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21 # 柚子愛歷史

    朱棣總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四子朱高羲。除了四子高羲為庶出之外,其他三子都是中山王徐達之女、正宮皇后徐氏所嫡生。理論上這三個兒子都具備繼承皇位的權力。

    在嫡出三子中,朱棣最賞識次子朱高煦,最寵溺三子朱高燧,而最不喜歡的就是長子朱高熾。因為高煦身高體健,勇猛彪悍,尤其是在靖難之役時曾數次率精騎數千解朱棣之圍,因此作為以軍功起家的朱棣覺得這個兒子跟自己很相像,在戰場上又能幫助自己,朱棣曾口頭承諾高煦如果得了天下就立他為太子。三子高燧也是一個精明狡詐的主,以其幼子之嬌憨得到朱棣的喜愛。而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行動遲緩,走路都得讓人扶持,更不能縱馬騎射,這讓馬上得天下的朱棣非常不喜。

    然而,最終朱棣卻是立了這個他最不喜歡的長子為皇太子,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01 《皇明祖訓》的明確規定和來自朝臣的壓力

    如果讓朱棣以自己的本心來選接班人,估計他會在老二和老三里面二選一,根本不會考慮仁柔怯懦、完全不隨自己的長子。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所撰的《皇明祖訓》有規定:“立嗣以嫡不以長, 立嫡以長不以賢”,意思就是太子的人選優先考慮嫡出的長子,而作為嫡長子的朱高熾自然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了。

    (《皇明祖訓》)

    另外,朝中大臣也都紛紛以封建禮法和祖訓為後盾敦促朱棣立高熾為皇太子。在這種狀況下,朱棣既不能冒違背祖訓和封建禮法的大不韙,也不能忽視群臣的意見,只能冊立高熾為皇太子。

    甲戌,立子高熾為皇太子,封高煦漢王,高燧趙王。——《明史》02 朱高熾善於理政,又立有大功

    朱高熾雖然身材肥胖,不會騎射,但是為人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做事有板有眼,溫仁寬厚,尤其獲得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稱許,從小就被立為燕世子,也就是給時任燕王朱棣指定了接班人。

    嘗命與秦、晉、週三世子分閱衛士,還獨後。問之。對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後閱,故後。”又命分閱章奏,獨取切軍民利病者白之。或文字謬誤,不以聞。太祖指示之曰:“兒忽之耶?”對曰:“不敢忽,顧小過不足瀆天德。”又嘗問:“堯、湯時水旱,百姓奚恃?”對曰:“恃聖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孫有君人之識矣。”——《明史》

    另外,在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朱高熾曾以燕世子的名義固守北平大本營,率領北平的萬餘守軍 成功抵禦了李景隆五十餘萬政府軍的進攻,成功保住了朱棣的老巢,間接支援了朱棣在前線的作戰,使得朱棣沒有了後顧之憂。戰後朱棣和許多人都不得不承認,高熾堅守北平是件了不起的戰功。

    (圖為朱高熾影視人物,朱高熾是個有才華的胖子)

    再有,雖然朱高熾最終被立為了皇太子,但是其位置並不穩固,次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燧經常構陷太子,打壓東宮官屬,然而朱高熾在朱棣外出遠征之際,做事勤勉,盡職盡責,出色完成了監國的重任,也獲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認可,許多官員紛紛為朱高熾站隊撐腰,力保其太子之位。如大學士解縉曾向朱棣進言:“皇長子仁教, 天下歸心。” 東宮官楊士奇也為朱高熾分辨,說高熾在監國期間“有過必知,知必改,存心愛人,決不負陛下託。”

    成祖數北征,命之監國,裁決庶政。四方水旱饑饉,輒遣振恤,仁聞大著。而高煦、高燧與其黨日伺隙讒構。或問太子:“亦知有讒人平?”曰:“不知也,吾知儘子職而已。”——《明史》03 朱高熾有個好兒子

    據《明史》記載,朱高熾的嫡長子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比長,嗜書,智識傑出。”

    對這個應夢而來的嫡長孫,朱棣是寵愛有加,無論是出征還是從幸都帶在身邊,見人就誇自己的孫子。永樂七年,朱棣將這個愛孫帶到北京,不但教給他很多東西以增長見識,還帶著他去體驗農家生活、使用農具等,讓他理解國以農為本的道理,甚至還親自撰寫了一本《務本訓》讓他讀,可以說朱棣是完全把朱瞻基當成了皇位繼承人來著力培養的。最後,乾脆就直接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明確指定了隔代皇位的繼承。

    (圖為朱瞻基影視形象)

    永樂七年,從幸北京,令觀農具及田家衣食,作《務本訓》授之。八年,成祖徵沙漠,命留守北京。九年十一月,立為皇太孫,始冠。自是,巡幸征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每語仁宗曰:“此他日太平天子也。”仁宗即位,立為皇太子。——《明史》

    無論是朱棣寵愛自己的孫子重點培養他,還是指定他為皇太孫,無疑都是穩固了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因為如果朱棣屬意朱瞻基為後續接班人,就不可能再讓高煦和高燧為太子了,只能讓他爹高熾為太子,這也是最終讓朱棣下定決心傳位於朱高熾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從大學士解縉和朱棣的一段對話也能得到證明。在冊立太子時,朱棣一直猶豫不決,曾私下找很多親信大臣討論過。有一次,朱棣又私下問大學士解縉,解縉說: “皇長子仁教, 天下歸心。”但是朱棣聽了此話卻默然不語,過了一會,解縉又叩首說:“好聖孫。”朱棣聽了才點頭表示贊同,決意立朱高熾為太子。而大學士解縉說的“好聖孫”自然就是朱瞻基。

    因此說,朱高熾能夠順利當上太子、穩固地位、成功登基為帝都賴他有個好兒子。

  • 2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明成祖朱棣是史書明確記載,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建文帝手中公開篡位而當上的皇帝,史稱永樂皇帝。

    實事求是講,他在位二十二年,展現給人們的是一個文治武功的有為之君。

    重賢才,推進經濟文化建設,五次親征漠北,還派鄭和船隊下西洋,與沿途各國加強溝通聯絡。所以他死後的諡號不是"某宗",而是"成祖",自然有其道理。

    有時歷史會有驚人相似的一幕重現:

    他的皇兄太子標和他所立的太子朱高熾都是齋心仁厚之人,而身邊都有一個戰功卓著的皇弟。並對皇位都存在虎視眈眈的覬覦。這兩個人,一個是朱棣自己,一個是他的次子一一漢王朱高煦。

    朱棣從他篡位的經歷中也總結出教訓,以免在他兒孫身上重演。

    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後,又親自精心培養太子的兒子一一自已最喜歡的孫子朱瞻基,使他早早在期臣中樹立起威信。

    同樣的背景,不同的防範,定會導致不一樣的結局。

    朱高熾即位十個月便死去,繼位的正是他的兒子一一著名的的宣德皇帝朱瞻基。

    他的叔王一一漢王朱高煦果然起兵造反。學起了成祖朱棣。但此一時彼一時也。

    羽翼己豐的宣德皇帝朱瞻基親率天子之師,不到一個月就活捉了朱高煦,平息了這場叛亂。

    有理由相信,對很象自己的漢王朱高煦,朱棣早已有了雙保險的防備,使朱高煦不會成為第二個朱棣,以避免明王朝出現二次危機。

  • 23 # 太乙伏魔錄

    《大明風華》裡,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 24 # 史學達人

    公元前1424年,也就是永樂二十二年,朱棣是死在了討伐北元的路上,他駕崩之後,為了穩固當時的政權,以楊榮為首的大臣他們決定採取暫不發喪的形式,來躲避叛軍的耳目,避免造成混亂的局勢。

    當然了這裡的叛軍,我們主要是指的朱棣的二兒子朱高煦。

    那時候儘管朱高熾已經被立為太子很多年了,但是,朱高煦並不死心。他一直都覺得,自己肯定是有機會當皇帝的。

    甚至他還幻想過,自己的父親朱棣會把皇位傳給自己。

    事實上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曾經就對朱高煦說過,世子多疾,汝當勉之。言外之意,就是說你的哥哥朱高熾身體多病,很大程度上你是可以接替皇位的,你一定要加油賣力殺敵呀。

    因此,在那個時候朱高煦殺敵才特別的賣力的。

    可是,在朱棣奪得江山之後的永樂二年,朱高熾就被立為了太子。事實上這個皇位,肯定也就有朱高熾來繼承了。

    儘管說朱棣並不喜歡朱高熾,但是,朱高熾畢竟是嫡長子呀。

    一般漢人當皇帝的時候,都是把繼承人選為自己的嫡長子來繼承。這個禮法是不能亂了的。

    因此,朱棣就把皇位的繼承人安排給了朱高熾。

    其實朱棣之所以選擇朱高熾當皇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朱高熾有一個兒子叫朱瞻基,朱棣十分喜歡這個孫子。

    為了培養朱瞻基,朱棣在出徵的時候,還親自帶著這個孫子去。讓他去鍛鍊鍛鍊,見見世面。

    可見,只要不傻的人,就都知道朱棣是把皇位創給了朱高熾。

    但是,朱高煦一直都是不死心,在他看來自己的老爹朱棣,能夠透過叛亂得到皇位,自己也可以爭取。

    只要朱棣駕崩,那麼。他就可以趁亂反叛,畢竟他是武將,覺得自己還是有一些人支援的。

    但是,楊榮等大臣終究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因為朱棣駕崩的訊息被他們給封鎖了。楊榮等人,他們回京之後,先是讓朱高熾登基當了皇帝,然後才宣佈的老皇帝皇帝朱棣駕崩了的訊息的。

    因此,這個時候朱高煦再想要謀反,已經不可能了。畢竟他一個地方諸侯王,是無論如何也對抗不了中央的軍隊的。

  • 25 # 使用者3139563549

    朱棣在55歲高齡,仍然要替後人掃清邊患,親自出徵韃靼阿魯臺,但是阿魯臺早就人去樓空。而朱棣卻突發疾病,生命被徹底消耗殆盡。

    朱棣臨終前,為了避免兄弟相殘,思想掙扎了很久,甚至打算傳位給漢王朱高煦。但最終在楊榮的堅持下,決定傳位給太子朱高熾。

    朱棣囑咐楊榮,要和楊士奇、楊溥輔佐太子朱高熾即位,保大明萬世。最後由楊榮坐鎮統籌,朱瞻基秘密潛入京城回去報信。朱高熾的江山才算是沒被朱高煦奪走。

    雖然朱棣的話有些穿越,此刻正史上至少楊溥還在詔獄讀書。而太孫也沒在軍中,更不可能冒險回去報信。

    一個是朱高熾能夠順利即位,楊榮功不可沒,而是的確有人悄悄回京城報信了;另一個是在“三楊”內閣的主持下,實現了“仁宣之治”。

    楊榮和金幼認為,時局微妙,三軍無主,稍又差池,便會造成混亂,應該秘不發喪,一切照常,穩定軍心,繼續班師回朝。同時應該秘密告知監國的太子,提前做好穩定時局的準備,國不可一日無主,應該讓太子提前即位,然後再行發喪。

    於是秘密派楊榮和少監海壽連夜秘密先行回到京師,向朱高熾彙報了情況,讓朱高熾提前做好了準備,順理成章地即位。

    而對於朱棣身前是否有遺言,實際上就並不重要了。

    作為支援朱高熾的不多的軍中勳貴,張輔表示自己曾經臨危受命,力保朱高熾即位。但在《明朝那些事兒》裡,當年明月認為張輔這人實際上有點牆頭草的意思;

    朱棣的隨侍太監馬雲,也聲稱自己在朱棣臨終前聽到過要傳位給太子朱高熾的話。馬雲作為重要的當事人,算是朱高熾的擁立功臣之一,如此言論實屬必然;

    所以朱棣極有可能時暴斃身亡,臨終前很有可能和康熙一樣,什麼話都沒留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種植棉花,可是又不懂技術,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