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生活一直向前

    “南朝四百八十寺”,平平淡淡一句詩,其中卻包含著“佞佛”、“滅佛”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儒、釋、道三家為爭奪話語權和影響力而發生的激烈碰撞。其過程曲折迴轉、驚心動魄

    ————題記

    杜牧在晚唐詩壇獨樹一幟,自成一色,且立意新奇。他既不隨元白(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詩起舞,也對溫李(溫庭筠、李商隱)晦澀難懂的六朝遺風體詩敬而遠之。形成了自己文詞清麗,氣勢豪宕而又風華流美,神韻疏朗的獨特風格。

    史載,杜牧“剛直有奇節”,剛正不阿,氣節挺拔,堂堂正正。所以讀他的作品,會感覺“表裡俱澄澈”,灑脫至極而無半點塵埃。

    杜牧雖以詩文名世,但他的軍事才能造詣更深。曾有潘鎮叛亂,杜牧給朝廷出一奇策,竟獲全勝;也曾投書朝廷,解決了是否在夏天攻打回紇的問題,從而立下首功。杜牧的《孫子兵法》註釋,公認為同類最佳。宰相周墀如獲至寶,隨即提拔杜牧為監察御史。

    杜牧文武兼備,天賦奇才,頗有其先祖杜預的風範。

    杜預

    杜預乃魏晉名臣 。人品貴重,博學多才。精通軍事、經濟、文學、法律、數學、水工等等,人稱“杜武庫”,意思是要啥有啥。明朝以前同時配享文廟、武廟的唯有此一人而已。(杜甫與杜牧同為杜預後代)

    杜佑

    杜牧的爺爺杜佑,唐朝宰相,歷史學家,有專著傳世。杜家的家風清正廉潔,也許正因如此,在杜牧10歲以前,爺爺和父親相繼去世以後,杜牧竟然與弟弟吃野菜過活,整整三年,差點餓死。

    杜牧基因如此強大,自然也非泛泛之輩。自小抱負遠大,懷有“濟蒼生、安社稷”之志。故此,杜的詩常有出人意料的見地,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對歷史、現實的理解也高人一等。反映在作品裡,常有壯懷激烈,慷慨昂揚之意。23歲就寫出了譽滿天下的《阿房宮賦》。其中,“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國也”見解精到,別出新裁。令人振聾發聵,醍醐灌頂。

    陳後主 陳叔寶

    杜牧善於借古喻今,而又立意新奇。比如“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僅用《玉樹後庭花》曲名,就讓人一下子想起了南陳後主陳叔寶荒誕不經、身虜國滅的悽慘狀 。湧起無限感慨,無限遐思。同時,隋軍滅陳的波瀾壯闊的畫面也即刻在眼前鋪展開來。表達了杜牧對於世事滄桑、興亡輪替的喟嘆。這樣寫就顯得韻味十足,讓人感覺既新奇又合理,這就是杜牧獨有的風格。

    下面我們賞析“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全詩為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煙霧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樹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詩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規模宏大的江南春畫面。呈現出一種深邃優美的境界,表達出一縷含蓄又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風景美如畫,讓人心旌搖曳,陶醉其中,足以讓各路才子佳人登樓望遠,品酒吟誦了;也不妨月下獨酌,對影成三人之際,大呼“好詩”。作為一首描寫春之美景的詩,無疑極為成功。可謂“下筆如有神”。如果是中小學生,理解到這個程度也就可以了。

    帝后禮佛圖

    其實這遠遠不夠,還要向更深層次去理解,看似一首純粹的寫江南春色的詩,其實是一首詠史詩。“南朝四百八十寺”,作者在這裡用“寺廟”一詞含蓄的點出了歷史上有名的“佞佛”(諂媚佛)與“滅佛”事件。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現狀的擔憂。

    唐憲中崇佛,把佛骨(舍利)引入宮中供養三日,大肆膜拜。引發禮佛風潮。上下趨之若鶩。致使民心向佛,一時出家人數多達300萬之巨。達官貴人不斷向寺院各種施捨,大量捐地。寺院自己也購併土地,很快形成了以寺院為中心的地主勢力集團。

    韓愈

    由於寺院不用納稅,僧尼又不勞作,需要僱傭大量勞動力來耕作。這就造成了國家財政困難和兵源的不足。(寺院經濟一度佔據國家GDP70%以上)又由於大肆建造寺廟和塑佛像,耗費大量資產,佔用了大量銅、鐵等戰略儲備物資,影響了國家的造幣和兵器的儲備,引發了社會動盪,動搖了國家的根基。有鑑於此,引起了以韓愈為代表的儒家統治集團的激烈反對。韓愈寫了《諫迎佛骨》一文極力反佛。結果觸怒龍鱗,差點丟了小命。

    此為“佞佛”事件。

    唐武宗

    到了唐武宗會昌年間,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大唐王朝風雨飄搖。唐武宗果斷下令“滅佛”。拆寺廟、沒收土地、強制僧尼還俗。大唐王朝出現了短暫的“會昌中興”。可惜武宗在位僅僅六年,便駕鶴西去了。

    佛教自漢明帝傳入中原以來,發展不受限制,清規戒律也不嚴格,所以傷風敗俗的事時有發生。後來隨著實力增長,慢慢做大,而且擁(僧)兵自重。寺院內部的利益之爭也導致時有暴亂髮生。曾經發生過幾起五萬人以上的動亂,且勾結外敵。這引起了統治階級的極大不滿,。於是魏武帝、周武帝先後發動滅佛行動,後來周世宗柴榮又發動了一次滅佛。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柴榮

    自趙宋以後,國家開始限制佛教的發展,才未再現“尾大不掉”的局面。

    杜牧的家族傳承註定了他的理想是治國平天下。以“濟蒼生、扶社稷”為己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對於早期發生的這些亂七八糟的“佛事”,杜牧真的“是可忍孰不可忍”。儘管他也喜歡去寺院幽靜之地品茶聊天,與和尚們“把酒話桑麻”,但他絕不希望佛教的發展危及到國家的根基。

    孫權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四百八十”,自然是虛指,言其多。北方滅佛,拆毀大小廟宇三萬多座。而南方不受影響,共有2800多座,僅南京就有700餘座。經過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以後,佛教在江南已經大盛。

    看著這些遍佈江南、耗費巨資興建的寺院,對於關心天下蒼生的杜牧來說,一定五味雜陳。

    武則天

    “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當年建造寺院的達官貴人們早已灰飛煙滅,難覓蹤跡,只有這些廟宇樓臺孑然獨矗於迷濛的江南煙雨中,無言地訴說著歷史的滄桑與輪迴。一抹寒煙,幾縷芳草,也許就是他們最終的歸宿。塵世浮沉,後人哀之而不鑑之。而對晚唐藩鎮割據、動盪不息的社會現實,一代人傑儘管天賦奇才,也只有“拔劍四顧心茫然”,滿腔抱負,卻又無可奈何。

    嘆望江南美景,大好河山,物是而人非。曹操口中那個“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江東吳主,也不知去了哪裡?“江南第一帝”的劉寄奴,他現在還好嗎?他們都曾經在歷史的激盪風雲中建立不世功業。回頭看看自己,雖然既有雄心壯志,又有雄才大略,但卻始終碌碌無為,寸功未建。只贏得了個“青樓薄倖名”的渾號。慚愧啊,慚愧。也許剛直的他無法躋身於營營苟苟的朝堂。而才華猶如東流水,也只能“檻外長江空自流”。面對大好河山,千里江南,杜牧怎能不觸動心扉,暗自神傷呢?

    唐武宗滅佛剛一年之後便撒手人寰,佛教又立即興盛起來。而大唐的國運卻再也不復從前。“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國勢衰微至此,可嗟可嘆。曾經的“繁華競逐”之地,如今卻籠罩在迷離的煙雨裡,任人評說。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以杜牧的使命感和對世事滄桑的洞察力,要他寫一首純粹寫景而不發表議論的詩,是根本不可能的。這首詩借古喻今,馳騁豐富的想象,不著一句議論,卻題旨自見。透露著他對國勢日衰的無比擔憂和千古興亡的慨嘆;也有對於自己沒能一展身手,施展平生抱負的無奈和遺憾。

  • 22 # 巴山秋夜雨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的這首江南春,如果不考慮詩句的背景,就是一幅廣袤的江南煙雨圖。桃花紅,楊柳綠,千里如錦繡,黃鶯聲婉轉。山水城郭錯落,酒家旗幟隨風飄揚。那些從南北朝時候就建造的一座座寺院,樓臺亭閣,都在這迷霧一般的江南煙雨之中,若隱若現。

    但是有小杜之稱的杜牧,在這首看似尋常的春景詩裡面,隱喻的是對佛教空前繁盛的憂慮。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達到了第一次繁盛的頂峰。杜牧的江南春中的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單單從字面上講,就是指梁武帝蕭衍晚年篤信佛法,在京城修建佛寺五百多所。恢宏壯麗的寺院裡面,容納了十多萬僧尼。這些出家人過著不勞而獲的舒適生活。

    梁武帝為了表示自己對佛法的虔誠,曾經四次捨身於同泰寺。第一次捨身三天後返回,大赦天下,第二次,在寺院穿上僧衣,當了十天的僧人,大臣們花了一個億的錢財,這才把他贖回去繼續當皇帝,第三次贖金漲了價,從一個億漲到了兩個億,梁武帝玩出家玩上了癮,第四次又去玩出家的遊戲,這次呆了三十七天,寺院又發了一筆橫財。

    梁武帝沉迷佛法,不理朝政,導致朝中奸臣誤國。而佛教在他的大力扶持下,空前的擴張和繁榮,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和財政,後來在侯景之亂中,梁武帝信奉了一輩子的佛並沒有救了他的命,在臺城的宮殿裡,已經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飢渴難耐,悲慘的死去。

    梁武帝雖然不在了,佛教形成的特殊新的社會階層僧侶階層並沒有消亡。他們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增加。北周武帝開始了第一次滅佛運動。這次行動是一次鐵血行動。佛教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從此衰落下去。

    一直到了隋朝,在政府的支援下,佛教重新煥發生機。唐朝初年雖然對佛教有所抑制,但是總體來說,還是支援。特別是玄奘西行歸來以後,佛教逐漸強盛。接下來,從武則天為了政治上的原因尊佛抑道,從唐中宗一直到唐憲宗,佛教的興盛達到了第二個頂峰。

    杜牧生活的時代,正是在唐憲宗迷信長生不老,從外邦迎來佛骨舍利,貶謫直言進諫的韓愈以後。

    佛教興盛,數十萬的佛教徒,擁有關中大量的良田,他們不勞動不生產,卻過著悠閒無比的生活,同時他們也掌握著大量的錢財,影響國家的經濟命脈。

    杜牧的江南春詩的社會大背景,就是在佛教發展到第二次頂峰的時候。詩中江南美景如畫,煙雨中千里江山,碧瓦黃牆的寺院處處可見。

    詩人敏銳的看到了宗教對社會各方面的負面影響,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其實就是借古諷今,但是因為詩人寫得非常婉轉,甚至可以說是溫柔敦厚。

    不過內裡隱藏了尖銳的鋒芒,君不見,曾經痴迷佛法,建造了南朝那四百八十寺的梁武帝,不但沒有得到佛祖的庇佑,反而慘死於兵變之中。梁武帝去世以後不到十年的功夫,南梁就滅亡了。

    杜牧不愧有小杜之稱。這首江南春的骨子裡,是政治諷喻詩。

    杜甫的政治諷喻詩,都是純用白描,長篇鋪敘,結尾點題,杜牧的江南春,用的是短小的七絕,採取的形式和杜甫完全不同,打個比喻,杜甫的長詩,是一幅筆墨飛揚的千里江山圖,杜牧的小詩,則是一幅精工刺繡的雙面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月船2號已找到且正常工作,大家認為這次登月是否成功?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