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海南英姐
-
22 # 手機使用者烏龍
說二句,我老家是河南人。自古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稱。要問老家有什麼最有意思的習俗?那可是多了去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可謂,日日有習俗,月月有節過。大年初一頭一天,家家戶戶去拜年。大年初二,走舅家,去給舅媽拜年了。初三要把姨媽拜,初四要走老仗人。初八開始回拜年,直到十五才算完。十五觀燈元宵節,家家都把燈來栓。孩子挑燈大街走,油不燃盡不回還。正月天天都是年,又到二月吃蠍子。龍抬頭當日把蒼圍,祝拜老龍春雨紛。三月三來把南瓜種,五彩花束笑迎人。四月八來楝花打,麥穗拔節迎東家。五月初五吃粽子,紀念屈原捍國家。六月十五敬老天,家家供品擺齊全。七月十五棗子紅,家家都在迎豐收。八月十五月正圓,舉杯賞月把信傳。戶戶都把親戚走,殺盡達子為明天。九月思鄉往回返,十月跪拜荒墳前。十一月冬守享福祉,十二月臘八又是年。殺豬宰羊年來辦,舉國上下樂翻天。天天過年頓頓過,直到除年夜飯。全家守歲驅鬼影,子夜鞭炮炸響年。談不完人道習俗,說不盡世代向前。傳統節日不能忘,莫過外國崇洋節。淺談老家習俗一二。個人觀點不足指正。
-
23 # 慧谷諮詢
我的老家甘肅省會寧縣,可是個神奇的地方,不光是大家熟知的高考狀元縣和因貧窮落後所致的會寧“三苦精神”,歷史上的兩次“會師”和兩次“安寧”都和會寧有關。
第一次“會師”發生在公元553年。據《元和郡縣誌》(唐元和年間宰相李吉甫撰)記載:“周太祖為西魏相來巡,會師於此,土人張信罄資饗六軍。太祖悅,因命置州,以會為名。”
第二次“會師”就是著名的紅軍會寧大會師。1936年9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在陝北商議三大主力紅軍的會師地點,毛慎重地說:“三軍會合的地點是要慎重考慮,選個好地方,上次和國燾會合,選了個兩河口,結果分道揚鑣了。這回再不能重蹈覆轍。”當時,周建議把會師地點放在會寧,理由是會寧是隴中重鎮和交通樞紐,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必須經過會寧。紅軍會師會寧,既佔領了樞紐地帶,又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毛聽了以後高興地說:“好,三軍會師,就放在會寧。”
再看歷史上的兩次“安寧”: 第一因為地震而改“會州”為“會寧州”。元朝後期,會州境內多次發生地震。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會州境內發生強烈地震,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畜死亡甚多,不到一年,公元1353年會州境內又發生了強烈地震。元朝統治者為了祈求神靈保佑會州安寧,便下詔將“會州”改名“會寧州”,意思是希望這裡的人民永遠能夠安寧。
第二就是因為1936年, 當中央做出三大主力紅軍在會寧會師的決定以後,毛澤東高興的說:“會寧,好地名,好地名啊!會寧、會寧,紅軍會師,中國安寧。”後來的事實證明,紅軍在會寧會師,是非常英明的,是革命的需要,歷史的選擇。從此以後,中國革命迅速走向成功,紅軍的會寧會師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和平,帶來了安寧。
會寧地處黃土高原腹地,這裡千溝萬壑,黃土縱橫,乾旱少雨,苦甲天下。但是在這片貧瘠的黃土地裡卻深埋著深厚的文化,而且豐富多彩,處處列印著黃土的痕跡,使會寧的風俗文化深厚而豐富。婚嫁、喪葬,十·一送寒衣,小年送灶爺,初二拜丈人,,,等等。好多習俗除了一些具體細節而外,整個黃河流域大體套路都差不多。我覺得比較有意思且記憶猶新的有兩件:
一是會寧過年的習俗。在會寧有句老話叫做:“大年三十,一個蒿柴棍棍,都要回家過年呢!”所以,不管多忙多累,會寧人都喜歡在大年三十中午之前趕回老家過年。首先要接祖先,將去世的祖先們接到家中,一起過一個祥和的春節。每當大年三十的中午之後,一個家族的人,由家族中年齡最長輩分最高的人帶領一個家族的男人們,前往家中祖墳,如果祖墳比較遠的話,就在離祖墳比較近的道路旁,擺上香燭紙火,焚香禱告,焚燒紙錢,三拜九叩,放炮迎接,然後再回到家中,將祖先的像擺上桌頭,再次三拜九叩,焚香奠茶,於是祖先就算迎接回來了。於是從大年三十開始,每天都要焚香在祖先像前,保證香火不斷,以示對祖先的尊重。其次便是守歲。所謂的守歲,是大年三十晚上,一個家族的人聚在一起,或談話聊天,或喝酒猜拳,或打牌下棋,或觀看春晚,總之是要一直等到過了十二點,新年的鐘聲敲響,然後再燃放煙花,隨後一個家族的人,再在家族中年齡最長,輩分最高的人的帶領下,去廟裡燒“頭香”,祈求新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二是搗罐罐茶的習俗。會寧人喝茶喜歡熬著喝,因為只有熬著喝才過癮,會寧人把熬著喝茶叫“搗罐罐”。平時家家戶戶都預備著茶爐子、茶罐罐,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麥黃六月,不管男人還是女人,一般都有“搗罐罐”的習慣。飯吃不好不要緊,茶一定要喝好 ,不喝茶幹啥也沒精神,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搗罐罐”,蔥花餅子“搗罐罐”,那才叫個過癮哩!真是“早上一罐茶,勝過神仙的大(爸)”。“搗罐罐”是會寧人的早餐習俗,也是會寧人的待客習俗,過去如此,現在亦然。雖然喝茶的方式以及茶葉的質量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但這個習俗卻一直沒有改變。莊農人除了油鹽醬醋就數喝茶重要。春夏秋三季忙農活,有茶癮的人,總要抽空架起火爐子喝茶。早先鄉村沒有電,沒有電爐子熬茶;煤油很緊缺,也很少用煤油爐子熬茶。莊農人喝茶熬茶,就只能靠那些老式的火爐子。從前的火妒子有些是用鐵皮做箍裡面填上泥,中間留出爐壁,爐膠下面用鐵絲放幾根爐條。方形或者圓形的爐子下面要有一個火盆,用來承接爐子裡漏下來的木炭灰。誰家裡情況好,婆娘對男人體貼,那早上就有下茶的油饃饃;夫妻關係一般就只能啃幹饃饃吃炒麵就著一口白開水了。閒冬臘月莊農人無事可幹,路上遇見過路的認識的親朋街坊也就招呼:走家裡喝上一罐子茶。親戚進門了,也是先生火,準備喝茶。親戚阻攔,就說:火就著了,容易得很,咱喝著諞閒傳。用茶招待客人,大概要算隴上會寧人家的禮數。
今年有點特殊,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把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打亂了。純樸善良的會寧人不管他對這些傳統習俗有多麼的留戀,也不管情節有多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都必須積極響應黨和政府號召,規規矩矩宅在小家、不回老家,眾志成城,共克時艱,把打贏疫情狙擊戰作為第一要務,“罩”顧好自己,做貢獻,不添亂。
因為這兩個習俗的共同點都是因“相聚”才有意思,也正是因為非常時期不便“聚集”,看來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珍惜和自覺維護自然、和諧、善治的生產生活環境哦!
-
24 # 太平風物
江漢平原的一個小鎮,長江之邊,是我的家鄉!清明祭祖插青,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餅,春節聚一起吃團圓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很多地方都一樣,但每個地方也都保留了一些特色的習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別具特色的風俗也是當地特有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承!
要說家鄉最有特色的習俗莫過於進入臘月之後的送亮,送亮就是給逝去的先祖送點長明燈!從能記事起,進入臘月不僅開始盼望殺豬,盼望春節,盼望各種年貨的準備製作,也在等著去給先祖送亮的時候!
給先祖送亮,原本是一件相對嚴肅感懷的事,對小孩子來說,怎麼變成一件期待的事呢?
進入臘月一直到正月,分別要在小年臘月二十四、大年臘月三十以及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稱為爸爸年的三個晚上,去給先祖送燈。
送亮當天,要用紙做一個圓形的敞口的燈籠,準備三四根木棍,一根蠟燭,還要準備鞭炮爆竹!對於難得有機會做手工的小孩來說,做燈籠就成了小孩的任務,家裡的報紙、考試的卷子都成了燈籠的原材料,一早在家就開始準備,捲起卷子成一個圓筒,拿米飯一粘,就成了燈籠樣的紙燈籠!催促大人準備好鞭炮、蠟燭和紙錢,只等晚上去送亮!
等到傍晚時分,村子裡的人陸續開始出門集中到村口,找到各家先祖的墓碑,開始送亮,村子裡的小孩都出動了,一下全部集合在一起,不一會,打招呼的聲音,鞭炮聲,爆竹聲,磕頭聲,還有小朋友的尖叫聲,讓整個墓地變得嘈雜熱鬧起來!
對於逝去的先人來說,一年有幾次是熱熱鬧鬧的時刻應該會是一種安慰吧,大家也不會有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懷念和寄託!不一會,送亮的人都陸續回家,點在墓地裡的蠟燭燈籠星星點點佈滿了整個田野,印在了小河裡,和天上的星星遙相呼應!
這個時候,反倒會有一點害怕,從門縫裡往外邊張望,看到外邊搖搖晃晃的光,努力的回憶模模糊糊的太公太奶奶的印記!
一直到正月十五最後一次,上燈送亮成為伴隨整個春節的活動,和每次吃團圓飯的叫飯一起,成為春節一系列懷念先人的祭禮活動!
中國人是真的注重團圓注重親情的吧,不管是活著的,還是逝去的,只要到團圓時,一定會記得,天上人間,一起團圓!
由於工作在外地的原因,已經有幾年沒能在春節期間參加先人的送亮了!心中不免有些愧疚,還想下次回去再去親手做幾個紙燈籠呢!又聽說現在的燈已經變成電子燈了,可以好幾天都不滅,也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燈亮得更久,親人們應該更能找到回家的路吧!
-
25 # 黃旦非遺探哥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屯留最大的習俗是喝“大葉茶”。屯留不產茶,屯留人喝的茶來自安徽六安地區。屯留人把自己喝的茶叫“大葉茶”,其它所有茶叫“小葉茶”。屯留人喝的“大葉茶”是炒制的茶,有一種烤焦香型的“咖啡味”,是一種茶料較差、價格很低的茶,此茶在山西太嶽山系的縣區流行。到了屯留任何一家的客人,屯留主人都會馬上泡茶,用的是至少直徑十釐米的土陶茶壺來悶泡,確保壺中水在九十五度以上。屯留喝茶的習俗很獨特:只要客人喝一口,主人就會加滿;主人判定客人到底繼續喝不喝了,不以客人說辭為準,而是以客人倒完杯中的茶水為據,客人一旦全杯倒了茶水,主人就知道客人不喝了,主人不會再客氣地加茶水。
回覆列表
我老家是海南省的大家有去過嗎?海南風俗很多有三月三撥水節可熱鬧了,但是最有意思的是軍坡節遊公:夫人文化節是海南獨特、典型的民間民俗節日,原稱“軍坡節”,俗稱“鬧軍坡”,每年農曆二月初六到二月十二日舉行。
鬧軍坡是海南人特有的風情習俗,是為了紀念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冼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