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扎心號
-
2 # 傳基文化
我老家是鄂西北是鄂與豫陝渝的毗鄰地區,斜倚於大巴山的餘脈。主要指湖北省的十堰及襄陽兩市與神農架林區。鄂西北屬於漢江中游地區,漢江貫穿整個區域。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稱,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區。仰韶文化向南伸展,及於鄂西北。較晚的屈家嶺文化向北伸展,及於豫西南。更晚的河南龍山文化,又伸展到鄂西北。這個地區一直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鋒的前沿陣地。
傳統民居文化
象徵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建築文化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與中華民族的特殊思維方式有關,而象徵主義就是這種特殊思維方式的重要特點和標誌。象徵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表現於中華民族的語言、風俗、宗教信仰、文學與藝術等各個方面,建築藝術上也是如此。作為中國建築最古老、歷史最悠久、形式最多的古民居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系統、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理想;民居反映的是普通大眾階層的最為直接的精神願望,而她所體現的象徵文化也是較為入世和世俗的。作為中國傳統建築中最為奪目的一支,民居也沿承了諸如傳統建築的從立意構思到平面規劃、建築造型、裝飾裝修的象徵主義的體系。
五大思想觀念系統
民居中象徵的題材成千上萬,我們追究其思想淵源,主要分為如下五大思想觀念系統:(1)追求與宇宙和諧合一的哲學觀念系統;(2)嚮往神仙境界、佛國宇宙的宗教觀念系統;(3)宣揚儒家文化的禮制觀念系統;(4)希翼子孫繁衍生息的生殖觀念系統;(5)祈求幸福平安吉利的生存觀念系統。
本文所談的鄂西北是鄂與豫陝渝的毗鄰地區,斜倚於大巴山的餘脈。鄂西北屬於漢江中游地區,漢江貫穿整個區域。鄂西北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稱,從新石器時代以來,就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文明交相契合之區。仰韶文化向南伸展,及於鄂西北。較晚的屈家嶺文化向北伸展,及於豫西南。更晚的河南龍山文化,又伸展到鄂西北。這個地區一直是南北文化激烈交鋒的前沿陣地。但是據考證江漢一帶史前文化型別,已經帶有明顯的地域特徵。在隨後的幾千年的時間裡鄂西北地區更是受到了秦文化、巴文化的滲透,到現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包容多方面文化基因的地域文化。
-
3 # 貓的祖爺爺
本人老家山東棗莊,非常自豪的說我是山東土著。因為我們這裡有大槐樹的傳說,絕大部分人都傳言祖上是山西大槐樹遷徙過來的。我家們家族卻沒有這個傳說,家譜記載我們是琅琊王氏、三槐分支,兩宋風雲之際從青州簽到現居地的。家譜記載和歷代傳說都沒有離開過山東的痕跡。
關於我們這的獨特民俗還是有一些的,簡單舉兩例例。正月初七在我們這裡稱為人日,傳說天女媧娘娘初七造出了人。為慶祝人日,這一天會家家戶戶燒“七沫”喝,“七沫”是用七種食材熬製的湯,大概有的是豆腐、豆芽、花生米、菠菜、粉條什麼的。為啥這一天喝“七沫”我也說不清楚。
-
4 # 仁如其名
我老家湖南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你沒看錯,我老家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
虎形山瑤族鄉,是隆回縣北面最為偏僻的一個鄉鎮了。山區地貌,深藏於湖南雪峰山脈之中,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
虎形山瑤族鄉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獨特習俗自然是有的,最有名的有兩個。有名,是因為隨著近幾年旅遊業的發展,慢慢地被外地人所熟知了。
第一個習俗是“討念拜”,時間,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至十七,為期三天。
第二個是習俗是“討僚皈”,時間是每年的八月一日,同樣為期三天。相對於“討念拜”,“討僚皈”參與的人數更多,每年都會有四五人參與,極其熱鬧。
小時候,這兩個傳統節日我都會去湊湊熱鬧,成年外出,一心忙著掙錢餬口,也就沒那興致了。好在記憶還在,無聊回憶下,還是會莫名笑出聲來。
-
5 # 苦樂皆隨遇
我們老家最有意思的是以前正月初三新女婿上岳父母家拜歲,去的時候必須帶"子包"(音),"子包"裡各包著紅糖、紅棗、桂園、荔枝等等,裝在"杭州藍"裡(一種很喜慶的紅色圓竹藍),還必須有糖蔗,而且女方有幾個叔伯就要幾份,由女婿挑著去拜歲,到後將糖蔗切成小節,給村裡的各家送去,以表示有新女婿來拜歲了。叔伯們也要各辦酒席宴請新女婿,其間有的七大姑八大姨要"裝扮"(嬉弄)新女婿,新女婿老實、不機靈往往要鬧笑話。拜歲結束後,各位叔伯還要做"金團"(一種粘著松花粉的豆餡糰子)作為回禮,帶回家後再分給村子裡的人,以表示去拜過歲了。
-
6 # 繁峙清涼書院
我出生在山西省繁峙縣下永興村,五臺山腳下,滹沱河的發源地,東面是聲名遠播的平型關,西面是威振華夏的雁門關,因其四面環山而得名,唐代以前,五臺山北臺,西臺均在繁峙,其餘三臺為繁峙與五臺縣交界處,五臺山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山中寒風勁冽,夏仍飛雪,是有名的避暑勝地。繁峙境內有先秦遺址105處,有古剎名寺關隘80餘處,國寶文物6處,省保4處,更有距今1000餘年的亞洲第一壁畫金代巖山寺壁畫,受數千年五臺山佛教文化影響,村村建寺院,年年過廟會,成了農村一個商品交易博覽會,唱的戲叫秧歌,始於唐,歷代創新,名家輩出,唱腔有大調,訓調,紅板,和地方小調,是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父親愛看戲,不僅在本村看,還要走上幾里路到臨村看,我也一直陪伴他看,至令成了美好回憶☕流傳於民間辦喪事時請的佛樂屬五臺山青廟音樂,以管,笙,梅(橫笛)為主,清徹靜穆,攝人魂魄,是北方佛樂的代表,繁峙辦的五臺山佛樂班曾出訪英國,香港,臺灣。除此之外,正月十五鬧元霄表演的北宋楊家後代“楊家槍”,“漁翁逗海蚌”成為代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奇葩,滋養了無數滹源嬌子,愛國就是愛家鄉,宣傳家鄉就是文化自信[愛慕][愛慕][愛慕]
-
7 # 老邱說事
我老家是內蒙古赤峰的,最有意思的習俗是——正月十五 灑燈籠
每每正月十五,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時候過年的事兒,三十兒當天再窮的家庭,父母總是想法設法給孩子添置新的家當,條件好的,孩子少的,搞一身新衣服;條件差的,孩子多的,弄一件衣服或者一雙新鞋。幾乎所有的小孩兒都穿在身上跑出去,哪裡人多就到哪裡去,大人說是臭顯擺,但說的時候總是笑呵呵的。村裡的小孩聚在一起,你摸摸我的衣服,我看看你的鞋子,都是美滋滋的,純樸的天然的,沒有因為你是一身新而感覺高人一等,也沒有因為我只新增了一雙鞋而沮喪,那時候沒有攀比。
對鞋子還是有深深的記憶,鞋底,是馬車的廢胎,要經過刀割、削薄、壓平等很多程式,鞋幫,是廢舊衣服的產物,要用漿糊一層層沾在一起,大概七八層,都是純手工打造,這鞋子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分左右腳,沒有電燈,晚上下地不用擔心穿反了,還特別的結實,一雙鞋再經過幾次的縫補,直到穿的腳板比鞋底大,從來沒有感覺硬,也沒有擠腳,更沒有打過泡。
正月十五前幾天,各家各戶自發的聚集到一起,有拿海紙(黑色的紙,主要是用於上墳)的,有拿煤油的,有拿糠(穀物的皮)的,開始包燈籠,沒有人因為自己拿多了而後悔,也沒有看到別人拿少了而記恨。村裡,二十多戶人家,七八個姓,祖祖輩輩生活在一起,都沾親帶故的,在歡聲笑語中就把燈籠包好了。
正月十五,當天晚上,開始灑燈籠。
除了動彈不了的老人,嗷嗷待哺的孩子,全村百十口男女老少整裝待發,鑼鼓一響,出發。沒有安排,沒有分工,沒有計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幹,有打鼓的,有抬鼓的,有敲鑼的,有背燈籠的,有灑燈籠的……
圍繞本村的土地、河塘、樹林周邊,三五米距離灑一個,直至本村的邊界全部灑圓,回頭望去,滿山火海,一路上,大人就是虔誠的灑,小孩是你追我趕,無論是荒草地,還是荊棘裡,都沒有感覺,也不去顧及,或多或少與穿著新鞋有點關係,但關係不是很大。
在鑼鼓聲、歡笑聲中回到了村裡,大人們說:今年一定有個好收成。
每每回憶起來,都是那麼開心,永遠也忘不了。
-
8 # 營山文藝
我老家是四川營山的。
目前,我們這裡傳下來的傳統風俗很少了,基本上融入到了現代的城市生活中了,就是、廣大的農村,農民也過上了現代人的生活,到處都是修的樓房。一些習俗已經在民間消失。
但傳統節日的很多習俗還是保留了一些,比如,年輕人的婚姻大事,民間還是有一些專門的職業媒人,專為青年男女和單身的牽線搭橋。再比如,縫年過節的習俗也還保留了一些,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掃墓,故去的親人的出生日或亡故日,後輩帶上紙錢去墳頭燒一些紙錢,叩幾個頭,表達對亡靈的懷念和祭祀,在民間都還存在。
一些普遍大眾的傳統節日習俗在民間也依然存在。如正月有傳統的盛大節日春節,春節的習俗的內容就比較多了。然後有"鬧元宵"的元宵節。二月有"耕牛節",還有"二月二,龍抬頭",表示春天的到來,這一天人們有理髮的習俗,表達一年的美好從頭開始。三月是真正的春天了,草長鶯飛,百花盛開,過去叫花月,各地有舉辦"桃花節" "梨花節""油菜花節"等花兒節的習俗。四月,民間最重要的節日便是"清明節"了,外地的人都會趕回老家掃墓祭徂,表達對先祖的懷念,傳承良好的家風。端午節祭蟲子,喝雄黃酒,吃粽子,燻蚊子等。民間有俗語"有禮送端午,六月不為遲"之說,就表達了五月這個節日的重要性。還有"六月六,曬衣服"這些習俗和講究,七月有"月半節",即鬼節,這是一個專門為"鬼"而存在的節日,這個節從每年農曆7月12開始到14日結束,從"接亡靈"到"送鬼神"都很有講究的,有的還要紙錢"封包",然後請老先生"寫包",這樣"亡靈"才能收到後人的"銀兩",否則會被"野鬼"搶了去。14日的晚上便是"送鬼"的時間,主人家要"鋪花盤",即用"五色米"和"五色線",還有寫好"封包"的紙錢(有點像掛號信的意思),水飯,酒水等一併送出屋外很運的地方燒掉,讓"鬼神"遠走他鄉,不騷擾家人和生命。八月的節日當然是"中秋節了",中秋賞月亮,吃月餅,打餈粑,喝桂花酒,吃新鮮的水果梨子等習俗依然在我的老家盛行。九月登高望重陽,重陽節又稱老年節,秋高氣爽,經過燥熱的夏天后,天氣開始轉涼,適宜外出遊玩。
但我覺得在我們的老家,最有意思的節日習俗還是被稱為中元節的"鬼節",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一種民間民俗文化,它代表著生命這個永恆命題的客觀存在和延續,生命去了,而我們的思想和靈魂依存,生命的靈魂到底去了哪兒?深度研究一下這個民間傳承習俗,或許能夠找到答案。你認為呢?
-
9 # 初遇
家鄉南京。
很多人知道中山陵,但是裡面的寓意很多卻不多人知道。
總共392級臺階暗指民國十四年(他離世當年)的全國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從碑亭到祭堂上面那一段一共339級臺階是當時參眾議院兩院議員總數。人人攜手共創未來。當時人數沒有湊整,三三之數為九,意味九州大同
最後一段每一段之間有一個平臺,走上頂回望只見平臺不見階梯。共290階,分八段,乃五權憲法三民主義兩數之和。道路曲折,回望卻是一路而上之意。
整體結構為鍾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警鐘長鳴。
周圍雪松遍植,國富之魂不倒。
隔壁美齡宮,那一路的梧桐都是蔣公種來送佳人,一路送到美齡宮,空中俯瞰,美齡宮是一個樹林項鍊的吊墜,水滴形狀,被框在正中。
-
10 # 花頭予
本人老家江西的,在我老家有種特別的節日"過神(過社火)”,一般是一片區域(幾個村莊或十幾個村莊)一個時間過節日(時間按農曆算的),比如A片區域農曆九月十五,B片區域九月二十六,這種模式的。節日這天每家每戶都很熱鬧 第一、不過節日的親朋好友都會過來玩的,家家戶戶都會煎糯米丸子給客人飯前吃,吃飯時也是滿桌子的各色菜餚,客人多的得招待好幾桌呢。第二、遊神。把小廟中供的神像抬出來遊村,叫幾個壯漢用轎子抬著神像在村裡走一圈,後面跟著吹打樂隊。 總之節日那天村裡特別熱鬧。這個節日一般從農曆八月初六開始,陸陸續續過到農曆十一月初三,所以這段時間時不時的可以去親朋家熱鬧一下。
-
11 # 大話裝修幫
老家在豫北地區,說起習俗還真是非常的多,最有意思的習俗當數"烤百病"。每年只有這麼一個早上做這件事情,就是在正月十六(陰曆)。在前一天要準備油條,以前都是家家戶戶燒火炸油條,備柴,準備第二天早上在自己家門口"烤百病"。
記得很早就起來,用棍子,鐵叉,挑著油條,這家門前烤一會,那家門前烤一會,還有拿著小孩衣服到處烤,傳說可以烤去百病。鄰里之間一邊烤著油條,一邊嘮著嗑,一片和諧的笑聲。
-
12 # 楚鄂人
武漢市新洲區,最有意思的民俗是花朝節的交流會,全稱卾東花朝節農產品交流趕集會。與麻城、團風接壤的潘塘、徐古、舊街等小鎮到了花朝前後,迎來眾多客商,不乏江西、安徽、河南等地客商帶著各種特色農產品、農用工具、用具、工藝品等,以街為市,延綿數里,周邊農民選購適用的物資,接踵摩肩,熱鬧非凡。
-
13 # 阿雅愛生活
家住山西省呂梁市臨縣:臨縣的一種地方戲曲劇種,它是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歌舞、美術等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形式。由音樂和劇目兩大部分組成。由五聲音階組成,輕快、活潑、開朗、優美。嗩吶:臨縣大嗩吶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大西北黃土風味。是一筆可貴的文化遺產。秧歌:臨縣秧歌是臨縣春節文化活動的主要傳統形式,流傳千年之久。
-
14 # 朱和平
我們老家是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裡鎮,這裡受孔夫子影響很深。
大年初一,兒媳婦要給爺爺.奶奶婆婆.公爹嗑頭,祝全人長壽,然後再叫上孩子給祖家長輩嗑頭,祝老人身體健康,全家平安。然後兒媳點火做飯,第一頓飯煮水餃,吃飯前,先上供,敬天.敬地,燒紙.燒香完畢後方可吃飯。
現在農村舊風俗也逐漸去掉,只要全家平安幸福,老人身健康,國家繁榮富強就是國人福。
-
15 # 洪祖強
有一次,在農村偶然看到一個客家人結婚的喜慶儀式,給我影響最深也覺得最有意思的是公公"扒灰"這個場面。
這個場面好象大意是,公公頭戴草帽,肩扛鋤頭,身穿骯髒衣服,塗成個大花臉,來到灶間處扒灰,外面人高聲問道:扒到了灰沒有?這個公公邊做扒灰樣,邊大聲回話道:扒到俚啦!
-
16 # 頑皮霸王
你老家哪兒的,最有意思的習俗是什麼?
我老家是河南周口的,我們那有個太昊陵,是我們河南周口的名勝古蹟,歷史悠久,太昊陵裡面有個伏羲女媧墳,伏羲和女媧是咱們人類的祖先,我們稱之為人祖爺,當地的習俗是,每月逢初一、十五,祭拜祖先,那場面浩浩蕩蕩,人山人海。
太昊陵還有一個大會,每年的農曆二月,整個月都是廟會,比過年還隆重,熱鬧,全國各地的老百姓,只要有時間,都會去太昊陵祭拜人類的祖先,人祖爺,然後旁邊有當地的名吃古玩,二月會的名吃有壓縮饃,一種麵食,你到了之後,滿大街都會聽到,壓縮饃,壓縮饃,小孩吃了考大學,寓意特別好,而且便宜,一般,路過的人都會買,還有就是河南周口的泥泥狗,特別特別有名,在網上都能查到,已經是我們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
17 # 指尖福田
我老家是湖南石門夾山鎮的。我們這裡最有特色的習俗是放牛燈。正月十五元霄節這天夜晚,家家戶戶從牛欄裡插上油香插到有水的地方,祈禱豐收。這時,原野上都是火紅的亮光,成為一道景觀。江家灣人在這天傍晚舉行牛燈節,己連續六屆了,今年因疫情間斷。
-
18 # 海邊的小番薯
我福建的,我們這的習俗很多很多!但每個節日的意義各不同!氛圍也不一樣,心情更不同[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
19 # 灝川文化
老家甘肅,每年過年,村裡都會組織紅火的社火表演,各家各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組成浩浩蕩蕩的表演社火隊伍,遊街串巷,縣級單位還會組織統一的彙報表演。這個傳統延續了很多年,是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歡唱!
-
20 # 鄒新堂
我老家最有意義的,傳說中的名勝古蹟,古蹟還在,傳說中的故神話故事,我老家是龍洞村,小時候聽老人說,洪水蓋天,許將軍趕業龍,他們倆個人在一個山上讀書,倆人去游泳洗澡,業龍在水裡吃了龍朱,變成了一條龍,業龍對許將軍說,我要把湖南造成中央大海,把江西變成平洋沙洲,業龍變龍了,許將軍上春成山學道,後下山追趕業龍,業龍是送氏山變龍起身走的,送氏山有龍門坑,漯溪灣有世劍石,三子坳光華詞,貓兒山有斬龍坑,這名勝古蹟,都在我們龍洞村裡與交界處,神話故事流說在,名勝古蹟在今朝,無人知曉真與假,不信神仙看今朝。
回覆列表
自報家門,老家是海南海口的,這邊最有意思的習俗就是“走寶”、“公期”,也就是軍坡節,每逢這樣的節日,家家戶戶就會買雞鴨豬等肉類白煮然後整隻擺盤拿到村裡的公廟中拜神,同時村裡還會邀請瓊劇團連續好幾天駐臺表演,還會準備碳火沙丘,也就是“過火山”,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會扛著廟裡的神像過火山並繞村裡一圈驅邪,在神像的帶領下,村民們也紛紛穿過火山,象徵驅邪平安,整天都非常熱鬧,鑼鼓喧天,鞭炮齊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