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真的嗎?
17
回覆列表
  • 1 # HMSVICTORY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不過這位西漢名將,至死卻沒有得到封侯,當年漢文帝看到李廣,曾頗為感慨地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那麼,李廣為何沒能封侯,難道僅僅是生不逢時?我個人以為不然,還有以下原因:其一,因為是名將,大家對他要求的比較高,但李廣卻屢次敗北。李廣天下名將,多次帶兵遠征匈奴,因為是名將,匈奴人對李廣如臨大敵。匈奴出動騎兵幾百名來追趕他,李廣邊逃邊用弓射殺追來的騎兵,得以逃脫,回到漢朝京城,朝廷把李廣交給廷尉。執法官判決李廣損失傷亡太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應斬首。李廣用錢物贖了死罪,(當時的制度是允許的,只要不是犯謀反罪,你又有點錢,就可以用錢抵罪,我如果沒有記錯,李廣為此出了5000金)。候是削職為民。後來幾次,亦然。其二,李廣是將才,不是帥才,指揮小規模的作戰尚可,支護大規模的作戰,難免顧此失彼。從《史記·李將軍列傳》來看,李廣確實是一位難得的虎將,但他勇則勇矣,智略不足。獨“勇”獨“猛”,又剛愎自用,“自負其能,”犯了驕兵大忌,不免屢敗屢戰,屢戰屢敗,少有勝利可言,因此徒勞無功,導致終身不候。其三,李廣清廉。《史記》載:李廣廉潔,得到賞賜都分給部下,家無餘財。俗話說“天下烏鴉一樣黑”。不過如此以來,無法用自己的錢去跑官,要官。李廣整天外出打仗,不會貪汙受賄,不會剋扣軍晌,當然得不到朝廷官員的舉薦,得不到皇王身邊寵臣的歡心,近而也就得不到應得的爵位。其四,李廣性格直爽、胸狹量小。李廣被貶為民期間,曾遭一官吏刁難,待李廣再次得到重用,第一件事就請皇上讓那一官吏隨其從軍,並藉故把其殺死,然後又向皇上請罪。一個大將胸中不能容一個小小官吏,何況天下諸侯?再者,李 廣就算想治一個小官吏的性命,想點辦法,用些手段,給其穿雙小鞋,扣個帽子,就能實現目的。幹什麼非得直來直去,況且還要讓皇上知道,豈不是很愚蠢?其五,李廣口拙不善言辭。《史記》載:“廣訥口少言”。不客氣地說,李廣就是一隻啞嘴的母雞,只會拼命地下蛋,而不會張揚自己的成績。在官場上,要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有旋轉騰昇的可能。如果不想說、不會說、不能說,必然會吃虧。說到底,既會下蛋又會咯嗒的才是好母雞,既會幹活又會宣傳的才是好乾部。其六,李廣沒有後臺,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既沒有顯赫的家世,又沒有女兒姐妹在宮中做貴妃,雖然作戰勇敢,但皇帝完全可以充耳不聞。綜上所述,李廣難封,簡直就是板上釘釘,難以翻身了。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蒼茫大地認為:李廣沒有封侯,是由於他性格原因、大兵團指揮作戰能力差、沒有軍功、衛青的徇私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李將軍廣,隴西成紀人。是追逐擒獲燕太子丹的李信後代。李家世代嫻習弓法。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兵扣蕭關,廣因騎射功夫好,殺傷敵人眾多,封中郎。不久與堂弟李蔡一起擢升武騎常侍,秩八百石。每次隨皇帝出巡,每逢衝鋒陷陣、拒關防守、格鬥猛獸時,文帝就感嘆:你生不逢時,如生高祖之時,封萬戶侯是張飛吃豆芽一小菜一碟。景帝時任隴西都尉,七國之亂時,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與吳楚軍作戰,在昌邑城下,斬將搴旗,立下顯赫戰功,這是李廣離封侯最近的一次。但他政治上弱智,私自結交王爺,接受梁王將軍印,班師後沒有得到封賞。(可能是李家祖上燒了高香,沒被殺頭,可能是匈奴屢次犯邊,國家在用人之際。)

    李廣後來先後任上谷太守、上郡、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以奮勇作戰出名。但李廣擅長的是展示個人英雄主義形象,而不是展示大兵團軍事指揮能力。李廣射虎被唐朝盧綸寫進唐詩,但李廣在與匈奴pK中常常打敗仗,沒有軍功。在漢朝,非軍功不得封侯,這是祖制。請看對李廣十分同情的司馬遷的《史記》。李廣以衛尉身份任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結果因匈奴兵多被活捉。李廣又病又有傷,被用麻績網兜盛起,躺臥在馬背上,夾在兩馬間徐行。走十餘里,裝死。後突襲匈奴小夥,奪馬奪弓,射殺追騎,找到殘部,逃回塞內。個人戰鬥力絕對一流,但部下傷亡太多,又做了俘虜,差點被殺。後又任右北平太守,右北平是上文射虎的故事發生地。李廣對士兵寬厚不苛刻,深得部下愛戴。但元朔六年,廣任後將軍,跟衛青討伐匈奴,李广部隊無功。兩年後,李率四千騎兵和張騫一萬騎兵協同作戰,兩軍失聯。廣被四萬匈奴騎兵包圍。廣靠神勇靠神射得以逃脫。後張騫替廣解圍,廣因功罪相當,又無賞。兩年後,李廣隨衛青攻匈奴,廣多次央求武帝,才成行任前將軍。後又因武帝迷信,怕軍隊沾上李廣的晦氣不讓廣獨當一面;衛青徇私要讓好友公孫敖立功恢復侯位;自己在與右將軍食其合併和衛青會師途中,嚮導逃走,迷失方向,延誤與大將軍會師軍期。李廣不願六十歲後再受刀筆吏審訊自殺。

    縱觀李廣與匈奴大半生的作戰,幾無勝仗。匈奴重點防範他是事實,但李廣匹夫之勇無大兵團指揮能力也是事實,自古以來沒有哪員戰神以打敗仗做俘虜為榮耀的!他和後代三千鐵騎直搗突厥老巢的唐朝戰神李靖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和衛青、霍去病等同時代一流將領相比,也是相差千里萬里,他是一流的戰士,二流三流的將軍。

    李廣難封和馮唐易老一樣成為千年一嘆。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還在李廣身上。

  • 3 # 腦洞大開的歷史

    看了一些朋友的回答,有的點到了原因,但具體闡釋時說得不夠具體,說服力還不夠強。

    按西漢的規矩,有5種情況可以考慮封侯:軍功封侯、王子封侯、外戚宦官封侯、降者封侯、子承父爵。對李廣這出樣出身的人來說,只有第一條路——軍功封侯。他歷仕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很多人包括他的部下都封侯了,就他搞不到,什麼情況?

    先來看漢文帝朝。當時奉行戰略防禦,基本不主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軍人(當然包括李廣)壓根兒就沒有立功封侯的機會。所以,漢文帝曾安慰李廣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到了漢景帝,還是搞戰略防禦,李廣同樣缺少立戰功的機會。

    到了漢武帝時候,搞戰略進攻,李廣終於有機會了,而且漢武帝也給了他機會,但他沒抓住。李廣自稱與匈奴大小戰70多次,這個資料不知道怎麼來的。根據史書的明確記載,漢匈大戰只有8次。因此可以推斷,李廣說的70多次,大多數都是小規模的遭遇戰。即使是他參加的幾次大戰,李廣也沒有拿出讓漢武帝開心的表現,甚至還被匈奴人活捉過。

    所以,“李廣難封”,確實是他軍功不夠,沒有別的原因。

    李廣難封,咱在這分析半天,他自己總結過嗎?還真總結過,不過他的結論真的太Low了:“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李廣所說“無尺寸之功”封侯的,應該是除軍功封侯以外的其他4種條件,可你李廣怎麼也具備不了啊。他認為自己不能封侯的原因,不是長相不好就是命不好,太搞了,完全沒有找到癥結所在。

  • 4 # 曉木曰兮歷史系

    雖然包括漢文帝在內的所有人對李廣都極度看好;雖然匈奴人尊李廣為“飛將軍”,避而走之。但是,終其一生,李廣都沒能封侯就,因為沒有戰功。

    因為他雖然一直跟著大將軍衛青在征伐匈奴,但他幾乎每次都不隨大夥兒一塊行動,而是獨領一軍,號稱“策應”。

    這事兒就很尷尬了,你帶著一小撮人,碰到人少了沒功勞,遇上人多了又不敢打。而且茫茫大草原,又沒有GPS什麼的,經常是帶人出去繞個圈就回來了——找不到匈奴人唄。

    那為什麼大家都不帶李廣玩呢?我們從司馬遷在《史記·李廣列傳》裡記錄的兩個小片段來找答案。

    片段一:

    當時李廣和一個叫程不識的將軍齊名,但兩人帶兵方法差別很大。

    程不識帶兵紀律嚴明,每天操練不說,一旦出征安營紮寨必求穩妥,連檔案材料都整理得井井有條。但李廣卻不一樣。他出徵以後很少不約束部下,安營紮寨也沒有一定之規,一般都是住下來以後士兵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檔案工作也做得也不好。

    兩相之下,士兵們當然喜歡跟著李將軍混了,但是總帥衛青大將軍的心裡就不爽了:你搞成這樣,別的將軍怎麼帶兵?他們會有想法的!你倒是能力超群,兵想怎麼帶就怎麼帶,仗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但我也不能指望您一個人打匈奴呀。如果你是一軍統帥,這樣未嘗不可,但你只是一個方面之將,這樣做就很有問題了!您資格老,我說不得,那您就自己一個人玩兒吧!

    片段二:

    有一次,李廣打敗仗被罷官了。有一天出城打獵,回來晚了,城門已經關了,他就在城下叫門,說我是“故李將軍”,城樓上的人霸陵尉打量了他兩眼,說,現將軍來了也不開門,何況你一“故”的,哪涼快哪待著去!

    城門下面就很涼快,李將軍就窩在那裡吹了一晚上風。

    隔了不久,皇上又一次徵召李廣,任命他為右北平太守,負責正面抗擊匈奴。皇上首先說了一大堆職位很重要,責任很重大,前途很光明的話,然後問李廣,那你對組織有什麼要求沒有?有沒有什麼需要組織幫你解決的困難?

    有!李廣很認真的說,我要霸陵尉和我一起去。

    皇上皺了皺眉,什麼也沒說,同意了。到了軍裡,李廣第一件事就是把霸陵尉殺了。

    您說這事皇上知道嗎?肯定是知道的。那皇上會怎麼想?肯定不會是認為李廣恩怨分明,嫉惡如仇。

    所以你看,李廣這個人,於大軍全域性統籌,於個人胸襟私德,都是不討喜的。大家不帶他玩兒,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時間久了,就出現了上文提到的尷尬一幕:自己玩兒就沒有戰功,沒有戰功就封不了侯。

    到了後來,李廣封不了侯這事兒都成了朝廷的難題了,可皇上也不能說看你可憐就給你封一個呀,這又不是奧斯卡頒終身成就獎。

    李廣自己對於這事兒,也是越想越生氣:我在上谷當太守,正面防禦匈奴人的時候,衛青可能還沒生呢!現在人家都是大將軍了,軍委主席,封長平侯,我還什麼都不是!還有霍去病,26歲去世的時候已經封冠軍侯,驃騎將軍,軍委副主席了,我還什麼都不是!更別提以前自己手下的一些小嘍囉,一個個也都封侯了,我還什、麼、都、不、是!

    因此,到了最後一次出征的時候,李廣覺得,這是人生的最後一搏了,一定要拼盡全力!不然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他和皇上嚷嚷,這次一定要做前鋒。

    皇上覺得李廣年紀太大了,其實連出徵都不想讓他去的,但經不住他再三再三再三的懇求,也就同意了。但在背後,皇上還是不放心,悄悄的和衛青交代:李廣這個人哦,運氣不大好,你可不要讓他和單于對敵。

    衛青照做了,這讓李將軍很生氣。一怒之下,他自己帶兵就出徵了。結果真的就出事了。

    李廣帶著人走了,出去轉了一圈,連匈奴人的影子都沒看到,轉到主力後面去了。可衛青這邊卻和匈奴人來了個正面遭遇。衛青和匈奴人打了一仗,匈奴人看勢頭不對,提腳就溜了。漠漠荒原,敵人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意味著大軍此次勞民傷財的出征,就一點戰果都沒有了。

    大夥在回來的路上,才碰到了李廣。所以說,皇上他老人家高瞻遠矚啊,李廣的運氣果然不好。 因為貽誤戰機,李廣被下了獄。60多歲的老人,出身將門,一生戎馬,不僅沒有建功封侯,反而還在這把年紀被投下大牢,李廣自覺不堪受辱,就選擇了自殺。武帝依舊很生氣,但李廣已經死了,也就沒有再追究了。

    好了,故事說完了。大概李廣粉比較不喜歡吧,但個人還是那句話:於大軍全域性統籌,於個人胸襟私德,李廣都是不討喜的。

    評價一個人,是全面而系統的一件事。不能說李廣是武將,我們就只點評他的戰功或者是在戰場上的表現。事實上,武帝一朝的武將多了去了,衛青不是?霍去病不是?一二三四五不是?當我們要評價一個人的時候,除了他的主要成就功績,他平常的為人處世,也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只做單點討論,而只能是綜合評價。

  • 5 # 夜庵怪談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是古人的評語。

    李廣勇猛善射,絕境逃生,在匈奴中名頭響。不過他也沒立過大功,在幾次對匈奴的作戰中表現不佳,還被俘獲過,實在沒資格封侯。 這可能是運氣不好,也可能他真的不是優秀的將軍。

  • 6 # 一個人的歷史

    提到飛將軍李廣,我就想起了小時候聽過的一首詩,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詩中有云:“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這裡指的就是李廣。談到漢武帝抗擊匈奴,我們很容易就想到了衛青、霍去病,其實在他們背後李廣、李敢、李陵,李氏家族的作用功不可沒,只不過是他們大多都站在了功勞簿的後面,衝鋒在戰鬥的最前沿吧了。

    李廣難封,悲情英雄

    先說說飛將軍李廣,他需要一個名分,他的要求不高,但是直到最後自刎而死他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對於把名譽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來講,李廣的結局是可悲的。但是這不妨礙他做為一名抗擊匈奴的優秀將領所經歷的精彩一生,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透過詩句感受到飛將軍李廣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

    李廣最突出的能力有兩項,第一個是勇氣,第二個是射術。

    有勇有謀,智勇兼備

    這裡提到的勇氣不是匹夫之勇,而且充滿了人生智慧,是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有一次李廣帶領身邊的幾百騎兵去追擊匈奴的三個射鵰手,在幹掉了兩個活捉了一個之後,李廣遇到了自己人生的一次大的危機。他發現在不遠處就是匈奴的幾千騎兵,兵力相差懸殊,李廣手下的騎兵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逃跑。李廣在對形勢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和冷靜的判斷之後,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不能跑,現在跑不是被殺死就是被活捉,根本就跑不掉。”

    求生的辦法是不退反進,李廣命令手下的騎兵不要逃跑,而是和他一起向匈奴的騎兵進發,在到了大約二里的地方,停止了前進,而後下馬並卸下了馬鞍。騎兵都很疑惑問李廣這是什麼道理?李廣說匈奴人認為我們一定會逃跑,那我們就偏不逃跑,這樣他們就會認為我們是誘敵之兵,不敢輕舉妄動了。果然匈奴人看到漢朝的騎兵不僅沒有逃跑,還主動靠了過來,感到十分迷惑不敢輕舉妄動。

    這時一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帶上了幾個匈奴的騎兵,到李广部隊附近檢視軍情,李廣立刻上馬和十幾個騎兵一起把這個騎白馬的幹掉了,匈奴人更不敢行動了,到了夜裡,匈奴人擔心漢朝的部隊夜裡偷襲,因此趁著夜幕撤退了。到了第二天天明,李廣帶著自己這幾百個兄弟回到了大營,和大軍匯合有驚無險。別人說李廣是運氣,但是我看到的是充滿智慧的勇氣。

    天賦異稟,射術如神

    說到李廣的射術,他是有天賦的,這點他的兒子和孫子都望其項背,因為他天生胳膊長,這就有了先天的優勢。李廣的能力不僅表現在帶兵打仗的戰術上,還體現在個人的射術上。

    李廣的名聲大,讓匈奴人對他十分忌憚,一次他被匈奴俘虜了,由於身體患病,李廣被放到了一匹馬上。趁人不備李廣奪取了身邊的一匹良駒快速逃離,匈奴人的騎兵在被李廣射殺了十幾個人之後,放棄了追擊。服了確實是服了,沒有李廣牛,我們還不想送死,這就是每一個匈奴人心生,讀懂了這個心生的人才能擁有後續的人生!

    神箭手之名不是吹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死在李廣手下的人大多數是被射殺的,這裡面就包括很多匈奴的神箭手,被李廣幹掉的都是英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李廣就是超級英雄了。

    生不逢時,有戰無功

    但就是這麼一個戰神,一直沒有被重用,漢文帝的時候曾經感慨到如果李廣生在高祖劉邦的時代,早就被封為萬戶侯了。可是在漢文帝、漢景帝手下李廣一直是一個將軍,僅此而已。

    打仗的時候想得到,和平的年代一邊站。文景之治推崇的是黃老之術,因此李廣一直就沒有被提拔的機會,儘管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鬥中,做為周亞夫的得力助手,李廣立下了大功。但是周亞夫被封為條侯,而李廣則還是一名普通的將軍而已。

    成於能力,敗於性格

    本來到了漢武帝時,李廣應該有機會,但是生不逢時,這個時候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天下。一個是漢武帝劉徹的大舅子,一個是漢武帝的寵臣。李廣在漢武帝的眼裡不過是一個不中用的老頭罷了,至多就是給衛青打打下手。

    但是這個老頭很有主見,他不甘心聽從年輕人的指揮,因此耽誤了大軍匯合的日期。問責的時間到了,李廣幹了這麼多年實在不想再遭受審訊和侮辱了,他選擇了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這點主我還是能做的。一代名將李廣沒有死在敵人的手裡,也沒有死在戰場上,他死在了自己的手裡。

    衛青的隱忍,霍去病的狠辣

    李廣死了之後,他的三個兒子裡李敢最出名,但是死的也最窩囊,他是被謀殺的。因為父親李廣自殺主要的原因是和衛青不和,因此李敢對衛青自然沒有什麼好看法。

    在李廣去世不久之後,李敢就找了個機會狠狠的教訓了一下衛青,這次衛青受傷了,但是衛青很有風度,他知道李敢是因為父親去世心情無法平復,打就打了吧,和他不能一般計較。李敢是解了氣,但是也埋下了禍根,不久之後漢武帝狩獵,衛青、霍去病、李敢等人隨行。

    就在狩獵場發生了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動手的是霍去病,他早就看李敢不爽了,總算有了機會替衛青出口氣,同時也解決了對自己最大的威脅,這個一箭雙鵰的好機會怎麼能錯過呢?他慢慢的拿起了弓箭,對準了李敢的後腦,輕輕的拉滿弓,嗖的一聲一箭就貫穿了李敢的後腦。李敢沒有死在敵人的手裡,他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而且是一代名將霍去病的手裡。

    漢武帝和衛青是知道的,但他們隱瞞了真相,這不過是一場意外罷了。可李敢的侄子李陵不這麼想,他不傻,叔父的能力他是清楚的。

    孤立無援,滿門抄斬

    李陵沒有死在自己人手裡,也沒有自殺,他在帶兵被匈奴人圍困,衝鋒了八次還不能突圍且沒有援兵的情況下選擇了投降。為了生存他別無選擇,這是最好的選擇,他還一度幻想回到大漢,漢武帝沒有給他機會,李家被滅族了,一個不剩,太史公也受到了株連,李氏家族在歷史的長河裡漸漸隱沒了。

  • 7 # 中孚鑑

    首先在漢武帝時,因軍功封侯的面年輕將領很多,因為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方法,已經從以前幾十年的防守轉變成主動出擊了。

    主動出擊肯定軍功就多,防守的話,能受住就不錯了。

    其次,李廣就是屬於防守的將軍,李廣他經過文帝,景帝在到武帝。在武帝之前都是防守為主,很少主動出力去打敵人,很被動,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

    雖然李廣的名聲很大,飛將軍,但是就是因為這個名氣,往往因此受累,敵軍因為李廣名氣大,就會派多幾倍於李廣的兵來跟他打,李廣很難打的過,留當然沒有什麼軍功了。

    同時,到了漢武帝,戰爭方式發生變化,主動出擊為主,而一生都是防守的李廣,很難跟上腳步轉型。同時皇帝和大將軍也不敢用為前鋒,就這樣經常是在後面或者打掩護,當然沒有軍功,就不能封侯了。

    最後,到了後來,李廣也年齡大了,可是看到以前在自己手下當兵的人都封侯了,而自己卻沒有封侯。希望自己能做一回前鋒。

    這次雖然如願,卻又徹底失去了,他帶著兵去尋找匈奴主力,卻在行軍中,迷失方向迷路,而誤了時間,自己羞愧難當,以後自刎而死。

    所以說,李廣雖然名聲大,卻被名氣所累,不能擔任前鋒,而沒有軍功,就很難封侯了。這也是太的悲哀。

  • 8 # 中式理想家

    漢武帝為什麼不封李廣,因為李廣家族和匈奴之間曖昧不清,李廣每次打匈奴都迷路送人頭,被抓能逃跑回來,李敢刺殺衛青,李陵被抓能跟匈奴談笑風生。可見,李廣家族問題很大,應該是與匈奴貿易的既得利益者。

  • 9 # 歷史黑白灰

    李廣至死出沒有封侯也是有原因的。雖然“飛將軍”一輩子都在打仗,雖然唐朝詩人王維嘆息:李廣無功緣數奇;王勃也惋惜的說:馮唐已老,李廣難封。

    李廣為人有很大的汙點,李廣的心胸其實比較狹隘,待人處事比較偏激。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記載,他被霸陵當地縣尉因宵禁制度關押過,因些李廣便記恨在心,後來他受命到邊境作戰時特意把霸陵縣尉帶到軍中,然後找藉口以軍法殺死了該縣尉。

    從中可以看出李廣與真正的名臣大將在境界上的差別,和斤斤計較,氣度狹小,無容人之量。

    李廣後來自己分析不能封侯的原因,說他曾經殺過俘虜兵。殺俘歷代被視為不祥不義之舉,它實際上體現的也是容人之心不夠。為將者的心態和境界不夠高,這些都影響到他聲望和仕途發展。

    而且李廣本人作為一軍主將,居然還被匈奴人生擒過,雖然李廣後來成功逃脫,但這也成為其封候的重大汙點。

    毫無疑問,李廣靠自己的勇猛作戰讓匈奴人望而生畏,這是不容抹殺的事實。 但實事求是地說,他性格缺陷同樣致命,看人也不能只看其閃光點吧。

  • 10 # 蝸牛篆圈

    古往今來,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其夙願:或封侯拜將青史留名,或馬革裹屍戰死沙場。飛將軍李廣雖未封侯拜將也未馬革裹屍,但其也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職業軍人。 先說封侯的決定者漢武帝。

    漢武帝即位8年,24歲時,在首次反擊匈奴的馬邑伏擊戰時,便出去30萬大軍,雖未出得預期戰果,但從另一個側面反應出血氣方剛的漢武帝試圖徹底消滅匈奴的勃勃雄心和戰略宏圖。所以他在選人用人時只看其能力,提拔和任用時只注重戰果。 所以李廣在這方面就吃了大虧,名氣大,但並沒有特別出色的戰果。漢文帝曾慨嘆李廣:“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劉邦)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景帝時,李廣為隴西都尉,不久就升為騎郎將,後任上郡、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太守。但漢武帝根本不看這些,只要結果。

    說說李廣封侯。 封侯機會一:馬邑伏擊戰。

    御史大夫韓安國帶隊,驍騎將軍李廣輔之。單于中計親率10萬騎兵南進,後發現中計急撤。漢30萬大軍無功而返。如二把手李廣在單于匆忙撤退時,私自領兵追擊,就算無戰功,以大帝的血性都敢給李廣封侯,以鼓勵其勇氣。

    封侯機會二:關市戰役。

    車騎將軍衛青帶隊,公孫敖、公孫賀、李廣輔之,四人基本平級,各領兵1萬,負責一個方向,戰果一勝一平兩負。衛青部以萬兵斬敵700小勝即封侯;公孫賀部無戰果;公孫敖部萬兵被殲7000;李广部基本被全殲,主將李廣被俘後逃回,雖得匈奴“漢之飛將軍”稱號,但得不償失,被革職為民。遭遇匈奴主力,實屬點背。

    封侯機會三:漠南會戰。

    會戰前漁陽戰役中御史大夫兼丞相韓安國失敗自盡,漢武帝重新啟用李廣,任太守。漠南會戰時,李廣隨衛青出征,此時的衛青已拜大將軍。此次會戰漢軍雖大勝,但漢武帝以軍功不多為由,只封霍去病、張騫、赦賢三人為侯,李廣為後軍無戰果。

    封侯機會四:第二次河西會戰。

    霍去病帶隊,張騫、李廣領兵1萬,負責次要方向作戰。李廣領兵4000為先頭部隊,遭遇匈奴主力,勇戰斬敵4000。後張騫、公孫熬革職為民,李廣功過相抵無封賞,也實屬點背。

    封侯機會五:漠北會戰。

    李廣最後的封侯機會,但由於漢武帝的忌諱和衛青的私心,把老將李廣調離主要作戰方向,老將李廣極其惱怒,匆忙行軍,軍亡導而失道。司馬大人表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

    李廣一生勇猛剛烈,忠信正直,不失為一代名將,但其對戰場的敏銳感知不足、對作戰時機的靈活把握不夠,加之時運不濟,使多次其錯失封侯良機。

    以王昌齡《出塞》作為結束吧:“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11 # 四川達州人

    非也。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漢代規矩甚嚴,軍功封侯必須符合標準,而且是硬條件,比如斬首1000。或俘斬匈奴單于、左右賢王、大相、將軍。或在某次獲得大勝的戰役中起主導作用。

    李廣運氣不怎麼好,五次出擊匈奴,三次沒有遭遇敵軍,兩次全軍覆沒。最後一次因領偏師失期沒有在規定時間到達指定位置,為避免被監軍小吏羞辱而自殺。

  • 12 # 國史記聞

    自古以來,自認為懷才不遇之人總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自喻,但是,在當時來說,李廣難封並不是因為沒有伯樂,可能是因為他本身就不是伯樂想要的“千里馬”。

    個人英雄

    都說李廣難封是因為李廣運氣太差,但是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這個解釋太片面了。歷史上的英雄,有個人英雄,也有國家英雄,項羽、李廣等人都屬於個人英雄。他們個性鮮明,能征善戰,不耍小心眼並且禮賢下士,重要的是,他們還都有一個悲情的結局。不得不說,他們之所以在歷史上留下不錯的口碑,除了人們欣賞他們的個人英雄之外,還帶點同情與惋惜。而韓信、周亞夫等人則屬於國家英雄,他們都對歷史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且受到了國家的認可(雖然也是以悲劇結局)。

    功勞太小

    並不是說李廣對當時的漢朝沒有起到積極作用,但是從當時或者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他起到的作用都比較小。漢朝的軍制是非常嚴格的,論功封侯更是一件相當慎重的事。漢武帝前期,李廣的主要攻擊就是防守右北平。漢武帝開始大規模出擊匈奴的時候,李廣幾乎沒有立下戰功,反而給漢朝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從漢朝的制度上來說,李廣是不可能被封侯的。

    錯失良機

    另外,不僅漢武帝不給李廣封侯,漢武帝他爹——漢景帝也不給他封侯。漢景帝時期,李廣曾經跟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並在戰爭中“取旗”,這是一個很大的功勞,但是他私下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梁王劉武是漢文帝的嫡次子,漢景帝的親弟弟,他依仗竇太后的寵愛,又是要地,又是要錢,甚至還想成為皇位繼承人。漢景帝對他是非常忌憚的,李廣接受他的印綬,漢景帝自然惱怒。這次,是李廣最早的、最接近封侯的機會,可以說是他自己弄丟了。

  • 13 # 聊一點點歷史

    漢武帝為何堅決不給李廣封侯?“李廣難封”歷來被文人騷客抱打不平。而歷史上的李廣為什麼沒能封侯呢?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

    首先,在漢武帝之前,漢朝處於休養生息階段並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發生,只是應對匈奴的騷擾。所以在無功不封侯的漢朝,自然很難獲得封侯資格。在景帝時期發生的“七國之亂”,李廣隨周亞夫平叛,本來達到了封侯的資格,確由於自己缺乏政治敏銳性,接受梁王授予的印信,被景帝忌憚就不給他封侯了。

    到了漢武帝時期,逐步開始對匈奴進行反擊。剛開始漢武帝還是給了李廣不錯的機會,可李廣未能抓住機會,在第一戰中全軍覆沒,自然不能討得漢武帝歡心。而這一戰中,年輕將領衛青脫穎而出,取得勝利。

    隨後幾次戰爭中,都是以衛青為主導,李廣只能在其他地方做好防守。隨後又有衛青外甥霍去病橫空出世,又是一個不世出的名將,深的漢武皇帝信任與喜歡。所以很難再有立功封侯的機會。

    漠北大戰,李廣最後一次出征,卻因為迷路錯過合圍單于的機會,錯失了最後的封侯機會,最後自殺身亡從而一生未能封侯。

    李廣在漢武時期,由於衛青霍去病的存在,很難獲得出征機會,自然很難取得功勞,封侯機會也就渺茫了。在無功不封侯的時代,漢武帝不給他封侯也是合理的。再加上漢武帝用人喜新厭舊,都是後來者居上,先有衛青、再有霍去病,所以漢武帝不會從個人喜好上去破格封賞李廣。

  • 14 # 軲轆島

    1

    李廣出身將門之後,他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而且在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打敗了那個策劃刺秦王的燕太子丹。

    而李廣也不辱家門名聲,自幼勤學苦練,武藝非凡,一身射術更是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早在漢文帝時期就開始參軍抗擊匈奴,多次力阻匈奴的侵略,聲名遠揚。李廣曾在擔任皇帝護衛時期,上演了一出與徒手鬥猛獸,當時漢文帝驚為天人,就說了一句話:“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就是說你小子可惜了,要是在漢高祖時期,與之徵戰四方,出將入相,萬戶侯不在話下。其實李廣的一生也正應了漢文帝這一句話,生不逢時。

    自從漢高祖劉邦在白登被匈奴困了七天七夜以後,漢朝對匈奴的戰略便由攻轉守,採取了屈辱的和親政策,除了送公主,還要送大量的物資,用來換取和平。雖然匈奴在漢邊境的騷擾從未間斷,但漢朝選擇忍氣吞聲,文帝景帝時期奉行修生養息的國策,慢慢恢復國力。

    這一時期李廣正值壯年,參與了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在戰場上李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奪了叛軍的旗幟,本應立下大功。可李廣偏偏志滿意得幹了一件昏頭事,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將軍印,導致沒有得到封賞,只是調任邊郡地區擔任太守抵禦匈奴。

    李廣縱有雄心壯志,可惜在國家大策已定的情況下,與匈奴也無仗可打,只能被動地防守匈奴的騷擾,無法主動出擊匈奴建功立業。

    此期間李廣與匈奴有關的記錄大多是一些帶有傳奇色彩的個人英雄事蹟。我們知道李廣的射箭功夫天下無雙,如何佐證呢?

    先說李廣最富傳奇性的經歷,就是有一次外出狩獵,遇一猛虎,李廣張弓搭箭抬手就射,且箭無虛發百步穿楊。再定睛一看,原來不是老虎,而是塊巨石,由此可見李廣眼神不是很好,也難怪日後吃了不識路的虧。言歸正傳,驚人的一幕發生了,李廣這一箭竟然硬生生沒入巨石中,這是何等神力!

    而匈奴那頭,也是個頂個的驍勇善戰,3歲舞刀弄槍,5歲策馬奔騰,其中匈奴的精英部隊,也都是神箭手,可彎弓射大雕,島主就稱其為射鵰大隊吧。李廣就與射鵰大隊有過一次正面較量。

    當時的情況是朝廷派來向李廣學習軍事的宦官路上碰見了三個匈奴人,宦官帶著數十騎前去捉拿他們。想不到這三人正是匈奴精英射鵰大隊的,三人邊退變射,亂箭齊發,竟打了漢騎兵一個團滅。

    李廣聽聞此事,怒不可遏,帶領100騎兵深入腹地前去追捕。李廣一馬當先追上了射鵰人,抬手一箭穿心,其中一射鵰人應聲而倒。另外兩人立馬回擊,電光火石之間,李廣飛身下馬,堪堪躲過,回首望月再發一箭,又射倒一人。大部隊趕來生擒了最後一個射鵰人。李廣的神箭功夫征服了匈奴精英。

    正在此時,匈奴大部隊趕到,李廣急中生智,下馬解鞍,演技爆棚,裝出一副後面有埋伏的樣子,還當真嚇跑了匈奴。這一出倒是把李廣的個人能力體現得淋漓盡致,不過更值得注意的卻是李廣衝動魯莽的性格,因一時憤怒,孤軍深入,險些造成萬劫不復的境地。這也為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2

    及至漢武帝即位,大漢王朝猥瑣發育了70餘年,終於憋出了六神裝,國力空前強盛。加上漢武帝一代雄主,心懷鴻鵠之志,漢朝一改往日對匈奴的和親求和政策,選擇主動出擊。李廣終於等到了能建功立業的機會。

    可今時早已不同往日,儘管李廣愛兵如子,與眾將士同甘共苦,全軍上下眾志成城。但多年的被動防守,不得重用,讓李廣立功心切,加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性格又總是容易冒進。

    而且此時的李廣已經步入老年,作戰能力各方面已大不如前。李廣率軍出擊匈奴作戰的過程中,多次中了匈奴的埋伏,還曾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饒是李廣大發神威單槍匹馬地從匈奴軍中逃了出來,讓驚為天人的匈奴稱其為飛將軍,卻也無法掩蓋戰敗的尷尬事實。

    此起彼伏的是,就在李廣戰敗之際,後起之秀衛青卻一戰成名,直搗匈奴聖地龍城,震驚天下。王昌齡的千古名篇《出塞》裡的這一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飛將雖是指李廣,但這只是虛名而已,實打實的戰功卻是這龍城二字,恰是衛青的成名戰,李廣戎馬一生,也未曾到達過那裡,令人不免一陣唏噓。

    隨著年歲漸大,李廣也終難得漢武帝重用,加上衛青和霍去病等新鮮血液都是天才將領,一路勢如破竹,高奏凱歌,在遠征匈奴的陣容中,李廣的角色越來越邊緣化,實現立功封侯的心願更為艱難。

    李廣生涯的最後一戰,是他自己多次向漢武帝毛遂自薦,主動爭取來的。李廣被任命為前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遠征匈奴本部進行大決戰。不過漢武帝還是不夠信任李廣,私下裡也囑咐了衛青,不要讓李廣做先鋒,安排他作為策應。

    衛青領大軍直面匈奴,李廣苦求正面迎敵的機會不得,只能心有不甘地領一軍從右側迂迴。心懷怨氣做事,這一次的李廣,又搞砸了。李廣軍在大漠迷失道路,沒能及時趕到與衛青合軍支援,讓匈奴單于逃出生天。

    因這一次過失,李廣不僅錯過了夢寐以求的與匈奴決戰的機會,反而還要受軍部審查。李廣仰天長嘆,如果說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終究已註定,引刀自剄。曾威震邊塞的飛將軍李廣,就這樣帶著遺憾落幕。

    3

    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嘆曰:“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李廣的人生經歷成為歷代文人士大夫同情自比的物件。就說太史公司馬遷這篇《史記·李將軍列傳》寫得文采飛揚精彩絕倫,李廣作為武將沒有像樣的戰功,卻獲得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高度評價,不得不說也帶有一些私人感情色彩。連李廣自己都把失敗歸咎於命運,難道他自身沒有存在一點問題麼?

    誠然,在李廣正值盛年之際,漢對匈奴的政策讓其沒有用武之地,這確實是一大遺憾。可從之後的戰鬥來看,李廣自身也並沒有做好準備。李廣剛烈的性格和失衡的心態都是一大問題,急於求成,立功心切,好勇鬥狠,個人英雄主義,這都不符合一個統帥的標準。

    就說最後一次迷路事件,衛青等人軍中都專門配備了匈奴嚮導,獨獨李廣軍中沒有,這難道也是天意?

    李廣有足夠的天賦與能力,卻沒有良好的心態與迎接挑戰的準備,多年以來一直都停留在衝鋒陷陣武將之才,沒有晉升到運籌帷幄的統帥之才,最終遺憾落幕。島主以為,盡人事方才能聽天命,怨天尤人,最終傷的只能是自己,時刻充實自己,才能在機會到來時牢牢抓住,不再出現“李廣難封”的悲劇。

  • 15 # 納特帕格sfk

    客觀原因:功勞不夠

    主觀原因:不受信任

    後世文人騷客談論李廣難封,我認為主要因為李廣盛譽於世,其中不乏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的盛讚與同情的原因,而當我們拋開主觀評價,來看李廣的戰績時,比起衛青霍去病,還是差了太多。

    所以,我們從李廣一生的戰績,其悲劇的原因,以及後人的評價來重新審視這位歷史上最有名的神射手,飛將軍李廣。

    知名戰役

    文帝時期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過蕭關,李廣從軍,因其善騎射,殺敵無數,被封中郎。李廣曾與猛獸格鬥,漢文帝大為驚異,讚歎道,你若是生在高祖時代,便一定可以封為萬戶侯。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景帝時期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事後,他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封賞,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因為竇太后欲使其繼任景帝的國君之位,被漢景帝一直忌憚防範,所以,李廣因此事遭到景帝的不滿,沒有得到任何封賞。

    李廣任上谷太守時,日日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能天下無雙,但他自負奇才,整日戰鬥,恐怕終有一天要害死自己。於是景帝便將李廣調任上郡太守。後來,又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各地太守,都以力戰聞名。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武帝時期

    馬邑之戰時,因漢軍計劃敗露,匈奴單于逃走,王恢未追擊,此役沒有打起來,隨軍的李廣自然也沒有任何功勞。

    龍城之戰,這一戰是衛青的成名之戰,同時也是李廣的屈辱一戰,當時漢武帝派遣了四路兵馬進攻匈奴,卻只有衛青一路戰勝而歸,一路打到龍城,而李廣卻是四路中最慘的一路,他遭遇匈奴主力,一萬人馬全軍覆沒,自己也被俘,後來僥倖一個人逃了回來。漠北之戰,這一戰是李廣的最後一戰,因為龍城之戰的緣故,漢武帝認為李廣的命數不好,所以不願讓他隨軍,李廣堅持上陣,於是武帝交代大將軍衛青不可讓李廣為先鋒,後來衛青得知匈奴單于的位置之後,立刻把李廣調到右路,派了自己的親信攻擊單于,李廣憤憤而去,結果行軍迷路,耽誤了時期,他不願解釋,拔劍自刎而死。軼事典故

    射石搏虎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嚇退千騎

    卻說李廣在上郡駐兵,聽說匈奴三人射殺了十幾人,於是親自帶了一百人追上去,殺了其中二人,擒了一人,回程路上,卻遇到匈奴的數千兵馬。

    李廣手下百十人都大驚失色,李廣卻讓大家不得逃跑,迎了上去,在距離匈奴二里地的時候,又令所有人下馬,解鞍,匈奴以為漢軍有埋伏,不敢妄動,直到晚上,終於撤走,李廣等人因而逃脫。

    悲劇結局

    李廣的悲劇在於兩個方面:

    自身:

    武帝時期的大敗,既有命運捉弄,也有能力不足,而景帝時期的受梁王將軍印,則是典型的沒有政治敏感,怪不得旁人。

    他人:

    漢武帝認為李廣命數不好,不願他帶兵,衛青調走李廣,換上自己的親信,這二人導致了李廣錯失了自己一生最有可能封侯的一戰,彼時六十餘歲的李廣再無信念,生不能封侯拜將,死不能馬革裹屍,悲憤交加,自刎而死

    他人評價我們列幾位史學家的看法司馬遷:太史公曰:其李將軍之謂也?餘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班固:“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司馬光:

    “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總結

    李廣成名於文帝朝,立功於景帝朝,而在武帝朝,卻是無功且大敗。

    從戰績上講,他最接近封侯的一次,是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可惜因其政治錯誤,被景帝嫌棄,而武帝時期,他因戰績不佳,已經不受器重了,更不提封侯之事。

  • 16 # 史學達人

    封侯拜相那可不是說一句話,這麼輕鬆就能讓你當上的,你必須要有實力。也就說這個侯爵必須是你一刀一槍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侯爵這可以是一個鐵飯碗呀,只要你能被封為侯,前提是這個王朝不滅亡,這個侯永遠就是你們家的了。犯錯被撤職的除外。

    李廣雖說是三朝元老級的人物,但是,他在漢武帝朝真的沒有可圈可點的戰績拿出來。即使漢武帝有心封他為侯,但是,不能讓人心服呀。

    要我說李廣沒有被封侯,他吃虧就吃在自己是名將上了。尤其是在漢武帝前期打匈奴的時候,只要匈奴聽說李廣有來,他們就會調去大部分人去對付李廣。

    正是因為李廣把匈奴的主力給牽制主了,所以,才有了衛青第一次出征就打了勝仗的機會。那一次也是李廣敗的最慘的一次,他所帶領的一萬人馬全軍覆沒。因為他是名將,匈奴在開戰之前,曾經特意提出來,一定要活著李廣。所以李廣這一次有幸沒有死在戰場上,他是在被匈奴押向大單于的途中,奪了匈奴人的戰馬,逃跑的。

    匈奴為什麼叫李廣為飛將軍呀,就是因為這一次,他分身奪走了敵人的馬,然後一路狂奔跑到的漢朝。匈奴人百思不得其解,李廣明明被他們俘虜了,他怎麼會飛身上了馬身上去的呢。

    那只有一種解釋,就是李廣長了翅膀,會飛的。

    之後,李廣也參加了好幾次大規模的和匈奴作戰的戰役,可惜的是,他不是迷路了,就是沒有碰到匈奴,這是點背到了家。

    要說李廣之所以會有這種結果,可能和他的帶兵打仗有關。你看衛青霍去病打匈奴,用的都是閃電戰,在匈奴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給匈奴致命的一擊。

    李廣則不同,他打匈奴的時候,根本沒有進攻的目標。就像放羊一般,帶領著部隊一窩蜂的前進,走到哪裡算哪裡。就是這種進軍方式,導致了他根本找不到匈奴來打。畢竟他還沒找到匈奴,人家早就知道他來進犯了。

    匈奴又不傻,不能等著他來打呀。人家在力量不足以給李廣抗衡時,肯定是捲鋪蓋走人了。

    李廣沒有霍去病,衛青那種功勞,漢武帝不能給他封侯,即使他的名號在響,那也僅僅是對他的尊重而已。想封侯,只能拿戰績來換。否則,無路可走

  • 17 # 點滴紀

    李廣一生與匈奴交戰七十餘起,他總是身先士卒,殺敵無數,深受士卒愛戴。他英勇善戰,威震匈奴,被匈奴人驚譽為“飛將軍”。在漢武帝以豐厚爵大獎軍功的年代,李廣的部下幾十人都得到了封侯賜爵的獎賞,為何單單李廣到死也沒有得到賞封?

    一生征戰不得封侯,李廣心中悲涼不已。四十年在北方的沙漠草原地帶一刀一箭地搏殺,多少次命懸一線,是為了什麼?今天的人們可以找一個崇高的理由“保家為國”,李廣那時候沒有這樣的覺悟,他就是想為皇帝打仗,立了功,皇帝賜他一個爵位,封他一塊土地,讓他的兒孫們有飯吃。對一位職業軍人來說,封侯賜地,還是最大的榮譽,意味著他的付出得到了承認。

    乍看李廣戎馬一生,熱熱鬧鬧戰績輝煌。若細推析可總結兩點:生不逢時和命運不濟。漢文帝,他曾對李廣說:“可惜呀,如今漢朝地廣人稀,國力貧弱!你若生在高帝時,當個萬戶侯都沒有問題!”漢文帝時期李廣正值青年,每一次戰役都立戰功。然而當時的客觀環境制約了李廣封侯的機會。到漢武帝之後李廣雖多次參加對匈奴兵的戰鬥血染戰袍,但每每戰績不佳死裡逃生。而此時卻是衛青和霍去病的天下,李廣在大的戰役中都和這兩位共同作戰,可是人家總是凱旋而歸,風頭盡被二位搶去。這不是李廣的命運不濟還能是什麼?如此詳述看似很有一番道理。這也是司馬氏可憐李廣老兒對其的大寫特寫的緣由。

    然而後世人對“李廣難封”給出的理由有很多,眾說紛紜。一般的非史學家的大眾們略知一二,閒暇時娛樂一下自己已足也。只要還能背誦“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就夠了。李廣不封侯有下列原因:

    李廣戰績不佳,難得封侯。宋人黃震在《史記評林》中說“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也認為:“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李廣帶兵衝鋒陷陣,只進無退,與敵浴血拼殺,難免傷亡慘重。但他並非敗軍之將,他經常受到數倍於己的敵軍圍攻,正因為他英勇不屈,斬殺敵人有生力量,牽制了匈奴兵力,才使其他戰將得立戰功。說他常敗。

    李廣不是軍事全才,所以不得封侯。宋人何去非認為,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停宿駐留,不擊刁斗;軍中表冊,極其簡略。李廣的治軍方式與同時代的程不識相比,的確寬鬆。他不追求表面形式,只是要求征戰時,將士們奮力殺敵,報效朝廷。李廣素來愛護土卒,他得到的賞賜都分給部下,與士兵食宿在一起;若是部屬們忍饑受渴,他也與將士們一樣挨飢受渴。因此李廣深受愛戴,將士們心甘情願服從他的指揮。有人認為,李廣多次失利,與他的依強恃猛有關。他習慣硬碰硬打,少用智謀,只能算作猛將,不能算作帥才。此種看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漢武帝時期,才能不及李廣者照樣封侯,這又如何解釋呢?

    漢武帝的偏見,使李廣不得封侯。由於李廣數次出師不利,漢武帝就認為他“數奇”,也就是命不濟,運氣不好,所以,不願重用李廣。因此,李廣最後一次出征時,漢武帝私囑衛青不讓李廣居前奪首功。衛青給李廣指定了一條偏僻難走的路線,致使李廣延誤軍期,含恨自殺。漢武帝出於迷信心理,認為李廣屢徵不順,不是福將,因此忽視他的戰功,硬是不給李廣封侯。而對愛姬衛子夫的哥哥衛青、外甥霍去病卻是給予重用,配備充足的兵力、軍需物資,讓他們放手殺敵,一旦立功,立刻封侯。漢武帝的這種偏心和成見,致使李廣不得封侯。

    也有人說,李廣任隴西太守時,殺過已降的羌人八百名,有損陰德,因此,無福享得侯位,這種說法頗具迷信色彩,更難讓人信服,但這確實最有娛樂價值的理由。

  • 18 # 紫川家統領

    李廣治軍以恩義結之,非大勝即大敗。

    程不識治軍以軍法束勒,雖難大勝,亦難大敗。

    總體上,程不識的數學期望高於李廣。

  • 19 # 歷史翻譯機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關於李廣沒有被封侯的事情,在文人騷客的筆下,覺得可惜萬分,大家為他憤憤不平。實際上李廣沒有封侯最大的原因是他功績不足,而不是懷才不遇。古人寫詩喜歡用前人的事蹟來隱射自己的際遇,而懷才不遇是大部分詩人都經歷過的。在詩人們的筆下,李廣難封成為一個典故。下面我們論證下,李廣沒有封侯的原因。

    第一、生不逢時。漢文帝曾說: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意思是說,可惜啊,愛卿你生不逢時,如果是在高祖那個時代,肯定能夠建功立業,封萬戶侯。萬戶侯是漢代侯爵等級中最高級別的,意思是李廣的才能是可以建功立業的,只是現在沒有這樣的機會。

    我覺得這個可以分兩段來說,一方面充分佐證李廣未被封侯的確是功績不夠,而不是被排擠打壓,為皇帝所不喜。後來的漢武帝也多次重用李廣,可是李廣卻一直沒有拿出有說服力的功績。還有一方面是李廣的個性和作戰指揮的特點造成的。李廣是一名猛將,愛護士兵,同飲同食,打戰身先士卒。這種特點放在動亂的時代,確實很容易積累名氣,建功立業。但是在大一統的背景下,和匈奴作戰,這種特點反而是掣肘。李廣喜歡和匈奴正面作戰,但是沒有一次討到好處,不是沒有遇到匈奴大部隊,就是全軍覆沒,還有一次被俘。

    生不逢時不是說時代不接受他,而是他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很難取得很好的成績,他的名聲是靠匈奴敬畏他的射術和愛護士兵建立起來的。沒有功績,自然是很難封侯。

    第二、名氣不足。這裡說名氣並不是說是否因為名氣大就會被封侯,而是想說,以李廣的名氣,未被封侯是否可惜。說道名氣,關於李廣我們耳熟能詳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對於龍城飛將這個概念,一般人都覺得指的就是李廣,實則有些片面。

    飛將軍有據可查,說的就是李廣。但是龍城這個典故說的卻應該是衛青,《史記》載,前130年,衛青以車騎將軍身份兵出上谷,“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蘢城即龍城,在今內蒙古境內。匈奴“皆事龍神”,祭天神的地方因此被稱為“龍城”,李廣是沒有去過龍城的。這句詩的意思是,如果衛青和李廣還在的話,匈奴是斷不敢來犯的。的確,李廣和衛青對匈奴都是有威懾力的。但是匈奴畏懼衛青是其作戰指揮能力,而畏懼李廣的則是他的箭法。

    匈奴善騎射,而李廣比他們更厲害。遊牧民族是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他們敬重比自己箭法還厲害的李廣,所以李廣才有了被俘和逃跑的機會。而這段被俘經歷,也是阻礙他成長的因素之一。

    李廣的名氣一方面是在匈奴人之間傳播,一方面則是文人騷客在幫他傳播。懷才不遇是中國歷史上大部分文人的共同境遇,所以李廣就被塑造成了懷才不遇的典型,供大家來抒發個人的情感。所以他的名氣不是在匈奴那,就是在後代,著實對封侯起不到任何幫助。

    第三、功勞不夠。我認為,他未被封侯最大的因素就是功績不夠。實際上李廣的兒子李敢是被封為關內侯的,李敢的出身和李廣一樣,名氣也沒有李廣大,卻被封侯,是因為他戰功顯赫。李敢多次征戰匈奴,屢立戰功,後隨霍去病徵討匈奴,因奪左賢王鼓旗,且斬首多,由校尉漸升至郎中令,並封關內侯。

    李廣的主要軍功就是隨周亞夫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反而作為抗擊匈奴的名將,李廣卻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功績,幾次全軍覆滅。

    而最後一次隨衛青出征漠北之戰,不聽從大將軍號令,結果帶領大軍迷路了。後又不向衛青彙報解釋,在衛青過來追責的時候,拔劍自刎,不僅自己沒有好的結果,還連累了家人。

    除了以上原因外,李廣作戰時雖然身先士卒,勇猛無比,卻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李廣對自己計程車兵極好,得到的賞賜大部分都分給部下,深得部下愛戴。但這卻掩蓋不了他治軍不嚴,戰術不足的缺陷。同時他還有個致命弱點,心胸狹窄、公報私仇,不愛交流。而又沒有背靠一棵大樹,沒有大人物為他撐腰,沒有被封侯確實是怨不了別人。

  • 20 # 讀史鑑權謀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在分析李廣難封的原因時,我們不能從單個事或單個人的角度去分析,而應該放到時代的大背景下,多角度分析,這樣才會比較全面和正確。我認為應該至少從以下三點去分析:

    一、首先應該分析大的時代背景。

    首先,李廣將軍年輕的時代是文景之治,整個時代崇尚黃老之道,強調與民休養生息,集聚民力。對外,基本上都是實行“和親”策略。尤其漢文帝,一生勤儉節儉,愛民如子,基本沒打什麼仗。而作為年輕軍官的武將們,那自然沒有多少仗打,沒有多少軍功去立了,所以李廣平時沒事只能陪陪皇上打打獵,但李廣勇猛異常,並經常射殺猛獸,其勇猛連文帝不得不慨嘆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而到了漢武帝時代時,是對匈奴全面進攻的時代,這時的李廣將軍卻已經老了,比起年輕時的自己,自然就差遠了。

    二、機遇軍功問題。

    時代造就了機遇。文景帝時代,無軍功可立。漢武帝時代,有軍功立,但年級太大了。在加上這個時代有兩位不世出的天才級別的年輕將領,衛青和霍去病。這個擱到那位帝王手裡都會用即年輕熱血有幹勁又天賦極高的將領了。所以整個漢武帝對匈奴作戰中,李廣都不是主力部隊,只是作為偏師協助衛青作戰。第一次,李廣以偏師遭遇匈奴主力,全軍覆沒,李廣狼狽地逃了回來,結果被貶為平民。第二次,匈奴如果聽說是飛將軍李廣的部隊,都繞開他的營地,不和他開打,自然也就沒有戰功可言。第三次,李廣終於雄起了一次,以四千兵力擊退匈奴四萬人馬。可是這次霍去病的功勞太耀眼了,竟然率軍北進兩千多里,直接與匈奴左賢王部交戰,殲敵7萬餘人,並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狼居胥山。這種光芒下,李廣的戰績那是小巫見大巫,肯定就被忽略了。第四次,李廣的最後一戰,老將軍求功心切,在沒有嚮導的情況下貿然進軍,結果迷失在沙漠裡,致使匈奴單于逃走,這是延誤軍機的大罪,且無寸功,李廣羞愧難當,於是自殺了。

    而當時大漢封侯有以下幾個標準的:捕斬敵軍王、相、將軍、閼氏等;斬敵千級以上;在戰鬥中為奪取勝利作出重大貢獻的等。而李廣在文景兩朝的對匈戰爭中主要任務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間的幾次主動出擊戰中基本沒建什麼功勞,加上最後自盡了,所以七十餘戰卻從未達到封侯的標準。

    三、個人品性問題。

    從三件事上可以看出李廣將軍個人的品性。

    1、不會處理和領導的關係。景帝繼位的時候爆發了七王之亂,平叛之後李廣開始嶄露頭角,順利奪得叛軍帥旗而得以揚名,所以梁王有意拉攏李廣。可惜李廣政治上不成熟,竟然私自接受與漢景帝矛盾重重的梁王將軍印,結果自然遭到漢景帝的冷落。所以漢景帝在臨終之前告誡劉徹,李廣不能重用。

    2、不會處理和同事的關係。李廣一直就對衛青很不服氣,認為他是靠著衛子夫的裙帶關係才當上了將軍,所以李廣跟衛青非常不對付,衛青打了勝仗,他要麼說人家運氣好,要麼說衛青走後門,靠關係上位。而我們都知道衛青的才能,他的功勞是憑自己真刀真槍拼出來的。再有就是有一次李廣打獵很晚才回來,縣尉(也就是守城門的)根據大漢律令不讓他通行,於是李廣就懷恨在心,他在漢武帝命令他出徵的時候,竟然要求帶著這個縣尉,等這個縣尉一入軍營就殺了他。如此氣量狹小之人,在漢武帝眼裡自然就沒什麼好印象了。

    3、不能處理和敵人的關係。殺俘虜在古代是很不道義的事情,而李廣一次就斬殺了800多已經器械投降的敵兵。殺心太重,缺少了一點仁慈之心。

    從以上幾點分析,李廣難封,其實有其必然的因素在裡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明仁宗朱高熾的遠見和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