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桃李妖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通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為新娘唱了一首讚歌。全詩語言精練優美,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覆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

  • 22 # 一串七珠讀雜書

    《詩經》中的很多小詩,寫得特別簡練、精彩。寥寥數字,刻畫了詩中人物的情感和故事,令人喜之不盡。

    比較著名的應該是《國風 周南 關雎》,在《紅樓夢》中,賈寶玉說去上學,遇到賈政。賈政先是把賈寶玉呵斥一頓,有去呵斥賈寶玉的隨從李貴。賈政因問李貴,你們成日家跟他上學,他都學了些什麼,到底唸了些什麼書?嚇得李貴趕緊下跪,回說:“哥兒已唸到第三本詩經,什麼“呦呦鹿鳴,荷葉浮萍。”小的不敢撒謊。”說的滿座的人哈哈大笑。

    《詩經》成為歷代王朝的必讀之書。

    我喜歡詩經,是從這本遠古的詩歌中,可以看到我們先人的生活場景和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情感生活。在《詩經》中可以瞭解古代愛情以及煙火人生。

    《詩經》似乎成了現代高雅、深奧的作品,閱讀《詩經》好像需要古文造詣很深的人,才能夠讀得懂。事實上,《詩經》上的很多詩歌簡單、明瞭,寓意平實,就是他們日常生活中的樂歌,大約就是現代人唱的流行歌曲。無論是皇家宮殿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唱的。

    《詩經》收編的三百零五篇,是按著樂曲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1、“風”有十五國風,屬於地方曲調,共一百六十篇;2、“雅”有大雅、小雅,屬於朝廷的“正樂”,共一百零五篇;3、“頌”有周頌、、魯頌、商頌,屬於伴舞的祭歌,共有四十篇。

    從時間上來看,《詩經》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前六世紀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即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從地域上來看,主要產地是黃河流域、及長江、漢水一帶,包括甘肅、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

    《詩經》的編制

    01

    《禮記王制》說:天子每五年視察一次,所到之處,“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

    每次讀到這裡,就忍不住遐想很多。想象當時的人,用什麼樣的語言相互溝通。一定不像文言文中那樣,咬文嚼字的,太艱澀、深奧、難懂,並且這樣文縐縐的說話,多累啊。好比一個打獵的,讓他這樣說話,他是不是會覺得很不痛苦呢?語言發展變化當然很大,不過我們的祖先的語言,也應該簡練許多。除非他們唱歌,才唱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平時的說話,一定和我們現代差不多。只有唱歌時,才不一樣。否則,天子不會每五年視察一次,收集民歌了。當時的民歌的產生,也像現在的作曲家差不多吧,為了生活更有意義,把生活中的感受賦予詩歌之中,唱出來,大家都有共鳴,於是流傳出來。

    我這麼說是有道理的,看看《詩經》第二個收集辦法,就知道了。

    02

    《方言》附錄劉音記載,堯、舜、夏、商、周、秦時,每年的八月,都派人去路間巡視、徵集方言、童謠、歌戲。

    當時的生活,相對來說應該比較簡單,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子簡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應該相對簡單。業餘的生活,也就更簡單了。偶爾人間有幾位智慧拔萃的,編出詩歌流傳出來,口口相傳,就被官府的人記載,流傳下來了。

    人性有靈性的動物,不只是要的吃喝拉撒,還需要精神的豐足,情緒上的宣洩和表達。正好有一些人創作了這些詩歌,詩歌中的感情觸動了他們,讓他們心有感動,然後就流傳下來了。

    有一個幾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話題,人類究竟是怎麼來的?人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人類最初有語言嗎?現代科學都無法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但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瞭解原始的語言,與現代語言的相似和差距,可以從《詩經》中的詩歌中,瞭解古代人的生活現象。

    03

    《詩經》中的詩歌,無論是班固在《漢書食貨志》說的,每年正月有專門的主號令的長官敲著金屬木舌的大鈴,在路上巡視采詩。還是像《漢書藝文志》說的,有專門的采詩官,都是根據統治階級的“制禮作樂”的需要。

    西周王朝的建立初期,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加強對諸侯的控制,政治家姬旦領導了“制禮作樂”。

    1、“禮”宗法制和等級制相結合的一套禮儀制度;

    2、“樂”是配合“禮”用的。不同場合不同樂舞,嚴格地反映了奴隸社會君臣、上下、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等禮儀的制度。

    自從人類有了思想、有了文明,就開始有私心,私有制的產生,讓這種關係正常化。也成了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的工具,兩者都覺得這原本就天經地義。這就是文字文化教化的力量。

    我最喜歡的《詩經》中的四首1、《簡兮》中的美人,卻指的是男人簡兮簡兮,方將萬舞。日之方中,在前上處。碩人俁俁,公庭萬舞。有力如虎,執轡如組。左手執簫,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錫爵。山有榛,隰有苓。雲誰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有一個男子,是衛國宮廷中的舞師。他個子高大威武,舞姿優美,有一個女子一眼就喜歡上了他。在人群中看著他,心中充滿了歡喜。女子最初看到這個男人時,心中是喜悅的,看著他優美的舞姿,健壯的體魄,一會拿著樂器吹起,一會拿著漂亮的羽毛揮舞,就像一個美人似的,誰不動心呢?繼而,女子又憂傷起來,因為她只能遠遠的看著他,卻無法告訴他自己的心事。因為他是西方遙遠的異鄉人,自己的家人不會同意他們在一起。

    在《詩經》中有很多詩,都是關於愛情的。可見無論哪個時代,愛情總是永恆的話題。只是到了如今這個社會,多數人反而不相信愛情了。現代人是幸與不幸呢?

    2、《詩經 采葛》

    這首《采葛》也是歷來文人的所愛。詩歌不長只有36個字,卻如一塊晶瑩剔透的明玉,散發出的光芒,照耀了幾代沉浸在感情中的男女。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採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採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如此濃烈的感情,讓現代的男女很難體會,那麼封建壓制的社會中,還有這樣美麗、浪漫的愛情嗎?《采葛》中的感情,熾熱的就像中午的太陽,照得讓讀者心發燙。現實生活中,有幾人有幸,能夠遇到這樣千古的感情呢。像張愛玲的《愛》愛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充滿變數的。歷來幾千億萬的作品中,愛情之所以成為永恆的主題,就因為世間幾乎很少有愛情的存在。正因為沒有,格外顯得稀缺。這首“一日不見兮如隔三秋”,也就成為多少人的夢想了。

    3、《雞鳴》

    浪漫的愛情,也許只有在文人的筆下,才能夠久遠。現實生活中,都是踏實、現實的男女,為了生存和生活本身,就這麼和平相處下去。即便沒有愛情,也可以相安無事的共同生活一輩子。如張愛玲的小說《傳奇》,剎那間的相愛,也足夠支撐走在婚姻中的男女大半輩子。

    《詩經》中,就有一段關於夫妻日常生活的描寫,讓我們覺得他們離我們這麼近,又那麼遠。似乎就是一些人前生前世的縮影。

    《雞鳴》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

    對於這首詩,歷來就有不同的爭議。有人認為這一首“思賢妃”,而宋朝的朱熹解釋為讚美賢妃,有人認為是“諷刺荒淫”的警示詩。我贊同姚際恆解釋為“愚謂此詩的妙處須於句外求之。”這就是寫一個逃懶朝會的男人與妻子的生活情趣。描寫了當時社會中夫妻生活的中一個生動的畫面。語言幽默,滑稽,女人的無奈與男人的耍賴,特別生動、形象,讓我們幾千年前的夫妻生活畫面,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幾句話,語言樸實,不加修飾,卻比喻的絕妙,讓人讀了,忍不住發笑。一向覺得《詩經》深奧、艱澀難懂,其實真的讀懂了,反而不現在的長篇大論還有意思。

    4、《氓》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氓》的,題目是《〈詩經〉裡那個喜新厭舊的男人——氓,你是 ‘渣男’的源頭嗎?》。

    《詩經》中的氓,就是一個典型的始亂終棄的男人。詩中寫到: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意思是一個叫氓的男子,笑嘻嘻地抱著布匹來女子家裡,一臉忠厚老實的模樣。原來是向女子求婚的。男子回去時,女子送他過淇水,又到了頓丘。約定下秋季為婚期,過來娶她。

    承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我特別喜歡《氓》中的這兩句詩,寫得平實、直接不加修飾的12個字,把相思中的女子神情描摹的非常形象。沉浸在愛情中的女孩子,就像花朵似的,嬌豔欲滴,半羞半開。比後來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還要好。

    後來呢,結婚後女子操持家務,面板變得粗糙了,模樣不水靈了,這個男人開始嫌棄她、虐待他,後來乾脆就不要她了。女子從痛苦中醒悟出來,堅決與他一刀兩斷。在社會地位卑微的封建社會,女子被休是非常絕望的事,而這篇詩歌寫的這個女子,沒有因丈夫的拋棄而絕望,自棄,而是明白丈夫喜新厭舊的本性後,毅然離開了他。不知道這個女子最終的歸宿是哪裡?回孃家嗎?似乎解釋的過。在明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都允許女子離婚、再嫁。

    比較有名的就是在莫高窟出土的“放妻協議”,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過,唐朝鼓勵女子離婚再嫁。文章和馬伊琍離婚時說的“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就出自唐朝的“放棄協議”。

    總之,《詩經》雖然篇幅不多,文字不長,其發展路程、起源和刪減等等卻大有文章,不是幾篇文章就可以說清楚的。所以,喜歡《詩經》的人,可以先熟讀文字,然後藉助歷代人對《詩經》中詩歌的解釋,思考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不說別人的,就說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句話“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我原來一直因為這是關於愛情的一句話,後來才知道原本是寫當兵的兵士之間的誓言。只有深入的讀下去,你才會瞭解,很多詞面上的解釋意義,好多都是誤傳的,只有你用心研讀下去,才能更接近詩歌的本相。

  • 23 # 聞天香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又稱之為《毛詩》。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類,共三百零五篇。“風”為民間歌謠,共十五國風;“雅”為朝廷之樂,有大雅、小雅;“頌”為廟堂之音,分《周頌》、《魯頌》、《商頌》。

    詩經大體反應了周代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如《摽有梅》,是一首孤獨等待的詩,人心之苦,莫過於音訊不通。

    如《女曰雞鳴》,是一首愛在一粥一飯之間的詩,與子偕老,莫不靜好。

    如《擊鼓》,是一首生死離別的詩,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如《野有蔓草》,是一首相遇美好的詩,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 24 # 安徽雲中燕

    最喜歡詩經<蒹葭>。語言優美,委婉動人,全詩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淋漓盡致的表達情意,強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變化,有層層遞進之妙。蒹葭從“蒼蒼”到“萋萋”到“采采”,聲情轉向低沉,悽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從“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時間的推移,說明主人公始終在徘徊追索。“道阻且長”到“且躋”到“且右”,表示旅途遙遠,而主人公不避艱險,深情求之。伊人從“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到“在水之涘”,從“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到“宛在水中讓沚”,似乎愈來愈清晰,但是卻可望而不可即。

  • 25 #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最喜歡的是《葛生》中兩句: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日,夏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這是一首悼亡詩,第一次見到是在一部日本電視劇《在世界中心呼喚愛》,主角朔和朔的爺爺,這兩輩人的所愛都因為疾病去世的早,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永無終竭的懷念。夏、日、冬、夜來回顛倒,思念不絕,我的愛人你且等我,待我百歲之後,歸葬一處,再也沒有什麼能把我們分開。

    全詩:

    國風·唐風·葛生

    葛生蒙楚,蘞蔓於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於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後,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後,歸於其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民在農忙的時候中午不回家在地裡能吃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