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海岸59108

    謝邀,這裡只論三國演義。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蜀漢元氣大傷,也正因為夷陵之敗,劉備悲憤欲絕,再也沒有了翻盤的機會而抑鬱而死。在此背景下託孤於諸葛亮挽大廈於瀕危之中。年少不諳世事的劉禪從未經歷過戰爭的洗禮,諸葛亮儼然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慈父,劉禪生性懶惰,貪圖享樂,不求上進,沒有憂患意識,從不勵精圖治整頓國家。直到有一天諸葛亮累死於五仗源,劉禪才感覺到天塌下來了,這可如何是好?他哭的不是諸葛亮的生死,而是沒有了相父自己的江山咋辦?好日子到頭了,悲從中來。好在千古一相妥善的安排了後事,太平之後又恢復了貪圖淫樂的本性直至滅亡。孟獲因諸葛亮七擒七縱不殺之恩,用善舉與恩賜,清廉與榜樣感化了一代蠻人。就像我們的周總理一生清貧,成為萬世愛戴的偶像。

  • 2 # 路遙lgy

    謝謝邀請!諸葛亮與劉備在一起多年,劉禪是少主人,諸葛亮對他應該是看著長大的,自然對他肯定不錯吧。劉備死後,作為託孤的老臣,諸葛亮肯定是要盡力輔佐劉禪的。劉禪作為一個新的帝王,他離不開諸葛亮的幫助,可以說諸葛亮幾乎是他的靠山一樣。 諸葛亮死後,劉禪應該是哭的最傷心的。而且,諸葛亮臨死也給劉禪寫了遺書說,家有田十五頃,桑樹八百多棵,其他沒有了。劉禪派人查驗過後,事實屬實,更是感動的痛哭流涕。一個丞相如此的廉潔奉公,劉禪只有感嘆了。 諸葛亮七擒孟獲,孟獲最後感動的流淚說,七擒七縱,自古未嘗又也。吾雖化外之人,頗知禮義,直如此無恥乎?孟獲感謝諸葛亮不殺之恩,而且,諸葛亮也幫助他穩定了部落的穩定,使他繼續為王,一直到諸葛亮去世,南方部落在沒有出現過動亂。所以諸葛亮去世,孟獲自然也是哭的很傷心。

  • 3 # 耂江不糊

    話說臥龍諸葛在五丈原過世後,劉禪與孟獲那個哭的天崩地裂、地動山搖,他倆兒還真不是演,是真的傷心了,動了真感情!

    按說劉禪這個吊兒郎當的主兒,哭哭鼻子抹抹馬尿什麼的,並不奇怪,可人家孟獲是誰?響噹噹的一名蠻王啊!他也忍不住嚎啕大哭,如果不是真的有切膚之痛,應該不至於此。

    一、劉禪的無助之淚。

    劉禪的爹地劉備,西蜀之王,也是一個愛哭的主兒。不過呢,劉備的哭基本都是有備而來的,往往他想辦一件事,實在沒轍了,他就用「哭」這絕招。只不過這種「娘」招兒,對於曹操這種老奸巨猾的三國梟雄,是沒啥作用的。但是正派之士卻受不了他這一套,劉備一哭,他們紛紛敗下陣來。像諸葛亮、趙子龍、張飛、關羽等等,哪個沒有見識過劉備「哭」之厲害?民間笑傳劉備的西蜀是靠他「哭」得來的,想想也有幾分在理兒。

    可惜劉備兒子劉禪卻沒有遺傳到他這個絕招,劉禪的哭純屬三歲小孩鬧性子,吃不到棒棒糖了、聽不見不到蛐蛐叫了,那就哭。嗯,類似於這種。

    劉禪就這樣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劉備看在眼裡悔在當初,偌大的一個江山,就交給他?這該如何是好啊?

    但凡還有多一個兒子,劉備都不會傳位給劉禪。可不是沒法子嗎?當年兵荒馬亂、顛肺流離日子裡,劉皇叔也只剩下他劉禪一個種,冥冥中註定的,劉禪獨孤求敗,捨我其誰?

    這劉禪再二筆總也是親兒子不是?總好過把王位給與外姓之人吧?劉備想想也就罷了。所以在劉備還沒有駕崩之前,早早的就將劉禪委託給諸葛亮,就是俗稱「託孤於亮」。有諸葛亮這個大腦,任他劉禪再胡鬧,這王位也是坐得穩當!

    你不得不服劉備,他人雖愛哭,但人家夠滑頭的,死死抓住了諸葛亮死穴,知道他為人夠義氣,對於自己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的,自然而然他的「託孤之詞」也是有人受了。劉禪也算是拼爹成功,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是妥妥的了。

    劉禪也聽他爹的,索性認了諸葛亮為義父,有他義父幫他照看西蜀,他這位西蜀後主倒也樂在其中,成語「樂不思蜀」由此誕生。

    諸葛亮在劉備過世後,既當爹,又當媽的,劉禪雖然也鬧過幾次大的,但總歸二人多年以來都是相安無事的。劉禪對於這位「義父」,自然也是十分依賴的。

    所以當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劉禪方寸大亂,雖然他為人一直都是「爛泥扶不上牆」,但對於此刻厲害,他心裡面應該是清楚的。劉禪的痛哭是真的怕了,就像一個無助的小孩找不到奶媽一樣,除了痛哭流涕還能幹嘛?

    二、孟獲的傷心欲絕之淚。

    孟獲原是南蠻之地的一方霸主,為人野蠻孤傲,長得五大三粗的一漢子,他有生之年沒有服過誰,除了諸葛亮。

    諸葛亮可以說是他的再生父母!為何這樣說?你想嘛,諸葛亮七次用計把孟獲擒獲,然後又七次將其放生了,這不是再生父母是啥?按那時候的做法,諸葛亮足足可以殺孟獲七回了!可他並沒有那樣做,證明他還是十分賞識孟獲的,他不但要打敗孟獲這個人,還要收穫他的心。

    孟獲就如同一頭猛虎,給人收拾卑服了,它就會對這個人服服帖帖!況且諸葛亮也沒有怎麼樣懲罰他,每次擒獲都是好酒好肉招待,人心都是肉長的,將心比心,在第七次諸葛亮將要放了他的時候,孟獲終於忍不住大嚎,此生有他一天,就絕對不會對諸葛亮有二心。

    因此,當他得知諸葛亮病逝,孟獲真的傷心欲絕了,在他內心,他服諸葛亮同時也敬重他,在這個世間上,已經找不到第二個人可以如此的瞭解自己,器重自己,知己亡了,你能不痛哭嗎?

  • 4 # 歷史時燒錄

    諸葛亮為蜀國建立汗馬功勞,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國。劉備死後,白帝城託孤,將劉嬋託付給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以一己之力支撐起整個蜀國。諸葛亮死後整個蜀國上下一心,均悲痛不已,而劉嬋和孟獲是其中之最。

    諸葛亮與劉嬋

    劉備死後,仍是三分天下,而蜀國實力最弱,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全盤崩潰被滅國。於是有了白帝城託孤一事,並對諸葛亮說,如若劉嬋不堪成大事,你可取而代之。之後諸葛亮鞠躬盡瘁,六出祁山,欲要謀取天下,打破蜀國不利的局面,奈何最後無法力挽狂瀾,死在了五丈原。

    劉嬋深知自己的靠山就是諸葛亮,單憑自己的才能是不可能奪得天下的,也對諸葛亮進行了放權,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他。諸葛亮做的也很值得稱讚,不居功自傲,對劉嬋也足夠的尊敬。從《出師表》便可看出諸葛亮的用心良苦,最後諸葛亮死了,劉嬋的靠山,主心骨沒了,能不傷心嗎!於是劉嬋悲痛不已。

    諸葛亮與孟獲

    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大家家喻戶曉。孟獲原本只是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神武,智略超群的一個小人物。但是從七擒孟獲隱藏著一點資訊,大家卻沒有注意,那就是孟獲也是一個敢作敢當,真情豪傑的人。

    被敵方首將擒住,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殺頭,而孟獲第一次被擒,面對諸葛亮的橄欖枝不但沒有接受,反而力抗,已經抱了必死之心。但是沒想到諸葛亮卻沒有對他怎麼樣,反而將其放了。孟獲重打旗鼓再戰,再次被擒,再戰再次被擒,被擒七次。由此也可見孟獲是一個有著倔勁,不怕死的一個豪傑。孟獲被七次擒拿,七次釋放,終於對諸葛亮起了敬佩之心,也接受了諸葛亮的恩德,就這樣的諸葛亮獲得了孟獲的任何,從此死心塌地的追隨諸葛亮。諸葛亮死後,孟獲是發出真心實意的悲傷。

    諸葛亮是一代傳奇人物,他的故事也是數不勝數,最難得可敬的是對劉備的以前赤誠之心,為了幫助劉備完成大業,不顧一切,最後更是死在了光復大業的路途之中。一代名相諸葛亮,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與敬愛。

  • 5 # 墨梅逸清寒

    諸葛亮五丈原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的撕心裂肺,感天動地。

    劉禪哭的傷心很好理解,諸葛亮作為劉禪的託孤之臣,對內諄諄教誨親賢臣遠小人,對外親率蜀軍六出祁山。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然劉禪生性懦弱貪玩,每次諸葛亮出征都當面滿臉不捨的甚至痛哭,扭頭就像脫了韁繩撒歡的馬駒子,但是心裡對諸葛亮十分依賴。諸葛亮在,他可以安心做個甩手掌櫃,一旦真的撒手人寰,他就真的落單成了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終葬送了父輩們來之不易的蜀漢江山。尤其親自到丞相府驗證諸葛亮家產清貧,粗茶淡飯不及平民以後,劉禪哭的痛徹心扉,不僅是失去了父親一般的親人,更是哭自己將來沒有了安身立命的希望。

    孟獲哭的厲害,這就顯示了諸葛亮七擒七縱的成效了!如果孟獲哭的假惺惺,心裡樂開花,那麼諸葛亮何必費這麼大勁折騰啊!殺人誅心,諸葛亮做到了讓孟獲心服口服!換做別人,孟獲早就死了七次,他心心念唸的子民們也都沒有安身立命之處了。一旦走進蠻人心裡的人去世了,他的哭必定是表裡如一發自內心的!諸葛亮當初火燒藤甲兵的一哭也是發自內心的!人心換人心!

  • 6 # 瑞天說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說到劉禪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趙雲救阿斗七進七出等歷史故事,其實劉禪並不像歷史上寫的那樣昏庸無能,有時候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裡替劉禪鳴冤,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而已,在當時那個天下大亂的,時期,能活著,保住命都是很幸福,很難得的事情了。

    我們來聊聊樂不思蜀,司馬昭有一次宴請劉禪,在宴席上故意安排蜀國的節目,當時在場的,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傷心悲傷,而這個時候的劉禪卻歡樂嬉笑,一點看不出來悲傷,無動於衷。當時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對賈充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意思是:想不到劉禪竟糊塗到了這種地步了,就算諸葛亮活到這時,也不能輔佐了,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如是,殿下何由並之。”意思是: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麼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看到劉禪問:“頗思蜀否?”意思是: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意思是: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

    樂不思蜀成語的出處,大家想一想,如果劉禪當時在宴席上表現的,特別思念蜀國或者回答司馬昭思念蜀地,結果下場是什麼,是死,司馬昭一定會想辦法除掉劉禪,斬草除根,而沒有想到,劉禪則表現不悲傷,不思念蜀地,這命就保住了,不是劉禪昏庸無能,而是在當地那個處境,不得不委屈求全,保住命在說,從這可以看出,劉禪不是扶不起,是大智若愚的表現。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人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等,五丈原之戰,諸葛亮病情日益惡化,不久後,諸葛亮在軍營中去世,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的安排,秘不發喪,整頓軍馬撤退。

    後來劉禪知道這個訊息後,沒有讓任何人前去奔喪,他有自己的考慮和想法,那個時候如果去奔喪,朝綱很有可能會大亂,當時劉禪的舉動,還是比較有明智之舉的,但是等到諸葛亮的遺體被抬回來的時候,大家都情不自禁、抑制不住內心深處的傷感,大家都哭成了一團,畫面真的很感人。

    劉禪哭的最傷心,至白帝城託孤後,劉備與東吳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把諸葛亮招到白帝城,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希望他好好輔佐劉禪,確實劉備死後,雖然諸葛亮大權獨攬,可他並沒有坐上那把龍椅,沒有謀反篡位的心,可見諸葛亮是一個特別忠心的一個人,有很好的人品,後來大權交給了劉禪,可是好景不長,諸葛亮死後,劉禪領導的蜀漢,還是滅亡了。

    之所以劉禪會大哭,人之常情,劉備白帝城託孤後,劉禪的前半生,基本上是依靠諸葛亮的,有句話說的好,大樹底下好乘涼,諸葛亮對待劉禪也是非常的好,情比父子,那種感情,失去了這麼強大的依靠,能不哭嗎。

    孟獲,首先大家想到的是:七擒孟獲,孟獲是三國時期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因起兵反叛蜀漢國,後來被諸葛亮率領的大軍,七擒七縱降服,從此不再叛亂,孟獲所以會哭,可能因為當時諸葛亮的不殺之恩吧,我個人觀點就是這樣。

  • 7 # 使用者7489047083528

    夷陵之戰讓蜀國損失慘重此戰很多重要國之精兵強將為此陣亡,蜀國被失敗的陰雲所籠罩國力也為此急轉直下,先帝憂恨而去,此時蜀國處在風雨瓢搖危難之際,丞相諸葛亮撐起了蜀國之重任扶佐幼皇治理國家之命,從先皇到劉嬋諸葛亮無不傾心竭力為國鞍馬繼日兢兢業業一片丹心為興復漢室劉嬋也有目共睹多少將士為蜀國崢嶸皇室戰死疆場為國捐軀。諸葛亮對劉嬋尊愛有佳實為皇確為子一樣,劉嬋怎能不痛心疾首傷心欲絕,蜀國失去一個頂粱之柱,雖為北伐也是承先帝所意諸葛亮也是為蜀國開創一個更好局面與未來而不懈努力戰鬥。在戰場能向諸葛亮對孟獲可能千古一回了諸葛亮對孟獲寬洪大量仁心德厚讓孟獲佩服得五體投地而歸從,孟獲為此感恩不盡悲傷不以,諸葛亮做事光明磊落坦蕩寬廣的胸懷征服了孟獲,而為之傷痛。

  • 8 # 阿呆夢話

    說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得最傷心。

    阿呆認為,這是羅貫中讓他們哭的,是電視劇導演讓他們哭的。如果穿越到三國時期,去看看真實的場面,估計不是這個樣子。

    當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痛哭不止,哀泣:“朕用傷悼,肝心若裂,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這是劉禪的聰明之處,劉禪一直在裝。

    阿呆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咱們來看看歷史上真實的關係。

    其實吧,劉禪作為蜀國的第二位君主,諸葛亮是他的老師,也是他的“相父”,是看著他成長幫助他成長的人。按照常理說。諸葛亮是劉禪的大恩人,劉禪應該十分感激和依賴諸葛亮的。起碼羅貫中是這樣認為,並在《三國演義》中這樣安排的。

    事實上,劉禪對諸葛亮更多的是敬畏和厭惡。

    第一,諸葛亮對劉禪的牢牢控制,讓作為君王的劉禪不舒服。劉備託孤是兩位大臣,諸葛亮卻逐漸獨攬大權,將軍政集於一身。“事無鉅細鹹決於亮”。讓劉禪成了一個傀儡和擺設。並且在宮中府中安排親信,讓劉禪聽從他們。劉禪在朝堂大事上全無發言權,甚至連自己後宮都不能做主,這樣的境遇

    第二,不顧反對,執意北伐,搞得蜀國上下疲憊。諸葛亮為了控制軍權,一次次地北伐,勞民傷財。劉禪儘管不願意,也不得不一次次地支援。即使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並沒有報請劉禪裁決,而是自降三級,並不交出兵權。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就果斷地停止了北伐。

    第三,打壓人才,導致蜀國無人可用。託孤大臣李嚴被一步步貶為庶民,門牙將軍、漢中太守魏延被陷害致死,與龐統齊名的軍師人才侍中郎廖立被流放。又沒有培養新人,導致蜀國人才匱乏,無將可用。

    總之,劉禪對於諸葛亮是敬畏加討厭。以至於諸葛亮死後,遲遲不建祠堂,二十四年後才在定軍山下建祠堂。

    很多人說,阿呆是胡說,史料中怎麼沒有記載。

    阿呆要說的是,劉禪會讓史官記載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看法嗎?

    況且,自從劉備去世後,蜀國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國不置史,註記無官”。諸葛亮這樣一位博通古今的淵博之士能不明白“國不置史,註記無官”的是嚴重的失誤嗎?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國不置史是不合禮制和邏輯的。為什麼會這樣,只能是故意的。也就是說,有很多的言和行,是不想被記錄下來,不想被人知道的。

    至於孟獲為什麼哭得傷心,阿呆這裡不想去探究,沒意思,他愛哭不哭,沒多大意義。

  • 9 # 睜眼扒瞎你男弟

    劉禪傷心不用多說,亮乃劉禪亞父,劉禪親爹死後國中瑣事基本全是亮操持,尤其是打仗這塊,亮死了。劉禪皇帝位算是做到家了。孟獲哭估計是因為被亮的智慧和胸懷所感動,畢竟在跟人家打仗的時候,打幾次敗幾次被人抓住也沒打也沒罵直接就放了就被征服了。所以亮死後孟獲傷心也能理解了。

  • 10 # huike765

    劉禪是在哭父親,劉備託孤時是把劉禪寄養在諸葛亮。所謂的相父,就是乾爸。而孟獲是在哭好友,人的一生能有幾個最好的上司和好朋友。

  • 11 # 歷史小知

    另外真實的歷史中根本就沒有孟獲這一個人,不知道怎麼去評價。劉禪到是真的應該為他的相父哭一場。

    畢竟劉備死前給了諸葛亮取而代之的許諾。不管是真是假,諸葛亮都竭盡全力去輔佐劉嬋,為恢復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最後累死於五丈原。史書上也卻是記載了劉禪為諸葛亮大哭,這才是人應該有的情感吧。

  • 12 # jianchi

    劉禪哭諸葛亮一是出於孝道,二是真傷心。

    為什麼說是孝道呢?古語說的好:

    “百善孝為先。”

    諸葛亮做為劉禪的相父,也就是劉禪的乾爸爸,那麼幹爸爸死了,乾兒子不哭的像那麼回事也說不下去呀?

    諸葛亮在世時,軍政大權牢牢的抓在手中,朝中事無鉅細,親力親為,劉禪這個皇帝就是個傀儡擺設而已,但諸葛亮卻突然死了,軍國之事就要落在劉禪的肩上,他擔的起來嗎?而且也太突然了,連個心理準備的時間都沒有,更沒人扶他上馬送一程了,所以劉禪當時是真的傷心而痛哭。

    至於孟獲,諸葛亮七擒七縱已使他心服口服,諸葛亮去世他自然傷心而痛哭了。

  • 13 # 歷史小沙漏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和孟獲哭得最傷心,劉禪哭得因素比較複雜點,孟獲的哭則是真心的感懷悲傷,感念當年諸葛亮不殺之恩,悲傷就是這樣一個仁德的人,如今,就這麼永遠的走了。孟獲是真的傷心,因為諸葛亮賜予了他改過自新,改頭換面做人的機會,想起當初諸葛亮多次釋放他的情景,如今此人已經不在了,如何能不傷心呢?

    至於說劉禪的哭比較複雜,主要是他對諸葛亮的感情比較複雜。諸葛亮是劉備最信任的人,所以劉禪幾乎也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在劉禪的心裡,諸葛亮像自己的父親那樣,是自己的依託。朝中大小事務都需要諸葛亮去處理,劉禪有時候就想,如果沒有諸葛亮,這一切的事務,又如何能夠處理的井井有條?

    在劉禪的心裡,自己對諸葛亮十分的依賴。依賴他處理大臣關係,依賴他處理國家大事。而劉禪呢,他更多的是享受生活,和後宮的嬪妃宦官遊戲玩樂。因為有諸葛亮,他才能玩樂的那麼安心,他知道,諸葛亮會把所有的事務都處理好的,在處理事務的能力方面,劉禪是絕對的相信諸葛亮的。所以,現在諸葛亮死了,忽然感覺到沒有依靠了,自己忽然覺得失去了什麼東西,越想越悲傷,自然哭得很傷心。

    但是劉禪的哭也有其他的成分。以前諸葛亮除下是他的依靠外,也是他的束縛,在諸葛亮面前,他不敢胡作非為,諸葛亮北伐,他不想讓去,他喜歡和平,但是他又不敢不同意,他怕諸葛亮內心鄙夷他沒有志向。他對諸葛亮有敬畏,而這種敬畏讓自己內心有時又有點討厭。現在這種束縛沒有了,有種心中的竊喜,但是忽然轉念一想,他是自己的相父,為漢室江山鞠躬盡瘁,自己有這種竊喜是不應該的,所以必須用更悲傷的哭來掩飾自己心中那偶爾跳出來的竊喜。

    劉禪這種複雜的心裡在後面也有體現,他不讓人們為諸葛亮建宗祠,因為他不想讓這個人的威望超過自己,他恨這種局面,恨人們心中只記得諸葛亮,似乎已經忘了他才是漢室江山的王。

    所以,劉禪之哭,是複雜的哭,一哭失去靠山,心中悵然若失,以後恐無人像諸葛亮這樣為君分憂,把事情處理的這麼好了,二來為掩飾內心偶爾蹦出來的小竊喜,一種沒有人再束縛自己的自由小竊喜,但這種小竊喜連他自己都覺得不該有,可是他也是人,他偏偏有這種念頭,為了掩飾,他只能哭得更傷心。

  • 14 # jcc861114

    諸葛亮為蜀國耗盡一身心血,劉禪雖然無能,但諸葛亮一身的功績還是知道的。劉禪稱諸葛亮是相父,可見諸葛亮在劉禪心中的地位。

    南蠻不管是生產力還是人們受教育的水平,都遠落後於蜀國,諸葛亮對整個南蠻的發展做出了共獻。七擒七縱對孟獲個人來說這是大恩。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孟獲大哭正常。

  • 15 # 杏林帥哥

    劉禪之所以哭得辣麼傷心,應該是有真有假。說他真哭,諸葛亮之死,對劉禪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打擊,如同斷了頂樑柱一般,再也沒有替自己操心國家大事的人了,所以說是真哭;說是假哭,諸葛亮是劉禪的相父,也就是乾爹了,爹去世了,當兒子的,不象模象樣的哭一場,實在是說不過去啊!

    至於孟獲,諸葛亮曾對其七擒七縱,而且在別的方面也有極大的幫助,孟獲是性情中人,對諸葛亮心存感激,所以,諸葛亮去世後,孟獲從雲南趕到成都為其送行。

  • 16 # 日記哥愛讀書

    大家好,我是解悶日記,我來回答!

    諸葛亮去師,劉禪與孟獲哭的非常傷心,確實是這樣。究其原因,乃是情深所至。為什麼呢?

    諸葛亮出師表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自公元223年10月6日劉備去逝,至諸葛亮公元234年10月8日去逝。共輔佐劉禪11年零2天。在這11年零2天的時間裡,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後出師表》。

    諸葛亮嘔心瀝血,舉躬盡瘁,死而後已。竭盡忠誠地輔助蜀漢劉禪。那麼諸葛亮一死,劉禪既痛失諸葛亮,又失去一大靠山;既感念諸葛亮的忠貞,又擔憂蜀漢失亮是否久長!所以劉禪慟哭!

    諸葛亮七擒孟獲於公元225年雲南曲靖境內(《三國志》記載)。用七種計策:1抗天兵蠻王初受執;2渡瀘水再縛孟獲;3識詐降三擒孟獲;4武鄉侯四番用計;5南蠻王五次遭擒;6驅巨獸六破蠻兵;7燒藤甲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擒七縱又不不殺,反而使孟獲臣服於其帳下,讓其做南蠻頭領。諸葛亮可謂仁之義盡了。所以孟獲在諸葛亮死後感恩痛哭是出於敬佩愛戴之情。

    在三國裡只有劉禪與孟獲蒙受諸葛亮恩龐最深!所以諸葛亮死後劉禪與孟獲哭的最傷心。

  • 17 # 貓眼觀史

    在老版的三國演義之中有這樣的一個場景,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當時的後主劉禪和孟獲都十分的傷心,孟獲哭得傷心還是可以理解一下的,因為諸葛亮對他是真的有恩情在的,但照理說,劉禪一直被諸葛亮壓制,又怎麼會對諸葛亮的去世那麼的難受呢,而且和孟獲一樣,哭的都很傷心,比旁人傷心的多,這其中又有些什麼因素在呢?

    說到孟獲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七擒孟獲這個典故真的是很有名氣了,這個典故是否是真實發生過的的其實還存疑,但是諸葛亮確實是以自己的的德行感動了他,諸葛亮抓住了他之後明明可以直接殺了他,這樣南方其實也就是蜀國的天下了,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這麼做,反而是赦免了帶領叛亂的孟獲,之後諸葛亮還帶著孟獲回到了蜀國讓他擔任了官職,雖然可以說這是為了換取夷人的民心,但是明明可以暴力鎮壓直接殺了孟獲,卻而是選擇給他一條生路,甚至還給了官職,這對於孟獲來說就是再造之恩了。

    諸葛亮對於劉禪的恩情那則就是更大了,可以這麼說,如果說沒有諸葛亮的話,蜀國也不一定能夠挺到劉備去世劉禪繼位的時候,而且劉備就已經說出瞭如果說劉禪不中用,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的話,雖然在很多的演義話本之上,劉禪是一個很昏庸無能的形象,但是在真正的歷史之中,劉禪其實一點也不傻,雖然他遠遠不及自己的父輩那樣精明,但是卻也是個從小在權謀裡面長大的孩子,不可能什麼都不懂,他清楚的知道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自己的忠君思想太過於濃重的話,就憑藉著諸葛亮當時的聲望和能力,分分鐘都可以坐上他的位置,但是諸葛亮沒有,就從這一點,劉禪就必須要感念諸葛亮的恩情。

    而且諸葛亮承恩其實承的是劉備的恩情,完全沒有必要把時間花在劉禪的身上,而且一花就是整整十二年,諸葛亮本身就是病故的,並且他的病並不是一般的病,而是屬於過勞死的範疇,如果說他不是因為對這個後主太過於盡心盡力,他可能也不會這麼早就去世,這一點就算是劉禪是真的蠢也是能夠意識得到的,更別說他其實並不蠢了,就從劉禪後來還扶持著諸葛瞻就能夠看得出來,他其實還是念著諸葛亮的恩情的。

    就算是他真的不念諸葛亮輔佐自己的恩情,但是在那麼一個場合之下,劉禪也必須要哭,而且要哭的足夠的慘,要表現出他對這個先帝遺臣和輔佐了自己多年的忠臣的不捨,這樣才能夠留住手下大臣的心,不過話說回來,畢竟是教育陪伴輔佐自己多年的長輩,就算是平時覺得被限制的太狠了,在他去世的時候也會真情實感的感覺到悲痛,因為劉禪畢竟是人,那麼多年的相處,他必然還是對諸葛亮有著感情在的。

  • 18 # 無筆

    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最為感到痛苦的是後主劉禪,和之前被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這是什麼原因呢?一個人的死亡,對另外的人來講感到十分痛苦和悲傷,那必然是因為那個人對死者的感情非常的真誠與炙熱,那麼,劉禪和孟獲到底為什麼會對諸葛亮的感情真誠而炙熱?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我們先說劉禪,受當今許多電視連續劇乃至一些遊戲作品的影響,很多人都對,劉備的這位兒子阿斗非常的瞭解——因為阿斗這個人,在這些電視連續劇或遊戲作品中,往往都是搞笑擔當,或者賣萌擔當,歸根到底都是因為這位後主劉禪給人們的印象並不是非常的好,因為蜀漢政權就是在後主手上滅亡的——出城投降。

    這麼一個人,看上去似乎非常的不尊重他的父輩給他打下的這片江山,那他為什麼要為諸葛亮的去世而感到分外痛苦呢?他對諸葛亮到底有怎樣真誠而摯烈的感情呢?總會有人說,諸葛亮在位的時候,後主大權旁落,那麼按照這種說法,後主根本沒有可能感到悲傷,後主應該感到十分開心才對。

    然而,事實上後主確實感到非常悲傷,也許會有人要說了,那可能是後主在掩飾自己內心的喜悅,但是實際上,後主確實沒有掩飾自己的習慣與能力——當年在晉國的時候,直接說出了此間樂不思蜀的這種話。

    史書記載,劉禪對諸葛亮那叫一個“事之若父”,畢竟劉備去世時劉禪才16歲,諸葛亮輔佐劉禪了11年。諸葛亮死後,劉禪極為悲傷,自己換上白色喪服、舉國哀悼三日、親寫祭文,將諸葛亮曾經做過的丞相一職直接給廢棄了——沒有人可以與相父相提並論、斬殺言語對死亡的諸葛亮不敬的官員李邈、後來把女兒嫁給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開400年大漢先河大漢天子給死去的大漢丞相立廟,一句話——相父知朕,朕知相父。

    我們中學時,都背過諸葛亮寫給劉禪的出師表,情真意切,令人淚下,諸葛亮七出祁山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用自己的生命交出了一個完美的答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話放他身上不是讚揚,是寫實。後主對丞相也真的是“事之若父”。這麼一個親愛的為自己遮風擋雨的“父親”死了,劉禪當然會分外悲傷。

    至於孟獲,孟獲當年造反,諸葛亮清代大軍將他七擒七縱,按照演義的說法,自此之後,孟獲就對蜀漢政權忠心耿耿,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因為諸葛亮足夠了解他們,說實話,像他們這樣的人之所以造反,還能是因為什麼原因呢?他們只要日子過得下去,怎麼可能會起來反抗呢?

    孟獲作為少數民族,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很受歧視,當時的南蠻部落,往往受到漢人的歧視與欺壓,而諸葛亮身為一國之相,不但沒有對他們進行種族屠滅政策,反而對他們採取收心為主的進攻方式,孟獲是南蠻的頭人,在蜀漢的後方,一般的統治者往往會對這個後方的不安定分子採取斬草除根政策。

    而諸葛亮討伐南蠻的目的雖然也是為了穩定蜀漢的後方,但是諸葛亮就沒有按照常規方式對後方的這些南蠻部落進行屠殺,因為諸葛亮非常清楚如果殺了孟獲,南蠻還可能推舉出新的首領,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而且殺了孟獲還有可能進一步激化民族矛盾,所以諸葛亮以攻心為主,對於孟獲的攻心看上去虛耗國力,實質上卻使得蜀漢後方從此穩如磐石。

    對於這樣的諸葛亮,南蠻首領孟獲自然是心懷感激,對於這樣的一個明白人的死亡,他自然也感到分外的悲切與痛苦。

  • 19 # 歷史課課代表

    在諸葛亮離世後,孟獲和劉禪哭得十分傷心,在影視劇中這個場面的描繪的很讓人動容。諸葛亮深受眾人的愛戴,他的離世自然讓大家都悲痛不已,但是其中有兩個人表現得更加明顯,就是劉禪和孟獲,那麼他們兩人為什麼會如此悲慟呢?

    孟獲被大家所熟知是因為受到諸葛亮七擒孟獲這個故事的影響,而且據說這個故事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而不是完全的杜撰。讓孟獲感動的地方在於,諸葛亮是用過自己的德行征服他,而不是用威逼的方式。在諸葛亮抓住了孟獲之後,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將孟獲處死,這樣做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也可以得到南方。可是諸葛亮卻沒有處置孟獲,而是釋放了孟獲,後來還提拔孟獲,讓他在蜀國當官。這樣的做法不僅讓孟獲對諸葛亮十分的敬重,同時也讓諸葛亮贏得了更好的名聲,所以在諸葛亮離世後,孟獲感念當初諸葛亮的不殺之恩,自然十分悲傷。

    再來看劉禪,其實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我們在小說中看到的劉禪的形象很負面,將他形容成一個只會吃喝拉撒又膽小如鼠一般的存在,可是歷史上真實的劉禪卻並非如此,雖然歷史上的劉禪也沒有劉備那麼有才能,可是自小在劉備的薰陶下多少也懂得一些官場上的門道,他怎麼會不知道,自己這樣的能力和威望是無法和諸葛亮相比的。

    而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做出篡位的事情,完全在於諸葛亮和劉備之間的約定,以及諸葛亮忠厚正直的為人。所以劉禪對於諸葛亮不僅有敬重,也有出於人性方面的敬意,所以在諸葛亮離世後,劉禪很是難過。

    不僅如此,劉禪沒有什麼本事,而諸葛亮卻一直在耗盡心血的謀劃著,一過就是十二年,當時諸葛亮的身體並不怎麼康健,本來就已經是患病之軀,因為每天要操勞大量的事務,導致諸葛亮身體更加虛弱,所以諸葛亮後來基本上就是被累死的。諸葛亮在生前一直都扶持劉禪,也傾盡心力的教他,這樣的用心劉禪每日都看在眼裡,更何況,因為一直有諸葛亮在身邊,劉禪才可以安枕無憂,可是諸葛亮一旦離世,那麼將來會怎樣劉禪心中一點底都沒有,他十分的懼怕,所以更加感念諸葛亮。

  • 2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恐怕並不是,諸葛亮去世後,第一個痛哭並且非常傷心的人,不是劉禪,也不是孟獲,而是李嚴。當然了,諸葛亮去世,也不僅僅只有這幾個人痛哭,而是有很多人痛哭。

    為什麼第一個痛哭的人是李嚴?李嚴可是被諸葛亮所廢掉的人啊。

    這個李嚴,原來是劉備的託孤重臣之一,諸葛亮的副手,但由於李嚴性格孤僻,與人極其難相處,與李嚴共中的諸多同事,都與李嚴不和,諸葛亮由於為了顧全大局,一直忍讓李嚴,但李嚴仍不悔改。

    李嚴不僅想讓諸葛亮把益州東部的幾個郡單獨劃出來成立一個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可是諸葛亮不同意,這可是赤裸裸的搞分裂,並且李嚴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搞鬼,故意告訴諸葛亮沒有糧草讓其退後,又在劉禪而說故意說諸葛亮無故退後,這就觸及了諸葛亮的底線,最終被蜀漢群臣聯名彈劾,貶為庶人。

    李嚴是被諸葛亮廢掉的,當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後,大哭一場,並生了病,不久就去世了,李嚴哭諸葛亮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是唯一可能起用李嚴的人,諸葛亮一死,整個蜀漢朝廷,包括後主劉禪,不會再有人起用李嚴,李嚴感到傷心絕望,於是痛哭而病死,李嚴直到臨死前,還在乎的是功名利祿,他哭諸葛亮並不是因為諸葛亮本人傷心,而是為自已再也沒有機會出來做官而傷心。

    但是,劉禪、孟獲與李嚴哭的原因顯然又不一樣。

    當劉禪派出的使者李福回到成都,向劉禪告知諸葛亮去世的訊息後,劉禪聞言大哭:天喪我也”。哭倒在龍床之上,被太監扶入後宮。

    劉禪為什麼要哭啊?

    諸葛亮是誰啊?是劉禪的相父啊,什麼叫相父?是指新即位的一國之君對待丞相像對待自已的父親一般,這可是劉備去世前交待的,前有周武王對待姜子牙為相父,後有劉禪對待諸葛亮為相父,這是一種介於君臣關係和父子關係之中的一種特殊關係。

    雖然諸葛亮總攬朝政,可是諸葛亮對待劉禪可是畢恭畢敬,依法行事,哪怕是諸葛亮做錯了事,也得受罰,同時諸葛亮也對劉禪嚴加管教,劉禪自小就是一個沒有主見的人,他的身邊如果是小人,劉禪就會學壞,他的身邊如果是賢臣,劉禪就是一個聖明的君主。

    而有諸葛亮在一天,劉禪基本上不用操心任何國家大事,本來劉禪也不是權力慾望重的人,反而樂得清閒,讓諸葛亮統管一切,劉禪本人只負責祭祀祖先,這皇帝當的也是優哉遊哉,無事一身輕。

    現在諸葛亮去世了,雖然立了接班人,但劉禪感覺整個國家的擔子一下子就壓到自已身上,這就相當於一個人經常依靠的靠山突然間就消失了,巨大的壓力一下子全壓在身上,劉禪的痛哭是對這種壓力無措的反應,和對諸葛亮這麼多年來建立的近似於父子之間的感情而痛哭。

    兩漢以孝治國,劉備建立的“漢”在名義上延續了前漢和後漢,所以劉禪需要表現出足夠的孝心,以示天下人,如何表現呢?唯有痛哭傷心,才能表達劉禪的孝心。

    劉禪哭了,還有劉備的皇后吳太后也哭了,滿朝文武百官都哭了,就連整個蜀中的百姓也都哭了,當然還有孟獲也哭了。

    吳太后哭,是因為蜀漢政權失去了一個頂樑柱。滿朝文武哭,是因為諸葛亮名義上是整個益州官員的上司,按照當時的禮法,下屬是需要為上司守孝並奔喪的,守孝和奔喪當然要哭了。

    整個蜀中的百姓哭,是因為諸葛亮以法治蜀,所有人都按照法律來辦事,而不能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是弱者,正是由於諸葛亮的秉公執法,才沒有人敢隨意欺負蜀中的百姓,保證了百姓的權利不受欺犯,現在諸葛亮去世,百姓心中的保護神去世了,百姓們當然要哭了。

    而孟獲痛哭傷心的原因顯然又不一樣了。

    孟獲是南中地區少數民族的首領,在劉備去世時,孟獲隨其他南中地區的漢族豪強一起反叛蜀漢,諸葛亮率軍平定了南中的叛亂,對於孟獲來說,諸葛亮以攻心為上,七次擒獲孟獲,又七次放了孟獲,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徹底征服孟獲的心。

    很顯然,諸葛亮做到了。少數民族兄弟一般生活簡樸,感情真摯,只要真正收穫了他們的心,他們是會以誠相待的,而不像那些漢族政客們爾虞我詐,孟獲是被諸葛亮征服的,他一生中只服諸葛亮一個人,孟獲把諸葛亮當成自已的好兄弟,現在好兄弟去世了,孟獲很傷心,他就是為了諸葛亮這個人而痛哭傷心的,孟獲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他就是自已的真情流露,為失去一個兄弟而痛哭,僅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貸50萬,利息5.44%已還4年,手上有40萬,全部還掉划算還是還一半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