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的鷹28185386

    首先,這三次戰役,都是兵少一方獲勝,這就很有意思。但如果說意義誰大,那就要看什麼樣的角度,官渡之戰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則是三足鼎立的基礎,夷陵則是東吳保住江東,阻擋劉備集團復興漢室的戰役!無非是軍事集團自保或者爭霸,如果非要說意義,那還是官渡吧,總之曹操集團對於統一和穩固中國北方,是作出貢獻的。

  • 2 # 啥事不楠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為了給關羽報仇,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這三大戰役都是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論影響力自然是赤壁之戰,它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

  • 3 # 白雲山水居

    從意義來說應該是官渡之戰最大。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的霸主地位,從此全天下再沒有任何一個諸侯能和他相比。自從曹操脅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其他諸侯都以各種方法來聲討他,政治上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袁紹的背景比他更強大,四世三公,關係網遍佈天下,並且非常正統的。而曹操是宦官之後,說起來不是很好聽,說話的力度比不了袁紹。何況地盤也只有袁紹的四分之一,人口也稀少。總之從什麼角度考慮都沒有可比性。

    官渡之戰後,曹操協勝利之勢,一舉拿下了袁紹的四州,徹底鞏固了自己的實力。令天下人看清楚了,只有他才是最厲害的,令天下人才紛紛來投靠他。又利用控制漢朝廷首腦,掌握蓋章的權力,可以任意升降全天下人的官職。逐漸削薄了人民的意念,慢慢的把他當做了正統。這才是曹操官渡之戰勝利的最大收穫,也為曹氏家族最終篡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赤壁之戰意義還是比較大的,首先他延緩了曹氏家族統一天下的程序,孫權也鞏固了孫氏家族在江東幾十年的統治,令曹操知道長江天塹不是那麼好打過去的,不敢輕易集中力量再來一次渡江之戰。劉備呢,也尋找到了絕佳戰機,終於有了立足之地,並且經過赤壁之戰,曹孫兩家暫時沒有力量來對付他了,給了他喘息的機會,才有了後來的三分天下。只是百姓多過了幾十年戰亂,又多受了幾十年的苦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赤壁之戰帶來了很負面的影響。

    夷陵之戰比赤壁之戰的意義要大一些。因為它加速了曹魏統一天下的程序,令老百姓提前過上了天下沒有紛爭的日子。這個意義站在我們老百姓的角度看是積極的。劉備經此一戰,隕落於白帝城,桃園三結義自此完美落幕,不得不說令人傷感。蜀國從此一蹶不振,再沒有了爭奪天下的能力。而吳孫和蜀國從此形同陌路,也失去了最後那點爭奪天下的希望,長遠考慮,陸遜其人不是吳國的功臣,而是千古罪人。

  • 4 # 青峰酒史

    官渡之戰。官渡之戰奠基了曹操在中原的地位,雄霸一方的前提。袁紹大軍被曹操打敗,倉促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殺敵7萬餘人,從此袁紹一敗不起。曹操在此之後一路攻佔城池,整個中原沒的對手。此戰,奠定了曹操的軍事實力

  • 5 # 翡翠年華

    我認為赤壁之戰意義最大,最關鍵。

    赤壁之戰,是公元208年,劉備和孫權的聯軍在赤壁一帶對抗曹操大軍的戰爭。此戰,以孫劉聯軍大勝,曹操慘敗而告終。

    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一統天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次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中最著名的一場,它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與此同時,該戰役也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

    如果此次戰役是孫劉聯軍失敗,那麼曹操有可能一統天下。我國曆史將面臨一次重大的改寫,它可能是自秦漢以後中國的第三次全國統一。

  • 6 # 那擱夾裡的草

    這三大戰役都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要說哪個最關鍵,最有意義,得看從什麼方面來說。

    從歷史的角度來說,無疑是官渡之戰最有歷史意義。五胡亂華之前,北方是經濟最發達,開發最徹底,人口最多,產糧最多的地區,這一時期南方還很荒蕪,官渡之戰後北方一統,結束了北方的軍閥割據,讓北方的百姓得以修養生息。

    從三國的角度來說,赤壁之戰最有意義,赤壁之戰劉孫的勝利,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沒有赤壁之戰,三國就不復存在,可能直接就跨過三國,中原再次一統了。

    從漢朝的角度來看,夷陵之戰前是蜀漢最鼎盛的時期,如果說漢室還有一絲機會中興的話,此時無疑是最後機會。夷陵之戰的失敗,直接葬送了蜀漢最後一絲統一天下的實力。只能偏安一隅。等待最後的滅亡。

  • 7 # 小任淺談史

    前言: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關鍵之戰,赤壁之戰是奠定三分天下的戰役,而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向沒落的開始!

    相比較起來,赤壁之戰的意義最重,其次是官渡之戰,最後是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袁紹在打敗公孫瓚後,統一了青幽並冀四州,便率軍十萬攻打曹操,曹操率領兩至三萬人迎戰袁紹!

    1.官渡之戰曹操沒有太大的勝算,自己也有點不想打了

    官渡之戰曹操缺兵少糧,打的事異常艱辛;在第一階段的交鋒中,曹操雖然利用聲東擊西的策略在白馬和延津附近斬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文丑,但對於袁紹來說,並未傷筋動骨。曹操率軍撤回官渡,袁紹也率兵進到了官渡,兩路進入相持階段!

    此時的曹操認識到了一個問題:他打不過袁紹,兵力上的懸殊和糧草上的短缺,讓曹操這個戰略軍事家對打贏這場戰役幾乎不看好。曹操便詢問留守許都的荀彧商議退兵,荀彧立主曹操與袁紹決戰,賈詡也向曹操進言建議曹操堅持打下去,這樣曹操便堅定了和袁紹決戰的決心。

    2.結果是袁紹太無能了,曹操反而贏得了這場決戰

    恰巧許攸叛逃投靠曹操,曹操利用許攸的建議燒燬了袁紹的烏巢屯糧,張郃、高覽等將領也投降了曹操,袁紹的軍隊軍心渙散,一潰千里!由此曹操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而官渡之戰袁紹集團的失敗原因主要是袁紹這個人太無能,許攸的叛逃和張郃的叛逃和他都脫不了干係!袁紹剛愎自用又喜歡奉承,做事單憑個人喜好,對的都沒聽進去,讒言倒是都信了!

    這場戰爭的失敗也讓袁紹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機會,如果是劉備的話,可能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劉備是三國裡最打不死的小強;杖雖然打輸了,但地盤還在,軍隊也還在,可袁紹這個人經不起打擊,一蹶不振了,自己兒子又忙著內鬥,是徹底的沒機會了。

    3.官渡之戰讓曹操統一了北方

    曹操以少勝多打出了氣勢軍心,曹操的軍隊戰鬥力本來就很強,而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更是打出了名聲,從此天下諸侯莫不對曹操心生懼意!曹操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兵員。官渡之戰後曹操獲得了袁紹的部分軍隊,又得到了大量的土地,實力一下子增強,他開始一步步的實現了統一北方。從此北方再沒有威脅到曹操的諸侯。官渡之戰後,袁氏兄弟內鬥,北方再也沒有了威脅到曹操的存在,之後曹操分別滅了袁氏兄弟,又北征烏丸,統一了整個北方區域!

    官渡之戰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曹操和袁紹誰贏了,誰就能統一北方,也是當時的中原核心區域,進而以絕對的勢力問鼎天下。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是發生在曹操統一了北方以後,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號稱七十萬大軍南下逼近江東,實際上沒那麼多人;孫劉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雙方在赤壁發生大戰,最後曹操失敗退走。

    1.赤壁之戰時是曹操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時候

    赤壁之戰的時候,天下諸侯基本上沒有多少了,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超韓遂,這些單個的都不是曹操的對手,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這些人墳上的草都枯了幾茬了,此時的劉備寄住在江夏劉琦那,兵馬也就幾萬人!

    這個時候的曹操攜帶著統一北方的氣勢,軍強馬壯,兵多將廣,曹操估計也沒想到有一天自己和老對手袁紹一樣被以少勝多的擊敗。

    赤壁之戰曹操的失敗主要原因是

    曹操志得意滿,認為天下再沒有威脅到自己的諸侯,也沒看的起孫劉,有些飄了;導致指揮失當。曹軍士兵多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而且水土不服,還爆發了瘟疫。曹操的補給線太長,軍隊數量又龐大,糧草不足,很多士兵是忍飢挨餓,這樣軍隊雖然數量龐大,戰鬥力卻降低了很多。東吳善水戰,劉備兵雖然不多,但戰鬥力不弱,善於陸戰,雙方聯合,實力不弱,又有周瑜和諸葛亮這兩個頂級智囊

    赤壁之戰的失敗看似短時間內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全國的機會,實際上是曹操一生的最後一次機會,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垂暮之年了。

    2.赤壁之戰最大的獲利者成了劉備

    赤壁之戰,東吳水軍打主力,劉備輔助,結果戰爭結束後,撈到便宜最多的是反而是劉備!

    劉備和孫權勢力瓜分了荊州,劉備獲得了荊州的四個郡,荊州總共七個郡,劉備自己打下了三個,又從東吳那借了個南郡,這樣劉備就有了一個穩固的地盤,雖然這個地盤被三方都垂涎,但曹操短期內不會再南下,東吳又是聯盟,這樣劉備就有了發展的機會。

    這時的劉備就像開了掛一樣,徹底的屌絲逆襲,在荊州收了黃忠、魏延、馬良、龐統等高階人才,之後奪取益州,漢中打敗了曹操,蜀國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

    3.赤壁之戰決定了國家是統一還是地方政權割據

    如果赤壁之戰曹操獲得了勝利,那麼江東將會納入曹魏的版圖之中,曹操也就能完成自己一統天下的報負!統一江東後,北邊的馬超和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基本沒啥大麻煩,劉備也就沒有任何希望了。

    赤壁之戰失敗後,曹操短期內再無南下的機會,畢竟幾十萬軍隊的出征耗費不是一個小數目,以曹魏的實力也要修養好幾年;另外孫劉結成聯盟,攻打哪一個雙方都會擰成一股繩,唇亡齒寒。

    曹操也失去了唯一一次能夠統一全國的機會,後來劉備奪取益州依託荊州和孫權結成聯盟,曹操不敢輕易南下。

    夷陵之戰

    1.實際上夷陵之戰的失敗對於天下大勢的影響不是很大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夷陵之戰是一個兩敗俱傷的消耗戰,劉備即使僥倖勝利了,也會陷入和東吳的對持消耗中,這時曹魏樂於看到的。

    而荊州的丟失對於蜀漢來說才是最致命的,蜀漢丟失了荊州以後,就等於把自己鎖在了西川,別人打不進來,他也很難打出去,註定了蜀漢只能做一個偏安一隅的地方霸權。

    對於天下大勢的影響,夷陵之戰還不如蜀漢失去荊州的意義大。

    2.發動徵吳之戰可以說是劉備的孤注一擲

    荊州丟失後,劉備看到了蜀國的困局,諸葛亮應該也明白。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謀,在這個時候已經幾乎實現不了了,可以說魏國的防禦重點也都在這。

    劉備正因為看清了,所以不顧一切的發動了征討東吳的戰爭,從另一方面來說,可以說是孤注一擲,贏了有希望爭霸天下,輸了和不作為都是沒有希望的。

    結語

    所以相對來說赤壁之戰是三大戰役中,意義最大的一場戰役,勝負也決定著曹操統一全國還是持續地方政權割據的局勢。

  • 8 # 子夜羌笛

    毫無疑問,對於歷史程序重要性和決定性最大的就是曹操與袁紹之間展開的“官渡之戰”。在官渡之戰中,曹操集團以弱勝強完勝中國北方實力最為強大“四世三公”的袁紹集團。從此北方在沒有可以抗衡曹操集團的諸侯勢力。曹魏擁有了最多的人口、最先進的生產力水平,同時採納“挾天子以令諸侯”執天下之牛耳策略,無人敢於正視。

    “赤壁之戰”雖然也重要,也在一段時間內影響了歷史程序,使得曹操在有生之年揮師南下統一中國的理想化為了泡影。但是,“赤壁之戰”的結果並沒有改變北強南弱的戰略格局(中國古代相當長的時間內,北方都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口數和生產力水平是南方不能相比的)。後來竊取曹魏政權的司馬氏集團也是利用了曹魏政權的整體戰略優勢逐步蠶食、擊敗了蜀漢和東吳,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蜀漢政權與東吳政權之間的“夷陵之戰”使得蜀漢蒸蒸日上的國運戛然而止。然而其對於中國歷史的重要性就更低一些。“夷陵之戰”以後,劉備和孫權迫於形勢也很快恢復了吳蜀同盟共拒曹魏。蜀漢雖然損失了大量軍隊且丟掉了(部分)荊州,但憑藉三峽地區和秦嶺地區的天險,依然可以偏安一隅。東吳雖然拿到了(部分)荊州的地盤。但其對於擁有的揚州、(部分)荊州、交州的資源整合能力還是不夠,無法支援其對北方曹魏政權發起大規模的主動進攻。歷史記載東吳對曹魏的幾次有限規模的進攻也以失敗告終。

  • 9 # 杭州老聃

    論意義來講我個人認為是官渡之戰。因為官渡之戰是當時中國最最富庶的中原地區的決戰。當時得中原者得天下。因此官渡之戰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以三國為前提那麼赤壁似乎是最重要的,其實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勢力只是將目光轉移到關中地區,赤壁之後孫曹兩家在長江流域互相攻伐不少,比赤壁之戰更久遠更慘烈投入規模更大的是濡須之戰。僅曹操未去世的時候就打過三次。

    夷陵之戰多半是為了湊數和給劉備刷一下存在感。夷陵之戰對於三國的走向沒有什麼影響。

  • 10 # 青梅煮酒品三國

    既然是三國那最關鍵的當然是赤壁之戰了。因為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才出現三國的局面。其實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中三次重大的戰役,每一次戰役三國的整個局勢都發生了變化。

    赤壁之戰的起因:曹操率領十五萬北方士兵欲征討劉表,曹操還沒到達荊州劉表卻去世了。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年幼,聽從手下大臣蠱惑率眾投降曹操。因此曹操輕而易舉的接收了荊州,還得了七八萬的荊州軍,這讓曹操感到志得意滿想要順勢踏平東吳。曹操一意孤行不聽勸阻,發動了赤壁之戰。

    曹操赤壁之戰的失利主要在兩方面,首先是主戰場上鐵索連舟被周瑜用火攻打敗、其次是帶來的北方士兵遭受瘟疫死傷過半,無奈只能燒燬全部戰船撤回北方。

    赤壁一戰的重要性在於曹操實力大損,劉備稱曹操無力攻伐的時候佔據了西川,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不然這段歷史就變成魏吳相爭了。而且赤壁之戰是存在兩個發展方向的,第一個就是歷史記載的,而第二個就是曹操聽取賈詡的建議那麼曹操在活著的時候就能統一天下。因此赤壁之戰相對於其他兩場戰役顯得更關鍵些。

    官渡之戰只是成全了曹操,讓曹操一下穩坐東漢末年各路諸侯之首,同時也奠定了曹魏的根基。官渡一戰曹操以少勝多堪稱經典戰役。官渡之戰期間也體現了曹操的謀略、膽識,曹操的畢生戰績可以將曹操稱之為一代名將了。

    夷陵之戰是蜀漢走入低谷期的一戰。漢中之戰、大意失荊州這兩戰已經讓蜀漢損失了大量的兵力進入了疲勞期。如果劉備不一意孤行發起夷陵之戰,在孫權歸還荊州求和時罷兵,蜀漢經過幾年的休養必然能夠回到巔峰,也不至於又損失一批武將及士兵讓蜀漢徹底的進入低谷無法翻身。

    若是論三國,還是赤壁之戰更重要。曹操的一次失利才有了現在的三國曆史。讓更多的名將、名士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

  • 11 # 泛湖幽客

    我來回答:

    這三大戰役基本上就是覆蓋了三國版圖正式確立前的所有事情經過了,其中官渡之戰標誌著曹操佔據了戰略主動權不久後便統一了北方奠定了魏國主要的版圖;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破曹導致了曹操統一天下願望的破裂,三分天下的可能性成為現實;夷陵之戰後正式三國的基本版圖確定下來了。

    從現在歷史的角度來看,赤壁之戰肯定是最重要的,接下去是官渡之戰,然後是夷陵之戰。具體的原因不去照搬歷史學家那些複雜的理論,我就以反的例子來說。

    按照時間順序來說,首先看官渡之戰,對陣雙方是曹操與袁紹,歷史是曹操獲勝,統一了北方,假如反過來是袁紹獲勝,按照當時曹操與袁紹的實力看,那很有可能就是袁紹統一了北方,這跟曹操的路子一樣,但是統一北方後的袁紹在統一全國時的情況並不會比曹操做的更好(鑑於袁紹與曹操個人能力方面的差距),所以官渡之戰最後影響深遠的其實是雙方實力的此消彼長,話說回來不管是誰贏,北方都能被統一,但是這兩個人都沒有能力統一天下,所以影響只是在曹操與袁紹兩個集團之間而已。

    再看赤壁之戰,對陣雙方是曹操與孫劉聯軍,如果是曹操獲勝,那基本不用多說了,拿著中國地圖看看就知道,基本南北就統一了,剩下的劉璋張魯這些花不了多久也會被曹操給收拾了,中國又會出現一個大一統王朝。所以這場戰役影響的不是某個集團實力增強的問題,而是中國能不能統一的問題,曹操贏了中國就統一,曹操敗了中國至少也是南北分裂。

    最後看夷陵之戰,對陣雙方是劉備與孫權,鑑於當時雙方軍事力量差不多,而曹魏在北邊虎視眈眈,所以雙方都沒有吞下對方的實力與戰略,爭奪的重心只是荊州而已。如果劉備贏了,那荊州地區還會被劉備拿回去,所以這場戰爭影響的其實是孫劉兩個集團的實力或者說是吳蜀兩國的版圖,本來應該也算是比較重要的,但是鑑於當時北方是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在那個年代統一天下者基本都是由北向南而來,所以其實不管夷陵之戰結果如何,影響的只是吳蜀兩個小國的格局,對於曹魏沒有大的影響,對於最後由北方魏(或者是代替的晉)來一統天下也沒有實質影響。當然如果有人一定要說諸葛亮憑藉個人才華兩路出兵順利北伐成功我也無話可說(可能性很低,事實證明諸葛亮帶兵不善於,而曹魏不是軟柿子)

    所以從對於歷史格局的影響來看,赤壁之戰最重要(直接影響了中國的統一),官渡之戰其次(北方統一後統一全國勢在必行,只是時間上花的長與短而已。間接影響了中國的統一),夷陵之戰最後(影響了吳蜀這兩個二流國家的版圖與實力)。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2 # 我是小林

    赤壁之戰,沒有反駁

    赤壁之戰勝利了曹操統一天下,就沒有司馬懿謀權。就沒有他孫子建立晉朝,就不會他的傻逼兒子當皇帝來內亂,就不會五胡亂華,就不有黑暗的200年曆史。反正這一戰失敗影響中華幾百年歷史格局,太慘了我們中華。不過也造就了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我們南方的大力發展。

  • 13 # 馨晨復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次戰役都是當時重要的戰役。這三次戰役的意義不同,所造成的影響也不同。下面來一一的進行分析一下!

    ▲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的一次戰略性的決戰。公元200年(東漢漢獻帝建安五年),本來袁紹想南下攻打許都,曹操的軍隊與袁紹的軍隊相持於官渡。本來袁紹在軍隊數量上有壓倒曹軍的優勢,當時袁紹的軍隊數量是十萬人左右,而曹操只有八千人。但曹操最終夜襲袁紹所在的烏巢糧倉,袁軍軍心大亂,曹操出奇制勝。

    官渡之戰是一場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他的意義在於從此扭轉的曹操在袁紹對比下的劣勢地位,為曹操後期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客觀上是當時北方地區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型的戰役。

    ▲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東漢漢獻帝1建安3年),曹操統一北方地區後率領水陸大軍南下,先發動了荊州戰役隨後又討伐孫權。孫權勢力不及曹操,後迅速進行孫劉聯軍,由周瑜做總指揮,依據長江天塹在赤壁火燒曹軍戰船,最終大獲全勝。

    赤壁之戰也是以少勝多的一場大戰。不過相比官渡之戰,曹操這次是以失敗而告終。這場戰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江河作戰。他標誌著中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將不再僅僅限制於黃河流域。這次戰役中孫劉聯軍的勝利奠定了後期三國鼎立的基礎。

    ▲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對東吳發動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因東吳孫權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在公元221年親摔大軍攻打東吳。東吳陸遜抓住劉備求戰心切,急於速戰速決的形勢後。誘敵深入後堅守不出,後集中兵力巧用火攻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最終劉備近乎全軍覆沒,東吳大獲全勝。

    夷陵之戰最終導致劉備實力大大受損,使蜀國淪為三國時期實力最弱的一方,最後也是第一個亡國!

    ▲ 對比分析

    這三場戰役都是當時三國時期最大的戰役,官渡之戰的勝利成功的推進了後期赤壁之戰的爆發。不管這三場戰役的發動者是誰,都是無法避免的。都屬於地方勢力割據的兼併戰,每一次戰役都為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 14 # 人生百曉

    必須是赤壁之戰!

    雖然官渡之戰是曹操的崛起之戰,但是就算官渡之戰曹操沒打贏,他也可以猥瑣發育,後期翻盤,以袁紹的腦子壓根玩不過曹操。

    而夷陵之戰是蜀和吳的菜雞互啄,誰贏誰輸對大局影響不大,誰贏了也打不過魏國。

    為什麼說赤壁之戰最重要呢?因為劉備和孫權輸不起,輸了就沒有三國了,也沒有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了。就因為赤壁之戰最終以曹操失敗告終,所以後期才有了“水淹七軍”、“白衣渡江”和“七擒孟獲”等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所以說赤壁之戰是最重要的!

  • 15 # 蛋蛋的鄉愁

    三國三大戰役中,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都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典範。而夷陵之戰則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此戰重創蜀國,使劉備集團元氣大傷搖搖欲墜,諸葛亮耗時五年才基本將國力恢復。

    若論意義最重大,當然首推赤壁之戰。此戰役是《三國演義》全書中最重要、規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戰事,小說從第四十二回至第五十回,運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寫此戰役。

    一、故事經過。

    曹操敗袁紹、破烏恆之後實力大增,已基本統一和穩固了北方。因此於建安十三年七月,帶領號稱八十萬大軍南征,欲順江而下直逼東吳消滅孫權從而一統天下。劉備派諸葛亮會見並說服孫權結盟,共同抗曹。因此東吳以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將,率三萬精銳水軍與兩萬蜀軍聯合,沿長江西進於赤壁與曹軍對峙。吳蜀聯軍施計使得曹操將戰船首尾相連,周瑜及黃蓋上演苦肉計,詐降曹操,曹操中計後被吳蜀聯軍縱火,火勢由船及寨,使曹軍死傷過半,倉皇逃回北方。荊州要地盡被吳蜀兩國佔領。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拉開了帷幕。

    二、赤壁之戰前,三國實力及局勢。

    1、曹操

    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基本統一了北方,為順利南征做足了充分準備。首先是挾天子對西北諸侯馬騰父子進行分封,並將馬騰家屬遷至鄴城為人質,以此解除西北地區的威脅,以便集中精力統一南方。在攻取荊州時因劉表病逝,荊州新主劉琮在蔡瑁等人的慫恿下主動投降了曹操。如此一來,首戰告捷的曹操立即將兵鋒指向了劉備,並順利佔領宛城,在長坂坡大敗蜀軍。曹軍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此時的曹操當然是志得意滿,東吳孫權已近於嘴邊的肥肉。

    2、劉備

    由於劉備對劉琮主動投降曹操一事並不知情,因此當曹軍兵臨宛城時才開始倉促逃跑。逃跑時又帶著老百姓,導致行軍速度非常慢。在長坂坡被追上來的曹軍打得落花流水,甚至兩位夫人均落入曹操之手,幸而逃至夏口與關羽匯合,方才得以喘氣。此時的劉備依附於荊州還沒有自己的地盤。

    3、孫權

    東吳孫權靠父兄攢下的祖業,應該說實力不差劉璋劉表等。如果單單從水軍實力來說,估計並不比曹操差,畢竟曹軍慣於馬戰而不熟水戰。在曹操大軍壓境之下,吳國內部也出現了戰與降的兩派之爭。經過諸葛亮舌戰群儒之後,孫權才下定決心與劉備聯盟共拒曹操。

    三、赤壁之戰最關鍵的意義及對後世的影響

    1、在當時的意義

    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而告終。雖然曹操的整體實力還在,但短時間內卻無力發動大規模的統一戰爭。再加上曹軍敗逃之時,吳蜀兩軍乘勢佔領了荊州各地,實力大大增強。特別是劉備獲取了此戰最多的戰果,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和基業。所以此次戰役之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相對穩固態勢。如果孫劉聯軍在此次戰役中失敗,會加速曹魏集團統一全國的程序。那樣或許中華大地上又會減少許多戰火的侵擾,百姓也會早些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所以赤壁之戰的重大正反意義也正在於此。

    2、對後世的影響

    因為赤壁之戰是以弱勝強的典範,其故事被人們所喜聞樂見、廣為流傳。宋代蘇軾以此背景為題材,寫出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佳作。近現代,也出現了不少關於此題材的電影電視及文藝作品。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諸葛亮舌戰群儒、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等故事甚至深入人心,在人們口中成為了膾炙人口的經典之談。

  • 16 # 劉坤忠120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三把大火起了決定性作用。。。同為官宦子弟西園校尉出身的曹操和袁紹,倆人決戰官渡,最終以曹操獲勝統一北方,成了中原霸主。曹操與袁紹的人生際遇不同,倆人的素質成就不同。袁紹以祖上四世三公的威望凝聚人才,不幾年統一河北,據有冀、青、並、幽四州,兵糧將廣,糧草豐足,謀臣如雨,戰將如雲,是當時威望最高,勢力最大的諸侯。但袁紹才智平庸,多謀不斷,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曹操以家族力量起家,唯才是舉,廣納人才,足智多謀,傲視天下。使手下文武各盡其才,在官渡與強大的袁紹終極對決,沉著應戰,挖掘人才,善用奇謀,一把大火燒了袁紹糧草重地烏巢,使袁軍軍心大亂,曹操趁勢反擊,大敗袁紹。官渡之戰,袁紹損失大批謀臣武將,士氣不振,袁紹從此衰落,不幾年袁紹勢力徹底被曹操擊敗,曹操統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赤壁之戰是奠定了三國的基礎,曹操意欲統一天下,舉兵南下,兵不血刃取得荊州。加緊訓練水軍,想順江而下奪取東吳,南掃劉備勢力。曹操檄文江東,想不戰屈人之兵,東吳或戰或和,人心不穩。情況緊急,劉備軍師諸葛亮過江聯絡孫權,舌戰群儒,以堅孫權抗曹之心。孫劉聯盟,周瑜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對曹軍實行火攻。曹操南下,孫劉聯軍迎戰於赤壁,黃蓋以詐降計接近曹軍連環大船,用油料火箭向曹軍大船攻擊,致使曹軍被大火吞噬,曹軍軍馬糧草器械損失殆盡。曹操敗回北方,從此不敢覬覦江南,劉備孫權得到各自發展。。。夷陵之戰以劉備被百里火燒連營慘敗告終,因關羽在荊州被東吳所害,荊州也被東吳佔領。劉備為報殺弟奪地之仇,發起大規模討伐東吳戰役,前期勢如破竹,在夷陵地區遭到東吳大都督陸遜的阻擊,因天氣炎熱蜀軍連營避署待戰,被陸遜捕機火燒連營,蜀軍損失慘重,劉備敗歸白帝城。夷陵之戰,蜀國損失了一半的兵力,人才和財力,戰前尚有生機的蜀國從此國力衰弱,自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後,蜀國已失去了統一三國的資本。。。以上三大戰役赤壁之戰意義更重大,若戰前東吳歸順了曹操,劉備也就沒有發展和稱帝的可能。是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赤壁之戰後曹魏在北,孫權在東,劉備進取益州在西,為三國時期指引了方向。

  • 17 # 虐待胖子

    當然是官渡之戰意義最大。官渡之戰決定了曹操集團生死存亡,如果戰敗,則歷史改寫為袁紹統治中國。正因為有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赤壁之戰在正史中,寥寥數語,區域性小戰爭,不值一提。夷陵之戰失敗,導致劉備集團走下坡路,但也沒到生死存亡關頭。

  • 18 # Hai子君

    因為赤壁之戰阻擋了曹操統一中國的步伐,造成了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並立的大分裂局面。許多人都認為如果曹操統一了中國就可以開創盛世。然而這很可能只是空想。因為曹操即使勝利了還是可能為司馬家做嫁衣,最後依舊回到歷史的軌跡上。即使沒有為他人做嫁衣,不解決兩大難題也依然無法開創長久的盛世。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

    一赤壁之戰爆發背景

    我們知道在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透過官渡之戰大敗軍閥袁紹取代他成為實力最強的軍閥,後來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此時在中國南方割據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江東的孫權實力都較為強大。曹操在安撫好涼州的馬騰等軍閥後,開始準備率領大軍南下消滅其它軍閥統一全國。

    曹操

    在一切都準備就緒後曹操率領十五六萬人的大軍開始南下進攻盤踞荊州的劉表,大軍人數在《三國演義》中被誇張為八十三萬人。恰好這時劉表去世了,他軟弱無能的次子劉琮繼承了他荊州牧的職位,結果在曹操的進攻下輕易的投降了。所以曹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荊州七八萬精銳部隊和大批物資,實力更加強大。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曹操本可以一舉拿下整個荊州,然後消滅其它割據軍閥統一全國。此時的曹操也確實躊躇滿志,想要掃平天下,因此對割據江東的孫權寫信要他投降或者決一雌雄。

    二、赤壁之戰曹操慘敗

    然而現實並沒有曹操想的那麼美好,面對曹操的軍事壓力。原本依附劉表的劉備和割據江東的孫權迅速聯合起來組成孫劉聯軍。因為曹操士兵多為北方人不習慣南方氣候又長期作戰導致士氣低落,加上因為不熟悉水戰採用連環船戰術。被孫劉聯軍抓住機會採用火攻以區區五萬軍隊大敗曹操北方兵和荊州歸降部隊總計二十多萬人的軍隊,從此曹操再也無力南下統一中國,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開始奠定。

    赤壁之戰

    許多人都會假想要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可以大獲全勝,他就可以開創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朝代,而赤壁之戰的慘敗阻止了這個盛世的到來。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來假設下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勝利歷史將會怎樣發展。

    三、赤壁之戰曹操勝利也很難開創盛世

    赤壁之戰勝利後天下後看似沒有什麼勢力可以阻擋曹操統一中國的步伐。但實際上即使孫權損失了3萬人馬實力依然不可小覷,他和劉備聯合未必就不能反敗為勝,因此曹操要想統一天下難度依然不小。我們再假設孫權和江東士族真的被嚇破了膽投降了曹操,曹操最終一統天下,中國真的能進入盛世嗎?

    首先曹操統一了天下威望會進一步提高,也少了很多後顧之憂,因此他極有可能自己篡位稱帝了而不是等到他的兒子來篡位,這樣曹魏政權就將早幾年建立,中國歷史上也多了個大魏朝。可是曹魏政權依然極有可能被司馬家逐漸取代,因為後來的曹丕很看重司馬懿,所以司馬懿依然很有可能趁後來的魏帝曹芳年幼奪取大權,最後他的孫子司馬炎或者是別的後裔完成篡位。

    司馬炎

    所以曹操即使統一了中國,也很可能依然是為司馬家做嫁衣,反而讓司馬家不用自己統一天下。而我們知道西晉其實也有過“太康之治”的短暫盛世。後來經過“八萬之亂”導致國力衰落引起了“五胡亂華”。所以只要司馬家後來篡位這樣的歷史很可能在曹操統一中國之後依然不會改變,中國中國也不可能進入盛世。

    四、不能解決兩大難題盛世只是空想

    退一萬步講,司馬家篡位沒有成功,曹魏政權也不一定能長久。因為當時中國面臨的是少數民族不斷內遷,人口越來越多的局面。如果處理不好,民族矛盾同樣會越來越嚴重,等到五胡積蓄了足夠力量依然會發動叛亂。所以解決好民族矛盾,促進民族融合依然是曹魏政權面臨的巨大考驗。此外在漢族內部士族的力量也是不斷的崛起,曹丕的“九品中正制”雖然主觀上想要抑制士族勢力,卻在客觀上助長了士族勢力的崛起。

    所以曹魏即使沒有被司馬家奪權,最終也會讓士族架空權力並逐漸失去政權,有可能是被類似司馬家的某個士族或者是農民起義甚至和西晉一樣亡於少數民族叛亂。因為曹魏政權依然無法解決東漢後期以來士族勢力崛起壯大,把控了人才選舉權,造成中央權力和皇權衰落的局面。同時也不見得能處理好民族關係。

    所以那些說赤壁之戰阻止了一個盛世的誕生的人按照歷史發展軌跡來看很可能是空想。當然不排除後來的曹芳或者是後面幾個繼承人在沒有被篡位的情況下成為隋文帝式的千古一帝進行大力改革。但是連曹操都沒有做到的事,我不大相信他的子孫後代可以做到。

  • 19 # 雲端白楊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這三場戰役,是三國時期最重要的三次大戰。可以說,每一場大戰都影響了三國的歷史程序。

    官渡之戰,決戰的雙方是都意欲統一北方的曹操和袁紹。當前袁紹兵力10萬,而曹操只有2萬,但曹操在一邦謀士猛將的幫助下出以奇兵致勝,最終大敗袁紹。這場大戰使曹操一舉統一了北方,成了天下的霸主。

    赤壁之戰,決戰的雙方是一心想統一天下的北方霸曹操,一方是劉備、孫權聯軍,最終劉孫聯軍採取火攻的戰術,最終讓曹操大軍損失殆盡,敗逃回北方。這場大戰使原本實力強大的曹操軍力大損,失去了一統天下的能力,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面。

    夷陵之戰,決戰的雙方是劉備和孫權,雙方投入兵超過十萬之眾。戰爭初期劉備方面獲得不小的勝利,東吳孫權甚至派人來求和,但劉備一心為關羽報仇,拒絕求和。後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劉備想採取速戰速決的戰法沒有得逞,後由於天氣炎熱,違背軍事原則,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裡。東吳陸遜採取了火攻的戰術,火燒連營,使劉備蜀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劉備帶少數隨從乘夜突圍,逃到了白帝城。劉備也由於心火攻身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這場戰爭讓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國力出現較大的衰退,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實力。

    綜合來分析,還是赤壁之戰對歷史的影響更大,這一戰最終確立了三國鼎力的局面,歷史開始邁進了波瀾壯闊的三國時期。

  • 20 # 歷史步行街

    先說觀點,評價這三場戰役誰最重大關鍵,衡量的標準就是假設不同的戰勝方,來分析戰役的結果對於天下局勢發展起到的影響程度。從這個標準看,赤壁之戰無疑是其中最重大,最關鍵的一場戰役

    官渡之戰:無論勝敗,北方必將一統戰爭背景

    官渡之戰的時間是從公元199年6月開始,持續到200年10月。當時袁紹擁有河北之地,包括冀州、幽州、青州和幷州,是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而曹操擁有中原地區,包括:司隸、兗州、豫州、徐州和關中的一部分割槽域。

    實力對比

    從地盤面積上來看,雙方差不多。但是由於曹操的領地飽受戰火,經濟衰敗,綜合實力不如袁紹。兵力方面袁紹約11萬,曹操約2萬,袁紹佔據絕對優勢。

    結果假設分析

    1、 曹操獲勝(歷史結果):袁紹敗退回冀州之後不久病亡,曹操利用袁紹兒子之間的矛盾,分化瓦解,最終用八年時間攻略河北區域,實現北方統一。

    2、 袁紹獲勝:那麼在中原地區,曹操再也沒有能力阻擋袁紹的大軍南下。此時袁紹在兵力、糧草、士氣等各方面都佔有優勢,中原的世家大族們也會紛紛倒向袁紹,曹操的勢力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消亡。

    結論:官渡之戰無論曹操和袁紹誰勝誰負,都會產生一位北方的霸主。而這位霸主在整合了北方的資源和力量之後,必定會率軍南下,在長江流域和南方的諸侯一決高下。

    赤壁之戰:要麼天下歸一,要麼長期對峙戰爭背景

    赤壁之戰發生在公元208年。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南下奪得荊州,為了進一步吞併江東,發起了此次戰役。這時候,曹操擁有河北和中原之地,又新獲得荊州,而孫劉一方擁有江東地區。

    實力對比

    地盤上曹操擁有當時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家底雄厚,而江東地區面積雖大,卻地廣人稀,實力不如北方。兵力方面,曹操兵力超過20萬,其中荊州降兵大約7、8萬,而孫劉聯軍一方人數不超過5萬。

    結果假設分析

    1、 孫劉聯軍獲勝(歷史結果):曹操丟失大半個荊州,退回北方,再也沒有力量迅速南下一統天下。孫權和劉備則在南方站穩腳跟,爭奪地盤,最終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

    2、 曹操獲勝:曹操獲勝之後成功跨過長江,順江而下,很快消滅東吳孫氏,拿下江東。到時候天下僅存的諸侯,無論是西蜀劉璋、漢中張魯,還是西北的馬、韓,都不可能阻止曹操的步伐,天下將在數年之內重新歸一。

    結論:可見赤壁之戰的結果直接影響了當時天下的局勢,三國鼎立的局面讓天下統一的時間推遲了七十多年,而起因就在這次赤壁之戰。

    夷陵之戰:吳蜀無論誰贏,魏國優勢不變戰爭背景

    戰役的時間發生在公元221年7月到222年8月。起因是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導致關羽敗亡。為了奪回荊州重地,並且為結義兄弟報仇,劉備稱帝后親率大軍討伐東吳。而東吳以陸遜為主帥,在夷陵與劉備交戰。

    實力對比

    劉備一方大軍5萬,孫權一方也是5萬,雙方勢均力敵。

    結果假設分析

    1、 孫權勝(歷史結果):蜀漢徹底失去荊州,東吳勢力擴充套件至長江以南大部,三國鼎立的局面徹底穩固,戰後吳蜀繼續聯手對抗魏國。

    2、 劉備勝:蜀漢奪回荊州,《隆中對》的戰略條件完全具備,但依然需要吳蜀聯合的才能夠面對北方。

    結論:無論夷陵之戰的結果如何,都不能改變一強兩弱的天下局勢,魏國依然是最強,繼續以從容的姿態制衡吳蜀兩國,三國鼎立的局勢不變。

    綜上所述,三大戰役中,對於天下局勢最為深遠的就是赤壁之戰。因此筆者認為赤壁之戰的意義最為重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焰是等離子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