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布衣村夫19491001

    諸葛亮與魏延結怨很深,當年魏延殺太守降劉備。孔明借詐殺魏延,警示黃忠和更多降將。諸葛亮用兵原則,穩,不犯險。而魏延則奔襲,閃電戰。從而矛盾更加難以調和。孔明死後即殺魏延,重點是怕魏延報復,殺孔明全家,全盤否定孔明。孔明殺魏延也是挾公濟私之嫌。

  • 2 # 紳士妖怪

    這個原因尚不明確,因為諸葛亮在三國裡面被神話了,單憑腦後有反骨就看出來魏延要謀反這個太,不現實,背叛前主公這個事情並不是特例,張遼,張郃,太史慈不都是歸順新主公了嗎?到出師北伐那個時期,諸葛亮手中除了魏延,已經沒用可用之將,但是他還是要把統帥之位交由長史楊儀,作為大將魏延肯定不服氣。魏延被斬後,一度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的局面。也算是諸葛亮決策失誤了。

  • 3 # 戈立華186

    諸葛亮對魏延的能力及性格都是相當熟悉,以魏延的能力而言,自是能文能武,在當時諸葛亮所在蜀漢集團自是獨樹一幟,幾乎無人能及!而魏延的性格卻較高傲,既不會拍諸葛亮馬屁,又不會和同僚及下屬打成一片!也就是說,屬於相對孤立的存在!另外,由於魏延的降將身份,也使得諸葛亮一直不願信任魏延,甚至都懷有防備之心,認為魏延有反骨,有造反的本性!其實諸葛亮明白,在他走後,若魏延造反,有可能會危及整個蜀漢政權,造成內亂!加之魏延處事高調,沒想到諸葛亮對他如此防備,反而時時想表現自己的才幹出眾,他在諸葛亮北伐之初,就提出過著名的子午谷奇謀,而諸葛亮卻並未採用。除了諸葛亮行事謹慎,不甘冒險外,也體現了諸葛亮對魏延懷有戒心,不信任魏延!而當諸葛亮北伐未能成功,在他死後,蜀漢又缺乏與魏延相抗衡的人才時,他也就只有除魏延這條路了!

  • 4 # 使用者117526101

    所謂人以類聚,物以群分。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這兩個人才華出眾,又能征慣戰,是典型的儒將!而諸葛亮推崇儒將的性格也體現在他的用人上,他喜歡的姜維,馬謖,趙雲等,那都是能文能武的儒將,既有才華,又能打仗,與諸葛孔明類似,這樣的人他才喜歡。而魏延一介莽夫,跟張飛一樣,諸葛亮從骨子裡瞧不上,不符合諸葛亮選將的標準。

  • 5 # 天山月3

    諸葛亮打壓魏延之說不見於史書,小編立此題目心懷叵測,又要抹黑諸葛亮吧?見於史籍的是魏延隨徵提出分兵出祁山會於潼關,諸葛亮不許,魏延常恨懷才不遇,對諸葛常有怨恨。證見魏延常懷怨恨的是諸葛亮死於前線軍營,遺囑安排退兵讓魏斷後,魏延違抗遺命,要與楊儀爭兵權,並先撒退燒燬退路棧道。似此驕橫無度,在失去主帥後無所顧忌,竟不顧大局領兵搞叛亂,最後身敗名裂。三國演義秉承封建正統觀念對魏延反覆無常的行徑進行了鞭撻。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自貢川劇魏明倫寫劇本為魏延評反,後又為潘金蓮翻案。近來不知哪股風來,又把魏延吹上了天,藉此貶低諸葛亮。

  • 6 # 真相解密

    史書上說,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那是純屬胡說!諸葛亮也沒有打壓魏延,諸葛亮和魏延都是主戰派代表,諸葛亮隆中對策一直都在挫折中進行,包括北伐中原時六出祁山,諸葛亮對敵策略都是正確的,魏延有大將風範,而且有野心,在長沙時黃忠被陷害要被斬首之時,魏延挺身而出殺太守韓玄救黃忠,有情有義卻不忠,而後在蜀軍北伐時,魏延一直覺得自己就是炮灰的將軍,而且當時還提出過子午谷奇襲長安的戰略,被諸葛亮以險路而拒絕,總之,魏延的才能毋庸置疑,但是太過自負,對領導的戰略佈置持懷疑態度,擔心自己死後威脅到蜀漢朝政,因此諸葛亮一直對魏延加以防範。

  • 7 # 漁岸踏歌

    在蜀國後期,魏延是最具戰力的將領。只是此人性格弱點太大。恃才傲物,目中無人。除了諸葛亮,蔣琬,楊儀,姜維等人,都不能入他眼。諸葛亮在世時,深知他的人脈關係很差,雖有能力,卻不能服眾,只可審慎用之。諸葛亮去世後,他與楊儀產生矛盾,率軍攻打楊儀所部。公然造反。從這些事情來看,魏延之死是咎由自取。一個人,能力再大,也得用在正確的地方。否則,在錯誤的道路上,能力越大,誤差就會越大!

  • 8 # 使用者夏天

    諸葛亮沒有打壓魏延,只是不堪大用。不可能讓魏延頂替臣相之職,因為他過於傲慢,目中無人,恃材傲物,仗著為蜀漢立過功又任門牙將軍守漢中多年,自己覺得臣相之職非他莫屬,他雖是荊州泒但與蜀中大臣都不合,怕劉禪駕馭不了魏延,早就栽培姜維了。再者魏延早有子午奇襲計謀,如若堅持此計謀,將堵的是蜀漢國運。真要大用也可能造成內亂危及匡扶漢室大業,所以魏延命中註定是政治犧牲品。

  • 9 # 老曹電影

    諸葛亮對魏延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感覺魏延是個不忠不義、貪圖名利的小人,因為當初劉備取長沙的時候,魏延公然悖主投降劉備,對諸葛亮這種讀書人來說,這種有違道德的事自然不入他的法眼,進而對劉備說,魏延素有反骨,魏延還是在劉備的說情下保住了性命。並任命他為漢中太守,守護蜀中門戶,足見劉備對他的重視。

    劉備夷陵大敗後,實力大損,蜀中人才凋零,尤其是武將,諸葛亮在這種情況下,自然要用魏延。其實諸葛亮在世時候並沒有刻意打壓魏延,相反,還重用了他,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可以震得住魏延,諸葛亮需要他的軍事才能,如果說諸葛亮打壓了魏延,那就是諸葛亮的遺命,諸葛亮臨死前讓楊儀掌兵,魏延斷後,結果魏延先前一步,燒燬棧道,阻止了楊儀回撤,最後被扣上反叛的罪名死於非命。諸葛亮之所以不讓魏延掌兵,也是忌憚他的能力和在軍中的威信,蜀軍中除了諸葛亮,就數他的威望最高,諸葛亮是怕他掌軍後,劉禪壓制不住他。相信如果諸葛亮還在世,還是一直會重用魏延。

  • 10 # 狼煙一九三一

    驕兵悍將歷來非明主都難以馭駛,故當馬放南山之時,也是驕兵悍將下放之時。魏延自襄陽投劉備以來,與五虎上將不合,五虎上將去世之後,自以為蜀漢大將非他莫屬,且稍有智謀,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這在《三國演義》中就有描寫,諸葛亮在世時尚難以駕御他,諸葛亮去世後,就更無人能控制的了他,因此當諸葛亮一死,他的夲性使然,不把姜維,楊儀放在眼裡,也是順理成章,自以為是,目中無人,驕橫跋扈的本性就顯示了出來,最終兵敗被殺,也是事物的必然規律!

  • 11 # 不倒翁78442

    魏延軍事,武功在當時均屬上乘。武功方面與五虎上將相比,也不遜色。諸葛亮說他腦後有反骨,這個不然,主要在長沙投誠蜀漢時殺主求榮而降,這個是他人生前途的汙點。諸葛亮以此抓住他的弱點來制服他的傲骨,為我所用。

  • 12 # TK強哥讀書

    準確的來說,諸葛亮打壓魏延其實也是在保護他。

    之所以有打壓魏延一說,都是三國演義裡的主觀印象。事實上,魏延在劉備手下多年一直並未得到多大的提拔,最高的官職是太守。而跟隨諸葛亮三年就封侯拜將。雖然跟蜀國人才凋零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側面反應了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魏延雖有將才,但性格孤傲,自視甚高。在五虎上將接連去世後,魏延成為蜀國唯一一個可堪重用能獨擋一面的大將,所以諸葛亮才會非常重視他。魏延自視資格和能力在蜀國都是棟樑,所以很多人都不放在眼裡,甚至有時候會挑戰諸葛亮的權威,但諸葛亮因為惜才,很多時候都不跟他計較,不但不計較,還經常調和他和其他蜀國官員的矛盾。由於有諸葛亮在,很多矛盾都被壓下來,而且大多偏袒魏延。魏延在諸葛亮這樣的壓制下才沒有使得蜀國內部矛盾激化,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魏延才屢次覺得自己是蜀國不可缺少的棟樑,導致諸葛亮死後,有“丞相雖死,還有我魏延”的話來。諸葛亮也清楚魏延為人,知道自己死後無人能壓制魏延,才會讓魏延斷後,把大權交給楊儀和姜維,導致魏延被殺。

  • 13 # 多聆聽

    襄陽鬥文聘,長沙殺韓玄。兩次出場都表現出魏延跟定劉備的的志向和武力。有勇有謀有志向……如果諸葛表現出惜才的樣子,以後很難駕馭的,直到諸葛臨死都覺得無人能駕馭魏延而設計殺之。演義就是演義,故事而已,不過能給今天有工作能力的打工仔提一個醒。一,少跳槽。二,要低調,學會隱藏實力。

  • 14 # 鯤鵬國學

    魏延,一名武將

    他不知道,諸葛亮的內心對白!諸葛亮也不能對他明言!諸葛亮是要以退為進,不讓自己鬆懈!也實現對劉備的承諾!

    他知道,曹魏不是速亡之國,曹魏的氣數未盡,自己能夠滅掉曹魏的可能也是極小的,但是他沒有辦法,必須出征!

    哪怕有一絲可能,他也要試一試,他也要實現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他必須這樣做!開始的時候,他要幹掉另一個託孤大臣李嚴!掌握蜀漢大權!不斷的出征也是達到政治目的的一個方式!

    魏延始終不理解諸葛亮,尤其不懂諸葛亮的安排和心思!對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也是不太可能成功的,只會消耗更多的糧食和人力,死亡更多人!

    而且魏國的人民生活比蜀漢人民的生活要舒服和幸福很多!兵役,勞役也要少!魏國的實力是要比蜀漢強大的,不管是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還是人才方面,都不差,除了諸葛亮,後面還有杜預,鄧艾,鍾會等後起之秀,九品官人法也是當時比較先進的政治制度!讓門閥更加的支援魏國政權!他們為了魏國政權更願意拼死保護!蜀漢就不一樣了,蜀漢政權本土士人,官員,人民的政治地位都是不高的,尤其到了後期的時候,本土士人是很希望曹魏來解放他們的!

    說說子午谷奇謀

    有冒險,可能勝利!但是隻是一次戰術上的勝利,也只是可能而已!從戰略上講,於事無補,參與子午谷奇謀的所有人員可能會被司馬懿圍困至死!同時,加上長安百姓遭受劫難!魏國的綜合國力遠超蜀漢,魏國的司馬懿為首的軍事將領的綜合實力也是超過蜀漢的,魏國的兵源也是遠超蜀漢的!

    如果魏延應戰,會被司馬懿打的全軍覆沒,這些人白白送死!

    如果敗了,這些人包括魏延直接全部送死,也可能魏延作為主將能逃回來,但是魏延帶的軍隊必然死傷大半!

    諸葛亮的策略,雖然沒有勝利過,但是諸葛亮首先在蜀漢政治上取得了足夠的勝利!其次諸葛亮保全了本就人員最少的益州人民,百姓!諸葛亮出兵最大的問題就是蜀道難,軍糧解決的問題,司馬懿深知,就是用拖的方式,拖死諸葛亮!

    但是諸葛亮贏得了生前身後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其後近兩千年來士人的榜樣和典範,羅貫中就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所以也塑造了諸葛亮最為完美的多智的影響,雖然很多故事是移花接木但諸葛亮身上的,但是諸葛亮的形象真的是婦孺皆知了,成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人,聖人!這也是羅貫中的另一種敬仰吧!

    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懂他,也知道魏延不會遵守他安排的政治軍事路線!

    必須除掉!

  • 15 # 姬不凡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一點用在諸葛亮和魏延身上最合適不過了;

    魏延此人的確有才,文武雙全,這從劉備在打下漢中以後任命他為漢中太守就可以看得出來,大小戰役魏延參加了很多,在後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也是多次立功;

    那麼為什麼他這麼厲害,諸葛亮乃至於劉備對他防備再三?打壓他不停呢?

    其一,魏延是降將,劉備打長沙的時候得到的兩員大將,一個是黃忠,他忠貞不二,誓死不從劉備;另外就是魏延,是主動兵變,投降劉備的。由此便能夠看得出來二人的性格、人品差距很大,但是不能殺了投降自己的人,所以劉備諸葛亮對他是既用也不重用,若即若離;

    其二,也是最大的一個原因吧,魏延太年輕了,劉備打下江山的時候已經五十多歲了,關張二人年齡也不小了,而此時在蜀國新一代戰將裡面只有魏延能夠撐得起場面,所以劉備和諸葛亮對他提防再三,防止他功高震主;

    諸葛亮一直打壓他,就是不斷樹立自己的威信,讓魏延有所忌憚,所以諸葛亮在的時候,魏延根本就不敢有所動作。

  • 16 # 張永科38

    諸葛亮對魏延有看法存戒心是正常的!!!過去有這樣一句話,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演義中第57回,黃奎妻弟苗澤與黃奎的小妾李春香私通。得知其姐夫黃奎與馬騰父子聯手欲殺曹操,向曹操告密。結果造成其姐夫黃奎一家和馬騰父子均被曹操殺害。OO事後,苗澤對曹操說:不求封賞,但求李春香為妻。曹操笑道:你為了一個婦人,害了你姐夫一家,留你這不義之人何用!說完,便教將苗澤與李春香等斬殺於市!苗澤本幫曹操除掉隱患,按常理曹應感謝才是,只因其是不義人,即使你幫了我,我也不能留你!OO相比之下,孔明能不殺魏延警告而用之,已是不錯了!

  • 17 # 孤舟釣江雪

    很榮幸回答您的這個問題。人們認為諸葛亮打壓魏延,主要源於《三國演義》。

    魏延這個人很有本事,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情商不高,不善於與人相處,很多人都不喜歡他,尤其是楊儀。但諸葛亮對他如何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掌權後,魏延的發展軌跡就知道了。

    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

    1、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更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2、建興八年(230年),又派遣魏延率軍西進羌中,魏國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魏延大戰於陽溪,魏延大敗郭淮等,於是被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

    3、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

    另據《三國志劉琰傳》記載:建興十年(公元232年),劉琰……與前軍師魏延不和,言語虛誕,亮責讓之。

    因此我認為:諸葛亮不僅沒有打壓過魏延,還對他非常器重,甚至視為親信。而諸葛亮一死,沒有了諸葛亮的庇護,魏延很快就在和楊儀的鬥爭中敗下陣來,最終身首異處。

  • 18 # 藍天802532

    魏延一出場就給人以愛犯上作亂的印象。當劉備逃到襄陽時,本來劉備是想透過做思想工作來說服劉琮,讓自己在襄陽駐紮,結果在說服不成的情況下,作為劉琮部下的無名小將的魏延卻奮然倒戈,使場面不可收拾。儘管魏延有向劉備之心,但他這種簡單、粗魯的做法是很難讓人接受的。特別是在以忠、義為道德基準的古代,這種做法更是犯了大忌。後來,在長沙,魏延又用同樣的方法殺了長沙太守韓玄,從而投到了劉備的麾下。在長沙時諸葛亮就要殺魏延,但劉備痛惜他的才能所以把他保了下來。諸葛亮打壓魏延,一來是怕劉琮、韓玄的事例重演;二來也是用當時的道德標準來衡量,過不了忠、義關。

  • 19 # 小南史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應該明白,在此書裡面,把諸葛亮神話了,是一個完美無暇之人,但是在完美的人,也有著自己的缺點,魏延就是因為觸動了諸葛亮的另外一面,才會處處被諸葛亮打壓,甚至因為這個原因導致喪命,為什麼魏延不得諸葛亮喜歡呢?

    第一、魏延破壞過諸葛亮的計謀

    關羽的長沙之戰中,諸葛亮在明知長沙有老將黃忠的情況下,硬是逼著關羽只帶500校刀手出戰,然後自己對劉備說“雲長輕敵黃忠,只恐有失,主公當往接應。”

    黃忠是個神箭手,關羽是個“刺客”典型的“箭無能”,基本上只要射暗箭就一定能射中的,關羽中箭的次數可是比較多的,比如過五關斬六戰時的王植,後來比如水淹七軍時的龐德,甚至連樊城曹仁的亂箭都能射中關羽,以致於被稱為“箭靶”。

    諸葛亮讓最大的箭靶去攻打神箭手,還只讓他帶了自己的500親兵去,其想法不能不讓人深思,趙雲打桂陽,張飛打武陵,都沒有安排兵馬接應,為什麼關羽打長沙要劉備親自接應呢?諸葛亮不過是想讓關羽遇挫、重傷甚至陣亡,以消除隱患罷了。

    誰知道魏延從天而降,故伎重演,救了關羽同志,讓諸葛亮的算計落空,怎麼能不讓諸葛亮生氣呢?

    第二、魏延多次證明諸葛亮計謀有問題

    魏延投入劉備軍中後,雖然諸葛亮不是喜歡他,並且預言他必反,但魏延卻在劉備、龐統、法正等人手下混得風生水起,屢立戰功,怎麼能不讓諸葛亮恨得牙癢癢的呢?

    諸葛亮不要他,魏延就跟著龐統入川,與黃忠一起在劉備、龐統手下當先鋒,很快就當上了牙門將軍,多次獨領一軍作戰,出盡了風頭。跟著法正去打漢中,不僅深得劉備喜愛,還一箭射中曹操的門牙,差點要了曹操的老命,被劉備任命為漢中太守,頂替了張飛的位置。

    諸葛亮看不上他,他卻敢對劉備講:“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比之諸葛亮在隆中時就講的:“此誠不可與爭鋒!”真的是天壤之別。

    最為要命一次是,劉備駕崩之後,諸葛亮大權獨攬準備北伐,殫精竭慮寫出《出師表》把自己感動得不要不要的之際,魏延居然提出什麼“子午谷奇謀”,企圖與諸葛亮並駕齊驅,怎麼能不讓諸葛亮生氣呢?

    更讓諸葛亮生氣的是,諸葛亮不聽魏延的話,費盡一切心機,動用一切手段,又是趙雲老當益壯連斬五將,又是諸葛計算連環連奪三城,又是孟達棄暗投明反戈一擊,又是馬謖勇於擔當請守街亭,沒想到司馬懿一出,居然逼著諸葛亮不得不驚險地搞起“空城計”,這麼影響領導形象,你還想讓領導喜歡你嗎?

    諸葛亮不喜歡魏延,除了魏延事情做得過份之外,魏延的其他方面也都與諸葛亮格格不入,自然很難讓諸葛亮喜歡。而且諸葛亮還想用魏延來告訴其餘手下:一要聽上司的話,否則就會成為魏延,二是喜歡一個人其實不需要理由,討厭一個人更不需要理由,說你頭生反骨,已經是給你面子了,你還想咋的?

  • 20 # xscg小生草根

    魏延首先在劉備入川之戰中嶄露頭角,被劉備提拔為牙門將軍,後又升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地位是可以比肩五虎上將的,甚至比五虎上將中馬超地位要高,可就是這麼一位將領,諸葛亮為什麼要處處壓制魏延?什麼情況?

    一、主動背叛

    魏延是長沙太守韓玄的手下,情況還算好,關羽率軍取長沙,打敗了黃忠,但是沒有殺黃忠,反而放他回去,可太守韓玄卻以為黃忠是來給關羽做內應的,於是便要殺了黃忠,這時魏延劫法場,救下了黃忠,可黃忠並不感謝他反而討厭他。因為魏延食君之祿,卻不忠君之事,雖然救下了黃忠,但卻失去了忠義。於是諸葛亮第一次見魏延便要殺他,因為魏延雖然有功,但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叛徒,是為呂布第二,他能背叛韓玄,也會有可能背叛劉備。

    二、劉禪很難壓制魏延

    魏延能力是非常強的,諸葛亮死後,他想率軍繼續北伐,而此北伐非彼北伐,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北伐是為了蜀漢的生存,而魏延北伐,成功了,以劉禪的能力很難像劉備一樣駕馭魏延,失敗了,魏延也會掌管蜀漢的軍政大權,到那時,魏延說不準會把劉禪作為傀儡。所以魏延反叛,諸葛亮也留下計策來對付魏延,因為魏延的性格決定了他的行為,劉備關羽等人先後死了,蜀漢很難有人能制住魏延。

    三、魏延與諸葛亮背道而馳

    第一次北伐魏延便獻出了子午谷奇謀,很多人都說諸葛亮如果聽魏延的計策,可能就能夠完成大業,但是帶來高效果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風險,容易損兵折將,此時蜀軍是經不起損失的。從這一事看來魏延的性格有些急於求成,而與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背道而馳,並且對於積貧積弱的蜀國來說,魏延的性格是不可取的。

    魏延是一個能力很強,但性格也很明顯的人,他主動背叛韓玄,這導致自己失去了忠義,而對於劉禪來說,他這樣的強臣是必除的,諸葛亮要為劉禪掃平道路。當然最主要的是北伐,諸葛亮認為要步步為營,而魏延則認為要出其不意,所以他二人是截然不同的,這也導致,諸葛亮不會讓魏延做自己的接班人,所以諸葛亮處處壓制魏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家養的狗要死之前會自己默默躲起來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