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滌塵索金讀歷史

    我是歷史愛好者滌塵索金,很榮幸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期待與大家更多的交流。

    《明史·袁崇煥傳》:七月,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臺,慰勞甚至,諮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

    上文是袁崇煥在崇禎皇帝朱由檢平臺召對時的答覆,袁崇煥向初登地位、野心勃勃的朱由檢許下的五年復遼的承諾。在朱由校的全力支援下,袁崇煥重整遼軍,構築了著名的關寧錦防線,但是如果想要徹底擊敗後金,奪回丟失的土地,單單憑藉袁崇煥手中的遼軍是無法做到的,原因如下:

    重新打造遼軍

    袁崇煥對於關外的情況非常清楚,他認識到內地的兵馬在關外不善戰、不敢戰,每次戰鬥打響之後稍有挫折便四處奔逃,這樣的軍隊無法完成堅守關外的任務。

    關外地區長年累月得戰鬥,使得關外地區出現大量的流民,他們長期生活於戰火之中,性格變得更加堅韌、果敢。

    袁崇煥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軍事方針,開始對駐守關外的軍隊進行改革,裁撤老弱病殘,在遼人中挑選精裝青年予以補充,最終形成了規模達10萬左右的軍團。為激發他們的鬥志,袁崇煥將他們的切身利益與他們堅守的土地相聯絡,從而形成了一支強悍的新遼軍。

    為進一步加上軍隊的野戰能力,袁崇煥集中自己所能調配的所有資源,組建了一直規模在萬人的重灌騎兵部隊,這也是明末唯一一支能與後金騎兵正面較量的軍隊。

    這十一萬左右的軍隊就是袁崇煥全部的家底,這支重新打造的遼軍軍隊戰鬥意志堅定,在關外的戰場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讓後金軍隊多次嚐到苦頭。

    無法消滅後金

    其實在薩爾滸之戰後,大明與後金的攻守態勢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戰爭的主動權已經被後金所掌握。

    袁崇煥在皇帝朱由檢的支援下,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一支全新的遼軍,但是僅僅依靠這支部隊就徹底消滅後金,無異於痴人說夢。

    一是袁崇煥的軍事方針

    《明史·袁崇煥傳》:守為正著,戰為奇著。

    作為明朝在關外的最高指揮官,袁崇煥雖然向崇禎皇帝許諾五年復遼,但是實際上袁崇煥這是在吹牛,是為了給年輕的皇帝提升信心。

    袁崇煥在關外採取的是築城堅守、逐步蠶食的策略,他在關外構築起一條嚴密的防線,逐步壓縮後金的生存空間。從長遠角度看這個方案確實可行,但其背後需要是大量的人、財物的投入。

    後金的領導人皇太極很快找到了破解之策,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皇太子繞道喜峰口,直接進攻明朝的都城北京,使得袁崇煥的防線不攻自破。

    二是黨爭不斷

    明朝是一個文人當家做主的朝代,文官集團多次向皇權發起挑戰,黨政是明朝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末年,東林黨和閹黨之間相互傾軋,導致朝堂內部一片混亂。對於關外的直接影響就是針對後金的方略隨著最高指揮官的更換不斷改變,後金藉機逐步做大做強。

    三是農民起義

    明朝末年災荒不斷,鼠疫橫行,沒有吃喝的底層老百姓最終選擇揭竿而起,在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雖然明朝政府不斷派出軍隊予以征剿,但是取得的效果並不明顯。“按下葫蘆浮起瓢”,農民軍的問題怎麼剿都不能徹底根除。

    內有農民起義,外有少數民族的入侵,千瘡百孔的大明王朝根本就是在疲於應付,走向衰亡是時間問題。

    筆者總結

    不可否認,袁崇煥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他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大明王朝建立起一直強大的邊軍,但是從北京保衛戰的表現來看,寄希望於這支軍隊徹底消滅後金是不現實得想法,後金騎兵的野戰能力毋庸置疑。

    對於已經起勢的後金政權,大明王朝需要的時間,“攘外必先安內”,崇禎皇帝首先必須要以雷霆手段對朝堂進行清洗,消除黨爭之禍,從而統一國家領導層的思想。其次多措並舉的解決農民起義問題,為消滅後金打造出一個穩定的後方。最後集中全國之力給予後金以毀滅性的打擊。唯有如此,方能消除外患,延續大明王朝的統治。

  • 22 # 不老的老法師

    5年平遼,結果一年多就被殺,即便這樣因長官被活剮而心理遭受重創扭曲的遼東軍民仍然能勉強維持寧錦防線一段時間,在我看來袁督5年平遼的豪言也並非一點機會沒有,嘆只嘆崇禎的刻薄寡恩與北京官民的偏狹愚蠢,世無于謙,再不能重現勤王大軍集結到位主場決戰皇太極於北京堅城之下,反而活剮袁督。十餘年後當慘淡經營的寧錦防線岌岌可危時,卻又賭上關內明軍最後血本跑去關外客場決戰,終落得松山覆沒大明崩盤的下場。

  • 23 # 使用者伏瑞端

    刻薄寡恩,剛復自用的崇貞皇帝,自詡英明果斷,實則荒黯昏庸。其性多疑,生殺擅專。能臣良將不受信用,往往死於非命。袁崇煥是最後的一道屏障。而崇禎競自毀長城。故其在煤山上吊時,已是眾叛親離。,惟有一個太監跟隨。在這樣的皇帝手下,你袁崇煥縱有通天的本領,他能讓你發揮?這昏君在史書上還稱其英果勤敏,諡莊烈。其實,這貨大權獨攬,小權不放。野心大而才能疏。終至覆滅!

  • 24 # 阿慶還是阿慶

    其實從真實的歷史來看,袁崇煥所謂強大的軍隊,更多的來自於孫承宗。

    明史對孫承宗的評價,說孫承宗雖然並不擅長進攻,但是如果能夠專心的任用他總督關外,至少能夠保證關外防守穩固。

    夫攻不足者守有餘,度彼之才,恢復固未易言,令專任之,猶足以慎固封守。

    總體來說,孫承宗在整個大明王朝對關外徹底失去信心的時候,帶領人馬來到關外做了這麼幾件事:

    制定防守反擊的基調。萬曆年間,熊亭弼和王化貞互相使絆子,結果導致明朝軍隊在關外一潰千里,退守山海關。這時候孫承宗縱覽全域性,為萬曆出了這樣的策略:因列上撫西部、恤遼民、簡京軍、增永平大帥、修薊鎮亭障、開京東屯田數策,帝褒納焉。皇帝很高興,因為他自己就住在北京城呀,萬一清朝軍隊一鼓作氣打到北京城下,那麼自己不就岌岌可危麼。等到孫承宗主動承擔重任,前往關外巡邊之後,更是為關外的局勢制定了“禦敵於關外”的策略。他先後組織加固了寧遠城,恢復錦州、大小淩河、松、杏、右屯諸要害,讓關外形式完成一次扭轉,為明朝關外拓地二百里,讓山海關後的北京城也有了安全感。

    練兵。在孫承宗來到關外之前,先後有楊稿、王世貞、熊亭弼、袁應泰等多人經手,但是這些人要麼互相掣肘,要麼只想安穩的躲在山海關後,更有與清軍決戰,一接即潰,連夜奔行跑回山海關,將關外幾百裡的江山拱手相讓不說,還把辛苦修築的防守城鎮給一把火燒掉。孫承宗到了之後,勵精圖治,裁汰蠑螈,嚴肅軍紀。明史記載“是時,關上兵名七萬,顧無紀律,冒餉多。承宗大閱,汰逃將數百人,遣還河南、真定疲兵萬餘,以之甲所救難民七千發前屯為兵。”經過初步篩選之後的兵將明顯比之前關外兵將好了太多,只不過這個時候還不能凸顯出什麼,士兵也是要經過系統的訓練,經過一場又一場戰鬥來洗禮的。而直到袁崇煥帶領寧遠城兵將完成對滿清狙擊後才得到重視,在此之前,大明王朝已經完全失去了與大清騎兵對抗的勇氣。

    選將。在明朝,當邊境上的武將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一個是武將空缺多,一個是動不動打仗容易出。這樣一來,難免總有一些人在時機好的時候派遣心腹前去“鍍金”。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便是魏忠賢了。這位“九千歲”在孫承宗的前任們主掌關外時便已經安插了不少人手進去混功勞了。其他時候都還好,但是到了孫承宗這裡硬是不再有這樣的機會。在孫承宗的“鐵腕”之下,先後選拔出馬世龍、袁崇煥、滿桂、祖大壽等一眾抗清將領。事實證明,這些人都是明朝最後的脊樑骨,能夠獨當一面,並且帶出來一批強兵拱衛關外。

    潛移默化更改過去文官武將互相掣肘的局勢。孫承宗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話:“邇年兵多不練,餉多不核。以將用兵,而以文官招練;以將臨陣,而以文官指發;以武略備邊,而日增置文官於幕;以邊任經、撫,而日問戰守於朝;此極弊也。”什麼意思,文官練兵,讓武將帶著這些兵打仗,然後又讓文官在後邊監督指揮。這是很恐怖的一件事,因為武將自己不練兵,自己不能按照當前軍情調整。而孫承宗看到了這個問題,“承宗患主款者撓己權,言督師、總督可勿兼設,請罷己,不可,則弗推總督。並請以遼撫移駐寧遠。帝命止總督推。”減少文官和相同階位官員的設定,增加武將,增加邊兵兵餉,讓這支孤懸關外的大軍正逐步走向正軌。

    可惜孫承宗的做法畢竟得罪了眾多的人,雖然他很得皇帝的信任,但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一個人說的時候沒什麼,兩個人三個人,甚至更多人說的時候,即便皇帝也得猶豫一下了。孫承宗最終自覺地三番五次上書辭職。袁崇煥的兵夠強大麼?說實話很強,但是不足以消滅後金。

    袁崇煥的崛起,在於孤軍守護寧遠城以及之後的寧錦大捷。孫承宗免職之後,高第接替,而後金政權打聽到訊息後匯聚13萬大軍大舉攻打山海關外。而高第一紙命令放棄了關外,帶領大軍退回山海關。關外幾百裡地只剩下了寧遠城和袁崇煥帶領下的不足兩萬軍隊。但是袁崇煥成功帶領部下擋住了努爾哈赤的進攻,並且擊退了後金軍,保住了關外,但是部隊死傷也很慘重,連滿桂等將領也都受傷不輕。在此之後袁崇煥所部已經失去了繼續追擊敵人的能力,導致撤退的後金軍洗劫並屠殺了覺華島一萬多名軍民。所以,袁崇煥的缺點非常顯著,試列舉一二。

    袁崇煥缺乏孫承宗的戰略眼光和整體部署。孫承宗到任,不但要整飭關外陸軍,收拾兵器物資,而且還結好毛文龍,委以重任,另一方面上書明政府,編練海軍,從海上用大炮等武器約束後金軍的攻擊。寧遠大捷被滅掉的覺華島軍民其實就是其中的一支水軍部隊,而已,所以面對後金軍的攻打,就好像赤手空拳面對持刀土匪。而袁崇煥的注意力始終還是在寧遠城上,即便上面讓他救援覺華島,他也依然按兵不動。在後來的寧錦大捷中這一點表現更是突出,他帶兵把守寧遠城,甚至只派遣四千騎兵前去救援被圍困在大淩河的找帥教,導致趙帥教陣亡。

    袁崇煥所謂的對陣後金,其實只是“依託堅城,輔以西洋大炮”而已。這種打法依然是一種防守戰。不論是寧遠大戰還是寧錦大捷,都是以已經修建好的堅城為依託。甚至到了後來後金軍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煥也一直只是尾隨在後金軍屁股後面,不敢正面對決,甚至向皇帝提出“進駐北京城”的要求。這跟明朝軍隊變革有很大關係:明朝中後期越來越重視熱武器,製造和引進各種大炮,還有多管連發的槍械。這樣的一支沒有完全演化到位的“準現代”化軍隊,依然不是騎兵部隊的對手。

    袁崇煥此時的軍隊實力依然還不咋地。寧遠大戰時袁崇煥只帶領了一萬多人的部隊,到了寧錦大戰時期,也不過區區六萬。光是這六萬人馬就讓明朝的稅收負擔大增,朝臣直嚷嚷受不了了。而想要繼續增加關外士兵和城防,則舉步維艱。另外,袁崇煥軍隊戰鬥力是不差,但是依然難以正面抗衡後金軍隊。寧遠大戰時,滿桂率領大軍出城戰鬥,結果死傷累累,連滿桂自己都受了傷。北京城下之戰,滿桂陣亡,袁崇煥則早早被抓進了監獄。袁崇煥手下的祖大壽等之後更是害怕而逃跑。全靠孫承宗又一次出山收拾殘局。

    袁崇煥所部不可謂不強大,但是完全不具備消滅後金的實力。或者由他穩步發展一段時間,也不過是在山海關外增加幾座城防而已。但是逐漸發展的後金也在消除自己的不利局面,先是消滅覺華島海軍,然後平定朝鮮,接著又聯合蒙古部落,行成跨越遼左的局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有什麼好看,有意思的電視劇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