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許人間見白頭zzz

    燕雲十六州又稱幽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現在的北京、天津、山西與河北的北部。它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都是中原統一王朝最重要的北部防線。

    早在戰國時期,燕國就曾經在這一區域修建長城,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秦始皇統一之後又將趙國、燕國的長城連線,形成重要的軍事屏障,東漢光武帝當時為了統一全國,不得已放棄了對這個要點的軍事部署,後來只能長期在長城以南用重兵防禦。五代的長期大分裂導致中原王朝失去了對燕雲十六州的有效統治,宋朝對外戰爭的失利甚至滅亡都與沒能收復這個屏障有直接的關係。

    公元907年,大唐王朝覆滅,朱溫建立了後梁,但是他並沒有取得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公元911年,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稱帝,國號燕,史稱桀燕,但是這個政權僅僅存在了兩年。公元913年,沙陀人李存勖攻入幽州,殺掉劉守光,十年之後正式登基稱帝,國號大唐,即後唐。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版圖最大的王朝,但國祚只有十四年,共傳了四代皇帝,到了末帝李從珂的時候,戰功卓著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權利已經非常大,而且李從珂與石敬瑭兩人互相猜忌,最終石敬瑭起兵造反。在後唐官兵的鎮壓之下,面臨覆滅的石敬瑭只好以割地稱臣為條件,向逐步崛起的北方契丹族求援。

    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援助之下擊敗後唐,建立晉國,史稱後晉。然後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割讓燕雲十六州,並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儘管他的繼任者石重貴向契丹稱孫不稱臣,而且也曾經有過交戰,但最終還是在契丹的鐵蹄之下被迫投降,公元947年,後晉滅亡。

    後周出了兩位在中國歷史上堪比秦皇漢武的皇帝,但不幸的是這兩位都雄才大略卻英年早逝。後周世宗柴榮水路並進北伐遼國,曾經在一個月內收復了三州三關,在攻取幽州的時候身患重病,不得已而班師回國,一個多月之後病逝,就這樣,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喪失。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遺憾。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曾經專門在宮內設立“封樁庫”,一點一點地積攢財富,想著用金錢贖回十六州,即便不能贖回,這些錢也可以充當軍餉。趙光義比他哥哥直接一些,他曾經兩次發重兵北伐,最終都以慘敗告終,甚至太宗本人都中箭逃亡。宋遼之間四十多年的戰爭導致雙方都精疲力盡,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簽訂了“檀淵之盟”,宋每年向遼送歲幣銀三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但不得不說這一條約穩定了當時的局勢,雙方的貿易往來讓兩個敵國達到了雙贏。

    大宋確實是個不錯的朝代,但是兩宋後期的作為實在可恨可悲,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直接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立國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最終沒有將燕雲十六州收復。

  • 2 # 甲申十七年

    嚴格來說,燕雲地區的山前七州山後九州一直就不是宋朝的土地。

    907年唐朝滅亡後,藩鎮割據,911年幽州節度使劉守光稱帝,隨即被李存勖滅掉。923年李存勖建立後唐,末帝李從珂時,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有野心,936年石起兵叛變,後唐平叛,石敬瑭向契丹求援,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換契丹出兵,聯軍因此大勝。石敬瑭被遼太宗耶律德光封為中原皇帝,建立後晉。石敬瑭在937年攻入洛陽,滅掉後唐,938年將燕雲十六州交給契丹。

    後周世宗柴榮,英雄了得,959年北伐時拿下三州,進攻幽州時突然染病身亡。隨後趙匡胤建立宋,於遼對峙。趙匡胤多次想北伐收復燕雲,但因為遇到莫名其妙的事情暴斃,即位的趙光義缺乏謀略與勇氣,北伐時慘敗,宋遼簽署澶淵之盟,宋遼開始穩定邊疆。

    後面直到1122年,宋與金海上之盟,妄圖聯合金國共同滅遼。雙方開始時的戰略時宋軍進攻燕雲十六州,金軍追擊天祚帝,但後來因為北宋的騷操作太多,不得不求金國獨自出兵,北宋之後花錢贖買山前七州。阿骨打死後,金國貴族對北宋沒有好感,以張覺事件為由伐宋,1126年北宋滅亡。

    直到1368年,徐達、常遇春攻克大都,燕雲十六州才最終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手裡。

  • 3 # 饕餮中國

    燕雲十六州是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送給大遼的 。當時,後唐李從珂欲滅掉石敬瑭,石敬瑭自己的勢力不足,拉攏遼國幫忙,條件就是割讓燕雲十六州,遼國出兵幫助石敬瑭滅掉後唐,石敬瑭成為歷史上的“兒皇帝”,把燕雲十六州兌現給遼國。

    宋太祖乃至整個北宋的皇帝都想拿回燕雲十六州不管是戰爭還好,金錢換取也行,只要能拿回來就行,用金錢換取土地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一、宋太祖評估了一下宋遼的戰力,宋軍多步兵,遼國大多是騎兵,打起仗太吃虧,能和平解決最好和平解決。

    二、遼國在中原戰亂的時候,發展成強大的國家,不是一般的遊牧民族,他們的朝廷建立仿中原文明,國家體系建設完善,硬碰硬,傷亡慘重,若是金錢能解決最好不過。

    三、燕雲十六州被遼國統治太久,本地士族已經認同遼國的統治,心不在中原,即便發動戰爭奪取,後期統治也是矛盾不斷,要是透過一種和平演變的方式,更容易接受。

  • 4 # 歷史飛凡觀

    “燕雲十六州”是後唐大將石敬瑭為了能夠擊敗後唐末帝李從珂用來收買契丹人下的本錢,當時石敬瑭並非不知道若是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後從此中原再無寧日,但是對於即將渴死的人來說哪怕是鴆酒他也要喝,而且當時他的謀士桑維瀚提議送禮就要送個契丹人無法拒絕的,最後不但割讓燕雲十六州,石敬瑭還稱呼耶律德光為父皇帝。

    許多人以為石敬瑭稱呼耶律德光父皇帝吃虧,其實這項上石敬瑭沒吃多少虧,因為耶律德光是他岳父李嗣源的結拜兄弟,但是燕雲十六州一割讓,從此中原就再無寧日了,這也是為什麼宋朝一直對燕雲地區念念不忘的由來。

    宋太祖“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後,就有想收復燕雲的意思,之前的周世宗柴榮已經收回了燕雲地區的灜、莫州等地,只是當時契丹遼國正處於國力上升期,而在未統一南方的情況下與契丹硬拼,不符合趙匡胤與趙普等人商議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

    於是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積蓄錢財,聲稱要用錢將“燕雲”從契丹遼國手上買回來,若是遼華人不願意,那麼封樁庫裡的錢就充作軍費。

    可惜後來南方還未統一時趙匡胤就去世了,繼任的趙光義是個志大才疏之輩,雖然盡收周圍小國,毒殺降國國君,但是在遇到實力鼎盛的遼國時,沒有經歷過大陣仗的趙光義犯了輕敵冒進的毛病,雍熙北伐一戰宋軍精銳盡失,從此宋遼攻勢易手,宋朝再也沒有收復燕雲的能力,徽宗時曾經花錢從女真人手上買回來個空地盤過,可是不久就連老家都丟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燕雲地區才重新回到中原漢人王朝治下。

  • 5 # 青山舊時雨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後唐。並滅掉後梁,到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來末帝開始對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謀自保。石敬瑭以多病為理由,上表請求朝廷調他往其它藩鎮,藉此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降旨催促赴任。石敬瑭懷疑末帝對他起疑心,便舉兵叛變。後唐派兵討伐,石敬瑭被圍,向契丹求援。九月契丹軍南下,擊敗唐軍。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然後向後唐都城洛陽進軍,後唐末帝在閏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後唐遂亡。沙陀人石敬瑭滅後唐後,建立後晉,並在938年按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契丹(遼朝)以後,中原失去了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天然和人工防線,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在燕雲十六州,漢族也和契丹族混居。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水陸並進,一個多月內收復瀛、莫、寧(天津靜海縣南)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五月,欲攻取幽州(今北京)時,因病重班師,六月十九日,卒於東京(今河南開封)。

    宋朝開國之後,面對遼朝(契丹)鐵騎由燕雲十六州疾馳而至的威脅,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植樹木。宋太祖趙匡胤不忘收復燕雲,曾在內府庫專置“封樁庫”,打算用金錢贖回失地。宋朝還在河北南部興建“北京”大名府和遼國對峙。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展開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中箭,乘驢車逃走。之後北宋與遼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未能佔領此地。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真宗抵澶州北城,後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史稱“澶淵之盟”,之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聯合滅遼後,金歸還宋燕雲十六州。於是北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把遼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之後,於1123年二月把太行山(後明在此建內長城)以南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但阿骨打死後,金以張覺事變為由伐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又佔領燕京地區。第二年金國大舉南下,俘虜了徽欽二帝,佔據了中原地區,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1127年,宋舊皇室趙構衣冠南渡,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偏安政權,後來遷都臨安(杭州)。

  • 6 # 知無為而有益

    燕雲十六州是五代時期的石敬瑭為感謝契丹幫助他登上帝位,割給契丹的。

    燕雲十六州的位置相當於今天北京、天津的全部面積和山西、河北的北部。戰略位置十分重要。

    秦為什麼要修長城,就是想一勞永逸的把遊牧民族擋在關外。

    現在契丹佔領這一地區,中原政權就失去了天然防線,無險可守。

    加之契丹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中原地區平原居多,適合騎兵作戰。這就好像自己頭上時刻懸著一把刀,難道你不害怕。

    不僅僅是宋太祖,他前面的後周的郭威、柴榮,他後面的宋太宗都想收回燕雲十六州,可惜都沒有成功,這讓大宋一百多年始終處於戰略被動地位。

  • 7 # 青崖之上

    唐朝滅亡以後,經過兩個並不出名的朝代後梁、大燕後,沙陀人李存勖攻滅後梁、大燕並於923年建立後唐。後唐末年河東節度使因被懷疑而起兵造反,後唐派大軍鎮壓,石敬瑭被困,向當時的契丹國請求援兵,作為回報,石敬瑭答應一旦造反成功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作為報答。後來契丹幫助石敬瑭滅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認契丹王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並且按約定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這一年是938年,從此我們漢人交出燕雲十六州的控制權長達455年直到1368年常遇春徐達攻取元大都,燕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漢人的統治範圍。

    為什麼宋太祖趙匡胤想花錢把燕雲十六州買回來呢?我們來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戰略位置以及當時宋朝的國情,相信大家就能理解宋太祖的行為了。

    燕雲十六州是今天北京、天津、河北一線向西直達山西大同附近大約十萬平方公里的區域,也就是沿著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明長城一線。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橋頭堡,乃兵家必爭之地。燕雲十六州地勢險要,過了燕雲十六州向南基本上一馬平川,利於騎兵機動。遊牧民族佔領此地再也不用過飢一頓飽一頓的流浪生活了(最主要的好處是方便搶劫)。對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則無險可守,很難防禦遊牧民族的騎兵攻擊。即使遊牧民族不攻擊你心裡也不踏實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後周世宗柴榮在959年就曾經親率大軍攻遼,勢如破竹,連破三關收三州,眼看勝利在望。但不幸柴榮病重被迫搬師回開封,並於當年病逝,功敗垂成。

    到了趙匡胤陳橋兵變繼承後周版圖,按照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針,先後吞併後蜀、南漢、南平,南唐也是在趙匡胤去世的前一年(975年)才勉強收服。宋朝成立之初還處在五代十國的混亂之中,能夠生存下去就不容易了,但趙匡胤想一一國之力而統一全國可見他是很有抱負的,但是趙匡胤在世時兩次攻打北漢都以失敗告終,第二次還是御駕親征。可見夢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綜上分析,以趙匡胤當時的國力軍力是很難與北方的強國契丹一決高下的。就是他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四年率軍親征遼國,在高粱河一戰也是中箭受傷坐驢車狼狽逃回開封。所以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積蓄財富以期贖回燕雲十六州這個動機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趙匡胤設立“封樁庫”有兩層用意,第一如果能用金錢贖回就用金錢,如果遼國萬一不賣呢?那就用這些金錢充作軍費加強軍備,選擇合適時機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

  • 8 # 桑樹葉

    燕雲十六州又被稱幽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現在的北京、天津、山西與河北的北部。其囊括了燕山山脈,以及北太行山山脈,這兩座相連的山脈,就如同兩座天然的城牆,將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分割開來。為了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長城依山而健,長城的山道口處修建瞭如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雁門關等關卡。是中原農耕民族對抗遊牧民族的最後一道防線。失去了這一條天然的軍事屏障,中原的門戶大開。遊牧民族就可以直驅中原,飲馬黃河。

    五代十國的後唐時期,戰功卓著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的起兵造反。但其在後唐官兵的鎮壓之下大敗,面臨覆滅的石敬瑭只好以割地稱臣為條件,向逐步崛起的北方契丹族求援。公元936年,石敬瑭在契丹的援助之下擊敗後唐,建立晉國,史稱後晉。然後他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割讓燕雲十六州,並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從此之後,燕雲十六州便被分離出漢人政權。

    燕雲十六州本有機會重回漢人政權,後周世宗柴榮水路並進北伐遼國,曾經在一個月內收復了三州三關,但在攻取幽州的時候身患重病,不得已而班師回國,一個多月之後病逝,就這樣,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天時、地利、人和全部喪失。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遺憾。

    燕雲十六州地圖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之後,曾建立“封樁庫”,以期贖回燕雲十六州。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陷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意思是說:燕雲十六州是趙匡胤勢在必拿的,他準備先禮後兵,想著用金錢贖回十六州,如果契丹不答應,就把這些錢充當軍餉,使用武力解決。為此,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存錢的機構,叫“封樁庫”。只可惜,後來封樁庫的錢足以贖回幾十個燕雲十六州,但趙匡胤卻已不在了。但還是可以看出:趙匡胤是有著強烈奪回燕雲十六州的願望的。

    宋太宗趙光義比他哥哥直接一些,他曾經兩次發重兵北伐,最終都以慘敗告終,甚至太宗本人都中箭逃亡。此後,立國三百一十九年的宋朝最終也沒有將燕雲十六州收復。直到明洪武元年,大將徐達與常遇春攻克元大都,被非漢族統治了455年的燕雲十六州才最終被收復。

    宋太祖

    那麼宋太祖為何想把燕雲十六州用錢贖回來呢?其實這和他的執政理念有關係。

    一.守財理念

    宋太祖早年生活困苦,因此養成了他簡樸刻苦和守財善用的生活習慣。當上了皇帝后,他坐的轎子,卻是用後周王朝的,舊得連顏色都脫落了。永慶公主曾勸他重新整理,並裝飾些黃金,可顯得威風些。宋太祖聽了卻嘆氣說:“不要說用黃金裝飾轎子,就是用黃金造宮殿,我也辦得到。可是黃金是國家的,我要為天下守財,絕不可亂用。”

    這種為天下守財的精神,的確使當時的宋王朝累積了不少財富。征服天下的戰爭,又取得了降國不少奇珍異寶。以西蜀來講,其儲存的金帛水陸同時運輸也要十年才運得完。宋太祖全數收藏在國庫裡,只有國防軍需、賑濟天災時才拿出來使用。北宋建國不久,便已有32個國庫堆積滿了金銀錦綺。

    宋太祖(劇照)

    二.善用錢財以減少兵爭

    宋太祖一生反對流血,他感於五代十國時期的頻繁戰爭,天下百姓疲敝不堪,因此宋太祖認為軍士及百姓的生命才是最寶貴的,錢財能夠解決的,他絕不動用武力。在這方面,他又是史上最慷慨的皇帝之一。為了國內安定,他力行中央集權及文治主義,面對邊界強敵威脅,他深知宋皇朝的軍隊沒把握能獲勝。他拼命累積國家財富,是想用“備價取贖”的手段,向契丹買回燕雲十六州。

    不只在國防上,即使為了內政上的穩定,宋太祖也是肯花錢的。杯酒釋兵權時,他便是以錢財交換軍團將領兵權的。“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爾”、“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不可動之業”,都是當時他開出的條件,才能使那些擁兵自重的軍閥安分守己。用金錢購買安定,是宋太祖的一貫國策。

  • 9 # 香茗史館

    燕雲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線,主要位於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區。正所謂“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一旦丟失,整個華北平原再也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便可長驅直下威脅中原腹地。而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復,燕雲十六州足被非漢族政權統治了四百餘年。

    後唐內部政爭激烈,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求援

    自朱溫篡唐之後,燕雲十六州先是被劉守光的桀燕和晉王李克用各佔一部分,直到913年晉王李存勖攻滅桀燕,燕雲十六州這才完全落入晉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燕雲十六州便順理成章的歸屬了後唐。

    李嗣源執政時期,石敬瑭不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從龍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後,李從厚繼位,為了瓦解地方勢力,調任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鎮州成德節度使,並讓李從珂接任河東節度使。然李從珂並不願離開經營多年的陝西,於是發動兵變攻打洛陽,而石敬瑭也從河東殺來俘虜了從洛陽逃出的李從厚,並像李從珂請功,李從厚遂被李從珂所殺。

    李從珂奪得帝位後,石敬瑭被任命為太原節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然而,石敬瑭雖有扶立之功,但卻也成為了李從珂最大的威脅,李從珂便想將其調離經營多年的河東,石敬瑭則以辭去馬步兵總管、調任別處為由試探李從珂,沒想到李從珂果然改任石敬瑭為鄆州節度使。

    △石敬瑭畫像

    石敬瑭自然不願離開根基之地,面對李從珂的催促,便慌不擇路的勾結契丹,取得契丹對自己的支援。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頓生底氣,竟然以李從珂只是李嗣源養子為由,要求其位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李從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職,調兵遣將圍攻石敬瑭。

    眼看兵臨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許諾割讓燕雲十六州的同時,承諾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門關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襲並大敗後唐軍隊。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並與石敬瑭合兵南下進攻京師洛陽。後唐此時雖然仍有一戰之力,但李從珂卻在戰敗後意氣消沉,各鎮將領見狀於是紛紛叛逃,結果後唐就此被滅,李從珂則帶著傳國玉璽和曹太后、劉皇后、兒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主要面臨兩大難題

    由於燕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極為重要,雖然後晉、後漢均無力收復,但後周的柴榮卻曾發動北伐,雖然最終因病而失敗,但也收復了瀛、莫、寧三州十七縣,其中瀛、莫二州便隸屬於燕雲十六州。而對於北宋來說,也曾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但卻面臨兩大難題。

    1、遼國國力不在北宋之下。遼國不同於我們印象中的遊牧政權,在我們的印象中,北方遊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聯盟式的統治模式,雖然能夠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離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對較為獨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實力其實一直相對有限,雖能對南方中原政權形成威脅,但很難形成毀滅性打擊。而自五胡十六國以來,遊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響,開始迅速縮小與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遼國)雖然同樣是遊牧民族,但在統治方式上其實已經與中原王朝極為相似,已經開始採取集權統治,同樣是個凝聚力極強的國家。因此,不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隊戰力,亦或是戰爭動員能力,遼國不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於立國較早的原因,在國力方面還要處於上風。

    2、百姓對宋朝歸屬感有限。從後晉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到開寶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統一天下,具備北伐條件,遼國對於燕雲十六州的統治已經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說差不多經歷了兩代人。為了統治當地漢人,再加上該地多以農耕為主,因此遼太宗對該地採取了“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即對契丹人和漢人分而治之,形成了遼國版的“一國兩制”。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他們可不懂什麼“華夷之辯”類的大道理,所求的不過是個溫飽和富足生活,對於誰當家做主其實看得並非那麼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時,遼國對於燕雲十四州的統治已經極為穩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經開始接受了遼國的統治,要說百姓對於宋朝這個新生國家到底有多少歸屬感,恐怕並不樂觀。

    正是由於這兩點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其實並不容易,而這想必也是宋太祖趙匡胤最終選擇“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統一順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設立“封樁庫”,其實更多是為戰爭做準備

    宋太祖趙匡胤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曾將各割據勢力所藏的金銀財務全部收繳至京師,設定府庫儲存,稱之為“封樁庫”。同時,趙匡胤還將每年的結餘也存入此庫,那麼宋太祖趙匡胤真的是為了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嗎?

    關於宋太祖意圖花錢贖買的說法,源自於“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軍旅飢謹,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石晉苟利於己,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使斯庫所積滿三五十萬,即譴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這段記載。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這句話,卻忽視了“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這句。因此,趙匡胤設立“封樁庫”的確有贖買燕雲十六州的意圖,但並非代表他畏懼遼國的軍事實力,相反對於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當決心的。

    我認為,趙匡胤設定“封樁庫”或許還有迷惑遼國的作用。正是由於上文提到的兩個原因,趙匡胤知道收復燕雲十六州並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剛剛統一天下,貿然與遼國起衝突並不明智,這種情況下,他自然沒法明說“封樁庫”就是為了打仗準備的,那還不得引起遼國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夠用金錢贖買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遼國那邊不是昏君當政,又怎麼會為了錢財而出賣土地,我想這一點趙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我認為趙匡胤設“封樁庫”更多是為了戰爭在做準備,畢竟對於兩個實力相差不大的國家來說,一旦直接開戰,必然不是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戰爭,而曠日持久的戰爭所需要的錢糧,那可不是個小數目。

  • 10 # 江湖小曉生

    兒皇帝石敬瑭真不是亂說的,他為了坐上皇位,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佬也就算了,還要跟人家達成盟約,以後他石敬瑭就是契丹佬的孝順兒子,而契丹佬則是老爹。

    這一協定達成以後,契丹果然出兵幫助石敬瑭幹垮了死對頭李從珂,石敬瑭大筆一揮,這燕雲十六州是你們的了!

    後唐滅亡後,石敬瑭建立了後晉,從這個時候開始,這燕雲十六州就是契丹人的地盤了。而宋朝從開國到滅亡,始終沒有染指過這片土地。

    01石敬瑭是個孝順的好兒子。

    公元936年,這一年石敬瑭45歲,而他乾爹耶律德光這一年35歲。就算是比自己的乾爹大了10歲,也不能阻止石敬瑭有一顆孝順的心。

    李從珂發動政變,趕走後唐愍宗李從厚以後,石敬瑭本來打算去邀寵的,沒想到在半路上遇到李從厚的人馬,他二話不說就把李從厚的人馬全宰了,還把李從厚抓了送到了李從珂那兒。

    本以為如此效忠,李從珂應該會重用自己,沒想到李從珂最忌憚的就是石敬瑭這小子。李從珂是李嗣源的乾兒子,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按照血緣關係來說,石敬瑭跟李嗣源,那才是真正的一家人。

    為此李從珂各種刁難石敬瑭,就是想要奪取他手裡的兵權,然後再滅了他。石敬瑭也不是傻瓜,他二話不說就要跟李從珂幹架了。不過石敬瑭那點子彈根本不夠打的,那就只能尋找外援。沒有資本輸出,誰會給你當外援呢?為此石敬瑭只能開始畫大餅了。他告訴契丹佬,只要他們帶兵南下,那他稱帝以後,就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他們,並且每年送大量財寶給契丹,此外石敬瑭還要給契丹佬做兒子。

    這不要臉的樣子,連石敬瑭手下的大將劉知遠都看不下去了。可惜完全阻止不了石敬瑭這麼一顆孝順的心。

    此後他可是真的孝順,每次朝臣進貢一些稀奇玩意兒的時候,石敬瑭都會想著我爸爸那邊好像沒有,所以就轉贈給了耶律德光。

    乃上表論廢帝不當立,請立許王從益為明宗嗣。廢帝下詔削奪敬瑭官爵,命張敬達等討之,敬瑭求援於契丹。九月,契丹耶律德光入自雁門,與唐兵戰,敬達大敗。敬瑭夜出北門見耶律德光,約為父子。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國號晉。以幽、涿、薊、檀、順、瀛、莫、蔚、朔、雲、應、新、媯、儒、武、寰州入於契丹。---《新五代史》

    燕雲十六州就這麼白白給丟了,契丹佬得了這一帶以後,那南下中原可就一點屏障都沒有了,這就是石敬瑭為後世留下的巨大隱患。

    02宋太祖打不下來,只好打算拿錢贖地。

    所謂燕雲十六州,指的大概是哪兒呢?這十六州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間、任丘、涿縣、密雲、順義、涿鹿、延慶、宣化,山西靈丘、大同、應縣、朔縣等地。

    那麼這一塊地方對當時的中原王朝有多大作用呢?這麼跟你說吧,自從丟了這塊地方,這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馬,就可以隨意南下踐踏中原地區了。

    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陷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續資治通鑑長編》

    燕雲十六州之所以重要,不是說這裡的百姓、資源有多重要,而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整個中原王朝,在北方的天然屏障。

    丟了這裡,趙匡胤可以說是寢食難安,每天睡不好覺。畢竟有了這塊地方,那就多了一道強大的屏障,沒了這塊地方,就等於家門口的大門被人給撬走了一樣,哪裡睡得著呢?

    為此趙匡胤日思夜想,他覺得必須要把大門給搶回來,不管用什麼辦法。能不打仗自然是不打仗的好,不過打起仗來也千萬不能慫。趙匡胤為此專門設立了一個存錢的機構,叫封樁庫,這裡的錢就是用來贖回燕雲十六州的。當時趙匡胤打算攢夠了三五十萬就去贖回燕雲十六州。可是這絕對不是這位武功卓絕的皇帝唯一的辦法。他的意思很簡單,先去談一談,如果不行的話,這筆錢還可以拿回來充當軍費,回頭招兵買馬奪回這塊地方。

    由此就可以看得出,趙匡胤這哪裡是打算買地呢?這是明目張膽地威脅好不好?可惜契丹人不吃這一套,根本就沒有理睬趙匡胤的這一決策。

    此後趙匡胤英年早逝,死因不明。因為活著的時候沒有拿回燕雲十六州和北漢,成為了他一生最遺憾的事情。

    03宋徽宗斗膽也要奪回燕雲十六州,結果亡國。

    宋徽宗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是一個吃喝玩樂的主,搞藝術他是大牛,治理國家他就呵呵了。這樣的皇帝,居然比此前那些宋仁宗、宋真宗還要有骨氣,他居然打算武力收回燕雲十六州。

    丙子,遼人立燕王淳為帝。金人來約夾攻,命童貫為河北、河東路宣撫使,屯兵於邊以應之,且招諭幽、燕。---《宋史》

    這是我們萬萬沒想到的,這畫畫的筆夠堅挺了,寫字的手也很有力氣了,雄心勃勃的氣勢,也就這麼高高堆起來了。他當打仗和寫字畫畫是一樣簡單的事情。

    大太監童貫屁顛屁顛地跑到宋徽宗身邊,笑呵呵地說:灑家有一個好辦法,可以讓陛下你成為北宋皇帝中最靚的仔!

    金人遣楊璞以誓書及燕京、涿、易、檀、順、景、薊州來歸。庚子,童貫、蔡攸入燕,時燕之職官、富民、金帛、子女先為金人盡掠而去。乙巳,童貫表奏撫定燕城。庚戌,曲赦河北、河東、燕雲路。是日班師。---《宋史》

    於是乎在大太監童貫的慫恿之下,宋徽宗決定和金國聯手滅亡遼國,還沒滅了人家,他們就在分贓了,商定到時候燕雲十六州歸還宋朝。

    如果真的做成了這一票,那宋徽宗肯定是要名垂青史的。當然他後來也名垂青史了,只不過是被人摁在地上當羊騎罷了。

    北宋的大軍殺了過去以後,打了足足一年時間,連大遼的南京都打不下來,而金國那邊卻一路南下,徹底消滅了遼國的有生力量。這麼一來完顏阿骨打就要思考了,這小趙戰鬥力也太弱雞了,簡直就是在磨洋工嘛!這麼大片土地就這麼給了他,有點太便宜他了。為此阿骨打同志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把燕雲十六州的老百姓全都抓到了東北去做苦力了,也就是說宋徽宗接管的部分燕雲十六州的土地上,沒有人!阿骨打肯定是偷偷看了三國了,曹操對漢中就這麼幹的。

    此後阿骨打去世,宋太宗做不到主,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這倆貨,一天到晚想著欺負宋徽宗,也就沒有繼續履行計劃。不多久,宋徽宗就被這倆貨給搞亡國了。

    總結:能用錢解決的事情,絕對不動武。

    最初我以為宋朝唯一一個比較剛性的皇帝,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了。畢竟人家的江山都是自己一點點打下來的。

    可是這件事讓我明白,原來破財消災的事情,是趙匡胤發明的。他第一個提出拿錢贖回燕雲十六州的計劃以後,後世的宋朝皇帝就都有藉口了。

    打不過大遼,那就給歲幣,打不過大金,也給歲幣,就連西夏也幹不過,還是給歲幣。大理在南方哈喇子都流出來了。

    又想保住自己的統治,又想不讓武將權勢太大,所以自然會造成一切都用錢來解決問題的事情。所以說石敬瑭丟了燕雲十六州只是暫時的,宋朝皇帝對燕雲十六州的態度才是長久的。

    參考資料:

    《新五代史》

    《續資治通鑑長編》

    《宋史》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國家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在宋朝之前,由於中原國家佔據著燕雲十六州,因此,中原國家不但有牢固的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擋北方民族的軍事打擊。而且,由於燕雲十六州裡有不少成熟的耕地,也是最接近於北方民族的耕地,因而可以生產不少糧食。北方民族原先因為沒有這些耕地,因此他們無法做到糧食自給,只能靠和中原國家做生意來換取糧食。或者奉中原國家為宗主國,請求中原國家賜予糧食。或者直接帶著軍隊過來搶,引發和中原國家的戰爭。

    (燕雲十六州區點陣圖)

    但是,不管是做生意,不管是請求中原國家給予援助,還是發動戰爭直接從中原國家搶劫,都是要付出代價的。而這種代價,也讓宋代以前的北方民族,沒有真正成長壯大起來過。比如匈奴、鮮卑、突厥等等,雖然強悍一時,其實力仍然不足以威脅中原國家的根基。

    但是,自從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後,北方民族有了這一處屏障和耕地,因而快速地發展成長起來。契丹、女真、蒙古、後金等等,他們長得非常健壯。蒙古和後金,還打敗了中原國家,實現了對中原的統治。

    所以,當年趙匡胤基本統一國家建立宋朝時,他敏銳地覺察到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國家的重要意義。只有把這一處收復回來,中原國家才能夠真正強大起來。

    但是,把燕雲十六州收復回來,絕非易事。當年,趙匡胤是親自參加了柴榮帶著後周軍隊攻打燕雲十六州的。雖然說柴榮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打下了燕雲十六州的三個州。但是這隻能是打契丹一個突然襲擊,吃契丹的反應。契丹真正把軍隊組建起來和中原國家開戰,中原國家未必打得贏。

    所以,趙匡胤當時提出了一個戰略,就是建立封樁庫,存起錢來,向契丹購買。如果契丹實在不答應的時候,就把這些存起來的錢用來招募士兵,組建軍隊,用以攻打契丹,強行收回燕雲十六州。只要有錢,還怕把燕雲十六州拿不回來嗎?

    (趙匡胤)

    建立封樁庫,其實也並非難事。收入封樁庫的錢,都是趙匡胤在統一過程中,滅掉的那些國家皇宮裡的財寶。這些財寶收集起來,數量並不少。而且,趙匡胤認為,每年國家在開支上節約一點,節約的錢,也都存進這個封樁庫裡,這樣封樁庫裡的錢,自然會變得很多。

    趙匡胤的這個規劃顯然是十分深謀遠慮又周到合理的。在他看來,契丹未必會拒絕。契丹作為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經常幹南下抄掠的事情。抄掠無非就是搶錢糧。現在主動給他們錢,他們未必不同意。

    (宋太宗)

    那麼,後世又是怎麼來具體實施趙匡胤的這一措施呢?

    宋太祖意外去世,接著宋太宗上位當皇帝。宋太宗當了皇帝以後,發動了對北漢的戰爭。那時候,北漢還沒有收復。不過,打北漢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北漢的國力不強。唯一有點戰鬥力的,就是楊繼業的部隊。但是當時楊繼業主要是防備契丹。因此,宋朝軍隊輕鬆就把北漢拿下來了。

    本來拿下北漢後,按照宋太祖的計劃,應該把北漢皇宮裡的錢拿回來,放在封樁庫裡,等到封樁庫裡的錢積攢到一定數量後,才和契丹談判。

    但是,由於宋太宗打北漢打得非常容易,因此,他覺得打契丹肯定也非常容易。於是就乘勢發動了對契丹的進攻。沒想到,這場仗打敗了。宋太宗在打了敗仗後,腿上受了傷,差點就沒命了,於是一路往南狂奔。甚至大臣們都以為宋太宗被打死,準備立新皇帝了。

    (澶淵之盟)

    宋太宗這一場輕率的戰爭,不但沒打贏,而且還得罪了契丹,關閉了可以與契丹談判的路。宋太宗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以為這次失敗只不過是輕率冒進,只要做好準備,還是可以打勝仗的。於是他們經過了幾年後,又發動了一次對契丹的戰爭。然而這場戰爭最終還是失敗了。

    宋朝連續兩次失敗,讓契丹發現了宋朝的虛弱,於是就開始準備對宋朝發動反攻。他們甚至不只是想把燕雲十六州一直留在國內,而且還準備獲得更多的土地。於是舉國向宋朝打過來,一直打到澶州。宋朝打不贏,為了保住國家,最終和契丹講和,和契丹簽訂了“澶淵之盟”。這個“澶淵之盟”,不但沒能把燕雲十六州拿回來,還每年向契丹支付銀10萬兩,絹20萬匹。連續支付到北宋末年。

    如果這個錢當初拿去買燕雲十六州,可能燕雲十六州早就買下來了。宋太祖要是地下有知,看到這個結果,恐怕不知道會氣成什麼樣子!

    (參考資料:《宋史》等)

  • 12 # 歷為歷史為史

    燕雲十六州是“獻”出去的。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乘後唐內亂之際,以甘當兒皇帝和獻上燕雲十六州為條件,取得契丹支援,推翻後唐建立後晉。並於938年,把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此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將其完全收復。

    燕雲十六州地處戰略要地

    正如王維詩中所說“失嶺北則必禍燕雲,丟燕雲則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即今燕雲十六州,即今、北部(以北),以及北部地區、北部地區。

    燕雲十六州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線,就大概如南北方間的秦嶺淮河,是一道天然的軍事屏障。燕雲十六州一失,中原政權隨時處於無險可守的被動局面。

    宋太祖設立“封樁庫”

    北宋剛剛建立,政權並不穩定,周邊還有其他多個割據政權。面對兵強力壯的契丹,當然不能貿然採取軍事行動。為避免處於多面受敵的被動局面,趙匡胤在與臣子商議後,決定先安定南方諸國,對於契丹採取“封樁庫”(在宋南征過程中收繳各割據勢力所藏金帛至京師,設定封樁庫,每年節餘亦存入此庫),透過“和平贖買”的方式贖回燕雲十六州,儘量避免兩國軍事糾紛。

    總的來說,宋太祖採用“花錢贖回”燕雲十六州,是充分考慮北宋初年的現實情況後才採取的合理措施。

    同時,《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初,太祖別置封樁庫,嘗密謂近臣曰:“軍旅飢謹,當預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石晉苟利於己,割幽薊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朕甚憫之。欲俟斯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譴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曰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

    宋太祖在後半段已想過,如若契丹不同意此方案,也可以先拖住契丹,讓北宋的力量再成長一些。待到時機成熟,可以將“封樁庫”作為軍費,武力攻取燕雲十六州。

    最後,宋太祖還沒有實施他後一步的計劃,便發生了著名的“斧光燭影”疑案,去世了。

  • 13 # 張小漁煮酒論史

    提到宋朝,或者講宋朝的影視劇,都會出現一個名詞——燕雲十六州。

    這是宋朝的一塊心病,終兩宋之世,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無不心心念念。

    為什麼這塊地盤如此牽動人心?

    看看下面這張地圖就懂了。

    燕雲十六州,又叫“幽薊十六州”,大概是哪個區域呢?就是現在的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

    這塊地方的戰略地位有多重要?可以這麼說,有了它,中原王朝就有了一道“防火牆”,將遊牧民族擋在北方老家;沒了它,中原王朝就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蹄將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很不幸,到了宋朝,燕雲十六州丟了。

    但這不怪宋朝。

    早在五代時,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派兵助他滅了後唐,建立後晉。石敬瑭與契丹國主約為父子,自稱兒皇帝,丟人!

    自己丟人就罷了,關鍵是,他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

    這可害苦了宋朝,中原百姓從此被蹂躪了幾百年。

    到大宋開國,北邊的國防線是怎樣的呢?

    西邊,從山西大同往南,還有雁門關一條內線可守。所以雁門關很出名,楊家將幾代英烈的傳奇發生在這裡,金庸第一豪俠蕭峰最後也死在了這裡。

    東邊,河北只有居庸關到山海關一條外線,契丹騎兵由此向南,只需幾天,就能從北京直奔黃河北岸;渡過黃河,就是開封城下。

    果然,後來金國攻破開封,把皇家來了個一鍋端,搞得岳飛天天唸叨“靖康恥、猶未雪”!

    各位要說了,幹嘛不收復燕雲十六州?

    挺難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開始著手統一全國。當時有兩個戰略:一,先拿下北邊的北漢和契丹,南方不攻自破。這個策略很理想,但只能勝,不能敗,一旦敗了,連退路都沒有,根據地都要丟掉。有打勝的把握嗎?對不起,沒有,對於新生王朝來說,北方少數民族總是個強大的存在,就像漢初的匈奴,唐初的突厥一樣,宋初的契丹也惹不起。

    於是,趙匡胤與趙普雪夜聊了一宿後,決定採用第二個比較穩妥的方案:先南後北。畢竟那個只會寫詞的李煜,要比北方猛人好對付得多。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趙匡胤滅了南唐,但北伐這個艱難的工作,只能交給後人。

    所以太祖臨死,聽媽媽的話,把皇位傳給了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

    太宗繼位後,曾御駕親征契丹。可惜,此太宗非彼太宗,趙光義不是李世民,不但沒拿下幽州(北京),自己還中了箭,灰溜溜逃回了開封。

    往後,宋朝稍有點志向的皇帝和將士,都想收復燕雲,但終其三百多年,也沒實現。

    所以無險可守,成了宋朝國防的第一缺陷。

  • 14 # 夷人青毓

    我們先了解一下“燕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燕雲十六州”大致範圍就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的北部地區,最北到長城。在古代,這一地區一直是農耕文明抵抗遊牧文明入侵的重要屏障。本來“燕雲十六州”一直是在中原王朝手裡,但是在後晉時期,君主石敬瑭為了取得遼朝對自己的支援,就把它給讓出去了。

    石敬瑭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中原王朝從此失去了這一重要的戰略屏障,特別是對於北宋而言,失去“燕雲十六州”後,唯一能憑藉的戰略防禦就只有黃河了。這就意味著,敵軍一旦渡過黃河,北宋都城汴梁就無險可守,變得岌岌可危。

    也因此,北宋從建國之初就把收回“燕雲十六州”定為基本國策。甚至專門為此設定了“封樁庫”,通俗講就是“燕雲十六州的收復基金”。“封樁庫”的錢有兩個作用:一是錢攢夠了,從遼朝手裡贖回“燕雲十六州”;二是如果遼朝不願意交換,就把這筆錢充當軍餉,透過武力收復。

    因為“燕雲十六州”在遼朝的手裡,所以宋、遼之間就形成了天然的敵對關係。宋朝建立初,趙匡胤在戰略上採取了先南後北的策略,即先把南方的“十國”統一,然後再收復北方的“燕雲”,同時也是有想透過錢財贖回“燕雲”的心思。趙匡胤統一南方的過程很順利,用了十幾年時間,把南方的政權全部掃平。但是,就在要進行收復北方“燕雲”的計劃時,趙匡胤去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繼位後不久就開始實施收復“燕雲”的計劃,先後三次征討遼國,不幸的是,三次都以失敗告終。宋朝一直想方設法的想要收復“燕雲”,包括使用錢財贖回、武力收復、甚至是聯金滅遼,但是結果都是失敗,反而把宋朝拖入了泥潭之中。

  • 15 # 小羊史倌兒

    首先我需要明確回答的是:燕雲十六州不是不小心弄“丟”掉的,而是被後晉兒皇帝石敬瑭拱手送出去的。

    燕雲十六州的位置具體在我們今天北京/河北/天津和山西幾省的北部區域,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自古以來都是中國中原地區和外族之間的一道天然的戰域屏障.所以縱觀兩宋之前的華夏族政權,雖然不乏被硝煙戰火侵蝕,但是得益於北方的長城和燕雲十六州的保護,中原政權在與外族之間這一千多年間的戰爭和貿易中才不至於太過被動。

    唐朝末年,群閥割據。從朱溫廢唐哀帝建後梁始,中國歷史便進入了繼魏晉南北朝之後又一個大分裂動盪的格局-五代十國。

    誰料後粱國祚僅十六年便被後唐取締,十三年後,石敬瑭欲攻後唐,便勾結契丹政權一同攻唐。為了籠絡耶律德光,石敬瑭將幽雲十六州拱手相送於契丹,並尊稱耶律德光父皇帝,而自己在契丹的扶持下所建立的後晉為子,自己稱兒皇帝。雖然石敬瑭以割地稱子這般不要臉的方式獲得了短暫的皇位,但是他的行為卻引來了身邊很多舊臣親信的不齒。

    幾年後,石敬瑭去世,其子石重貴繼位,他不願再繼續依附於契丹,便慢慢開始脫離契丹的控制,但因此引來了契丹不滿,三次南下,俘虜了石重貴等人至契丹,後晉遂滅亡。

    幽雲十六州的喪失,使中國中原與外族之間的屏障憑空消失,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後逐漸統一了紛亂的中原地區,而被石敬瑭送出去的幽雲十六州始終是他乃至後面兩宋所有君臣心中一直未結的一個心病。

    一來,沒有了這道地域屏障,宋朝在之後和遼金元的戰爭中都屬於被吊打後再求和歲幣的卑微角色;二來,幽雲十六州歷來為華夏族領土,若是不收回來,宋朝始終算不上正式的統一政權。所以無論是出於戰略要素還是領土完整的考慮,宋太祖都是處心積慮地想要將這塊領土要回來。

    至於方法,打也打了,打不過;搶也搶了,搶不贏;只能用“富宋”最不缺的金銀去買,但契丹人也不是傻子啊,要錢不要命的事還是不能做的。加之宋初為了鞏固皇權統一,宋朝一直將“重文抑武”作為一項基本國策,皇帝軟弱搖擺,武將權利受限,所以燕雲十六州在兩宋朝期間一直沒有被收回,直到明朱元璋時期才讓這塊領土霸氣迴歸。

  • 16 # 宛丘男子

    十六州今京津冀晉部分地區,燕山山脈東西橫臥。如一堵高牆,自古守衛中原農耕文明。

    自從兒皇帝石儆塘割給契丹後中原無險可守!柴榮等有作為的皇帝都想收回這一天然憑障,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實現。到宋太祖時期,趙氏認為武力收復困難(後來太宗用親征證明他哥是有眼光的)想讓軍費每年的節餘購回十六州。

    其實用錢買回來是一種可行的辦法,但草原民族的天然掠奪性使中原處於危險之中。即使買回說不定那天又被搶去,後來太宗集百萬大軍親征後使少數民族政權看到中原的虛弱。引兵直入汴梁城滅掉北宋(這當然是後話)

    購買十六州有可行性,但操作困難。縱觀歷朝領土爭端只能用拳頭說話!

  • 17 # 蔣德順DL

    這些年讀了不少中國歷史書籍,我回答一下。

    簡單說,幽雲十六州是後唐大將石敬瑭為抵擋後唐皇帝李從珂攻打晉陽城,求援契丹國主耶律德光幫助而割讓給契丹的。

    展開一下說說。幽雲十六州也叫燕雲十六州,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山西省北部,幽(燕)就是北京,雲就是大同。我們知道,唐朝之後的朝代是五代十國,五代指的是北方地區先後更迭的5個國家,即梁唐晉漢周,為區別其他朝代在每個字前面加一個後字,前後只有54年。十國則是南方秦嶺淮河以南九個國家及山西的北漢。

    唐朝之後的五代與漢末三國有點相似,都是分裂時代,軍閥混戰十分劇烈。五代其實也是唐末藩鎮割據混戰的繼續和發展。五代之首朱溫取代唐朝建立後梁,李存勖滅梁建立後唐。後唐大將石敬塘與當上皇帝的內弟李從珂公開決裂,所在地晉陽城岌岌可危之下求助契丹國主耶律德光,許諾幫助打退唐軍之後割讓幽雲十六州。契丹由此得到幽雲十六州,並宣佈石敬塘做了中原皇帝,建立後晉。

    後晉之後是後漢後周。後周柴榮皇帝從契丹處雖然曾取得部分領土,但39歲就病逝。次年,大將趙匡胤取代周朝建立宋期,但幽雲十六州成為心病。當時北有契丹、北漢,南有九國,床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宋太祖趙匡胤與謀士趙普制定戰略是先南後北,幽雲十六州待積攢錢財贖回,先禮後兵。領土問題,這是宋太祖必須解決的問題。但是,斧聲燭影懸案後,宋太宗登基攻打契丹一敗塗地,如此,整個北宋南宋300年也沒有解決這個問題(宋神宗實施王安石變法富國強兵,甚至宋徽宗都想收回幽雲十六國),反被崛起的蒙族元朝所滅,直至明朝朱元璋用一年時間就解決了領土問題,大漢民族統一天下。

  • 18 # 鑑古君

    一、我們先來講講燕雲十六州是怎麼丟的:

    唐末帝李從珂在當太子時,就和他的姐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等到唐末帝登基後,石敬瑭給李從珂送去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請求皇帝允許他調到其他藩鎮去。

    這其實是石敬瑭以退為進的一步棋,意在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如果皇帝答應,就說明朝廷確實猜忌他,否則,則會下旨慰留。

    李從珂方面對石敬瑭的心思洞若觀火,但他們認為石敬瑭“調亦反,不調亦反”,索性就答應他的請求,調他為鄆州節度使。

    聖旨下達後,石、李二人終於公開決裂。李從珂派了幾萬人馬進攻石敬瑭所在的晉陽。石敬瑭眼看要抵擋不住了,這時,有個叫桑維翰的謀士給他出主意,讓他向契丹人求救兵。

    為了取得契丹的幫助,石敬瑭表示願意拜契丹國主做父親,並且答應在打退唐軍之後,將雁門關以北的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雖說這只是一張空頭支票,但面對如此巨大的誘惑,契丹立馬答應支援石敬瑭,和石聯手滅了後唐。石敬瑭在汴京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並如約把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

    二、宋太祖為何要花錢買?

    首先,燕雲十六州是中原國家牢固的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擋北方民族的軍事打擊。

    再者,燕雲十六州裡有不少成熟的耕地,可以生產不少糧食。北方民族原先因為沒有這些耕地,因此他們無法做到糧食自給,只能靠和中原國家做生意來換取糧食,或者奉中原國家為宗主國,請求主子賜予糧食。

    但是,自從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分割給契丹後,北方民族快速地發展成長起來,對中原構成巨大威脅。所以,當年趙匡胤基本上統一國家建立宋朝時,他敏銳地覺察到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國家的重要意義。只有把這些地區收復,國家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然而,收復這十六州決非易事,趙匡胤當年和柴榮一起攻打燕雲十六州,深知契丹軍事實力強大,和契丹開戰並不能穩操勝券。所以,他決定存錢向契丹購買。如果契丹實在不答應,把這些錢用來招募士兵,組建軍隊攻打契丹,強行收回燕雲十六州。鑑於當時的實際情況,這的確是一個比較穩妥的好辦法。

  • 19 # 文廟山居

    後晉高祖石敬瑭山西太原市人,沙陀族 。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於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起兵造反,坐困於太原。遂向契丹求援,割讓幽雲十六州,甘做"兒皇帝"。隨後在契丹援助下,滅亡後唐,正式即位,定都汴梁,建立後晉。史載契丹5萬騎兵,號稱30萬縱橫中原大地。造成遍地白骨滿目荒涼!契丹主曾訓斥石敬瑭,你的國家,到了如此這般,你有罪啊!幽雲十六州為中原農耕民族,和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線。割讓之後,好比籬笆撤除,則本土不能守。從此遊物民族的馬蹄,任意踐踏農耕民族的農田。中原王朝被嚴重削弱,北方各民族就不能統一。五代十國,北南兩宋,始終都積貧積弱。中國版圖也五分四裂,混戰不堪未能停息。到了元蒙統一,中國的版圖得到完整。但是人民群眾付出的代價之大?可以用令人難忘,令人髮指來形容。元朝人有詩,“傷心秦漢生靈塗碳,讀書人一聲長嘆。”任誰都知曉,寫詩人那裡是傷心秦漢?傷心的是元蒙軍隊,對中原、對西北,對西南、華南中華各民族的屠殺!四川宋末近千萬人。元蒙立國九十多年,終元一代四川人口40萬或60萬。歷史有崖山戰後無華夏的說法。10萬多軍民跳海殉國!那是多麼悲壯啊!中間後周世宗柴榮,曾經有可能,從南邊統一中華。可惜世宗英年早逝,39歲就歸天了。中華各民族有可能,早天到來的好日子,就這樣消失於無形。提問說宋太祖想買回幽雲十六州?那是想打,但打不過來。趙宋王朝靠世宗早逝,柴家孤兒寡母之際,搶奪別人家的江山。終宋一代立國300多年,但一直是虛外守內,最害怕別人又搶奪了趙家的江山。宋太祖太宗,立鐵碑於宮庭密室。教導後世子孫,不得殺文人和仕大夫。但沒有禁止殺岳飛那樣的武將干城。

  • 20 # 嘉靖不上朝

    宋初的宰相薛居正在編修《舊五代史》時,曾以一種激憤的筆調評價過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後晉出帝石重貴,五代第三個王朝後晉的亡國之君。當年薛居正才二十幾歲,正是“激情燃燒”的年紀,卻親歷了那段可以說是古代中國最“尷尬”的歲月。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禮物,向契丹搖尾乞憐,甚至不惜稱臣稱“兒皇帝”,才終於換取了契丹支援,顛覆了後唐政權。然而他的繼承者卻又將他已經丟在了地上的臉面狠狠踩了個稀巴爛,結果是非但燕雲十六州沒收回來,自己還被契丹滅了國。就算時間過去了幾十年,時代走到了大宋最強盛最具攻擊性的時候;就算自己已經身居高位,安享榮華,但每每想起自己那段在“最好年紀”經歷過的屈辱歲月,薛居正“到底意難平”,對後晉的末代帝王石重貴寫下了這樣的評語:自古亡國之醜者,無如帝之甚也。千載之後,其如恥何?傷哉!薛居正似乎是在仰天叩問:亡國亡得這般姿態醜陋的皇帝,千年之後,還有誰?!有的,而且不用等千年,就是本朝。僅僅一百年多年後,類似的恥辱就又發生了,那就是“靖康恥”,北宋的亡國之恨。“靖康恥”到底給當時的宋人留下了多大的心理陰影面積?兩代皇帝被俘虜,宗室後宮全被強,珍寶文物丟失毀壞殆盡,一朝繁華,如夢破碎。這種屈辱感,是華夏民族的第一次。造成的心理創傷,直到南宋滅亡,幾十萬人跳海自殺壯烈殉國才停息。而幽雲十六州,也是宋人心中永遠的夢,永遠的包袱。一切,還是要回到原點,幽雲十六州被送出的那一刻。圖 燕雲十六州分佈圖公元936年,時任河東節度使的石敬瑭給當時的後唐皇帝李從珂送去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請求皇帝允許他調到其他藩鎮去。這是以退為進的一步棋,意在試探朝廷對他的態度。如果皇帝答應,就說明朝廷確實猜忌他。否則,則會下旨慰留。李從珂方面對石敬瑭的心思洞若觀火,但他們認為石敬瑭“調亦反,不調亦反”,索性就答應了他的請求:調他為鄆州節度使。聖旨下達後,石敬瑭一邊裝病拖延,一邊急忙去聯絡契丹。並許諾事成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稱臣納貢。除此之外,石敬瑭還認了比自己還小几歲的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手下大將劉知遠(後漢開國皇帝)認為條件也太屈辱了,稱臣納貢就可以了,土地和認父就不要了吧。然而石敬瑭太害怕失敗了,拒絕了劉知遠的建議。最終,契丹在石敬瑭的重利許諾下,派兵南下,並且幫助石敬瑭擊敗後唐軍隊,滅掉了後唐。石敬瑭得以建立起五代第三個王朝:晉朝,史稱後晉。圖 後晉高祖石敬瑭石敬瑭稱帝后沒過幾年就病死了,大位傳給他的侄子石重貴。石重貴年輕氣盛,不願再對契丹卑躬屈膝。送去的繼位國書中,對契丹稱孫不稱臣。這可惹惱了耶律德光。公元944年,契丹引兵5萬大舉南下。石重貴親赴前線抗敵。沒想到的是,在眾將的一致努力下,這次竟擊敗了契丹。凱旋而歸的石重貴志得意滿,以為從此天下僅在我手,甚至揚言“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但是,現實卻結結實實給了他一巴掌。契丹第二次南下,前線大將杜重威投敵,接著汴梁被攻破,後晉就此滅亡。圖 後晉出帝石重貴做了亡國之君的石重貴被迫隨契丹人北返。一路上忍飢挨餓,備受折辱,一個幼女兩個寵姬先後被契丹人強取,最後病死在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這種種經歷,就彷彿是北宋末“靖康恥”的預演。只不過,北宋亡後有南宋,而後晉亡後再無晉。何況北宋立國百餘年,而後晉立國十幾年。北宋趙氏為漢人,而後晉石家很可能是沙陀人。統續的繼承,立國的長短,華夷的分別,人們看待差不多的兩件事情就不同了。但歷史的教訓卻是相似的,而且亡國的原因,一部分也都是因為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從後晉到北宋,多少代人為了收復此地而奮鬥,然而,周世宗在這裡躊躇,宋太祖在這裡折戟,宋太宗在這裡喪膽。燕雲十六州也成為了宋人的一個心結,只是在它被送出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被收回過。反而,遼金得以據此屢次長驅直入,滅亡了開始送出它的後晉,又滅亡了無力收回它的北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對於被路飛擊敗的莫利亞,為何黑鬍子還要招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