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咆哮一刻

    你的這個問題問的不怎麼樣,相信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是這句話你要真的這樣來理解那就是錯了,龍的確只會生龍,風也只會生風,這是生物學上的遺傳基因決定的,再怎麼突變也離不開根本,這句話是沒錯,錯的是人。

    相信很多人也聽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三代只是虛指,因為後代總會出現一個敗家子的。

    這是人本身的問題,這是教育的問題,原因有很多,你優秀你的兒子不一定優秀,這才是真正的真理,就像孔子的兒子說過的一句話,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你的老子不如我的老子,這是才華方面的教育和人的學習能力的對比。

    但是如果你有錢,那麼你的兒子不會窮到哪去,等你歸天之後,你兒子怎麼敗家這你就不知道了,怎麼教育你孫子敗家,你就更加不知道了。

    當然最重要的是,不要隨便說一個人庸才,一個人的才華體現在很多地方,一個人的成功也是多重因素影響,否定別人庸才的人才是真的無知。記住一句話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長子是養子諸葛喬,次子是親生兒子諸葛瞻。

    野史還記載了諸葛亮有第三個兒子諸葛懷,和諸葛亮的女兒諸葛果,多半是虛構的,這出自清代人之手,正史不記載,且年代久遠。

    諸葛喬原本是諸葛瑾的兒子,因諸葛亮一直到四十多歲的時候還沒有兒子,因此向其兄長諸葛瑾請求將諸葛喬作為養子,諸葛喬就成為諸葛亮法律意義上的長子。

    諸葛亮對這個養子諸葛喬管教甚嚴,諸葛喬也在蜀漢做官,官至駙馬都尉、翊武將軍,諸葛亮行軍打仗也多帶著諸葛喬,但諸葛喬在228年自已25歲時就病逝了,沒有太多的事蹟。

    諸葛喬有一個兒子叫諸葛攀,也算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攀也在蜀漢為官,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253年,東吳諸葛瑾的長子諸葛恪被滅族,諸葛攀就成為諸葛瑾唯一存在的血脈,因此諸葛攀迴歸諸葛瑾一族,但諸葛攀也很早就去世了,平生無大事蹟。

    諸葛喬一脈並沒有太大的功績。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親生兒子,也是諸葛亮最有名的兒子。諸葛瞻出生時 ,諸葛亮已經46歲了,可謂老來得子,諸葛瞻8歲的時候,聰明可受,而這一年,諸葛亮也在北伐時因病去世,諸葛瞻17歲時就娶了公主為妻,官拜騎都尉。

    諸葛瞻頂著諸葛亮的光環,在蜀漢群臣的巨大期望中成長,諸葛瞻的升遷可謂一路綠燈,18歲擔任羽林中郎將,26歲擔任侍中,諸葛瞻與他父親諸葛亮在同樣的年齡(33歲)擔任同樣的官職(軍師將軍),34歲擔任衛將軍,掌尚書檯,成為蜀漢政權最年輕的執政人。

    263年,司馬昭發動伐蜀之戰,鍾會、鄧艾率軍南征蜀漢,鍾會被姜維阻擋在劍閣,鄧艾卻奇兵出陰平,到達江油,諸葛瞻率軍與鄧艾戰於綿竹,此戰,諸葛瞻英勇戰死,年僅37歲,而諸葛瞻的長子諸葛尚也一同戰死。

    諸葛瞻有兩個兒子,長子諸葛尚,次子諸葛京,也就是諸葛亮的孫子。

    諸葛尚是諸葛瞻的長子,生平不詳,只知道他在綿竹一戰中,隨同父親諸葛瞻一起戰死,在戰爭中,諸葛尚英勇善戰,曾擊退魏將鄧忠、師纂的進攻,但最後還是戰死,可謂忠烈,諸葛尚死的時候年僅19歲。

    諸葛京是諸葛瞻的次子, 也是諸葛亮的孫子,且是諸葛亮一族唯一的血脈,蜀漢滅亡後,諸葛京隨同侄子諸葛顯(諸葛攀的兒子)一起移居河內,後來在原蜀漢大將羅憲的推薦下任職晉朝的郿縣縣令,最後還做到了江州刺史。

    諸葛京的生平事蹟已沒有詳細記載,生卒年均不詳細,但作為諸葛亮唯一的血脈,卻保留了下來,終不始諸葛孔明滅族,而一脈相傳下來,關於諸葛京的後代不見史書記載,據說諸葛亮的後代一直生活在今天的浙江建德及蘭溪一帶,到現在已有八千多後人。

    而所有諸葛亮兒子及孫子中,最有名也最有能力的還是諸葛瞻。

  • 3 # 偽裝的觀點

    誰說諸葛亮的兒子不行?

    諸葛亮的長子是養子,他大哥過繼給他的,次子諸葛瞻是親生的,年紀很小的時候諸葛亮就去世了,後來官做的不小,生了個叫諸葛尚的兒子,武力不知道如何,但是跟著諸葛瞻戰死沙場了。

    不過諸葛亮並沒有絕嗣,還有一個孫子,後來搬家去了北方,也做了官,算是發揚了諸葛家的血脈。

    不過,諸葛亮這個牛人的基因沒有再爆發,他的後人這麼多年,再也沒有出個什麼牛人。

  • 4 # 剛日讀史

    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 諸葛瞻倒是遺傳了一部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至少人家從小就很聰明。

    據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裡說: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估計這個諸葛瞻也是個小神童,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誇獎,自然有過人之處。

    可是諸葛亮在欣喜之餘,也流露了很大的擔心,就是擔心這孩子太聰明瞭,這麼早就鋒芒畢露,以後難以成長為國家棟梁。

    諸葛瞻精通琴棋書畫,在蜀漢粉絲眾多。他十歲時畫的一幅畫,就能夠換兩頭牛。

    由於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耀眼了,諸葛瞻的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

    蜀漢延熙七年,也就是諸葛亮死後十年,十七歲的諸葛瞻被劉禪破格提撥為羽林中郎將,進入高階幹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歲的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和他的父親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要知道,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才剛出山輔佐劉備。而二十七歲的諸葛瞻已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的那個人。

    最要命的是,因為人們愛戴諸葛亮,所以把復興漢室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沒有那個能力。 諸葛瞻不管做什麼,下面都是一片叫好聲。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敢反對他,每個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諸葛瞻其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多少教導,畢竟父親死時他才七歲。

    諸葛亮平生所學,傳人是姜維,並不是兒子諸葛瞻。 一個人的人生太過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達權力頂峰的諸葛瞻,在蜀漢只有一個對手,就是掌握軍權的姜維。

    (諸葛尚)

    所以當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壞話時,諸葛瞻假裝沒聽見。

    諸葛瞻心裡未必沒有把姜維弄下去的想法。 黃皓能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沒有諸葛瞻的默許和支援,是不可能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姜維不敢呆在成都,長年呆在劍閣種田。

    如果姜維能長駐成都,鄧艾偷襲成都時,蜀軍未必會在綿竹大敗。也許蜀漢不會那麼早滅亡。

    (鄧艾)

    景耀六年,當鄧艾突然從陰平來襲時,諸葛瞻只得硬著頭皮帶人去迎戰。

    諸葛瞻只不過是一個空有名聲的將軍,實際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隊到達涪縣後,諸葛瞻猶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書郎黃崇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鄧艾進入川中平原,被諸葛瞻拒絕。諸葛瞻成功的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不過做為諸葛亮的兒子,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瞻還保持了氣節,直至戰死也沒有投降。

    《三國志》上說:“(諸葛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戰死)

    這就是一個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的表現記載得不多,只說他和父親諸葛瞻一同戰死。

    但《華陽國志》上有一句對諸葛尚的記載頗有深意:尚嘆曰: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乃馳赴魏軍而死。 這說明之前諸葛尚至少是勸過父親,讓他除掉黃皓。但諸葛瞻沒有同意。

    所以說諸葛瞻不如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在出兵之前,瞻問曰:“誰敢為先鋒?”言未訖,一少年將出曰:“父親既掌大權,兒願為先鋒。”眾視之,乃瞻長子諸葛尚也。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為先鋒。”

    在戰場上,諸葛尚的表現也很亮眼,“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退二人”。 要知道,鄧忠可是能和姜維戰成平手的將領,諸葛尚能打敗鄧忠和師簒的聯手進攻,可以說戰鬥力非常生猛。

    (沒慫)

    只是他的父親太慫了,先是不聽兒子的話除掉朝中奸臣,後又不聽黃崇的妙計,放鄧艾的大軍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兒子。

    諸葛尚的結局是“乃馳赴魏軍而死。”他沒有辱沒諸葛這個姓氏,沒有給爺爺丟臉。

    相比之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諸葛瞻,由於從沒受過磨難,註定了他名過其實的悲劇結局。

    現代社會,能為孩子鋪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請以諸葛瞻為戒。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文:馮生

  • 5 # 新疆黃中偉

    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 諸葛瞻倒是遺傳了一部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至少人家從小就很聰明。

    據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裡說: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估計這個諸葛瞻也是個小神童,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誇獎,自然有過人之處。

    可是諸葛亮在欣喜之餘,也流露了很大的擔心,就是擔心這孩子太聰明瞭,這麼早就鋒芒畢露,以後難以成長為國家棟梁。

    諸葛瞻精通琴棋書畫,在蜀漢粉絲眾多。他十歲時畫的一幅畫,就能夠換兩頭牛。

    由於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耀眼了,諸葛瞻的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

    蜀漢延熙七年,也就是諸葛亮死後十年,十七歲的諸葛瞻被劉禪破格提撥為羽林中郎將,進入高階幹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歲的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和他的父親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要知道,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才剛出山輔佐劉備。而二十七歲的諸葛瞻已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的那個人。

    最要命的是,因為人們愛戴諸葛亮,所以把復興漢室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沒有那個能力。 諸葛瞻不管做什麼,下面都是一片叫好聲。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敢反對他,每個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諸葛瞻其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多少教導,畢竟父親死時他才七歲。

    諸葛亮平生所學,傳人是姜維,並不是兒子諸葛瞻。 一個人的人生太過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達權力頂峰的諸葛瞻,在蜀漢只有一個對手,就是掌握軍權的姜維。

    所以當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壞話時,諸葛瞻假裝沒聽見。

    諸葛瞻心裡未必沒有把姜維弄下去的想法。 黃皓能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沒有諸葛瞻的默許和支援,是不可能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姜維不敢呆在成都,長年呆在劍閣種田。

    如果姜維能長駐成都,鄧艾偷襲成都時,蜀軍未必會在綿竹大敗。也許蜀漢不會那麼早滅亡。

    景耀六年,當鄧艾突然從陰平來襲時,諸葛瞻只得硬著頭皮帶人去迎戰。

    諸葛瞻只不過是一個空有名聲的將軍,實際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隊到達涪縣後,諸葛瞻猶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書郎黃崇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鄧艾進入川中平原,被諸葛瞻拒絕。諸葛瞻成功的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不過做為諸葛亮的兒子,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瞻還保持了氣節,直至戰死也沒有投降。

    《三國志》上說:“(諸葛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這就是一個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的表現記載得不多,只說他和父親諸葛瞻一同戰死。

    但《華陽國志》上有一句對諸葛尚的記載頗有深意:尚嘆曰:

    “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乃馳赴魏軍而死。 這說明之前諸葛尚至少是勸過父親,讓他除掉黃皓。但諸葛瞻沒有同意。

    所以說諸葛瞻不如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在出兵之前,瞻問曰:“誰敢為先鋒?”言未訖,一少年將出曰:“父親既掌大權,兒願為先鋒。”眾視之,乃瞻長子諸葛尚也。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為先鋒。”

    在戰場上,諸葛尚的表現也很亮眼,“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退二人”。 要知道,鄧忠可是能和姜維戰成平手的將領,諸葛尚能打敗鄧忠和師簒的聯手進攻,可以說戰鬥力非常生猛。

    只是他的父親太慫了,先是不聽兒子的話除掉朝中奸臣,後又不聽黃崇的妙計,放鄧艾的大軍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兒子。

    諸葛尚的結局是“乃馳赴魏軍而死。”他沒有辱沒諸葛這個姓氏,沒有給爺爺丟臉。

    相比之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諸葛瞻,由於從沒受過磨難,註定了他名過其實的悲劇結局。

    現代社會,能為孩子鋪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請以諸葛瞻為戒。

  • 6 # 無月文化館

    人生就像是一條拋物線,生孩子亦不例外。

    武侯諸葛亮智慧堪比天人,非常人所能及也。

    擺一出空城計,就能驅退司馬懿這隻老狐狸,如果換個別人來試試擺個空城計,搞不好司馬懿老賊直接把城拆了,屍體被廢墟埋在哪裡都不知道。

    世人都以為諸葛亮只是擺了一出空城計這麼簡單,司馬懿只不過也就是想多了而已,其實真不然,司馬懿也是天人之才,正是因為對手是諸葛亮,司馬懿才選擇兵臨城下,全軍而退。

    司馬懿的做法沒有錯,一千多年後的我,面對一江春水,讓我選擇,我也選擇退兵。

    因為退兵是萬全之策,對諸葛亮而言,是逃出生天的生死大事,而對司馬懿而已,不過是謀劃天下的一小步而已,在這裡,放走了諸葛亮也不過就是放走了諸葛亮,但是倘若真有埋伏,司馬懿則面臨全軍覆沒加身死殉國的下場,代價太大。

    佔據優勢的司馬懿,沒有理由冒險。

    話題扯遠了,幾句話暴露了我崇拜司馬懿的真相。

    問諸葛亮為什麼生個平庸的兒子,這再正常不過。

    為什麼?其實不一定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平庸,只是作為參照物的諸葛亮太強而已。

    有時候,這種出生真的是個悲哀。

    老爹太牛,如果做兒子的資質只是優秀,對比他老爹,就顯得平庸。

    如果從小就有這種感覺,在這種壓力下,資質會越來越平庸,甚至會沒自信。

    其實人剛生出來都是差別不大,可是非要讓他一步子邁出兩步子那麼遠,這不扯蛋嗎?

    不想想諸葛亮一個謀士,為什麼兒子跑去當武將?

    不就是為了曲線生存嗎?必須避開老爹的職業規劃,做謀士的話,簡直亞歷山大。諸葛瞻是能草船借箭還是能借東風啊?

    還是轉行當武將吧。

    至於說到諸葛亮孫子諸葛尚,那更正常了。

    參照物變了,他老爹沒那麼牛,甚至被人認為平庸。

    於是諸葛亮的孫子自然就顯得傑出啦!

    道理就這麼簡單。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7 # 小編虎哥

    諸葛亮只有一個親生兒子,就是46歲時生的諸葛瞻。 諸葛瞻倒是遺傳了一部分諸葛亮的優秀基因,至少人家從小就很聰明。

    據諸葛亮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裡說: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估計這個諸葛瞻也是個小神童,能得到諸葛亮這樣的誇獎,自然有過人之處。

    可是諸葛亮在欣喜之餘,也流露了很大的擔心,就是擔心這孩子太聰明瞭,這麼早就鋒芒畢露,以後難以成長為國家棟梁。

    諸葛瞻精通琴棋書畫,在蜀漢粉絲眾多。他十歲時畫的一幅畫,就能夠換兩頭牛。

    由於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耀眼了,諸葛瞻的成長之路是一帆風順。

    蜀漢延熙七年,也就是諸葛亮死後十年,十七歲的諸葛瞻被劉禪破格提撥為羽林中郎將,進入高階幹部行列。

    景耀三年,二十七歲的諸葛瞻擔任尚書僕射,軍師將軍。和他的父親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要知道,二十七歲的諸葛亮才剛出山輔佐劉備。而二十七歲的諸葛瞻已成為蜀漢權力中心的那個人。

    最要命的是,因為人們愛戴諸葛亮,所以把復興漢室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諸葛瞻身上。

    不管他有沒有那個能力。 諸葛瞻不管做什麼,下面都是一片叫好聲。沒有人會反對他,也沒有人敢反對他,每個人都不想被唾沫淹死。

    諸葛瞻其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多少教導,畢竟父親死時他才七歲。

    諸葛亮平生所學,傳人是姜維,並不是兒子諸葛瞻。 一個人的人生太過平坦,不一定是好事。

    到達權力頂峰的諸葛瞻,在蜀漢只有一個對手,就是掌握軍權的姜維。

    所以當宦官黃皓在劉禪面前說姜維壞話時,諸葛瞻假裝沒聽見。

    諸葛瞻心裡未必沒有把姜維弄下去的想法。 黃皓能從黃門令一躍成為中常侍、奉車都尉,總攬朝政、操弄威權,並排擠在北伐前線的大將軍姜維,沒有諸葛瞻的默許和支援,是不可能的。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使得姜維不敢呆在成都,長年呆在劍閣種田。

    如果姜維能長駐成都,鄧艾偷襲成都時,蜀軍未必會在綿竹大敗。也許蜀漢不會那麼早滅亡。

    景耀六年,當鄧艾突然從陰平來襲時,諸葛瞻只得硬著頭皮帶人去迎戰。

    諸葛瞻只不過是一個空有名聲的將軍,實際水平很差,所以他的部隊到達涪縣後,諸葛瞻猶豫了,不敢再向前了。

    尚書郎黃崇勸諸葛瞻迅速搶佔險要地勢,不讓鄧艾進入川中平原,被諸葛瞻拒絕。諸葛瞻成功的喪失了最後的機會。

    不過做為諸葛亮的兒子,在這種關鍵時刻,諸葛瞻還保持了氣節,直至戰死也沒有投降。

    《三國志》上說:“(諸葛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

    這就是一個官二代,星二代的一生。 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的表現記載得不多,只說他和父親諸葛瞻一同戰死。

    但《華陽國志》上有一句對諸葛尚的記載頗有深意:尚嘆曰:

    “ 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

    乃馳赴魏軍而死。 這說明之前諸葛尚至少是勸過父親,讓他除掉黃皓。但諸葛瞻沒有同意。

    所以說諸葛瞻不如諸葛尚,是有理由的。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在出兵之前,瞻問曰:“誰敢為先鋒?”言未訖,一少年將出曰:“父親既掌大權,兒願為先鋒。”眾視之,乃瞻長子諸葛尚也。尚時年一十九歲。博覽兵書。多習武藝。瞻大喜,遂命尚為先鋒。”

    在戰場上,諸葛尚的表現也很亮眼,“師、鄧二人又引一萬兵來戰。諸葛尚匹馬單槍,抖擻精神,戰退二人”。 要知道,鄧忠可是能和姜維戰成平手的將領,諸葛尚能打敗鄧忠和師簒的聯手進攻,可以說戰鬥力非常生猛。

    只是他的父親太慫了,先是不聽兒子的話除掉朝中奸臣,後又不聽黃崇的妙計,放鄧艾的大軍深入,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兒子。

    諸葛尚的結局是“乃馳赴魏軍而死。”他沒有辱沒諸葛這個姓氏,沒有給爺爺丟臉。

    相比之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諸葛瞻,由於從沒受過磨難,註定了他名過其實的悲劇結局。

    現代社會,能為孩子鋪好金光大道的人不少,請以諸葛瞻為戒。

  • 8 # 石頭說歷史

    諸葛亮46歲的時候才生下獨子諸葛瞻,可僅僅8年之後,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

    在臨終前,諸葛亮寫信給自己的哥哥諸葛瑾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意思是,瞻兒已經8歲了,雖然他聰慧可愛,但我害怕他過早成熟,恐難成大器。

    諸葛亮這麼說不是沒有道理。雖然諸葛瞻天賦不差,但由於諸葛亮常年領兵在外,對他的指導教誨肯定有所缺乏,再加上自己這蜀漢丞相的身份,諸葛瞻難免受到影響,這對他的成長都是不利的。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這一切都被諸葛亮言中了。

    諸葛亮去世的時候,諸葛瞻只有8歲,這極大影響了諸葛瞻一生的成長。

    不過很湊巧的是,諸葛亮父親去世的時候,諸葛亮也是8歲,同樣影響了他的一生。

    諸葛亮8歲這一年成了孤兒(母親章氏早亡),便和姐弟4人與叔叔諸葛玄一起離開家鄉前往豫章,後來又輾轉到了荊州。

    到荊州後不久,叔叔諸葛玄去世。諸葛亮躬耕隆中草廬,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弟弟諸葛均。由於生活的艱辛,諸葛亮因此練就了過人的意志品格。正是在隆中的這段歲月,為諸葛亮日後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諸葛瞻就不一樣了。他雖然8歲喪父,但他立即承襲了諸葛亮武鄉侯的爵位,成了蜀漢最大的“官二代”,根本不用為自己的生計發愁。

    而且後主劉禪對諸葛瞻十分器重,他的仕途可謂是平步青雲。17歲時娶公主,拜騎都尉。18歲時為羽林中郎將,進入禁軍系統,並很快升遷為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

    到34的時候,諸葛瞻已經成為代理都護、衛將軍、平尚書事,躋身蜀漢核心集團。

    當然,諸葛瞻升遷如此之快不完全是憑藉他的背景,他肯定是有能力的,史稱其“工書畫,強識念”。不過他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基層歷練,致使他的能力成長速度跟不上他的官職提拔速度。

    而且他一直生活在父親諸葛亮的影響之下。每當蜀漢施行一項好的政策,不管是不是諸葛瞻建議提倡的,百姓都說“葛侯之所為也。”所以陳壽說他“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我認為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這體現在三個方面,一個是諸葛瞻位高權重,卻沒能把黃皓除掉,甚至都不敢同他鬥爭,檢舉其罪行。另一個是他沒能處理好同姜維的關係,致使蜀漢內部發生分裂。

    最後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諸葛瞻的軍事能力實在是太差。

    劉禪得知鄧艾偷渡陰平後,讓諸葛瞻臨危受命,率領禁衛軍前去阻截。諸葛瞻先到了涪縣,黃崇(黃權之子)勸他儘快佔據險要,把鄧艾消滅在大山之中,不要放他進入平原地區。但諸葛瞻優柔寡斷,貽誤戰機,讓鄧艾走出了大山。

    之後,諸葛瞻趕往綿竹阻截鄧艾。本來諸葛瞻以逸待勞,只要堅守不出,鄧艾孤軍深入,必然失敗。但諸葛瞻卻很輕易的就中了鄧艾的挑釁之計,率軍出城與鄧艾交戰,最終戰敗。

    眼看戰況不利,有人勸他撤退。諸葛瞻悲憤的說,我家門世受國恩,而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不能復江油,我有三罪,有何臉面撤退呢?於是和兒子諸葛尚一同奔赴敵陣,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用死來維護諸葛一門的名節,這或許是諸葛瞻唯一可以選擇的事情了。

    諸葛瞻和諸葛尚都死了,那麼諸葛亮一門就此絕後了麼?不是的。

    諸葛瞻有兩個兒子,他的次子諸葛京當時由於年幼並未隨他一同出征,而是留在了成都。蜀漢滅亡後,他遷徙到了河東。西晉時,晉武帝司馬炎感念諸葛亮、諸葛瞻的事蹟,於是任命諸葛京為郿令,後來官至江州刺史。

  • 9 # 人皆可為舜禹

    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諸葛亮自幼便跟隨其父親諸葛玄來到荊州,後來他的父親死後,諸葛亮便隱居隆中。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閒著,他隱居的這段時間都在關注著外面的大事,於是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諸葛亮對天下形勢都在掌握之中,聯合東吳,赤壁之戰,三分天下,才有了劉備的蜀漢。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無疑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當然那是作者對他的推崇,但是正史中的諸葛亮依然是很厲害的。陳壽給予諸葛亮的評價就是: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諸葛亮的兒子

    諸葛亮一共有兩個兒子,第一個兒子乃是自己大哥諸葛瑾的兒子名叫諸葛喬,後來被諸葛亮收為養子,第二個兒子便是諸葛亮的親生兒子是諸葛瞻。諸葛喬在吳國是名聲甚大,到了蜀國以後,擔任駙馬都尉一職,諸葛亮對其嚴加管教,他讓諸葛喬與士兵們一起工作,讓他提升自己的親和度,後來諸葛喬英年早逝,年僅25歲。諸葛亮自己的親生兒子,在性格上是比較的豁達,有大丈夫的風範,可是他不善於聽從別人的意見,做事有些許的魯莽,這也導致他後來的的結果是戰死沙場。再鄧艾伐蜀之時,諸葛瞻與手下黃崇守在綿竹,因為不聽手下的建議,不迅速佔領險要的軍事要道,後來來出城應戰鄧艾而戰死。也不能說諸葛亮兒子是個庸才,只能說相對於其父親諸葛亮來說差距是有的,所以才會顯得他們很差勁。

    諸葛亮的孫子

    諸葛亮有兩個孫子,一個名叫諸葛尚,一個名叫諸葛京。先來說說諸葛尚吧!隨父親一起在綿竹抵抗,曾經諸葛瞻派出自己的兒子諸葛尚對戰師纂、鄧忠二人之軍隊,之見諸葛尚在魏軍中奮勇殺敵,於魏軍之中單槍匹馬殺退師纂、鄧忠二人,勇猛異常,武藝高強,年紀小小乃是蜀漢的一員大將,只可惜也隨父親戰死沙場。歷史上對諸葛京並沒有太多的記載,後來蜀漢滅亡,他做了江州的刺史,管理一方,十分有為,只是如若不是諸葛亮之孫,應該也不會對他有所記載。

    諸葛亮可為竭盡全力,一家三代都是為蜀漢的存亡所奉獻,他們是蜀漢的最大功臣,不得不說劉備還是會抓住人心的!

  • 10 # 史研

    諸葛亮的兒子並不是太差,很多人都以為他的兒子只是一個庸才。就是因為這個人忠心耿耿,繼承了他父親諸葛亮的意志,為蜀國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最後寧死不投降,最後下場實在是太慘了。而他的孫子並不是能夠比得上他的父親,完全是侮辱了諸葛亮他們一家的名聲。這個“生猛”應該就是責罵諸葛亮孫子投降了司馬昭,還在為司馬昭做事,完全丟了諸葛亮的臉面,不配做他們諸葛家族的人。

    諸葛亮和兒子諸葛瞻忠義雙全,孫子卻投降了司馬昭

    想當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為了輔佐劉備爭奪天下,從茅廬之中走了出來,經歷了上萬次戰爭,終於為蜀國打下了一片江山。可惜沒想到的是劉備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話,硬要去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之戰之中失敗了,蜀國從此失去了統一江山的機會。

    劉備死的時候就對諸葛亮說,要是你能夠當皇帝的話,就去當皇帝吧。可是諸葛亮怎麼可能答應劉備這麼真誠的話,他誓死要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就算劉禪不可以輔佐,諸葛亮也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能辜負劉備的一片忠誠。人這一輩子最怕被別人感動,而諸葛亮已經被劉備徹底的感動了。哪怕現在讓諸葛亮拿起一把刀去戰場上衝鋒,就算諸葛亮是一個文弱書生,能夠替劉備死去,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諸葛亮在臨死的時候,還幻想著劉禪以及當上了皇帝,自己在他的殿下叩頭。可惜的是,這個只是一場夢而已,當諸葛亮真正醒來的那一刻,才發現內心是多麼痛苦啊,自己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了,快要離開了人世。但是諸葛亮還是盡了自己最後一點力量,逼迫司馬懿的大軍退走了。丞相真的是神人也,值得我們後世敬佩。

    諸葛亮死後,他的兒子繼承了他的意志。要幫助劉禪把蜀國弄得越來越強大,可惜到了蜀國的後期,在綿竹這一戰中,諸葛瞻失敗了,還有他的兒子諸葛尚被殺。諸葛亮的兒子和孫子都沒有投降,就是因為他諸葛亮都是這麼英明一世,而身為他的子孫後代又怎麼可能投降呢?不能夠辱沒了先人的尊嚴,只好用自己的血液讓諸葛家族的光輝繼續壯大

    可惜的是在諸葛瞻死後,劉禪已經徹底的投降了,面對魏國那麼一點點兵力,沒有做任何抵抗。完全是辜負了諸葛亮他們三代人一直的努力,劉禪果真是忘恩負義,可惜了諸葛家族,他們這麼多年的努力。諸葛瞻還有一個兒子叫做諸葛京,他的第2個兒子,這個人跟隨著劉禪投降了司馬昭了。完全不是像他們諸葛家族那麼英勇,卻向敵人卑躬屈膝,實在是給他們諸葛家族丟臉了。

    諸葛亮和兒子下場沒有好,而孫子過的舒服

    很多人認為,諸葛亮的孫子是過得非常的好,而且也非常的厲害,就以為他兒子是不行的,雖然諸葛瞻在性格方面存在著一點缺陷,但是他的智商也是非常高的,不然能夠在蜀國做一個大官嗎?諸葛瞻最讓人感到不行的一件事情,就是綿竹這一戰是徹底的失敗了,葬送了蜀國的一生。是這一個戰爭沒有失敗的話,蜀國也不會滅亡,劉禪也不會投降。所以諸葛瞻就成為了蜀國的千古罪人,然後所有人覺得他是一個無能為力的人,但是他最後也是戰死了沙場,沒有侮辱他父親諸葛亮的尊嚴。

    可是在當時的那樣情況下,蜀國已經徹底到了快要滅亡的時候。經過了這麼多年的北伐,人民早就是已經民不聊生了,應該要繼續休養下去,再也經不起什麼戰爭。天下之事必然就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已經到了要統一的時候了,諸葛瞻也阻止不了什麼。但是他這一生永遠就是蜀國的臣子,就算死也要死在戰場上。

    這是諸葛亮的孫子諸葛京卻不一定。自從投降了司馬昭之後,還在晉朝做了一個大官,日子過得非常的不錯,甚至比那個劉禪日子還過得很好。最後還當上了一個刺史,成為一個地方的大官。這個結局也算是非常可以的,並不是說諸葛亮家族一定要全部死光光,但是和前人相比,諸葛亮和諸葛瞻諸葛尚都值得我們去尊敬。

  • 11 # 鐵馬冰河wu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起初一直沒生兒子,於是哥哥諸葛瑾將次子諸葛喬過繼給他當兒子。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第一次率軍北伐時,讓諸葛喬隨軍移駐漢中。為了讓諸葛喬在艱苦的環境中經受磨礪與鍛鍊,諸葛亮對他很嚴厲,禁止他搞特殊化,並特意安排他與諸將子弟一起,率領部分士卒在崎嶇難行的山道間轉運糧草、器械等軍需物資。彼時諸葛喬已被任為駙馬都尉,諸葛亮擔心他在安逸的生活中淪為一庸人,對其管教甚嚴。

    諸葛亮在寫給哥哥諸葛瑾的信中說:“喬(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傳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指轉運作戰物資)於谷中”。

    諸葛喬身為丞相之子,卻絲毫沒有特殊,而是和諸將之子奔波跋涉于山谷間,同甘共苦,為國盡力,這不正體現了公忠體國、殫精竭慮的嚴父諸葛亮一片愛子之心嗎?

    可惜的是,次年(228年)諸葛喬即病逝,年僅二十五歲。

    在頭年(227年),四十七歲的諸葛亮中年(在古代屬老年)得子,他給兒子取名諸葛瞻。雖說中年得子,但諸葛亮卻從不溺愛諸葛瞻。《三國志》記載,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給兄長去信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古人認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恐不為重器耳”。為此,他在戎馬倥傯的難得片刻閒暇間,總用書信的方式對兒子進行教育,生怕錯過了兒子的成長關鍵期。

    諸葛亮在寫給兒子諸葛瞻的那封著名的信(《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諸葛亮對子侄的教育嚴格而細緻,可以說相當周全,不僅注意品德修養、治學方法、立身之道,甚至連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不得酗酒等細碎之事,他都不厭其煩,娓娓道來,諄諄教誨。

    客觀的說,諸葛亮對兒子們的管束教育還是卓有成效的。大哥諸葛瑾過繼給他的嫡子諸葛喬才華一般,據說不及哥哥諸葛恪,但人品與學業都超過了諸葛恪,這和諸葛亮嚴加管教與以身作則、諄諄善誘是分不開的。

    諸葛瞻在智略上沒有繼承諸葛亮的優秀基因,一般來說,二代均不如一代,和生存環境的改變與人生經歷不同有關 。但在諸葛亮的耐心督促與管教下,他的成長與進步也很快,史載,諸葛瞻善書法、精繪畫,出仕後為官清正,恪盡職守,對蜀漢忠心耿耿,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其軍事才能、文韜武略方面遠遜其父,但說他是一庸才又太過偏激,只能說是中人之資。

    後來,魏國司馬昭發起滅蜀之戰,鄧艾率奇兵偷渡陰平、進攻蜀國時,時任衛將軍、平尚書事的諸葛瞻率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張飛孫)、李球、尚書郎黃崇(黃權子)防守綿竹。諸葛瞻見事遲緩,猶豫不決,拒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以致坐失最佳戰機,最後他冒險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歿年37歲),綿竹失守。

    諸葛瞻之子諸葛尚任先鋒官,悍勇過人,曾兩次衝鋒陷陣,擊退魏將鄧忠、師纂,後見其父遇伏大敗,自刎而亡,喟嘆道:“父子荷國重恩,不早斬黃皓,以致傾敗,用生何為《華陽國志》”!(意思是我父子受國家厚恩,卻不能斬殺黃皓,導致今天的大敗,讓國家受辱人民遭劫難,還有何面目活著”!)言罷,奮力躍馬衝入魏軍陣中,與敵血戰,因寡不敵眾戰死沙場,年僅十九歲(還有史料說十七歲)。

    東晉幹寶評價諸葛瞻說:“瞻雖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敵,而能外不負國,內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明人鍾敬伯評價諸葛尚曰:“諸葛尚少年忠義,為臣則忠,為子則孝,為孫則慈,跨父秩祖,可見孔明於地下矣”。諸葛尚與祖父諸葛亮、父親諸葛瞻不同,是一員上陣殺敵的武將,身為戰將,剽悍勇猛自不必說,忠貞義烈更是得自家傳。

    撇開才智不論,在鄧艾突襲蜀國時,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諸葛瞻父子率兵抵抗,嚴辭拒絕鄧艾以高官厚祿誘降,最後雙雙戰死疆場。諸葛瞻、諸葛尚雖敗猶榮,不愧為諸葛亮的子孫,諸葛氏絕對可以說是三代英傑、滿門忠烈。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12 # 佳寧姐姐說歷史

    諸葛瞻(長子),諸葛喬(養子,原諸葛瑾之子)。

    諸葛懷(幼子,三國志無記載,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中提到。)

    諸葛喬是諸葛亮的養子,是哥哥諸葛瑾過繼給他的,諸葛亮多年未育,於是作為哥哥 諸葛瑾就把自己的兒子過繼給他一個,後來諸葛亮生下長子諸葛瞻,這麼說來,諸葛亮僅有一個親生的兒子。

    諸葛亮算晚育的代表,因為在他46的時候,才生下剛子諸葛瞻,46歲 這在古代就已經開始當爺爺了 他才當爸,確實事比較晚,雖然諸葛亮老年得子,但是對兒子的教育是絲毫沒有鬆懈,他曾經寫信給哥哥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正史《三國志》記載:年十七,尚公主,拜騎都尉,其明年為羽林中郎將,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提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景耀四年,為行都護衛將軍,與蜀國大將軍 南湘侯董厥並平尚書事,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人,瞻 督諸軍至 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遺書誘瞻曰:若降將必保為琅琊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次子京及攀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

    正式記載的已經很詳細了,諸葛亮的兒子不但不是庸才 而且聰慧過人,他17歲的時候就娶了公主 並且被任命為騎都尉,第二年接著被任命為羽林中郎將,從這些上可以看出 他不是 泛泛之輩。

    諸葛瞻與鄧艾大戰

    景帝六年冬天,魏國派大將鄧艾,率兵討伐蜀國,從陰平經過景谷道旁邊進入蜀地,諸葛瞻奉命統領各軍, 到涪縣停住,前鋒部隊被打敗了,退回來 繼續駐守綿竹,於是鄧艾就派人勸降諸葛瞻,那個意思就是說你如果投降 保你加官進爵 榮華富貴享用不盡,諸葛瞻惱怒至極,一氣之下斬了來說和的使臣,諸葛瞻繼續 和鄧艾交戰 ,不但被敵人打敗 而且諸葛瞻父子也雙雙戰死,他死的時候年僅37歲,蜀軍群龍無首,那些小兵小卒只有四處逃竄逃命,鄧艾長驅直入 攻佔成都。

    諸葛瞻吃了敗仗 而且連命都丟了,但是這並不足以說它是一個庸才,他的確是沒有其父親的謀略和能力,那他絕對稱得上是一位英雄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總結:諸葛詹成年之時,蜀漢早已經氣數已盡 搖搖欲墜,和人家打仗 那就是雞蛋碰石頭,失敗也是 情理之中的事情,也不能因為他吃了敗仗就否定他能力,如果諸葛亮再多活幾年 多加以培養,說不定諸葛瞻就是蜀漢的後起之秀

  • 13 # 貓眼觀史

    蜀相諸葛亮的兒子為何那麼昏庸,而孫子卻如此勇猛?

    三國時期,除梟雄曹操跟仁主劉備之外,還有一位智謀無雙的軍事諸葛亮,縱觀他的一生善用兵法打贏不少戰役,而且為北伐戰爭心力憔悴最終病死途中。然而諸葛亮只育有一個兒子,名叫諸葛瞻,他是否能遺傳父親的基因變得很聰明呢?

    據記載,諸葛亮曾給兄長諸葛瑾寄予書表述自己的兒子,他寫書中道:“瞻今八歲餘,聰智伶俐,怕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此話可窺見諸葛瞻年幼時就已十分聰明,連父親都寫信告誡諸葛瑾,說兒子太過聰明,擔心反影響他的前程,難以被重用。

    看來諸葛亮深知謙虛之道,考慮長遠,而兒子諸葛瞻自小就暴露出過人天賦,各種學說誇誇其談,琴棋書畫紛紛融會貫通,因此蜀國上下都知道軍師有這麼一個神童兒子,如諸葛瞻在10歲時的親筆畫就已價值不菲。

    北伐失敗諸葛亮死後第十年,諸葛瞻長及17歲,逐蜀帝劉嬋封為羽林中郎將,又過十年,諸葛亮再次升職為軍師、將軍、尚書僕射,等於在官職上跟當年的諸葛亮平起平坐了。同是27歲,當年諸葛亮才出茅廬,而兒子諸葛瞻已經成為蜀國重權人物,且是百姓希望的象徵。蜀國上下見他機智善謀,頗有父親的雄風,於是就把統一中原的希望放在其身上。

    因此平日裡,諸葛瞻幾乎就成為了蜀國人眼裡的“諸葛亮二代”,他所做的政務措施,均為人們大力支援,並且無人敢忤逆他的決定。然而他雖有父親的優秀基因,但後天無能人正確指導,使得他逐漸恃才傲物。

    得諸葛亮真傳者乃姜維,而諸葛瞻當時才7歲父親就死了,為此沒得到任何傳授秘技。據說有一次,太監黃皓向蜀帝說姜維的不當之處,諸葛瞻則在旁邊保持沉默。因為黃皓勢力也非常大,對此諸葛瞻對此有所懼怕,甚至不敢挑戰對方的權威,也這應驗了諸葛亮臨終前留給兒子的一個句話“難成大器”。

    事後果然如父所說,景耀6年,鄧艾率軍偷襲陰平,諸葛瞻帶兵前往誅殺,而在關鍵之刻諸葛瞻表現的猶豫不決,對行軍打仗完全不懂,最終錯過打敗敵軍的時機,使得鄧艾逃脫,不久後鄧軍反攻,諸葛瞻被困綿竹,然而只要靜等援兵到來即可解圍,可諸葛瞻偏偏中了鄧艾的激將法,一氣之下就帶兵出城跟對方硬剛,結果慘敗。

    如三國志所描述,瞻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歲,眾兵皆散,艾長驅直達成都。正是因為諸葛瞻的衝動跟無能才令鄧艾攻到蜀國成都,為此足見他擁有父親的優良基因,但在後期實屬廢材一個。

    然而諸葛亮的兒子這般無能,但孫子諸葛尚卻是智勇雙全的。《華陽國志》記載,諸葛尚曾經勸說過親爹諸葛瞻儘早剷除黃皓,但父親不聽,從這一點就能看出諸葛尚較為果然,且懂得局勢所趨,迫不容待,黃皓一日不除,始終都是蜀國的大毒瘤。

    後來,他隨父親討伐鄧艾軍,戰場上諸葛尚不再像爺爺父親一樣是幕後指揮者,他身披戰甲親赴前線殺敵,據說敵方派出鄧忠兩位猛將挑釁,諸葛尚二話沒說,揮槍上馬就來了一場1VS2,結果取得了勝利。可惜,諸葛尚遇到一個無能廢材的父親,導致跟著他一起被戰爭赴死。諸葛尚的之所以那麼勇猛,基本是受爺爺的光榮事蹟的鼓勵,再加上他性格好鬥,跟容易驕傲的諸葛瞻不是同一類人。

  • 14 # 一半秋色

    諸葛亮如此雄才大略,但他的兒子卻是個庸才,甚至還有人說其是個蠢材,當真如此嗎?

    諸葛亮有兩個兒子,老大諸葛喬,老二諸葛瞻。諸葛喬是諸葛亮的養子,因為諸葛亮一直沒有兒子,哥哥諸葛瑾就把小兒子過繼給了他。

    嚴格來說,諸葛亮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諸葛瞻,然而,諸葛瞻出生的時候,諸葛亮已經46歲高齡了。

    為什麼說是高齡呢?因為諸葛亮總共就活了54歲,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年僅7歲。諸葛亮常年在外出徵,所以陪伴孩子的機會並不多。

    諸葛亮曾經給哥哥諸葛瑾寫信,誇讚諸葛瞻聰明伶俐,然而又擔心他磨鍊太少,不夠老練,成不了大器。

    沒想到,一語成讖。

    諸葛亮在蜀漢的名氣很響亮,所以蜀漢百姓就對諸葛瞻有很多的期許,希望他子承父業,繼續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然而,蜀漢百姓顯然期望過高了,比之諸葛亮,諸葛瞻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以下幾點可以說明。

    首先,諸葛瞻原則性差。

    這一點,從處理與黃皓關係上可以看出來。蜀漢後期,宦官黃皓專權跋扈,禍亂朝綱,然而,作為右將軍的諸葛瞻卻聽之任之,根本沒有任何動作,其實以他的名氣和實力,是足以威懾黃皓這個毒瘤的。

    其次,諸葛瞻政治能力差。

    這一點從與老將姜維的關係上很容易看出來,姜維是諸葛亮嫡傳弟子,按理說,諸葛瞻應該與姜維勠力同心才對,然而,諸葛瞻似乎極為不待見姜維。在姜維吃了敗仗之後,諸葛瞻上表彈劾姜維,說他屢戰屢敗,致使蜀漢國力日益損耗,最後姜維被貶。

    第三,諸葛瞻軍事能力差。

    這一點從綿竹保衛戰可以看出來,鄧艾奇襲陰平之後,諸葛瞻帶領大軍前往抵抗,然而到達目的地之後,下屬建議他立即搶佔有利地形,做好戰鬥準備。然而,這時候的諸葛瞻卻突然猶豫不決起來,最終錯失了有利戰機。

    最後,諸葛瞻死在了戰場之上。臨戰前,諸葛瞻大哭道:“我於內不能除去黃皓,於外不能制衡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護國土,我有三罪。”

    這句話是記載於《三國志》中的,然而有史學家質疑諸葛瞻根本就說過這話,試問,有誰會承認自己是個百無一用的人呢。

    有人懷疑這句話是陳壽故意新增的,因為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底下任職,還曾被諸葛瞻責罰過,他一肚子意見無處發洩,所以借《三國志》批評了老領導一通。

    諸葛瞻有個兒子叫諸葛尚,隨父親一起戰死了綿竹,年僅十九歲。

  • 15 # 侃侃歷史菌

    在父親的光環下成長起來的諸葛瞻從小聽了太多的奉承,讓他以為自己很厲害,而實際上這些誇獎言過其實。

    諸葛亮的兒子小的時候也是個優秀的孩子,精通琴棋書畫,17歲就進入高階幹部行列,27歲就成為了將軍進入了蜀漢的權力中心。由於大家實在是太崇拜和懷念諸葛亮了,所以就把光復漢的希望寄託在諸葛亮兒子的身上,而整個過程只是一廂情願,並沒有詢問當事人的意見,也沒有考慮到他是否有這個能力。

    因為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過耀眼,所以諸葛瞻不論做什麼都只會得到鼓勵而沒有反對的聲音。這就像帝王身邊沒有說實話的大臣,這樣的朝廷不能長久,所以諸葛瞻的好運也沒有長久。其實他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能成為將軍只不過是徒有虛名,實際的作戰水平很差,最後因為在作戰中決策失誤而戰死,享年37歲。他作為一個官二代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而他的兒子諸葛尚倒是憑自己的努力創出了一番天地。19歲時諸葛尚就已經博覽兵書,武藝超群,還作為先鋒和諸葛瞻一起出徵,表現可圈可點。在實際操作中諸葛尚比他的父親更加冷靜和睿智,多次提醒他的父親修改戰略方案,但是因為諸葛瞻的猶豫不決,一次次錯過了可能反敗為勝的機會。最後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其他人。一生順風順水的諸葛瞻卻以悲劇結尾,所以說成功還是要靠自己的努力。

  • 16 # 大侃聊歷史

    諸葛亮的兒子確實不如諸葛亮,但是他也沒辱沒了諸葛家的名聲,可孫子輩就“生猛”了,長孫隨父親戰死,而另一個孫子直接投降了司馬昭,還官拜刺史。

    諸葛亮一生為蜀漢鞠躬盡瘁,一直沒有子嗣,只好把兄長諸葛瑾的右子過繼過來,後來到了四十五歲的時候,終於老來得子,有了親生兒子諸葛詹。諸葛詹從小聰明伶俐,再給諸葛瑾的信中還誇自己的兒子: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對自己唯一的兒子非常喜愛,可以長年為蜀漢事業操勞,在五十四歲時就勞累而死,此時諸葛瞻才八歲。

    此後,倚仗丞相的盛名,諸葛瞻的成長一路綠燈,十七歲取蜀國公主,拜騎都尉,三十四歲時,已經是代理都護並任衛將軍,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

    兩年後,諸葛瞻在抵禦魏國鄧艾大軍時戰敗被殺,還有長子諸葛尚。年僅三十六歲,就草草結束一生,有人說蜀國滅亡有諸葛瞻的原因,要不是他在綿竹猶豫不決貽誤戰機,選擇和鄧艾決戰,蜀國不會滅亡。

    但是大侃想說,沒有諸葛瞻,蜀國就不會滅亡了嗎,諸葛瞻頂著父親的光芒長大,典型的官二代、星二代,沒有長殘、長廢,已經不錯了,實際上諸葛亮對兒子的教育並不多,年僅七歲就沒了父親。

    諸葛瞻是有許多問題,但總的來說並未辱沒父親的威名。到是他小兒子,諸葛京就有點不夠意思了,爺爺、父親,都是蜀國的大功臣,到了他這一輩,直接跟著劉禪投降了魏國,這還不說,還在司馬昭手下做了大官,官至江州刺史。

    所以說,諸葛亮的兒子不能算是庸才,只不過不能和父親相比,畢竟千年只有一個諸葛亮,而孫子輩卻有點對不起諸葛亮,尤其是諸葛京投靠了諸葛亮一生之敵。這波操作有點生猛!!!

  • 17 # 藤樹先生

    諸葛世家

    在主流意見中,諸葛亮是蜀漢的忠臣,一心一意輔佐蜀漢皇帝劉禪,諸葛亮之於劉禪,好比周公和周成王之間的關係。但是往往歷史上,這種輔佐小皇帝的老臣,後人下場往往淒涼:比如西漢的霍光,明朝的張居正,死後都遭到了皇帝的清算,家屬也遭到了迫害——而這個慣例也導致了很多古代權臣無路可退,最終只能選擇篡位。

    唯獨諸葛亮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諸葛亮死後,劉禪為其發喪,而諸葛亮的後人在蜀漢雖然地位不敵諸葛亮那樣顯赫,但也堪稱平穩,並未遭到迫害,這一點堪稱難得。

    不過,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則被視為庸才,反倒是其孫子做事有魄力。這其中,原因何在?

    諸葛瞻其人

    諸葛瞻天賦過人,以至於諸葛亮都承認這一點,但同時諸葛亮也有所擔憂:唯恐自己的兒子被小聰明耽誤了。

    事實上從教育學角度來說,有小聰明的孩子長大後往往難成大器。因為從兒童心理角度來說,人都有自矜傾向。當孩子很小的時候,發現自己具備小聰明的優勢後,往往會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琢磨如何發展自己的小聰明,而忽視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學習知識、技能。而等到長大後,有小聰明的孩子會發現自己的小聰明實際上屬於雕蟲小技,解決不了要面對的大多問題,最終泯然眾人。

    諸葛瞻就用其一生,說明了這個道理。諸葛瞻頗有小聰明,而諸葛亮又早早去世,沒能及時糾正諸葛瞻的認知誤區,導致諸葛瞻長大後,對於蜀漢的政治、軍事等發展,做不出任何貢獻。

    因此當鄧艾偷渡陰平的時候,諸葛瞻帶兵迎戰。相比起軍事才能過人的鄧艾,諸葛瞻在軍事上和小白無異。因此當諸葛瞻帶兵迎戰鄧艾的時候,諸葛瞻本人乃至蜀漢朝廷的悲劇開始了:諸葛瞻被鄧艾的軍隊殺死,而蜀漢軍隊見諸葛瞻死了,便也無心抵抗各自逃生去了,隨後不久,鄧艾大軍包圍成都,蜀漢皇帝劉禪被迫投降,蜀漢滅亡。

    諸葛尚其人

    不可否認,諸葛亮家族的基因是很強大的。諸葛瞻的悲劇不在於基因問題,而在於後天成長問題。過早的聰明,過多的美譽,導致諸葛瞻的悲劇。

    諸葛尚是諸葛瞻的兒子,同樣繼承了諸葛亮的基因,但是不同的是,由於成長環境不同,諸葛尚並沒有將精力用在小聰明上,而是依靠天賦,琢磨出了一些權謀之道,此外在軍事上,也有一定的心得。

    諸葛瞻抵禦鄧艾的時候,諸葛尚曾有過英勇的表現,一定程度上震懾了鄧艾的軍隊,但無奈此時蜀漢大廈將傾,諸葛尚獨木難支,加之統帥諸葛瞻行伍經驗極差,最終,導致諸葛尚未能挽救蜀漢滅亡,自己也葬身疆場。

    從諸葛瞻父子的人生經歷來看,天賦固然重要,但如何經營自己的天賦更為重要。

  • 18 # 丫丫說史

    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是諸葛亮唯一的兒子,字思遠,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大臣。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

    因為諸葛曕是一路隨著父親諸葛亮的光環成長起來的,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所以別人對諸葛亮越是信任崇拜,對諸葛亮的兒子也越是信任崇拜。而孫子則不同,待到孫子這一輩就是靠上戰場殺敵,學習兵法展現自己的個人能力了,雖然孫子在綿竹一戰中,隨同父親諸葛瞻一起戰死,但是世人都知道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在戰場上很勇猛,能打敗鄧忠和師簒的聯手進攻,可以說戰鬥力非常生猛。

    諸葛曕是諸葛亮晚年得的兒子,諸葛曕出生時諸葛亮已經46歲,在古代,46歲應該是已經做爺爺的年齡。所以諸葛曕出生時,諸葛亮已經名聲在外,雖然諸葛亮名望高,但是他卻沒有放鬆對兒子的教育,但是在諸葛亮的光環之下,周圍的人是對諸葛曕要求比較少的,再加上諸葛亮在諸葛曕7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所以諸葛曕只是幼年時得到了父親的指點,等到可以學習更多的東西的時候卻沒有了父親的指導,所以導致諸葛曕在周圍的崇拜與信任中長大,但是他卻其實沒有學下父親那般本領。以至於在綿竹戰爭中失去了有利戰機,最終死在了戰場上。

    諸葛尚是諸葛亮之孫,諸葛曕之子,諸葛尚出生時諸葛亮已去世多年。諸葛尚擁有諸葛亮聰慧的大腦,而且學習勤奮、博覽兵書且精通武藝。景耀六年(263年)冬,鄧艾攻入蜀中帶兵由江油南下時 ,諸葛瞻在綿竹與鄧艾交戰,身為蜀漢軍先鋒隨父諸葛瞻迎戰,曾兩番衝鋒陷陣,勇創敵軍,曾獨自奮力殺退鄧忠、師纂二將。但是後因父親諸葛曕錯失戰機,導致在綿竹戰場戰死。

  • 1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諸葛亮孫子是誰?

    如何能使家業更好的傳承下去,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很多的英雄人物,因此長久以來,基本上家業能傳承三代而不衰落的,很少很少,很多時候爺爺打江山,父親守成,然後兒子就糟蹋了,這個問題算是千古難題,就算名揚天下的諸葛亮也沒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諸葛亮的兒孫就是如此,不過相比之下,孫子卻比兒子強上那麼一點

    諸葛亮的兒子是諸葛瞻,和諸葛亮不同,諸葛瞻軍事能力很差,一點沒有乃父之風。這一點可以從綿竹的安全戰爭中看出,在鄧艾的進攻之下,諸葛瞻率領軍隊抵抗,但在到達目的地後,下屬建議他當即搶佔有利地形,做好戰鬥準備。但是,這時候的諸葛瞻卻忽然優柔寡斷起來,最終失去了有利戰機。不過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還算是英武,在亂戰中力戰鄧艾,不落下風,算是給諸葛亮爭了一點氣

  • 20 # 大老二爺

    迎娶公主,拜騎都尉,襲爵武鄉侯。景耀四年,與輔國大將軍董厥併為平尚書事,統領中央事務。後主寵信黃皓,無所匡正。魏將鄧艾伐蜀,率領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防禦綿竹(今四川德陽市)。不聽黃崇速佔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出城與鄧艾決戰,兵敗被殺,綿竹失守。後主劉禪出降,蜀國滅亡。

    在父親的光環下成長起來的諸葛瞻從小聽了太多的奉承,讓他以為自己很厲害,而實際上這些誇獎言過其實。因為父親的光環實在是太過耀眼,所以諸葛瞻不論做什麼都只會得到鼓勵而沒有反對的聲音。這就像帝王身邊沒有說實話的大臣,這樣的朝廷不能長久,所以諸葛瞻的好運也沒有長久。其實他並沒有得到諸葛亮的真傳,能成為將軍只不過是徒有虛名,實際的作戰水平很差,最後因為在作戰中決策失誤而戰死,享年37歲。他作為一個官二代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諸葛尚,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蜀漢之將,字號不詳。生年延熙七年(公元244年2月),卒年炎興元年(公元263年11月),為諸葛亮之孫,諸葛瞻的長子。 景耀六年(263年)冬,鄧艾攻入蜀中帶兵由江油南下時 ,諸葛瞻在綿竹與鄧艾交戰,身為蜀漢軍先鋒隨父諸葛瞻迎戰,曾兩番衝鋒陷陣,勇創敵軍,曾獨自奮力殺退鄧忠、師纂二將,後其父中伏自刎而亡。諸葛尚嘆氣說:“我父子受到國家重恩,不能早日斬殺黃皓,讓國家受辱人民遭殃,才導致今天的失敗,還活著幹什麼!”於是諸葛尚策馬衝入魏軍陣中戰死。尚率軍血戰,寡不敵眾而亡。 六年冬(公元263年),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陳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

    諸葛尚是諸葛瞻的兒子,同樣繼承了諸葛亮的基因,但是不同的是,由於成長環境不同,諸葛尚並沒有將精力用在小聰明上,而是依靠天賦,琢磨出了一些權謀之道,此外在軍事上,也有一定的心得。諸葛瞻抵禦鄧艾的時候,諸葛尚曾有過英勇的表現,一定程度上震懾了鄧艾的軍隊,但無奈此時蜀漢大廈將傾,諸葛尚獨木難支,加之統帥諸葛瞻行伍經驗極差,最終,導致諸葛尚未能挽救蜀漢滅亡,自己也葬身疆場。從諸葛瞻父子的人生經歷來看,天賦固然重要,但如何經營自己的天賦更為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媳婦講婆婆這不是、那不好?為什麼她不反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