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21 # 嬉雅塗

    這個問題對於不太瞭解歷史的人來說可能有點懵,感覺曾國藩個稱帝沒我任何瓜葛,其實,他確有實力稱帝。

    因為他組建過湘軍,掌握地方大權,到了1863年湘軍攻下南京後,他已經控制了整個統治集團。就軍事實力而言,他比當時的清政府超出了一大截,如若曾國藩振臂一呼,從滿朝人手中奪回統治權,應該不難,但他沒有這麼做,為什麼呢。

    這和他忠君報國的思想有關,他起兵是為了保衛清朝,保衛國家。他的個人追求是做個千古功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再有就是當時的時局也不允許,但是清政府雖然衰落,但也還有科爾沁親王一支強大的騎兵軍隊,湘軍就算攻陷天京,其中的變數也尚未可說。

    如果他擁兵自重,那就成了造反派,他和湘軍可能就成了眾矢之的,很難得到老百姓和其他鄰邦國家的承認。

    其實從客觀上說,曾國藩不稱帝對於國家人民來說也是好事,避免了戰爭引起的社會動盪,天下統一的格局就不會被打破。

    ————君一————

  • 22 # 餘秧

    曾國藩為什麼不稱帝?原因有兩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曾國藩骨子裡有著儒家傳統思想,忠孝節義在他看來比任何東西都重要。第二個方面就是曾國藩在審時度勢之後綜合比較而來的,在他看來黃袍加身的危險太大,還是老老實實的當大清朝的老中堂比較好。由於這兩方面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兵力強大的曾國藩不敢稱帝。那具體又有哪些原因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第一個方面沒有什麼好說的,畢竟這是他的思想,是無法改變的。我們主要來看看第二個方面。曾國藩在清王朝大廈將傾的時候成立湘軍,延續了清王朝的統治,可以說沒有曾國藩,清朝將會更早的滅亡,因為當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可以說是深得民心。雖然後期太平軍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但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戰鬥力確實可以說是無可匹敵。

    面對種種的困難險阻,曾國藩依舊選擇勇敢面對,最終戰勝了太平軍,受到朝廷的重賞。可在當時有很多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勸進曾國藩,讓他能夠帶著自己的湘軍直逼北京,坐擁皇位,可都是被曾國藩訓斥而出。難道他就一點也不想當皇帝?也並不是!想歸想但曾國藩在分析了當前的形式後就再也不敢想了。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統領軍隊的並不只有曾國藩一人,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還有滿人組成的綠營軍。他們都在盯著曾國藩,一但曾國藩有什麼輕舉妄動,他們一定會進京勤王,到那時候曾國藩就將面臨孤立無援、腹背受敵的境地。所以曾國藩不會去冒險稱帝。

    還有一點就是曾國藩不放心自己的九弟曾國荃。戰敗太平天國後,曾國荃也曾向曾國藩勸進過,希望他能夠帶兵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卻讓曾國藩婉言拒絕了。因為曾國藩對自己的九弟很瞭解,他是一個殺人不眨眼的人,而且喜歡自以為是,誰都不服。曾國藩覺得曾國荃想讓自己謀朝篡位,得到皇位後,效仿宋太祖趙匡胤給自己來個“燭影斧聲”,把自己殺了,然後他就可以當皇帝了。每想到這裡曾國藩就渾身冒汗,再也不想稱帝之事。

  • 23 # 小柒柒說

    一、曾國藩確有實力稱帝。清軍的戰鬥力在與太平天國作戰中暴露無遺,可以用不堪一擊形容。左、李等人在反清問題上不會與曾直接衝突。 二、曾國藩坐不了天下。一是接管滿清政權需要一套班底,曾沒有;二是需要強大的軍隊,曾的湘軍數量不足;三是滿清在北方的統治要比南方牢固,曾無法得到北方人的支援(這也是當年孫大炮不得不讓位於袁世凱的原因之一);四是一旦曾國藩稱帝,左、李等人不會安分。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曾國藩從來沒打算稱帝。曾國藩不僅是儒學大師,而且曾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知道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具,否則稱帝肯定是一件得不償失甚至身敗名裂的事情!袁世凱不懂這個道理,冒冒失失的稱了帝,結果招來了千古罵名。 所以,曾國藩有沒有實力稱帝,從看得見的實力比較,有;從看不見的實力比較,曾國藩尚不具備。 另外江南老百姓經歷了10幾年戰亂,誰還願意繼續亂下去啊,和平安定是民心所向. 歷史上手握重兵卻沒有造反的不只他一個,不是沒有反心,就是天時地利等因素不合適. 1.朝廷的疑忌,滿族的排擠都是存在的事實。不過這最多隻能是撂挑子(辭職),使脾氣(抗命)的理由。要作為推翻現有統治者改朝換代的理由是遠遠不夠的。要知道,當時的社會倫理還不是今天你不仁我不義的水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還佔據著當時的法統。 最後一點,他如果造反,手下的人會跟麼?無利不起早,總要有個盼頭才可能跟他做這殺頭的事,可是滿清的軍功封賞恰恰不薄。放著眼前的封妻廕子高官厚祿不要,拿了身家性命去做亂臣賊子,就算是運氣好,成功了,再加上祖墳冒煙,自己還倖存下來了,不也就做個官嗎,難道皇帝還輪到自己做了?

  • 24 # 左史右經

    因為他受忠君思想影響太重,且對帝位沒有想法,在加上湘軍數量太少,還有湘軍並非都支援他等因素。這大概才是他不稱帝的理由吧。我們都知道,古時造反,大多都是因為苛捐雜稅嚴重,民不聊生,生存不下去,才去造反的。但凡有吃有喝的,誰會去冒著殺頭的罪當亂臣賊子呢?

    曾國藩沒有稱帝的想法

    曾國藩是儒學大師,而且曾在政壇摸爬滾打幾十年,知道除非天時、地利、人和三者都佔,否則稱帝肯定是要身敗名裂的。

    三國袁術不懂這個道理,冒冒失失的稱了帝,結果招來了各路人馬的征討和千古罵名。 所以,有前車之鑑擺在這,曾國藩不會稱帝的。

    他沒有民心的支援

    江南老百姓經歷了十幾年戰亂,都渴望和平安定。不想在經歷戰亂。如果他一旦反叛。他靠平叛得到的民心和名聲,就會蕩然無存。

    轉眼間就會變成給老百姓帶來戰亂災禍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到時候清軍一圍,老百姓在堅壁清野,他就會瞬間土崩瓦解。我們要知道,不得民心的戰爭,遲早是要失敗的。

    湘軍並非鐵板一塊

    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是新從湘軍分出去的勢力,他們會不會支援曾國藩,對曾國藩來說這根本就是一個未知數。

    還有一點。要知道湘軍起兵,是以忠君報國為由的,並作為團結奮鬥的動力的,一旦曾國藩自己稱帝,這不就等於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到時候必然會喪失人心、眾叛親離。

    以曾國藩的聰明才智來看,就算他有稱帝的想法,在種種客觀存在的因素約束下,他也不會稱帝造反的。因為不安定的因素太多,失敗的機會率太大。與其失敗後身敗名裂。不如激流勇退,還能得到朝廷的重恩厚賞和流傳千古的名聲,豈不更好。

  • 25 # 史學長空

    曾國藩根本沒有想過稱帝,只是利用湘軍鎮壓太平軍,以達到他功成名就的目的。

    曾國藩以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在古代儒士都是以深受傳統的“ 內聖外王”、“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價值理想薰陶,有著強烈的事功心理。

    曾國藩組建湘軍30多萬,清廷想利用湘軍鎮壓太平軍,來穩固其統治,同時猜忌、防範和牽制湘軍,以免威脅到清廷。

    如果曾國藩僅憑擁軍30多萬,是不可能稱帝的。最後曾國藩為了自保,裁減湘軍。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曾國藩受儒教思想影響

    在封建社會里,儒士都有著強烈的功名慾望。想憑藉自己的學問進入仕途,忠君愛國為前提。極於表現自己,建功立業,成就帝王之師,光宗耀祖為使命,是他們的最高理想。

    曾國藩出生於寒微之家,受到家庭影響頗深,祖輩讀書識字的不多,教育子孫後輩“大以不學為恥”。希望以讀書獲取功名,以壯門眉。

    曾國藩處於內憂外患的動盪年代,進入仕途以後,抱著極的願望,澄清天下,挽救衰世,中興朝廷為已任。以曾國藩為首的儒士群體,胸懷大志,抱著憑湘軍鎮壓太平軍為突破口,建功立業,還一個太平盛世。

    曾國藩以忠誠為基點,保持儒士的優良傳統,來完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在太平天國失敗後,上表朝廷,裁減湘軍,自剪羽翼,以保晚節。《清史稿》記載“國藩事功,本於學問”,從此可以看出,他對朝廷忠誠不二,自己只是做學問的文化人。

    二、朝廷對湘軍的利用與制約

    太軍天國接連取勝,清廷的八旗綠營軍連連失敗。在沒辦法的情況,要求曾國藩組建民團,來鎮壓太平軍,同時朝廷防範與節制湘軍,以免威脅到朝廷。當時組建湘軍,其實屬於地方武裝,沒有規劃為國家兵制。

    在道光皇帝給曾國藩下詣:“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隸籍湘鄉,聞其在籍,其於地方人情自必熟悉,著該撫(張亮基)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託。”

    當時清廷都沒有重視太平國,以匪來清剿來目的,沒有想到後來太平軍實力太過強大,使清廷的八旗軍接連失敗,無法抗衡。

    曾國藩在長沙練兵時,遭到綠營軍和地方官的排擠,實際上是滿人對漢人的猜忌。操兵結束後,出征討伐,咸豐皇帝心存戒備:“文宗以國藩一人兼統水陸軍,心憂之,特詔貴州提督布克慎自黃州還, 赴其水營, 詔(湖廣)總督臺湧會其師”。曾國藩從練兵到出征,一直受到朝廷防範和節制。如果曾國藩越雷池一步,小命都不保,哪裡還有心思,起兵稱帝的想法。

    朝廷對曾國藩採取的措施是“又拉又打”,一方面太平軍進軍迅速,綠營軍潰敗,另一面想借助曾國藩來鎮壓太平軍。

    曾國藩在江西的一年多,舉步維艱,處處受到牽制,工作非常不順利,“曾文正以客軍羈江西,外逼石達開,韋昌輝諸劇寇,內與地方官相抵牛吾,其艱危窘辱,殆非人所堪。”

    曾國藩為了籌措軍糧,處處碰壁,使他心灰意冷。於是他借父親的死,請辭回家丁憂。

    曾國藩回閒置了一年左右,重新回到湘軍任職。他的處境才逐步改善,這是因為,咸豐帝已經看出, 湘軍是鎮壓太平天國、保住大清江山的主幹力量,不加利用,是達不到目的。

    太平軍失敗後,曾國藩擁有湘軍三十多萬,朝廷的大臣開始彈劾,特別對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荃進行打壓,以曾國荃縱容湘軍在天京殺人搶奪為由。曾國藩意識到“兔死狗烹”危險。立即上報朝廷,裁減湘軍,並自請湘軍將領掛空閒職位,最後來得到慈禧太后對他的表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判斷自己的胃病是否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