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不喜歡孤獨

    范仲淹《漁家傲•秋思》

      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點明瞭地點,季節。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

      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鬥爭。“孤城閉”三字,氣象不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所見;邊聲、號角聲,這是所聞。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特別值得玩味的是“孤城閉”三字,它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髮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片抒情,將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結合,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 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

  • 2 # 森嶼嶼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詞開篇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極力渲染出邊塞秋季風景的獨異,上闕寫景,描寫了塞下的秋景。第一句“塞下”點明所在區域。“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透過對比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因為范仲淹是蘇州人,對這個地方的季節變換,比北方人更加敏感,用含有“驚異”意味的“異”子高度概括。“衡陽雁去無留意”,描寫了氣候變化候鳥遷徙的自然規律:雁是候鳥,因此每逢秋季,在北方的雁就會飛向南方避寒。“無留意”表達了秋冬季節這個地區對於候鳥的大雁沒有一點吸引力,也含蓄的說明了此地寒風蕭瑟,滿目荒涼。透過“無留意”三個字生動的刻畫了這個地區秋天的荒涼景象,顯得筆力遒勁。

      下闕接著寫出了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透過對軍中號角聲的描寫展現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闕的抒情蓄勢做好感情鋪墊。“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承接上句延州周圍環境,地處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接著引出西夏的軍事鬥爭。“長煙落日”和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寫塞外的壯闊風光不同。“孤城閉”三字和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邊聲、號角聲,詞人把所見所聞的各種現象串聯起來,在讀者眼前展現了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孤城閉”三字,帶的感情基調又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這裡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宋朝當時的情況:宋朝自建立之後,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政策,對內加強控制,但在邊疆上一直放棄警戒,武備鬆弛。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朝廷調兵遣將聲稱討伐,有此事發動討伐,但由於將不知兵,兵不知戰,導致每戰輒敗。范仲淹移至延州,上任後加強對軍隊的訓練,並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一直處於防禦為主不敢輕易出擊,延州局勢由此才暫時穩定,但整體而言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三字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態勢,也說明宋朝守軍力量很是薄弱,作為指揮部所在地的城門,太陽一落就關閉起來,更加說明了形勢的嚴重性。這一句為下闕的抒情作了情感鋪墊。

      下闕首句詞人自抒懷抱。他防守危城責任重大,長此以往難免引起鄉關之緒。“一杯”與“萬里”透過懸殊的數字對比,表達了詞人一杯濁酒,消不了濃重的鄉愁。鄉愁卻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羌管悠悠霜滿地”這句描寫夜景,它是是“長煙落日”的時間延續。“人不寐”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將軍白髮征夫淚”,由己及征夫總收全詞。總之下闕主要抒情,透過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二者相結合,表達了詞人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這首邊塞詞表面上描寫的是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實則暗寓詞人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整首詞包含愛國激情和濃重鄉思,生動刻畫了將軍與征夫思鄉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借景抒情的描寫,透過對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詞人的強烈感情。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親身經歷的場景,同時又表達了詞人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

  • 3 # 朔漠風塵

    一、《漁家傲· 秋思》原文: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二、釋義:

    先看上片。塞:西北邊疆。秋來:秋天到了。風景異:風景不同。衡陽雁去:大雁向南飛往衡陽。邊聲:邊塞的聲音,指朔風、馬嘯之聲。角:號角。千嶂:連綿陡峭的山峰。長煙:傍晚的炊煙。孤城閉:孤零零的城城門緊閉。上片可解釋為:秋天到了,西北邊疆的風光與別處大不相同。大雁南飛衡陽去,一點兒沒有停留意思。天近黃昏,軍營中中號角連連,四邊朔風陣陣。連綿陡峭的山峰裡暮靄沉沉,炊煙裊裊,夕陽漸落,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再看下片。濁酒:未濾的酒,較混濁。家萬里:萬里之外的家。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歸無計:不能中途歸家。羌(qiāng)管:即羌笛。悠悠:聲音飄忽不定,隱隱約約。不寐:睡不著。將軍白髮:將軍頭髮白了。征夫淚:邊關的軍人留下眼淚。下片可解釋為:喝一杯濁酒,想起了萬里之外的親人。然而,戰事未平,功名未建,怎能回去呢?羌笛悠悠,寒霜滿地。夜深了,但我無法安睡,常年操勞,我鬚髮都白了;戍邊的將士們偷偷落淚思念親人。

    三、鑑賞:

    整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詞人用白描的手法描繪出了一幅荒涼蕭瑟的邊塞圖。同時,借景抒情,抒發了邊關將士壯志難酬、思鄉憂國的情懷。

  • 4 # 墨竹清風

    上闕寫景,描寫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個“異”字,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秋來早往南飛的大雁,風吼馬嘯夾雜著號角的邊聲,崇山峻嶺裡升起的長煙,西沉落日中閉門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特別是詞中的“長煙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維《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邊塞,雖則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淘洗,但在古詩人的筆下,卻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跡。

    開篇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四面邊聲連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裡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瞭戰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現了塞下風景的“異”處,並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

    下闕作者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徵人之情。“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裡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徵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後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來寄託他對成就功業的嚮往。“羌管悠悠霜滿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徵人的愁思。結句“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運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將軍白了頭髮,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髮征夫淚”是互文,白髮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徵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難成而哀傷流淚。這裡的悲愴情調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於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

  • 5 # 蒲公英壹號

    《漁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當時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他在延州看到西夏焚燒劫掠後的場景而有所感,遂作此詞。

    這首詞上闕寫景,但景中含情,下闋寫情,但情中生景。

    上闕主要圍繞“異”字而寫,處處表現出邊境的不一般,尤其是“衡陽雁去無留意”和“長煙落日孤城閉”兩句,往來無人煙,與故鄉音信斷絕,縱狼煙孤高,可國力積弱積貧,外敵來襲,用民脂民膏擺平,助長外邦狼子野心,全然不顧邊境百姓。

    下闋主要寫將士鎮守邊疆,雖年歲已久,但歸期無定,只得濁酒一杯祭祖、遙敬故鄉親友,羌管聲悠悠響起,更添愁滋味。

    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想來范仲淹作這首詞時,心中必定是有著抵禦外患、保國安民的大愛情懷,但在敵我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雖自信能報君衛國,但不禁想到何時才能回家,由此染上思念家鄉的愁緒。

  • 6 # 娜媽娜媽

    故思

    今朝仍閱故著思,悵覺秋殤悲淚史。

    征途遙嘆草色哀,飛沙走石馬蹄疾。

    多少孤魂野冢中,寒鴉悽聲悲夕月。

    幸得命留世間人,卻亦白鬢老翁行。

    悲傷,山河殤!

  • 7 # 讀書分享與推薦

    《漁家傲·秋思》是北宋詞人范仲淹的一首名作,范仲淹不僅是文學家、詞作家,還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范仲淹一生政績卓著,與民為善,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節操和精神,對後世無數的志士仁人影響深遠。

    范仲淹曾在西北邊塞地區擔任過長官,號令嚴明,關愛士兵,西夏因之而不敢來犯,稱之為“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漁家傲·秋思》便是他在軍中感懷的一首作品。全詞曰: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在守邊時,曾經寫過數首《漁家傲》,全都是以“塞下秋來”為首句,為我們表現了邊塞環境的惡劣和軍士的勞苦,但是很遺憾,現在流傳下來的,只有這一首了,這首詞非常著名,對後世影響很深,可以說開豪放一派之先聲,並且將國家、社會的重點問題寫入詞中,大大開拓了宋詞的型別。

    詞的上片是主要反映了邊塞地區環境的惡劣,一到秋天,大雁南飛,毫無留戀之意,秋風蕭瑟,滿目淒涼,到了傍晚時分,只有軍營中的號角嗚嗚吹起,讓本就蕭瑟的環境,更增加了濃厚的悲涼氣氛。讀完上片,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無疑是一幅充滿肅殺的邊塞戰地風景圖,仔細品味之下,還暗含了對於北宋不利的軍事形勢的擔憂。

    下片是詞人的抒懷。范仲淹肩負著邊關守防的重任,許久不能歸鄉,時間一長,自然會勾起思鄉之情,即便是以濁酒來抒懷,仍然消不去鄉關之愁,妙在范仲淹用語雄渾有力,比婉約之情更能引人共鳴。

    而現實情況,是戰爭還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事遙遙無期,但要取得勝利,也非常不容易,詞人不得不嘔心瀝血為國事操勞。當夜間來臨,羌笛之聲吹來後,詞人失眠了。他是為國家而失眠,也是為鄉愁而失眠,這兩種情緒交織起來,並在淒涼地景物渲染中表現了出來,蒼涼而又悲壯。

    由此可見,范仲淹的這首詞中體現了多種感情:第一,是對於國事的關心,是愛國主義情懷的體現;第二,是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第三,透過對惡劣的邊塞環境描寫,而突出了對邊關將士的關心之情。

    整首詞充滿了英雄氣概,意境開闊蒼涼,生動而又鮮明,更有甚者,變低沉委婉之聲而為慷慨激昂之聲,對後來蘇軾、辛棄疾等人的豪放詞風產生了重要影響。

  • 8 # 閒處讀書

    范仲淹其人其詞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范仲淹文能寫盡天下文章,武能鎮關戍邊。在位期間,針對當時內憂外患的情況,力行改革,推行“慶曆新政”,可惜以失敗告終。

    他的文章,最為人知的就是慶曆四年寫的《岳陽樓記》,文中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他一生的為人準則。他的詞現在僅存5首,首首都是經典,這首《漁家傲·秋思》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漁家傲·秋思》的感情

    這首詞分為上下兩片,上片側重寫景,下片重在抒情。

    上片寫景,寫的是邊塞荒涼寥廓、悲涼蕭瑟之景。“塞下”點名地點,“秋來”交代時間。邊塞到了秋天,到處一片荒涼蕭瑟,沒有生機活力,而詞人只用了一個“異”字來概括。這個“異”字,是總起,也奠定了整首詞的氛圍。

    秋天到了,大雁就向南方飛去了,對於“塞下”是一點留戀也沒有。這一句從側面反映出塞下實在是苦寒之地,連禽鳥都毫無留戀之意,更何況人呢?可事實呢?大雁飛走了,人卻不能走啊!人不但不能走,還要做好戍邊的各項工作。角聲吹起,一天的生活又開始了,操練、巡邏……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裡“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寫的就是那種戍邊生活的艱難。

    “千嶂裡”,給我們的是一幅空曠的畫面,面對茫茫無邊的邊塞,有什麼可以相伴呢,只有不捨晝夜的河流,日復一日的落日和孤獨無依的城池。沒有生機,也沒有活力。

    下片抒情,抒發思鄉之情。身為心懷天下的有志之士,他的心裡想的是報效國家,即使環境惡劣一點也能忍受。只是這麼久了,沒有立下戰功,不能榮歸故里,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

    壯志難酬,心思故里。這難言的情懷,只能澆注在一杯一杯的濁酒裡。那悠悠的羌笛,哀婉纏綿,更是激起了滿腹憂思。

    總之,整首詞低徊哀婉、慷慨悲昂,表現了詞人久居邊塞的鄉思之情。

  • 9 # 巫巫是我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作,是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描繪邊地的荒涼景象和戍邊戰士厭戰思歸的心情。

    原詞:

    《漁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雖然從《漁家傲》全詞來看,情調是悲壯的,感情是強烈的,它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但是詞中開頭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是描述了這裡的山川之美,風景是獨特的是與內地不同的!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熱愛的思想感情!

    詞中“風景異”指“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故稱“塞下”。“秋來”,點明瞭季節。“風景異”,描述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描述出了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

    綜觀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反映出作者耳聞目睹 親身經歷的場景,表達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感情,讀起來真切感人。抒發的是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 10 # 瀅月齋

    一、《漁家傲·秋思》如何描繪了邊塞的秋季景色?

    范仲淹的這首漁家傲,前半闕描繪的就是邊塞的秋季景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這首詩詞創作於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至慶曆三年(1042年)這段時間,此時范仲淹被宋仁宗派往北宋與西夏的邊關。每逢秋季,夕陽西下之時,當邊關的號角響起,居住在北方的大雁成群結隊地飛向南方,更襯托出邊塞孤城的淒涼寂寞。生於南方的范仲淹,鮮有見過北方的秋季,但他依然以最簡潔的文筆,勾勒出這一景象。

    二、《漁家傲·秋思》如何體現邊關將士的辛苦?

    《漁家傲·秋思》的下半闕,描寫的是邊關將士的辛苦: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宋朝建立之初,就面臨著來自北方遼國的威脅,邊疆的防禦尤為重要。此時党項族人李元昊又在寧夏起兵,建立西夏國,直接威脅著宋朝的邊境安全,因此邊境防守尤為重要,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駐軍和相關經費。

    除了邊關吃緊,宋朝的將士們同樣面臨著另一個問題:社會地位不高。由於宋朝對武將的打壓,他們的待遇和所能得到的關懷屈指可數,將領也不能同時間帶領同一只軍隊,因此戰鬥力堪憂,又要面臨與親人長期分離之苦,將士們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他們的遭遇,范仲淹可以感同身受,還由此引發了很多的感懷。

    三、《漁家傲·秋思》中如何表現了范仲淹自己的人生感慨?

    要解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范仲淹本人說起。范仲淹生於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父親範墉去世得早,只留下他和謝氏孤兒寡母獨自生活。好在范仲淹是個爭氣的孩子,懂得勤學苦讀,最終在27歲那年考上了進士,成為一位官員。從小就立志於兼濟天下的他,為官更是一直為百姓著想,為此他曾在興化縣重修堤壩。

    但就是這樣一位一心為公的好官員,卻不幸捲入了當時的黨爭。范仲淹與呂夷簡曾因郭皇后的廢立而結下樑子,此後兩人又因為政見不合而相互誣衊,最終宋仁宗將范仲淹貶黜到饒州,他的朋友們也因此受到牽連,也都被降官貶黜。直到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宋朝與西夏之間的戰事告急,范仲淹才被朝廷召回,戍守北方邊境。

    宋朝開國之初,趙匡胤為了避免此前朝代的藩鎮割據,確定了“重文輕武”的國策,因此宋朝的文人地位特別高。但由於文人之間歷來有相輕的痼疾,因此宋朝的黨爭也十分嚴重,范仲淹發起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發起的變法之所以會失敗,新舊兩黨的相互碾壓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生於黨爭嚴重的宋朝,范仲淹也因和呂夷簡之間的矛盾而仕途不順。在他來到邊關時,他已經是一位50多歲的官員,此時的他早已不再年輕,離家20多年,自己的頭髮早已花白,卻沒有建立多少功業。所以當他見到這些常年駐守邊關的將士時,想起了自己的遭遇,因此感到分外感慨,因此才寫下了這首《漁家傲·秋思》,借“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句話,表達自己的感慨。

    回答完畢,請採納!

  • 11 # 阿桑與書

      范仲淹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提到他,我們能夠想到的是他寫的名篇《岳陽樓記》,認為他是一名文官,殊不知他是一名武將。這首《漁家傲·秋思》足以表明他的“家國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縱觀整首詞,感情基調是悲壯的、強烈的,是一首古代邊防軍人之歌,以其英雄氣概扣動著歷代千萬讀者的心扉。

      上片的大致意思為: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大不同。大雁又飛回了衡陽,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分,號角吹起,邊塞特有的風聲、馬嘯聲、羌笛聲和著號角聲從四面八方迴響起來。連綿起伏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門緊閉。

      詞的上片透過對邊塞、大雁、黃昏、號角、孤城、青煙、落日等意象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

      再來看下片:飲一杯濁酒,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早作歸計。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霜雪滿地。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髮花白,士兵抹著思鄉的淚水。

      詞的下片透過濁酒、羌笛、霜雪等意象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

      整首詞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憂國的情懷。

  • 12 # 武哥說文

    《漁家傲· 秋思》是一首邊塞詞,有邊塞作品的共同特徵:大開大合、慷慨勁健、蒼涼悲壯。

    作為宋人最早的邊塞詞,范仲淹可謂給宋的豪放詞開了一個精彩的頭。因為這首詞,豪放而富有深情,悲壯而不哀傷,與大唐的邊塞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邊塞秋思,最易感傷。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卻是一首表達愛國並矢志衛國的戰歌。

    只是,公元1042年前後,在與西夏較量中,北宋總體是處於下風,只能守,這對於志向遠大的范仲淹來說,是比較鬱悶的,所以,詞的感情基調沒有一般戰歌的慷慨激昂,略有沉鬱頓挫之感。

    寫這首詞時,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就是任西北戰區副司令員兼延州市委書記,是真正的封疆大吏,主要任務就是防禦西北王李元昊的進攻。

    范仲淹駐守延州後,大力整頓軍務,嚴格訓練,制定賞罰制度,一時間,士氣大振,范仲淹還採取了靈活的戰術,多有些小勝利,西夏畏憚不已,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

    但是即使如此,在和西夏的整個對抗中,大宋依舊處於劣勢。雙方都不敢輕易發動戰略決戰,戰事就這樣耗著。

    又是一年秋到,秋風蕭瑟,西北的秋天,寒氣逼人,范仲淹一直駐守在前線指揮大營。

    憑欄遠眺,這塞下的風景與中原大地大不相同,四周孤寂,大雁等候鳥都飛回去了,沒有一隻願意留下來。側耳遠聽,風號聲聲、羌笛悠悠,牧馬悲鳴,讓人熱血澎湃。

    大雁可歸,駐軍是必須要留下的。

    千里之外,山,層巒疊嶂,落日下,城門緊閉。長煙嫋嫋升起,將士們都在生火做飯了。

    有煙火氣息,就有家的溫暖,十萬將士朝夕相處,早有家人般的關懷。

    副手好像也知道範仲淹的心情,端來一杯大西北的米酒。

    夜幕下的米酒,沉濁得倒像此刻的心境,更如同這平定西北邊塞的大計,渾濁難料。

    夜已經深了,不喝了。

    聽!是誰?沒有睡覺,還在吹著悲壯的羌笛,引來這滿地寒霜,讓年輕的兵士思鄉留淚,讓年過半百的將軍再添白髮幾根。

    范仲淹淺淺吟唱,記錄下了此刻的心情: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從對這首詞產生的背景和過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這悲壯和感傷中,還有一股浩然之氣在迴盪,它承載了范仲淹複雜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寄託了平定西北邊塞的願望。在當時情況下,遼國虎視眈眈,躍躍欲試,西夏也是兵精將強,要一舉滅西夏不僅勞民傷財,而且也非常不現實。范仲淹的偶像是寇準,寇準爭取下了《澶淵之盟》,謀得了宋遼百年和平,范仲淹的目標就是爭取和西夏和議。

    其次是寄託了迫切建功立業的願望。范仲淹是典型的儒家士大夫,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深入骨髓。鎮守邊關不是他的最高追求,他渴望的是改變北宋的整個政治生態,他胸中有丘壑,希望透過改革挽救國家的危難,走出“積貧積弱”的困境。所以,西北戰事的“燕然未勒歸無計”困境,讓年過半百的范仲淹他心緒萬千,有些迫不及待,卻又無能為力。他想盡快完成這個使命,回朝廷建立更大的功勳。

    最後是寄託了思鄉之情。范仲淹不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在他心裡,守一方國土不丟失,保一方邊境平安,是首要的任務。只是,在緊張的戰事中,得一閒暇,再加上眼下的塞下秋景:四面邊聲,長煙落日,孤城緊閉,羌管悠悠,寒霜滿地,種種“異”景,讓老成持重的範將軍也忍不住發思鄉之情了。

    范仲淹寄託在《漁家傲· 秋思》中的思想感情後來實現了嗎?

    范仲淹寄託在《漁家傲· 秋思》裡的思想感情,像是一條線,把范仲淹政治人生髮展的大事件巧妙的連結在一起,豐富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更用鮮活的例項詮釋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

    我們簡單瞭解一下,也算是對這首詞的註解: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 13 # 好歌老哥

    范仲淹,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一生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的詞作存世雖然只有五首,但首首膾炙人口,在宋詞的發展中起著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至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兼延州知州,鎮守西北邊疆。他既號令嚴明,又愛兵如子,深受邊民、士兵愛戴,也使西夏的敵人不敢輕易來犯,被稱為“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就是他身處軍中的感懷之作。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⑤歸無計。羌管⑥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註釋】

    ①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宋朝西北邊疆。

    ②衡陽雁去:傳說雁自北南飛,至湖南衡陽回雁峰就不再南飛。

    ④千嶂:連綿峻峭又像屏障的山峰,崇山峻嶺。

    ⑤燕然未勒:指戰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燕然山,即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後漢時,東漢將軍竇憲追擊匈奴單于,登上燕然山,刻石勒功。

    ⑥羌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白話譯文:秋天到了,邊塞的風光自有獨特之處。每到這時節,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周圍響起了塞上特有的邊聲一一風嘯聲、馬嘶聲、士兵吟唱、草木繁響拿聲音,還有悲涼的號角也隨之而起。連綿峻峭的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一座城門緊閉的孤城更顯得伶仃孤立。

    解愁的濁酒也抵擋不了思念萬里之外的家鄉,思鄉之念陣陣襲來。然而,眼下外患未平,守邊責任重大,功名未成,又怎能回鄉呢?慢悠悠的羌笛聲在曠野中迴盪,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將軍撫摸著白髮久久難以成眠。夜幕裡,有的將士偷偷拭去思鄉的眼淚。

     

    這首詞上闋重在寫景。起句點明瞭地點、時間,“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塞外秋天與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這裡面更含有驚異之意。之後,作者揮動他那杆善於捕捉形象的大筆,先寫天上的大雁,雁群正在結隊匆匆飛,“無留意”三字更顯出作者的遒勁筆力一一雁群毫無留戀之意向南而去,襯托出塞外到了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來續寫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隨著號角聲而起,世一步加重了這個特定環境中濃厚的悲涼氣氛。然後,作者才將焦點落在那座"孤城“上面。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黃昏日落,暮煙橫帶,一片寂寥淒冷。而在這樣一座孤城裡,駐紮著艱苦守衛著邊疆的將士們。

    下闋著重抒情。但同時,作者仍未忘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濁酒一杯家萬里”,一杯濁酒,又怎能銷得了濃郁的思鄉愁緒,人物形象呼之欲出,用語雄渾有力。但戰爭還沒結束,功名還未建立,仍未知何日是歸期。夜深了,悠揚的羌笛聲從遠處傳來,大地上鋪滿了秋霜。將軍徹夜未眠,發為之白和徵天落淚的原因,顯然都是“燕然未勒歸無計”聽造成的。只有深知士兵甘苦哀樂的統帥,才有與士兵同樣親切的感受,才能寫出如此動人的詩篇。

     

    這首《漁家傲·秋思》,反映了邊塞自然環境的惡劣及生活的艱苦,抒發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表達了作者反對外敵入侵的決心和鞏固邊防和意願,以及渴望建立功業、懷念家鄉的複雜心情。

  • 14 # 有趣的自律大人

    hello,你好呀,我是草莓醬。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原詞如下:

    漁家傲·秋思[宋] 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要了解詞背後傳達的思想感情,就要從背景,詞的賞析來深入。

    詞的背景

    1038年西夏昊稱帝后,連年侵宋。

    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

    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衝,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延州時,面對戰場有感而發。

    詞的賞析

    詞的上闋是為了寫景。

    塞下秋來風景異,直接點明時間是秋天,地點是邊塞地區,以及作者的感受。

    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描寫出了此時邊塞環境之惡劣,南歸的大雁也不曾留戀,邊塞已經荒涼至極。同時也借雁去衡陽的典故反映戍邊將士的思想之情。

    接著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用了五感寫作來將戰場的場景描繪出來。四面邊聲展現出了塞外風光,長煙落日展現環境的雄闊,孤城閉則展現出敵強我弱的仗勢。

    下闕則是為了抒情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濁酒是指米白色的米酒,也暗指心情凝重。後一句的歸無計則是暗指沒有兩全其美的選擇。正在此時,遠方羌管的聲音使得心情更加凝重。

    最後一句: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則是寫出來深沉憂國愛國的複雜感情。

    表達情感

    《漁家傲·秋思》非戰爭題材,它真實的表現出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全詞可以看出范仲淹守護邊疆的迫切和思念家鄉的複雜情緒。

  • 15 # 綠葉小杏

    范仲淹在陝西當過幾年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這期間,他治軍有方,嚴肅軍紀又體恤士卒,威震西夏,被西夏人稱為“腹中有數萬甲兵”。他對這段經歷深有感觸,寫下了著名的《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本詞翻譯: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邊人思鄉的情緒。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下眼淚。)

    作者在詞的上闕描繪了一幅蒼茫寥遠,荒僻空曠、蕭瑟悲涼的邊塞圖景;下闕則抒發了戍邊將士們壯志未酬和憂國思鄉的心情。整首詞用了白描手法,表現將士們為了保衛國家不辭勞苦,無畏頑強的豪邁氣概,形象鮮明生動,意境蒼茫淒滄。

    上闕中的“風景異”,寫出了西北邊陲秋季和內地不同的風光。因詞人是蘇州人,對本地的季節變換比較敏感,“異”字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是說這裡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反映本地秋天的蕭瑟荒涼。用“無留意”這三個字,顯得渾厚有力。下句“四面邊聲連角起”,含有濃重的悲涼氛圍,為下闕的抒情做充分渲染。接下來的“千嶂”、“孤城”、“長煙”、“落日”,是作者肉眼所見;“邊聲”、“號角聲”,是親耳所聞。把這一切聯絡起來,呈現給讀者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

    在經過上闕的充分渲染後,下闕就直抒胸臆,作者的一懷愁緒如滔滔的江河一瀉而下,既念著功業未成,對國家命運深感憂慮,又剋制不住思鄉心切,再加上冷霜作“背景”,羌笛為“音樂”的“舞臺效果”,更覺百感交集,憂思難耐,只好借酒消愁,夜不能寐,堂堂七尺男兒,竟然讓淚水溼透了枕角。

  • 16 # 安妮夜讀

    1. 寫作背景

    范仲淹,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

    2. 詞的大意

    邊塞上秋天已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大雁沒有一點留戀的情意。從四面八方傳來的號角聲、大風聲響起。綿延而峻峭的山峰裡,孤煙直上落日斜照,孤獨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濁酒思念著遠方的故鄉,可是戰事未平,功名未立,回家無法預計。羌人的笛聲悠悠,寒霜撒滿大地。在外征戰的人們不能入睡,將軍頭髮花白,戰士灑下淚水。

    3. 想家又不能歸家的矛盾心理

    秋天總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樹葉凋零,天氣漸涼。邊塞的秋天更是悽苦,漫天黃沙,人煙稀少,連大雁都不想待的地方更何況人類。“長煙落日”,讓我想起唐代詩人王維的: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范仲淹祖籍在陝西,後遷居蘇州,現在邊塞的場景和南方蘇州相比天壤之別。離家鄉那麼的遙遠,只能喝一杯悶酒來派遣心中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因為戰事未平,功名未立,所以回家的日子遙遙無期。由自己聯想到了在外征戰的將軍士兵,都是爹媽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這裡擔驚受怕,吃苦受累,作者心中更不是滋味。

    這讓我想起這十幾年漂泊在外的自己,每當遇到困難,受到委屈時,總會想起遠方的親人;每當月圓之日,就會情不自禁的問,家鄉的父母親還好嗎?

    4. 歌頌邊防軍人,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愛國的,愛家的,這些可愛的人們為了國家的安危,舍小家為大家。面對著艱苦的,朝不保夕的,背井離鄉的生活,毅然守護著祖國的邊疆,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與生命。

  • 17 # 長之安兮

    大家一定知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古代名言吧!但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嗎?讓我來告訴你,作者是北宋的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少時貧困好學,自小有大志,“以天下為己任”。入仕後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做人準則。那兩句名言出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一直被選錄在中學教材中,我們當年人人都能背誦。今天我要賞析的是他的一首著名的詞《漁家傲·秋思》,看看詞裡到底寄託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漁家傲·秋思》的創作背景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駕崩,宋仁宗開始親政,召在外地任職的范仲淹入京,拜為右司諫。這年冬天,郭皇后誤傷仁宗,宰相呂夷簡因與皇后有隙,力主廢后。范仲淹率眾人與呂諫爭,第二日他被外放知睦州,後又輾轉多地任職。

    寶元元年(1038年),党項族人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遂破裂。次年,為逼迫宋朝承認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進犯北宋邊境,於三川口大敗宋軍,集兵於延州城下,準備攻城。訊息傳到京師,朝野震驚。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邊事吃緊,仁宗以范仲淹眾望所歸,召回京師,擔任天章閣待制,出知永州軍。七月,升為龍圖閣直學士,擔任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八月,范仲淹請求知延州。

    到任後,他更改軍隊舊制,分部訓練,輪流禦敵;同時修築青澗、鄜城,作為軍事基地,節省邊境開支。仁宗詔命這支軍隊為康定軍。在他鎮守西邊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秋家傲·秋思》這首詞就是當時范仲淹身處軍中的感慨之作。下面我們來賞析一下詞意。

    《漁家傲·秋思》的詞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詞人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在上片著重寫景,“塞下”點明瞭延州的所在區域,“秋來”則點明瞭季節。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蕭瑟悲涼的邊塞鳥瞰圖。

    眼看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風光自然大不相同,頭頂的大雁又飛回南方衡陽去了,一點也沒有停留的意思。

    黃昏時分,軍中號角催收,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裡,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清代積洪《詞法》評曰:一幅絕塞圖,已包括於“長河落日”十字中,唐人塞下詩最工、最多,不意詞中復有此奇境。

    河的下片著重抒情。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愛山,在今蒙古國境內,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東漢竇憲領兵追擊匈奴單于,去塞三千餘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返。羌管即羌笛。

    飲一杯濁酒,我不由得想起萬里之外的親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廢。遠方傳來羌笛的悠悠之聲,天氣寒冷,軍營裡早已結滿寒霜。夜深了,我還不能安睡,為操持軍計,我的鬚髮都變白了。戍邊人思念親人,也久久難以成眠,多少次夢裡流淚。

    范仲淹所作詞不多,這首詞表現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悲壯,形象生動鮮明,對後期的蘇軾、辛棄疾等有著深刻的影響。

    《漁家傲·秋思》的思想感情。

    1、思念家鄉之情。

    “衡陽雁去無留意”,詞人的家在南方,大雁這時頭也不回地飛回南方去了,此時此景,不禁勾起了戍邊人思鄉的情緒。

    “濁酒一杯家萬里”,詞人自抒情懷,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一杯濁酒”解不了濃重的鄉愁,戰事未停,還鄉之計無從談起。

    “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戰局長期沒有進展,詞人徹底未眠,徘徊於庭,不免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妻子兒女,魂牽夢縈,老淚簌簌而下。濃重的鄉思都在詞人的詞句描寫裡,委婉地表達了出來。

    2、強烈的愛國憂國之情。

    如果僅僅是思念家鄉、親人,就不是范仲淹了,他可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聞名海內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老夫子。《漁家傲·秋思》除了表現詞人的鄉思,還有更深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強烈的愛國憂國之情。

    詞人在描寫“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四個意象時,加上耳邊聽到的“邊聲、號角聲”,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孤城閉”三字,隱隱地透露出宋朝的不利的軍事形勢。

    宋從建立之後,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採取重內輕外政策,對內加緊控制,而在邊疆長期武備松馳,警戒不強。詞人這次知延州,到任後,一方面加強軍隊訓練,一方面在延州周圍構築防禦工事,面對西夏,始終居於守勢,不敢輕易出擊,雖局勢暫時有所穩定,但就整個形勢來說,延州仍處於孤立狀態。所以“孤城閉”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軍事情況,反映出宋朝守軍力量很薄弱,邊境形勢非常嚴峻,國家堪憂啊?大宋的美好河山何時安寧啊?!

    “燕然未勒歸無計”,“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邊境的秋夜悽清、悲涼,濃重的鄉思何時了?戰爭何時能結束?“古來征戰幾人還?”為了保家衛國,長期駐於邊塞之地,兒女情長怎能先顧?戍邊人的責任如何不知?國家、天下又讓人憂心忡忡。此時詞人慷慨激昂,詞句間盡現著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堪稱大手筆,豪邁雄壯,一反低沉婉轉之氣。

    結語:

    詞人寫將軍與征夫的情感,透過全詞景物的描寫和氣氛的渲染,委婉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和婉約詞風格完全不同。

    近代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此詞寫邊塞徵人思歸之情與邊地蒼涼之意,雖有思歸之情而無怨尤之意,蓋抵禦侵略,義不容辭,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詞旨雖雄壯而取境卻蒼涼也。

  • 18 # 微星讀書

    你好,我是微星初現,我來回答。

    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26歲的時候科考中選,步入仕途。范仲淹在任期間秉公直言,堅持“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卻因此屢遭貶斥。51歲的時候,與韓琦共同守防陝西邊境,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這首《漁家傲·秋思》就是范仲淹在此駐守期間寫就的。

    全文: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我們先來看上片

    秋天的邊疆風景與別時不同,這裡的淒涼和苦楚令飛過的大雁都沒有一絲一毫要留下的意思。那麼將士們呢,他們沒得選擇。聽那來自四面的聲音,混合著風聲、號角聲、羌笛聲還有馬嘯聲。在這層巒疊嶂之中,太陽緩緩落下,孤零零的城門也關閉了。

    這是怎樣的一份孤寂,在詞人的筆下得到了詮釋。他用周圍的這種孤獨的氛圍烘托,傳遞著身在邊塞的將士們的孤寂之情。

    再來看下片

    一杯酒下肚,悵然啊,家還在萬里之外,而現在外患未平,我又怎麼可能回得去。天氣寒冷,寒霜遍地,伴著那遠處悠然而來的羌笛之聲,卻怎麼也睡不著。我的頭髮就這麼在無盡的操勞中變白,戍邊的人早已不知流下了多少眼淚。

    下片是寫人的,在這孤寂之地,為戍守家園,好多人都放棄了自己的小家,可是未來茫茫,不知何時是盡頭,尤其是在不打仗的時候,人一閒下來,孤寂就湧上心頭,就開始想家,就開始淚流。

    范仲淹是駐邊的將領,可他卻懂得體恤士兵的心情,他懂得推己及人。在這片荒漠中還有那麼多不會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在這默默地守衛家園。他們的眼淚只能流給自己看,他們的家只能出現在夢裡。

    突然的感悟

    這就是戰場上的生活,這就是將士們的生活。他們看不到回去的那一天,有戰爭就要義無反顧地衝上去,犧牲了,卻沒有人知道你的名字。這種蒼茫與無力感,貫穿在古往今來所有的戍邊歷史裡。

    即使是在和平的今天,還是有默默駐守邊防的戰士們,他們忍受著孤獨,與寂寞做朋友,只為保衛家國邊境的平安。他們或許也看到了茫茫的沙漠,看到了連大雁都不願意久留的哨所,也或許在深夜默默流淚,第二天依然準時出現在站崗的地方。

    他們是我們這個時代無名的英雄,他們讓我們記住,“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負重前行”。

  • 19 # 海藍山青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是一首邊塞詞。當時詞人正鎮守北方邊境,一天,他望著邊塞蕭瑟的秋景,邊塞之苦,思鄉之苦,壯志未酬之苦,一齊湧上心頭,感慨萬千,全部情感凝結在這首詞中。

    邊塞之苦。范仲淹的這首詞,上片,透過聽覺和視覺,描繪了邊疆蕭條淒涼、肅殺孤危的秋天景象。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范仲淹看到,大雁南飛衡陽避寒,無意留下,而自己卻從南方來到北方,迎寒戍邊;西北邊塞秋天的風光與江南大不相同,自己的感受比北方人更為深刻。他聽到,寒風聲、馬嘶聲、羌笛聲連同號角聲,這邊塞特有的“交響樂”在四周迴響,增加了濃重的悲涼肅殺氣氛。范仲淹再向遠方望去,只見連綿起伏、重巒疊嶂的群山裡,夕陽西下,青煙升騰,孤獨的一座城門緊閉著,更使人感受到了淒涼寂寞、寒風蕭瑟、危險肅殺的景況。這秋景的描寫,寓意著范仲淹在述說邊塞的艱苦。其實,何止是他在傾訴。“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是王渙之在說;“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這是岑參在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是王昌齡在說……

    思鄉之苦。這首詞的下片,既自抒懷抱,也抒發了濃濃的思鄉之苦。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在軍營中飲酒,飲下一杯濁酒後,不由得想起了萬里之外的家鄉,這“一”與“萬”,可見想家之切;可是眼下戰事未平,功名未立,還不能作回鄉的打算。遠方傳來羌笛悠悠的哀怨之聲,他一定是想起了在家鄉臨別折柳時的情景;寒霜滿地,月色正映照著白雪,他也一定是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夜深了,在外征戰的人都難以入睡,將軍已是頭髮花白,士兵抹著思鄉的淚水。“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在邊塞,生活不僅艱苦,思鄉更是難耐。

    壯志未酬之苦。因為宋朝當時黨爭嚴重,受其影響,范仲淹仕途不順,來到邊塞擔任主帥,已經五十歲的人了。“燕然未勒歸無計”,沒有像東漢的竇憲那樣登燕然山、刻石勒功,怎麼能計劃回家呢?范仲淹也有著王昌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的雄心壯志。他針對西北地區地廣人稀、山谷交錯、地勢險要的特點,提出“積極防禦”的守邊戰略,在要害地方大力修築城寨,加強防禦工事,訓練邊塞軍隊,建立了鞏固的邊疆戰略防禦體系,使西北軍事防務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邊境局勢大為改觀。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最終締署合約,西北邊疆得以重現和平。范仲淹不負苦心,不辱使命,最終建功立業,凱旋而歸。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愛國情懷,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既透過邊塞景物的描寫,表現出環境惡劣、生活艱苦,又抒發了將軍與征夫濃厚的思鄉之情,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思鄉但卻渴望建功立業的複雜而又矛盾的情緒。全詞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鮮明,寄託了作者自己和戍邊將士們的內心思想感情,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好詞。

  • 20 # 九日文談

    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這首詞,詠歎的是戍邊將士內心的抑鬱和邊塞生活的悽苦,詞調悲壯凝重,融愛國之情、思鄉之情於一體。

    范仲淹鎮守西北邊塞數年,用詞的詩體形式抒寫邊塞生活,開創了先河,影響後世詞壇的創作。

    宋仁宗康定、慶曆年間,范仲淹奉調西北邊塞,擔任主帥。他加強防禦,提拔將領,訓練軍隊,使軍隊面貌一新,將士們英勇善戰,使得西北邊疆重現和平。所謂“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唐代詩人如王昌齡、王之渙、高適、岑參,用詩的形式書寫邊塞生活最多,在范仲淹之前,用詞的形式來描寫邊塞生活少之又少。范仲淹鎮守邊關,身處軍中,與戍邊將士一起摸爬滾打,邊塞生活體驗深刻,作詞《漁家傲》數首,開創了邊塞詞的先河。

    這些詞的內容和風格,緊緊貼近國家和社會的現實生活,時空宏大,雄壯蒼涼,抒寫自己的情感真切,突破了宋詞初期專寫兒女柔情的界限,引導了宋詞的創作風氣,對蘇軾、辛棄疾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得宋詞在中國文壇獨樹一幟。

    《漁家傲·秋思》一詞,寫出了塞外秋景的壯闊風光和邊境的寒苦,也寫出了戍邊將士為國建功的殷殷之情和思鄉的濃濃之情。

    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髮征夫淚。

    邊塞的秋天一到,風景就和內地的風景大不相同,向衡陽飛去的雁群,一點兒也沒有停留的意思,苦寒之地已讓人感到厭倦。傍晚時分,四面八方的邊地上,戰馬嘶鳴,狂風怒號,號角也已響起,一片悲涼。重重疊疊的山峰,煙霧繚繞,落日斜照,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也難以消除濃濃的鄉愁,不由得想起遠隔萬里的家鄉,可是,眼下邊患沒有平息,敵人也還未退卻,還未在燕然山刻上平胡的功績,因而無法歸去。羌人的笛聲悠揚悽切,飄忽不定,天氣寒冷,寒霜已撒滿大地。夜深了,人不能入睡,滿頭白髮的將軍和戰士一同落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全世界的人都被西醫忽悠了,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