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南郎中令

    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還有最後一口氣在,還能指揮得動身邊的將軍們,這個時候就是在試探諸葛亮,諸葛亮嚇得半死,如果諸葛亮答應了,馬上就會人頭落地,還好諸葛亮不傻,史書記載,劉禪也不是扶不起的,也一直在暗中制衡諸葛亮

  • 2 # 鄉村黃員外

    《三國演義》裡,劉備臨終前託孤,對諸葛亮說的原話是:“子嗣若可輔,則輔之,如若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劉備臨死前防止以諸葛亮為首的開國功臣們謀朝篡位的一句警示,告誡諸葛亮不要謀朝篡位。

    如果劉備真的想傳位諸葛亮,直接下詔書就可以,何必搞出託孤諸葛亮、趙雲、李嚴等一系列事情?

    劉備深怕他死後,劉禪壓不住一幫老臣,故而選擇諸葛亮進行警告。如果諸葛亮想篡位,想必劉備也留下了手段進行制約。

    劉備託孤諸葛亮,同時託孤趙雲,李嚴等人。劉備為何不對趙雲等人說以上那番話?一是諸葛亮的權勢最大,二是諸葛亮的能力最強,三是趙雲非常忠心,四是李嚴等人不夠資格。

  • 3 # 大河漢子

    實話實說,我沒有諸位想得那麼深遠!夷陵之戰後,劉備心力交瘁,自知不久於世。他託孤於諸葛亮,說的那些話我想是真實的。為什麼我們非要去猜測,去臆想,去推斷呢?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諸葛亮作為蜀國的掌舵人,劉備不向他託咐,向誰託咐呢?關羽、張飛已死,劉備唯有向諸葛亮安排後事呀!

    難道說劉備對諸葛亮還不瞭解嗎?還是諸葛亮不瞭解自己?他們都是瞭解的!諸葛亮作為智者和忠臣的代表,他就想青史留名,成為一種形象讓後人傳頌。況且,他的權力已經到達了頂峰,他有必要去取而代之嗎?

    他唯一想做的,就是完成北伐,統一漢室!

  • 4 # 周郎顧天下覆

    《三國演義》中寫道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精神上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出於戰略防守的需要也是沒有顏面再回到益州,便在白帝城駐守。但是不久之後,劉備便病重以至不得不把諸葛亮和除太子之外的幾個皇子召來安排自己的後事。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先是總結了自己一生的功過,然後劉備肯定了諸葛亮對自己事業的貢獻。最後劉備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諸葛亮聽到此話後哭泣著說:“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直到死為止!”劉備又要求包括太子劉禪在內的皇子對諸葛亮視作親父後才安心離去。

    後人對這一段劉備託孤的事心存疑惑,劉備對諸葛亮說可取劉禪而代之,到底是什麼意思?劉備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認為劉備這樣做可能有三個原因:一、真的像劉備說的那樣,劉備真心希望諸葛亮能夠替自己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二、劉備這樣說只是希望諸葛亮能夠竭盡全力輔佐劉禪,事後證明諸葛亮的確做到了;三、像有些人猜測的那樣,在劉備說出那句話的時候早已經提前埋伏好了刀斧手,一旦諸葛亮吐露出反意就立馬誅殺。

    當然,第三種情況是很多人的猜測,無論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中都沒有絲毫的疑點證明劉備懷疑諸葛亮,而且還要提前埋伏刀斧手對付諸葛亮。所以,第三種情況可以忽略不計。那麼,劉備為什麼這麼做呢?是真心吐露還是別有所圖呢?

    我個人認為劉備是別有所圖的,他是不可能願意一個外姓人取代劉家的天下的。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漢室後裔,多年來劉備南征北戰就是為了重振漢室。在不得已投靠曹操後,劉備發現曹操“名為漢相、實為反賊”,於是開始聯合其它勢力反對曹操。劉備的願望就是能夠中興漢室,如果他沒有擁護漢獻帝的覺悟,又怎麼會有禪讓江山的境界呢?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劉備臨死前對諸葛亮說的話是別有用心的。

    劉備到底是用的什麼心呢?我們知道劉備漂泊半生直到後來遇到了諸葛亮才開始真正擁有自己的勢力、割據一方,劉備很清楚諸葛亮的實力。劉備本來有一手好牌,卻因為自己夷陵之敗而把好牌打成了爛牌。劉備不僅損失慘重,還把自己孤立起來。蜀漢情形危如累卵,此時也只有諸葛亮能夠力挽狂瀾。劉備此時只能依靠諸葛亮來守衛自己現有的果實,所以劉備用這些沒有任何成本的好話去籠絡諸葛亮的心。劉備知道諸葛亮的為人,所以他才敢這樣說,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劉備臨死前的無奈與悲哀。

    諸葛亮用自己一生踐行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句話,也沒有辜負劉備臨終前的囑託。

  • 5 # 創史人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與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豈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據此,就有許多人說這對君臣真是歷朝歷代的典範,是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真是無以復加……

    但事實好像不是這樣。劉備得到益州之後,準備討伐吳國,諸葛亮勸諫,但劉備不聽,諸葛亮嘆道:要是法正在這裡就好了,法正一定能勸說住主公。很明顯在奪得益州之後劉備更加寵幸法正,而劉備因為不聽諸葛亮的勸,最終大敗,他們之間難道不會心存芥蒂嗎?劉備在臨終之前如是說不是把蜀國拱手相讓嗎?

    白帝城託孤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還要在正史中去找到答案。陳壽的《三國志》中關於白帝城託孤是這樣記載的: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可以看到正史中並沒有明確的說,若是劉禪扶不起來,諸葛亮可以做成都的主人。而是用了“君可自取”三個字。這四個字資訊量就大了諸葛亮至少有三種處理方式:一,奪權篡位;二,先垂簾聽政,待劉禪長大後還政給劉禪;三,立劉禪的弟弟劉永為太子,並培養之。

    劉備說完這段話後,諸葛亮的迴應並不像《三國演義》中寫的大汗淋漓、手足無措,磕頭磕到流血,似乎只要諸葛亮回答不好馬上就要身首異處一樣。相反,諸葛亮只是非常淡定的迴應了一句:主公放心,我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具體幹些什麼事情,諸葛亮沒說,劉備也沒問。這段對話更像是對劉禪和那些大臣說的,弦外之意就是:劉禪,爸把江山交給你了,你可要好好幹,要尊敬丞相,你要是不好好幹丞相就廢了你,這可不是謀權篡位,是父皇給他的權力;還有你們這些大臣別以為我死了就沒人能夠把你們怎麼樣,也不要想著搞什麼黨爭,都給我安分點,諸葛亮可是連皇帝都能廢。

    劉備臨死前,這對君臣心心相印,於無聲處完成了交接,使得權力平穩過渡,讓蜀國又多生存了一段時間。

  • 6 # 清晨如風195

    我是史明,我來回答。

    身前劉備曾對張飛關羽說,得孔明如魚得水。為此張飛還針對過諸葛亮,但後來諸葛亮用實力證明自己的價值,讓劉氏張飛等真正認可這位軍師。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能夠屈居與劉備麾下又怎麼可能會貪圖權力。諸葛亮本來就是一個不屑於謀權篡位的人物,他也有自己的高傲,不然他當初也不會選擇投靠劉備,他可不選擇當時勢力非常強大的袁紹呢?或者說投靠梟雄曹操也可以。所以諸葛亮在回答劉備的話語也有一部分真心的存在,並且我們可以從諸葛亮在後世當中所做的事情也可以發現,他完全就沒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反而他一直在問劉備興復漢室的口號在努力。

    諸葛亮身前為劉備打下江山稱帝立下漢馬功勞,劉備對諸葛亮也是特別倚重,兩人相交到劉備死時已經經歷數十年,身為開過功勳的諸葛亮,劉備十分看中,正因為看中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劉備才有此言,既是對諸葛亮的信任又是為後來的蜀漢江山考慮,如果自己的兒子無法管理江山,可以考慮讓位於諸葛亮,這樣可以保住江山,不至於讓東吳魏國得逞。

    諸葛亮追誰劉備為的就是可以證明自己的才能,再說他根本就不屑於皇帝之位,相反作為一位大軍師,運籌帷幄,一計破萬法不就是他才能的最高提現嗎?況且如果他真的篡位,後世他的名聲狼藉,但這真的是他想要的嗎?要知道古人是非常注重名義的,諸葛亮已經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沒必要冒風險去做沒意義的事。

  • 7 # 網易音樂人yba

    劉備對諸葛亮說這話難道是真的有此意?

    絕對不會!

    劉備白手起家到成為獨霸一方的漢中王,其中的艱難困苦是不說都明白。雖然劉禪昏庸(可能大智如愚)

    但是劉備是不會這麼把自己千辛萬苦得來的蜀國輕易讓給別人的。再說諸葛亮只不過算是劉備眾多官員中的一員,在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也不是很得到劉備的完全信任。但是劉備說此話究竟何意呢?根據著名史學家易中天先生的言論來看:劉備向諸葛亮說這話的真正意思是向諸葛亮間接性試探,看他是否有謀反之心。如果諸葛亮答應了或者默認了劉備的請求,其結果肯定是不好的。而且諸葛亮也不會笨的連這點套路都不清楚。諸葛亮也很感激曾經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情!

  • 8 # 忘我實多

    史書記載

    《三國志》中的白帝城託孤: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是這樣的:

    白帝城託孤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 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事件經過

    伐吳兵敗

    初, 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 劉阿等屯巫、 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 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駐營,自佷山通武陵,遣 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鹹相率響應。 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 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裡中,廣數十丈。

    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先主軍,屯駐南山。

    秋八月,收兵還巫。[1]

    託孤過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諸葛亮集,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詔敕後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 漢書、 禮記,間暇歷觀 諸子及 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2]

    諸葛亮主持後事

    亮上言於後主曰:“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 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 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五月,梓宮自 永安還成都,諡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歷史背景

    白帝城託孤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斬殺 曹操名將夏侯淵,擊敗曹操、佔據戰略要地漢中。在這樣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劉備部將關羽孤軍北伐曹魏,雖然 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襄陽,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違背湘水劃界,在背後對盟友倒戈一擊,呂蒙以白衣渡江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 江陵和公安),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失荊州”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劉備聞後盡起全國大兵去討伐吳國,為關羽報仇,被陸遜擊敗,劉備兵敗退到白帝城。

    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諸葛亮等人託孤,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諸葛亮哭著說:“我一定盡我所能去中興大漢,為了大漢竭智盡忠,直到死那一刻。”

    託孤大事

    戰略要地 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的大敗,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漢政權面臨內外交迫。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這個依託劉備個人魅力建立起來的國家已經搖搖欲墜。同時劉備雖然知道諸葛亮等人對於自己十分忠心,但對自己的兒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證了,因為知道諸葛亮的責任心十分強,所以這時只要把兒子交給諸葛亮,諸葛亮就會盡責地把他扶起來。

    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漢嘉太守 黃元聞先主疾不豫,舉兵拒守。

    章武三年春三月,黃元進兵攻臨邛縣。[3]

    建興元年夏(章武是劉備的年號, 章武年為公元221年、222年、223年,這年四月,劉備病逝,劉禪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建興元年夏和章武三年夏是同一年的夏天。),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4]

    此時季漢接近一半的國土已經反叛。

    諸葛亮南征平叛

    建興三年春,亮率眾南征,詔賜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5]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6]

    漢晉春秋曰: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 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或以諫亮,亮曰:“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今吾欲使不留兵,不運糧,而綱紀粗定,夷、漢粗安故耳。”

  • 9 # 大馬哈魚12

    動物世界裡,越是大型的食肉動物,它們的領地意識越強烈。而亂世的群雄逐鹿的霸主,他們的權利意識也非常強烈。權利之下沒有親情骨肉,一切的紛爭皆來源於利益。白帝城託孤是劉備敗給江東孫權,損兵折將,士氣低落。而劉嬋羽翼未豐,整個蜀國權利交接的空窗期。而諸葛亮在蜀國君臣心目中的地位,如日中天。劉備不用閉上眼睛就可以知道,劉嬋不過是傀儡罷了。劉備把話直截了當的說出來了,寫進歷史。不在乎兩個立意,我的後代不行,你可以換,取而代之都可以,但不能讓基業敗光。同時也向諸葛亮表明,我們一起打江山不易,守住江山更不易。當家的人是關鍵。

  • 10 # 潑屎

    如果你真正的細細品味三國中劉備的一生,你會發現,劉備是個沒什麼才能,又很陰沉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很大義凜然,實則很會遊走於人際關係,事事都要依靠別人來達到目的。

    臨終前對諸葛亮說的話就是個試探性。不管諸葛亮有無心,都只會說不敢,不會,不存在。劉備的目的都只是在觀察諸葛亮的表情神態來判斷諸葛亮有無上位之心。如果看出了諸葛亮有上位之心,那麼就可以安排後面的託孤大臣提防下。

  • 11 # 西遊夢紅樓

    這句話雖然通俗易懂,但理解有點問題,與原文意思有很大偏差。劉備臨死託孤原話其實也不是試探諸葛亮之心,更沒有設下防止生變的後招,而是實實在在給諸葛亮一個大權:如果劉禪不聽話,你可以自主決策一國之事!

    自取是自做決策,而不是取而代之

    在陳壽著作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劉備去世前託孤的原意是說諸葛亮才能俱佳,最終能夠輔佐劉禪定鼎中原。如果劉禪能夠聽從諸葛亮的意見和決策,君臣相歡自然最好;如果劉禪剛愎自用,聽信饞言,就不用理會他,而由諸葛亮一手操辦所有政事。這其實是在放權給諸葛亮,因此諸葛亮才淚流滿面而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載:(劉備)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的前提是諸葛亮是以臣子的身份輔佐幼主,可以全權處理軍國大事,而不用經過劉禪的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劉備在人情上比誰都精明,所以眼光比誰都準,因此關羽、張飛、趙雲等人能夠生死相隨,君臣皆無二心。

    劉備託孤言真意致,諸葛亮也足顯臣子忠心,因此陳壽為此番情節做了個極高的評價,稱之為盛舉。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劉備全權放手給諸葛亮,是出於完全信任,“先主敬信亮”這不是句空話,因為劉備知道諸葛亮的志願就是做個如管仲一樣的良臣,因為這也是文人的至高目標和名節的渴望。

    1、劉備知道諸葛亮並無為帝的野心

    從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劉備負責外戰用兵,諸葛亮負責內政謀劃,君臣二人相得益彰,一路白手起家,逐漸建立了以益州為據點的基業。

    劉備從“皇叔”淪為賣草鞋的販子,再憑藉諸葛亮的奇謀登上皇位,可謂是經歷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劉備人情世故看得相當通透,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做到了極至,對諸葛亮也完全信任,這是從戰場中建立起來的情誼和信心。

    2、諸葛亮在軍中並無實際的軍事勢力

    諸葛亮雖然有指揮大權,但從來都是以國事為重,並沒扶植自己的軍事勢力,一切以將領的本事為準,將用其才,這也是劉備看在眼裡,對諸葛亮沒有戒心的原因,也因此才敢放權給諸葛亮“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當時託孤,蜀國能夠託付重任,並且沒有私心,能夠全心輔佐劉禪的也只有諸葛亮了。魏延鎮守漢中,李嚴要守永安,至於董和、費觀等人不敢完全放心,所以劉備沒得選,諸葛亮是最值得信賴的可靠的託孤不二人選。

    3、劉禪並沒開疆拓的能力

    知子莫若父,劉備對劉禪的瞭解比誰都清楚,做個守成皇帝還成,沒有經過戰火的考驗,難以有開疆拓土的能力;即使守成,聽信饞言,任用小人,將來也不會是個明君。

    劉備之所以放權給諸葛亮,一是知道諸葛亮完全沒有私心,會用心輔佐劉禪;二是為蜀國江山考慮,只要諸葛亮在,蜀國將領就會一心;三是劉禪能力不足,需要諸葛亮的制約和彌補。

    以上可以看出劉備託孤的“自取”不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而是指劉禪不顧蜀國的安危剛愎自用之時,由諸葛亮獨斷政事。在三國志中還有一段話也在說明自取的這個意思。

    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所以題主所說的“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理解有誤,劉備沒有那麼大方將蜀國拱手讓人,只是放權給諸葛亮,自決政事,自拿主意而已!

  • 12 # 歷史笑春風

    在歷史上的記載不是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而是如果劉禪不成器,不配當皇帝,諸葛亮便可當取便取,自立為帝。

    這個話劉備對諸葛亮說,而早在多年以前,東吳的孫策也一樣對張昭說過。不過劉備比孫策還多說了一句話,那就是讓劉禪對諸葛亮如父。

    孫策當年對張昭說這話,使得張昭一輩子對孫權沒有異心。雖然孫權對張昭不滿,雖然君臣曾經勢如水火,雖然張昭權傾朝野,可是君臣最終相安無事。沒有造成東吳的分裂動盪,而孫權也順利接班,掌握了東吳政權。

    這句話是不是出於君主的本心,其實一目瞭然,這不過說君主的帝王之術罷了。如果你真的應對錯誤,馬上就會人頭落地。

    在當時的蜀漢,諸葛亮作為文臣之首,地位無可動搖。而經過兩次大敗,其他的人才基本喪失殆盡。如果想把蜀漢延續下去,只有依靠諸葛亮。

    如果諸葛亮有異心,蜀漢是不可能存續的。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備才在最後託孤之時,說出了這句話。

    說這話有幾個意思,一是表達對諸葛亮的信任。在自己死後,將所有的後事全部交給諸葛亮處理。整個蜀漢江山社稷就全部由諸葛亮做主了。不過,在當時,諸葛亮已經大權在握,這層意思沒有實質意義。

    第二是最後考察一下諸葛亮,看諸葛亮的態度。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馬上誠惶誠恐,發誓要以死效忠蜀漢政權。

    這是因為君主如果說出這種話來,那麼說明君主對此心有疑忌,怎麼不讓臣子害怕。如果諸葛亮應對錯誤,稍微露出一絲不臣之心,後果不堪設想。

    第三,以諸葛亮的誓言來約束諸葛亮。當時諸葛亮沒有子嗣,這樣的人基本沒有約束。如果不用帝王之術約束住他,實在讓君主不放心。

    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比,沒有篡位之心。但是,如果大權在握,形勢改變,誰能保證會不會有變化。因此,劉備抓住諸葛亮愛惜名節的特點,讓諸葛亮自己說出誓言,以此約束住諸葛亮之心。

    第四,警醒諸葛亮。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明白人,所有的事情點到而止。劉備既然對諸葛亮這樣說,那說明劉備對此已經做了安排。

    劉備真會把自家的江山讓給諸葛亮?這可能嗎?劉備兒子好幾個,劉禪不成器,就沒有一個成器的了?為了劉禪繼位,劉備連自己的義子劉封都殺了,何況諸葛亮?因此,雙方心知肚明,這話後面的玄機。如果諸葛亮有不臣之心,劉備也不會沒有應對之策。至於制約的手段,劉備不說,諸葛亮也不知道,不過他也不會去以身試法。

    最後,是劉備定下了他死後蜀漢的格局。劉禪垂拱而治,諸葛亮主持全域性。為了防止劉禪這邊有問題,避免因外界原因,逼諸葛亮改變初衷,專門給了諸葛亮制約的權力。這樣一來,用人不疑,讓諸葛亮能夠施展,君臣能夠和睦相處。

    所以,後人評價,三國之中,蜀漢是最團結的。因此,雖然蜀漢最弱小,可還是延續了幾十年。這有劉禪諸葛亮君臣的努力,也為始不與劉備死前的佈置有關。

    對比曹魏,雖然司馬懿是三朝元老,兩次託孤。最後曹叡也是託孤給他,可是,由於各種原因,還是走上了篡位之路。

    如果曹叡有劉備的一半安排,司馬懿也無法奪取曹魏的江山。兩人政治水平誰高誰低,一目瞭然,後果也高下立判。

  • 13 # 德行自然

    劉備有心機,自知劉禪的才能平平,恐怕以後不能駕馭蜀漢政權。一句話可以讓諸葛亮只有一條路可走,這就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14 # 中行偃1

    答:劉備可沒說劉禪不聽話!

    《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君可自取,兩層意思。其一,是說你可以自己立為成都之主;其二,是說我的幾個兒子中,你可以自己選一個。都說的通!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大家看著辦吧……

  • 15 # 玲瓏金克木

    縱觀歷史,主弱臣強的情境下,一般結局都不是很好。

    要麼是臣子覺得,老子都這麼厲害了,而你這個皇帝卻沒什麼作為,不如讓位給我做?

    要麼是皇帝覺得,你太牛了,牛到我半夜已經睡不好覺了,是不是接下來,我的皇位就得讓給你?

    而權利的毒藥是甜美的,每個掌握它的人,都心甘情願的為其買單。畢竟古今來說,權臣當道,而皇帝或者該名權臣能夠相得益彰的情形實在是太少啦。

    而諸葛亮與劉禪就是其中一個權臣與皇帝能夠相處的相對和諧的例子。

    那麼為啥他們之間就沒鬥個你死我活呢?

    都是我個人觀點哈,錯了你就當聽個樂。

    首先,諸葛亮沒有表露異心。沒有自我膨脹。

    這當然是最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說諸葛亮給劉禪的感覺就是,你可能有篡位的能力,但是你沒有篡位的心思。雖然大多數皇帝連臣子有篡位的實力都不能忍受,總得找個理由給你咔嚓嘍。但是那個時候蜀國內憂外患,內裡蜀國之中諸葛亮的威勢,已經超過了他劉禪,基本上大臣都是他的黨羽,動了他,蜀國恐怕不用其他國家來打自己就完蛋了。

    而且抗衡外敵還需要諸葛亮出力,而事實上來講,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激進政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蜀國滅亡的腳步。以至於蜀國最後國力實在衰微,被魏國一舉拿下。不過諸葛亮也是為了統一,興復漢室,這對錯也不好說。

    而諸葛亮為啥不把劉禪給咔嚓嘍?前面不是說了他權傾朝野麼?

    但凡臣子篡位,都是在一個外部環境相對平穩的情況下,也就是說,沒有外敵,或者有外敵但是不怎麼找事。可是這一點明顯不適合。

    再者諸葛亮也未必能當主,他未必具備那個能力。都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要是按照他事必躬親的做事準則,做皇帝還不得幾年就累死!皇帝可是比丞相還累的活!

    說了這麼多好像有點跑題了!

    且不說劉備當時說沒說劉禪聽不聽話,這話大機率沒說。而取而代之這話,明顯是試探。

    要是諸葛亮傻呵呵的說好啊,你信不信賬外的刀斧手能把他砍得啥都看不出來!劉備是什麼人,能從一無所有,到一方諸侯,能放棄自己的基業?你說對不?

  • 16 # 晚亭與落霞同暉

    劉備留給後人的印象,武不能統兵打仗,文不能安邦定國。但最終三分天下居其一,竟能稱帝。自有超乎常人的地方。

    一,韜光養晦,處處示弱,緊要關頭還會大哭以麻痺對手。所以民間有"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一說。他借荊州久不歸還,魯肅受命幾次來討,他用此招屢試不爽,反倒使忠厚的魯肅產生了同情心。無功而返,受到孫權的責備。

    二,"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指的是長板坡趙雲為救幼主,曹軍陣中拼死搏殺,多處受傷,待見到劉備後,阿斗還在趙雲懷中熟睡。劉備抓起阿斗摔到地上:"為了汝子,險些傷了我一員大將"!此舉使趙雲及眾將感激涕零,更加忠心。

    三,本題提到的是白帝城託孤。劉備臨終前先對諸葛亮讚賞了一番:先生大才,十個曹丕也不能此!

    話鋒一轉,讓劉禪拜孔明為亞父。並中肯的提到:此兒能輔則輔,若不是當皇帝的料,先生可取而代之稱帝。

    孔明聽後淚如雨下,誓言忠心輔助幼主。成就了君臣的信任和忠誠的千年佳話。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亮用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兌現了他:躹躬盡粹死而後己的諾言,成了千古流芳的名相良臣。

    其實更高明的是劉備。把話己說到前頭。以試探的方式安定了身後事。但這隻能說是一種提醒,諸葛亮壓根兒就不是謀權篡位之人。

    倒是和諸葛亮齊名的司馬懿,也有相同的經歷。魏明帝曹睿臨終前也把幼子託付於他,他也誓言相助並流下眼淚。但他後來以政變的手段,政歸司馬氏。最後以晉取代魏。諸葛和司馬優劣一眼辯之。儘管司馬氏建立了晉朝,但後人的評價較低。

  • 17 # 景玉鏢局

    因為劉禪可能不是劉備的親生骨肉,劉備可能真想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當年“煮酒論英雄”後,劉備藉機逃離曹操,並趁機佔了徐州。

    曹操,隨後率軍討伐,將劉備打了個大敗,劉關張三兄弟逃散。

    關羽顧著劉備家眷逃跑途中,被曹軍俘獲。一併俘獲的還有劉備的甘夫人、糜夫人。

    曹操的“那個癖好”人盡皆知,關羽幫助曹操去前線打仗。二位夫人則留在後方被曹操的人看護。這一待,就是小半年。

    後來,關羽執意要走,曹操便放走了他們。面對強大的曹軍,關羽武力值再怎麼爆表,也很難過五關斬六將,這其中可能就有蹊蹺。

    再到後來,長坂坡之戰,劉備潰敗,趙雲七進七出單騎救主,曹操嚴令不可放箭,為什麼?因為怕誤傷那個孩子。

    趙雲把劉禪救回來交給劉備,虎毒還不食子呢,劉備就能直接抱起往地上摔?因為他可能是算了算日子,一想,不對勁。

    高高興興的去了魏國,從此樂不思蜀,被封為安樂公,活了六十多歲。

    以上純屬娛樂,不要當真!

  • 18 # 布衣聊歷史

    公元220年,關羽敗走麥城為東吳斬殺。劉備為給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諫,執意起兵伐吳,為東吳陸遜所敗。劉備退至永安一病不起,臨終於白帝城將劉禪託孤於諸葛亮和李嚴。

    《三國志》記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從史書記載可知,劉備是先將諸葛亮與曹丕相比,然後才有:“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語。從語言環境中可以判斷,劉備更多的是在提醒諸葛亮不要象曹丕一樣篡漢!同時,劉備也深知其子劉禪年紀尚幼、闇弱無斷,若諸葛亮自立將無人能夠阻止。所以,劉備之意也有對身後之事,無可奈何之意。

  • 19 # 普坦西亞

    說這句話本意就是個諸葛亮敲響警鐘,你要是敢取代,肯定沒好下場。

    能成為帝王的,肯定都是玩政治的高手,這句話正是個非常厲害的手段

  • 20 # 一半秋色

    劉備的原話可不是這麼說的。

    劉備託孤是在永安白帝城,永安就是在重慶的奉節縣,距離成都大約有600公里,如果開車的話大約七八個小時,如果是騎馬,大約得一天一夜。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為何不回成都皇宮裡面託孤,而在千里之外的白帝城託孤呢?

    這實數無奈之舉了!

    劉備大限已至,黑白無常都等著劉備嚥下最後一口氣他們好回去覆命了。

    劉備想回去,但死神不等人啊,倘若劉備碰巧在半路死掉了,那麼就沒法託孤了,託孤假如託不好,那麼蜀國就亂套了。

    所以,劉備感覺不行了之後,就立馬停在了白帝城,留著最後一口氣,等著成都來人,他好交待後事。

    當劉備託孤之時,龍榻旁有哪些人呢?

    首先是諸葛亮,這是託孤第一責任人,其次是李嚴,這是託孤第二責任人,除了他倆之外,還有劉備的兩個兒子劉永和劉理,以及馬謖、趙雲等等。

    劉禪當時留在成都鎮守,託孤的“孤”沒有來,這是為何呢?

    原因很簡單,劉備的蜀國一大半都是從劉璋手裡奪過來的,劉璋的很多部下最後都投降了劉備,但他們新降不久,忠誠度非常低,假如提前探知劉備完蛋了,說不定就造反了。

    所以劉備為防不測,故意沒讓劉禪來,劉備之所以立李嚴為託孤第二責任人,同樣出於安撫劉璋的投降幫的目的,因為李嚴最早就跟著劉璋乾的。

    劉備託孤之時,說了哪些話呢?

    劉備讓孔明坐在龍榻邊,摸著他的背說:“諸葛老弟,多虧你,我才做了皇帝,但出征東吳,我沒聽你的勸告,所以招致慘敗,我後悔啊?”

    孔明哭道:“皇上請保住身體,身體是革命本錢!”

    劉備繼續說道: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諸葛亮聽了之後,汗流遍地,手足無措,泣拜於地。

    諸葛亮幹嘛冒汗啊?一來是激動的,皇上居然如此信任於我,感動啊感動,二來是驚嚇的,皇上這是要幹嘛,試探我嗎?擔心我成為曹操二代?

    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會怎麼辦呢?

    也許你會想:“咦,有這等好事,天上掉餡餅了?天上掉下來一張皇帝任命書?太好了,不如答應了吧!”

    然後,你喜滋滋地答應道:“謝皇上,我一定不負所托,將國家治理好的,您就放心地走吧!”

    結果可想而知,你感覺到背後突然來了一陣冷風,你剛想轉過頭去瞧瞧,頭已落地!

    諸葛亮多聰明的人啊,劉備的那些花招,他早就心知肚明瞭,劉備這是故意試探之舉,好不容易搶來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讓人呢,騙鬼去吧!

    諸葛亮邊哭邊磕頭不止,哭道: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頭都磕出來血了!諸葛亮的表現,要打一百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歷史上有哪些堪稱經典的“先發五虎”?