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一貳一橙
-
22 # 未古今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智勇雙全,諸葛亮為何不喜歡他。我想這是因為魏延和曹超太像了,如果有機遇也會是一個奸雄。
一、背信棄義
曹超在三國時說過最著名的話,就是寧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魏延呢?他還沒到可以負天下人的程度,但他為了前程殺了自己上司,三國投降的人雖多,但都是在戰敗之後,類似做法的只有殺張飛的範疆、張達。在三國時期,忠義就是最主要的招牌,沒了這塊招牌武功再高也不好走,就像呂布,而死不認輸的孟獲得到了七次機會。
二、智勇雙全
三國的大部分武將和謀士是分工明確的,諸葛亮會出謀劃策,但不會行軍打仗上陣殺敵。呂布上陣殺敵可以以一敵三,卻不通謀略。而魏延和曹超都是另類,他們全能。曹超起兵之初都是自己帶兵和定計的。魏延,在戰場上也有輝煌的戰績,大破費瑤、張郃等,計謀上多次向諸葛亮提議,最著名的是子午谷之計。
三、野心勃勃
曹超能得到奸雄稱號,自然是野心勃勃。魏延的野心體現在哪裡呢?體現在太想上位,諸葛亮沒死之前,抓住一切機會表現自己,諸葛亮死後,立馬搶奪兵權,把劉家的兵當自己的養,這些都可見他的野心。
一個和曹超如此類似的人,諸葛亮如何能不防,特別是劉禪的能力明顯控制不了魏延,魏延上位不是要重蹈漢獻帝的覆轍。沒有曹超的機遇,使自己獨霸一方,這注定了魏延
的悲劇。
-
23 # 使用者8043717378825元
孔明會相術,魏延腦後有反骨孔明知道他不在了之後必反,所以處處壓著他,事實證明之後確實是反了,諸葛生前就安排馬岱在魏反時及時除之。
-
24 # 林慶生267
主要是魏延無論武功和計謀上,超出諸葛亮掌控之中底線能力,也難怪才有說他腦後有反骨。但是諸葛亮一世英名也因此,缺少完美,完成統一大業底氣最終可能。說到底還是諸葛亮知人善任缺乏足夠包容之心和寬闊胸懷。三國演義也因此在諸葛亮心目中,永遠走不出統一藍圖來。
-
25 # 真正鱷魚不哭
誰說諸葛亮打壓魏延了?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魏延楊儀傳》魏延楊儀本來就沒什麼原則問題衝突,無非是互相看不慣,諸葛亮當然不能無保留支援一方。
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谷計劃,是因為兩人出發點不同。子午谷計劃不是沒有機會,魏延是實幹家,非好高騖遠之輩,他鎮守漢中多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至蜀漢後主建興六年,西元219年-228年),非常熟悉秦嶺地理形勢。子午谷之策是他多年研究的心血,很可能親身進行過敵前偵察;從他要求“精兵五千,負糧五千”可知,他慎重評估過行軍風險,嚴謹的估算出需要兵力,如果由他親自執行計劃,順利透過子午谷當有七八成把握。
問題在於魏國實力雄厚,國力幾倍於蜀漢,真逼急了能夠動員起二三十萬大軍來爭關中。於是諸葛亮就要面對無休止的重注豪賭,魏國家大業大,輸三五次還可以再戰翻本,而蜀漢容不得一次失手,一旦兵敗就是萬劫不復之滅國慘禍!
作為一個軍事家,諸葛亮能理解子午谷奇謀在戰術上的天才創意,但這關係到國家戰略方向的抉擇,他必須慎之又慎。作為全軍統帥,他沒法在尚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孤注一擲,壓上整個國家的命運,進行一而再再而三的賭博。
既然這只是理念不同,拒絕魏延就不是什麼打壓了。
至於說,魏延之死,諸葛亮確有責任。他不是沒想過把大軍交給魏延,讓魏延繼續堅持下去,就此取得穩固的關中橋頭堡,這樣北伐大業尚有可為。但他明白魏延出身寒微,無法得到荊襄集團有力支援,如果魏延成為最高軍事統帥,必然造成蜀漢領導階層分裂,這是蜀漢小國所無法承受的。所以丞相明知蔣琬費禕不能繼承北伐遺志,但為了整體安定團結,還是無奈的犧牲了魏延。
諸葛亮理智上明白自己死後魏延很難聽命他人,一定會出亂子,但在感情上無法對老戰友下黑手,不然鴆酒一杯就可以解決問題,還能儲存魏延名節。丞相不願意讓自己的手沾血,一方面佈下後手,另一方面也不把事情做絕,留個念想——萬一魏延識大體呢?但是魏延沒有選擇唯一生路,於是暗棋一一發作,不然以魏延得軍心,他的部下哪會迅速崩潰?
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
回覆列表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料定此人日後必反而處處壓制住魏延,不讓他掌握太高的權力的。
諸葛亮這樣的說法也是有原因的,演義中魏延先在劉表手下做事,到了劉琮一代,魏延就開始靠近劉備進行政治投資,甚至不惜以開啟城門的舉動作為晉身劉備集團的敲門磚,到了長沙之時,魏延又一刀把領導韓玄給殺了,更加坐實了他“不忠不義”的證據。魏延此人急功近利,經常為了貪功而誤了軍機大事,比如在劉備入蜀時,他就因為和黃忠爭功而多次差點喪生在西川諸將手下,多虧了黃忠多次救援;諸葛亮北伐時,又進獻了漏洞極多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不用,魏延就開始怨恨諸葛亮了。
箕谷之戰,魏延作為主將,由於看不起諸葛亮怕事,預設陳式率軍去追擊魏軍,結果被魏軍擊敗,折損了四千多人。結果,魏延把戰敗的緣由全推給陳式,可諸葛亮明知是魏延的錯,可還是把陳式斬了,而不處罰魏延,無非是因為蜀漢這時候確實沒人了,殺一個就殺一個,可在諸葛亮心中早已確定了魏延這人的天性是改不了了,在自己死後必反。
此後,諸葛亮北伐的先鋒大將就改成了王平、姜維,而魏延要麼作為他們的副手,要麼就是留守在諸葛亮身邊,時時監視住他,後面廖化奪取了司馬懿金盔,被諸葛亮立為伐魏頭功,魏延又開始埋怨起來了,本來這頭功應該是他的,諸葛亮明知這事卻不吭聲,其實暗地裡早已寫好了殺他的錦囊妙計了。不得不說魏延確實是一員猛將,但他卻不甘心只做猛將,而是要做元帥,本來有雄心是值得表揚的,但魏延和蜀漢其他將領的關係極差,不止諸葛亮要殺他,黃忠、姜維也要殺他,楊儀更是恨不得他誅他三族,連朝廷裡的蔣琬、董允,隨同北伐的費禕都和魏延不對付,甚至連他自認為忠心的屬下馬岱,最後更是取了魏延的項上頭顱。可見魏延的人際關係有多糟糕,這樣的人當了領導如何能服眾?
作為一個將領,把上司、同事、下屬的關係弄得一塌糊塗,這樣一個人又怎麼可能替代諸葛亮,肩負起北伐大業呢?所以諸葛亮在死後寧願把大軍交給文官楊儀,而把戰功赫赫的魏延給排除在遺令的接受者外,這一點是諸葛亮不得已而為之的,魏延殺領導、坑隊友,違背了那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忠義”之道,也違背諸葛亮的用人標準,可以說魏延被諸葛亮處處壓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自己:過於急功近利又小氣,沒有容人之量,實在不堪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