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醫道傳真陳皮
-
22 # 張哥講故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第一,諸葛亮想起了劉備臨終前說的馬謖雖然熟讀兵法,但是隻能當做參謀不可當主將,馬謖沒有實戰經驗。諸葛亮痛恨自己沒有聽劉備的話。
第二,諸葛亮對待馬謖就好比對自己的兒子一樣,因為馬謖天資聰慧,熟讀兵書雖然失了街亭但是作為參謀確實是一把好手,諸葛亮痛恨自己,是自己害死了馬謖。
第三,諸葛亮六出祁山,街亭是最重要的一到關卡,街亭失手就導致了整個北伐全軍覆沒已經無力迴天,幾年的準備工作付之東流,在回想自己已經年事已高最好的一次機會被馬謖耽誤了。
-
23 # 歷史文武君
諸葛亮最喜歡的莫過於馬謖,而且主要培養他,甚至可以說馬謖很有可能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街亭,一切的開始都因為一個小小的街亭。
但是街亭雖地小,卻極為重要,街亭如果失守,那諸葛亮這次出師就全盤皆輸了。
可馬謖明知其重要性,這次卻邪門的想帶並出戰,主動請纓守街亭,並立下軍令狀。
諸葛亮非常重視馬謖,深知其熟讀兵法,認為他也可行,可是就是這樣沒有真正意義上帶兵打仗的馬謖,帶著大部分主力出發了。
結局:街亭失守。諸葛亮狠心決定處死馬謖,即使蔣琬為其求情,諸葛亮也堅持要斬馬謖,這是為什麼呢?這其中有什麼隱情呢?
諸葛亮的重視因為馬謖文才超出常人,並且十分喜歡軍事謀略,這讓諸葛亮非常喜歡。
馬謖可謂是“紙上談兵”的加強版,但馬謖也跟隨諸葛亮討伐南中一帶的孟獲,獻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心理戰術,可謂是為諸葛亮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這也讓諸葛亮看到馬謖還是可以的。
愧對先帝的提示
先帝劉備知道諸葛亮重視馬謖,但劉備可是一個老江湖了,他一眼便看出馬謖並不是委任大事之人。
劉備臨死告誡道:“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
諸葛亮當時是聽了,可是劉備死後就全忘了,並且與馬謖經常談論至深夜時分,並且認為馬謖畢竟還年輕也是塊好料,只需要時間成長罷了。
並且夷陵之戰後,蜀國損失大量的人才,現在是需要人才的時候,像馬謖這樣的可塑之才,更不能捨棄。
知道街亭重要性,卻犯錯誤第一次北伐,一切都在順利進行,雖然內應孟達已敗,但是諸葛亮早已預料到。
而街亭的重要性就是阻止魏軍的前進便可,但是馬謖卻偏偏不聽王平的,卻要搞什麼衝鋒,你是真的以為打得過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啊!
熟讀兵書的馬謖,犯下了跟“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的毛病,失敗已經成為必然的,要不是諸葛亮提前安排好對策,恐怕諸葛亮的性命也滴被你害了。
即便立下軍令狀,本也可不殺諸葛亮跟馬謖說明了街亭的重要性,並且也擔心馬謖不能守,跟馬謖也說明了街亭的不易守,這時的馬謖也是來勁,堅稱自己能守,並且請示司馬懿和張郃,甚至叫囂道即便是魏國皇帝曹睿來了也不怕。
擔心諸葛亮還不放心,馬謖把自己全家的性命都搭上了,諸葛亮也被他的勇氣徹底征服了,馬謖也立下了軍令狀。
勝敗乃兵家常事,即便失敗,真心悔過的話,諸葛亮也不會真心殺掉自己培養多年的人,可是馬謖卻做出一件讓諸葛亮不得不殺的事。
從本可不殺,變成不殺不行馬謖戰敗,街亭失守,這是諸葛亮最不願意看到的,但是諸葛亮還是提前安排,以防萬一街亭失守,雖然自己冒了很大的風險,被逼的使出空城計,但是全軍也算是撤下來了,可問題來了:馬謖卻畏罪逃跑了。
這樣的結果讓諸葛亮很是生氣,於是罷免了幫助他逃跑的向朗,自己死之前都沒有在任用過向朗,可見諸葛亮對馬謖的畏罪逃跑是有多生氣。
馬謖終究未能逃脫,雖然不知道他是怎麼回到蜀營的,但被抓回去的機率極大,諸葛亮見到馬謖更是生氣,打敗仗我不怕,你畏罪逃跑對的起我對你的精心栽培嗎?
馬謖深知,回到蜀營死期將至,諸葛亮不顧眾將士的勸阻,最終殺死了馬謖,諸葛亮不忍心,但是他要維護的是蜀國的法律和蜀國將士的心。
正所謂:諸葛亮斬馬謖——顧全大局。
因為無論是國法還是軍法,馬謖都已經構成死罪,不殺馬謖談何國法,談何軍紀。
總之,馬謖死的時候為到四十歲,本是當打之年,正是為蜀國奉獻自己的時候,卻犯下如此大罪,諸葛亮想救你都難。諸葛亮為他落淚實屬惋惜,因為馬謖是自己傾盡心血培養的,他的死也讓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
諸葛亮既拿馬謖當接班人,又拿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可能馬謖活著,也許就不會有之後重點培養姜維,歷史就是這樣,讓諸葛亮作出了自己最痛心的決定。
-
24 # 七七的育兒碎碎念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這幾個故事,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橋段,可謂是家喻戶曉。甚至在京劇中,也出現了《失空斬》的曲目。不過,與小說京劇不同的是,正史中的諸葛亮斬馬謖,卻充滿了無可奈何。這其中,到底有何隱情呢?
從正史記載來看,“諸葛亮斬馬謖”這句話並不成立。首先,馬謖是下獄後自然死亡,並非諸葛亮所斬;其次,諸葛亮的確下達了斬馬謖的命令,但卻不曾實施。不妨先將這兩點分開來說:
第一,街亭兵敗之後,馬謖並沒有向諸葛亮請罪,反而是“畏罪潛逃”了。《三國志·向朗傳》的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了幾個很看好的後輩,其中之一便是向寵。而向朗,便是向寵的叔叔,他與馬謖一樣,都是荊州士族出身。這裡明確指出,在街亭失守之後,馬謖曾逃亡在外,而向朗知情不報,因此遭受牽連。
而《三國志·馬謖傳》又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結合上文可知,馬謖在逃亡未果,被諸葛亮派去的人手捉住,然後下獄,結果死在了獄中。
第二,既然馬謖以及死在獄中,為何又出現了諸葛亮殺死馬謖的記載呢?《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三國志·王平傳》也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馬謖之死,儘管疑竇頗多。但仔細梳理可知,諸葛亮儘管下達了斬殺馬謖的軍令,但仍舊默許後者死在獄中,這樣能使後者稍微體面一些。這是因為諸葛亮與馬謖的關係非常親厚,“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因此不難看出,諸葛亮斬馬謖,是無可奈何之舉。
或許有讀者會問,諸葛亮既然軍政大權在握,他為何不能饒恕馬謖這一次呢? 從表面上看,諸葛亮此舉是為了嚴明軍紀;可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諸葛亮是為了緩和蜀漢內部的派系矛盾。當初劉備臨終前告誡他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實際上便已經在暗示諸葛亮,要注意平衡派系。
正因如此,其說諸葛亮斬馬謖是為了平復軍心,倒不如說他是在安撫東州士族。馬謖犯下大錯,還畏罪潛逃,如果諸葛亮不加嚴懲,那麼東州士族集團便會認為諸葛亮偏心。
荊州士族本就在蜀漢政權中佔據主導地位,這讓東州士族本就有些不滿。倘若諸葛亮放任馬謖的罪行,便自然會使得東州派與荊州派之間的矛盾激化。
進一步來說,諸葛亮重用馬謖,已經說明他在選拔人才上,存在了“任人唯親”的心理。倘若馬謖立下大功,這還好說,可他偏偏犯下大錯,導致諸葛亮“裡外不是人”。如此一來,諸葛亮為了安撫東州士族的情緒,也只能夠忍痛殺死馬謖。所以他下令處斬馬謖,便是在表明自己的態度。
-
25 # 讀春秋思無忌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揮師北伐,分兵兩路。趙雲率領小股人馬出兵褒斜道,諸葛亮率領主力走祁山道。曹軍毫無防備,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無力抵抗,相繼投降,只有廣魏、隴西兩郡負隅頑抗。
曹魏舉國震動,曹叡御駕親征,親自坐鎮長安,分兵三路對抗蜀軍:曹真在郿縣防禦趙雲,張郃則率軍前往抵抗諸葛亮,涼州刺史徐邈率軍反攻南安郡。
諸葛亮為了阻止張郃,安排馬稷前往鎮守隴山的關隘街亭,王平為其副將,另外又安排高翔駐紮在列柳城。然而馬稷卻辜負諸葛亮所託,也不顧王平的勸說,堅持屯兵于山上,而不在險要處下寨。
魏軍這邊,張郃奪街亭,郭淮佯攻高翔,徐邈進攻南安郡。在郭淮的牽制下,高翔自顧不暇。張郃將馬稷團團圍困于山上,並切斷水源,蜀軍大亂,馬稷沒法收拾殘局,只得放棄街亭逃歸。
諸葛亮氣憤填膺,揮淚斬馬稷,將千餘戶隴西人遷回漢中,第一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
其實,諸葛亮非常器重馬稷,之前馬稷在南征益州諸郡時也頗有軍功。如今北伐正是用人之時,馬稷只是犯了一次錯,為何諸葛亮一定要將其斬殺呢?
這是諸葛亮能成功佔領隴西的唯一機會自劉備去世後,將一個爛攤子丟給了諸葛亮,此時的蜀國除了地理之險,家底子都讓劉備的兩次大戰(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給掏空了。
諸葛亮勵精圖治,與民休息,平定南中,將政事安排妥當,遂入漢中,為了劉備遺願,圖謀北伐大業。
但是,諸葛亮能成功走出漢中的機會並不多。
1)沿著漢水順流而下入荊州北部
雖然,諸葛亮來到漢中之後,並想方設法拉攏孟達。但是,曹魏下手更快。就在208年正月,司馬懿日夜賓士,16天便斬殺孟達,佔領上庸、魏興兩郡。
因此,諸葛亮想要東出荊州之路被封死,同時,子午谷的南出口就在魏興郡,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過是水中月鏡中花。
2)從褒斜道進攻雍州
褒斜道在諸多故道中路程最短,自古以來便是漢中到關中的主要通道。正因為此,這裡也是曹軍的防守重地,如果不能一舉攻下長安,迅速封鎖潼關、蒲坂等關隘,那麼魏軍主力將至,蜀軍將因為糧草供給問題而不得不打道回府。
陳倉道相較於褒斜道,距離長,而且從那裡往長安打,就意味著將與魏軍打持久戰。這顯然不切實際。
3)從祁山道佔領隴西
曹魏在隴西的佈防相對薄弱,容易攻取,同時隴山、秦嶺以及渭水組成了天然的屏障,只要鎮守住關隘街亭和上邽,那麼諸葛亮在關中便有了立足之地。
這樣,諸葛亮便可以從祁山道將蜀中、漢中的糧食運往隴西,同時讓將士屯田。當糧食供給難題解決後,諸葛亮便可以安心地與魏軍對峙了。向西平定隴西諸郡和涼州,向東逐漸蠶食雍州各郡,佔領關中後,大事可期。
由此可見,諸葛亮師出祁山道是有原因的,也是他唯一可能成功走出漢中的機會。
自從諸葛亮追隨劉備以來,便以此為奮鬥目標,然而21年過去了,自己即將到半百之年,卻仍然遙遙無期。好不容易偷襲成功,卻毀在了馬稷之手,他能不怨恨嗎?
因此,馬稷街亭失利不但向曹軍暴露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使得走出漢中無望,同時也葬送了諸葛亮想要在有生之年完成劉備遺志的夢想,馬稷被斬首也不冤枉。
回覆列表
根據歷史學者宋傑先生的研究,從法律上來看,碼數至少犯了三宗罪。每一宗都是死罪。
第一宗罪——戰敗之罪。街亭之戰是第一次北伐的最關鍵的戰役,馬謖作為主將,將一場勝仗打成了敗仗!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馬謖難辭其咎。
第二宗罪——違令之罪。馬謖戰敗不是他個人能力不行,也不算運氣不好,《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馬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事先安排,違反了諸葛亮下了一道軍令,自作主張我要上山紮營。結果才導致了戰敗的結果,要負直接責任。違反軍令是什麼結果?
第三宗罪——逃亡之罪!《三國志·向朗傳》記載,諸葛亮手底下有個官員叫向朗。向朗和馬謖的私交很好,街亭戰敗之後,“謖逃亡,郎知情不舉”馬謖臨陣脫逃,向朗知情不報。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馬謖在戰敗以後,不僅不肯低頭認罪,而且居然還臨陣脫逃!那臨陣脫逃在歷史上是什麼罪呢?
諸葛亮斬馬謖用的不是普通的法律,那可是軍法!用句法衡量的結果就是,馬謖犯下了三宗死罪,罪無可赦,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