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賢情義志
-
22 # 大釗講歷史
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楊廣有才氣不假,會做好詩,自稱“天下皆謂朕承籍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但這並不排斥他同時也是一個昏君,同樣是他的一句話“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已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明君是要愛護百姓、廣開言路、善於發現人才並使用人才的。楊廣在這些方面一些兒都沒做到。不恤百姓是不用說的了,嫉妒文才殺薛道衡,拒聽忠言殺高熲,掩耳盜鈴殺宮女,連幫他繼位立下大功的張衡勸他幾句不要濫用民力也殺!再加出言輕狂逼反楊玄感,如此君王,誅殺老臣,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
至於他那些“功業”,其實是個皇上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想去做的。楊廣運氣好,碰到他老子留下這麼好的一個基業,他又是個最愛出風頭的,當然是當仁不讓地要去做啦。既然是皇帝要做,又不管百姓死活,那當然也就能做成啦!直到最後輕狂到眼高手低地來一句“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從此一頭栽在棒子手下!
-
23 # 高傲的鴻雁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近四百年的戰亂紛爭,建立了不可一世的大隋王朝。隋煬帝楊廣繼位,上承開皇盛世,卻僅以十餘年光景便敗得一乾二淨,隋之亡,我們不禁要反思一下,楊廣算不算一個合適的老闆呢?
歷史上隋煬帝楊廣在戰略上堪比秦皇漢武,認清了整個國家的戰略形勢,但是卻在實施過程中,操之過急(性子急),使隋朝功業功虧一簣。
其實隋煬帝有極強的前瞻性,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卻又急功近利。很多人說修建隋唐大運河是為了去揚州看瓊花(就是曇花),完全沒這個必要,當年秦始皇巡遊不也是坐馬車去的嗎?楊廣出巡河西走廊就是坐馬車去的,為什麼去揚州就不能坐馬車呢?我認為坐馬車是完全沒問題的。而且還可以“自駕遊”不受路線控制。遊玩都只是站在底層視角的猜測,而隋煬帝所看到的是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戰略轉移。
中國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北方的經濟絕大部分時間是領先南方的,直到近1000年宋朝開始,經濟中心才轉移到南方。你看三皇五帝,堯、舜、禹、夏、商、周都是北方黃河流域的事,幾乎沒有長江流域什麼事。但是從三國特別是南北朝時期,這樣的格局便發生了改變。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對當時孫吳的描述:“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可見南方十分富庶,從這個角度看,赤壁之戰曹操輸的並不冤枉,畢竟戰爭拼的是經濟。
從東漢開始,整個北方人口急劇減少,從東漢末年的6000多萬減少到三國時期的2000萬。災荒加上瘟疫,最要命的是平均每年都有一場大型戰役,更不用說小型戰役了。因此大批的亂民為了躲避戰爭,逃到了南方,他們把北方先進的種植經驗帶去南方,給南方經濟帶來了繁榮。《三國志》中對南方的描述主要還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安徽、江西等地區還是欠發達的,所以這裡的南方並不是指我們現在意義上的南方,也不是指整個長江流域。根據張家駒先生寫的《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他認為經濟重心的南移直到南宋才算完成。但是隋唐是經濟重心南移的起點,隋煬帝敏銳的觀察到整個國家經濟中心正在悄然往南方移動,雖然當時北方人口眾多,人均產值要比南方高,但是南方經濟發展速度要北方快了很多。因此他修建大運河目的就不言自明瞭,為了打通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好比今天連線北京與上海的高速公路。
國都在哪兒,戰略重心就會放在哪兒,隋煬帝意識到經濟重心的南移,但是國家戰略重心依然在北方(洛陽),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修建大運河。為什麼要修建大運河而不是其他的方式呢?我們拿漢武帝時期為了抗擊匈奴,後勤補給送到前線是1/10,也就是說路上要消耗掉90?再看看唐朝時期糧食的運輸,30艘大船隻要1000人的運輸隊伍,能運送200萬公斤糧食,如果採用陸地運輸需要7000輛馬車,運送隊伍至少需要一萬人以上,因此我們能看到這中間效能差距非常之大。
隋煬帝想透過這種大運河的方式聯通戰略重心與經濟重心,讓南方的戰備物質能夠源源不斷的運送到北方。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隋朝修通的大運河,在唐朝時期發揮了它巨大的作用,唐朝皮日休曾說:“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另外《汴河懷古》中描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可見隋唐大運河對於唐朝的重要意義。
在京杭大運河之前,隋唐大運河一直是重要的航運通道。隋煬帝在修通大運河以後,把都城遷到洛陽,為什麼要從長安遷到洛陽呢?我們看到唐朝時期,當糧食運送到洛陽後,再透過黃河轉運到長安,但是這段運輸水域兇險無比,特別是三門峽段,落差大,暗礁多,中間耗損特別大。在唐朝中後期,每當洛陽糧食不能供應到長安時候,朝廷貴族都來洛陽,因此洛陽也成為名副其實的唐陪都。
我們看隋唐大運河,為什麼還要修到北京呢?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相連不就可以了嗎?上面我提到,戰略重心。因為北方有高句麗,這個曾經讓隋煬帝夜不能眠的國家。楊廣曾經三次遠征高句麗,動用了幾百萬人,而且這些主要的戰備物質都是來自南方,甚至兵源大部分也來自南方。現在很難說清楚,是因為修大運河導致隋朝的覆滅,還是攻打高句麗導致隋朝覆滅。但是煬帝楊廣的戰略眼光卻是獨特的,能看到大的宏觀形式變化,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操之過急,而且公關能力很差。隋煬帝楊廣三下揚州,本來是為了拉攏江南士人,但是在江南士人卻是極盡奢欲。就這樣,隋煬帝楊廣本來可以建立與秦皇漢武一樣偉大功業,但是因為這個CEO制定戰略太急功近利,導致整個隋朝的覆滅。
-
24 # 博愛剪影
後世史學家這樣評價隋煬帝楊廣: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隋煬帝楊廣繼位次年,就以大業為年號,經常以秦皇漢武為榜樣,很想成就一番偉業。隋朝統一中國後不久,有很多地方民心不穩,多次發生叛亂,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家的穩定,楊廣徵調大量民工營建居於國土之中的東都洛陽。
不久又徵調數百萬民工開挖大運河,大運河讓北方政治中心和南方經濟中心連線起來,為以後唐朝的繁榮昌盛打下堅實基礎,不僅如此,對以後中國的發展和影響也非常大。
大業五年,隋煬帝楊廣率六軍親征吐谷渾,取得全勝,使得五胡十六國以來日漸蕭條混亂的絲綢之路重新繁榮起來。
大業八年,隋煬帝楊廣開始徵高麗。三次大規模對高麗的征戰,付出的勞力和財力比營建東都洛陽和開挖大運河的總和還要多,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
25 # 醫道傳真陳皮
第一個就是自己花天酒地,美女相伴,不問朝政。第二個就是即使處理政務,也僅僅下達一個命令,而不做實事。一個皇帝最重要的作用,除了領導決策,還應該監督實施。也就是說當你下達一個命令的時候,你應該考慮到他長期發展的過程是怎麼樣的?未來應該如何給予支援?但是楊廣他把任務安排下去之後,好像這個事情就結束了,從來不撥資金 所以說,老百姓在幹事的時候有可能就需要自己掏腰包。
回覆列表
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客觀上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三次派人去流求(今臺灣),又派人去西域,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聯絡;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隋煬帝的暴政,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農民背井離鄉,大量田地荒蕪,社會生產嚴重破壞,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隋亡、兩者比較,隋煬帝是一個罪大於功的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