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名留青史
齊國,佔據了地利,諸侯的鹽多是齊國出產,秦國又吸收了韓趙魏三國的仇恨,戰火一貫較少,一直因富有而強大。前300年左右,齊國聽了孟子的話,滅了燕國,而後因燕國國民反對而放棄。燕國國君矢志復仇,讓蘇秦做燕國的間諜去當了齊國的丞相,生生讓齊國變成了一個不講信義的國家,天下諸侯,幾乎都曾被齊國得罪。在前284年左右,魏國相國原齊國相國齊國王族孟嘗君田文以及燕國相國樂毅,遊說了楚國外的其它五國,攻打齊國,齊王被派來救援的楚將殺死。齊國幾乎就被樂毅給滅掉了。五年後,田單復國。但齊國元氣打傷,淪為二流。
燕國,國小民少,讀書人也少。除了攻打齊國之時,一直不算是強國。 復仇敢於齊國,並且成功 蘇秦樂毅首功,他們還有一位好的國君燕昭王。 後燕國失去樂毅,慢慢開始走向滅亡。
-
3 # 公元前
燕國主動的挑起這場戰爭就是為了報仇,然而燕國最過分的地方,就是聯合了其他幾個國家的軍隊一起攻打齊國,因為當時燕國攻打齊國的信心還不是很足,所以在其他幾個國家的幫助下,燕國的信心備增,可以說燕國和齊國的這場戰爭,讓齊國從此以後再無復仇的機會,齊國出了國都之外,其他的所有城池都被燕國佔領了,但是齊國還沒有徹底滅亡,在後來的得幾年裡,依然苟延殘喘了很多年。
-
4 # 小傷聊史
燕國因為子之之亂時齊國趁火打劫,早就恨透了齊國,並且一直找機會想報仇雪恨。燕昭王即位後不忘國恥,勵精圖治,並且拜樂毅為將,趁齊國招致眾怒的時候聯合五國功齊,連破齊國七十餘城。
齊國趁火打劫招仇恨燕王噲後期效仿堯舜禪讓,將王位讓給了丞相子之,結果燕國貴族不服,燕太子平趁機攻打子之,燕國大亂。齊宣王看到時機,於是借替燕國平叛為理由,派匡章率兵攻燕,齊軍五十多天就攻克了燕國全境,燕王噲自殺,子之被齊軍擒獲殺死,但因為匡章沒有約束好士卒,致使士卒肆意凌虐燕國百姓,招致了燕國上下仇恨,其他各國也紛紛向齊國施加壓力,齊軍無奈撤出了燕國,但因此燕國開始仇恨齊國。
燕昭王勵精圖治燕國內亂後,趙武靈王將流落在外的公子職接回燕國,也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後不忘國仇,一直想找齊國復仇,但齊國國力強盛,而燕國國力弱小,一直難以取勝,燕昭王看到復仇時機不到開始勵精圖治伺機報仇。燕昭王對外開疆拓土,對內改革政策,並且四處求賢,各華人才知道燕昭王愛賢紛紛投靠,很快燕國強盛起來。
齊國惹眾怒在戰國後期齊國與秦國成為東西對峙的兩大強國,齊閔王時漸漸壓制秦國後,開始南攻楚國,西敗趙魏,還滅掉了宋國,並且還想著取代周天子,使得各國畏懼。
燕昭王看準時機聯絡秦、趙、魏、韓組成五國聯軍,並讓樂毅統帥聯軍,聯軍在濟西之戰中大破齊軍主力,齊閔王退守臨淄。
樂毅率燕軍趁勝追擊五國聯軍打敗齊軍主力後,秦、趙、魏、韓便紛紛撤軍,但樂毅覺得此時燕國國力正強,齊國主力已經喪失,這時候正是徹底報仇雪恨的好時機,於是率燕軍繼續進攻臨淄,並攻破臨淄,連破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使得齊國只剩下兩座城池,齊閔王逃到莒城被楚國大將殺死,燕國大仇得報。
-
5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北方,冰冷的易水河依然在不停的流淌著,在這河水旁邊,一個衣著華麗的中年人正對著一塊墓碑祭祀。“姬平兄長,你因為子之之亂而命喪黃泉,如今,子之伏法,可欺辱我燕國君臣百姓的惡齊還惶惶立於世上,愚弟籌謀良久,今日便要發兵滅齊,若兄長在天有靈,便保佑燕國一戰功成!”說罷,深深地作了一個揖。面向南方,此刻心中百感交集。“惡齊,善惡到頭終有報,今天,你的末日就要到了,寡人要讓這天下,沒有齊國的名字存在!”
在男子祭拜後不久,以大將樂毅為首的聯軍開始向齊國進發,復仇之戰開始了!那個男子,就是燕國國君——燕昭王姬職!
燕昭王姬職劇照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沒有存在感,也是最弱的國家,但就是這樣一個弱國,卻在戰國中期敢於向強大的齊國挑戰,原因何在?
一.趁火打劫結仇怨實際上,燕國與齊國的仇怨由來已久,這還得從燕昭王的父親燕王噲說起。因為迷信上古時期堯舜禹的禪讓制,燕王噲棄宗法制於不顧,廢掉太子姬平,把王位禪讓給了權臣子之。子之為人暴虐,燕國百姓深受其苦,歷史上稱其為“子之之亂”。
燕王噲劇照
齊軍在燕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燕國彼時弱小,齊軍直入燕國首都薊城,俘虜了子之,殺害了燕王噲和太子平。除了齊國外,北方東胡和南方中山國也趁火打劫,燕國陷入滅國危機。兩國的深仇大恨也就就此結下了!
二.臥薪嚐膽謀發展在燕國即將滅亡的時刻,趙國趙武靈王護送燕國質於趙的王子姬職回國繼承王位,是為燕昭王。燕昭王對於齊國侵略自己的國家行為恨之入骨,但燕國弱小,對抗強大的齊國無異於以卵擊石,燕昭王必須先讓自身強大才可以復仇!
想要強國首先在於取人才,燕昭王聽了老臣郭隗的“千金買骨”的故事,決定效仿先賢,厚待郭隗,同時在燕國修築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露臺宮殿,臺上放置千金,並昭告天下:凡是有才之士皆可根據自己才能上臺取金。故此臺又名“黃金臺”。
燕國名將樂毅
一時間,天下各國的名士紛紛入燕。名將樂毅,秦開,謀士鄒衍,蘇秦皆為燕昭王所用。燕昭王重用樂毅,積極改革燕國內政外交,短短數年時間,燕國實力大漲,成為戰國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三.外強中乾必有報反觀當時的齊國,可以稱得上是當時天下的唯二強國,齊宣王時期齊國便以桂陵馬陵兩場戰役把頭號強國魏國拉下了馬,等到齊緡王在位期間,齊國又連續擊敗三晉和楚國,並與西方的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
燕昭王派謀士蘇秦入齊,名為投靠齊王,實際上是充當燕國的間諜。在蘇秦的鼓動迎合下,好大喜功的齊緡王聯合三晉,合縱伐秦,似乎想要一舉擊潰秦國,獨霸天下!
齊緡王田地劇照
但齊緡王有自己的小算盤,他利用與三晉聯合攻秦,牽制了他們大量的兵力,北方的燕國一直臣服於自己,南方的楚國其國君楚頃襄王是自己迎立的,此時的齊緡王開始了他真正的意圖——滅宋!趁著諸侯各國在函谷關外打的熱鬧,一舉吞下宋國這塊肥肉。
宋國雖肥,卻有毒,齊緡王吞下了宋國,齊國實力達到了頂峰,卻因此得罪了秦趙魏韓等多個諸侯國,此時的齊國雖然看似強大,實則外強中乾,覆滅之日不遠矣!
四.五國伐齊終成功眼看著齊國吞下了宋國惹了眾怒,燕昭王等待的就是這一時刻,他派出使臣積極聯絡反齊諸侯國,最終達成合縱伐齊共識,一場轟轟烈烈的滅齊大戰開始了!
秦國率先發難,大軍抵達濟西,齊緡王趕忙派遣大軍抵抗。樂毅趁齊國主力與秦國對抗之時,率領聯軍南下直插齊國首都臨淄,齊緡王慌忙組織兵力在濟水河與聯軍對峙。但此時齊緡王依然自我感覺良好,強令齊軍主動進攻,齊軍被五國聯軍擊潰,齊緡王被迫逃亡莒縣,被楚將淖齒所殺。樂毅一鼓作氣連續拿下齊國七十二座城池,齊國險些亡國。
五國伐齊示意圖
幾十年的臥薪嚐膽,弱小的燕國終於揚眉吐氣,洗刷了幾十年前的那場恥辱。
結語:燕國雖然弱小,卻可以臥薪嚐膽,隱忍不發,一直等待機會,待到天時地利人和具備之時一舉發難,終獲成功。而齊國趁火打劫,再加上連年征戰,失信於諸侯,雖取得一時勝利卻已經是強弩之末,終得報應。正如賈誼《過秦論》中所說那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6 # 南宮外史
世上之事,有果就有因,欺壓、傷害了別人,遲早是會要還的,儘管償還的形式各有不同。為人處事如此,大到一個國家也同樣如此。這好像就是宇宙的一個定律。
燕國國王姬噲禪位相國子之,本意是學習先賢堯舜主動讓賢,沒有料到好事卻變成了壞事,太子和將軍大臣們都覺得自己比子之賢明,自己應該繼任國君,這就導致了互相爭奪戰亂。齊宣王一看有利可圖,趁機發兵攻破燕國國都,殺死燕王噲和子之,搶劫了大批國寶、財物和土地。
燕國是弱小國家,齊國是泱泱大國,齊桓公時期曾經稱霸諸侯,雖然後來有所衰弱,但虎威猶存。小小燕國受到如此欺侮,打又打不過,又沒有同盟軍替自己報仇雪恨,也只能暫時嚥下這人口惡氣。但燕國能從此杯酒釋恩仇嗎?顯然不能,堂堂正正的七尺男兒,受此欺負,有仇不報,枉為人也。
一、燕昭王招賢下士,勵精圖治。
燕昭王姬職繼位,重整河山,招賢納士,昭王還在沂水之濱,修築了一座高臺,用以招徠天下賢士。臺上放置了幾千兩黃金,作為贈送給賢士的進見禮。這座高臺便是著名的"黃金臺"。
昭王的招賢誠舉,感動了樂毅、鄒衍、屈庸、劇辛等賢能之士,他們紛紛來到燕國效力。燕昭王迎接鄒衍時,親自用衣袖裹著掃把,退著身子邊走邊掃,在前面清潔道路。入坐時昭王主動坐在弟子之位,敬請鄒衍以師長身份給自己授業;並特意為鄒衍修建了一座碣石宮,供其居住講學。燕昭王這麼做,為的就是讓這些人竭盡全能,為燕國報仇雪恨。
燕國在燕昭王及樂毅鄒衍等人的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之下,艱苦奮鬥了28年,終於使燕國國強民富,軍事強盛,全國上下同仇敵愾(kai),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燕國能復仇了嗎?非也。
二、燕國一個國家還不足以撼動強大的齊國,樂毅提出了"與天下共圖之"的戰略。
1、燕國表面上臣服於齊,使其對燕國放鬆戒備。其間兩次派蘇秦出使齊國,進行離間,唆使齊王輕率地決定西向攻秦,南向滅宋,以消耗齊國的實力,並引起秦、楚、韓、魏、趙等國的敵視。
2、昭王則趁此良機,遣使與魏、楚聯絡,並派樂毅赴趙協商,促使昭王勸說秦國伐齊。就這樣五國聯盟形成了,分別從北、西、南三面(齊國東面是大海)對齊國形成了合圍之勢。
三、齊國處於頂峰的拐點,齊愍(min)王日益驕橫殘暴。
齊國這時是齊愍王執政。齊愍王即位伊始,任用田文(即孟嘗君)為相,匡章、田穰苴等人為將,藉助齊國強大的實力,不斷髮動戰爭。討伐南韓,聯合韓魏攻破秦國函谷關;攻打燕國等,不斷取得戰爭勝利,這導致齊愍王的稱霸野心不斷膨脹。以後又滅掉宋國,使齊國武功走向頂峰。
這時的齊愍王,一直沉沁在兼併諸侯的東帝的光環以及滅宋破燕獲取的珍寶財富的享受之中。對外戰爭的勝利,更加助長了愍王的剛愎自用、驕橫跋扈、窮兵黷武;拒聽諫言、任用奸相、廢黜賢良,信任諂諛;內政不修,政令戾虐,百姓怨懟(duì)。導致齊國君臣不和,百姓離心,內外樹敵。
正在齊愍王志躊意滿之際,危險也就悄悄臨近了。
四、燕國報仇雪恨的時機到了。
燕國內部已經準備就緒;外部秦、韓、魏、趙與燕的五國聯盟已經形成,只等一聲號令;齊國已經天怒人怨、四面樹敵,滅齊的天時、地利、人和已經具備了。
公元前284年,齊閔王十七年,燕(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一聲號令,五國聯軍在燕國大將軍樂毅的率領之下,浩浩蕩蕩向齊國進發,連戰皆捷,一鼓作氣攻下齊國七十二座城市,只剩下即墨、莒兩城未下,齊愍王逃亡國外,後被楚將所殺。
樂毅想要逐漸感化齊國民心,把整個齊國納於燕國管理之下。長久之計未竟,而燕昭王過世,燕惠王繼位。
燕惠王中了齊將田單的反間之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擔任主帥 ,結果致使燕軍大敗,騎劫戰死,燕國丟失所佔領的齊國土地。這真是天大遺憾。
儘管如此,齊國從此元氣大傷,再也無能力與秦趙等國抗衡,唯求自保而已。
-
7 # feiguogong
燕國並沒有滅掉齊國,只是佔領了70多座城池,軍事重鎮即墨和莒兩座城池並沒有攻下。對東方大國齊國來說,這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敗仗了,弱小的燕國敢向強大的齊國報仇,原因在於:
一、齊閔王滅宋,諸侯眼紅。宋國是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大國,末代君王宋康公在位時,一度打敗了楚國、魏國;宋國地處中原腹地,交通要道,商業繁華,陶邑是天下聞名的富庶之地。如此大的一塊肥肉,被齊國給吃了,其他國家怎麼想?眼紅啊!燕國一號召,其他國家就抄起傢伙動手了。
二、齊閔王瞎指揮,聯軍實力過強。秦、趙來犯時,齊軍也在積極備戰,做好了準備,結果齊閔王腦袋發熱,瞎指揮,硬要大將觸子倉促出戰迎敵,大軍出發後,齊閔王有猶豫起來,致使軍無戰心;聯軍強大也是重要原因,比方說趙軍指揮官就是名將廉頗。
三、齊閔王囂張跋扈、剛愎自用,失去了民心。齊閔王攻下宋國後,野心隨之膨脹,就覺得自己太天才了,準備揮師東進,把周天子趕下臺,自己來做;大臣勸諫時,不問青紅皂白,拉出去就砍了。如此胡作非為,傷透了百姓的心,燕國過來時,就紛紛丟下武器,選擇投降。
四、燕國君臣臥薪嚐膽,暗中準備了很久。燕國的這次行動,其實是報復齊國之前的暴行。子之之亂時,齊軍假意幫忙,到了燕境後一路燒殺搶掠,犯下了滔天罪行。燕昭王上位後,招賢納士,勵精圖治,暗中早就備好了刀槍,就等著時機到來。換句話說,齊國是捱了一記暗箭。
總結:燕國能夠重創齊國,一方面是齊王胡作非為,惹得天怒人怨,另一方面則是燕國早就做好了準備,聯合其他國家,以泰山壓頂之勢攻擊齊國。
-
8 # 薩沙
燕國的實力,是不足以和齊國單挑的。
實際上,燕國曆史上基本都在被齊國按在地上摩擦。遠的不說,
就是齊湣王老爸齊宣王時代,就曾派軍攻破燕國,燕王噲、太子平及宰相子之都被殺死。齊國軍隊還進行燒殺淫掠,造成兩國深刻的民族仇恨。
隨後,燕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將小小的燕國發展成戰國的強國之一,具備歷史上最強的實力。
而此時,齊湣王卻犯了大錯,打破了戰國的平衡。
當時,戰國基本是齊國、秦國、楚國三大強國爭雄的時代,其餘四國實力也只是略弱。
而齊湣王自認為實力強於其餘各國,開始試圖一家獨大。
齊秦互帝,指前288年,秦國約請齊國,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
前286年,齊國消滅宋國,併入自己版圖。
宋國在當時是僅次於七雄的大國,曾經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齊湣王此舉大大擴充了實力,卻引發了秦國、楚國的憤恨,引發了趙國、魏國的恐懼,而燕國則感到時機已到。
藉助齊湣王成為眾矢之的的有利機會,樂毅聯和其餘五國出兵,以6打1的勢頭猛攻齊國。
齊國就算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是6個國家的對手。
濟西之戰中,常年戰爭的齊軍疲憊不堪,離心離德,被聯軍一觸即潰,主力被殲滅。
至此,齊國已經無力抵抗。燕軍僅在六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七十餘城,只剩下莒(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省平度東南)兩城未被攻克。齊湣王出逃至山東莒縣,被名義上來救援的楚國將軍淖齒殺死。
只是,戰國的戰爭都是民族戰爭,燕國大軍也無法有效控制齊國老百姓,最終還是敗退回國。
-
9 # 欣欣然趣味說歷史
燕國在燕昭王的帶領下,實施了一系列圖強措施。建黃金臺,延攬人才。樂毅、劇辛、鄒衍、蘇秦等人才都來到了燕國。經過二十年勵精圖治,燕國已變得十分強大。公元前284年,上將軍樂毅率全國兵力,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兵馬,進攻齊國,報仇雪恨。在樂上將軍的指揮下,燕國部隊直搗齊國首都臨淄。
聯軍長驅直入,先在濟水西岸將齊軍打得稀里嘩啦,又攻到秦周,再一次把齊軍打得抱頭逃竄。然後,樂毅單獨率領燕軍,浩浩蕩蕩如入無人之境,一舉攻入齊國首都臨淄。首都失陷,齊湣王一路狂逃,齊國的官吏百姓跟著他狂逃。
不到一年時間,樂毅率領燕軍攻下了齊國70多座城,就差莒和即墨兩座城,就徹底滅了齊國這個超級大諸侯國。
-
10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題幹所說的歷史事件是公元前284年由燕國牽頭所促成的五國伐齊事件。作戰中燕昭王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聯合攻齊。 想要了解這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有必要來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
燕國方面此時燕國國君為燕昭王,燕昭王於齊國大舉攻燕的亂世中即位。即位之後廣招天下賢士,任命樂毅等一大批變法者改革內政,整飭軍隊。在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之後燕國實力大增。燕昭王每每想起自己尚未即位之時齊國的的趁虛而入,就不免心生憎惡,他一直在等待機會來複仇齊國。
齊國方面齊國時任國君是齊閔王。齊國自春秋以來就一直是東方大國,進入到戰國時期,雖然實力有所下降,但仍有一定的大國基礎。齊威王時期,任命鄒忌進行變法。鄒忌主張臣民進諫,革新政治,完善法律,在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下,齊國重振往日雄風,國力逐漸強盛,後又經過齊宣王的治理,到齊閔王時期,國力已達到鼎盛。
五國伐齊的導火索是公元前284年,齊國派兵攻打宋國,使當時僅次於七大國的宋國滅國。經濟富饒,軍事強勁的宋國滅國使得齊國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在某種意義上打破了一種力量上的均衡,秦朝的崛起已成定勢,其他國家,包括秦國都不願看到另一個國家的再次崛起,尤其是位於中原的韓趙魏三國更不願面對西有強秦東有盛齊的的局面。所以在面對燕昭王派來的說客時,他們毫不猶豫就同意了聯合作戰的方針。
在五國伐齊的軍事行動中,樂毅率軍一口氣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導致齊國的勢力只剩下莒城、即墨兩座城池。隨著其他諸國聯軍的撤去再加上這兩座城池易守難攻,齊國依靠有利的地形和背靠大海的有利的供給條件,這一守就是五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繼任者燕惠王聽信讒言撤下樂毅主帥之位,而此時齊將田單趁燕國換帥之時聯合當地軍民同心作戰,擊退燕軍,逐漸收復齊國失地,齊國終得以復國。但齊國經過這一浩劫,國力已大不如前,從此再無力在戰國舞臺上揚帆起勢。
五國伐齊是戰國時期的重大轉折點,它不僅使當時開始有起勢的燕齊兩國又恢復沉寂,而且使得秦國的霸主地位更加的穩固。
-
11 # 小云分享情感
第1 因為當時齊國的綜合實力開始下降,呃,在經濟,政治軍事各個方面都開始下滑。
第2 就是齊國滅了宋國,引起其他6個國家的不滿。他那個時候就讓其他6個國家看到了他一統七國的野心。
第3 就是燕國的燕昭王重視人才,其他國家所有的人才來到燕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是燕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啊開始有所改善。
第4 就是聯合其他5個國家一起攻打齊國。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
12 # 君山話史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比較弱的一個國家,它為什麼要向齊國復仇?燕與齊之間有什麼恩怨呢?燕國又憑什麼挑戰強大的齊國呢?
以下筆者試分析之:
第一,燕國曾被齊國滅亡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其實存在感是比較低的。在戰國初期,燕國雖然國土不小,但實力並不強。與之相比,齊國自齊威王時代開始崛起,在馬陵之戰後取代魏國成為超級強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兵強馬壯,對燕國這塊土地虎視眈眈。
公元前316年,燕國宰相子之篡奪大權,迫使燕王噲讓國,燕國之政治亦隨之動盪不安。兩年後的公元前314年,燕王噲的太子結黨聚眾,謀攻子之。然而,這次政變被子之無情鎮壓,太子被殺,死於內亂者數萬人。
齊宣王趁火打劫,令名將匡章率“五都之兵”與“北地之眾”,大舉入侵燕國。匡章只用短短五十天的時間,就滅掉燕國,並殺掉燕王噲。因此,燕國與齊國,實有血海深仇。
第二,燕國復國與燕昭王矢志復仇齊國吞併燕國後,遭到眾諸侯的一致反對,加上燕華人民的反抗,最後不得不退兵。燕國得以復國,在趙國當人質的燕公子職返回燕國,是為戰國史上著名的燕昭王。
昭王即位後,發憤謀齊,“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單身厚幣以招賢者。”由於燕昭王禮賢下士,大批賢人爭先赴燕,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來自趙國的將領樂毅、劇辛,來自齊國的著名思想家鄒衍,以及著名謀士、縱橫家大師蘇代。此後,燕國的國力蒸蒸日上。
第三,齊湣王滅宋,給了燕昭王聯合諸國伐齊的良機齊宣王死後,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上臺後,排斥齊相孟嘗君,孟嘗君被迫出走。孟嘗君是齊國最有才幹的人,他的出走,對齊國是個莫大的損失。
公元前286年,齊湣王發動伐宋之戰,滅掉宋國。當時宋國是除戰國七雄之外最強大的國家,齊國吞併宋國,聲勢大振。齊湣王挾滅宋之威,南割楚國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並二週而自立為天子。泗上鄒、魯等十餘個小諸侯國,莫不俯首稱臣。齊湣王洋洋自得,殊不知這正是覆滅的開始。
矢志復仇的燕昭王抓住諸侯恐懼齊國滅宋之時機,派樂毅出使各國,遊說諸侯合縱以伐齊。
第四,燕昭王並非一個人在戰鬥儘管燕昭王雄才大略,在他統治期間國力也突飛猛進,但是與齊國相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因此,燕昭王敢於復仇,是因為他巧妙地把秦、趙、韓、魏四國都拉下水。齊國雖然強,雙拳尚難敵四手,何況是十手呢?
不過,儘管五個國家參加伐齊之戰,主力卻仍是燕軍。燕軍憑什麼能戰勝齊軍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燕國在齊國安插間諜,這個間諜就是著名的縱橫大師蘇代。這個間諜所起到的作用,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估計都找不出第二例。蘇代被齊湣王任命為齊軍總司令,誰能想到,齊軍總司令居然是燕國的間諜。戰鬥結果可想而知,齊軍最精銳的五萬部隊,就在總司令的瞎指揮下報銷了。
其二,燕國有軍事天才樂毅。當時秦、趙、韓、魏四國參加伐齊之戰,只不過想分點利益,搶點地盤,並沒想滅掉齊國。因此,第一階段作戰後,大家都心滿意足撤回去了。只剩下燕國與齊國單打獨鬥。燕軍在沒有其他援軍的情況下,依然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這就是樂毅的本領的。樂毅對付齊國的方法是攻心為上,針對齊湣王的殘暴,他每下一城,即推行仁政,是以攻城略地,所向披靡。
-
13 # 浮沉的歷史
燕國可以說是在戰國七雄中存在感最弱的國家之一了,其國力也是遠遠不如秦、齊、趙、楚等大國的。而但就是這樣一個弱燕最終卻完成了重創強盛一時的大國齊國,完成了復仇大業。
燕國的亡國之恨要討論燕國為何有膽量向齊國復仇,就必須要談一下燕國與齊國的深仇大恨。公元前318年(燕王噲二年),燕王噲將燕王的位置以“禪讓”的名義給予相國子之,隨著子之的上位,燕國統治集團內部迅速變得動盪不安起來。
趁著燕國發生內亂,燕國的鄰國齊國決定發兵攻打燕國。齊軍在匡章的帶領下大舉入侵燕國,史記載燕國當時“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軍大勝。”燕國就這樣在短時間內迅速被齊軍完全佔領,但是迫於燕國民眾的激烈反抗,以及其他各國不滿齊國吞併燕國,齊軍對進行了一番燕國大肆掠奪後退回了齊國。
而燕國之所以能夠向齊國發動復仇之戰,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因素。一、燕昭王的奮發圖強以及燕國的蓬勃發展
在齊國退兵後,於公元前312年,燕公子職在趙國的護送下回到了的燕國,是為“燕昭王”。看著殘破不堪、民生凋敝的燕國,燕昭王決意要復興燕國。在這個強烈的信念支援下,燕昭王選賢任能,用了整整二十八年的時間,發展和積蓄國力,燕昭王與百姓同甘共苦,深受燕國百姓的愛戴。
燕國經過二十八年的休養生息,其國力早已經今非昔比,奠定了燕國軍隊能夠向齊國開戰的經濟基礎,沒有燕昭王的努力,燕國就不可能完成復仇大業。
二、齊國的作死引來列國的征伐,燕國搭上了“五國伐齊”的順風車。
如果僅僅憑藉燕國一個國家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擊敗強大的齊國的。在燕昭王奮發圖強的時候,天下大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齊國在此期間數次發對外動戰爭,並且藉機吞併了富饒的宋國。
隨著齊國吞併了宋國,齊國已經成為天下最具有危威脅的一個國家,天下的諸侯各國迅速結成了聯盟,在秦、趙、燕三國的主導下,拉上了南韓和魏國於公元前284年 發動了聲勢浩大的五國伐齊之戰。齊國以一國之力根本無力抵抗五國聯軍,齊軍主力很快就全面潰敗了,燕國於是大量攻佔齊國國土,使齊國僅剩以即墨和莒城兩座軍事重鎮,燕昭王終於完成了復仇大業。
-
14 # 歷史風暴
題主的問題是:戰國七雄中弱小的燕國為什麼有膽量向齊國復仇?
戰國七雄中弱小的燕國為什麼有膽量向齊國復仇!
自從子之之亂之後,燕昭王繼位,在繼位之初,他就就發誓一定要向齊國報仇。
但是,燕國畢竟不是一個大國,他雖然是戰國七雄之一,但論起國家實力來,在七雄之中卻是倒數第一或者倒數第二,和南韓實力差不多。
當時燕國的統治核心在今天的京津及冀東一帶,他的北面越過燕山就是匈奴人的活動區,往東肥沃的遼東是東胡人的土地,西邊和南邊是趙國,東南方向就是齊國。
所以,相對於其他國家至少擁有今天一個省的面積,燕國最多也就只有半個省的面積。
除此之外,這個國家位置偏僻,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人口密度相對於中原各國來講也差遠了,當時這是一個地狹人稀的國家!
而他所要報復的齊國卻極為強大,齊國佔有整個山東半島,這裡文化昌明人口稠密,在戰國中期其國家力量是可以和楚國、秦國相當的天下三大強國之一。
那麼,燕昭王憑什麼敢向這樣的一個強國報復呢?
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
首先,齊國對燕國的所作所為已經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對燕昭王來說,齊國對燕國的侵略是國仇家恨!
齊國早在戰國初期就經常蠶食燕國的土地,並且齊國軍隊在侵略燕國土地的時候會掠奪當地人口,面對這樣的攻擊,燕國上下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這卻助長了齊國囂張的氣焰。所以,在子之之亂中,齊國趁機佔領了燕國,並且縱容軍隊對當地大肆劫掠。
燕昭王可不是宋高宗,面對齊華人如此羞辱,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第二,民心可用。齊國對燕國的所作所為,並不只針對的上層貴族,在齊國佔領期間,燕國上下無論是貴族還是百姓都深受其苦。
所以,他們在齊國軍隊佔領期間發動了一次次起義,也給了其他國家干涉的藉口,最終讓齊國被迫撤軍了。
此後,燕國上下無不痛恨齊國。
報復齊國是一個國家的意志並不是燕昭王本人個人的想法!
第三,燕昭王有周密的復仇計劃。燕昭王雖然有心報復齊國,但他深知雙方的實力差距太大,所以對齊國的戰爭急不得。於是,燕昭王設立黃金臺招攬天下人才,並且透過千金買馬骨的方式,表達了對人才的重視。
天下人才聞風而動,鄒衍、樂毅等紛紛來到燕國效命。此後,燕昭王利用這些人發展經濟、改革軍事,使燕國逐漸強大起來,並且吞併了遼東,拓展了千里土地,從而具有了和齊國開戰的能力。
第四,充分利用了國際形勢。燕昭王並沒有急著和齊國開戰,而是在尋找盟友一起伐齊。
當齊國攻打宋國之後,燕昭王認為機會來了,因為當時齊國本來就已經非常強,如果他吞併宋國,必然會威脅到韓、趙、魏、楚等國家。
於是,燕國秘密和韓、趙、魏、楚共同起兵討伐齊國。
-
15 # 歷史早知道
戰國七雄地當中,齊、楚、燕、韓、趙、魏、秦,其中韓、趙、魏,都是從春秋時期強大的晉國當中分裂出來的新興國家,齊國經歷了逗田氏代齊地,國君從姜姓呂氏,換成了媯姓田氏,可以說也是一個新國。剩下的秦、楚、燕,都是春秋時期就存在的國家。這三國當中,秦國、楚國在春秋時代,就是強國、大國,只有燕國,一向是個弱國,存在感一直不太強。
確弱啊,它被封在當時整個華夏文明圈的邊緣地帶,本身離中原核心區就很遠,周圍又被逗蠻夷地所包圍,生存實在是艱難。在春秋時期,它被山戎入侵,有賴於齊桓公的幫助,燕國才免於滅亡。進入戰國時代,眼見著魏國、齊國、趙國、秦國,中原這些大國相繼崛起,很長一段時間當中,燕國都躲在東北的角落裡,看著各路諸侯互爭雄長,很少有他什麼事。
但是到了戰國後期,燕國徹底火了一把,也終於證明了自己在七雄地的地位絕非幸致。
不過,在證明自己雄起之前,燕國要先受一次亡國之厄。燕王噲仰慕堯舜禪讓之遺風,決定把王位禪讓給丞相子之,這就把原本太子的繼承權給剝奪了。各方勢力難以平衡,燕國國內大亂。在戰國之世,一國動亂很容易造成國際影響,燕國的動亂成功吸引了虎視眈眈在國門之外的齊國的目光。
這時候,齊國的國勢正如日中天。齊王看到有機可乘,發兵攻燕。燕人對自己的君王也很不滿,對於齊國來軍並不反感,反而開門迎接。於是齊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整個燕國。 但是燕華人心未附,本來只是把齊國當作解放者來看待的,等發現齊國有併吞燕國之意的時候,齊國在燕國也就待不住了,只好撤軍。但是齊國這次佔領,對燕國來說,是一次奇恥大辱,這埋下了日後燕國復仇的種子。
燕國復國之後,燕昭王即位,發誓要報齊國這滅國之仇。他建黃金臺招賢納士,招來了樂毅這樣的名將前來投奔。
此時的齊國,西侵三晉,南拒楚國,又將新近膨脹起來的宋國給滅掉,勢力如日中天。但這也招致了諸侯的恐懼。齊國到處樹敵,諸侯所欠缺的,不過是一個機會罷了。
機會很快就來了。燕國發兵攻齊,除了楚國之外的剩下五國組成聯軍,一起攻進了齊國,短短几個月,連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城,強大的齊國居然在頃刻之間,幾乎滅國。雖然日後齊國在田單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復國,但是齊國聲勢不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實力。
為什麼強大如斯的齊國,會被一個一直弱小的燕國給弄得幾乎亡國呢看這就不能只從這兩個國家的國力來看了,而要綜合考慮當時的逗國際地局勢。
可以說,燕國能夠在短時間內幾乎將齊國滅掉,和齊國後來竟然能夠復國,原因是一樣的,那就是各國勢力的平衡。
齊國勢力達到頂峰之時,也就是其他諸侯恐慌之時,他們不能允許齊國繼續再強大下去。這個時候,燕國以復仇的名義攻齊,各國正好藉機聯合起來,共同削弱齊國,這當然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於是也就都樂意出兵,幫燕國一把。
而在聯軍已經削弱了齊國,燕國仍然不依不饒繼續攻打齊國剩餘的兩座城,齊國幾乎已經亡國的時候,國際平衡又朝相反的方向被打破了。各國實力此消彼長,如果聽任燕國滅亡齊國,那麼吞下齊國這樣一個大國的燕國,將會變的多麼恐怖看那怎麼能行呢看。
所以,表面上看,是齊國在田單等人的努力下,行反間計擠走了名將樂毅,又用逗火牛陣地大敗燕軍,之後一路高歌猛進,終於得以復國,但是從背後看,在外國勢力的齊心合力干預下,在東方,既避免了崛起一個一家獨大的強大齊國,又沒有過度削弱齊國以至於讓燕國崛起,這是最符合各國利益的一種安排。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燕國火了這樣一把,可也沒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對燕國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16 # 正史漫談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強大的齊國之所以陰溝裡翻船,幾乎被弱小的燕國打到滅國,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它的好日子過得太久了,現實不允許它繼續獨善其身。燕國只是抓住機會、順勢而為而已。
亂世之中,誰都別指望能獨善其身,更別說你已便宜佔盡。自商鞅變法以來,虎狼般的秦國殺出關中,各諸侯國開始了苦日子。到了公元前288年,各國情況如下:
首當其衝的韓趙魏三國常年被秦國胖揍,曾經的霸主魏國更是被各國聯手挖坑,直接墮落成了秦國士兵的軍功提取機;
南方巨無霸楚國則被秦國的硬實力打擊、陰謀詭計欺詐、時不時的和親等多重組合拳打得暈頭轉向,大國架勢全無;
原本偏居東北角的燕國理論上最安全,結果被齊國藉著內亂直接車了一遍。
只有齊國,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數百年來積累的雄厚實力,不僅優哉遊哉的置身亂局之外,甚至還時不時瞅準機會佔佔便宜,尤其依靠孫臏打殘魏國、趁對方內亂收割燕國,使自己的大國之位空前穩固。在外交上,更是採取見風使舵的策略,不斷在在與秦國連橫、與其他五國合縱這兩個政策間搖擺,看誰強大就連和其他國家收拾誰,頗有一番戰國攪屎棍的德行。
公元前288年的冬天,秦昭襄王自封西帝,同時派人去齊國送齊王“東帝”的尊號。
猛一看,這是好事啊!齊國的地位得到了強秦的認可?並不是,這隻能說明它已經被盯上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當各國互毆的頭破血流,甚至連秦國自身也因連年戰爭喘不過氣時,憑啥齊國四面逢源?這並不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他們等的只是一個機會。
一意孤行,齊泯王眾叛親離公元前286年,齊國故技重施,趁亂吞併“小霸王“”宋國,國力再次大增,之前還謹小慎微的齊緡王也開始驕傲自大,志得意滿,對本國的能力以及天下大勢產生了嚴重的錯覺。第二年,他派軍往南入侵楚國、往西同時主動攻擊韓趙魏三國,甚至想吞併周王室,自己取而代之,做華夏大地的天子。
不過還好,齊國並不缺腦袋正常的臣子,然而狐咺進諫,被當街斬首;陳舉苦口婆心直言,則被處死在東城門。於是,齊國朝堂上各臣子噤若寒蟬,閉口不言。沒了反對意見,齊王在作死的路上繼續狂奔。
燕國牽頭、諸侯各取所需,強齊終於被拖下水而北邊的燕國可沒閒著。自從被齊國羞辱後,過去的近三十年裡,燕昭王廣招賢士,樂毅、劇辛等人才紛紛赴燕。君臣團結、臥薪嚐膽的燕國逐漸恢復了元氣,並且一心要報仇雪恥。
不過,與齊國這個傳統強國相比,燕國的硬實力上還存在難以企及的差距。但眼下齊王對內對外的一系列喪心病狂之舉,在燕王和樂毅看來無疑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公元前284年,在燕國的聯絡下,各國正式起兵:燕王封樂毅為上將軍,將全國的精銳交給他統領;秦、趙、韓、魏四國也如約開拔。為了避免各自為戰、被齊軍各個擊破,五國聯軍一致同意,所有兵馬由樂毅全權統領;趙王甚至封樂毅為相,以示誠意。
大兵壓境,齊王絲毫不敢怠慢,集中了全國的軍力迎敵。雙方在濟水以西展開決戰,齊軍一敗塗地。
初戰告捷,各國開始分贓:秦、韓兩國軍隊被樂毅遣回,魏軍往南去搶佔被齊國吞併的原宋國土地、趙軍佔領北邊河間地區,樂毅自己則帶領燕軍長驅直入、殺向臨淄。
這裡有個疑問:秦國為什麼這麼乖?因為它的目的已經達到:削弱齊國、並且挑起東方六國之間的內鬥。沒有什麼比這兩個目標同時實現更讓秦王滿意的了。
接下來,毫無鬥志的齊國幾乎被樂毅全部佔領,只剩下即墨和莒城頑強堅守;齊緡王則被打著救援旗號的楚將淖齒剝皮抽筋而死。
後來,由於田單等人的抵抗、燕國內部的矛盾,齊國躲過了滅頂之災,並且成功復國。但經過這一打擊後徹底元氣大傷,並且與各國間出現了難以修復的裂痕,秦國再次成為了最大贏家。
因此,可以用以下兩句俗語來形容齊國為什麼會面臨被燕國欺辱的慘狀:
第一句是:人怕出名豬怕壯;
還有一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赤膊上陣、以性命相搏的戰國時期,各國國君無謹小慎微、戰戰兢兢。驕傲自大的齊緡王卻昏招迭出,只能落得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境地。
-
17 # 依稀說史
我們經常說戰國七雄,其實戰國中後期遠不止七個國家,戰國七雄也並非都是名副其實。戰國時期,如果說哪個國家最強,非秦國莫屬;如果說哪個國家最弱,不少人首先會想到南韓。其實南韓並不能算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之所以有人覺得南韓非常弱,主要是因為南韓周邊都是強國,先是戰國第一強魏國,再是戰國最強秦國,還有楚國和趙國。我個人覺得戰國七雄中最弱的是燕國。
燕國不僅是趙國時期最弱的一個國家,也是戰國時期國祚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周武王滅商之後,封弟弟姬奭在燕地。從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燕國的國祚長達八百二十二年。燕國的國祚非常長,而且也曾經出現過一些名人,但是燕國的國力卻始終沒有達到了一流水準,始終處於中下游水準。燕國弱小的原因也非常簡單。一方面燕國的地理位置遠離中原,處於北方嚴寒之地,先天條件不足。另一方面燕國始終沒有真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變法,而且國內局勢不是特別穩定。
老弱的燕國也偶爾“吃了一次餃子”,整個戰國時代燕國也曾經雄起過一次。
燕易王去世之後,燕國國內發生了內亂,齊國趁機干涉燕國內政,燕國險些亡國。最終在趙國的支援下燕昭王繼位,逐漸穩定了燕國局勢。燕昭王繼位,建立黃金臺,招納賢能之士。燕昭王最終求得了樂毅這個難得的人才,燕國立志要報仇。
齊湣王是一個好大喜功的君主,也是一個有一定能力的君主。齊湣王繼位之初接手的就是齊宣王留下的一個強大國家。齊湣王繼位之後,挑起秦齊爭霸戰爭。齊湣王進攻魏國,聯合魏國干涉南韓內政,發動垂沙之戰擊敗了強大的楚國,發動函谷關之戰打敗秦國,逼迫秦國割地。齊湣王協同秦昭襄王稱帝,並稱為東帝和西帝。當時的齊湣王四處出擊也西面樹敵,不少國家也對齊湣王恨之入骨。
公元前286年,好大喜功的齊湣王攻佔宋國。進入戰國時代以後,一次性滅掉一箇中等大國的情況並不多。齊湣王的行為引起了各國的恐慌,也引起了各國的仇恨。其餘各個國進行頻繁會面,形成了實際上的反齊聯盟。燕昭王也看到了報仇的機會,284年任命樂毅為上將軍,舉全國之兵攻打齊國。燕昭王還聯合秦國、南韓、趙國、魏國等四國,形成了五國聯軍。雖然楚國沒有直接出兵,但是楚國也在齊楚邊境陳兵,時刻準備趁火打劫。五國聯軍在樂毅的率領下連戰連捷,一舉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池。齊國僅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沒有被攻陷。齊湣王逃到莒被楚國將領淖齒殺掉,淮北土地也被楚國奪走。
弱小的燕國在戰國後期終於雄起一把,燕國的雄起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是畢竟也有過高光時刻。當時實力弱小的燕國為什麼敢挑戰強大的齊國?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燕國做為一個弱國自然是各個大國侵略的物件。和燕國接壤的大國也就是齊國和趙國,齊國和趙國自然會時不時侵略燕國。燕易王去世之後,燕國內部發生了內亂,丞相子之與燕太子平之間為了王權發生了激烈的爭奪戰。此時的燕國面臨著國喪內亂,齊宣王卻趁著內亂之際趁機入侵燕國。齊宣王僅用五十多天時間就攻破了燕國,燕王噲和子之被殺,燕國幾乎亡國滅種。趙國想滅掉中山國,並不想燕國就此滅亡,便擁立公子職為王,並且護送其入燕國。公子職也就是後來的燕昭王。齊國趁著燕國內亂,進攻燕國,自然非常不道義。齊宣王的入侵又使得燕國險些亡國,燕華人自然對齊國恨之入骨。上到燕昭王下到一般燕國老百姓都有強烈的復仇意願,齊國的做法已經使得燕華人同仇敵愾。燕華人開始養精蓄銳,只求一個報仇的機會。
燕昭王登基之後,便勵精圖治、招攬人才,力求振興衰落的燕國,當然更要復仇齊國。
為了招納賢才,燕昭王詢問大臣郭隗。燕昭王按照郭隗的建議建立了一個金碧輝煌的宮臺,臺上堆滿了黃金,用以招攬天下賢才。這便是著名的黃金臺。燕昭王透過這種方式,招納了武將劇辛、謀士鄒衍、屈庸、名將樂毅,一時間燕華人才濟濟。燕昭王在樂毅等人的輔佐之下改革軍隊、內政。比如制定法律,加強法制,用人唯賢、打擊親貴,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軍事上面進行戰法和紀律訓練,提高燕軍的戰鬥力。燕國經過燕昭王改革,國力大大提升,軍隊戰鬥力也大大加強。彼時的燕國君主賢明,朝中軍中又有樂毅、劇辛、鄒衍這樣的能人賢才,燕國的綜合國力大大提升,已經被具備了復仇的先決條件。
齊國的情況則和燕國相反。齊湣王是一個好大喜功的君主,從他繼位開始,就不斷對外征戰。齊湣王先後征伐了魏國、南韓、秦國、楚國、燕國等大國,周邊小國更是時常被齊湣王欺負。齊湣王四處征伐的行為已經得罪了其他國家,其他國家的君主早就已經對齊湣王恨之入骨,一直尋找機會報復齊國。齊湣王又和秦昭襄王一起稱東帝和西帝,齊湣王此舉更加引起其他各國的仇恨。公元前286年,齊湣王又攻打宋國,並且一舉吞掉宋國。齊湣王的征伐達到了頂峰,也在列國之間將人品敗到了頂峰。齊湣王在列國之間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地步。燕昭王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時機,合縱各國攻齊。其他五國都或多或少受過齊國的苦,其中四國直接出兵。楚國沒有和其他五國聯合出兵,而是在秦楚邊境佈置重兵,一方面牽制齊軍,另一方面準備趁火打劫。如果只是燕國一國,斷不敢公開挑戰齊國。但是有其他五國撐腰的話,別說攻打齊國,就是攻打秦國也不在話下。上天給了燕昭王、樂毅一個這麼好的平臺,他們自然會好好利用。
齊湣王登基之後,在國外四處征伐,引得各國聯合進攻。齊湣王在國內一樣做了不少敗人品之事。蘇秦離開燕國,來到了齊國,並擔任齊國的客卿。蘇秦在齊國期間搞了不少破壞,比如建議齊湣王大興土木。齊湣王竟然真的在齊國大興土木,白白消耗了國力,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齊國強大的模式和秦國並不一樣。秦國強大靠耕戰,齊國強大靠魚鹽之利。秦國越戰越強,齊國則越戰老百姓的負擔越重。齊湣王的爭霸戰爭大大消耗齊國的國力,齊威王和齊宣王攢的那點家底也被消耗殆盡。齊湣王還是一個妒賢嫉能的君主,不少能力被迫離開了齊國,比如逼走了孟嘗君田文。當時齊國民心不附,能臣被排擠。
燕昭王攻齊之時,齊國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燕國又一心復仇。弱小的燕國向強大齊國發起挑戰,並一舉打敗了齊國。
-
18 # 煮酒聽史
既然提到了燕國向齊國復仇,那麼就必須先說起齊國和燕國的恩怨。而說起燕國和齊國的恩怨,那就應該得從燕國的子之之亂說起。
子之之亂和燕、齊結仇燕國燕王噲時期,燕王噲迷信儒家禪讓學說,又在蘇代和鹿毛壽等人的慫恿之下,燕王噲便將王位讓給了子之。就這樣,子之久名正言順地行使著君王的權力。
可是這樣一來,被奪走王位的太子平就不爽了。於是太子平便和將軍市被謀劃,想要殺死子之,即位為王。兩個政權的爭鬥,伴隨的必然是血雨腥風,因此燕國大亂。
燕國內亂,與燕國毗鄰的齊國必然知曉。於是,當時的齊宣王便打著消滅子之匡扶燕國王室的旗號攻打燕國。
本來燕華人就因為子之篡位而恨之入骨,這下有人來幫忙了,自然是毫無牴觸情緒。就這樣,齊國軍隊幾乎沒有耗費太大的力氣就攻佔了燕國大量的土地。燕國和齊國也因此結下大仇。
隨後,燕昭王即位,他本人對齊國恨之入骨,一直想找個機會報仇,並在齊閔王時期找到了這個機會。
齊閔王窮兵黷武,四處樹敵,引起列國不滿齊國經過幾代君王的細心治理,在齊閔王這一代達到巔峰。按理說,此時的燕國和齊國國力差距那是相當的大。燕國想要報仇,幾乎是不可能的。結果,齊閔王的狂妄卻給了燕昭王一個良好的機會。
齊閔王在位期間,國力確實很強,是僅次於秦國的國家,在某一段時間內更是和秦國並稱為“東西二帝”。
可惜,齊閔王和秦昭襄王相比,終究是少了份隱忍。
本來三晉之國同齊國一樣,都是篡位而來,這就使得齊國和三晉之國在大體上是同一陣線的。結果齊閔王色令智昏,在蘇代的慫恿下居然前去討伐宋國。
表面上,齊國消滅了宋國能夠實力大增,實際上卻打破了諸侯之間維持了多年的平衡,引起了諸侯們的恐慌。與此同時,宋國的被滅使得魏趙等國的重要領土都暴露在了齊國的視野之中,三晉之盟也隨之破裂。
這對於燕昭王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時機。於是,在燕昭王的號召下,秦、趙、韓、魏、楚等國紛紛響應,組成六國聯軍合縱伐齊。最終,樂毅帶領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重創了齊國,齊國也由此衰弱。
結束語燕國復仇齊國,並非是一時的衝動,而是在進行了大量的謀劃之後進行的。齊閔王進攻宋國,就是玩過派去的間諜蘇代慫恿的結果。
因此,儘管燕國的國力並沒有齊國強大,但是有時候謀略比國力更加重要。
-
19 # 歷史笑春風
燕國雖小,終有一矢以報齊。燕國在歷史上被稱為弱國,可是,雖然是弱國,可它也位於戰國七雄之一。燕國靠近齊趙這些強國,能夠屹立不倒,說明它也有過人之處。
在歷史上,燕人經常敢為人所不敢為的事,這與燕人的性格有關。史書上說,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這樣的臣民,敢於慷慨赴死,又有什麼事幹不出來呢?因此,唯一一個敢光天化日之下,刺殺秦王於朝堂之上的刺客就來自燕國。向齊國復仇又算的了什麼?
齊國對燕國可謂不義至極。當年燕王噲為了圖強,讓王位與丞相子之,造成了國家的內亂。齊國的齊湣王以撥亂反正為名,企圖吞併燕國。他先蠱惑太子平和子之互相攻打,造成燕國內亂。然後以平亂的名義,佔領燕國,殺了燕王噲和子之。
到了這個時候,齊國撕下了它的偽善的面具,露出了猙獰的真實面目。齊軍把燕國的重寶都運回齊國,軍隊在燕國殘暴燒殺,四處擄掠。這一切都引起了燕國民眾的反抗,最終,齊軍被迫撤離了燕國。可是,這場變亂給燕國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燕昭王即位後,就處心積慮的要報齊國破燕之仇。他禮賢下士,招募賢才。著名的黃金臺和千金買馬骨的故事就出於此時此處。在他的誠意感召下,樂毅、劇辛、蘇秦等一大批賢才紛紛來到燕國,使得燕昭王有了對抗齊國的班底。
為了破齊,燕昭王改革政治,發展生產,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經過休生養息,燕國殷富,士卒都樂於作戰,為破齊做好了軍事和經濟上的準備。
但是,燕國的實力和齊國還有很大的差距。燕國一國是不可能打敗齊國的。要破齊,燕國只有聯合其他的國家一起攻打齊國。於是,燕國的君臣制定了精妙的計謀,並將其予以實施。由於有樂毅和蘇秦這樣優秀的人才,這些計謀得以順利實施。
首先,燕國先麻痺齊國,對齊國表示恭順。由於兩國實力相差懸殊,齊國對此輕易的相信了。以至於後來齊國連與燕國的邊境線的守軍都調走了,為燕軍敞開了大門。
第二,燕國採納了蘇秦的建議,疲憊齊國,消耗齊國的實力。蘇秦建議,讓齊國西勞於宋,南疲於楚,則齊軍可敗,河間可取。為此,燕國專門派蘇秦使齊,去說動利慾昏心的齊湣王。
第三,誘惑齊湣王出兵攻宋,使齊國成為眾矢之的。宋國當時為了圖霸,四處用兵。而齊國、秦國、楚國等國都對宋國垂涎三尺。燕國投齊國的所好,不但四處為齊國拉攏其他國家奔走,還派兵幫助齊國滅宋。最終,齊國滅了宋國,成為了天下的眾矢之的。
第四,合縱攻齊,終報大仇。齊國攻下宋國後,不但沒有分給一起的魏國、楚國一塊土地,還獨吞了過去宋國佔領的兩國的土地。
在這個時候,齊國成為關東最強大的國家。泗上的小國都被迫向齊國稱臣。齊湣王派人問周鼎,向取而代之。這使得齊國成為天下所有國家的眾矢之的。燕國趁機開展外交斡旋,將秦、趙、韓、魏、楚國都拉入了伐齊的行列。
而齊湣王志得意滿,根本就不知道大難臨頭。他對內驕奢極欲,對終直之臣隨意殺戮,使得民怨沸騰。齊國內外交困,伐齊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在這種情況下,燕國糾集起六國聯軍,實現了戰國時代唯一一次成功的合縱。這次合縱的目標是齊國。齊國雖然強大,可是在燕國的謀略下,已經不是六國聯軍的對手。
因此,在濟西一戰,齊軍大敗。然後燕軍乘勝追擊,在短短的時間裡,齊國除了莒和即墨兩城外,其他領土全部被聯軍佔領瓜分,幾乎亡國。雖然後來有田單復國之舉,可是齊國元氣大傷,從此退出了戰國爭奪天下的行列。
燕國能夠成功復仇,與以下幾個原因分不開的:
一、燕昭王的英明睿智。
燕昭王為了復仇,採取了正確的措施。他不像他父親那樣,意志堅定,不偏離自己的軌道。能夠採納合理的建議,和大家同甘共苦,使得整個團隊團結一心,共同努力。能夠團結整個國家的人民,最大限度的調動了自己的力量。
二、人才是左右歷史的真正動力。
燕昭王能夠禮賢下士,招攬了一大批當時一流的人才。在他的帶領下,這些人才各盡所能,制訂並實施了一系列的精彩謀略,使得燕國最終復仇成功。
尤其是這些人才定謀定策,蘇秦的一系列的外交謀略,使得齊國墜入深淵而不自知,樂毅戰場用兵,一戰破敵,更是驗證了兵法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的真諦。
三、成功合縱,使得齊國寡不敵眾。
燕國和齊國相比,實力相差懸殊。因此,燕國採取了種種謀略,削弱齊國。並且以利誘導,使得齊國成為天下的眾矢之的。最終,組織起了戰國唯一一次成功的合縱,擊破了齊國。
日後的秦國以齊國為戒,極力破壞關東六國的合縱。一旦六國合縱,就主動退讓,採取破壞的手段。這都是燕國破齊國給它的教訓。
正是戰國的特殊環境,才給了燕國以弱勝強的機會。在燕昭王和他手下的樂毅、蘇秦等人的努力下,弱小的燕國終於打敗了強大的齊國,在中國歷史上演出了一場威武雄壯的活劇。
-
20 # 滄海拾遺錄
這裡指的應該是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時期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的故事,燕昭王命樂毅為上將軍,統率燕、秦、韓、趙、魏五國軍隊聯合攻齊。
在戰國七雄中,公認屬於弱國的無疑是南韓和偏居遼東的燕國。南韓脫胎於晉國,國力雖然弱小,好歹還坐擁宜陽鐵山,擅長製造兵械,正所謂“天下強兵勁弩盡出韓”。反觀燕國,自從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姬奭於燕地建國以來,儘管是老牌的姬姓諸侯國,始終是諸侯國中的弱國,進入戰國時期後,時常受到鄰國趙國和齊國的敲打。
前323年(燕易王十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在此年稱王。但是,燕國很快就陷入了“子之之亂”,導致齊宣王趁機伐燕,燕王噲和子之被殺。同時中山國也趁機出兵攻佔了燕國部分領土。在燕國軍民的奮力抵抗和趙、韓、秦、楚等國的壓力下,齊國不得不退兵,趙國擁立在韓為人質的公子職,並以兵護送至燕國,燕華人共同擁立公子職,是為燕昭王。
面對齊國險些滅亡燕國的大仇,燕昭王決意復仇。為此,他禮賢下士,不斷招募人才,留下了“千金買馬骨”的美名,他採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拜郭隗為師,給以優厚待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於是,各華人才紛紛來到燕國。其中樂毅自魏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在燕昭王的勵精圖治之下,燕國很快強大起來。但是,燕國要對付齊國,還需要良好的時機和強大的盟友。
公元前288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和秦、楚以及趙、魏、韓等國共同謀劃,貯備發兵征討齊國,並趁齊國滅亡宋國引起各國震怒恐慌之際,積極聯絡各國討伐齊國。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燕、趙、魏、秦和韓五國聯軍伐齊,連下70餘城,齊國只剩下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城,燕國盡取齊國重器,報了一箭之仇。當然,後來田單利用燕昭王去世,燕王用騎劫代替樂毅之際,利用“火牛陣”大破燕國軍隊,最終復國成功,這是後話了。
回覆列表
首先齊國強大時特別招恨,喜歡仗勢欺人,埋下了燕國報復的根源。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邦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質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臺,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昭王“弔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並且當時的燕昭王對齊國特別的仇視,一直決心報復,但燕國有了實力後也就有了報復的行動。
再者齊國儘管強大,但在戰國時期強大隻是相對的,齊國的強大使得其他國家的君王不安,並且齊國強大總是仗勢欺人。所以在燕國對齊國進行報復行為時,其他諸侯國聯合出兵幫助燕國。不然緊緊只有燕國對抗齊國也只是以卵擊石。所以這場燕國和齊國的戰爭看似是燕國的復仇,其實只是諸侯國平衡各國實力,以及滿足自身利益的安排,畢竟燕國在七國中一直沒存在感,但是這場戰爭完美的阻止了齊國的強大。不然僅僅就燕國還是打不過齊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