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傳說歷史

    我個人認為秦始皇功大於過。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淺析三點秦始皇的功:

    1.秦始皇用了10年時間滅六國,隨後又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統一中國。統一天下的政治概念一至延用至今。正是基於這種統一的概念,使自古開始的中華文明得以完整延續至今,併成為世界上文明延續最完整的國家,並讓歷代歷朝疆域越打越大。反觀西方歐洲各國,歷史上歐洲也曾有過大一統的國家,但隨著時間變化,各路政權勢力割據一方,沒有統一的概念,使其國家疆域越打越小。成為了如今的格局。

    2.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又做了一件大家耳熟能詳的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統一度量衡。這件事促使統一後的中國的國民能更好的互相溝通交流。此政治政策也同樣被延續各個朝代。

    3.秦始皇把延續幾百年的分封政治制度,改為中央集權郡縣制,這個新的政治制度,被延用了2000多年。

    以上三點,開天闢地般的事情,足以可見,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所做所為對後世的影響是多麼重要。

    淺析三點秦始皇的過:

    1.剛經歷過戰亂的百姓,正需要繁衍生息,但秦始皇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修長城、修皇陵、修宮殿、服兵役等事件,使百姓的徭役賦稅太過於嚴重,導致民怨四起。

    2.法律過於嚴苛,百姓怒不可言。法律為什麼嚴苛,我認為最主要是因為秦始皇剛統一了分裂幾百年的中國,肯定會擔心舊國王公貴胄,因失去原有的貴族身份和權利後聯合起義反秦,並且法律嚴苛還為了加強皇權、並且希望百姓能安居樂業,不參與反對秦國的勢力。其法律嚴苛的做法也是能理解的,其目的歷代王朝都有這樣的做法,只不過秦始皇做的太過於偏激。

    3.焚書、坑方士(術士),焚書其目的是為了控制人們的思想,但最終為了加強自己的皇權。對於焚書的事件,秦始皇做法太過於狹隘極端,雖然短時間能達到預期效果,但是長遠來看,會加重百姓的怨憤。類似焚書事件不僅秦始皇做過,歷代王朝皇帝都會加強皇權的方法,只不過表現方式、程度不同。例如距離現代最近的清朝時期的文字獄。

    總結

    作為"創業公司"的"董事長"——秦始皇。秦始皇的所做所為不管為了他自己私利,還是為了中華民族大義,我個人覺得他功大於過。因為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來說,他難免會遇到前無古人的事情,他無法參考,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秦始皇在制定多數政策時做法急於求成、太過偏激,導致秦國成為一個短命王朝。但是正因為他的偏激,會給後人留下經驗予以參考。你可以比喻秦始皇為小白鼠,成為了後人的試驗品。一句玩笑話

    僅修長城一件事個人認為,秦始皇是具有超前的眼光的,首先他修長城目的是讓中華大地不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馬蹄踐踏。歷代王朝都有修築過長城,明朝修築的最多。即使秦始皇不修築,其他歷代王朝也可能會修築。可見長城這一工程影響時間之長、影響之重。但秦始皇修宮殿、皇陵等其他事件完全可以一步一步來,宮殿奢華程度可以低一點、法律法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隨時調節,畢竟是秦帝國創業初期,很多事情都不完善。但就是因為他為了儘快完成自己遠大理想、彰顯帝王威儀,求成心切,致使百姓徭役賦稅過重、唉聲載道,隨後百姓揭竿而起秦國覆滅。但是秦始皇的許多政策被後代延續。

  • 22 # Charon6

    秦始皇嬴政兼併了六國,統一了中國。首稱自己為“皇帝”。他說自己是第一個皇帝,就稱為始皇帝。他規定:接替他皇位的子孫按順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以此類推!

     秦始皇是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實施中央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用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建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餘里,改造了鹽鹼地4萬餘頃,使土地貧瘠的關中地區迅速富庶起來,修築萬里長城。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 23 # 文史漫談

    秦始皇嬴政,是中國第一位皇帝,被李贄,尊稱為千古一帝。

    2000多年來,因為秦朝的迅速隕落,腐儒的汙衊,他從一位開國明君,被汙衊為一個殘暴不仁濫殺無辜勞民傷財無德的皇帝。

    其實事實不是這樣的,秦始皇在趙國邯鄲出生,父親在他很小之時逃走,只剩下她與母親相依為命,當時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元氣大傷,城中到處都是孤兒寡母,他作為秦國質子,從出生開始就要承受無數的欺壓和恨意。

    在他13歲繼承秦王之時,毫無實權,朝中有,權臣把握著政權,他開始韜光養晦,等待著時機終於在他22歲之時得到了實權,親手掌權他開始了統一天下的征程。

    一統天下之後,為了能安穩百姓,他並沒有傷害六國貴族,可他最後卻被貴族們滅三族他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建立秦直道(中國第一個軍用高速公路)連長城抵禦匈奴他為了國家和百姓十分的勞累,他每一日都必須看完120斤的竹簡,還經常到處巡遊,後世的皇帝一般巡遊都是去繁華之地,而秦始皇他不辭勞苦,遠到邊疆。

    就連他重病在臥之時,也不忘勞心國家大事,在他在位期間,秦國並未發生任何的反叛戰爭卻在他離世之後,不久秦國就滅亡了,秦始皇離世之際,僅僅49歲,天妒英才秦簡裡已經提到了秦國的各個人性化的法律,只是單純的因為秦始皇不重用儒家,他重視的是法家與儒家思想不符合儒家罵了秦始皇2000年了, 害的如今還是有許多人對秦始皇有著根深蒂固的誤解我多次很想質問,這是否對秦始皇公平?

    若是沒有秦始皇統一天下,怎麼會有現在統一的中國呢?一位千古一帝被汙衊成這樣,每每看到我的心如刀割

  • 24 # 漁人文史

    對於秦始皇的評價,竊以為千古一帝當之無愧,但也有過重大失誤。

    首先,秦始皇對於中國的功績無可抹殺。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奠定了中國的早期版圖。在北方,秦朝穩固了河套地區,將北界推進到長城,派蒙氏兄弟抵禦匈奴,使之不敢南下而牧馬。秦軍南下取百越之地,使兩廣地區首入中原王朝版圖。

    其建立或改進推廣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使中國長期維持統一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從秦至清,不論後世如何改革,國家制度都離不開秦始皇奠定的基礎。中央集權與皇帝專制加強了皇帝對全國的控制,極大地避免了分裂。

    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使華夏民族有更強的認同感。秦始皇宣揚大一統的觀念,使後世中國儘管多次分裂動盪,最終都能迴歸一統。事實上,秦始皇在文化上的作為被後人低估了。秦始皇在四處巡遊時曾有立碑,一方面是為了宣揚國威,一方面也是為了打造認同感以及教化民眾。例如,秦始皇就曾在會稽刻石,其中包含改變當地淫佚民風的內容。

    至於焚書坑儒,只是處死數百方士,波及到了少數儒生,而秦始皇焚書的同時卻於咸陽宮中存有底本,很多典籍實則毀於項羽的破壞。平心而論,秦始皇的做法雖然專制且略有殘暴,但他處在將分裂的中原大整合的年代,必須採用一些強硬做法,董仲舒改造前的儒家顯然不能符合其要求。

    秦始皇的失誤在於未及時調整治國方針

    秦國自商鞅變法一直以法家為治國方針。秦法類似戰時狀態,以高壓手段和分明的獎懲將百姓嚴密地組織起來,從而以民眾高效率地行動實現富國強兵。

    但嚴密的制度硬度有餘,彈性不足,無法在天下太平後外部矛盾減弱的情況下長期存在。商鞅制訂的制度極嚴格卻還能使百姓遵守,一方面是強力控制百姓,另一方面是賞罰並行。秦律用嚴刑,但也多重賞。在戰爭中很多底層士兵透過軍功獲得官爵與財產。而秦統一後相對和平,立軍功的機會少,自然賞少而罰多,商鞅以來的制度不再合理。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未能認識到法家的侷限,沒有及時採用寬仁的治國之道,這是其重大失誤。另外,秦始皇與隋煬帝相似,同時開展幾項巨大的國家工程,結果民力透支,民變四起。

    秦朝直面各種矛盾,崩潰也有時勢的無奈

    秦朝的崩潰不能完全歸咎於始皇的失誤與二世的昏庸殘暴,或是趙高弄權等。在經歷了長期的分裂後,各諸侯國形成了較強的地域認同,這種認同在兼併戰爭中勢必會產生矛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宣言即是一種體現。在這一點上相似的還有隋朝。

    六國百姓對於祖國滅亡本就心存不滿,秦始皇推行嚴苛的秦律更加重其仇恨,同時六國舊貴族也對秦朝深仇大恨。張良就曾招募力士刺殺秦始皇,大澤鄉起義後六國貴族幾乎全部策劃復國。

    經歷了秦朝的整合後,漢朝統一的阻力就相對小了,秦朝以自己的失敗成就了兩漢四百年江山。由此更能覺得始皇的偉大之處。

  • 25 # 聽山裡的人說

    秦始皇的功績:他重用人才,統一六國,南征越族,北擊匈奴,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順應了歷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採取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政策措施,維護了封建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因此,他不愧為中國古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秦始皇的過失:他剛愎自用,拒諫飾非。他修建豪華的宮殿(阿房宮等)、陵墓(秦始皇陵)和萬里長城,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物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他以刑殺為威(如:“焚書坑儒”),極其殘暴。因此他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網課教育有哪些利與弊,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