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朱棣也是心狠手辣之輩,他當皇帝的時候也是絲毫不含糊,他是在他自己選擇自己的皇位繼承人的時候,也是經歷了特別多的磕磕絆絆的,雖然說他非常的喜愛自己的第二個兒子,也就是朱高煦,但是因為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他不得不選擇一直以來都不受自己待見的朱高熾作為皇太子,最後繼承自己的皇位

    那麼在朱棣去世之後,對於朱棣是否有遺言想要將自己的皇位傳給皇太子這樣的事情其實是並沒有一個特別靠譜的解釋的。關於最後的遺詔這樣的風波,我也是總結了三種說法,今天就起來給大家一一解釋這三種說法,究竟哪一種是更為正確的吧。

    關於遺詔這樣的事情,其實是有三種說法,第一種就是由張輔臨危受命,第二種呢,則是楊榮他在朱棣去世的時候聽到朱棣親口說,想將自己的皇位傳給皇太子,第三種說法呢,則是太監們口述朱棣在臨死之前曾經說過的話,其中就有提到朱棣是想要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皇太子的。

    也正是這以上的三種說法,雖說代表的人物不一樣,但是最後的核心都是落腳點在了太子繼承皇位。那關於這三種說法,哪一種更為靠譜一些呢?

  • 2 # 歷史這把火

    朱棣死前都一直糾結皇位繼承人一事,曾多次猶豫,他得意次子朱高煦,不得意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如果廢長立幼,可能會造成朝局不穩,又多次想到自身,如果當年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繼承皇位,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造反奪權的,不會更不敢,在廢太子方面只好作罷。朱棣老年時,還曾多次與自己得意的權臣解縉商議繼承人一事,解縉則鮮明地回答說:“陛下,您要是還糾結,實在拿不定主意,就請看皇孫”。朱棣何等的精明,很明白的道理,他不會不懂。解縉讓朱棣看自己的隔代人皇孫,孫子好就立他的父親為王,因為皇位早晚是孫子的。朱棣便仔細觀察,發現他不滿意長子朱高熾但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表現相當不錯,條件比較優秀,是個有前途的年輕人。如果皇位傳給朱高熾,朱高熾還會將皇位傳給長孫朱瞻基,大明在長孫朱瞻基的手中定前途光明。於是,朱棣死前排除憂慮,果斷的立了朱高熾為皇位繼承人。

    事實證明,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永樂二十八年,朱棣死於北征路上,朱高熾繼承皇位。朱高熾在位後,寬待建文帝舊臣,實行仁政,休養生息,減免百姓賦稅,實行一系列利國利民政策。雖然朱高熾命短,在位不足十個月就駕崩了,但仍說明是一代明君,而他的兒子朱瞻基,則把他的政策穩妥的推行下去,保證了三代內的國泰民安。

  • 3 # 跪射俑

    朱棣曾經想以二皇子朱高煦取代長子朱高熾為繼承人,但經楊士奇、徐皇后等人勸說,終未變更長子朱高熾的太子之位,朱棣還將太子黨的楊榮、楊士奇、蹇義等人提拔到朝中重要位置上,使太子朱高熾有了強援。

  • 4 # 我是隔壁小王

    朱棣是在永樂二十二年北征大漠回師途中病死在榆林,死後隨軍的英國公張輔和內閣學士楊榮秘不發喪,聯絡在北京的太子朱高熾,等朱高熾安排好一切順利後才公佈朱棣駕崩,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見奪位時機已經失去並且朱高熾已經繼位擁有大義的名分只能蟄伏。

    所以,朱棣在死前就已經安排好了繼承人,早在在永樂二年就立了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並且又在永樂九年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連第三代繼承人都安排好了就是在告訴世人將來繼承皇位的是隻能是朱高熾父子。

    雖然期間漢王朱高煦深得朱棣喜愛,並且一度和朱高熾爭奪太子之位,但朱棣始終沒有在國家大事上感情用事,還是為了國家穩定立了自己不喜歡的長子朱高熾,因為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也是深得朱棣喜愛,在第二次北征期間還帶著這個好聖孫上戰場。所以就算是打感情牌朱瞻基也是不輸朱高煦的。

    那為什麼朱棣明明不喜歡朱高熾卻又不立朱高煦為太子呢?好聖孫朱瞻基是一部分因素,更多的還是因為國家的文武派系和政治制度因素的影響。

    派系問題是因為靖難之役後武將勳貴勢力大漲,如果不制約會對明朝統治者形成隱患,恰恰朱高煦又是武將一派的代言人,所以朱棣必須扶植得到文官擁護的朱高熾父子來制約住武將,只有這樣統治者才能平衡朝堂不會被架空。

    再來就是皇室內部問題了,朱棣透過政變奪取皇位,如果讓自己喜愛的次子朱高煦繼位,那麼無疑是告訴所有皇子皇孫,不需要自己是長子,只要得到皇帝寵愛就能有望當繼承人或者是認為自己英明神武就能去爭奪皇位,這樣一來日後絕對會成為皇室內部動亂的根源,所以必須明確的告訴世人,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皇位,其他人不能有別的心思,就算你如何神武也不能逾越這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統治穩定。

    朱棣就是因為這些因素,所以早早就做出了安排,杜絕了在自己死後國家發動動亂的可能。

  • 5 # 漫步史書

    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於榆木川,時年64歲。在明朝200多年的歷史上,明成祖朱棣可以說具有重要地位,他在位統治期間,編撰了《永樂大典》、五次征討北元殘餘勢力,穩定大明王朝北疆。文治武功上具有顯赫的成就。然而在選擇自己繼承人方面,朱棣一直都很猶豫。準確的來說,是在老大朱高熾和老二朱高煦身上猶豫。朱高熾心寬體胖,心性仁厚,是個不可多得的君子,然而由於體態肥大,身有殘疾,一直得不到父親的喜愛。朱高煦不一樣,他自幼跟隨在父親身邊,馳騁疆場,身材高大,英俊帥氣,而且常年跟隨在父親身邊,因而備受寵愛。不過朱高熾好在有一班太子黨鼎力扶持,加上朱棣本身也傾向於這個大兒子,畢竟以國事為重,朱高熾的地位因此得以穩固。只不過由於朱高煦備受寵愛,因此十分驕縱跋扈,朱棣在時雖然屢次懲戒,但始終沒有多少改變,而且朱高煦也時時刻刻窺視太子之位,意欲奪嫡。也就是在七月十八日朱棣病逝,正好是他班師回朝這一天。朱棣身邊的大臣宦官幾乎都慌了神,因為軍中沒有主帥以後,一旦訊息洩露,不要說軍心動搖,即便是當時遠在北京,極有可能發生較大的動亂。朱高煦早於永樂十五年就藩樂安洲,但仍然賊心不死,派長子朱瞻圻窺視朝廷舉動,只要有一絲風吹草動,就能很快動作。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隨行的內閣大臣楊榮和金幼孜商議,決定秘不發喪,他們將這件事情告訴了隨行的英國公張輔,三個人商議,將軍中的錫器燒融以後,打造了一個圓桶,將朱棣的遺體放進去,為了防止洩密,將鑄造的工匠殺死,命令光祿官每日按時送飲食。就在快要抵達京城的時候,楊榮和少監海壽入宮稟報朱高熾。八月二十五日,朱高熾得知了父皇的死訊以後,立刻加強了京城的戒備,趕緊派兒子朱瞻基迎接,與此同時,在京城做了諸多佈置,直到九月七日順利的繼承大統。確切的說,朱棣臨終之前也基本上沒有安排什麼後手,他的去世是突然的,身邊的人根本就沒有任何準備。在朱棣的身邊,不但皇太孫朱瞻基沒有跟隨,即便是昔日頗受寵愛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也沒有跟隨(分別就藩),不過好在太子監國多年,身邊有不少的班底,在一系列的安排下,最終朱高熾順利繼位,中間沒有出現半點差錯,也沒有釀成京城動亂。

  • 6 # 玉晶輝哥

    明成祖朱棣,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被後世人們稱之為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那麼朱棣把皇位傳給了誰呢?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病死,終年47歲。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皇后張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 7 # 史廖未籍

    觀點:就關於這個題目,老廖有兩種解讀。①、朱棣在領死前已經決心將位置傳給兒子朱高熾②、朱棣在領死前很長一段時間,也曾考慮過將位置傳給二兒子朱高煦。 朱家兩兄弟

    對朱高熾舉棋不定

    因朱高熾身體肥胖、腳上有頑疾,而且據史書記載,他在腳疾嚴重時,需要兩個侍衛攙扶才能夠進行移動。朱棣本身就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帝王,不論是在其早年與蒙古軍作戰中,還是在後來發動靖難與中央軍作戰時,都勇猛無比,身先士卒,有“以軍立權”的美譽。也正是如此,本身運動細胞豐富的朱棣,在看見自己這個“半殘”兒子時,便氣不打一處來,並在心中有所厭惡。可讓朱棣欣慰的是,朱高熾除了身體具有殘疾外,智商卻不低能,在處理政務和公文上,可謂是有條不紊,其在少年時還曾被他的爺爺洪武皇帝褒獎。這使得朱棣對這位太子又愛又恨。

    對朱高煦的左右思索

    如果說朱高熾是個“胖殘挫”,那麼他的弟弟朱高煦便是一個百分百的“高富帥”了。朱高煦應該是繼承了其父親的優良基因,不僅身體素質過人、騎術、武器的使用上很是利索,在領兵打仗上也和朱棣不分仲伯,曾在靖難上給予了朱棣較大的幫助。這使得朱棣認為朱高煦非常的像自己,是自己喜歡的孩子,更曾在靖難時向其吐露了“你哥哥身體不好,以後還得靠你”的曖昧示好,這讓朱高煦大受鼓舞,並在心底埋下了與哥哥爭儲的種子。

    朱棣的算盤

    對朱高煦的態度

    我們先說朱棣對朱高煦的態度。如果朱高煦是嫡長子,我想永樂帝一定會不假思索的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因為他對這個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實在太喜歡了,這可能源自父親對兒子的一種欣賞。而且,朱棣在靖難時對朱高煦所說的曖昧之語,很可能不是空頭支票,而是早就想好了的心聲。

    但後來因為文官們的極力反對,以及為了後代長久的打算,迫使朱棣慢慢放下了這個念頭。

    對朱高熾的態度

    朝中的文官集團,對於皇太子是大大的支援,這不僅因為太子更像一名大儒,還因為太子在處理朝政、待人接物上,更具有一種天子的風範。這便使得文官對這位有德行的太子頗有好感。其實朱棣也明白,馬上可以打天下,但是不一定能夠治理天下,這樣是為什麼父親在後來非常喜歡大哥朱標的原因。而且太子的兒子,自己的孫子也很聰慧,在一定程度上為朱棣一脈皇權的延續奠定了基礎,故而在長久的考量下,朱棣在後來雖然對太子有所不悅,但還是將皇位傳給了他。

    小結

    永樂皇帝將換位傳給長子朱高熾有多種好處:

    ①、使得永樂馬背上得到的天下能夠被較好的治理

    ②、藉助文官對太子的好感,幫助明朝的國力逐漸昌盛

    ④、給後世奠定榜樣,杜絕了後代皇帝傳位時皇次子對太子位有所企圖,幫助和匡扶了皇朝權力交接時的平穩。

  • 8 # 孤寡老人講歷史

    朱棣生前就立有兩位接班人嘛,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順著排下來,除非這兩位都突然死亡,否則,大家只要按照順序來就行。

    朱棣死的很突然,他是在第五次親征蒙古後,返回的路上駕崩的,估計不是心臟病突發就是腦淤血之類的,甚至都沒來得及留下交代後事的遺詔。

    如果當時在朱棣身邊的是支援漢王朱高煦的武將,那麼朱棣之後的皇位繼承估計會起些波瀾,但伺候朱棣起居的宦官馬雲在朱棣死亡後,先找到的是隨軍的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這兩位文官當然是支援太子朱高熾的。

    在楊榮的安排下,兩人做了分工,首先隱瞞朱棣駕崩的訊息,金幼孜繼續跟隨大部隊,召集工匠打造裝載朱棣屍體的容器並掩蓋氣味(工匠後被滅口,文官心狠起來也可怕):

    二人議:六師在外,去京師尚遠,秘不發喪。以禮斂,熔錫為椑,載輿中。所至朝夕進膳如常儀,益嚴軍令,人莫測。

    而楊榮卻趕緊奔回北京,將訊息告訴皇太子朱高熾,當時,對皇位還沒有放棄的漢王朱高煦一直安排他的兒子在北京打聽訊息,如果提前讓朱高煦知道朱棣已死,他肯定會鬧事,比如出兵迎接朱棣的遺體,然後奪位。

    但在楊榮和金幼孜聯手遮掩下,一直到皇太子朱高熾收到訊息,並緊急登基後,朱高煦才獲知一切,這個時候,因為朱高熾已經在群臣的擁戴下登基了,他本來就是朱棣冊封的皇太子,朱高煦想做什麼舉動也都來不及了,因此,朱棣死後的皇位傳承沒有起太大的亂子。

    朱棣突然死亡,沒有做安排,即使做安排,也無非是叮囑皇太子朱高熾和皇太孫朱瞻基搞好國家之類的,不會去更換繼承人,從永樂十五年朱棣強迫朱高煦到山東就藩時,他早就已經被朱棣放棄了,楊榮也只是按照國家正常的繼承製度辦事而已,有規章可循,什麼都好辦。

  • 9 # 豫北老崔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發生一件讓其性情大變的事情,那就是朱標早逝,朱元璋最終選擇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將來繼承皇位,並且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大肆處死了很多功臣良將。

    在朱允炆順利登基之後沒有了功臣的威脅,朱允炆把目光投降了各位藩王,由於朱允炆急於削藩致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了靖難之役,最後朱棣順利登上皇位。朱棣在位期間派鄭和下西洋,佔領安南,五徵漠北等一些列壯舉被我們後世稱為明之盛世。可是那怕帝王也無法改變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則,在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北征漠北迴師途中病逝。

    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子朱高熾比較順利的登上了皇帝之位,朱棣其實在生病之前已經安排了即位之君,那就是太子朱高熾。開始朱棣是很不看好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因為這個長子與自己的性格截然不同,朱棣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性格類似,是一位殺伐果斷不怒自威的帝王,而朱高熾的性格偏向於儒生的性格,給朱棣一種懦弱的感覺。另外朱高熾的身體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身體一天天的發胖,甚至到了上馬都比較費勁的地步,我們要知道朱元璋和朱棣可以說是馬上皇帝,而朱高熾居然連上馬都成了一個難題,所以說朱棣很不看好朱高熾。

    可能很多人會疑惑不解,朱高熾明顯不受朱棣待見,另外朱棣本身也不是長子繼承的皇位,而是以燕王身份繼承的皇位,完全沒有必要遵從朱元璋所定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可是朱棣最後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朱棣把皇位傳給朱高熾也是有原因的,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朱高熾之子朱瞻基,因為朱高熾這個兒子從小就給人一種英明神武的感覺。在其長大之後更是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朱棣認為朱高熾之子才更像自己。加上朱棣在稱為帝王之後一直以仁孝自居,朱元璋所立下的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朱棣也是不敢違背的。如此之下朱棣為了大明基業把皇位傳於朱高熾,朱高熾之後在傳於朱瞻基,歷史結果也告訴我們朱棣所傳的朱高熾雖然在位時間不長可依然被後世給予很高的評價,朱瞻基更是被稱為一代明君。

    朱高熾在位時間只有區區十個多月,可其以仁政治理天下,免除和減少了很多百姓的賦稅,把朱棣在位期間關押的一些朱允炆舊臣一併給平反重用。又根據當時的明朝局勢廢除了很多苛刻的制度,停止大規模用兵讓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為後來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朱瞻基更是一位仁義之君,其沿用朱高熾的仁政,在朱高熾的基礎上讓明朝一度出現了盛世,可惜朱瞻基在36歲的時候就駕崩而去,讓這番盛世沒有持續下去。

    透過以上我們也可以理解,朱棣在死之前已經確定了讓朱高熾繼承自己的皇位,歷史程序也告訴我們朱棣並沒有選錯即位之君。

  • 10 # 瀾石記

    電視劇《大明風華》把明成祖朱棣死前的傳位演繹得驚心動魄:朱棣北征,與蒙古聯軍激戰,戰局不利,朱棣又心血耗盡,時日不多。同時,皇太孫朱瞻基就在朱棣身邊,漢王朱高煦與趙王朱高燧環伺左右,虎視眈眈。後方,太子朱高熾烈也危在旦夕,大臣楊士奇等人調兵閉關,以防事變。但在歷史上,朱棣是死在班師的途中,有驚無險地傳位給了太子朱高熾。

    朱棣的接班人很早就確定朱高熾,因為朱高熾是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燕王世子,並在朱棣稱帝后立為太子。這中間,朱棣認為朱高熾比較軟弱,想改立酷似他的二兒子朱高煦。但在徵求意見時,大學士解縉表示反對,並提醒朱棣說朱高熾有個好兒子,他有個好聖孫朱瞻基,這為朱高熾加分不少。因此,朱棣不但確立了朱高熾的太子地位,還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把後兩代的皇帝接班人都定下來了。每次朱棣出征,都由太子朱高熾監國,逐漸形成了執政班底。朱瞻基還被朱棣帶著出征,奉命守過北京,有意識地鍛鍊他。朱高煦和朱高燧不甘心,幾度陷害朱高熾,並謀害朱棣,都被朱棣鎮壓住了,並要朱高煦和朱高燧去就番,遠離政治中心,不得隨意回京。

    朱棣最後一次北征是討伐韃靼的阿魯臺,帶著一干大將,沒有朱高煦和朱高燧,朱瞻基也沒在軍中。這次北征沒有交戰,阿魯臺望風而逃。朱棣派兵將追了很遠,也沒找到阿魯臺,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只能班師回朝。大軍走到榆木川時,朱棣病勢沉重,留下傳位太子朱高熾的遺詔後去世,享年六十五歲。

    在軍中的太監馬雲和大學士楊榮、金幼孜秘密商議,決定為了保持大軍的穩定,繼續回師,先不發喪,一邊照常供應朱棣的飲食,一邊用錫做容器,封閉住朱棣的遺體,以防氣味擴散。同時,楊榮帶人緊急回北京報喪。皇太子朱高熾得到報告後,立即派皇太孫朱瞻基去迎接朱棣的靈柩。朱瞻基來到軍中後,馬上發喪並護送靈柩歸京,太子朱高熾在京郊迎接朱棣的靈柩。這時,朱高煦與朱高燧尚在自己的封地,不能有所動作。隨後,太子朱高熾順利繼位登基,十個月後也去世了,朱瞻基接著繼位,“仁宣之治”的盛世來臨了。

  • 11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由於他是透過靖難之役奪取來的皇位,所以他對接班人的選擇就更加的謹慎。其實在朱棣的幾個皇子中最像朱棣的是老二朱高煦,朱高熾和朱棣完全不一樣,雖然是父子,但是兩個人性格相差很大。朱高熾全身心思都在讀書上面,也許是因為喜歡讀書,自身會帶著一股儒雅的氣質,也因為愛好讀書被祖父朱元璋所喜歡。但是作為帝王最關心的應該是國家大事,這位新皇帝朱高熾太愛讀書了,所以他的性格更是十分安靜,因為不愛運動不會武功,以至於他的身體比較虛弱還有點肥胖。正是因為朱高熾過於肥胖也不會武功,所以他的父親朱棣並不喜歡他。透過朱棣登基後喜歡不斷征戰,就可以看出來朱棣很重視武功,如此一個體虛又肥胖的朱高熾當然不如次子朱高煦受朱棣喜愛。因為朱高煦有一身不錯武藝,在武學上面也有不少的成就,而且打仗十分勇猛,立下了不少的戰功,朱高煦也是更像朱棣的。為什麼朱高煦沒能繼承皇位呢?其實朱棣曾經也考慮過二兒子朱高煦,朝廷中也有他的支持者,比如淇國公丘福,駙馬王寧,經常在朱棣面前誇讚朱高煦的戰功。後來朱棣秘密徵求解縉的意見。解縉有才幹,性情直率,又是少年得志,議論政事與人物時,少有顧忌,還有一身的狂氣。解縉傾向於朱高熾,認為:“皇長子仁義孝順,天下歸心。”這種話,既是事實,也是一個臣子應該說的話,朱棣沉默不語。解縉又叩頭,補充了一句:“好聖孫。”解縉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這句話正說到朱棣的心坎上。朱棣微微點頭,下定決心選擇皇長子為太子。解縉的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朱高煦對他恨入骨髓,後來解縉因此而喪命。替皇長子說話的,當然不只解縉一個人。當時朱棣詢問北平按察司尹昌隆的意見。尹昌隆叩頭之後,只說了一句:“長嫡承統,萬世常經。”由嫡長子繼承大位,是一種傳統。傳統的力量是強大的,要破除傳統,需要一種特別的力量。在朱棣的心目中,二兒子朱高煦要比長子朱高熾出色得多。但是,這種出色,不足以為朱高煦新增足夠的砝碼,不足以讓朱棣破除傳統。畢竟,選擇皇儲不是選拔帶兵的元帥,綜合考慮之後,朱棣還是讓大兒子做了皇太子。永樂二年四月,朱棣冊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煦為漢王,朱高燧為趙王。

  • 12 # 福子說歷史

    有的人為了能當皇帝,不惜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像那些開國的皇帝們;而有的人為了爭奪皇位,在皇宮中掀起一陣腥風血雨,像那些為了皇位鬥得你死我活的皇子們。所以有人說,最殘忍的是出生在帝王家了,因為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皇家的人都會受到波及,甚至一不小心就會沒了小命。

    可偏偏有的人雖然出生皇家,卻不用去爭去搶,只因為一個夢,皇位就自然到了他的手中,這個人的運氣真是沒話說啊!此人就是大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朱棣的孫子朱瞻基。

    朱瞻基能當上皇帝,不是靠老爸的,完全是靠自己的爺爺朱棣。話說朱棣在造反之前,被朱元璋安排到北京當燕王,而在鎮守北京城的某一個夜晚,朱棣做了個夢。在夢中,朱元璋把皇位傳給了他,還告訴他要傳位給孫子,這樣大明朝才能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

    朱棣本來就對皇位有想法,做了這樣一個夢自然是非常高興的。而就在朱棣從美夢中醒來時,他的孫子朱瞻基在此時出生了。聽到自己有了孫子,朱棣更高興了,他又聯想到剛才那個美夢,覺得一切好像就要靈驗了。

    於是,朱棣趕緊去看自己剛出生的孫子,朱棣看著還是嬰兒的朱瞻基,是越看越喜歡,甚至還覺得自己出生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後來朱棣造反成功,從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中搶過了皇位,當了皇帝的朱棣,在確定繼承人的時候,馬上就想到了那時候的美夢,便很堅定的確定朱瞻基為皇位繼承人。不過當時朱瞻基還是個小孩,而且他老爸還在,直接讓其當繼承人好像說不過去,便讓朱高熾先當皇太子吧!

    對於朱高熾這個皇太子,朱棣是很不喜歡的,雖然是自己的大兒子,但這朱高熾體弱多病,也沒有什麼才能。不過誰叫這朱高熾是朱瞻基的老爸呢,為了讓朱瞻基可以名正言順地當上皇帝,朱棣也只能讓自己不成器的大兒子朱高熾先當幾年皇帝了。

    在朱棣的佈置下,朱瞻基在26歲那年成功登基,成為了大明朝的第五位皇帝,不過他這皇帝當得並不久,僅僅在位十三年。在38歲那年,朱瞻基突然得病,後來不治身亡。其實朱瞻基這皇位來得也太簡單了,在他爺爺朱棣時,就已經定下來了。

  • 13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最近播放的電視劇大明風華里面再現了明朝初年,朱棣當皇帝的時候,他幾個兒子再加上孫子之間爭位的事情。一般說來,如果沒有什麼意外的話,肯定是太子接位,但是嫡長子朱高熾作為太子,事實上一直不得朱棣的歡心,朱棣甚至幾度想廢掉他。

    因為朱高熾長得太過肥胖,同時也過於柔弱,和那些儒生搞在一起。而朱棣是武將出身,所以更喜歡打仗會打仗的老二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朱高熾跟隨朱棣南征北戰,也立下了不少的功勞,朱棣一直認為他像自己,甚至有了想立他的念頭。不過後來,他也發現了漢王朱高煦的很多問題,覺得朱高煦實在不太適合當皇帝。

    朱棣在北伐的時候在軍中去世,當時在軍隊中的文武大臣密不發喪,並且聯絡在京中的太子,處理好一切才把事情公開。所以看到大局已定的漢王朱高旭和趙王朱高煫,只能夠接受太子登位的現實。朱棣在身前確實不怎麼喜歡太子,幾度想廢掉太子,但是在文武大臣的勸說下還是沒有真正的廢太子。

    朱高熾之所以能保住太子之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有一個好兒子,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在各方面確實非常的優秀,所以眾大臣都稱為好聖孫。朱棣也非常喜歡這個孫子,幾次北伐都把他帶在自己身邊進行歷練,並且在很早的時候,甚至都確立了他皇太孫的地位。所以即使朱棣要廢掉太子,也不大可能會立漢王朱高煦,很有可能會立皇太孫朱瞻基。

  • 14 # 炒米視角

    《大明風華》裡,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但是這其實運用的手法和《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臨終託咐後世的手法是一致的。實際上也就是把諸葛身後發生的蜀漢歷史透過諸葛亮的預言來交代了。

    諸葛兵法授予了姜維,承丞相之志的定是姜維;丞相百年以後,繼任者蔣琬,蔣琬以後是費禕,然後諸葛亮就死了。

    所以朱棣的遺言也涵蓋了兩個歷史事實:

    一個是朱高熾能夠順利即位,楊榮功不可沒,而是的確有人悄悄回京城報信了;另一個是在“三楊”內閣的主持下,實現了“仁宣之治”。

    永樂22年7月18日,朱棣在第四次北征回師途中病逝於榆木川。而朱棣的貼身宦官馬雲找到楊榮、金幼孜等人,秘密商議如何處理?

    楊榮和金幼認為,時局微妙,三軍無主,稍又差池,便會造成混亂,應該秘不發喪,一切照常,穩定軍心,繼續班師回朝。同時應該秘密告知監國的太子,提前做好穩定時局的準備,國不可一日無主,應該讓太子提前即位,然後再行發喪。

    於是秘密派楊榮和少監海壽連夜秘密先行回到京師,向朱高熾彙報了情況,讓朱高熾提前做好了準備,順理成章地即位。

    而對於朱棣身前是否有遺言,實際上就並不重要了。

    作為支援朱高熾的不多的軍中勳貴,張輔表示自己曾經臨危受命,力保朱高熾即位。但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當年明月認為張輔這人實際上有點牆頭草的意思;

    朱棣的隨侍太監馬雲,也聲稱自己在朱棣臨終前聽到過要傳位給太子朱高熾的話。馬雲作為重要的當事人,算是朱高熾的擁立功臣之一,如此言論實屬必然;

    此外“聽到朱棣臨終遺言”的還有關鍵的楊榮。《大明風華》實際上也是按照這個邏輯進行展開延伸的。

    所以朱棣極有可能時暴斃身亡,臨終前很有可能和康熙一樣,什麼話都沒留下。

  • 15 # 漢史趣聞

    朱棣安排的接班人肯定就是朱高熾了,因為朱高熾是太子呀。他即是長子,又是嫡子這個皇位非他莫屬。

    漢人執掌江山做皇帝,一般按照正常的程式來,都是讓自己的嫡長子當皇位的繼承人的。若是不按照這個方式來傳承,很大程度上是要出問題的。

    秦二世就是比較典型的一個案例,他是篡權奪位的,儘管說他也當了皇帝,但是,秦國也是被他給弄亡國了。

    還有漢朝的建立者劉邦,他本來不喜歡自己的嫡子劉盈的,他想把自己的皇位傳給最喜歡的劉如意。

    可是,最後他還是把皇位傳給了嫡子劉盈,原因就是他怕若是不按照這個規律來傳承,會出現天下大亂的現象。

    因此,只要是漢人當皇帝,他們都是選擇嫡子來繼承皇位的。

    朱高熾就是朱棣的嫡子,而且早在永樂二年的時候,人家朱棣就已經把太子的位置給明確了,嫡子朱高熾就是太子。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太子當然也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了。

    不過說實話朱棣是有點不喜歡朱高熾的,因為朱高熾不但是個肥胖症患者,他還是一個瘸子。

    這樣的人當了一國之君,當然形象上有一點不妥了。但是,朱高熾有一個兒子叫朱瞻基,這個朱瞻基就是朱棣最為喜歡的一個孫子。

    在朱棣看來,自己的江山傳給朱瞻基是最順心如意的。朱高熾也僅僅就是一個過渡的人。

    因此,朱高熾儘管不是他最理想的人選,但是,想想朱瞻基,他的太子之位,也就不用動了。

    其實朱棣最喜歡的兒子是朱高煦,這個朱高煦和朱棣有一點類似,就是喜歡舞動刀棍,可以說他是一個很出色的武將。

    朱高煦覺得自己是可以仰仗著父親的喜歡,繼承皇位的,而且在靖難之役當中,朱棣為了鼓勵朱高熾作戰,還允諾過讓他當太子。

    當時朱棣說的是朱高熾有病,你的希望很大。

    這一下朱高煦就開始不淡定了,他就充滿了各種想象,覺得自己是可以當皇帝的。

    但是,到了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出征死在討伐北元的路上。

    可是,這時候陪同朱棣的大將軍英國公張輔和內閣學士楊榮秘不發喪。他們秘密的聯絡了太子朱高熾,讓他提前做好了登基當皇帝的準備。

    這說明朱棣還是選擇了朱高熾來繼承皇位,當然了在朱高熾宣佈當皇帝的這一刻,朱高煦的皇帝夢也就破了。

  • 16 # 青鑑

    朱棣死前留下遺詔,傳位太子朱高熾這是沒有疑問的。

    《大明風華》中,老皇帝朱棣居然打算傳位於漢王朱高煦,編劇為了劇情好看而已。在歷史上,在朱棣臨終前伴駕的是楊榮,而非楊士奇,當時漢王、太孫都不在身邊。

    永樂二十二年(1424)元月65歲的朱棣第五次出征。隨從很多如柳升、陳英、張輔、朱勇、王通等隨軍出征。文臣當中楊榮、金幼孜等人。

    因為沒有找到阿魯臺的蹤跡,六月的時候朱棣命令撤退。

    七月,大軍到達翠微崗,朱棣在召見楊榮、金幼孜時,表達了回去後傳位太子朱高熾的願望——

    大意是說,太子政務嫻熟,回去後會軍國大事都交給他,他要享幾天清福。

    大軍到達榆木川后,朱棣突然病倒了,臨終前,英國公張輔受遺命,傳位皇太子。

    7月18日,朱棣病逝。

    太監馬雲發現朱棣病死,於是找到了楊榮和金幼孜。他們三人經過密謀,做出了暫不發喪的決定。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用錫熔化後製成內棺裝遺體,用龍車運載,每天按時給皇帝送膳食,同時禁止軍營中人擅自外出報信。

    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防範樂安就藩朱高煦知道訊息後造反。

    早在出徵之時,朱高煦認為,父親朱棣可能撐不了多不久。他不僅派兒子朱瞻圻潛伏在京城,刺探訊息,而且還派了另一撥人潛入京師。

    面對像狼一樣朱高煦,太子的人還是時刻保持警惕的。

    按理說朱棣去世的訊息,應該通知有傳位太子的遺詔張輔他,但是馬雲和楊榮對張輔還有戒心。

    因為張輔的老爹是張玉,屬於漢王朱高煦一黨。楊榮不敢賭。

    一年後的事證明,二人的做法是對的,在仁宗去世後不久,朱高煦派人聯絡張輔,要他做內應,共同一起起兵奪帝位。可見他們之間是有聯絡的。

    7月19日,楊榮與御馬監少監海壽偷偷地回京向太子報信。

    8月2日,接到朱棣駕崩的訊息後,太子朱高熾當即決定派兒子朱瞻基迎接成祖的遺體回京。臨行前,朱瞻基說,要求在往來的信件上加蓋印章防止洩密。朱高熾將東宮印鑑交給了朱瞻基,說,有奏報的話就用它吧,用完之後你自己留著。仁宗此舉意味著承諾了朱瞻基的太子之位。

    8月7日,朱瞻基在鵰鶚谷,遇見了班師的大軍,隨後釋出朱棣駕崩的訊息。

    10日,大軍到達北京近郊,朱高熾將朱棣的遺體迎入仁智殿,加棺材後殮入靈柩。

    15日,朱高熾即皇帝位,這就是歷史上的仁宗。

    楊榮封鎖訊息的行為非常成功,朱高煦知道訊息的時候,朱高熾已經做好了登基的各項準備。他只好接受現實,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參考資料

    1.《明史》

    2.《明史紀事本末》

  • 17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朱棣死後誰繼位:明成祖朱棣,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也被後世人們稱之為永樂大帝。朱棣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後的瘡痍局面發展至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病死,終年47歲。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皇后張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朱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後由於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後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後,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願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於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麼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以“好聖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於下定了決心,於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次子朱高煦並沒有就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遭到貶黜,幾年之後慘遭殺害,然後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就番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後矯召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後,由於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永樂22年7月18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反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喪,將軍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在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後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朱高熾即位後,改年號為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朱高熾赦免了建文帝的舊臣和成祖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並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儒的冤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並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

      其次朱高熾選用賢臣,削汰冗官,任命楊榮、楊士奇、楊博三人(史稱三楊)輔政。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處處以唐太宗為楷模,修明綱紀,愛民如子,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供農民漁獵,對於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罰,採取妥善安置的做法,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在思想上,他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他統治期間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仁宗還在京城思善門外建弘文館,常與儒臣終日談論經史。仁宗非常善於納諫,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朱高熾在後宮之中也不戀女色,除皇后張氏之外,僅譚妃一人。張皇后非常賢惠,與朱高熾相敬相受;譚妃也是一位賢內助。在朱高熾死後自縊殉節,被諡為昭容恭禧順妃。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於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5月29日。朱高熾由於心臟病突發猝死於宮內欽安殿。死後被諡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 18 # 新知傳習閣

    在剛更新的《大明風華》裡,朱棣終於去世了。電視劇裡這樣描寫,因為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手握重兵在外,朱棣在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殘殺,決定把皇位讓給朱高煦。最終也只是在楊士奇和朱瞻基的堅持下,才勉強同意由太子繼位。

    對於朱棣這樣的政治強人來說,是根本不可能做出這麼大的政治讓步的。他的政治佈局從他當皇帝時就開始了,他把朱高熾立為太子,多次讓太子監國,實際上就是在向天下明確接班人。

    朱棣為什麼會選擇自己不喜歡的朱高熾來接班呢?這個原因其實並不複雜,朱棣是透過自己造反才當上皇帝的,這就讓他的皇權缺乏了正當性。

    這也使朱棣非常害怕別人透過同樣的手段奪取皇位,朱棣對外宣稱自己並沒有造反,只是為了清君側,把建文皇帝身邊的小人清理掉,維持大明的正常政治秩序。

    到了後來朱棣更是對外宣稱,朱元璋原本就非常看重自己,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接班人。但是在小人的挑唆之下,太子之位才最終給了朱標,朱標死後朱允炆成為繼任皇帝。

    朱棣之所以一生都在打拼,就是為了建立更大的文治武功,來向外證明自己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立嫡立長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準則。

    只要朱棣按照這樣的準則來選拔接班人,就能從側面反映自己能當上皇帝是有正統性的。破壞了儒家倫理,就會成為千夫所指。這也是朱棣雖然喜歡朱高煦,卻最後沒有離他為太子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朱棣一直在學習自己的父親朱元璋,朱元璋長期把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放在身邊兒,從娃娃抓起,提前培養接班人。朱棣一直把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放在身邊培養,實際上也是在實踐這一過程。

    朱棣是一個政治強人,坑蒙拐騙原本就是他們的強項。在造反的過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為了讓朱高煦為自己賣力,他曾經暗示老大身體不好,老二好好幹,有可能接班。

    過河拆橋、畫餅充飢原本就是朱棣的權宜之計,問題在於朱棣沒有當真,但朱高煦當真了。這也就引發了後來的皇權爭奪戰,朱高熾在文官裡邊比較有影響力,朱高煦在武將裡邊兒比較有影響力。

    朱棣這個人是內心裡邊比較自卑,也是比較自高自大的人。在第4次北伐的過程中,他根本就不認為自己會這麼早死掉,因此也不存在有非常明確的遺囑存在。

    根據明史的記載,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朱棣去世時,身邊兒是太監馬雲,他知會了太子的門人楊榮、金幼孜。三個人商量後密不發喪,楊榮悄悄進京通知朱高熾做好稱帝的準備。

    這時的朱高煦在自己的封地樂安州,也就是現在的山東惠民。根本不像電視劇中所說的那樣,他率領10萬大軍在塞外和敵軍交戰。

    對於像朱棣這樣的政治強人來說,根本不可能給朱高煦這樣的機會。自己透過造反起家,絕對不會讓別人如法炮製,對自己的子孫下手。

    也就是說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根本就沒有像電視劇中這樣戲劇性的變化。這分明是在醜化朱棣缺乏戰略眼光和戰略設計能力,如果水平這麼差,很早就被淘汰出局了,不可能坐到皇位上。

    更重要的一點,歷史從來是有勝利者書寫的。明史中把朱高煦寫的過於愚蠢,這在很大程度上恐怕是站不住腳的。如果這個人真的愚蠢,顯然是不可能在靖難的過程中立下那麼大的功勞。

    朱高煦造反也不可能那麼快失敗?也就是說在歷史上這個人的能力被低估了,很多行為也是被醜化了。歷史資料不可能允許他有正面的形象存在,但同時也留下了很多疑點。

    朱高煦的軍事指揮能力應該是相當強的,靖難過程中朱棣對他的重視足以可以證明這一點。但他在造反時,面對朱瞻基的鎮壓,毫無還手之力,這就非常缺乏說服力。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無情的,我更願意相信是朱瞻基在逼他造反。從事後的結果來看,祝高旭根本就沒有做好造反的準備,才會輸得那麼徹底,最終才會死的那麼慘。

  • 19 # 王黑妮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永樂二十二年八月,成祖病逝後繼位,在位十個月,於洪熙元年五月病死,終年47歲。諡號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號仁宗。皇后張氏。有子十人,女七人。葬於北京昌平天壽山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於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於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於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並不喜歡這個兒子。

  • 20 # 十點烏托邦

    公元1424年,明朝的北征大軍準備回師,而朱棣在榆木川突然病逝。由於事發突然,朱棣並沒有留下遺詔,只有留下遺言,楊榮等人所說的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那朱棣到底有沒有安排傳位?我們先看看遺言(遺命)和遺詔的不同。

    遺言(遺命)就是皇帝身邊的人所聽到要傳位給誰,又或者是平時常常聽到傳位給誰,口訴傳位。

    也就說,有遺詔就可以說明朱棣死之前是有所安排的。但是,朱棣病逝後,朱高熾得到的只是內閣大臣楊榮和宦官海壽口頭傳達的遺言,並沒有正式的遺詔。沒有官方遺詔指定朱高熾繼承皇位,就會有人質疑憑什麼你來當皇帝。

    而且傳位朱高熾的遺言,無論是“張輔授命說”,還是“楊榮授命說”、“太監授命說”都是出自楊榮之手或者與楊榮有關。這樣一來,沒有正式的遺詔,只憑楊榮一面之詞,是會讓人懷疑的。

    朱棣到底有沒有安排傳位?也許有,皇位就是傳給朱高熾;也許沒有,又或者傳位對朱高熾不利,而楊榮等人一手策劃,順利完成了皇位的交接,避免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種植棉花,可是又不懂技術,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