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人民正能量
-
22 # 蔚鸞
洪武二十五年,從西安巡視歸來的皇太子朱標抑鬱而亡,朱元璋痛徹心扉,但是一個天大的問題擺在了朱元璋面前,那就是繼承人問題,但歸根結底,無非是立子還是立孫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朱元璋立孫之舉是錯了,當立能力最強的朱棣,但其實,即使是立子,也輪不到朱棣。
最好的盤算(圖一 晚年朱元璋畫像)
冊立皇儲是天下大事,朱元璋一代英主,怎麼會不知道其中利害,我們站在歷史的制高點觀之,認為朱元璋選錯了繼承人,這是不客觀的,其實,朱元璋冊立太孫而不是遴選太子,不僅是為了朱家,也是為了國家,不失為最好的盤算。
朱元璋建立明朝,制定了《皇明祖訓》,在皇位統續上,其言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無子嗣,兄弟承之”,朱標逝世後,按照這十六字祖訓,最有繼承權的人有四個人,即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朱元璋嫡三子晉王朱棡、朱標次子繼妃嫡長子朱允炆、朱標三子元妃常氏嫡次子朱允熥。
(圖二 演員成毅飾演的少年朱棣)
歷史上對於朱棣生母紛爭頗多,但不管朱棣是不是馬皇后的兒子,他都不可能成為朱元璋的選項,因為他的前面有兩個哥哥。朱元璋一旦選擇朱棣為太子,那就是自食其言,自己制定的規矩自己都不遵守,又怎麼能期望後世子孫尊奉不移呢?
最無奈的選擇(圖三 演員馮紹峰飾演的朱標)
或許朱元璋並非沒有動立子的念頭,但是朱標的兩個弟弟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因為多有過失,讓朱元璋很不滿,朱標逝世前巡視西安就是因為秦王朱樉被人揭發諸多不法事,朱元璋命朱標前往調查,歸來後對朱元璋多有規勸,他才放過了自己這個二兒子,所以,他又怎麼會讓秦王即位呢?而晉王朱棡同樣有很多過錯,讓朱元璋很是頭疼,這也便絕了朱元璋冊立兒子為儲君的可能性。
於是,命運的齒輪就轉到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和朱允熥身上,朱允炆是朱標的繼妃呂氏所生,朱允熥是朱標的元妃常氏所生,按嫡庶尊卑,常氏和呂氏雖然都是正妻,但是元妻的地位是要比繼妻的地位高的,僅從明朝元后和繼後的不同待遇就能看出,明朝初期,只有元后才能附皇帝諡號、祔太廟,而繼後則不能享有。
(圖四 演員陳月末飾演的朱允炆)
僅從常氏和呂氏的出身來看,常氏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涼國公藍玉的外甥女,呂氏的出身遠遠比不上常氏,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放棄朱允熥而選擇了朱允炆呢?
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以常理推之,首先,朱允炆位次居長,其次,朱元璋忌憚朱允熥高貴的母家,一旦自己離世,朱允熥即位,藍玉一定會以外戚之尊干涉國政,那麼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外戚專權就會發生,朱元璋後來處死藍玉就從側面應證了朱元璋對藍玉的不放心和他不選擇朱允熥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
在多種原因的共同催動下,朱元璋最終選擇了孫子朱允炆而非兒子朱棣。
-
23 # 學史使人明智
朱元璋和西漢的劉邦一樣草根出身,最終靠著自己的不懈奮鬥成為了九五之尊。1368年,朱元璋定都應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於是把他的長子朱標立為太子。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他雖然在處理國家大事方面不如乃父朱元璋獨斷果敢,但是為人非常仁義、能力也很強因而深受群臣的擁戴。外加其嫡長子的獨特身份,明眼都知道這可以國之儲君、未來皇位不二的繼承人,他的這些個兄弟們也無不服氣。在處理國家大事方面,朱元璋可以說是為朱標搭好了舞臺,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來栽培。朱元璋擔心一旦自已龍馭西歸,恐怕朱標鎮不住和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便在他活著的時候為他除掉未來可能影響其統治的一切障礙。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卻在37歲之際不幸英年早逝,於是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
此時,皇位的繼承人主要是孫子朱允炆和四兒子燕王朱棣。朱棣的行事作風、性格秉性打小就效仿朱元璋,文武兼備,能力出眾。與皇太孫朱允炆相比,似乎朱棣更適合做皇帝。但是朱元璋最終為什麼沒有選擇朱棣呢?
首先朱棣是庶出。對於封建帝王而言,嫡子和庶子在地位上可謂有著天壤之別。按照封建宗法制,皇帝駕崩了皇位則由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死的早,那麼皇位也要由嫡長孫來繼承
其次朱棣血統不純正。朱棣的親生之母根本就不是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朱棣的母親是高麗人或者蒙古人,於是朱元璋當即就把他排除在接班人之處了。
再次朱棣生性暴戾。據說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人如麻,僅藍玉案就有一萬多人被殺。據記載,朱元璋可能殺了十五萬人左右。朱元璋知道朱棣生性暴戾、殺伐果敢行事作風太像自己了,馬上可以得天下而不可以治天下,治理天下還得有一顆仁愛之心。就這樣朱棣再次被朱元璋排除了。如果朱元璋當時選朱棣為太子,那麼靖難之役也就不會出現了。
-
24 # 小卒過河拉大車
看了那麼多回答,怎麼就不強調嫡長子繼承製,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從周傳下來的嫡長子繼承製是維繫封建宗法體制的核心,所謂“”立長不立賢,立嫡不立長”。
太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朱允炆又是朱標的太子妃所生嫡長子,就是嫡長孫。按照繼承製度,他是大宗的繼承人,不在年齡而在身份,他可以說是朱氏家族的家長。
朱元璋當然不會嫡長孫不傳,傳給其他兒子。
朱棣本身就不是嫡子(雖然他聲稱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其實不是)。打著靖難的名義奪了侄子的江山,儘管他是一代英主,但不能改變從宗法制度來看,朱棣是典型的小宗取代大宗。
-
25 # 月關略萌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不能以後世之人的觀點來代替當時朱元璋的考量。雖然歷史已經證明:建文帝朱允炆並非當皇帝的材料,朱棣才是皇位最佳的繼承人。但站在朱元璋當時的立場考慮,不將皇位傳給四子朱棣而選擇孫子朱允炆是必然結果。
朱元璋始終秉持“嫡長子繼承製”。在朱元璋還是吳王之時,朱標就是吳王世子。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第一時間又冊立朱標為太子,這表明了朱元璋對於大明朝皇位傳承製度有著明確的要求,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在朱標太子死後,朱允炆就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選擇四子朱棣,顯然違背法制。況且即便朱元璋要從兒子裡選繼承人,在他之前還有老二秦王和老三晉王,怎麼也輪不到老四朱棣,這是不選朱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堅持“以仁治國”的後世執政理念。朱元璋白手起家,用他的鐵血手段掃清了所有障礙,他的雙手沾滿了無數的鮮血,歷經無數磨難後最終建立大明朝。大明是朱元璋的心血,經歷了戰爭洗禮後整個大明朝處在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國家需要穩定發展,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因此,大明經歷了最初的鐵血政策穩定大局後,後世發展則需要施以“仁政”來治國。從這點來看,朱允炆完全繼承了朱標太子的特質,符合朱元璋對於後世治國理念的要求。而在朱元璋看來,朱棣雖然能力才幹出眾,但他與自己太過相似,更適合打江山而不是治江山。站在這個層面來看,朱棣顯然不是合適人選。
朱元璋的個人偏愛。縱觀歷朝歷代,朱元璋對於朱標太子的喜愛幾乎無人可及。朱元璋傾盡了所有資源將朱標打造成了一個完美儲君。不誇張的說,在朱標太子死前,朱元璋從未想過更改太子的念頭,朱標就是那個唯一的繼承人。然而老天跟朱元璋開了個玩笑,讓朱標英年早逝。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喜愛依舊沒有改變。“愛屋及烏”下,他選擇隔代傳位給朱允炆,就是要確保皇位留給朱標一脈。朱元璋不會不知道朱允炆的性格缺陷,也知道朱允炆繼位路上的重重困難。為此朱元璋不惜大殺功臣,製造“藍玉案”等,除了朱元璋的兒子們,但凡可能威脅到朱允炆皇位的都被他清除了。這種近乎偏執的做法,全部源自於他對朱標的喜愛,說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偏心。
綜上所述,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分析,即便朱棣再出色也絕對不會有可能繼承皇位。
回覆列表
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當上開國皇帝的絕不是一般人,更何況朱元璋是中國這幾十位開國皇帝中的佼佼者。何況朱元璋還是赤貧出身,能登高位,朱元璋一定是具有過人的能力、勇氣,又是經歷過九死一生換來的。
當上皇帝后,朱元璋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江山。這其中牽涉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接班人的問題。為此他選擇了有能力,人品貴重的長子朱標,能夠選擇朱標當太子是理所當然眾望所歸的事情。
但是天不遂人意,公元1392年5月,朱標先於朱元璋死去,讓朱元璋的接班人計劃被打亂。更讓朱元璋陷入到老年喪子的無限痛苦之中,更何況這個兒子還不是一般的兒子,是國之根本的太子。
但是痛苦歸痛苦,計劃打亂歸打亂,還是要不得不立太子,在兒子層面,有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同時在孫子層面,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是有利的競爭者。
一般來說,太子之位就是在二者之間選擇。最終朱允炆勝出,被立為太子,我想這一定是朱元璋深思熟慮的結果。畢竟太子的選擇是重中之重,因為這關係到大明江山的穩固大計。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嫡長子”的傳承製度影響。古代皇位的傳承製度,一向是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古人遵循這一指導是有血的教訓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壞了這條規矩,就會引起內亂,連續相爭,不得安寧。鑑於此,有時候,哪怕“嫡長”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也要選擇這條路,這是綜合考慮,綜合權衡的結果。雖然兒子裡面朱棣是能力最強的,但是畢竟老二、老三都在,不管怎麼著,也輪不到朱棣。
二、國家已立,需要一個文皇帝守江山了。等到明朝第二代皇帝的時候,國家已經建立,到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守江山”的時候,這時候已經不需要一個“武”皇帝了。朱棣雖然才能很強,武功很高,但是並不適合守江山。而性格穩重,帶人寬厚的朱允炆更適合治理江山。
三、權力制衡的需要。朱元璋的三個兒子之中,二子、三子、四子都是實權派人物,如果盲目的讓四子朱棣即位,那麼定會引起二子、三子的不服,進而起兵爭奪皇位,這樣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新王朝是說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在當時情況下,綜上幾點來說,選擇朱允炆是合適的,也是不得不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