刻意抽象、拔高,而沒有從藝術形象出發來賞析,反而忽略了對詩歌意象的美感體驗。

  • 18 # 跨文化

    晚唐詩人杜牧(公元803-公元約852年)寫有著名的絕句《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詩中的佛教

    一提唐詩和佛教,很多人會想起“詩佛”王維。今天我要說的是晚唐詩人杜牧,他是“小李杜”之一。杜牧的絕句《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短短28個字,就把佛教在南朝的興盛表現了出來:自西邊傳入中土的佛教,到了南朝連江南都佈滿了佛教寺院。南朝是唐朝的“前朝”,一般而言,本朝人對前朝都是鄙視和批評的,杜牧也不例外。唐憲宗當政後,一心事佛。憲宗被太監殺死後,後繼的穆宗、敬宗、文宗繼續提倡佛教,僧尼之數繼續上升,寺院經濟持續發展。

    寺廟經濟的發展

    晚唐時期,經濟社會在走下坡路,幾個皇帝都信仰佛教,佛教盛極一時。僧尼不事生產,出家人多了,就會給國家造成負擔。韓愈《諫迎佛骨表》向佛教開炮——

    事佛求福,乃更得禍。由此觀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文中,韓愈舉了南朝的例子來做說明——

    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佛,宗廟之祭,不用牲牢,晝日一食,止於菜果,其後競為侯景所逼,餓死臺城,國亦尋滅。

    教訓是很慘痛的。但是唐憲宗不但沒有聽他的,還貶了他的官,差點殺了他。這一事件中國文化史上非常有名。

    南朝佛教與國祚

    作為唐朝的前朝,南朝佛教十分興盛,韓愈《諫迎佛骨表》這樣說:

    宋、齊、梁、陳、元魏已下,事佛漸謹,年代尤促。

    把佛教和國運連起來說,幾乎就是將佛教和國家敗亡畫了等號。杜牧在對待佛教的態度上,和韓愈是一致的,他寫《江南春》是想告訴當權者,佛教的流行,對國家不利,想一想當年南朝衰敗於寺廟,這可是前車之鑑。

  • 19 # 流雲飛1981

    杜牧其詩

    在杜牧的詩歌中,最能代表其成就的是寫景抒情詩。杜牧的七絕寫景,畫意濃厚,形象洋溢著勃勃的生機,明麗的畫面則給人雋秀之感。在他的筆下,既有“溶溶漾漾白鷗飛,綠淨春深好染衣”的漢江春色,也有“馬放平沙夜不收”、“塞垣高鳥沒狼煙”的邊塞奇觀。

    更需要注意的是杜牧的詩歌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他的詠史詩,往往令人耳目為之一新。如《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這兩句見解就頗為獨特。此詩意在表達恢復唐朝國勢的政治抱負。

    由此可見,他的詠史詩,也可以說他的詩歌往往具有鮮明的政治針對性。

    杜牧其人

    杜牧出身官宦人家,他的祖父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宰相杜佑。杜牧在26歲中進士,後數任幕僚,回朝後歷任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勳員外郎,又外任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高貴的出身,再加上天生早慧,杜牧十幾歲就博通經史。當時正值國家多事之秋,杜牧一直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對孫子兵法有很深的研究,藩鎮軍閥謀反,他向宰相獻策,建議奇襲叛軍,結果大獲成功。

    當時佛教畸形發展危及社會

    佛教引發的經濟問題,很早就為唐朝主政者所注意。武則天在位期間大肆禮佛,狄仁傑也對多有微詞:

    今之伽藍,制過宮姻,窮奢極壯,畫績盡工,寶珠彈於綴飾,瑰材竭於輪免。寺院膏腆美業,倍取其多,水碾莊園,數亦非少。逃丁避罪講集法門,無名之僧凡有幾萬,都下檢括,已得數千。且一夫不耕,猶受其弊,浮食者眾,又劫人財。

    經歷安史之亂,唐朝人口數量大大下降,而佛教的興起給了許多人一個避世的去所,以至大量青壯年加入其中,從生產者變成消費者,拉低了社會生產力水平,長此以往,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影響。

    此後的德宗、文宗年間,都有大臣針對此問題進言,但都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不是因為皇帝無暇顧及,就是皇帝自身禮佛,不願意失去這根精神支柱,以至到了晚唐,問題越來越嚴重。

    清朝劉士琦,經過他嚴謹的考證,南朝有寺廟2846座,僅南京城就有700多座。南朝之後,隋唐又新建了大量的寺廟,那麼在杜牧的時候,又有多少座呢?只能是更多!!

    杜牧主張抑制佛教畸形發展

    杜牧也認識到佛教畸形發展負面影響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世人竭盡財力事佛的出發點是希望透過這種行為來求得“有罪罪滅,無福福至”的結果。

    他在文中寫道“今權歸於佛,買福賣罪,如持左契,交予相付”,百姓禮佛完全是做交易,這和儒家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之以德,齊之於禮 ”完全背道而馳,佛教不再是宗教,變成了一門生意,不僅不能教化萬民,還分散了中央政權,有百害無一利。

    第二是廣開寺廟、濫度僧尼給國家經濟帶來的沉重負擔,所謂“一農人乃為五人所食,其間吾民尤困於佛”。

    《舊唐書·武宗紀》也記載到:

    兩京城胭,僧徒日廣,佛寺日崇勞人力於土木之功,奪人利於金寶之飾… …且一夫不田,有受其飢者,一婦不蠶,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勝數,皆待農而食,待蠶而衣,寺宇招提,莫知紀極,皆雲構藻飾,偕擬宮居,晉、宋、齊、梁,物力凋燎,風俗澆詐,莫不由是而致也!

    總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字面意思上是:無數南朝的寺廟,嵯峨村落,點綴在無限的煙雨朦朧中,真是一幅優美的江南水墨畫。

    但放在當時唐王朝內憂外患頻仍,佛教畸形發展,對國計民生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的大背景下,杜牧實際上想表達的是對佛教畸形發展深深的憂慮。這種憂慮正是他力求政通人和的用世之心表現。

  • 20 # 絕詩妙句言汗青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出自唐代杜牧的《江南春》,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全詩如下: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翻譯:

    這遼闊的江南到處是鶯歌燕舞花紅柳綠的景象,立在水邊的村寨城郭到處是飄動的酒旗。南朝鼎盛時期遺留下來許多座古老的寺廟,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朦朧的煙雨中。

    賞析:

    不難發現這是一首寫景的詩,詩中穿插了鶯、旗、寺、樓四種景物,還添染了紅、綠的色調,風、雨的狀態,真可謂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遠有近。輕快的文字,順暢的語句,將內心的惆悵之感一掃而空,反而呈現出了一副生動形象的江南春畫卷,展現出了一種深邃美的意境。

    開篇第一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以遠觀的視角觀察江南春天的景象,一副生機勃勃的畫面映入眼簾,一個“千里”將視角放大,擴大了詩歌的審美境界,紅與綠的搭配濃縮成了一個“映”字,看似模糊不清的概念實則是江南春天的原貌,“鶯蹄”的出現讓視覺和聽覺碰撞,產生了一種春天獨有的熱鬧場面。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更是藉助空間的順序,將水村、山郭、酒旗由大到小排列,不僅將村郭依山傍水的特色表現了出來,更突出了酒旗的醒目和繁華。整句看似在寫隨風飄動的酒旗,實則暗含昔日城池的繁榮昌盛。最後一個“風”字最絕,讓靜態的景物有了動態的感覺,增加了詩歌的靈動性。

    最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朝”是說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健康,被稱為南朝。由於當時的佛教盛行,所以那裡有數不盡的寺廟,而如今全部被籠罩在了煙雨之下。詩人巧妙使用虛實結合的手法,看似在寫煙雨下的江南,卻是在回憶當年煙柳繁華的景象,同時表達了自己對朝代更替的無奈。

    簡單的一首寫景詩卻蘊藏了多少含蓄的美和內在的愁思,這種超越時空、瀟灑淡薄、充滿禪意的“頓悟”思想,更是為這首詩增添了許多的神秘之感。

    至於對後兩句的理解,歷來眾說紛紜,有人說,本來就有反佛思想的杜牧,寫這兩句是為了粉刺當年佛教的惡性發展,或者是在主張“儒”的風尚而排斥“佛”的理念。或者說是在借古諷今,諷諫統治者大興土木濫修寺廟會造成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會危機。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杜牧寫這首詩只是為了描寫江南的春景,表達了他對江南的喜愛和讚美。我們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而且他並不討厭佛教和寺廟,他在宣州的時候,常常去開元寺等地遊玩。還與很多僧人交了朋友,留下了許多著名的詩句,如“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

    總之詩中到底暗含了什麼深刻的內容,沒有任何結論是可以立足的,這就在於每一個讀者在讀到這首詩時的心境了,你把它想的很簡單他就很簡單,想的很複雜他就很複雜,這種朦朧的美就是詩詞、文學的魅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月船2號已找到且正常工作,大家認為這次登月是否成功?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