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非常道畢延河

    落後就要捱打嗎?

    讀中國近代史給人的感覺就是窩囊憋氣,大清朝除了割地賠款好像就沒有別的事。在大家看來,大清朝政治腐敗,科技落後,財政拮据,軍備廢弛,武器低劣,總而言之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大清朝真的是因為落後才捱打失敗的嗎?

    鴉片戰爭,大清有八十萬大軍卻打不過幾千人的英軍。

    當時清朝國民生產總值是英國的6倍,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常備軍,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達80萬。英國的正規軍約14萬,加上擔負內衛任務的國民軍 6萬,總兵力僅僅20萬。

    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率領下,氣勢洶洶來到中國,鴉片戰爭開始。

    據統計,鴉片戰爭,英國出兵增加到接近兩萬人,其中陣亡七十一人,負傷四百餘人,病亡兩千餘人,事故死亡一百三十人,大清共出兵十萬人,其中,死亡三千一百人,負傷四千餘人。

    英軍因為瘟疫死了2千人,打仗死得不過71人。清朝死了1個總督2個提督7個總兵,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英軍離北京還有千里之遙,大清就匆匆忙忙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大清的失敗,一般人都認為是大清的落後導致的。英國是工業化國家,是世界強國,武器先進軍事發達。大清是農業國家,原始落後,不堪一擊。

    實際上,英軍與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雖然是有差距,但還沒有到天壤之別!英軍裝備了大量的滑膛槍,戰鬥力受到很多限制的。1815年滑鐵盧之戰,一個陸軍中將就給拿破崙建議,趁早別用那滑膛槍了,還不比弓箭有效。

    清朝落後,有阿富汗落後嗎?有衣索比亞落後嗎?

    在鴉片戰爭之前,1839年,英國侵略阿富汗,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開抗英游擊戰爭。英國人驚呼“阿富汗全國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對我們了”,英軍及隨行人員和家屬1.6萬人,在撤退沿途遭到起義軍的伏擊,最後只有一名身負重傷的軍醫跑回去報告了英軍全軍覆沒的訊息。

    阿富汗的抵抗讓阿富汗變成了英國人的墳墓。

    衣索比亞,一個非洲國家,世界列強義大利卻被拿著石頭大刀長矛的非洲人打敗。 1894年,衣索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義大利的侵略。經過兩年軍民奮戰,打敗意軍侵略,迫使其在和約上簽字,承認衣索比亞是獨立的國家。

    落後就要捱打嗎?

    阿富汗、衣索比亞的戰鬥歷史告訴我們,不一定。

    大清朝的屈辱歷史告訴我們,沒有骨頭一定捱打。

    大清朝的國力比起阿富汗、衣索比亞不知要強多少倍。吃起鴉片來大清的貴族官僚個個精神煥發,打起仗來跑得比誰都快。寧波、餘姚、慈溪、奉化、上海等地,竟不戰自棄。

    大清朝最缺的不是武器裝備,而是戰鬥意志和抗戰精神。一個腐敗無能的政府,失敗是必然的。

    《清史稿》說:遠人貿易,構釁興戎。其視前代戎狄之患,蓋不侔矣。當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繼之以畏葸,遂遺宵旰之憂。所謂有君而無臣,能將順而不能匡救。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嗚呼,悕矣!

    “有君無臣”,實際上是無君無臣,這道光帝就會穿補丁衣服,治國理政毫無作為;大臣們除了林則徐等少數精英,大多數就是渾渾噩噩尸位素餐。

    鴉片之禍,外因是英國人帶來的,內因是大清的貴族官僚推波助瀾牟取暴利。在當時打著總督、將軍旗號的兵船公然四處運送鴉片,王公大臣將軍督撫,販賣大煙爭先恐後。指望這些人能打勝仗嗎?

    無論是道光還是大臣,禁菸與反禁菸、戰與和的問題上,他們始終搖擺不定,在整個戰爭中,首鼠兩端,舉足無措。人們沉浸在天朝大國的夢幻中不能自拔,對世界的無知和愚昧的自大,面對對洋槍洋炮又不知所措,最後是苟且偷安是上策。

    《南京條約》的簽訂,居然被清朝冠以“萬年和約”的“美譽”,麻木不仁到什麼程度,林則徐輯錄京中來信而編的《軟塵私議》,其中一則描繪了戰後北京景象: “議和之後,都門仍復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然詩書偶語之禁。”

    鴉片戰爭的失敗,讓清朝認識到洋人的厲害不過是武器而已,洋務運動的一大任務就是造槍造炮買槍買炮,幾十年努力買來一個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陸軍光買德國的克虜伯大炮就上千門。洋務運動同治中興,大清朝在西方眼裡還是一個大國。大清朝的北洋海軍到日本耀武揚威,把日本恨得眼睛冒火又無可奈何,為買軍艦日本天皇也要捐款。

    可是甲午戰爭,小日本打碎了大清朝的強國夢。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清朝的武器裝備真是鳥槍換炮,但是清朝的腐敗無能是一點變化沒有,看見洋人腿就發軟,割地賠款就是大清朝的主旋律。

    鴉片戰爭,老百姓基本上是看客。揚威將軍奕經在浙江組織戰事時,給道光皇帝的摺子中說到處都是漢奸, “每逢打仗之際,百姓男婦,毫無畏懼,從旁指點嬉笑,競不知是何肺腑?”道光硃批曰:“憤恨何堪,筆難宣述!”

    《經典影像背後的晚清社會》這本書中如此描述,“實際上三元里抗英只是這次戰爭中很零星的群體性抵抗事件,而在當時,更多的中國民眾則選擇看熱鬧,或者與英國人做買賣,或者充當嚮導。據記載,當英軍剛剛登陸後,就有許多當地民眾聞風而來,向洋人兜售蔬菜、牲畜和糧食。而當英軍艦隊在珠江和清軍作戰時,居然有成千上萬的民眾興高采烈地站在遠處觀戰,就好像過端午節看龍舟比賽一樣!另據朝廷的統計,在此次戰爭中竟抓獲了1200名幫助英軍的漢奸。”

    不能怨當時老百姓愚昧無知,因為大清三百年需要的就是奴才。國不知有民,民則不知有國。老百姓只知道有朝廷不只有國家,只知有皇帝不只有民族。在老百姓眼裡,侵略者來了是朝廷的事情,和老百姓無關。

    梁啟超說得很明白:“長期殘忍地壓制人民,使人民變成奴才,讓人民的脊樑已經彎曲,而在面臨外敵入侵、大亂當頭之際,又指望人民在自已面前仍彎著腰當奴才,而在外敵面前直起腰來反抗,這不是白日做夢是什麼?”

    大清朝專制愚昧,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對百姓專橫跋扈,對洋人卑躬屈膝。什麼都不缺,就是缺骨頭。

    落後就要捱打嗎?

    同樣面對日本的侵略,為什麼甲午戰爭喪權辱國,抗日戰爭最終勝利?

    面對強大的日本工業實力和武器裝備,中國不再是那個唯唯諾諾的大清朝,而是不屈不撓的戰鬥到底,決不投降。因為是全民抗戰,國家覺醒了,民族覺醒了。

    抗美援朝,面對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挑釁,小米加步槍的中國人不含糊,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正如毛澤東所言,“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馬基雅維利說得好:“造就最強大國家的首要條件不在於造槍炮,而在於能夠造就其國民的堅定信仰。”

    大清朝直到滅亡也不明白這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兒子剛才提了問題,難住我了,水是透明的,但是我們為什麼能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